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鞍乘型電動車輛的配電部件配置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鞍乘型電動車輛的配電部件配置結構。
背景技術:
專利文獻I公開了,在具備左右一對主架的鞍乘型電動車輛中,在主架之間從側面搭載有蓄電池,利用主架支承該蓄電池的結構。專利文獻I :(日本)特許第3949446號公報但是,上述專利文獻I公開了蓄電池的搭載及其他配電部件的搭載,但是,并沒有公開電動車輛的配電部件的維護情況。·
在對配電部件進行維護時,電動車輛需要切斷蓄電池電源,從而具有用于切斷該·蓄電池電源的斷路器。通常,該斷路器還具有防止流向電動機的過電流的功能,希望將該斷路器配置在外罩下等由車體部件包圍的位置,從而雨滴不會浸入,或者不會被施加外力。但是,在為了切斷或恢復斷路器而需要接近操作斷路器的情況下,因為每次都必須從車體拆下外罩等部件,所以存在增加使用者的負擔的問題。另外,在將斷路器配置在外罩下等的情況下,存在導致蓄電池、電動機、驅動控制裝置等配電部件的配置自由度降低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鑒于上述問題而做出的,提供一種鞍乘型電動車輛的配電部件配置結構,其既防止向斷路器的雨滴等浸入或外力的輸入又使接近操作斷路器變得容易,而且,能夠提高蓄電池等的配置自由度。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第一方面發明在從頭管3向車輛后方延伸的架4的后部下方配置有驅動用電動機29,在所述架4與所述驅動用電動機29之間配置有蓄電池38,其特征在于,具備加速器位置傳感器25,其配置在所述頭管3的后方且所述架4的上方,并且檢測加速器開度;斷路器26,其設置于所述加速器位置傳感器25,并且切斷或接通進行所述驅動用電動機29的驅動控制的控制裝置39與所述蓄電池38之間的電連接;殼部件16,其覆蓋所述斷路器26及所述加速器位置傳感器25,所述殼部件16設置有能夠從該殼部件16的外側操作所述斷路器26的開口部16C,并且設置有開閉所述開口部16C的封閉部件16B。第二方面發明的特征在于,所述殼部件16覆蓋所述加速器位置傳感器25及斷路器26的至少上方,所述開口部16C設置在所述斷路器26的上方。 第三方面發明的特征在于,所述斷路器26的操作部26a配置在比所述加速器位置傳感器25的上端位置J更靠上方的位置。第四方面發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封閉部件16B是能夠裝卸的蓋部件。第五方面發明的特征在于,所述蓋部件16B是螺紋式的蓋部件。第六方面發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封閉部件16B是合頁開閉式的蓋部件。第七方面發明的特征在于,所述蓋部件16B是彈起式的蓋部件。
根據第一方面發明,由于加速器位置傳感器設置在頭管的后方且架的上方空間,與在架下方設置加速器位置傳感器的情況相比,存在能夠提高架下方的蓄電池和電動機等配電部件的配置自由度的效果。而且,由于在加速器位置傳感器設置斷路器,與將加速器位置傳感器和斷路器例如經由托架等分別地固定于架的情況相比,不需要將斷路器固定于架的托架,存在能夠減少部件數量而謀求小型輕 量化的效果。而且,通過打開設置于殼部件的開口部的封閉部件,能夠容易地接近操作斷路器,因此,能夠容易地進行配電部件維護時的電源切斷。另外,在不需要接近操作斷路器的情況下,通過關閉封閉部件,能夠防止雨滴或灰塵經由開口部浸入蓋部件的內部。因此,存在既防止向斷路器的雨滴浸入和外力的輸入又容易地接近操作配電部件,從而能夠謀求提高維護性,減輕使用者的負擔,并且能夠提高配電部件的配置自由度的效果。根據第二方面發明,由于在斷路器的上方配置開口部,所以存在即使駕駛者處于乘車姿勢也能夠容易地接近操作斷路器的效果。根據第三方面發明,在斷路器的上方配置開口部的情況下,因為斷路器的操作部更接近開口部,所以存在能夠謀求提高操作部的操作性的效果。根據第四方面發明,存在通過蓋部件的裝卸,能夠容易地從蓋部件的開口部容易地接近操作斷路器的效果。根據第五方面發明,因為僅使蓋部件旋轉就能夠裝卸蓋部件,所以存在使用者能夠憑直覺開閉蓋部件,從而提高商品性的效果。根據第六方面發明,因為蓋部件經由合頁安裝于殼部件,所以存在能夠防止蓋部件的脫落和丟失的效果。根據第七方面發明,因為僅進行彈起解除操作就使蓋部件彈起,所以存在能夠容易地打開蓋部件的效果。
圖I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鞍乘型電動車輛的左側視圖。圖2是上述鞍乘型電動車輛的右側視圖。圖3是上述鞍乘型電動車輛的主要部分的左側視圖。圖4是上述鞍乘型電動車輛的車把的后視圖。圖5是上述鞍乘型電動車輛的主要部分的右側視圖。圖6是從右前方看的上述鞍乘型電動車輛的蓄電池架的立體圖。圖7是從左前方看的上述鞍乘型電動車輛的蓄電池架的立體圖。圖8是上述鞍乘型電動車輛的配電圖。圖9是上述鞍乘型電動車輛的蓋部件的立體圖。圖10是其他實施例的蓋部件的側視圖。附圖標記說明3 頭管4主架(架)
16配電部件箱(殼部件)16B蓋(封閉部件)16C 開口部25加速器位置傳感器26斷路器26a操作桿(操作部)29電動機單元(驅動用電動機)38蓄電池單元(蓄電池) 39控制裝置(控制裝置)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基于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需要說明的是,在以下使用的附圖中,箭頭FR表示車輛的前方,箭頭UP表示車輛的上方,箭頭LH表示車輛的左方。圖廣圖3所示的適用本實施方式的結構的鞍乘型電動車輛I(以下,簡稱為車輛O構成為比較小型的越野摩托車(才7 口一 F' /SM夕)。車輛I的車架2具備主架4,該主架4 一體地具有從頭管3大致水平狀態地向車輛后方延伸的水平區域4H ;從該水平區域4H的后端向下方彎曲地延伸的彎曲區域4R。向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對車座橫桿5、5與主架4的彎曲區域4R的起始點附近連接,在車座橫桿5、5的下方配設有左右一對支承架6、6,該左右一對支承架6、6將主架4的彎曲區域4R的后部與車座橫桿5、5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結合。另外,朝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對板7、7與主架4的下部連接。在頭管3能夠轉向地支承左右一對前叉8、8,在連結前叉8、8上部之間的上橋接部9固定有操縱手柄10。參照圖4,在操縱手柄10的左側端部安裝有筒狀的左手把10L,在操縱手柄10的右側端部安裝有能夠繞軸旋轉的筒狀的加速手把10R。在前叉8、8的下部能夠旋轉地支承前輪11,在前叉8、8,在前輪11與操縱手柄10之間固定有覆蓋前輪11的上方的樹脂制的前輪擋泥板12。另外,在板7、7,經由上下一對軸部13、13固定有左右一對后側臂14、14的前端,在后側臂14、14的后部能夠旋轉地支承后輪15。在主架4的水平區域4H的上方配置有模仿兩輪機動車的燃料箱的配電部件箱16,配電部件箱16沿主架4向前后方向延伸。在配電部件箱16的后方配置有車座17,該車座17固定于車座橫桿5、5的上部并且供乘員乘坐,車座17向車輛前后方向延伸,其前部從上方與配電部件箱16的后部重疊。另外,樹脂制的后輪擋泥板18以向后方延伸的方式固定在車座17的后方。配電部件箱16具備箱主體16A、蓋部件16B,在箱主體16A的稍微向后方傾斜的上表面的大致中央形成有向上方突出并開口的開口部16C。參照圖9,上述蓋部件16B是螺紋式的蓋部件,蓋部件16B能夠裝卸地與開口部16C螺紋結合。另外,也可以在螺紋式的蓋部件16B設置防脫落用的固定帶(7卜9 7°),另外,除上述螺紋式以外,作為通過蓋部件的旋轉而裝卸于開口部16C的部件,也可以采用例如,使形成于蓋部件與開口部16C的任一方的卡止片插入設置于另一方的鍵槽中轉動從而被卡止的方式。
箱主體16A具有從形成有開口部16C的上表面向下逐漸展開延伸的前后壁及左右側壁。參照圖3、圖7,前側托架23焊接于主架4的水平區域4H的前側上部,并且后側托架24焊接于水平區域4H的后部,配電部件箱16固定于各托架23、24。配電部件箱16的左右側壁被側罩21、21覆蓋,在車座17的后部下方配設有左右一對后罩22、22。后罩22、22固定于車座橫桿5、5,并覆蓋支承架6、6的一部分。如上所述,配電部件箱16具有側壁,由于該側壁被側罩21、21覆蓋,所以使駕駛者的膝蓋夾緊變得容易。參照圖3、圖5,左右一對板狀的懸架托架32、32與主架4的彎曲區域4R的上部聯結固定,電動機單元29使其上部固定于懸架托架32、32,并且使其后部固定于板7、7的前部,從而懸空架設于主架4。如圖I、圖2所示,電動機單元29構成為,在單元箱33內的前側收納有驅動用電動機主體34,并且在后側收納有未圖示的減速器。另外,在單元箱33的下部配設有左右踏板36、36。在車輛上下方向,在主架4與電動機單元29之間配置有蓄電池單元38,在蓄電池·單元38的下方配置有控制裝置39,該控制裝置39對供給至電動機單元29的電力進行控制。參照圖3、圖5,蓄電池單元38從側面看是長方形,在長度方向沿車輛前后方向的蓄電池箱40內收納有由多個鋰離子二次電池(U 々二二次電池)構成的蓄電池41。蓄電池41的電力經由控制裝置39供給至電動機單元29。另外,圖中的附圖標記75表示形成于蓄電池箱40的使用者把持用的把手。蓄電池單元38收納在懸空架設于主架4的水平區域4H的蓄電池架42內,參照圖
6、圖7,蓄電池架42構成為具備收納并保持蓄電池單元38的架主體部43 ;板部件44,其能夠從架主體部43向車體右方拆卸并且限制蓄電池單元38的側向移動;端子部45,其設置于架主體部43的后部,并且用于連接從蓄電池單元38向電動機單元29供給的電力供給。如圖5所示,由板金材料形成的控制裝置固定部76焊接于蓄電池架42的下部,控制裝置39固定并支承于該控制裝置固定部76。控制裝置固定部76固定控制裝置39,以使控制裝置39位于比電動機單元29更靠前方且比蓄電池單元38更靠下方的位置。但是,如圖3、圖7所示,在配電部件箱16內配置有加速器位置傳感器25及斷路器26。固定加速器位置傳感器25的傳感器托架27向上方突出地焊接于被配電部件箱16覆蓋的主架4的水平區域4H的中央上部。如圖7所示,傳感器托架27形成為沿主架4的延伸方向的大致板狀,其上邊緣從車輛后方朝向前方向斜下方傾斜。在傳感器托架27的上邊緣的前后形成有一對安裝孔27a,利用相對于上述安裝孔27a的螺栓聯結固定加速器位置傳感器25。而且,傳感器托架27的前后邊緣為了提高支承強度而彎曲地形成。參照圖3、圖5,加速器位置傳感器25經由加速器纜線28檢測加速手把IOR的旋轉操作量。基于該檢測的旋轉操作量,控制配置于主架4的水平區域4H的后部下方的電動機單元29的輸出。加速器位置傳感器25構成為具備滾筒部25a,其彈性地卷繞根據加速手把IOR的操作量拉拽的加速器纜線28的內線束;電位器部25b,其具有與該滾筒部25a共同的旋轉軸,并且檢測滾筒部25a的旋轉位置;支承部件25c,其左右分別固定上述滾筒部25a及電位器部25b。向控制裝置39輸出檢測結果的加速傳感器用線束94經由連接器25d能夠裝卸地與電位器部25b的前方側連接。加速器纜線28,其一端與加速手把IOR連接,從加速手把IOR朝向車輛的左右方向內側的下方后,通過上橋接部的下方的前叉之間朝向車輛后方,其另一端從車輛前方側的稍微斜下方與加速器位置傳感器25連接。加速器位置傳感器25的支承部件25c彎曲朝向車輛前方稍微形成凹形,在其上邊緣與下邊緣分別形成一對安裝孔25e。支承部件25c,在其表面、背面方向為車輛左右方向,并且彎曲成上述凹形的上邊緣朝向車輛前方的姿勢下,使上述一對安裝孔25e與傳感器托架27的上邊緣的安裝孔27a聯結。由此,支承部件25c以稍微向車輛前方傾斜的姿勢安裝于傳感器托架27。另外,在上述附圖中,省略聯結支承部件25c與傳感器托架27的聯結部件。斷路器26是切斷過電流的流動的所謂的無熔絲型的切斷器,連接在蓄電池單元38的正極端子69 (參照圖7)與電動機單元29的電動機電力用的正極輸入端子(未圖示)之間。該斷路器26沿左右方向形成扁平的箱形,在其上表面側配置有操作切斷及恢復的操 作桿26a。該操作桿26a能夠沿斷路器26的前后方向,即,斷路器26上表面的長度方向擺動。另一方面,在斷路器26的下表面側,與斷路器26的接點連接的一次側端子26b及二次側端子26c分別配置在下表面前邊緣與下表面后邊緣。朝向上述蓄電池單元38的正極端子69的上游側正極線束92與一次側端子26b連接,朝向電動機單元29的電動機電力用的正極輸入端子(未圖示)的下游側正極線束90與二次側端子26c連接。在斷路器26的右側面安裝有向后方延伸的大致矩形板狀的金屬件26d。在該金屬件26d的后邊緣形成有一對安裝孔(未圖示),該安裝孔經由未圖示的聯結部件固定在一對安裝孔25e,該一對安裝孔25e形成于上述加速器位置傳感器25的前側上部,更具體地說,形成于支承部件25c的上邊緣。在該固定狀態下,斷路器26在伴隨著上述加速器位置傳感器25的支承部件25c的傾斜,使其下表面及上表面朝向前方上側傾斜的狀態下,與加速器位置傳感器25固定成一體。上述固定成一體的加速器位置傳感器25及斷路器26固定在配置于主架4的水平區域4H并向上方突出的傳感器托架27,從而配置在頭管3的后方且主架4的上方。參照圖5,斷路器26的操作桿26a配置在比加速器位置傳感器25的上端位置J更靠上方的位置。參照圖3,斷路器26與配電部件箱16的開口部16C正下方接近地配置,斷路器26的操作桿26a位于配電部件箱16的開口部16C的下方。換句話說,開口部16C配置在斷路器26的上方,斷路器26安裝于加速器位置傳感器25。由此,在從開口部16C拆下蓋部件16B時,能夠經由開口部16C接近操作操作桿26a,而且,因為在使用者乘車的姿勢下,使斷路器26的上表面朝向使用者側傾斜,所以即使在乘車姿勢下也能夠容易且迅速地進行操作桿26a的操作。另外,在后面對與加速器位置傳感器25及斷路器26連接的各線束90、92、94的配線進行說明。如圖3所示,控制裝置39構成為在箱81內收納驅動器等配電部件,在箱81的左側面,從前開始依次連接有下游側電動機用線束82、電源用線束83及傳感器用線束84。圖8表示車輛I的各種線束的配線圖。參照該附圖,以下,對各種線束的配線進行說明。下游側電動機用線束82從控制裝置39向后方引出,與電動機用連接器85的下部連接。如圖7所示,電動機用連接器85固定在后側連接器保持板88R的后部側,該后側連接器保持板88R固定在后側架部47的垂下部47L。后側連接器保持板88R在前部、后部及上述前部與后部之間的中央部具備連接器安裝部。與電動機用連接器85的上部連接的上游側電動機用線束86向前方引出,通過蓄電池單元38的后部,如圖2所示地從電動機單元29的右側面與驅動用電動機主體34連接。如圖8所示,電源用線束83包含上游側負極線束83m及下游側正極線束83p,并且從控制裝置39向后方引出。從側面觀察車輛時,電源用線束83從蓄電池單元38的后部附近向前方彎曲,與電源用連接器87的上部連接。如圖7所示,電源用連接器87固定在前側連接器保持板88F的后部,該前側連接器保持板88F固定在前側架部49的垂下部50。前側連接器保持板88F在前部、后部及上述前部與后部之間的中央部具備連接器安裝部。下游側負極線束89及下游側正極線束90與電源用連接器87的下部連接,分別向上游側負極線束83m及下游側正極線束83p通電。下游側負極線束89及下游側正極線束90向后方引出,下游側負極線束89向蓄電池單元38的后部延伸并向蓄電池單元38通電,下游側正極線束90向上方彎曲,與斷路器26連接。在此,電源用線束83、下游側負極線束89及下游側正極線束90被卡扣91規整。 而且,參照圖3、圖8,上游側正極線束92與斷路器26連接,該斷路器側正極線束92向蓄電池單元38的后部延伸,向蓄電池單元38通電。另外,如圖8所示,在傳感器用線束84含有多個線束,參照圖5,其中旋轉傳感器線束93從控制裝置39橫跨蓄電池單元38后部,與配置于蓄電池單元38的后方的旋轉傳感器用連接器95的上部連接。連結線束97與旋轉傳感器用連接器95的下部連接,如圖2所示,該連結線束97從電動機單元29的右側面與收納于電動機單元29內部的旋轉傳感器98連接。另外,如圖3所示,傳感器用線束84中的加速傳感器用線束94從控制裝置39向后方引出后,從蓄電池單元38的后部附近向上方彎曲,與加速器位置傳感器25連接。而且,如圖3、圖8所示,在后側連接器保持板88R固定主開關用連接器99及切斷開關用連接器100。參照圖8,第一線束101、第二線束102從主開關用連接器99引出,第一線束101與主開關103連接,第二線束102分岔,與保險絲104及控制裝置39連接。參照圖5,主開關103固定在主架4的前端下部。另一方面,從切斷開關用連接器100引出的第三線束105與切斷開關106連接,并且第四線束107與控制裝置39連接。參照圖4,切斷開關106配設于開關盒108,該開關盒108與操縱手柄10的左手把IOL接近地配置。如上所記載,在上述鞍乘型電動車輛I中,電動機單元29配置在主架4的后部下方,該主架4從頭管3向車輛后方延伸,在主架4與電動機單元29之間配置蓄電池單元38。上述鞍乘型電動車輛I具備加速器位置傳感器25,該加速器位置傳感器25配置在頭管3的后方且主架4的上方并檢測加速器開度。在上述結構中,與在主架4的下方設置加速器位置傳感器25的情況相比,能夠提高配置有蓄電池單元38和電動機單元29等的主架4下方的蓄電池單元38和電動機單元29等的配置自由度。而且,在上述鞍乘型電動車輛I中具備斷路器26,其設置于加速器位置傳感器25,并且切斷或接通進行電動機單元29的驅動控制的控制裝置39與蓄電池單元38之間的電連接;配電部件箱16,其覆蓋斷路器26及加速器位置傳感器25,配電部件箱16設置有能夠從該配電部件箱16的外側操作斷路器26的開口部16C,并且設置有開閉開口部16C的蓋部件16B。在上述結構中,與在將加速器位置傳感器25和斷路器26經由例如托架等分別地固定于主架4的情況相比,不需要將斷路器26固定于主架4的托架,能夠減少部件數量并謀求小型輕量化。而且,通過打開設置于配電部件箱16的開口部16C的蓋部件16B,能夠容易地接近操作斷路器26,因此,能夠容易地進行配電部件維護時的電源切斷。另外,在不需要接近操作斷路器26的情況下,通過關閉蓋部件16B,能夠防止雨滴、灰塵經由開口部16C浸入配電部件箱16的內部。而且,通過蓋部件16B的裝卸,能夠容易地從配電部件箱16的開口部16C接近操作斷路器26。即,能夠既防止向斷路器26的雨滴浸入和外力的輸入又容易地接近操作配電部件,從而謀求提高維護性,減輕使用者的負擔,并且能夠提高配電部件的配置自由度。而且,在上述鞍乘型電動車輛I中,配電部件箱16覆蓋加速器位置傳感器25及斷路器26的至少上方,配電部件箱16的開口部16C設置在斷路器26的上方。 在上述結構中,即使駕駛者在乘車姿勢下也能夠容易地接近操作斷路器26。而且,在上述鞍乘型電動車輛I中,斷路器26的操作桿26a配置在比加速器位置傳感器25的上端位置J更靠上方的位置。在上述結構中,在斷路器26的上方配置開口部16C的情況下,因為能夠使斷路器26的操作桿26a更接近開口部16C,所以能夠謀求提高操作桿26a的操作性。而且,在上述鞍乘型電動車輛I中,蓋部件16B能夠裝卸。在上述結構中,通過蓋部件16B的裝卸,能夠容易地從配電部件箱16的開口部16C接近操作斷路器26。而且,在上述鞍乘型電動車輛I中,蓋部件16B是螺紋式的蓋部件。在上述結構中,因為僅通過旋轉蓋部件16B就能夠裝卸蓋部件16B,所以使用者能夠憑直覺開閉蓋部件16B,能夠提高商品性。以上,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本發明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在不脫離其主旨的范圍內能夠進行適當的變更。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的鞍乘型電動車輛I中,將能夠利用螺紋式的蓋部件16B開閉開口部16C的情況作為一個例子進行說明,但是本發明不限定于此,例如圖10所示的其他實施例,也可以使用合頁開閉式的蓋部件16D。在該情況下,因為蓋部件16D經由合頁16E安裝于配電部件箱16,所以能夠防止蓋部件16D的脫落和丟失。如上述圖10所示的合頁開閉式的蓋部件16D是利用螺旋彈簧16F被向打開側施力的彈起式(跳&上#式)蓋部件,在關閉狀態下,卡止爪t與開口部16C卡止而維持關閉狀態。在蓋部件16D關閉的狀態下操作解除按鈕16G時,解除由卡止爪t保持的卡止狀態,使蓋部件16D向打開方向移動。因此,僅通過進行由解除按鈕16G操作的解除操作,就使蓋部件彈起,從而能夠容易地打開蓋部件。而且,在上述開閉式的蓋部件16D設置有鎖止機構16H。該鎖止結構16H構成為具備鎖環部161,其能夠擺動地支承在與開口部16C的合頁16E相反側的側部;從蓋部件16D的側面突出的卡止凸部16J。在使蓋部件16D處于關閉狀態,并且使鎖環部161向圖10中的箭頭方向豎起時,鎖環部161的上端部配置在卡止凸部16J的上方,限制卡止凸部16J向上方移動,即,限制蓋部件16D向打開方向移動。即,通過使鎖止機構16H的鎖環部161豎起,即使無意間操作解除按鈕16G,也能夠防止蓋部件16D的打開。另外,在上述其他實施例中,對合頁開閉式的蓋部件分別具備上述螺旋彈簧16F、鎖止機構16H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是也可以省略上述螺旋彈簧16F及鎖止結構16H。另夕卜,將螺旋彈簧16F及鎖止機構16H作為一個例子進行說明,但是如果能夠向蓋部件16D施力,限制其向打開方向移動,則不限定于上述螺旋彈簧16F及鎖止機構16H的結構。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對使用單一的主架4的一個例子進行了說明,但是,也可以適用于例如,不使用單一的主架4而具備左右一對主架的鞍乘型電動車輛。在此,上述鞍乘型電動車輛包括所有能夠跨乘于車體的車輛,不僅兩輪機動車,還包括三 輪車輛(除前面一個輪子后面兩個輪子以外,還包含前面兩個輪子后面一個輪子的車輛)及四輪車輛。
權利要求
1.一種鞍乘型電動車輛的配電部件配置結構,在從頭管(3)向車輛后方延伸的架(4)的后部下方配置有驅動用電動機(29),在所述架(4)與所述驅動用電動機(29)之間配置有蓄電池(38),其特征在于,具備 加速器位置傳感器(25 ),其配置在所述頭管(3 )的后方且所述架(4 )的上方,并且檢測加速器開度; 斷路器(26),其設置于所述加速器位置傳感器(25),并且切斷或接通進行所述驅動用電動機(29)的驅動控制的控制裝置(39)與所述 蓄電池(38)之間的電連接; 殼部件(16 ),其覆蓋所述斷路器(26 )及所述加速器位置傳感器(25 ), 所述殼部件(16)設置有能夠從該殼部件(16)的外側操作所述斷路器(26)的開口部(16C),并且設置有開閉所述開口部(16C)的封閉部件(16B)。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鞍乘型電動車輛的配電部件配置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殼部件(16 )覆蓋所述加速器位置傳感器(25 )及斷路器(26 )的至少上方, 所述開口部(16C)設置在所述斷路器(26)的上方。
3.如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鞍乘型電動車輛的配電部件配置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斷路器(26)的操作部(26a)配置在比所述加速器位置傳感器(25)的上端位置(J)更靠上方的位置。
4.如權利要求I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鞍乘型電動車輛的配電部件配置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封閉部件(16B)是能夠裝卸的蓋部件。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鞍乘型電動車輛的配電部件配置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蓋部件(16B)是螺紋式的蓋部件。
6.如權利要求I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鞍乘型電動車輛的配電部件配置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封閉部件(16B)是合頁開閉式的蓋部件。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鞍乘型電動車輛的配電部件配置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蓋部件(16B)是彈起式的蓋部件。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鞍乘型電動車輛的配電部件配置結構,其既防止向斷路器的雨滴浸入和外力的輸入又使接近操作斷路器變得容易,而且,能夠提高配電部件的配置自由度。檢測加速器位置的加速器位置傳感器(25)設置在頭管(3)的后方且主架(4)的上方,切斷供給至控制裝置(39)的蓄電池電力的斷路器(26)設置在加速器位置傳感器(25),該控制裝置(39)進行電動機單元(29)的驅動控制,利用具備開口部(16C)的配電部件箱(16)覆蓋斷路器(26)及加速器位置傳感器(25),在開口部(16C)設置能夠開閉的封閉部件(16B)。
文檔編號B62K11/00GK102910236SQ20121027167
公開日2013年2月6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1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3日
發明者石川淳, 西森啟之, 中澤健生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