專利名稱:便攜式自行車旋轉折疊車把總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便攜式自行車車把總成,特別涉及自行車折疊車把總成。
背景技術:
當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交通的堵塞情況,人們對自行車的需求也越來越多,要求也越來越高,折疊式便攜式自行車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然而目前的折疊式自行車的車把設置在立管上,又因車把的結構較復雜、折疊及展開過程操作工序麻煩、繁瑣,折疊和展開速度較慢,不能充分滿足人們對折疊自行車在使用過程中的方便性能要求,而且車把在折疊后的結構還不夠緊湊,車把折疊后的體積仍較大,尤其會占據車的側面空間。
實用新型內容鑒于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所解決的技術問題旨在提供一種折疊方便、結構簡單、折疊后占據空間小的自行車旋轉折疊車把總成。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方式實施:便攜式自行車旋轉折疊車把總成,包括立管,所述立管鉸接有支架套管,所述支架套管兩側分別鉸接有左車把和右車把,該支架套管內還套設有拉桿,所述拉桿兩側分別鉸接有左撐桿和右撐桿,所述左撐桿還與左車把鉸接,所述右撐桿還與右車把鉸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立管與支架套管通過固定裝置控制定位。所述固定裝置包括設置在立管上的基座齒輪、設置在支架套管內并且與基座齒輪相匹配的壓塊、套設在支架套管內并且可上下移動的第五螺桿、以及在第五螺桿外支架套管內套設有傳動第五螺桿動作的長套手柄,所述第五螺桿向下移動時頂住所述壓塊,所述拉桿套設在支架套管與長套手柄之間,所述支架套管的上端開設有槽并且在該處外套設有鎖緊螺母。所述壓塊設有圓柱形腔,該圓柱形腔與所述第五螺桿的下端相配合,所述第五螺桿的下端與該圓柱形腔之間設有圓珠,通過圓珠所述第五螺桿將傳動所述壓塊上下移動。所述拉桿與左車把及右車把之間分別設有相配合的定位卡扣。本實用新型便攜式自行車旋轉折疊車把總成的有益效果為:通過立管與支架套管鉸接在一起并通過固定裝置來實現立管及支架套管的折疊、展開及其固定,而且立管及支架套管將在與自行車車架同一個平面內實現折疊,如此將達到車把最大限度減少了折疊后自行車的寬度空間,同時立管與支架套管的翻轉折疊角度超過九十度;設置壓塊與立管上的基座齒輪相配合來實現固定和活動立管與支架套管的位置關系,立管與支架套管的位置關系更加穩定,本實用新型折疊及展開簡單方便;且設置定位卡扣使折疊及展開后的車把結構更加穩定;因此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實質性特點和進步。
[0010]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左車把及右車把折疊前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左車把及右車把折疊后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車把總成折疊前后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立管及基座齒輪側面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壓塊側面剖視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支架套管的側視圖及正面剖視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第五螺桿的左視圖、正視圖及上部剖面圖。圖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長套手柄的結構示意圖及底部剖面圖。圖9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拉桿的結構示意圖。圖10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支架套管內各部件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有關細節。參見附圖1-10,便攜式自行車旋轉折疊車把總成,包括立管101,所述立管101鉸接有支架套管102,所述支架套管102兩側分別鉸接有左車把107和右車把107',該支架套管102內還套設有拉桿105,所述拉桿105兩側分別鉸接有左撐桿108和右撐桿108',所述左撐桿108還與左車把107鉸接,所述右撐桿108'還與右車把107'鉸接,所述拉桿105與左車把107及右車把107'之間分別設有相配合的定位卡扣110,通過該定位卡扣110可以使折疊之后的車把與拉桿固定住,不易發生變動。所述立管101與支架套管102通過固定裝置控制定位。通過立管與支架套管鉸接在一起并通過固定裝置來實現立管及支架套管的折疊、展開及其固定,而且立管及支架套管將在與自行車車架同一個平面內實現折疊,如此將達到車把最大限度減少了折疊后自行車的寬度空間,而且立管與支架套管的翻轉折疊角度超過九十度,如此使用更加方便。所述固定裝置包括設置在立管101上的基座齒輪111、設置在支架套管102內并且與基座齒輪111相匹配的壓塊104、套設在支架套管102內并且可上下移動的第五螺桿103、以及在第五螺桿103外支架套管102內套設有傳動第五螺桿103動作的長套手柄106。第五螺桿103的上部分為一異形狀,本實施例設置為長腰形柱131,而長套手柄106則設有與該長腰形柱131相匹配的腔體161,如此長套手柄106的旋轉將傳動第五螺桿103的旋轉,同時長套手柄106的上下移動基本上不會影響到第五螺桿103 ;第五螺桿103的下部分設置有外螺旋紋132與支架套管102內設置的內螺旋紋121相配合,如此可以實現當第五螺桿103被長套手柄106傳動第五螺桿103旋轉的時候,第五螺桿103將在支架套管102內上下移動,而且第五螺桿103的上下移動將不會影響長套手柄106的上下位置。所述壓塊104設有圓柱形腔141,該圓柱形腔141與所述第五螺桿103的下端相配合,所述第五螺桿103的下端與該圓柱形腔141之間設有圓珠134,通過圓珠所述第五螺桿103將傳動所述壓塊104上下移動,本實施例可以在第五螺桿103上設置半圓環槽133,在壓塊104上設置半圓環槽142,這兩個半圓環槽形成供圓珠活動的空間。所述第五螺桿103向下移動時頂住所述壓塊104,使壓塊104頂住所述基座齒輪111,如此可以使支架套管102的位置與立管101的位置保持固定不變。而所述拉桿105套設在支架套管102與長套手柄106之間,所述支架套管2的上端開設有槽22并且在這個地方的外面套設有鎖緊螺母109,如此通過鎖緊螺母109來鎖緊拉桿105的位置,而長套手柄106的上纟而為手持部162,該時手持部162架在所述拉桿105上。本實施例在動作時,可以先將車把翻轉折疊起來,這時拉桿105將上升,同時將帶動長套手柄106上升,此時可以將相配合定位卡扣110扣住。然后通過旋轉長套手柄106的手持部162帶動第五螺桿103通過圓珠134傳動壓塊104上升;當然當旋轉長套手柄106的手持部162帶動第五螺桿103上升時,即使沒有設圓珠,第五螺桿103也將不會作用力在壓塊104上,此時再轉動支架套管也能使壓塊104與立管的基座齒輪111分離,不過通過設置圓珠來傳動的效果更佳,直接可以將壓塊104帶動上升,因此也不易使壓塊104與基座齒輪111發生摩擦過度;壓塊104與基座齒輪111分離后,鉸接在立管101上的支架套管102可以翻轉下來,然后再通過長套手柄106傳動第五螺桿103下降使壓塊104壓住基座齒輪111達到固定立管101與支架套管102的位置。因此,本實用新型通過立管與支架套管鉸接在一起并通過固定裝置來實現立管及支架套管的折疊、展開及其固定,而且立管及支架套管將在與自行車車架同一個平面內實現折疊,如此將達到車把最大限度減少了折疊后自行車的寬度空間,同時立管與支架套管的翻轉折疊角度超過九十度;設置壓塊與立管上的基座齒輪相配合來實現固定和活動立管與支架套管的位置關系,立管與支架套管的位置關系更加穩定,本實用新型折疊及展開簡單方便;且設置定位卡扣使折疊及展開后的車把結構更加穩定。
權利要求1.便攜式自行車旋轉折疊車把總成,包括立管(101),所述立管(101)鉸接有支架套管(102),所述支架套管(102)兩側分別鉸接有左車把(107)和右車把(107'),該支架套管(102)內還套設有拉桿(105),所述拉桿(105)兩側分別鉸接有左撐桿(108)和右撐桿(10V ),所述左撐桿(108)還與左車把(107)鉸接,所述右撐桿(IOV )還與右車把(107')鉸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立管(101)與支架套管(102)通過固定裝置控制定位。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便攜式自行車旋轉折疊車把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裝置包括設置在立管(101)上的基座齒輪(111)、設置在支架套管(102)內并且與基座齒輪(111)相匹配的壓塊(104)、套設在支架套管(102)內并且可上下移動的第五螺桿(103)、以及在第五螺桿(103)外支架套管(102)內套設有傳動第五螺桿動作的長套手柄(106),所述第五螺桿(103)向下移動時頂住所述壓塊(104),所述拉桿(105)套設在支架套管(102)與長套手柄(106)之間,所述支架套管(102)的上端開設有槽并且在該處外套設有鎖緊螺母(109)。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便攜式自行車旋轉折疊車把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壓塊(104)設有圓柱形腔(141),該圓柱形腔(141)與所述第五螺桿(103)的下端相配合,所述第五螺桿的下端與該圓柱形腔之間設有圓珠(134),通過圓珠所述第五螺桿(103)將傳動所述壓塊(104)上下移動。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便攜式自行車旋轉折疊車把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桿與左車把(107)及右車把(107')之間分別設有相配合的定位卡扣(110)。
專利摘要便攜式自行車旋轉折疊車把總成,包括立管(101),所述立管鉸接有支架套管(102),所述支架套管(102)兩側分別鉸接有左車把(107)和右車把(107′),該支架套管(102)內還套設有拉桿(105),所述拉桿(105)兩側分別鉸接有左撐桿(108)和右撐桿(108′),所述左撐桿還與左車把鉸接,所述右撐桿還與右車把鉸接,所述立管與支架套管通過固定裝置控制定位,通過立管與支架套管鉸接在一起并通過固定裝置來實現立管及支架套管的折疊、展開及其固定,且與自行車車架同一個平面內實現折疊,如此將達到車把最大限度減少了折疊后自行車的寬度空間,主要用于便攜式折疊自行車。
文檔編號B62K21/16GK202987431SQ20122072090
公開日2013年6月12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5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25日
發明者戴德光, 查立新 申請人:浙江中洲車業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