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自行車輔助把手固定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主要揭示自行車輔助把手固定裝置,尤指一種能夠承受較大扭力的自 行車輔助把手固定裝置。
背景技術:
請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授權公告號CN201065170號的「自行車輔助把手固定座改良結構」專利案,其為一種能夠將輔助把手裝設于自行車把手的固定座,以套接方式將車把手組裝于自行車的豎管,再通過插接方式將輔助把手的固定座裝設于車把手,輔助把手裝設于固定座,騎乘者能夠依照喜好選擇通過車把手操控自行車或通過輔助把手操控自行車。然而,現有的自行車輔助把手固定座所采用的組裝方式并無法承受太大的扭力,若騎乘者因情況緊急必須急轉彎時,勢必大幅度且快速的扭轉輔助把手,可能造成固定座與相配合的組件之間產生相對的滑動,自行車將無法完全依照騎乘者的操控完成轉向的動作,最終造成意外發生,并且此種情況屬于一種突發狀況,騎乘者難以實時反應做出自我保護的動作。并且,雖然現有的輔助把手固定座結構上具有調整高度的功能,但因現有的自行車輔助把手固定座所采用的組裝方式,固定座與相配合的組件之間有產生相對滑移的可能,騎乘者將自身重量壓在固定座上時,固定座將可能向下滑移,若固定結構的各組件之間會產生相對滑移,將使自行車操控困難,無法維護騎乘者的安全。為解決上述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設計人致力于設計出一種能夠克服先前技術問題點的自行車輔助把手固定裝置。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自行車輔助把手固定裝置主要欲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承受高扭力的自行車輔助把手固定裝置,固定裝置的握持部與固定座的連接方式除連接件穿設螺固外,握持部與固定座采非單一平面式的接觸,騎乘者騎乘自行車使用輔助把手來扭轉自行車的轉向機構時,握持部與固定座之間不容易產生相對滑移,確保騎乘者在轉彎時能夠轉向完全,避免騎乘者因轉向機構轉向不足而偏離車道造成危險的情況甚至使騎乘者發生意外。本實用新型自行車輔助把手固定裝置次要欲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能夠調整高度的自行車輔助把手固定裝置,握持部與固定座的連接部位能夠增設墊塊,通過墊塊能夠調整輔助把手與自行車把手之間的距離,將輔助把手調整到適當的位置能夠提供騎乘者輕松且舒適的駕馭方式,騎乘者將不再需要遷就于自行車的外型調整自身的姿勢,并且墊塊與其它組件的接觸亦采非單一平面式的方式,不容易產生相對滑移,使固定裝置能夠同時提供安全并且舒適的駕馭方式。為達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自行車輔助把手固定裝置,其包括有CN 202728486 U
書
明
說
2/6頁—個固定座,該固定座包括有一個第一端及一個第二端,該固定座的第一端能夠連接于自行車把手,該固定座的第二端位于相反于該固定座的第一端的一端,該固定座的第二端形成有一個第一限位部;—個固定架,該固定架具有一個第一端及一個第二端,該固定架的第一端連接于 該固定座,該固定架的第二端位于相反于該固定架的第一端的一端,該固定架的第一端形成有一個第二限位部,該第二限位部組合于該第一限位部,該第二限位部與該第一限位部無法相對樞轉,該固定架的第二端能夠連接輔助把手。所述的自行車輔助把手固定裝置,其中,該第一限位部為兩條呈長條狀的凹槽并沿自行車前后方向延伸,該第二限位部為兩條呈長條狀的凸塊并沿自行車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的自行車輔助把手固定裝置,其中,該固定裝置具有一個第二連接件,該固定座具有一個第二連接孔,該固定架的第一端形成有一個第二通孔,該第二連接件貫穿該固定架的第二通孔并螺鎖于該固定座的第二連接孔。所述的自行車輔助把手固定裝置,其中,該固定架的第二端形成一個第二容置空間,該第二容置空間能夠容納輔助把手,該第二容置空間呈圓柱狀并沿自行車前后方向延伸,該固定裝置具有一個第三連接件,該固定架呈C字型截面的柱狀并形成一個開口,該固定架于該開口相鄰于該固定座的一側形成一個第三連接孔,該固定架于該開口相反于該固定座的一側形成一個第三通孔,該第三連接孔相對于該第三通孔,該第三連接件貫穿該第三通孔并螺鎖于該第三連接孔,使該第二容置空間緊配合于輔助把手。所述的自行車輔助把手固定裝置,其中,該固定裝置具有一個夾緊件,該夾緊件連接于該固定座的第一端,該固定座的第一端形成有一個第一半圓槽,該夾緊件形成有一個第二半圓槽,該第一半圓槽相對于該第二半圓槽,使該固定座與該夾緊件之間形成一個第一容置空間,該第一容置空間呈圓柱狀,該第一容置空間能夠容納自行車把手,該固定裝置具有兩個第一連接件,該固定座具有兩個第一連接孔,該夾緊件具有兩個第一通孔,所述的兩個第一連接件分別貫穿所述的兩個第一通孔并螺鎖于所述的兩個第一連接孔,使該第一容置空間緊配合于自行車把手。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自行車輔助把手固定裝置,其包括有—個固定座,該固定座包括有一個第一端及一個第二端,該固定座的第一端能夠連接于自行車把手,該固定座的第二端位于相反于該固定座的第一端的一端,該固定座的第二端形成有一個第一限位部;—個固定架,該固定架具有一個第一端及一個第二端,該固定架的第一端連接于該固定座,該固定架的第二端位于相反于該固定架的第一端的一端,該固定架的第一端形成有一個第二限位部,該固定架的第二端能夠連接輔助把手;一個墊塊,該墊塊裝設于該固定座與該固定架之間,該墊塊包括有一個第一側及一個第二側,該墊塊的第一側形成有一個第三限位部,該墊塊的第二側形成有一個第四限位部,該第二限位部組合于該第三限位部,該第二限位部與該第三限位部無法相對樞轉,該第四限位部組合于該第一限位部,該第四限位部與該第一限位部無法相對樞轉。所述的自行車輔助把手固定裝置,其中,該第一限位部為兩條呈長條狀的凹槽并沿自行車前后方向延伸,該第二限位部為兩條呈長條狀的凸塊并沿自行車前后方向延伸,該第三限位部為兩條呈長條狀的凹槽并沿自行車前后方向延伸,該第四限位部為兩條呈長
5條狀的凸塊并沿自行車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的自行車輔助把手固定裝置,其中,該固定裝置具有一個第二連接件,該固定座具有一個第二連接孔,該固定架的第一端形成有一個第二通孔,該墊塊穿設有一個第四通孔,該第二連接件貫穿所述的兩個第二通孔及所述的兩個第四通孔并螺鎖于所述的兩個第二連接孔。所述的自行車輔助把手固定裝置,其中,該固定架的第二端形成一個第二容置空間,該第二容置空間能夠容納輔助把手,該第二容置空間呈圓柱狀并沿自行車前后方向延伸,該固定裝置具有一個第三連接件,該固定架呈C字型截面的柱狀并形成一個開口,該固定架于該開口相鄰于該固定座的一側形成一個第三連接孔,該固定架于該開口相反于該固定座的一側形成一個第三通孔,該第三連接孔相對于該第三通孔,該第三連接件貫穿該第三通孔并螺鎖于該第三連接孔,使該第二容置空間緊配合于輔助把手。所述的自行車輔助把手固定裝置,其中,該固定裝置具有一個夾緊件,該夾緊件連接于該固定座的第一端,該固定座的第一端形成有一個第一半圓槽,該夾緊件形成有一個第二半圓槽,該第一半圓槽相對于該第二半圓槽,使該固定座與該夾緊件之間形成一個第一容置空間,該第一容置空間呈圓柱狀,該第一容置空間能夠容納自行車把手,該固定裝置具有兩個第一連接件,該固定座具有兩個第一連接孔,該夾緊件具有兩個第一通孔,所述的兩個第一連接件分別貫穿所述的兩個第一通孔并螺鎖于所述的兩個第一連接孔,使該第一容置空間緊配合于自行車把手。就以上所述可以歸納出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I.為本實用新型自行車輔助把手固定裝置,其中該握持部與該固定座的連接方式除連接件穿設螺固外,該握持部與該固定座并采非單一平面式的接觸,在騎乘者騎乘自行車使用輔助把手來扭轉自行車的轉向機構時,該握持部與該固定座之間不容易產生相對滑移,確保騎乘者在轉彎時能夠轉向完全,避免騎乘者因轉向機構轉向不足而偏離車道造成危險的情況甚至使騎乘者發生意外。2.為本實用新型自行車輔助把手固定裝置,其中該握持部與該固定座的連接部位能夠增設該墊塊,通過該墊塊能夠調整輔助把手與自行車把手之間的距離,將輔助把手調整到適當的高度位置能夠提供騎乘者輕松且舒適的駕馭方式,騎乘者將不再需要遷就于自行車的外型調整自身的姿勢,并且該墊塊與其它組件的接觸亦采非單一平面式的方式,不容易產生相對滑移,使該固定裝置能夠同時提供安全并且舒適的駕馭方式。其它目的、優點和本實用新型的新穎特性將從以下詳細的描述與相關的附圖更加顯明。
圖I為本實用新型自行車輔助把手固定裝置第一個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自行車輔助把手固定裝置第一個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沿圖I中的3-3線所取的剖面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沿圖I中的4-4線所取的剖面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自行車輔助把手固定裝置第二個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自行車輔助把手固定裝置第二個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0033]圖7為本實用新型沿圖5中的7-7線所取的剖面圖;圖8為本實用新型沿圖5中的8-8線所取的剖面圖。附圖標記說明10_固定裝置;20-固定座;201-第一端;202-第二端;203-第一半圓槽;21_第一容置空間;22_第一連接孔;23_第二連接孔;24_第一限位部;30_固定架;301_第一端;302_第二端;31_第二限位部;32_第二通孔;33_第二容置空間;34_開口 ;35_第三連接孔;36_第三通孔;40_夾緊件;401_第二半圓槽;41_第一連接件;42_第一通孔;50_第二連接件;51_第三連接件;60_墊塊;601_第一側;602_第二側;61_第三限位部;62_第四限位部;63_第四通孔;80_輔助把手;90_自行車把手。
具體實施方式
有關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手段及其功效,茲舉兩個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述如后,此僅供說明之用,在專利申請上并不受此種結構的限制。參照圖I至圖4所示,為本實用新型自行車輔助把手固定裝置第一個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立體分解圖及剖面結構示意圖。本實用新型固定裝置10包括有至少一個固定座20及至少一個固定架30 ;其中所述的至少一個固定座20在本實施例中數量為兩個,該固定座20包括有一個第一端201及一個第二端202,該固定座20的第一端201連接于自行車把手90,該第二端202位于相反于該第一端201的一端,該固定裝置10包括有至少一個夾緊件40及至少兩個第一連接件41,所述的至少一個夾緊件40本實施例中數量為兩個,所述的至少兩個第一連接件41本實施例中數量為四個,該夾緊件40連接于該固定座20的第一端201,該固定座20的第一端201形成有一個第一半圓槽203,該夾緊件40形成有一個第二半圓槽401,該第一半圓槽203相對于該第二半圓槽401,使該固定座20與該夾緊件40之間形成一個第一容置空間21,該第一容置空間21呈圓柱狀,該第一容置空間21能夠容納自行車把手90。該固定座20的第二端202形成有至少一個第一連接孔22及至少一個第二連接孔23,所述的至少一個第一連接孔22在本實施例中數量為兩個,所述的至少一個第二連接孔23在本實施例中數量為兩個。該夾緊件40具有至少一個第一通孔42,所述的至少一個第一通孔42在本實施例中數量為兩個,所述的四個第一連接件41分別貫穿所述的兩個夾緊件40的各兩個第一通孔42并螺鎖于所述的兩個固定座20的各兩個第一連接孔22,使該第一容置空間21緊配合于自行車把手90,該固定座20的第二端202形成有一個第一限位部24,該第一限位部24為兩條呈長條狀凹槽并沿自行車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的至少一個固定架30在本實施例中數量為兩個,該固定架30包括有一個第一端301及一個第二端302,該固定架30的第一端301連接于該固定座20,該固定架30的第二端302位于相反于該第一端301的一端,該固定裝置10包括至少兩個第二連接件50及至少兩個第三連接件51,所述的至少兩個第二連接件50在本實施例中數量為四個,所述的至少兩個第三連接件51在本實施例中數量為四個,該固定架30的第一端301形成有一個第二限位部31及至少一個第二通孔32,該第二限位部31為兩條呈長條狀凸塊沿自行車前后方向延伸,該第二限位部31組合于該第一限位部24,該第二限位部31與該第一限位部24無法相對樞轉,所述的至少一個第二通孔32在本實施例中數量為兩個,所述的四個第二連接件50貫穿所述的兩個固定架30的各兩個第二通孔32并螺鎖于所述的兩個固定座20的各兩個第二連接孔23。輔助把手80能夠裝設于該固定架30,該固定架30呈C字型截面的柱狀,該固定架 30的第二端302形成一個第二容置空間33及一個開口 34,該第二容置空間33呈圓柱狀并沿自行車前后方向延伸,該第二容置空間33能夠容納輔助把手80,該固定架30于該開口34相鄰于該固定座20的一側形成至少一個第三連接孔35,該固定架30于該開口 34相反于該固定座20的一側形成至少一個第三通孔36,所述的至少一個第三連接孔35在本實施例中數量為兩個,所述的至少一個第三通孔36在本實施例中數量為兩個,所述的兩個第三連接孔35相對于所述的兩個第三通孔36,所述的四個第三連接件51貫穿所述的兩個固定架30的各兩個第三通孔36并螺鎖于所述的兩個固定架30的各兩個第三連接孔35,使該第二容置空間33緊配合于輔助把手80。該固定架30與該固定座20的連接方式除以螺件穿設螺固外,該固定架30與該固定座20采非單一平面式的接觸,在騎乘者騎乘自行車使用輔助把手80來扭轉自行車的轉向機構時,該固定架30與該固定座20之間不容易產生相對滑移,確保騎乘者在轉彎時能夠轉向完全,避免騎乘者因轉向機構轉向不足而偏離車道造成危險的情況甚至使騎乘者發生意夕卜。參照圖5至圖8所示,為本實用新型自行車輔助把手固定裝置第二個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立體分解圖及剖面結構示意圖。本實用新型第二個實施例與第一個實施例的差異在于該固定裝置10具有至少一個墊塊60,所述的至少一個墊塊60在本實施例中為兩個,該墊塊60呈扁塊狀,所述的兩個墊塊60分別裝設于所述的兩個固定座20與所述的兩個固定架30之間。該墊塊60包括有一個第一側601及一個第二側602,該墊塊60的第一側601形成有一個第三限位部61,該墊塊60的第二側602形成有一個第四限位部62,該第三限位部61為兩條呈長條狀的凸塊并沿自行車前后方向延伸,該第四限位部62為條兩呈長條狀的凹槽并沿自行車前后方向延伸。該第三限位部61組合于該第一限位部24,該第三限位部61與該第一限位部24無法相對樞轉,該第四限位部62組合于該第二限位部31,該第四限位部62與該第二限位部31無法相對樞轉,該墊塊60穿設有至少一個第四通孔63,所述的至少一個第四通孔63在本實施例中數量為兩個,所述的四個第二連接件50貫穿所述的該固定架30的各兩個第二通孔32及所述的兩個墊塊60的各兩個第四通孔63螺鎖于所述的兩個固定座20的各兩個第二連接孔23。該固定架30與該固定座20的連接部位能夠增設該墊塊60,通過該墊塊60能夠調整輔助把手80與自行車把手90之間的距離,將輔助把手80調整到適當的高度位置能夠提供騎乘者輕松且舒適的駕馭方式,騎乘者將不再需要遷就于自行車的外型調整自身的姿勢,并且該墊塊60與其它組件的接觸亦采非單一平面式的方式,不容易產生相對滑移,使該固定裝置10能夠同時提供安全并且舒適的駕馭方式。就以上所述可以歸納出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I.為本實用新型自行車輔助把手固定裝置,其中該握持部與該固定座的連接方式除連接件穿設螺固外,該握持部與該固定座并采非單一平面式的接觸,在騎乘者騎乘自行車使用輔助把手來扭轉自行車的轉向機構時,該握持部與該固定座之間不容易產生相對滑移,確保騎乘者在轉彎時能夠轉向完全,避免騎乘者因轉向機構轉向不足而偏離車道造成危險的情況甚至使騎乘者發生意外。2.為本實用新型自行車輔助把手固定裝置,其中該握持部與該固定座的連接部位能夠增設該墊塊,通過該墊塊能夠調整輔助把手與自行車把手之間的距離,將輔助把手調整到適當的高度位置能夠提供騎乘者輕松且舒適的駕馭方式,騎乘者將不再需要遷就于自行車的外型調整自身的姿勢,并且該墊塊與其它組件的接觸亦采非單一平面式的方式,不容易產生相對滑移,使該固定裝置能夠同時提供安全并且舒適的駕馭方式。然而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的限定本實用新型實施的范圍,故舉凡數值的變更或等效組件的置換,或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實用新型專利涵蓋的范疇。
權利要求1.一種自行車輔助把手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個固定座,該固定座包括有一個第一端及一個第二端,該固定座的第一端能夠連接于自行車把手,該固定座的第二端位于相反于該固定座的第一端的一端,該固定座的第二端形成有一個第一限位部;一個固定架,該固定架具有一個第一端及一個第二端,該固定架的第一端連接于該固定座,該固定架的第二端位于相反于該固定架的第一端的一端,該固定架的第一端形成有一個第二限位部,該第二限位部組合于該第一限位部,該第二限位部與該第一限位部無法相對樞轉,該固定架的第二端能夠連接輔助把手。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自行車輔助把手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限位部為兩條呈長條狀的凹槽并沿自行車前后方向延伸,該第二限位部為兩條呈長條狀的凸塊并沿自行車前后方向延伸。
3.如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自行車輔助把手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固定裝置具有一個第二連接件,該固定座具有一個第二連接孔,該固定架的第一端形成有一個第二通孔,該第二連接件貫穿該固定架的第二通孔并螺鎖于該固定座的第二連接孔。
4.如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自行車輔助把手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固定架的第二端形成一個第二容置空間,該第二容置空間能夠容納輔助把手,該第二容置空間呈圓柱狀并沿自行車前后方向延伸,該固定裝置具有一個第三連接件,該固定架呈C字型截面的柱狀并形成一個開口,該固定架于該開口相鄰于該固定座的一側形成一個第三連接孔,該固定架于該開口相反于該固定座的一側形成一個第三通孔,該第三連接孔相對于該第三通孔,該第三連接件貫穿該第三通孔并螺鎖于該第三連接孔,使該第二容置空間緊配合于輔助把手。
5.如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自行車輔助把手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固定裝置具有一個夾緊件,該夾緊件連接于該固定座的第一端,該固定座的第一端形成有一個第一半圓槽,該夾緊件形成有一個第二半圓槽,該第一半圓槽相對于該第二半圓槽,使該固定座與該夾緊件之間形成一個第一容置空間,該第一容置空間呈圓柱狀,該第一容置空間能夠容納自行車把手,該固定裝置具有兩個第一連接件,該固定座具有兩個第一連接孔,該夾緊件具有兩個第一通孔,所述的兩個第一連接件分別貫穿所述的兩個第一通孔并螺鎖于所述的兩個第一連接孔,使該第一容置空間緊配合于自行車把手。
6.一種自行車輔助把手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個固定座,該固定座包括有一個第一端及一個第二端,該固定座的第一端能夠連接于自行車把手,該固定座的第二端位于相反于該固定座的第一端的一端,該固定座的第二端形成有一個第一限位部;一個固定架,該固定架具有一個第一端及一個第二端,該固定架的第一端連接于該固定座,該固定架的第二端位于相反于該固定架的第一端的一端,該固定架的第一端形成有一個第二限位部,該固定架的第二端能夠連接輔助把手;一個墊塊,該墊塊裝設于該固定座與該固定架之間,該墊塊包括有一個第一側及一個第二側,該墊塊的第一側形成有一個第三限位部,該墊塊的第二側形成有一個第四限位部,該第二限位部組合于該第三限位部,該第二限位部與該第三限位部無法相對樞轉,該第四限位部組合于該第一限位部,該第四限位部與該第一限位部無法相對樞轉。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自行車輔助把手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限位部為兩條呈長條狀的凹槽并沿自行車前后方向延伸,該第二限位部為兩條呈長條狀的凸塊并沿自行車前后方向延伸,該第三限位部為兩條呈長條狀的凹槽并沿自行車前后方向延伸,該第四限位部為兩條呈長條狀的凸塊并沿自行車前后方向延伸。
8.如權利要求6或7所述的自行車輔助把手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固定裝置具有一個第二連接件,該固定座具有一個第二連接孔,該固定架的第一端形成有一個第二通孔,該墊塊穿設有一個第四通孔,該第二連接件貫穿所述的兩個第二通孔及所述的兩個第四通孔并螺鎖于所述的兩個第二連接孔。
9.如權利要求6或7所述的自行車輔助把手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固定架的第二端形成一個第二容置空間,該第二容置空間能夠容納輔助把手,該第二容置空間呈圓柱狀并沿自行車前后方向延伸,該固定裝置具有一個第三連接件,該固定架呈C字型截面的柱狀并形成一個開口,該固定架于該開口相鄰于該固定座的一側形成一個第三連接孔,該固定架于該開口相反于該固定座的一側形成一個第三通孔,該第三連接孔相對于該第三通孔,該第三連接件貫穿該第三通孔并螺鎖于該第三連接孔,使該第二容置空間緊配合于輔助把手。
10.如權利要求6或7所述的自行車輔助把手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固定裝置具有一個夾緊件,該夾緊件連接于該固定座的第一端,該固定座的第一端形成有一個第一半圓槽,該夾緊件形成有一個第二半圓槽,該第一半圓槽相對于該第二半圓槽,使該固定座與該夾緊件之間形成一個第一容置空間,該第一容置空間呈圓柱狀,該第一容置空間能夠容納自行車把手,該固定裝置具有兩個第一連接件,該固定座具有兩個第一連接孔,該夾緊件具有兩個第一通孔,所述的兩個第一連接件分別貫穿所述的兩個第一通孔并螺鎖于所述的兩個第一連接孔,使該第一容置空間緊配合于自行車把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自行車輔助把手固定裝置是用于將自行車的輔助把手裝設于自行車把手部位,利用連接件將固定裝置的各部位組裝于自行車,使騎乘者能夠自行拆裝輔助把手,而固定裝置各組件間的配合方式能夠提高固定裝置所能夠承受的扭力,避免騎乘者因輔助把手裝設不夠牢固而無法操控自行車導致意外的發生,并且本實用新型自行車輔助把手固定裝置能夠提供騎乘者自行調整輔助把手的高度,騎乘者將不再需要遷就輔助把手的位置而調整姿勢,將輔助把手調整至適當位置即可。
文檔編號B62K21/26GK202728486SQ20122038244
公開日2013年2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3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3日
發明者李秀南 申請人:丸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