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低地板鉸接式列車或客車的鉸接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車輛結構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拉式鉸接系統技術領域,具體是指一種低地板鉸接式列車或客車的鉸接系統。
背景技術:
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公共交通對載客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由多節車廂組成的鉸接式客車或列車有更多的市場需求,如圖I所示,該車輛系統由多節車廂組成,除最后一節車廂外,每個車廂都是由兩個支撐橋支撐,每兩節車廂之間設置鉸接系統,該多節車提高了運輸能力,降低了運輸成本,但也帶來一些技術難題,如車輛受環境影響,兩個雙橋支撐的車廂會出現在不同平面上(如圖2所示),此時既要保證鉸接系統仰俯功能,也要保證車輛上下位移不受影響,如后車廂顛簸高出前車廂所在水平面時,鉸接系統與后車廂之間的連 接位置B點既會受到一個因鉸接系統仰俯而造成的旋轉力,同時也要保證能實現該點因車輛向上位移而位移,顯然僅僅依靠A點一個仰俯軸無法實現上述運動,此時,單仰俯軸的鉸接系統不能提供合理的仰俯及緩沖性能,車輛極易損壞,這種雙橋車廂之間的鉸接系統在國內外是個技術空白。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低地板鉸接式列車或客車的鉸接系統,該鉸接系統設計巧妙,結構簡潔緊湊,抗扭力強,緩沖效果好,前、后架各形成一個仰俯軸,即使車輛行駛中出現仰俯、傾覆或上下運動時,每個仰俯軸可以相應動作,實現車輛順利行駛而不損壞,適于大規模推廣應用。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低地板鉸接式列車或客車的鉸接系統,其特點是,包括前架、轉盤軸承和后架,所述前架和所述后架分別與所述轉盤軸承固定連接,所述前架的前端和所述后架的后端分別形成一個俯仰軸。較佳地,所述仰俯軸包括球鉸、球鉸安裝孔和球鉸固定座,所述球鉸可活動插設在所述球鉸安裝孔中并固定在所述球鉸固定座中,所述前架的前端和所述后架的后端分別設置有所述球鉸安裝孔。更佳地,所述球鉸包括金屬芯、彈性元件和支撐片,所述彈性元件設置在所述金屬芯中間位置外表面,所述支撐片設置在所述彈性元件外側并位于所述球鉸安裝孔中,所述金屬芯固定在所述球鉸固定座中。更進一步地,所述彈性元件內設置若干個緩沖孔。更佳地,所述球鉸固定座包括固定板、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所述第一固定座和所述第二固定座安設在所述固定板的同一側,所述第一固定座和所述第二固定座上對稱設置有凹槽,所述球鉸的兩端分別固定在所述凹槽中。更進一步地,所述凹槽的邊角為圓角結構,所述球鉸的兩端的邊角為圓角結構,且該球鉸的兩端的邊角的圓角角度大于所述凹槽的邊角的圓角角度。
較佳地,所述前架和所述后架均左右對稱設置有機械鎖止裝置。較佳地,所述鉸接系統還包括超角傳感裝置,所述超角傳感裝置安設在所述后架上。較佳地,所述的低地板鉸接式列車或客車的鉸接系統還包括轉盤平臺以及前后對稱設置的前膠條和后膠條,所述轉盤平臺設置在所述前架上,所述前膠條與相鄰車廂地板固定連接,所述后膠條固定連接所述轉盤平臺并位于所述前膠條下。較佳地,所述前架和所述后架上分別設置有支撐凸臺,所述前架和后架的兩側分別設置有平臺支撐架。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具體在于
I、本發明的低地板鉸接式列車或客車的鉸接系統設計巧妙,結構簡潔緊湊,抗扭力強,緩沖效果好,前、后架各形成一個仰俯軸,即使車輛運行中出現仰俯、傾覆或上下運動時,每個仰俯軸可以相應動作,保證鉸接車順利運行而不損壞,適于大規模推廣應用。2、本發明的低地板鉸接式列車或客車的鉸接系統中的俯仰軸通過球鉸、球鉸安裝孔和球鉸固定座實現多個方向的運動角度,設計巧妙,結構簡潔緊湊,抗扭力強,緩沖效果好。3、本發明的低地板鉸接式列車或客車的鉸接系統中前、后架結構一致,互換性好,易于批量生產,且可適用于各類雙橋支撐的車廂連接的客車或列車,適于大規模推廣應用。
圖I是由多節車廂組成的鉸接車側視示意圖。圖2是鉸接車顛簸時狀態示意圖。圖3是本發明的一具體實施例的主視示意圖。圖4是圖3所示的具體實施例的球鉸的立體示意圖。圖5是圖4所示的球鉸的側視示意圖。圖6是圖4所示的球鉸的剖視圖。圖7是圖3所示的具體實施例的球鉸固定座的立體示意圖。圖8是圖3所示的具體實施例上裝有轉盤平臺的立體示意圖。圖9是圖8的側視示意圖。圖10圖9中前膠條和后膠條連接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能夠更清楚地理解本發明的技術內容,特舉以下實施例詳細說明。請參見圖3-圖10所示,本發明的低地板鉸接式列車或客車的鉸接系統包括前架11、轉盤軸承20和后架21,所述前架11通過所述轉盤軸承20連接所述后架21,所述前架11的前端和所述后架21的后端各形成一個俯仰軸,這樣車輛在顛簸時,即使前后車廂不在一個平面上,兩個仰俯軸都能克服鉸接系統因仰俯運動造成的旋轉力,同時也能克服兩節車廂因不在同一平面上的位移而造成的扭力,避免剛性連接而損壞車輛。具體說,所述每個仰俯軸包括球鉸I、球鉸固定座14和球鉸安裝孔12,所述前架前端和所述后架21的后端均形成有球鉸安裝孔12,所述球鉸安裝孔12中分別可活動插設所述球鉸1,且所述球鉸I分別固定在所述球鉸固定座14中。所述球鉸I可以采用任何合適的結構,請參見圖4-圖6所示,在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中,所述球鉸I包括金屬芯2、彈性元件3和支撐片4,所述彈性元件3設置在所述金屬芯2中間位置外表面,所述支撐片4設置在所述彈性元件3外側用于包圍所述彈性元件3并位于所述球鉸安裝孔12中,所述金屬芯2固定在所述球鉸固定座14中。支撐片4用于避免彈性元件3直接與球鉸安裝孔12接觸,從而保護彈性元件3。為了增強緩沖效果,更佳地,所述彈性元件3內設置若干個緩沖孔9。請參見圖3-圖4所示,在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中,所述的彈性元件3為抗震耐磨橡膠材料,彈性元件3內上下左右部位各形成一個緩沖孔9,當外部作用力較大時,緩沖孔9對作用力可以產生緩沖效果,不至于損壞球鉸I,對整個鉸接系統中的其它連接部位也起到保護作用。為了防止在巨大作用力下應力變形,更佳地,所述球鉸I包括至少兩個支撐片4,所述支撐片4在連接處形成至少兩個縫槽10。請參見圖4-圖6所示,在本發明的具體實 施例中,包括兩個支撐片4,例如兩個弧形金屬片,兩個弧形金屬片在連接處形成兩個縫槽10。所述球鉸固定座14可以采用任何合適的結構,請參見圖3和圖7所示,在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中,所述球鉸固定座14包括固定板23、第一固定座24和第二固定座25,所述第一固定座24和所述第二固定座25安設在所述固定板23的同一側,所述第一固定座24和所述第二固定座25上對稱設置有凹槽15,所述球鉸I的兩端分別固定在所述凹槽15中。具體地,所述金屬芯的兩端分別固定在所述凹槽15中。為了提高剛性,所述球鉸固定座14可以一體成形。所述球鉸I的兩端分別固定在所述凹槽15中可以采用任何合適的結構,請參見圖3和圖7所示,所述凹槽15中分別設置有螺孔26,所述球鉸I的兩端分別設置有球鉸固定孔7,所述球鉸固定孔7和所述螺孔26穿設有螺栓13實現固定。為了避免應力集中而造成球鉸固定座14的損壞,請參見圖3和圖7所示,在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中,所述凹槽15的邊角為圓角結構,所述球鉸I的兩端的邊角為圓角結構,且該球鉸I的兩端的邊角的圓角角度大于所述凹槽15的邊角的圓角角度。如圖3所示,低地板鉸接式列車或客車的鉸接系統一般包含四個球鉸I和四個球鉸固定座14,前后各兩個,使用時通過固定板23連接前后車廂,因此,前架11上設置有兩個球鉸安裝孔12,每個球鉸安裝孔12內設置一球鉸1,球鉸I外表面的支撐片4為金屬元件,每個球鉸I的兩端通過螺栓13穿設球鉸固定孔7和螺孔26從而固定在第一固定座24和第二固定座25上的凹槽15內,由于金屬芯兩端的邊角為圓角結構,且圓角角度要大于凹槽15的邊角的圓角角度,這樣車輛在行駛中使球鉸固定座14避免應力集中而造成球鉸固定座14的損壞,因此圓角結構提高了球鉸I和球鉸固定座14之間的連接強度。當車輛左右轉彎時,球鉸I在限位凸臺5的作用下不會左右串動;車輛在轉彎、急剎車或上下顛簸時,鉸接系統前、后架上的四個球鉸I會形成緩沖,這樣鉸接系統有在各個方向上有了更大的運動角度,提高抗扭力,對鉸接系統起到保護作用,同時也減少了車輛的顛簸,提高了乘客的乘車舒適度。如圖8至圖10所示,所述低地板鉸接式列車或客車的鉸接系統還包括轉盤平臺31以及前后對稱設置的前膠條32和后膠條33,所述轉盤平臺31設置在所述前架11上,作為乘客從鉸接車一節車廂穿過另一個車廂所使用通道的地板,所述前膠條32 —端與相鄰車廂地板固定連接,所述后膠條33—端固定連接所述轉盤平臺31,所述后膠條33另一端設置在所述前膠條32遠離相應連接車廂的另一端的下方,前膠條32和后膠條33之間形成開放連接,形成一定的活動空間,所述前膠條32和后膠條33都是使用能夠提供緩沖的柔性耐磨材料制成,這樣車輛在行駛過程中,轉盤平臺31在隨著鉸接系統仰俯、傾覆運動時,通過兩個膠條間的移動和變形來保持平臺的整體效果,不會對乘客產生不良影響,提高其適應性。
如圖3和圖8所示,所述前架和后架分別設置若干支撐凸臺39,所述支撐凸臺39用于對轉盤平臺31進行支撐,具體說,所述支撐平臺39與所述前架11固定連接,所述后架21上的支撐凸臺39對所述轉盤平臺31進行滑動支撐,即所述轉盤平臺31下部對應所述后架21上的支撐凸臺39設置若干耐磨軌道,轉盤平臺31隨所述前架11轉彎時,后架21上的支撐凸臺39可以對轉盤平臺31進行支撐。更佳地,所述前架和后架的兩側分別設置有平臺支撐架34,用于支撐轉盤平臺31,設置方式與支撐凸臺39的設置方式相同,前架11上的平臺支撐架34與所述轉盤平臺31固定連接,后架21上的平臺支撐架34與轉盤平臺31滑動連接,平臺支撐架34的設置擴大了對轉盤平臺31的支撐面積,提高了轉盤平臺31的穩定性;為了車廂的裝飾合理性,還可在轉盤平臺31合適的位置設置若干修飾板35。請參見圖3和圖8所示,后架21上還可設置超角傳感裝置36,為車輛轉彎過大提供報警,裝車時可以通過整車廠設置報警驅動橋鎖止功能。為了提高安全性,請參見圖3和圖8所示,在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中,所述前架11和所述后架21均左右對稱設置有機械鎖止裝置27。從而轉角過大時,前架11和后架21通過機械鎖止裝置27相互抵靠,防止車輛轉彎過大造成事故,較佳地,所述機械鎖止裝置27的抵靠部位設置有柔性材料制成的防撞塊。較佳地,所述后架21上還可設置吊架總成37和集中潤滑總成38,吊架總成37內設置轉動軸承20,用于對鉸接系統下側的鉸接棚進行懸掛,集中潤滑總成38對鉸接系統中的轉盤軸承20進行潤滑,提高鉸接系統的功能和適用性。本發明揭示的低地板鉸接式列車或客車的鉸接系統,前、后架各形成一個仰俯軸,即使車輛出現顛簸而仰俯運動時,每個仰俯軸可以相應動作,緩解車輛仰俯運動形成的扭力,抗緩沖性能強,安全可靠,實現舒適的乘車環境,實際中,本發明鉸接系統前、后架結構一致,可互換性強,易于批量生產,且適用范圍廣,既可使用在常用的鉸接式客車上,也可使用在多節鉸接式客車上,既可以使用在發動機前置的鉸接式客車上,也可適用于發動機中置的鉸接式客車上,既可以使用在低地板鉸接式客車上,也可適用于高地板鉸接式客車上。綜上,本發明的低地板鉸接式列車或客車的鉸接系統設計巧妙,結構簡潔緊湊,抗扭力強,緩沖效果好,前、后架各形成一個仰俯軸,即使車輛行駛中出現仰俯、傾覆或上下運動時,每個仰俯軸可以相應動作,實現車輛順利行駛而不損壞,且可適用于多節客車連接,適于大規模推廣應用。在此說明書中,本發明已參照其特定的實施例作了描述。但是,很顯然仍可以作出各種修改和變換而不背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因此,說明書和附圖應被認為是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權利要求
1.一種低地板鉸接式列車或客車的鉸接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架、轉盤軸承和后架,所述前架和所述后架分別與所述轉盤軸承固定連接,所述前架的前端和所述后架的后端分別形成一個俯仰軸。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低地板鉸接式列車或客車的鉸接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仰俯軸包括球鉸、球鉸安裝孔和球鉸固定座,所述球鉸可活動插設在所述球鉸安裝孔中并固定在所述球鉸固定座中,所述前架的前端和所述后架的后端分別設置有所述球鉸安裝孔。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低地板鉸接式列車或客車的鉸接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球鉸包括金屬芯、彈性元件和支撐片,所述彈性元件設置在所述金屬芯中間位置外表面,所述支撐片設置在所述彈性元件外側并位于所述球鉸安裝孔中,所述金屬芯固定在所述球鉸固定座中。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低地板鉸接式列車或客車的鉸接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元件內設置若干個緩沖孔。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低地板鉸接式列車或客車的鉸接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球鉸固定座包括固定板、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所述第一固定座和所述第二固定座安設在所述固定板的同一側,所述第一固定座和所述第二固定座上對稱設置有凹槽,所述球鉸的兩端分別固定在所述凹槽中。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低地板鉸接式列車或客車的鉸接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邊角為圓角結構,所述球鉸的兩端的邊角為圓角結構,且該球鉸的兩端的邊角的圓角角度大于所述凹槽的邊角的圓角角度。
7.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低地板鉸接式列車或客車的鉸接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架和所述后架均左右對稱設置有機械鎖止裝置。
8.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低地板鉸接式列車或客車的鉸接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低地板鉸接式列車或客車的鉸接系統還包括超角傳感裝置,所述超角傳感裝置安設在所述后架上。
9.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低地板鉸接式列車或客車的鉸接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低地板鉸接式列車或客車的鉸接系統還包括轉盤平臺以及前后對稱設置的前膠條和后膠條,所述轉盤平臺設置在所述前架上,所述前膠條與相鄰車廂地板固定連接,所述后膠條固定連接所述轉盤平臺并位于所述前膠條下。
10.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低地板鉸接式列車或客車的鉸接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架和所述后架上分別設置有支撐凸臺,所述前架和后架的兩側分別設置有平臺支撐架。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低地板鉸接式列車或客車的鉸接系統,其中前后架分別與轉盤軸承固定連接,前架的前端和后架的后端分別形成一個俯仰軸。較佳地,仰俯軸包括球鉸、球鉸安裝孔和球鉸固定座,球鉸可活動插設在球鉸安裝孔中并固定在球鉸固定座中,前架的前端和后架的后端分別設置有球鉸安裝孔。前后架均左右對稱設置有機械鎖止裝置。超角傳感裝置安設在后架上。轉盤平臺設置在前架上,前膠條與相鄰車廂地板固定連接,后膠條固定連接轉盤平臺并位于前膠條下。本發明抗扭力強,緩沖效果好,前、后架各形成一個仰俯軸,即使車輛行駛中出現仰俯、傾覆或上下運動時,每個仰俯軸可以相應動作,實現車輛順利行駛而不損壞,適于大規模推廣應用。
文檔編號B62D21/18GK102862607SQ201210391148
公開日2013年1月9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16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16日
發明者郝慶軍 申請人:伊卡路斯(蘇州)車輛系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