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汽車a柱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車身結構,尤其涉及一種汽車A柱結構。
背景技術:
A柱是汽車左前方和右前方連接車頂和前艙的連接柱,A柱及前圍板共同組成駕駛艙的前部區域,A柱的結構設計影響到正面碰撞該位置的侵入情況,如果A柱的強度不夠,發生意外時,將直接對前排人員造成傷害,因此,A柱的結構設計非常重要。目前,人們為了提高A柱的結構強度,已經提出一些改進措施,如專利授權公開號CN202389468U,授權公告日是2012年8月22日,專利名稱是A柱加強結構,包括設置于車輛的A柱上部腔體內的A柱預構件,所述A柱預構件為泡沫加強條。上述結構能夠提高A柱的結構強度,提高駕駛艙的安全性,但是強度提高不明顯,效果不是很好。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汽車A柱結構強度不夠發生意外時會對前排人員造成傷害的問題,提出一種提高強度、增加抗撞擊能力的汽車A柱結構。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汽車A柱結構,包括A柱內板,所述的A柱內板上設有支撐板,以及貼合固定在A柱內板上的加強板。通過支撐板的設置,增強對正面碰撞中的支撐作用,也能起到碰撞中的緩沖作用,減弱撞擊;通過在A柱內板上貼合固定加強板,直接提高A柱內板的強度,提高整個A柱結構的抗撞擊能力。作為優選,所述的加強板包含一彎折形成的定位面,定位面嵌入A柱內板表面的沉孔內與A柱內板固定。定位面既能用于裝配加強板時定位,使得加強板位置固定準確,也能提高加強板固定強度,使得加強板固定更牢靠。作為優選,所述的加強板邊緣處設有彎折延伸形成的翻邊。提高加強板的強度,進而提高A柱內板的抗撞擊能力。作為優選,所述的加強板與A柱內板焊接。使得加強板與A柱內板之間固定穩定、可靠。作為優選,所述的支撐板邊緣處設有彎折延伸形成的翻邊。提高支撐板的強度,進而提高A柱內板的抗撞擊能力。作為優選,所述的支撐板的翻邊內側設有加強筋。進一步提高支撐板強度。作為優選,所述的支撐板與A柱內板焊接。使得支撐板與A柱內板之間固定穩定、可靠。因此,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I)提高強度,提高安全性;(2)工藝簡單,加工方便;(3)結構簡單,成本低。
[0013]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加強板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加強板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支撐板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支撐板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I:A柱內板;2:支撐板;3:加強板;4:定位面。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案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描述。一種汽車A柱結構,參見圖1,包括A柱內板I,所述的A柱內板I上設有支撐板2,以及貼合固定在A柱內板I上的加強板3 ;如圖2、圖3所示,所述的加強板3包含一彎折形成的定位面4,定位面4嵌入A柱內板I表面的沉孔內與A柱內板I固定;所述的加強板3邊緣處設有彎折延伸形成的翻邊;所述的加強板3與A柱內板I焊接;如圖4、圖5所示,所述的支撐板2邊緣處設有彎折延伸形成的翻邊;所述的支撐板2的翻邊內側設有加強筋;所述的支撐板2與A柱內板I焊接。所述的支撐板2邊緣處設有彎折延伸形成的翻邊,翻邊內側設有加強筋,支撐板2與A柱內板I焊接,通過支撐板2的設置,增強對正面碰撞中的支撐作用,也能起到碰撞中的緩沖作用,減弱撞擊;所述的加強板3包含一彎折形成的定位面4,定位面4嵌入A柱內板I表面的沉孔內與A柱內板I固定,加強板3邊緣處設有彎折延伸形成的翻邊,加強板3與A柱內板I焊接,通過在A柱內板I上貼合固定加強板3,直接提高A柱內板I的強度,提高整個A柱結構的抗撞擊能力。
權利要求1.一種汽車A柱結構,包括A柱內板(I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A柱內板(I)上設有支撐板(2),以及貼合固定在A柱內板(I)上的加強板(3)。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汽車A柱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強板(3)包含一彎折形成的定位面(4 ),定位面(4 )嵌入A柱內板(I)表面的沉孔內與A柱內板(I)固定。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汽車A柱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強板(3)邊緣處設有彎折延伸形成的翻邊。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種汽車A柱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強板(3)與A柱內板(I)焊接。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汽車A柱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撐板(2)邊緣處設有彎折延伸形成的翻邊。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汽車A柱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撐板(2)的翻邊內側設有加強筋。
7.根據權利要求1或5所述的一種汽車A柱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撐板(2)與A柱內板(I)焊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汽車A柱結構,包括A柱內板,所述的A柱內板上設有支撐板,以及貼合固定在A柱內板上的加強板。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汽車A柱結構強度不夠發生意外時會對前排人員造成傷害的問題,提出一種提高強度、增加抗撞擊能力的汽車A柱結構。
文檔編號B62D25/04GK202935435SQ20122056559
公開日2013年5月15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31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31日
發明者王月, 肖海濤, 周大永, 劉衛國, 潘之杰, 趙福全 申請人: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