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車橋的裝配支撐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裝配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用于車橋的裝配支撐裝置。
背景技術:
車橋的裝配是汽車車間的常規裝配項目,對于通過板簧作為懸架系統的車橋,尤其是后橋,通常是在地面上分裝或在液壓平臺上進行分裝后,通過升降平臺完成后橋與車身的連接。在裝配過程中,常常需要在車身的橫向方向上調整車橋相對于車架的相對位置,如果沒有對車橋進行穩定的支撐,在裝配過程中車橋容易發生相對于車架的位移甚至側翻,影響了裝配過程中的安全和效率。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車橋的裝配支撐裝置,該裝配支撐裝置能夠在車橋的裝配過程中對車橋進行支撐。為了實現上述 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用于車橋的裝配支撐裝置,其中,該裝配支撐裝置包括間隔設置的至少兩個支撐體,各個所述支撐體的頂部分別形成有開口向上的支撐槽,該支撐槽的相對的頂部邊緣部位分別設置有導向件,所述車橋能夠支撐在各個所述支撐槽的相對的所述導向件之間。優選地,所述導向件為導向輥或導向輪。優選地,所述導向件安裝為能夠旋轉。優選地,所述裝配支撐裝置還包括支撐架,各個所述支撐體設置在該支撐架上。優選地,所述支撐體為兩個,分別設置在所述支撐架的上表面的兩側。優選地,所述裝配支撐裝置還包括升降平臺,所述支撐架固定在該升降平臺上。優選地,所述支撐架的下表面具有多個定位件,所述支撐架能夠通過該定位件定位在所述升降平臺上。通過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裝配支撐裝置能夠利用簡單的結構對車橋進行平穩的支撐,降低了車橋安裝過程中由于擺放不牢而導致的對操作人員造成的損的風險,提高安全性;由于能夠是車橋在裝配過程中保持穩定的姿態,所以不用隨時調整車橋,給裝配操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減小操作人員的數量,降低勞動強度。本實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優點將在隨后的具體實施方式
部分予以詳細說明。
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
一起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但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圖中:圖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方式的裝配支撐裝置的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I支撐體2導向件[0017]3支撐架4定位件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
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在本實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說明的情況下,使用的方位詞如“上、下”通常是指本實用新型的裝配支撐裝置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的方向。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用于車橋的裝配支撐裝置,其中,該裝配支撐裝置包括間隔設置的至少兩個支撐體1,各個所述支撐體I的頂部分別形成有開口向上的支撐槽,該支撐槽的相對的頂部邊緣部位分別設置有導向件2,所述車橋能夠支撐在各個所述支撐槽的相對的所述導向件2之間。根據本 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該裝配支撐裝置包括支撐體1,該支撐體I用來支撐車橋所以至少為兩個,以對車橋進行支撐,并且優選地,各個支撐體I之間相互平行的支撐,也就是支撐體I的軸線在同一直線上,在各個支撐體I的頂部形成有開口向上的支撐槽,車橋可以配合在該支撐槽中以支撐,各個支撐槽的軸向也在同一直線上。該支撐槽可以設置為與支撐體相適應的形狀和大小,車橋安裝到該支撐槽內后能夠可靠的限位,在裝配過程中不會由于不穩定而對操作人員帶來危險,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并節省了勞動力,起到良好的支撐效果。另外,在支撐槽的頂部的相對的邊緣部位,也就是支撐槽兩個相對的側壁的頂部分別設置有導向件2,車橋能夠支撐在該相對的導向件2之間。在完成對車橋的裝配之后,需要將該車橋翻轉過來以完成將車橋安裝到車身上,在此過程中該導向件2能夠對固定在支撐槽內的車橋導向,以在將車橋翻轉的過程中大大的節省了勞動力。通過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裝配支撐裝置能夠利用簡單的結構對車橋進行平穩的支撐,降低了車橋安裝過程中由于擺放不牢而導致的對操作人員造成的損的風險,提高安全性;由于能夠是車橋在裝配過程中保持穩定的姿態,所以不用隨時調整車橋,給裝配操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減小操作人員的數量,降低勞動強度。優選地,所述導向件2為導向輥或導向輪。優選地,所述導向件2安裝為能夠旋轉。導向件2通常使用能夠便于車橋在相對地導向件2之間轉動的部件,因此,該導向件2可以采用減小滑動摩擦或者利用滾動摩擦來使車橋能夠很方便地翻轉。更有選地,選擇能夠繞軸線旋轉部件,例如滑輪等。在本優選實施方式中,該導向件2為導向輥或導向輪。并且,該導向件2可以沿著支撐體I的頂部邊緣設置為一個或多個,本實用新型對此不加以限制,現有技術中任何能夠用來起到相同作用的結構或裝置都可以應用到本實用新型中。優選地,所述裝配支撐裝置還包括支撐架3,各個所述支撐體I設置在該支撐架3上。在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中,裝配支撐裝置還包括支撐架3,至少兩個的支撐體I都安裝在該支撐架3上,從而使得所有的支撐體I可以作為一個整體而同時移動。當然,更優選地,現有技術中的任意一種適用的技術方案都可以輔助地添加到本實用新型中,例如支撐體I在支撐架3上的位置可以調整,如在支撐架3上設置滑軌,使支撐體I安裝在滑軌上從而可以在支撐架3上滑動,以使各個支撐體I之間的間距能夠調整,從而使得本實用新型的裝配支撐裝置更具有通用性,能夠適用于各種不同尺寸的車橋。優選地,所述支撐體I為兩個,分別設置在所述支撐架3的上表面的兩側。在如圖所示的優選實施方式中,支撐體I為兩個,設置在支撐架3上表面上,為了對車橋實現更好的支撐,該兩個支撐體I設置在支撐架3的兩側。優選地,所述裝配支撐裝置還包括升降平臺,所述支撐架3固定在該升降平臺上。為了使得本實用新型的裝配支撐裝置更具有通用性,該裝配支撐裝置還可以包括升降平臺,支撐架3設置在升降平臺上,從而使得支撐體I能夠隨著升降平臺而進行升降,從而便于根據操作人員的釓調整裝配支撐裝置的高度,大大節省了勞動力,并節約了時間。優選地,所述支撐架3的下表面具有多個定位件4,所述支撐架3能夠通過該定位件4定位在所述升降平臺上。通常,在汽車裝配中常常需要用到升降平臺,為了使得升降平臺獲得最大程度的利用,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中,支撐架3為可拆卸地安裝到升降平臺上,從而在完成車橋的裝配之后可以將支撐架3拆卸下來,并將升降平臺用于其他的裝配操作中,這樣大大節約了空間和成本。在本優選實施方式中,支撐架3的下表面具有多個定位件4,支撐件3能夠通過該定位件4定位在升降平臺上。該定位件可以選擇現有技術中任意一種適用的結構。在如圖所示的優選實施方式中,該定位件4優選為定位塊的形式,該定位件4通常布置在支撐架3的周緣,從而通過該定位件卡接在升降平臺的外周緣上。下面接合優選實施方式,介紹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用于車橋的裝配支撐裝置的使用方法。首先,先將裝配支撐裝置調整到適當位置,例如通過調整升降平臺和調整支撐體I在支撐架3上的位置;然后將車橋設置在裝配支撐裝置上,使車橋處于正確的裝配位置以裝配車橋部件;裝配車橋部件,并且在裝配過程中根據需要調整裝配支撐裝置的位置;最后利用導向件2將車橋翻轉過來,將裝配支撐裝置調整到適當位置,使車橋處于正確的裝配位置以將車橋裝配到車架上,從而完成車橋的安裝。以上結合附圖詳細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但是,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中的具體細節,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范圍內,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多種簡單變型,這些簡單變型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具體實施方式
中所描述的各個具體技術特征,在不矛盾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任何合適的方式進行組合,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復,本實用新型對各種可能的組合方式不再另行說明。此外,本實用新型的各種不同的實施方式之間也可以進行任意組合,只要其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樣應當視為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內容。
權利要求1.一種用于車橋的裝配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裝配支撐裝置包括間隔設置的至少兩個支撐體(I),各個所述支撐體(I)的頂部分別形成有開口向上的支撐槽,該支撐槽的相對的頂部邊緣部位分別設置有導向件(2),所述車橋能夠支撐在各個所述支撐槽的相對的所述導向件(2)之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配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件(2)為導向輥或導向輪。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配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件(2)安裝為能夠旋轉。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裝配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裝配支撐裝置還包括支撐架(3 ),各個所述支撐體(I)設置在該支撐架(3 )上。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裝配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體(I)為兩個,分別設置在所述支撐架(3)的上表面的兩側。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裝配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裝配支撐裝置還包括升降平臺,所述支撐架(3)固定在該升降平臺上。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裝配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架(3)的下表面具有多個定位件(4),所述支撐架(3)能夠通過該定位件(4)定位在所述升降平臺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于車橋的裝配支撐裝置,其中,該裝配支撐裝置包括間隔設置的至少兩個支撐體(1),各個所述支撐體(1)的頂部分別形成有開口向上的支撐槽,該支撐槽的相對的頂部邊緣部位分別設置有導向件(2),所述車橋能夠支撐在各個所述支撐槽的相對的所述導向件(2)之間。通過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裝配支撐裝置能夠利用簡單的結構對車橋進行平穩的支撐,降低了車橋安裝過程中由于擺放不牢而導致的對操作人員造成的損的風險,提高安全性;由于能夠是車橋在裝配過程中保持穩定的姿態,所以不用隨時調整車橋,給裝配操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減小操作人員的數量,降低勞動強度。
文檔編號B62D65/02GK203020445SQ20122070645
公開日2013年6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9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19日
發明者劉建國, 溫金龍, 姚遠 申請人: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