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自行車前輪驅動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自行車前輪驅動裝置技術領域:[0001 ] 本實用新型涉及自行車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自行車前輪驅動裝置。
背景技術:
:[0002]自行車,又稱腳踏車或單車,通常是二輪的小型陸上車輛。人騎上車后,以腳踩踏板為動力,是綠色環保的交通工具。而目前的自行車爬坡能力差,其阻力大,使用時浪費體力,很不方便。實用新型內容:[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自行車前輪驅動裝置,它能增大自行車的爬坡和抗阻力能力,節省體力,使用方便,且適合安裝在各種普通的自行車、變速自行車、腳踏三輪以及殘疾人自行車上,做前輪驅動裝置,實現雙驅雙動力,同時,還是一種健身的工具。[0004]為了解決背景技術所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它包含車把1、叉形杠桿2、變速器3、軸承4-1、大齒輪軸承4-2、連桿軸承4-3、前輪組合車叉5、大齒輪殼6、大齒輪軸7、大齒輪8、墊片9、搖擺輪10、連桿12、連桿滑套13、滑套定位螺絲14、連桿復位彈簧15、連桿滑動套滑動螺栓16、調速滑動拉桿17、調速器拉桿鋼絲18、鋼絲拉動器19、拉動器手柄20、定位調節螺絲21、離合手柄22、拉桿回位彈簧23、離合拉桿24、離合插銷25、弧板26、大齒輪護罩27、鏈條28,車把I與叉形杠桿2連接,叉形杠桿2中下部兩側均安裝有變速器3,叉形杠桿2下端支點上安裝有軸承4-1,軸承4-1與前輪組合車叉5的中下端連接,前輪組合車叉5的上端安裝有大齒輪軸承殼6,大齒輪軸承殼6殼內分別安裝有大齒輪軸7,大齒輪軸7的兩側均安裝大齒輪軸承4-2,大齒輪軸7的一側安裝有大齒輪8,大齒輪軸承4-2兩側分別安裝有墊片9,大齒輪軸7兩端均安裝有單向旋轉的搖擺輪10,搖擺輪10的輪柄處設有三個搖擺輪調速孔11,搖擺輪調速孔11通過螺栓與連桿12連接,連桿12的一端安裝有連桿軸承4-3,其另一端與連桿滑動套13的內部連接,且與連桿復位彈簧15組合在一起安裝在叉形杠桿變速器殼3內,連桿滑套滑動螺栓16穿接在變速器殼3中的長槽滑動孔A中,調速滑動拉桿17穿接在變速器3殼內部的滑動套13中,且通過定位螺栓14固定,調速滑動拉桿17的下端安裝有下拉彈簧B,其上部安裝有調速器拉桿鋼絲18,鋼絲拉動器19、拉動器手柄20的兩端均安裝通過定位調節螺絲21固定在手把I的左偵牝離合手柄22安裝在手把I的右側,離合手柄22與拉桿回位彈簧23連接,拉桿回位彈簧23與離合拉桿24連接,離合拉桿24的下側穿接在離合插銷套管C內,離合拉桿24的下端安裝有離合插銷25,大齒輪殼6上端安裝有鎖定手把幌動的弧板26,大齒輪8的上側設置有大齒輪護罩27,大齒輪8通過鏈條28與車輪上的小齒輪連接。[0005]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為:騎行時,右手按下離合手柄22,兩手扳動自行車車把I推拉做前后往復運動,使車把I連接的叉形杠桿2帶動連接的連桿12,連桿12在連桿復位彈簧15的作用下即一個上、一個下拉動搖擺輪做180度旋轉,由于單向旋轉的搖擺輪軸有單向旋轉的作用,帶動大齒輪8旋轉運動,大齒輪8通過鏈條28帶動小齒輪連接的車輪旋轉。當負荷增大或減小時可通過左手扳動拉動器手柄20改變調速器中心支點的位置實現變速的目的,還可以根據騎行者的情況改變兩個搖擺輪柄上的調速孔位置實現調速。當騎行者遇有特殊情況需要單手騎車或者危險路段時,可將右手離合手柄22松開,離合插銷25自動使車把I鎖定在鎖定手把幌動弧板26上,使自行車自動恢復到普通自行車的形式上,安全可靠。本實用新型能增大自行車的爬坡和抗阻力能力,節省體力,使用方便。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去除車輪的左視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大齒輪殼6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搖擺輪10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看圖1-圖4,本具體實施方式
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它包含車把1、叉形杠桿2、變速器3、軸承4-1、大齒輪軸承4-2、連桿軸承4-3、前輪組合車叉5、大齒輪殼6、大齒輪軸7、大齒輪8、墊片9、搖擺輪10、連桿12、連桿滑套13、滑套定位螺絲14、連桿復位彈簧15、連桿滑動套滑動螺栓16、調速滑動拉桿17、調速器拉桿鋼絲18、鋼絲拉動器19、拉動器手柄20、定位調節螺絲21、離合手柄22、拉桿回位彈簧23、離合拉桿24、離合插銷25、弧板26、大齒輪護罩27、鏈條28,車把I與叉形杠桿2連接,叉形杠桿2中下部兩側均安裝有變速器3,叉形杠桿2下端支點上安裝有軸承4-1,軸承4-1與前輪組合車叉5的中下端連接,前輪組合車叉5的上端安裝有大齒輪軸承殼6,大齒輪軸承殼6殼內分別安裝有大齒輪軸7,大齒輪軸7的兩側均安裝大齒輪軸承4-2,大齒輪軸7的一側安裝有大齒輪8,大齒輪軸承4-2兩側分別安裝有墊片9,大齒輪軸7兩端均安裝有單向旋轉的搖擺輪10,搖擺輪10的輪柄處設有三個搖擺輪調速孔11,搖擺輪調速孔11通過螺栓與連桿12連接,連桿12的一端安裝有連桿軸承4-3,其另一端與連桿滑動套13的內部連接,且與連桿復位彈簧15組合在一起安裝在叉形杠桿變速器殼3內,連桿滑套滑動螺栓16穿接在變速器殼3中的長槽滑動孔A中,調速滑動拉桿17穿接在變速器3殼內部的滑動套13中,且通過定位螺栓14固定,調速滑動拉桿17的下端安裝有下拉彈簧B,其上部安裝有調速器拉桿鋼絲18,鋼絲拉動器19、拉動器手柄20的兩端均安裝通過定位調節螺絲21固定在手把I的左側,離合手柄22安裝在手把I的右側,離合手柄22與拉桿回位彈簧23連接,拉桿回位彈簧23與離合拉桿24連接,離合拉桿24的下側穿接在離合插銷套管C內,離合拉桿24的下端安裝有離合插銷25,大齒輪殼6上端安裝有鎖定手把幌動的弧板26,大齒輪8的上側設置有大齒輪護罩27,大齒輪8通過鏈條28與車輪上的小齒輪連接。本具體實施方式
的工作原理為:騎行時,右手按下離合手柄22,兩手扳動自行車車把I推拉做前后往復運動,使車把I連接的叉形杠桿2帶動連接的連桿12,連桿12在連桿復位彈簧15的作用下即一個上、一個下拉動搖擺輪做180度旋轉,由于單向旋轉的搖擺輪軸有單向旋轉的作用,帶動大齒輪8旋轉運動,大齒輪8通過鏈條28帶動小齒輪連接的車輪旋轉。當負荷增大或減小時可通過左手扳動拉動器手柄20改變調速器中心支點的位置實現變速的目的,還可以根據騎行者的情況改變兩個搖擺輪柄上的調速孔位置實現調速。[0014]當騎行者遇有特殊情況需要單手騎車或者危險路段時,可將右手離合手柄22松開,離合插銷25自動使車把I鎖定在鎖定手把幌動弧板26上,使自行車自動恢復到普通自行車的形式上,安全可靠。[0015]本具體實施方式
能增大自行車的爬坡和抗阻力能力,節省體力,使用方便。
權利要求1.自行車前輪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它包含車把(I)、叉形杠桿(2)、變速器(3)、軸承(4-1)、大齒輪軸承(4-2)、連桿軸承(4-3)、前輪組合車叉(5)、大齒輪殼(6)、大齒輪軸(7)、大齒輪(8)、墊片(9)、搖擺輪(10)、連桿(12)、連桿滑套(13)、滑套定位螺絲(14)、連桿復位彈簧(15)、連桿滑動套滑動螺栓(16)、調速滑動拉桿(17)、調速器拉桿鋼絲(18)、鋼絲拉動器(19)、拉動器手柄(20)、定位調節螺絲(21)、離合手柄(22)、拉桿回位彈簧(23)、離合拉桿(24)、離合插銷(25)、弧板(26)、大齒輪護罩(27)、鏈條(28),車把(I)與叉形杠桿(2)連接,叉形杠桿(2)中下部兩側均安裝有變速器(3),叉形杠桿(2)下端支點上安裝有軸承(4-1),軸承(4-1)與前輪組合車叉(5)的中下端連接,前輪組合車叉(5)的上端安裝有大齒輪軸承殼¢),大齒輪軸承殼(6)殼內分別安裝有大齒輪軸(7),大齒輪軸(7)的兩側均安裝大齒輪軸承(4-2),大齒輪軸(7)的一側安裝有大齒輪(8),大齒輪軸承(4-2)兩側分別安裝有墊片(9),大齒輪軸(7)兩端均安裝有單向旋轉的搖擺輪(10),搖擺輪(10)的輪柄處設有三個搖擺輪調速孔(11),搖擺輪調速孔(11)通過螺栓與連桿(12)連接,連桿(12)的一端安裝有連桿軸承(4-3),其另一端與連桿滑動套(13)的內部連接,且與連桿復位彈簧(15)組合在一起安裝在叉形杠桿變速器殼(3)內,連桿滑套滑動螺栓(16)穿接在變速器殼(3)中的長槽滑動孔(A)中,調速滑動拉桿(17)的穿接在變速器(3)殼內部的滑動套(13)中,且通過定位螺栓(14)固定,調速滑動拉桿(17)的下端安裝有下拉彈簧(B),其上部安裝有調速器拉桿鋼絲(18),鋼絲拉動器(19)、拉動器手柄(20)的兩端均安裝通過定位調節螺絲(21)固定在手把(I)的左側,離合手柄(22)安裝在手把(I)的右側,離合手柄(22)與拉桿回位彈簧(23)連接,拉桿回位彈簧(23)與離合拉桿(24)連接,離合拉桿(24)的下側穿接在離合插銷套管(C)內,離合拉桿(24)的下端安裝有離合插銷(25),大齒輪殼(6)上端安裝有鎖定手把幌動的弧板(26),大齒輪(8)的上側設置有大齒輪護罩(27),大齒輪(8)通過鏈條(28)與車 輪上的小齒輪連接。
專利摘要自行車前輪驅動裝置,它涉及自行車技術領域。它的車把與叉形杠桿連接,叉形杠桿中下部兩側均安裝有變速器,叉形杠桿下端支點上安裝有軸承,軸承與前輪組合車叉的中下端連接,前輪組合車叉的上端安裝有大齒輪軸承殼,大齒輪軸承殼殼內分別安裝有大齒輪軸,大齒輪軸的兩側均安裝大齒輪軸承,大齒輪軸的一側安裝有大齒輪,大齒輪軸承兩側分別安裝有墊片,大齒輪軸兩端均安裝有單向旋轉的搖擺輪,搖擺輪的輪柄處設有三個搖擺輪調速孔,搖擺輪調速孔通過螺栓與連桿連接;它能增大自行車的爬坡和抗阻力能力,節省體力,使用方便。
文檔編號B62M1/12GK202987443SQ20122058742
公開日2013年6月12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9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9日
發明者張學軍 申請人:張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