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新型重載摩托車前懸掛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摩托車用前懸掛系統,具體涉及到一種新型重載摩托車前懸掛系統,主要適用在重載的兩輪摩托車、三輪車上。
背景技術:
現有使用在重載的兩輪摩托車、三輪車上的前懸掛系統多采用普通的兩輪摩托車的前懸掛系統,如圖I、圖2所示,這種適用于普通兩輪摩托車的前懸掛系統,包括兩根平行設置的前減震,前減震為伸縮管式,工作時,左前叉管I、右前叉管2在對應的前減震底筒3 內相對運動;在對應的前減震底筒3的下端設置有安裝固定前輪軸的軸孔,摩托車前輪通過前輪軸、襯套、計數器、軸承等固定在兩個對應的前減震底筒3之間;左前叉管I、右前叉管2的上端與方向柱上連接板4相互固定,方向柱下連接板5位于方向柱上連接板4下端, 固定在左前叉管I、右前叉管2的中段處。隨著目前二輪摩托車、三輪摩托車的載荷和自身的重量越來越大,對其前懸掛系統提出了更高的減震彈性要求,需要更大減震彈性的前懸掛系統,否則無法降低車輛的運動沖擊,達到滿意減震的作用和效果。目前,增大前懸掛系統減震彈性的方法通常是在方向柱下連接板5和對應的前減震底筒2之間的左前叉管I、右前叉管2的外周上再外設左、右各一根彈簧,但由于受到彈簧布置空間的影響,左、右兩根彈簧結構尺寸只能做的較小,這種結構尺寸較小的兩根彈簧還是不能很好的滿足較大的重載荷的需要;同時,由于作用在左前叉管I、右前叉管2的連接板只有方向柱下連接板5和方向柱上連接板4兩個連接板,左前叉管I、右前叉管2的懸伸部分跨度較大,協同性差,使用中減震器易產生漏油現象;再加上左、右減震彈簧剛度差異等問題致使整車承重能力極為有限且不平衡,側向剛度差,易發生方向跑偏,影響行駛安全性和舒適性,不適應重載摩托車發展需要。也有部分三輪摩托車采用搖臂杠桿式前懸掛,利用杠桿原理,雖然承載能力有所提高,但因杠桿結構要靈活擺動,各處配合間隙累計后,左右兩側減震器對稱度差,方向較伸縮管式明顯易發生方向跑偏,同樣還是影響行駛安全性。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是目前摩托車前懸掛系統存在的承載能力差,側向剛度差,左、右減震彈簧剛度差異,易發生方向跑偏等技術問題,從而提高行駛安全性及前懸掛系統的舒適性。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新型重載摩托車前懸掛系統,包括兩根平行設置的伸縮管式的前減震,其中,左前叉管、右前叉管在對應的前減震底筒內相對運動;在對應的前減震底筒的下端設置有安裝固定前輪軸的軸孔;左前叉管、右前叉管的上端與方向柱上連接板相互固定,方向柱下連接板固定在左前叉管、右前叉管的中段處,在所述的方向柱下連接板下方和對應的前減震底筒上部之間的位置上設置有上固定連接板和下固定連接板,其中,上固定連接板與左、右前叉管套接,下固定連接板與左、右減震底筒套接,在上固定連接板和下固定連接板之間中心固定有彈性裝置。在上述技術方案中,由于在所述的方向柱下連接板和對應的前減震底筒上部之間的位置上設置有上固定連接板和下固定連接板,其中,上固定連接板與左、右前叉管套接, 下固定連接板與左、右減震底筒套接,這樣,前減震的懸伸部分增加了多道橫梁,確保重載摩托車前懸掛左右減震器軸線的平行度,保證了懸伸部分不易產生形變,增強了前叉管的側向剛度,不易發生方向跑偏,增強了協同性;另外,在上固定連接板和下固定連接板之間中心固定有彈性裝置,這種中心固定的方式,能保證在車體運動沖擊時,受力沿著方向柱中心方向,避免了左、右減震彈簧剛性差異的問題,提高行駛安全性及前懸掛系統的舒適性。進一步,限定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彈性裝置為彈簧,彈簧的上端與上固定連接板配合連接,彈簧的下端與下固定連接板配合連接。這種技術方案以傳統適用于普通兩輪摩托車的前懸掛系統為基礎,將裝配在前叉管內部或外部的兩根或多根彈簧整合為一根彈簧,該彈簧可根據承載和舒適性要求設計為粗壯的等剛度或變剛度;在底筒上端及方向柱下聯板下端分別各增加一個固定連接板,作為上、下彈簧座,改善減震器懸伸部分協同性, 確保兩側減震的平行度,提高前懸掛的側向剛度。得益于彈簧布置空間和剛度強化的極大改善,加上左右減震連接板數量增加,此系統繼承了傳統適用于普通兩輪摩托車的伸縮管式摩托車前懸掛系統的優點,同時極大提高了前懸掛的承載能力及在重載情況下的方向穩定性。更進一步,限定技術方案中采用的彈簧為螺旋狀變剛度彈簧,螺旋彈簧的中間部分的彈簧螺距最大。這種中間部分的彈簧螺距最大的螺旋狀變剛性彈簧在車體受到沖擊時,由于,螺旋彈簧的螺距是變化的,中間部分的彈簧螺距最大,當負荷較小時候,彈簧較軟;當沖擊增大時,彈簧以較快速度變硬,能更好的起到吸收來自地面沖擊力的效果。同樣,限定基礎技術方案中的彈性裝置是氣囊,氣囊的上端與上固定連接板配合連接,氣囊的下端與下固定連接板配合連接。這種技術方案以傳統適用于普通兩輪摩托車的前懸掛系統為基礎,取消裝配在前叉管內部或外部的兩根或多根彈簧,以一個中間布置氣囊作為前懸掛彈性裝置,該氣囊可根據承載要求充入滿足要求的壓縮空氣,取得非線性彈性剛度的效果;在底筒上端及方向柱下聯板下端分別增加一個固定連接板,作為氣囊上、 下固定座,同時改善減震器懸伸部分協同性,確保兩側減震的平行度,提高前懸掛的側向剛度。得益于氣囊剛度優化和布置空間的極大改善,加上左、右減震連接板數量增加,此系統在顯著優化了傳統伸縮管式摩托車前懸掛的承載舒適性的同時,極大地提高了前懸掛的承載能力及在重載情況下的方向穩定性。進一步,為了適應不同承載車型的需要限定所述的氣囊為一個可充氣調壓的氣囊,可根據承載和舒適性要求充入壓縮空氣,達到滿足使用要求的壓力值;氣囊的充氣嘴設置在氣囊的上部的前端位置是為了更好的適應摩托車較惡劣的環境,因為氣囊的充氣嘴在接近地面或者前輪處容易被泥土等堵住,所以,將氣囊的充氣嘴設置在氣囊的上部的前端位置更科學和方便充氣。更進一步,限定技術方案中,所述的氣囊從上往下依次由多個寬氣囊和多個窄氣囊相互間隔構成,寬氣囊和窄氣囊之間相互貫通。這種結構的氣囊能取得更好的非線性剛度的效果,能更好的起到吸收來自地面沖擊力的效果。
4
同樣的道理,也可以限定技術方案中,所述的氣囊由多個變徑的小氣囊構成,小氣囊之間相互貫通,小氣囊的直徑從上往下或從下往上依次增大。這種結構的氣囊類似螺距逐步增大的彈簧,當負荷較小時候,氣囊較軟;當沖擊增大時,氣囊較快速度變硬,能更好的起到吸收來自地面沖擊力的效果。考慮到,減少制作成本和安裝的方便性,在左前叉管I、右前叉管2的懸伸部分之間的跨度不是很大的情況下,主要適用于重載摩托車在較平坦路上使用時,限定所述的上固定連接板與所述的方向柱下連接板為集成一體成型。通過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該系統以傳統伸縮管式摩托車前懸掛為基礎,將裝配在前叉管內部或外部的兩根或多根彈簧整合為一根彈簧或氣囊,布置在與連接車架沖擊力的方向柱相互平行且與左右減震器的平行的直線位置上,該彈簧或氣囊可根據承載和舒適性要求設計為粗壯的等剛度、變剛度彈簧(簧絲直徑可達10毫米以上)或者不同氣壓的氣囊;同時,在底筒上端及下聯板下端分別增加一個連接板,作為固定彈簧或者氣囊的安裝座,同時作為減震器懸伸部分的定位連扳,確保兩側減震的平行度,提高前懸掛的側向剛度。前懸掛的液壓阻尼結構功能任然設置在底筒內部。此系統繼承了傳統伸縮管式摩托車前懸掛的阻尼舒適性及輕載情況下的方向穩定性,同時極大提高了前懸掛的承載能力及在重載情況下的方向穩定性。上述方案在工藝上簡單易行,可有效提升前懸掛的承載能力及在重載情況下的方向穩定性,適應重載摩托車及三輪車等交通工具的發展。
圖I是背景技術中普通的載重兩輪摩托車或者三輪摩托車的前懸掛系統主視示意圖2是圖I的左視不意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一主視不意圖4是圖3的右視不意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_■主視意圖6是圖5的左視不意圖7是本發明實施例二主視不意圖8是圖7的左視不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技術方案進一步說明
如圖3、圖4所示,本發明實施例一,一種新型重載摩托車前懸掛系統,包括兩根平行設置的伸縮管式的前減震,其中,左前叉管I、右前叉管2在對應的前減震底筒3內相對運動; 在對應的前減震底筒3的下端設置有安裝固定前輪軸的軸孔;左前叉管I、右前叉管2的上端與方向柱上連接板4相互固定,方向柱下連接板5固定在左前叉管I、右前叉管2的中段處,在所述的方向柱下連接板5和對應的前減震底筒3的上部之間的位置上設置有上固定連接板6和下固定連接板7,上固定連接板6與左前叉管I、右前叉管2套接,下固定連接板7與前減震底筒3的上部套接,在上固定連接板6和下固定連接板7之間中心固定有彈簧 8,彈簧8的上端與上固定連接板6配合連接,彈簧8的下端與下固定連接板7配合連接,彈簧8為螺旋狀變剛度彈簧,螺旋彈簧的中間部分的彈簧螺距最大。如圖5、圖6所示,本發明實施例二,一種新型重載摩托車前懸掛系統,包括兩根平行設置的伸縮管式的前減震,其中,左前叉管I、右前叉管2在對應的前減震底筒3內相對運動;在對應的前減震底筒3的下端設置有安裝固定前輪軸的軸孔;左前叉管I、右前叉管 2的上端與方向柱上連接板4相互固定,方向柱下連接板5固定在左前叉管I、右前叉管2的中段處,在所述的方向柱下連接板5和對應的前減震底筒3之間的位置上設置有上固定連接板6和下固定連接板7,上固定連接板6與左前叉管I、右前叉管2套接,下固定連接板7 與前減震底筒3的上部套接,在上固定連接板6和下固定連接板7之間中心固定有可充氣調壓的氣囊,可充氣調壓的氣囊的上端與上固定連接板6配合連接,下端與下固定連接板7 配合連接,可充氣調壓的氣囊的充氣嘴設置在可充氣調壓的氣囊的上部的前端位置,這種充氣調壓的氣囊為從上往下依次由三個寬氣囊9和四個窄氣囊10相互間隔構成,寬氣囊9 和窄氣囊10之間相互貫通。當然,這種由寬氣囊9和窄氣囊10相互間隔構成的結構,寬氣囊9和窄氣囊10之間相互貫通的結構的氣囊也可以是普通的氣囊,這種氣囊可以不具有充氣調壓的功能,根據不同的具體車型確定設計;對于寬氣囊9和窄氣囊10相互間隔構成的數量也可以不給與限定。如圖7、圖8所示,本發明實施例三,一種新型重載摩托車前懸掛系統,包括兩根平行設置的伸縮管式的前減震,其中,左前叉管I、右前叉管2在對應的前減震底筒3內相對運動;在對應的前減震底筒3的下端設置有安裝固定前輪軸的軸孔;左前叉管I、右前叉管 2的上端與方向柱上連接板4相互固定,方向柱下連接板5固定在左前叉管I、右前叉管2的中段處,在所述的方向柱下連接板5和對應的前減震底筒3之間的位置上設置有上固定連接板6和下固定連接板7,上固定連接板6與左前叉管I、右前叉管2套接,下固定連接板7 與前減震底筒3的上部套接,在上固定連接板6和下固定連接板7之間中心固定有可充氣調壓的氣囊,可充氣調壓的氣囊的上端與上固定連接板6配合連接,下端與下固定連接板7 配合連接,可充氣調壓的氣囊的充氣嘴設置在可充氣調壓的氣囊的上部的前端位置,這種充氣調壓的氣囊為從上往下依次由十二個變徑的小氣囊11構成,小氣囊11之間相互貫通, 小氣囊11的直徑從上往下依次增大;當然,這種結構的小氣囊11的直徑也可以設置成從下往上依次增大。另外,在上述三個實施例中,還可以將上固定連接板6與所述的方向柱下連接板5 集成為一體成型,減少相關零件的安裝,保證同軸度。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 在不脫離本發明結構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這些都不會影響本發明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
權利要求
1.一種新型重載摩托車前懸掛系統,包括兩根平行設置的伸縮管式的前減震,其中, 左前叉管、右前叉管在對應的前減震底筒內相對運動;在對應的前減震底筒的下端設置有安裝固定前輪軸的軸孔;左前叉管、右前叉管的上端與方向柱上連接板相互固定,方向柱下連接板固定在左前叉管、右前叉管的中段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方向柱下連接板下方和對應的前減震底筒上部之間的位置上設置有上固定連接板和下固定連接板,其中,上固定連接板與左、右前叉管套接,下固定連接板與左、右減震底筒套接,在上固定連接板和下固定連接板之間中心固定有彈性裝置。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這種新型重載摩托車前懸掛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彈性裝置為彈簧,彈簧的上端與上固定連接板配合連接,彈簧的下端與下固定連接板配合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這種新型重載摩托車前懸掛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彈性裝置是氣囊,氣囊的上端與上固定連接板配合連接,氣囊的下端與下固定連接板配合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這種新型重載摩托車前懸掛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彈簧為螺旋狀變剛度彈簧,螺旋彈簧的中間部分的彈簧螺距最大。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這種新型重載摩托車前懸掛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氣囊為一個可充氣調壓的氣囊,氣囊的充氣嘴設置在氣囊的上部的前端位置。
6.根據權利要求3或5所述的這種新型重載摩托車前懸掛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氣囊從上往下依次由多個寬氣囊和多個窄氣囊相互間隔構成,寬氣囊和窄氣囊之間相互貫通。
7.根據權利要求3或5所述的這種新型重載摩托車前懸掛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氣囊由多個變徑的小氣囊構成,小氣囊之間相互貫通,小氣囊的直徑從上往下或從下往上依次增大。
8.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這種新型重載摩托車前懸掛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固定連接板與所述的方向柱下連接板集成為一體成型。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新型重載摩托車前懸掛系統,包括兩根平行設置的伸縮管式的前減震,前叉管在前減震底筒內相對運動;前叉管的上端與方向柱上連接板相互固定,方向柱下連接板固定在前叉管的中段處,在方向柱下連接板和對應的前減震底筒之間的設置有上、下固定連接板,上固定連接板與左、右前叉管套接,下固定連接板與左、右減震底筒套接,在上、下固定連接板之間中心固定有彈性裝置,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前減震的懸伸部分增加了多根橫梁,確保重載摩托車前懸掛左右減震器軸線的平行度,保證了懸伸部分不易產生形變,增強了前叉管的側向剛度和左右減震器的協同性,不易發生方向跑偏,提高了行駛安全性及前減震系統的舒適性。
文檔編號B62K25/08GK102602493SQ20121008128
公開日2012年7月25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26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26日
發明者卿巧玲 申請人:卿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