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后座椅安裝部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車輛的后座椅安裝部及其周邊的車體結構。
背景技術:
—般的客車的后座椅由各自形成為左右座席的座椅墊和座椅靠背組成,座椅墊和座椅靠背分別安裝在車體上。對現在的 車輛而言,由于有利于進入行李廂、不同車輛類型使用通用的車體結構以及重量的減小,不管是折背式還是掀背式的車輛類型,不具有將行李廂與乘客艙分隔開的車體面板的主干直通結構成為主流形式。在這種車輛中,由于行李廂的前部由座椅靠背與乘客艙分隔開,當車輛運行中突然剎車而行李廂中的貨物向前方移動時,移動的貨物與座椅靠背碰撞。因此,座椅靠背需要具有考慮到從后方施加的沖擊載荷的結構和安裝強度。特別是,假定用于將座椅靠背的下部安裝在車輛寬度方向的大致中心的車體底板上的支架(座椅支架、中心支架)集中接受上述的沖擊載荷。JP 2010-89635A公開了如下結構在座椅側的安裝部(座椅鉸接部)和在車體底板側的支架通過底板面板的下表面側的螺栓緊固在一起而相互固定。對于這種安裝結構,遺憾的是,即使墊片和螺栓一起使用,安裝結構的強度依然取決于具有有限的板厚的底板面板的強度。此外,由于支架只是緊固在一起,因此該結構不是增強底板面板抵抗從后方施加的載荷的結構。如果底板變形開始增加,通過行李廂的底板表面下方的飾件施加在支架上的載荷在促進變形的方向上起作用。JP 2010-89635A沒有描述其它結構。在車體底板的下表面,在車輛縱向方向上延伸的諸如左右底板側構件的結構元件和用于在車輛寬度方向上連接這些側構件的橫向構件相互連接,這些結構元件的接合位置具有高強度。然而,這些接合位置和座椅支架固定位置不總是相互重合。在座椅支架固定位置的附近,安全帶固定器被固定,而安全帶固定器固定位置與橫向構件接合位置重合并被加強。在總體布局中,座椅支架固定位置從安全帶固定器固定位置向后方并向車輛寬度方向移動,從而使安全帶固定器固定位置的加強構件不能直接使用。另一方面,JP2006-88740A公開了如下結構從橫向構件沿著備用輪胎箱的下表面延伸到后方并到達背面板的結構元件(載荷分配構件)分散施加在牽引鉤或自舉升點的載荷以及從車體后方施加的載荷。遺憾的是,JP2006-88740A沒有描述后座椅的安裝。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鑒于上面描述的現有技術中的情況作出的,因此其目的是提供一種后座椅安裝部結構,該結構有利于在抑制部件數量和重量的增加的同時,利用現有的車體結構提高對抗從后方施加的沖擊載荷的強度。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車輛的后座椅安裝部結構,其包括后底板面板(2),其限定從車體后部的行李廂到乘客艙后部的底板表面;備用輪胎箱(24),其凹設于所述后底板面板的后部的大致中心;一對后底板側構件(41),其沿著所述后底板面板的兩側部在車輛縱向方向上延伸并接合到所述后底板面板的下表面;橫向構件(42),其在所述備用輪胎箱的前方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延伸并接合到所述后底板面板的下表面,且兩端剛性連接到所述后底板側構件;背面板(3),其接合到所述后底板面板的后端和所述后底板側構件的后端;加強構件(5),其沿著所述備用輪胎箱的下表面在車輛縱向方向上延伸,前端剛性連接到所述橫向構件且后端接合到所述背面板;后座椅(I),其由配設在乘客艙后部的座椅墊(12)和座椅靠背(11)組成;和座椅支架¢),其一體地具有在所述備用輪胎箱的前方接合到所述后底板面板的上表面的法蘭部¢1)和位于所述座椅靠背下方的安裝部(62),以將所述座椅靠背的下部(13)安裝到車體側,其中所述加強構件(5)具有在所述備用輪胎箱的前方在車輛寬度方向上擴展的擴展部(52),并且所述座椅支架¢)的所述法蘭部(61)包括第一接合點(6a),在所述第一接合點^a)所述法蘭部經由所述后底板面板以三片重疊的方式接合到所述擴展部。在根據本發明的后座椅安裝部結構中,如上所述,座椅支架接合到后底板面板上,所述后底板面板靠近和與橫向構件的連接部相鄰的加強構件前端,接合包括第一接合點, 在所述第一接合點座椅支架的法蘭部經由后底板面板以三片重疊的方式接合到加強構件的擴展部。由此從后方施加給座椅靠背的沖擊載荷可經由座椅支架分散到后底板面板和加強構件上,使得在抑制部件數量和重量的增加的同時,可以提高座椅支架的安裝剛度。在本發明的優選方式中,所述座椅支架(6)的所述法蘭部¢1)還包括第二接合點(6b),在所述第二接合點^b)所述法蘭部經由所述后底板面板以三片重疊的方式接合到所述橫向構件。在該方式中,從后方施加給座椅靠背的沖擊載荷可經由座椅支架的第二接合點和加強構件分散到橫向構件上,從而可進一步提高座椅支架的安裝剛度。在本發明的另一優選方式中,所述座椅支架¢)的所述法蘭部¢1)包括側法蘭部(61a),其相對于所述安裝部(62)延伸到車輛寬度方向的兩側并且包括所述第一接合點(6a);以及前法蘭部(61a),其相對于所述安裝部(62)延伸到車輛縱向方向的前方并且包括所述第二接合點(6b);所述第一連接點(6a)相對于所述安裝部(62)位于車輛縱向方向的后方。在該方式中,向構件的接合點經由后底板面板相對于座椅靠背下方的安裝部配置在前側和后側,從而進一步提高抵抗從前方或后方施加的載荷的座椅支架的安裝剛度。在本發明的又一優選方式中,橫向構件(42)具有從車輛寬度方向的一部分延伸到車輛縱向方向的后方的延伸法蘭部(42e),所述第二接合點(6b)位于所述延伸法蘭部。在該方式中,經由后底板面板向橫向構件的載荷傳送被限制到延伸法蘭部。因此,該載荷也適當地分散到延伸法蘭部周圍的后底板面板,從而使載荷能分散到車體后部的廣泛范圍。在本發明的又一優選方式中,所述前法蘭部(61b)還包括第三接合點(6c),在所述第三接合點^c)所述前法蘭部經由后底板面板(2)以三片重疊的方式接合到所述第二接合點^b)的車輛寬度方向兩側。在該方式中,向加強構件延伸部的接合點經由后底板面板相對于座椅靠背下方的安裝部配置在前后側和車輛寬度方向的兩側,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座椅支架的安裝剛度。在本發明的又一優選方式中,所述擴展部(52)由焊接接合到所述加強構件(5)的分體的擴展構件(52)形成。在該方式中,盡管部件的數量增加,通過使擴展部成為分體構件而具有避免了加強構件的形狀的復雜性,并形成具有理想形狀和厚度的擴展部的優點。
圖I是示出應用了根據本發明的后座椅安裝部結構的車輛的后底板附近的一部分的透視圖。圖2是示出應用了根據本發明的后座椅安裝部結構的車輛的后底板附近的一部分的分解透視圖。圖3是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后座椅安裝部結構的分解透視圖,其中省略了后底板。圖4是示出應用了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后座椅安裝部結構的車輛的后底板附近的一部分的側截面圖。圖5是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后座椅安裝部結構的俯視圖。
圖6是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后座椅安裝部結構的俯視圖,其中省略了后底板。圖7是沿圖5的A-A線的截面圖。圖8是沿圖5的B-B線的截面圖。圖9是沿圖5的A-A截面的透視圖,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后座椅安裝部結構。圖10是沿圖5的C-C線的截面圖。圖11是對應于圖10的截面圖,不出了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實施方式的后座椅安裝部結構。
具體實施例方式參照附圖詳細描述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如圖I所不,后座椅I是兩人或二人座椅,由座椅罪背11和座椅塾(seatcushion) 12組成,并安裝在后底板面板2的最前面部分。后底板面板2包括在車輛縱向方向上分割成的三個面板后底板前面板23、后底板中心面板22和后底板后面板21。如圖2所示,后底板面板2接合到車體后部骨架4上,而后底板后面板21的后端接合到背面板3。后底板后面板21壓制成三維形狀,該三維形狀包括凹設于后部的大致中心的備用輪胎箱24、在左右兩側的高位面21a( —般面)、在備用輪胎箱24前方的低位面21b以及傾斜面21c,每個傾斜面21c設置在高位面21a的前部和低位面21b之間。后底板后面板21的低位面21b和后底板中心面板22的高位面(一般面)形成共平面,也就是同一平面。在與備用輪胎箱24的前部相鄰的低位面21b的車輛寬度方向的大致中心,設置有用于安裝后座椅I的座椅靠背11的座椅支架6,在座椅支架6的前方和左右兩側,設置有安全帶固定器固定部7和8。如圖2所示,車體后部骨架4主要由沿著后底板面板2的兩側部在車輛縱向方向上延伸的一對或左右后底板側構件41、在備用輪胎箱24的前方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延伸且兩端剛性連接到后底板側構件41的后底板橫向構件42、以及在后底板橫向構件42的前方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延伸且兩端剛性連接到后底板側構件41的前端部的后底板前橫向構件43。
后底板側構件41和后底板橫向構件42形成具有上側開口的帽狀橫截面的U形通道狀的結構元件。因此,通過將該結構元件接合到后底板面板2的下表面,它們之間形成封閉的橫截面。另外,后底板前橫向構件43具有基本L形的橫截面。因此,通過將后底板前橫向構件43接合到類似具有L形的橫截面的后底板前面板23的后表面和下表面,它們之間形成封閉的橫截面。此外,車體后部骨架4具有加強構件5 (備用輪胎箱加強件),該加強構件5 (備用輪胎箱加強件)沿著備用輪胎箱24的下表面在車輛縱向方向上延伸,前端剛性地連接到后底板橫向構件42,而后端接合到背面板3。加強構件5為具有上側開口的帽狀橫截面的U形通道狀,如圖4所示,加強構件5包括沿著備用輪胎箱24的底壁在車輛縱向方向上延伸的主要部5A、從主件5A的前部沿著備用輪胎箱24的前側壁向上方延伸的上行部5B、以及從上行部5B的上端附近的部分沿著后底板后面板21的低位面21b向前方延伸且接合到后底板橫向構件42的前端部5C,并且加強構件5從側面看(圖4)時為曲柄狀。在主要部5A的縱向的大致中心,以接合方式設置有加強用于固定備用輪胎的支架9的安裝部的加強件51。
用于加強左右固定器固定部7和8的固定器支架72和82接合到后底板橫向構件42。如圖2和3所示,固定器支架72和82各自具有配設在后底板橫向構件42的帽狀橫截面中的交叉方向的大致倒轉的帽狀橫截面,構成固定器固定部7和8的焊接螺母71和81焊接固定到螺栓孔的背面側。在接合到左右固定器支架72和82之間的部分中的后底板橫向構件42的加強構件5的前端部5C,設置有擴展支架52。擴展支架52被配置為將加強構件5的法蘭5a擴展到左右兩側來從后底板后面板21的下表面側加強后底板后面板21上的座椅支架6的安裝表面。如圖3和5到10所示,擴展支架52在加強構件5的縱向方向和交叉方向(寬度方向)上延伸,且在寬度方向上擴展加強構件5。擴展支架52在與法蘭5a重疊的部分焊接固定到加強構件5上,且具有超過法蘭5a延伸到左右兩側的擴展部52a。如圖7所示,在擴展支架52重疊在法蘭5a上的部分,法蘭5a形成在比其他部分低的位置,從而使擴展支架52的厚度容納在后底板后面板21和法蘭5a之間。如圖3和6所示,后底板橫向構件42具有延伸法蘭部42e,所述延伸法蘭部42e在法蘭5a之間的中間部分從在車輛縱向方向的后側的法蘭42a的一部分延伸到后方。如圖6所示,延伸法蘭部42e的后端接近擴展支架52,但不重疊在擴展支架52上。如圖3和6所示,用于安裝后座椅I的座椅支架6包括接合到后底板后面板21的上表面的法蘭61 (61a,61b)和立設在法蘭61上方的安裝部62 (62a,62b)。在安裝部62的前表面62b (安裝表面)上,用于固定座椅靠背11的雙頭螺栓63被焊接固定。座椅支架6的法蘭61包括相對于安裝部62延伸到車輛縱向方向的前方并延伸到車輛寬度方向的左右側的前法蘭部61b和相對于安裝部62延伸到車輛寬度方向的兩側的在左右側的側法蘭部61a。在前法蘭部61b的中心部,形成兩個加強條61d,從而加強前法蘭部61b的表面剛性和相對于安裝部62的彎曲剛度。安裝部62包括從前法蘭部61b傾斜立起的前表面62b和從前表面62b的兩側延伸并從側法蘭部62a傾斜立起的側表面62a。在前表面62b和側表面62a的上邊緣部形成連續的法蘭,使得安裝部62從前面看時和從側面看時為梯形。安裝部62的上邊緣部的高度設定為與后底板后面板21的高位面21a的高度相同。這樣,如圖4、7和8所示,安裝部62還具有支撐載置在后底板后面板21的高位面21a上的行李板25的前端邊緣的功能。雙頭螺栓63以從后表面側插通形成在前表面62b的兩側的上部的孔的狀態焊接固定在該孔中。如上所述配置的座椅支架6以定位在焊接接合到車體后骨架4的后底板面板2的后底板后面板21 (低位面21b)上的狀態,在如圖5、6和8所示的七個接合點6a、6a、6b、6c、6c、6d和6d處以三片重疊的方式被點焊。 (i)左右側法蘭部61a在相對于安裝部62 (雙頭螺栓63的基部)位于車輛縱向方向的后方的左右側各一個位置的第一接合點6a、6a和在相對于安裝部62 (雙頭螺栓63的基部)位于車輛縱向方向的前方的左右側各一個位置的第三接合點6c、6c,經由后底板后面板21以重疊在擴展支架52的左右擴展部52a上的三片重疊的方式被點焊。(ii)前法蘭部61b在中心一個位置的第二接合點6b,經由后底板后面板21以重疊在后底板橫向構件42的擴展法蘭部42e上的三片重疊的方式被點焊,并且還在左右側各一個位置的第四接合點6d,6d,以重疊在加強構件52的法蘭部5a上的三片重疊的方式被點焊。在將后座椅I安裝到包括座椅支架6的車體結構上時,首先,如圖4所示,將在座椅靠背11的上部后表面上的安裝部14固定到限定行李廂20頂部的面板26的前端部。接下來,如圖7所示,使座椅支架6的雙頭螺栓63插通從座椅靠背11的車輛寬度方向的大致中心的下部向下方延伸的安裝部13,并且用螺母64緊固固定,將從車輛寬度方向兩端的下部向下方延伸的未示出的安裝部固定到后底板后面板21的兩側部,由此座椅靠背11安裝到車體側。在已安裝座椅靠背11之后,以載置在后底板中心面板22上的狀態安裝座椅墊12。在后底板中心面板22的最前部,通過焊接等固定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延伸的加強件。由于該加強件安裝在座椅墊12的前部下側,座椅墊12保持在其位置處,還形成為座椅墊12提供就座穩定性的骨架結構。在如上所述的安裝有后座椅I的車輛中,如圖4所示,在行李廂20的前方沒有車體面板,而行李廂20通過座椅靠背11與乘客艙10分離開。因此,如前所述,在行李廂20中的貨物在車輛運行期間由于突然剎車等向前方移動的情況下,移動的貨物與座椅靠背11碰撞。特別是,在車輛寬度方向的大致中心將座椅靠背11的下部安裝到后底板面板2的座椅支架6集中接收來自后方的沖擊載荷。然而,根據本發明的座椅支架6經由后底板后面板21在第一和第三接合點6a和6c以三片重疊的方式接合到擴展支架52,所述擴展支架52固定到和與后底板橫向構件42的連接部相鄰的剛性高的加強構件前端部5C。因此,來自后方的沖擊載荷不僅分散到后底板后面板21,還經由座椅支架6分散到在車輛縱向方向上延伸的加強構件5,還可以經由第二接合點6b和延伸法蘭部42e分散到后底板橫向構件42。此外,接合點設置在相對于座椅靠背下部(13)的安裝部62出3)在車輛縱向方向的前方(6b、6c)側和后方^d)側,且設置成左右兩側很好地平衡來圍繞安裝部62 ¢3)。該配置也有益于提高座椅支架6的安裝剛度。
另外,座椅支架6的前法蘭部61b沒有整體重疊(接合)在后底板橫向構件42上,而是僅重疊并接合^b)到延伸法蘭部42e,使得從后方施加的沖擊載荷不會全部施加在后底板橫向構件42上。接合到相對于第二接合點6b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移動的擴展支架52的第一和第三接合點6a和6c具有用于相對于后底板橫向構件42在車輛縱向方向上相對移動的余量,從而沖擊載荷被分散到擴展支架52、加強構件5和后底板后面板21上。上面是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描述。但是,本發明并不限于上面描述的實施方式,而且可基于本發明的技術理念作出各種變形和改變。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描述了通過與加強構件5分開的擴展支架52形成包括第一和第三接合點6a和6c的擴展部52a的情況。然而,如圖11所示,可以配置為在加強構件205自身上形成擴展部252,且第一和第三接合點6a和6c設置在擴展部252的法蘭部252a中,使得法蘭部252a經由后底板后面板21以重疊在支架206上的三片重疊的方式被接合。另外,也可以配置為增加加強構件5、205的通道形狀部5b,205b的寬度,但是只有法蘭部5a、205a在寬度方向擴展,以此形成擴展部。 此外,在上面描述的實施方式中,描述了固定式的座椅靠背11的下部(安裝部13)固定到座椅支架6上的情況。但是,通過經由鉸鏈支架將座椅靠背下部固定到座椅支架上,本發明可應用于分離開的可傾斜的座椅靠背。
權利要求
1.一種車輛的后座椅安裝部結構,包括 后底板面板,其限定從車體后部的行李廂到乘客艙后部的底板表面; 備用輪胎箱,其凹設于所述后底板面板的后部的大致中心; 一對后底板側構件,其沿著所述后底板面板的兩側部在車輛縱向方向上延伸并接合到所述后底板面板的下表面; 橫向構件,其在所述備用輪胎箱的前方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延伸并接合到所述后底板面板的下表面,且兩端剛性連接到所述后底板側構件; 背面板,其接合到所述后底板面板的后端和所述后底板側構件的后端; 加強構件,其沿著所述備用輪胎箱的下表面在車輛縱向方向上延伸,前端剛性連接到所述橫向構件且后端接合到所述背面板; 后座椅,其包括配設在乘客艙后部的座椅墊和座椅靠背;以及座椅支架,其一體地具有在所述備用輪胎箱的前方接合到所述后底板面板的上表面的法蘭部和位于所述座椅靠背下方的安裝部,以將所述座椅靠背的下部安裝到車體側, 其中所述加強構件具有在所述備用輪胎箱的前方在車輛寬度方向上擴展的擴展部,并且所述座椅支架的所述法蘭部包括第一接合點,在所述第一接合點所述法蘭部經由所述后底板面板以三片重疊的方式接合到所述擴展部。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車輛的后座椅安裝部結構,其中,所述座椅支架的所述法蘭部還包括第二接合點,在所述第二接合點所述法蘭部經由所述后底板面板以三片重疊的方式接合到所述橫向構件。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輛的后座椅安裝部結構,其中,所述座椅支架的所述法蘭部包括側法蘭部,其相對于所述安裝部延伸到車輛寬度方向的兩側并且包括所述第一接合點;以及前法蘭部,其相對于所述安裝部延伸到車輛縱向方向的前方并且包括所述第二接合點;所述第一接合點相對于所述安裝部位于車輛縱向方向的后方。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車輛的后座椅安裝部結構,其中,所述橫向構件具有從車輛寬度方向的一部分延伸到車輛縱向方向的后方的延伸法蘭部,所述第二接合點位于所述延伸法蘭部。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車輛的后座椅安裝部結構,其中,所述前法蘭部還包括第三接合點,在所述第三接合點所述前法蘭部經由所述后底板面板以三片重疊的方式接合到所述第二接合點的車輛寬度方向兩側。
6.根據權利要求I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車輛的后座椅安裝部結構,其中,所述擴展部由焊接接合到所述加強構件的分體的擴展構件形成。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車輛的后座椅安裝部結構,該結構包括加強構件(5),其沿著備用輪胎箱的下表面在車輛縱向方向上延伸,前端剛性連接到所述橫向構件且后端接合到背面板;和座椅支架(6),其一體地具有在所述備用輪胎箱的前方接合到所述后底板面板的上表面的法蘭部(61)和安裝部(62),以將配設在乘客艙后部的后座椅(1)的下部(13)安裝到車體側,所述加強構件(5)具有在備用輪胎箱的前方在車輛寬度方向上擴展的擴展部(52),并且所述座椅支架(6)的所述法蘭部(61)包括第一接合點(6a),在所述第一接合點(6a)所述法蘭部(61)經由所述后底板面板以三片重疊的方式接合到所述擴展部(52)。
文檔編號B62D25/20GK102795268SQ20121016540
公開日2012年11月28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25日 優先權日2011年5月27日
發明者竹中涉 申請人:鈴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