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關于一種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尤指一種搭載于后車架上具備搖動支臂的自行車的傳動機構。
背景技術:
先前在后車架上具備搖動支臂的自行車,如揭示于美國專利公開第2004/0144584的自行車。該自行車的電機單元固定于搖動支臂上。此外,電機單元經由懸吊裝置而連接于頂管與底管的交叉部分。上述具備驅動單元的自行車,為了確保驅動單元的配置位置,而需要特殊的搖動支臂,所以對于具備一般后懸吊機構的自行車適用困難。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為提供一種即使不變更一般后懸吊機構,仍可設置于自行車上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上述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由以下的技術方案所實現的一種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配置于具有前車架、以及相對前車架可搖動的后車架的自行車上,且具備電機單元,固定于前述前車架上;環狀的第一傳動體,將前述電機單元的輸出傳達至后輪轂;及第一導引部,配置于前述前車架一側,并接觸于第一傳動體。本實用新型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其電機單元搭載于前車架,而非后車架。借此,在具備一般后懸吊機構的自行車上,即使不變更后懸吊機構,仍可搭載本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而實現輔助動力。后車架相對前車架搖動時,雖然后輪轂與電機單元間的距離變動,由于接觸于第一傳動體的第一導引部配置于前車架上,因此前述第一傳動體可穩定地從電機單元傳達動力至后輪轂。如上所述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該第一導引部包含可旋轉的第一旋轉體。借此,可借由第一導引部順利地引導第一傳動體,電機單元的輸出效率更佳地傳達至后輪轂。如上所述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該第一旋轉體設于自行車的曲柄軸上。借由在自行車現有結構的曲柄軸上設置第一旋轉體,由于無須另外設置支撐第一旋轉體的支撐部,因此可抑制零件數量增加。此外,由于一般自行車的后車架的搖動軸配置于曲柄軸附近,因此,當后車架搖動時,從第一旋轉體至后輪轂的距離不易變動,因而順利地引導第一傳動體。如上所述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該第一旋轉體設于第一傳動體的內周。借此,由于將第一傳動體從環狀內周側向外周側推擠,因此后車架搖動時,抑制第一傳動體松弛。如上所述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該第一導引部進一步包含管制部,插入曲柄軸,管制第一旋轉體在曲柄軸方向的移動;及軸承,插入曲柄軸,且設于第一旋轉體的內側。借此,第一旋轉體可在與曲柄軸借由踏力的旋轉無關的條件下繞曲柄軸旋轉。此外,因為管制第一旋轉體在曲柄軸方向的移動,所以可借由第一導引部穩定地引導第一傳動體。[0012]如上所述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進一步具備第二導引部,設于前車架,并接觸于第一傳動體。借此,于后車架搖動時,可進一步抑制第一傳動體振動。如上所述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前述第二導引部包含可旋轉的第二旋轉體。借此,可借由第二導引部順利地引導第一傳動體,將電機單元的輸出有效率地傳達至后輪轂。如上所述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該第二旋轉體設于第一傳動體的外周。借此,由于第一傳動體從環狀外周側向內周側推擠,因此當后車架搖動時,抑制第一傳動體松弛。如上所述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其中第一旋轉體為滑輪。如上所述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該第一導引部設于電機單元中。借此,由于可在電機單元的輸出附近導引第一傳動體,因此可抑制電機單元與第一傳動體脫離。如上所述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其中電機單元具有接觸于第一傳動體的旋轉部,第一導引部設置成可繞旋轉部的旋轉軸搖動。借此,當后車架搖動時,第一導引部亦伴隨第一傳動體的移動,而繞電機單元的旋轉部的旋轉軸搖動。借此,可抑制第一傳動體的張力施加過度,而損傷第一傳動體的事情發生。如上所述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其中第一導引部至少包含一個可旋轉的旋轉體。借此可順利地引導第一傳動體,將電機單元的輸出有效傳達至后輪轂。如上所述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其中電機單元具有接觸于第一傳動體的旋轉部,第一導引部具備安裝部,設在電機單元中,可繞旋轉部的旋轉軸搖動;及至少一個旋轉體,可旋轉地支撐于安裝部。借此,兼具抑制第一傳動體的張力施加過度以及引導第一傳動體,將電機單元的輸出有效傳達至后輪轂的雙重效果。如上所述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其中至少一個旋轉體具備第一旋轉部件及第二旋轉部件,第一旋轉部件及第二旋轉部件在第一傳動體的移動方向上,設于旋轉部的上游側與下游側。借此,可進一步抑制第一傳動體從電機單元脫離。如上所述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其中旋轉體設于被第一傳動體包圍的區域的外側。借此,由于從包圍旋轉體的區域的外側向內側推擠旋轉體,因此當后車架搖動時,抑制第一傳動體松弛。如上所述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其中旋轉體為滑輪。如上所述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其中電機單元包含電機;旋轉部,接觸于第一傳動體;及單向離合器,設于前述電機與旋轉部之間的傳動路徑上。借此,后輪轂的旋轉力不致傳達至電機的旋轉軸。如上所述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進一步具備踏力感測器,用于檢測踏力;及控制部,依據踏力感測器控制電機單元。借此,可實現與使用者的踏力大小相應的輔助動力。如上所述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進一步具備張力器,設于后車架,對第一傳動體賦予張力。借此,當后車架搖動時,可對第一傳動體賦予一定張力,抑制第一傳動體松弛。如上所述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其中第一傳動體也可以為鏈條或皮帶。借由以上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本實用新型可提供即使不變更一般的后懸吊機構,仍可設于自行車上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圖1為裝設有本實用新型第一種實施例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的自行車的立
圖2為本實用新型第一種實施例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的電機單元附近的放
圖3為本實用新型第一種實施例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的電機單元的部分剖
圖4為后車架搖動時的第一旋轉體的搖動狀態的說明圖。
圖5為裝設有本實用新型第二種實施例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的自行車的立
[0028]
體視圖。大圖。面圖。
體視圖。圖6為裝設本實用新型第二種實施例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的第一導引部的曲柄軸的分解立體圖。圖7為裝設于曲柄軸的第一導引部的剖面圖。圖8為裝設有本實用新型第二種實施例的變形例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的自行車的立體視圖。主要元件標號說明1,1a, Ib 自行車2曲柄軸2a 凸部4前鏈輪5曲柄支臂6,6a, 6b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7 后輪8 輪轂9 鏈條10前車架11 頂管12 底管13座椅管13a 托架20支撐部21第一支撐部22第二支撐部23撞擊吸收部30后車架31座椅支柱32鏈條支柱50 電機單元51旋轉部[0060]52旋轉支撐部[0061]60第一傳動體[0062]70第一導引部[0063]70a第一導引部[0064]71安裝部[0065]71a基部[0066]71b支撐部[0067]71d第二部分[0068]72a第一支撐部[0069]72b第二支撐部73脫離抑制部[0071]73a第一脫離抑制部[0072]73b第二脫離抑制部[0073]74a第一部分[0074]74b第二部分[0075]74c第三部分[0076]75旋轉體[0077]75a第一旋轉部件[0078]75b第二旋轉部件[0079]76第一旋轉體[0080]77軸承[0081]78管制部[0082]80張力器[0083]81鏈輪[0084]90第二導引部[0085]91第二旋轉體
具體實施方式
為令本實用新型的發明目的、技術手段及技術效果有更完整及清楚的揭露,以下進行詳細說明,并請一并參閱附圖及部件標號。<第一種實施例>如圖1所示,裝設有本實用新型第一種實施例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6的自行車I具有前車架10與后車架30。前車架10包含頂管11、底管12、座椅管13及支撐部20。后車架30包含座椅支柱31及鏈條支柱32。前車架10借由支撐部20可搖動地支撐后車架30。前車架10上安裝有前叉,該前叉可繞指定軸線旋轉。在前叉的上端部固定設置龍頭(handle stem)及把手。在前叉的下端部可裝卸地安裝前輪的輪轂軸。前叉亦可具有懸吊功能。前叉上設置前剎車裝置。此外,前車架10上,于底托架吊架部中可旋轉地設置曲柄。曲柄具有曲柄軸2、及設于其兩端部的曲柄支臂5。各曲柄支臂5上可裝卸地安裝踏板。在一側的曲柄支臂5上設置一或多個前鏈輪4,可與曲柄支臂5 —體旋轉。前鏈輪4有多個的情況下,在前車架10上裝設前變速機。在后車架30的座椅支柱31及鏈條支柱32的連接部附近可裝卸地安裝后輪7的輪轂軸。在后輪7的輪轂8上裝設多個后鏈輪。在后鏈輪上卷掛鏈條9。此外,在后車架30上裝設后變速機。此外,在后車架30上設置后剎車裝置。在把手上設置剎車操作部及變速操作部等,不過圖1中省略這些圖示。前剎車裝置及后剎車裝置例如以碟剎裝置或懸臂剎車裝置實現。本實施例的變速操作部借由鋼纜(圖中未示)分別連接于前變速部及后變速操作部。變速操作部例如具備用于前變速的第一變速桿、及用于后變速的第二變速桿。此外,剎車操作部借由鋼纜或油壓鋼纜(圖中未示)而分別連接于前及后剎車裝置。剎車操作部例如具備用于前剎車的第一剎車桿、及用于后剎車的第二剎車桿。支撐部20例如圖1所示,包含第一支撐部21、第二支撐部22及撞擊吸收部23。不過支撐部20的結構不限于該構成。撞擊吸收部23具有彈簧及減震器,吸收施加于第一支撐部21的撞擊。圖1中,撞擊吸收部23的上端部可搖動地支撐于第一支撐部21的前端部。撞擊吸收部23的下端部可搖動地支撐于座椅管13的托架13a。第一支撐部21的后端部可搖動地支撐于座椅支柱31的上端部。第一支撐部21的前述一端部及前述另一端部間的中間部可搖動地支撐于座椅管13。第二支撐部22的前端部固定于座椅管13。第二支撐部22的后端部可搖動地支撐于鏈條支柱32。撞擊吸收部23及第一支撐部21的搖動軸、撞擊吸收部23及托架13a的搖動軸、第一支撐部21及座椅支柱31的搖動軸、第一支撐部21的中間部及座椅管13的搖動軸、第二支撐部22及鏈條支柱32的搖動軸均互相平行。此處所謂搖動,與角變位或旋轉相同意義。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6具有電機單元50、第一傳動體60及第一導引部70。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6宜進一步具備張力器80、及設于后輪7的輪轂8的鏈輪81。第一傳動體60將電機單兀50 (詳細內容于后述)的輸出傳達至后輪7的輪轂8 (后輪轂)。第一傳動體60具有無端環狀的形狀,且宜為鏈條或皮帶。在下述的實施例中,以第一傳動體60為鏈條的情況為例作說明。電機單元50在內部具有電動馬達(以下稱電機),輸出驅動力以輔助人力透過曲柄進行的驅動。電機單元50亦可具備連結于電動馬達的輸出軸的減速機。電機單元50固定于前車架10。更具體而言,電機單元50固定于底管12。電機單元50亦可配置于頂管
11、底管12及座椅管13所包圍的區域,亦可以構成底管12的一部分的方式來配置。在頂管11、底管12及座椅管13所包圍的區域、電機單元50、或是頂管11、底管12及座椅管13中任何一者的內部設置電力供給源(無圖示),供給用于驅動電機單元所需的電力。電力供給源借由二次電池(即充電電池)構成。如圖2所示,電機單元50具有接觸于第一傳動體60的旋轉部51。電機單元50的電機直接或經由減速機而間接連接于旋轉部51,將其旋轉力傳達至旋轉部51。如圖2及圖3所示,第一傳動體60為鏈條的情況,旋轉部51包含鏈輪。此外,電機單元50包含單向離合器,其設于電機及旋轉部51間的傳動路徑上,不過圖2及圖3上并未顯示。單向離合器直接連接于電機的輸出軸,或是連接于減速機的輸出軸。借由在電機的輸出軸(或減速機的輸出軸)與鏈輪之間設置單向離合器,電機的正旋轉方向的旋轉力傳達至旋轉部51,而與電機正旋轉方向相反方向的旋轉力不致從旋轉部51傳達至電機的旋轉軸。第一導引部70接觸于第一傳動體60,當后車架30搖動時,發揮抑制第一傳動體60松弛的功能。此外,第一導引部70在后車架30搖動時,抑制第一傳動體60從鏈輪脫離。第一導引部70配置于前車架10—側。本實施例的第一導引部70設于電機單元50中。第一導引部70具備安裝部71、及至少I個旋轉體75。本實施例的旋轉體75具備第一旋轉部件75a及第二旋轉部件75b。第一旋轉部件75a及第二旋轉部件75b可旋轉,且宜為滑輪。如圖3所示,在電機單元50的機殼中形成可旋轉地支撐安裝部71的旋轉支撐部52。旋轉支撐部52具有延伸于旋轉部51的旋轉軸方向的圓筒狀外周面。安裝部71設置成可繞旋轉部51的旋轉軸搖動。安裝部71包含支撐于電機單元50的旋轉支撐部52的基部71a,以及固定于基部71a以分別支撐第一旋轉部件75a及第二旋轉部件75b的支撐部71b。支撐部71b借由板狀部件構成。基部71a形成環狀,此處形成圓環狀。基部71a的內周面與旋轉支撐部52的外周面接觸。基部71a與旋轉支撐部52 —起構成滑動軸承。亦可在基部71a與旋轉支撐部52之間設置軸承。第一旋轉部件75a在第一傳動體60的移動方向(圖2的粗箭頭方向)設于旋轉部51的上游側。第二旋轉部件75b在第一傳動體60的移動方向(圖2的粗箭頭方向)設于旋轉部51的下游側。第一旋轉部件75a及第二旋轉部件75b設于被第一傳動體60包圍的區域的外側。安裝部71的支撐部71b包含設有自由旋轉地支撐第一旋轉部件75a的第一支撐部72a的第一部分(無圖示)、以及設有自由旋轉地支撐第二旋轉部件75b的第二支撐部72b的第二部分71d。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71d借由板狀部件而形成。第一支撐部72a可旋轉地支撐第一旋轉部件75a。第二支撐部72b可旋轉地支撐第二旋轉部件75b。第一支撐部72a借由螺栓等固定部件可裝卸地固定于第一部分。第二支撐部72b借由螺栓等固定部件可裝卸地固定于第二部分71d。在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71d中形成前述固定部件通過的長孔,可沿著前述長孔調整第一支撐部72a及第二支撐部72b的固定位置。第一支撐部72a及第二支撐部72b可在彼此靠近及離開的方向移動調整。借此,可將第一旋轉部件75a及第二旋轉部件75b調整至最佳位置。在第一支撐部72a及第二支撐部72b上分別設置脫離抑制部73,其抑制第一傳動體60借由第一旋轉部件75a及第二旋轉部件75b導引而脫離。脫離抑制部73包含對應于第一旋轉部件75a的第一脫離抑制部73a、及對應于第二旋轉部件75b的第二脫離抑制部73b。脫離抑制部73a及73b設置成將借由第一旋轉部件75a及第二旋轉部件75b而導引的第一傳動體60中,接觸于第一旋轉部件75a及第二旋轉部件75b的部分,與第一旋轉部件75a及第二旋轉部件75b—起包圍。脫離抑制部73a及73b固定于第一旋轉部件75a及第二旋轉部件75b。脫離抑制部73借由延伸于第一旋轉部件75a及第二旋轉部件75b的徑方向外側的第一部分74a、延伸于第一旋轉部件75a及第二旋轉部件75b的旋轉軸方向的第二部分74b、及從第二部分74b延伸于徑方向內側的第三部分74c而構成。脫離抑制部73大致呈U字形。第一部分74a及第三部分74c的連接于第二部分74b的端部相反側的端部,設置成在第一旋轉部件75a及第二旋轉部件75b的軸線方向,與第一旋轉部件75a及第二旋轉部件75b重疊。此外,在第一旋轉部件75a及第二旋轉部件75b的軸線方向,第一部分74a及第三部分74c的連接于第二部分74b的端部相反側的端部,與第一旋轉部件75a及第二旋轉部件75b的距離,比第一傳動體60的寬度小。張力器80借由對第一傳動體60賦予張力,當后車架30搖動時,抑制第一傳動體60松弛。張力器80設于后車架30上,特別宜設置于后輪7的后輪轂8附近。張力器80具有彈簧,將第一傳動體60施力于環狀的內周側或外周側的其中一方。張力器80由一或多個滑輪而構成。鏈輪81接觸于第一傳動體60,將從第一傳動體60傳達的旋轉力傳達至后輪轂8。鏈輪81固定于后輪轂8,而與后輪轂8—體旋轉。此處,鏈輪81固定于后輪轂8,不過亦可在鏈輪81與后輪轂8之間設置單向離合器,其將鏈輪81的旋轉力傳達至后輪轂8,而防止來自后輪轂8的旋轉力傳達至鏈輪81。設置該單向離合器情況下,亦可省略設于電機單元50中的前述的單向離合器。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6亦可進一步具備檢測踏力的踏力感測器、及控制電機單元50的控制部,不過并無圖示。借此,配合使用者的踏力大小控制電機輸出,可實現依使用者踏力大小的輔助動力。其次,就后車架30搖動時,第一旋轉部件75a及第二旋轉部件75b如何移動作說明。圖4中,Ql、Q2表示后輪7的輪轂軸的中心。后輪7的輪轂軸借由后車架30搖動,而在Ql與Q2之間的軌跡Tr上移動。另外,軌跡Tr圖示為圓弧。R是弧Tr的假設旋轉中心。S是曲柄軸2的中心。O是旋轉部51的中心。Pll是后輪7的輪轂軸的中心在Ql時第一旋轉部件75a的中心。P21是后輪7的輪轂軸的中心在Ql時第二旋轉部件75b的中心。P12是后輪7的輪轂軸的中心在Q2時第一旋轉部件75a的中心。P22是后輪7的輪轂軸的中心在Q2時第二旋轉部件75b的中心。另外,旋轉部51的中心O、第一旋轉部件75a及第二旋轉部件75b借由安裝部71而固定相對的位置關系,所以為Z P11OP21 =ZP12OP220如圖示,因為旋轉部51的中心O與軌跡Tr的假設旋轉中心R不一致。所以OQl與0Q2的距離不同。因此,借由張力器80移動而調整第一傳動體60的張力。第一旋轉部件75a、第二旋轉部件75b借由擠壓于第一傳動體60,配合后輪7的輪轂軸的移動,而分別在Pll與P12之間、P21與P22之間移動。另外,因為安裝部71設置成可繞旋轉部51搖動,所以第一旋轉部件75a以O為中心,從Pll至P12圓弧狀移動,第二旋轉部件75b以O為中心,從P21至P22圓弧狀移動,如此,第一旋轉部件75a及第二旋轉部件75b配合第一傳動體60因后車架30搖動的移動,而在旋轉部51周圍移動,穩定地導引第一傳動體60。<第一種實施例的效果>本實施例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6,其電機單元50搭載于從可搖動的后車架30切離的位置。借此,在具備一般后懸吊機構的自行車中,即使不變更后懸吊機構,仍可搭載本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6,而實現輔助動力。此外,第一導引部70具備在第一傳動體60的移動方向,設于旋轉部51的上游側與下游側的第一旋轉部件75a及第二旋轉部件75b。借此,當后車架30搖動時,即使第一傳動體60松弛,仍可抑制第一傳動體60從旋轉部51脫離。再者,因為安裝部71可繞旋轉部51搖動,所以當后車架30搖動時,可抑制第一傳動體60的張力施加過度而導致第一傳動體60損傷的事情發生。〈第二種實施例〉[0113]如圖5至圖7所示,裝設有本實用新型第二種實施例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6a的自行車la,與第一種實施例的自行車I比較,僅有以下的差異。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6a的第一導引部70a不具備安裝部71及至少一個旋轉體75,而代之以包含第一旋轉體76,此外,第一導引部70a宜進一步包含軸承77及管制部78。第一旋轉體76接觸于第一傳動體60而設。第一旋轉體76可伴隨第一傳動體60的移動而旋轉,且宜為滑輪。第一旋轉體76設于曲柄軸2上。如圖5所不,第一旋轉體76設于第一傳動體60的內周。如圖7所示,在第一旋轉體76的內周部設置軸承77。軸承77的外輪體壓入第一旋轉體76。軸承77插入曲柄軸2。因此,第一旋轉體76可旋轉地支撐于曲柄軸2。再者,為了管制第一旋轉體76在曲柄軸2方向的移動,而將管制部78插入曲柄軸2中。如圖6所示,第一導引部70a插入曲柄軸2的有前鏈輪4 一側的相反側,且為曲柄軸2的凸部2a與曲柄支臂5之間。軸承77的內輪體夾在管制部78與曲柄支臂5之間。第一旋轉體76的直徑比曲柄支臂5在長度方向的尺寸小。<第二種實施例的效果>第二種實施例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6a,借由具備第一旋轉體76,而將第一傳動體60從環狀內周側推擠于外周側,因此,當后車架30搖動時,抑制第一傳動體60松弛。此外,借由在自行車的現有結構的曲柄軸2上設置第一旋轉體76,無須另外設置支撐第一旋轉體76的支撐部,因此可抑制零件數量增加。由于后車架30的搖動軸配置于曲柄軸2附近,因此當后車架30搖動時,自第一旋轉體76至后輪轂的距離不易變動,因此可順利引導第一傳動體60。此外,即使后車架30搖動,由于電機單元50的旋轉部51與第一旋轉體76的距離一定,因此可抑制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6從旋轉部51脫離。<第二種實施例的變形例>如圖8所示,裝設有本實用新型第二種實施例的變形例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6b的自行車lb,與第二種實施例的自行車Ia比較,僅有以下的差異。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6b進一步具備第二導引部90。第二導引部90配置于前車架10 —側,且宜配置于座椅管13上。第二導引部90接觸于第一傳動體60。第二導引部90包含第二旋轉體91。第二旋轉體91可旋轉,且宜為滑輪。第二旋轉體91設于第一傳動體60的外周。〈變形例的效果〉本實施例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6b借由具備第二旋轉體91,由于將第一傳動體60推擠于下側,因此當后車架30搖動時,管制第一傳動體60中在旋轉部51上游側的部分向上側移動。借此,抑制第一傳動體60從旋轉部51脫離。〈其他變形例〉另外,第一及第二種實施例主要以第一傳動體60為鏈條的情況為例。若第一傳動體60為皮帶時,該皮帶宜為帶齒的皮帶,旋轉部51及鏈輪81宜為帶齒滑輪。以上所舉僅為本實用新型示意性的部分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和原則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變化與修改,均應包括在本專利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其特征在于,配置于具有前車架、以及相對前車架可搖動的后車架的自行車上,且具備 電機單元,固定于前述前車架上; 將前述電機單元的輸出傳達至后輪轂的環狀的第一傳動體;及 第一導引部,配置于前述前車架一側,并接觸于第一傳動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其特征在于,前述第一導引部包含可旋轉的第一旋轉體。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其特征在于,前述第一旋轉體設于自行車的曲柄軸上。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其特征在于,前述第一旋轉體設于前述第一傳動體的內周。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其特征在于,前述第一導引部進一步包含 管制前述第一旋轉體在前述曲柄軸方向移動的管制部,插入前述曲柄軸;及 軸承,插入前述曲柄軸,且設于前述第一旋轉體的內側。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傳動機構進一步具備第二導引部,設于前述前車架,并接觸于前述第一傳動體。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其特征在于,前述第二導引部包含可旋轉的第二旋轉體。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其特征在于,前述第二旋轉體設于前述第一傳動體的外周。
9.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其特征在于,前述第一旋轉體為滑輪。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其特征在于,前述第一導引部設于前述電機單元中。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其特征在于,前述電機單元具有接觸于前述第一傳動體的旋轉部,前述第一導引部設置成能繞前述旋轉部的旋轉軸搖動。
12.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其特征在于,前述第一導引部至少包含一個可旋轉的旋轉體。
13.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其特征在于,前述電機單元具有接觸于前述第一傳動體的旋轉部,前述第一導引部具備 安裝部,設在前述電機單元中,能繞前述旋轉部的旋轉軸搖動;及 至少一個旋轉體,能旋轉地支撐于前述安裝部。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其特征在于,前述至少一個旋轉體具備第一旋轉部件及第二旋轉部件,該第一旋轉部件及該第二旋轉部件在前述第一傳動體的移動方向上,設于前述旋轉部的上游側與下游側。
15.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其特征在于,前述旋轉體設于被前述第一傳動體包圍的區域的外側。
16.根據權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其特征在于,前述旋轉體為滑輪。
1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其特征在于,前述電機單元包含 電機; 旋轉部,接觸于前述第一傳動體;及 單向離合器,設于前述電機與前述旋轉部之間的傳動路徑上。
1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傳動機構進一步具備 用于檢測踏力的踏力感測器;及 依據前述踏力感測器控制前述電機單元的控制部。
1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傳動機構進一步具備對前述第一傳動體賦予張力的張力器,設于前述后車架。
2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其特征在于,前述第一傳動體為鏈條或皮帶。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為提供一種搭載于具備后懸吊裝置的電動輔助自行車的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其零件少、重量輕、且可以低成本制造。這種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配置于具有前車架,以及可相對前車架搖動的后車架的自行車上。用于自行車的傳動機構具備固定于前車架的電機單元;將電機單元的輸出傳達至后輪轂的無端環狀的第一傳動體;及配置于前車架一側,并接觸于第一傳動體的第一導引部。
文檔編號B62M6/70GK202827979SQ20122052415
公開日2013年3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12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12日
發明者原宣功 申請人:島野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