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燃料箱罩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把機動兩輪車等燃料箱的上面覆蓋而安裝的燃料箱罩結構。
背景技術:
在機動兩輪車等燃料箱的上面后部設置加油口,在前部內置燃料泵,把其上部向燃料箱的上面固定,且把該燃料泵的上方用泵罩覆蓋,有這樣向燃料箱的周圍聯接安裝的結構(參照專利文獻I)。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2009-196553號公報若如上述現有例那樣把泵罩向燃料箱聯接,則難于提高生產性。在把加油口形成在燃料箱上面的情況下,有時要在加油口的周邊設置加油托盤,在把它與泵罩是分別形成時,零件個數增加且組裝工時增加,因此,要求有具有泵罩和加油托盤的功能且能夠提高生產性的結構。
發明內容
本申請的目的在于實現該要求。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內容I記載發明的燃料箱罩結構被安裝于燃料箱,在被車體架支承的燃料箱的上面設置加油口,且在被收容于燃料箱內的燃料泵的上部設置燃料吐出口,該燃料吐出口設置在燃料箱的上面,具備有把該燃料泵上部覆蓋的泵罩部,其中,該燃料箱罩把覆蓋加油口周圍而設置的托盤部和所述泵罩部形成一體,且在所述托盤部形成有把所述加油口包圍的開口部,把環狀的彈性部件與該開口部嵌合,使外周部與所述開口部的內周貼緊,使所述彈性部件的內周部與所述加油口的周圍貼緊,進而,在燃料箱罩的周圍設置有與所述燃料箱卡合的卡合部,利用該卡合部和所述彈性部件把所述燃料箱罩向所述燃料箱安裝。本發明內容2記載的發明是在上述的發明內容I中,所述托盤部形成有把所述加油口的周圍包圍并向上方敞開的托盤側凹部,所述泵罩部形成有向下方敞開的泵側凹部,所述泵側凹部與該托盤側凹部鄰接, 并使彼此朝向相反方向的所述托盤側凹部和所述泵側凹部組合。本發明內容3記載的發明是在上述的發明內容I或2中,在所述燃料箱罩相對的一對端部的一個端部形成所述開口部,把所述彈性部件嵌合,在另一個端部形成第一卡合部,其構成所述卡合部的一部分,且向設置在所述燃料箱的卡合孔插入而卡合。本發明內容4記載的發明是在上述的發明內容3中,在所述開口部與所述第一卡合部之間形成所述泵罩部,該泵罩部在與連結所述開口部和所述第一卡合部的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兩端部設置有構成所述卡合部一部分的第二卡合部。
本發明內容5記載的發明是在上述的發明內容4中,所述第二卡合部形成為朝向所述燃料箱內側的〕形狀,把在所述燃料箱周邊緣形成的凸緣部上下夾住。本發明內容6記載的發明是在上述的發明內容I 5任一項中,從所述泵罩部形成有連結所述卡合部的延伸部,且設置有把配管向該延伸部的至少一個固定的配管固定部。本發明內容7記載的發明是在上述的發明內容I 6任一項中,在所述托盤部形成有把流體向外部排出的排出口,把該托盤部的底部配置成向一個方向傾斜,在該底部的最下部附近形成所述排出 Π,且從所述底部的傾斜方向端部開始形成斜面狀隆起的傾斜引導壁,把所述傾斜引導壁設置成俯視時與所述底部的傾斜方向交叉,所述底部與所述傾斜引導壁的邊界線相對所述傾斜方向傾斜,以使其長度方向的一端處于比所述最下部高的位置,并使另一端成為所述最下部。本發明內容8記載的發明是在上述的發明內容I 7任一項中,把固定所述燃料泵的螺栓朝向上方地設置在所述燃料箱的上面,且在所述燃料箱罩的下側面豎立設置有向所述螺栓的前端延伸的肋。根據本發明內容I記載的發明,由于在燃料箱罩把成為加油托盤的托盤部和成為燃料泵的罩的泵罩部形成為一體,所以能夠減少零件個數。由于使彈性部件即襯墊向加油口的周圍貼緊嵌合,且利用設置在其他部位的卡合部把燃料箱罩向燃料箱安裝,所以與利用聯接部件把燃料箱罩向燃料箱安裝的結構相比,生產性被提高。根據本發明內容2記載的發明,由于把托盤部和泵罩部分別形成為在上下方向朝向相反方向的凹部,所以不會使燃料箱罩在高度方向大型化,能夠兼顧其功能性和剛性。根據本發明內容3記載的發明,由于在燃料箱的相對位置設置有由第一卡合部和彈性部件構成的彈性嵌合部,所以首先能夠由第一卡合部進行燃料箱與燃料箱罩的定位, 接著能夠由位于相反側的彈性部件向加油口周圍來貼緊固定,因此,即使不使用聯接部件, 也能夠抑制燃料箱與燃料箱罩之間的晃動來進行固定。根據本發明內容4記載的發明,利用在與連結開口部和第一卡合部的方向大致正交方向的泵罩部的兩端部形成的各第二卡合部,能夠減少燃料箱罩的晃動。根據本發明內容5記載的發明,由于把第二卡合部向燃料箱的凸緣部組裝時不使燃料箱罩彈性變形地進行組裝,通過使第二卡合部沿凸緣滑動而使第二卡合部與凸緣卡合,所以能夠提高燃料箱罩的強度,且能夠謀求提高生產性。根據本發明內容6記載的發明,由于在連結泵罩部與第一和第二卡合部的延伸部分設置有配管固定部,所以能夠在燃料箱的上面進行配管的固定,有效地活用延伸部分,使延伸部分也具有功能而多功能化。根據本發明內容7記載的發明,由于使托盤部傾斜,在最下部附近設置排出口,把托盤部與泵罩部的區分壁作為傾斜引導壁,對該傾斜引導壁進行研究,創意出底部朝向最下部的下方傾斜,所以能夠以簡單的結構就把流體的流動向排出口引導,能夠提高排出性。根據本發明內容8記載的發明,假設在燃料箱罩被作用有負載的情況下,利用肋與螺栓或向螺栓聯接的螺母部件進行抵接而能夠使負載不作用到燃料箱上面,能夠避免燃料箱罩與燃料泵產生干渉。
圖I是表示本實施例機動兩輪車外觀的右側視圖;圖2是表示燃料箱周圍部分的車體主要部分的左側視圖;圖3是圖2燃料箱周圍部分的俯視圖;圖4是圖3燃料箱周圍部分的該立體圖;圖5是燃料箱周圍部分的背面視圖;圖6是圖2的6-6線剖視圖;圖7是燃料箱的側視圖;圖8是燃料箱的俯視圖;圖9是燃料箱罩的左側視圖;圖10是從斜后方表示燃料箱罩的立體圖;圖11是使燃料箱罩翻轉而表示內側的立體圖;圖12A和B是相對襯墊的平面和燃料箱而表示固定結構的圖。附圖標記說明12后車架 13加強管 20燃料箱 25漏斗頸(フイラーネッ卜)30燃料箱罩 32襯墊 40托盤部 50泵罩部51本體部 54滑動卡合部 56卡合突部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根據附圖來說明一實施例。圖I是表示本實施例機動兩輪車外觀的右側視圖,圖2是把車座和車體罩省略而 表示車體左側面中燃料箱周圍部分的圖,圖3是燃料箱周圍部分的俯視圖,圖4是燃料箱周 圍部分的立體圖,圖5是燃料箱周圍部分的背面視圖,圖6是圖2的6-6線剖視圖。首先,在圖I中,在車體前部,在被未圖示的車體架前端部自由轉動地支承的前叉 I下端,支承有前輪2,利用上方的車把3來轉向。車體前部被前部車體罩4所覆蓋,夾住其鞍部4a地在車把3的后方配置有車座5。 車座5是前后方向長的雙人車座,前半部是駕駛員車座5a,后半部是副車座5b。車座5被車體架和后述的燃料箱所支承,前端部通過隱藏在駕駛員車座5a下看不 到的鉸鏈而與燃料箱自由轉動地連結,通過以該鉸鏈為中心從后端部側向前方轉動而能夠 被打開。當把車座5打開,則能夠向配置在駕駛員車座5a下方的燃料箱進行加油。車座5的下方被后部車體罩6覆蓋,在其內側配置有車體架和燃料箱。7是發動 機,8是后輪,9是緩沖器。圖2把車座5和后部車體罩6省略而表示車體側面中央部的內側,車體架10具備 有沿車體中心而向前后方向配置的主車架11、從其后端部向斜上后方延伸的左右ー對后 車架12、把該ー對后車架12的前部和主車架11的后端部之間斜著連結的左右一對加強管 13。
后車架12在彎曲部12a大致水平地彎曲并向后方延伸,把彎曲部12a的前方部分叫做后車架前部12b,把后方部分叫做后車架后部12c。發動機7被支承在主車架11的下方,通過被收容在鏈條盒14內的看不到的鏈條來驅動后輪8。鏈條盒14被固定在后叉15,后叉15的前端在圖中看不到,但能夠自由搖動地被支承在后車架12的下部,后端部則經由緩沖器9而與后車架12的彎曲部12a連結。在被主車架11、后車架12和加強管13包圍的空間內配置有燃料箱20。燃料箱20 通過把設置在前方側底部的托架21安裝在設置于加強管13前后方向中間部的撐架16而被加強管13支承,把后部由設置在后車架12的彎曲部12a附近的燃料箱用撐架17來支承。燃料箱20的上面中,形成有安裝了燃料蓋22的加油口 25a的前部與后車架12的彎曲部12a是大致相同的高度,而后方側則低一層而成為臺階。在燃料箱20的上面設置有燃料箱罩30。燃料箱罩30把前部側的托盤部和后部側的泵罩部形成一體。在燃料箱20的前端部設置有鉸鏈23,并把車座5的前端部安裝在此, 能夠自由轉動地開閉。排泄管31從燃料箱罩30的側面沿燃料箱罩30向后方延伸,在彎曲部12a附近向下方彎曲,并沿后車架前部12b向下方延伸而到達車體下部。排泄管31把加油時向燃料箱罩30上溢出的燃料等流體(以下單叫做流體)從車體下部向地面排出。后部車體罩6的上邊緣6a沿燃料箱20的凸緣部24向后方延伸,然后向設置在彎曲部12a的車座支承撐架18上露出地彎曲。排泄管31在燃料箱用撐架17之上向下方彎曲,向后部車體罩6的內側進入。附圖標記19是后擋泥板。圖3是去掉車座5而從上方表示燃料箱20的圖,俯視看形狀的燃料箱罩30把燃料箱20上面的大半部分覆蓋。前部是成為加油托盤的托盤部40,后部是泵罩部50。托盤部40在前端中央嵌合有相當于是本發明環狀彈性部件的環狀襯墊32,加油口 25a位于襯墊32的中央部。襯墊32是由橡膠等彈性體構成的公知的密封材料,外周部與設置在托盤部40的開口 46(本發明中設置在托盤部而把加油口包圍的開口部,參照圖10) 卡合。在托盤部40的后部一側(本例是左側)形成有向外側伸出的排出部42。排泄管 31的前端與該排出部42連接。泵罩部50成為燃料箱罩的一部分,具有把構成燃料泵60的基部61上方覆蓋的本體部51。基部61被配置成向左右方向橫長,供給電力的電線束62向一端延伸,燃料軟管 63與另一端連接。在本體部51的側部設置有成為本發明延伸部的朝向左右的伸出部52、53,形成在各自前端部的本發明卡合部和成為第二卡合部的滑動卡合部54與凸緣部24的側部卡合。 連結左右滑動卡合部54的線大致與車體中心線正交,被形成在泵罩部50的左右兩側。在左側的伸出部52 —體形成有進一步向后方延伸的后方伸出部52a,利用在此形成的夾子52b而把排泄管31的中間部卡止。后方伸出部52a是延伸部的一部分,延伸到靠近燃料箱20的后端,排泄管31通過伸出部52和后方伸出部52a之上而朝向后方地配管。從本體部51的后部還設置有成為本發明延伸部的后方延伸部55,在其右側端部
7一體突出形成有朝向上方的夾子55a,該夾子55a把設置在燃料泵基部61的與燃料吐出口 61a連接的燃料軟管63中間部夾住。燃料軟管63通過后方延伸部55之上而向后方延伸, 在凸緣部24的后方被形成在后擋泥板19上的夾子63a卡止。燃料軟管63從夾子63a部分向前方彎曲返回而向凸緣部24下出去,與配置在發動機7附近的電子燃料噴射裝置(圖示省略)連接。后方延伸部55的左側部分成為進而向后方突出的卡合突部56(本發明的卡合部和第一卡合部),在此,與在凸緣部24的后端向后方突出形成的卡止突部24b上開口的卡合孔24c (參照圖8)卡合。該卡合突部56成為本發明的第一卡合部,其位置被配置成相對把燃料箱罩30的前端部向燃料箱20的上面前端部卡合的襯墊32而在前后方向大致相對,連結襯墊32與卡合突部56的線大致沿車體中心線。由此,能夠把燃料箱罩30的前后端部分別在燃料箱20的前后部各自以彈性嵌合來安裝。燃料箱20在凸緣部24的后端部左右利用螺栓17b而向形成在車體架的燃料箱用撐架17聯接。在后方延伸部55的左側設置有與夾子55a同樣結構的夾子55b,與燃料泵的基部 61連接的電線束62中間部被卡止在此。電線束62在后方延伸部55和卡合突部56的上方向后方延伸,在向卡合突部56的后方露出的地方被夾子62a向車座支承撐架18的側部卡止。圖5表示燃料箱20的后部側支承結構,在分別焊接于左右一對后車架前部12b的上部的燃料箱用撐架17之上承載著凸緣部24的后部,通過從上方由螺栓17b向設置在燃料箱用撐架17的焊接螺母17a聯接而被固定。圖6表示燃料箱20的內部,把燃料泵60從上方向燃料箱20的后部插入而配置成上下方向長。燃料泵60的上部成為基部61,向燃料箱20的上面突出,并在此向燃料箱20 的上面固定。基部61的上方被本體部51覆蓋。在配置有基部61的燃料箱20的上面設置有形成了泵安裝孔27的泵安裝凹部28, 把燃料泵60的本體部從泵安裝孔27向燃料箱20內插入,使基部61的底部向泵安裝凹部 28就座,由此而把泵安裝孔27封閉。如圖6的放大部所示,在把泵安裝凹部28的泵安裝孔27包圍的左右部分形成一體地設置有泵安裝配件26,使從基部61延伸的安裝凸緣65與該泵安裝配件26重疊,使從泵安裝配件26豎立設置的螺栓26a通過形成在該安裝凸緣65的通孔66而與螺母67聯接, 由此而把基部61固定在泵安裝凹部28上。基部61的上端比燃料蓋22低,覆蓋基部61的本體部51也比燃料蓋22低。因此, 在覆蓋車座5時,也是其底部接觸而負載不會波及到本體部51和基部61。且向燃料蓋22 之上重疊的車座5的底面與燃料蓋22之間保持非接觸而形成有足夠大的間隙,車座5的負載不直接向燃料蓋22作用。圖7是燃料箱20的側視圖,圖8是其俯視圖。這些圖中,燃料箱20在凸緣部24被上下對準地焊接而一體化。在燃料箱20的上面前端部焊接有用于安裝鉸鏈23的托架23a, 在其后方成為高一層的鼓出部20a向上方突出地設置有筒狀的漏斗頸25。漏斗頸25的開口部是加油口 25a,在其上端安裝著燃料蓋22。漏斗頸25被向燃料箱20的鼓出部20a焊接。由于這樣在燃料箱20的上面前部把漏斗頸25與托架23a焊接而使燃料箱20的前部剛性高,所以能夠把鉸鏈23向托架23a 安裝而由燃料箱20的前部來承受車座5的負載。燃料箱20的上面中,鼓出部20a的后方部分是低一層的臺階部20b。在該臺階部 20b設置有進一步向下方凹下的泵安裝凹部28,把泵安裝配件26焊接在此。如圖8所示,在泵安裝凹部28開口有泵安裝孔27,夾住該泵安裝孔27而左右成圓弧狀的一對泵安裝配件26相對配置,并分別向泵安裝凹部28的表面焊接。圖9是燃料箱罩30的左側視圖,圖10是從斜前方表示燃料箱罩30的立體圖,圖 11是使翻轉而表示內側的立體圖。如圖9所示,燃料箱罩30是覆蓋燃料箱20上面的樹脂制部件,整體向一個方向傾斜,本例是向前上方傾斜配置,前端部通過襯墊32向加油口 25a安裝,后端部通過卡合突部 56而向燃料箱20的后端部安裝(參照圖3)。因此,從側面看托盤部40的底部45是在前后方向如箭頭C所示那樣向后下方傾斜,在其延長線上設置有排泄管42a。利用該排泄管42a能夠把加油時向托盤部40溢出的流體迅速地向托盤部40外排出。在卡合突部56的下面向下方突出地形成有爪56a,通過把該爪56a向在燃料箱20 的凸緣部24后端部設置的卡止突部24b所形成的卡合孔24c (圖8)插入,能夠使爪56a向卡止突部24b卡合,能夠把燃料箱罩30的后端部迅速地向燃料箱20的后端部安裝。如圖10和圖11所示,托盤部40是在燃料箱罩30的前部作為向上敞開的托盤側凹部而形成,泵罩部50則相反是在燃料箱罩30的后部作為向下敞開的泵罩側凹部而形成。通過這樣把凹凸相反地在同一部件一體成形,能夠使燃料箱罩30在高度方向上不會大型化。且由于能夠提高剛性而能夠兼顧功能性和剛性。如圖10所示,托盤部40和泵罩部50被傾斜引導壁43和排出部42的后壁42b而劃分出前后。托盤部40利用把周圍包圍的環狀壁44而能夠把加油時從加油口 25a溢出的流體收容在內側。傾斜引導壁43和后壁42b是環狀壁44的一部分,構成其后部。在托盤部40的底部45前方形成有開口 46。該開口 46的邊緣部成為厚壁部46a, 襯墊32的外周部與這里嵌合。在托盤部40的后部形成的傾斜引導壁43具有上側向后傾斜的后傾斜面,且傾斜引導壁43的上下方向的幅度即斜面寬度被形成得是越去往車體右側越寬,相反地,朝向車體左側的排出部42則是寬度逐漸變窄。但傾斜引導壁43上端部的高度在左右方向是一定的,底部45在左右方向的高度也是一定的,因此,底部45與傾斜引導壁43的邊界線47相對底部45的箭頭C的傾斜方向傾斜,俯視看時與底部45的傾斜方向C交叉,從車體右側向車體左側如箭頭D所示那樣后方傾斜。在此,若把邊界線47的車體右側端部作為47a,把車體左側端部作為47b,則如圖3 和圖10所示,由于傾斜引導壁43的斜面寬度越去往車體右側就越變寬,所以邊界線47越在車體右側就越靠車體前方,成為車體右側的端部47a位于最前方,車體左側的端部47b位于最后方O
在圖9的圓圈包圍部A,原理性地表示了邊界線47的端部47a與端部47b的位置關系。由于底部45作為整體而向后下方傾斜,所以位于最前方的車體右側的端部47a成為最高位置,相反地,位于最后方的車體左側的端部47b成為最低位置,兩端部之間產生高度 h的高低差。因此,把端部47a和端部47b直線狀連結的邊界線47,從端部47a朝向端部 47b,且朝向車體后方和車體左側地向下傾斜。但該傾斜方向也可以是左右任一個,主要是按照排出部42的位置來決定。底部45與排出部42的后壁42b的連接部成為底部45的最下部45a,該最下部45a 位于傾斜引導壁43的后方。因此,邊界線47的車體左側的端部47b與底部45的最下部45a是大致相同的高度,或是最下部45a稍微低。如圖9和圖10所示,排出部42成為流體積存部,其底部形成有比最下部45a還低的深的凹部,在其后壁42b形成有排出口 42c,與排泄管42a連通。排出口 42c被形成在底部45的最下部45a附近且是大致相同的高度。排泄管42a是管狀并向排出部42的外側(斜后方)突出,排泄管31的前端與該排泄管42a連接。當使底部45傾斜,且使底部45與傾斜引導壁43的邊界線47這樣地傾斜,則向托盤部40內溢出的流體首先如箭頭C所示那樣在后傾的底部45上朝向后方的傾斜引導壁43 流動,到達了傾斜引導壁43的流體則進而向箭頭D的方向沿傾斜引導壁43向最下部45a 流動,在最下部45a順利地向排出部42流入。進而,向排出部42積存的流體從排出口 42c 通過排泄管42a而被排泄管31向外部排出。這樣,利用底部45前后方向的箭頭C所示的傾斜和邊界線47的箭頭D所示的傾斜,能夠使向傾斜引導壁43流來的流體通過傾斜引導壁43而向最下部45a順利流動,迅速地被向排出部42引導。如圖11所示,泵罩部50的本體部51被豎立壁57包圍而成為向下方敞開的凹部。 該本體部51在左右和前后具有間隔地豎立設置有十字狀的肋58,在其前端部的十字狀交叉部分形成有缺口凹部58a。如圖6所示,該缺口凹部58a位于螺栓26a的上方,螺栓26a 的前端向缺口凹部58a進入。這樣一來則如圖6的放大部所示,假如在本體部51上被加有車座5的負載時,也是缺口凹部58a的底部與螺栓26a的前端抵接而阻止本體部51向下方移動并承受車座5 的負載,所以能夠使本體部51的負載不向基部61波及。在缺口凹部58a的底部與螺栓26a的前端抵接而還不能阻止本體部51向下方移動的情況下,進而則是通過肋58的前端與螺母67抵接,能夠阻止本體部51向下方移動。因此,能夠使車座5的負載不作用到燃料箱20上面,能夠避免泵罩部50與燃料泵 60產生干涉。如圖10的放大部所示,滑動卡合部54是朝向內側敞開的-形狀,使側壁54b的一部分大致水平地向內側突出而成為下引導部54c,在上壁54a與下引導部54c之間則形成與凸緣部24的壁厚度相當的空間54d。凸緣部24左右方向的最大側突出部24d與該空間 54d嵌合,能夠被上壁54a和下引導部54c夾住。于是,使滑動卡合部54位于在凸緣部24的最大側突出部24d附近,只要使上壁54a與凸緣部24的上面滑動接觸地向前后方向(例如箭頭E方向)滑動,則最大側突出部 24d與空間54d嵌合,左右的滑動卡合部54在凸緣部24的兩側被卡止。這時,預先設定各部分的位置,以使襯墊32的中央孔32b來到漏斗頸25之上,使卡合突部56的爪56a來到卡合孔24c之上。夾子52b、夾子55a和55b成為配管固定部,被設置在形成于泵罩部50的本體部 51周圍而把本體部51與第一和第二卡合部連結的延伸部分。于是,能夠在燃料箱的上面進行配管固定,且能夠有效地活用延伸部分而使延伸部分也具有功能地多功能化。配管零件可以是各種電線束和管,進而可以是各種纜線等。圖12表示襯墊32,A是襯墊32的俯視圖,B是把襯墊32向漏斗頸25的周圍彈性嵌合狀態的剖視圖。如A所示,襯墊32是由具有彈性的環狀橡膠形成。襯墊32的內外周為厚壁部,內周側厚壁部32a是包圍中央孔32b的密封部,其內徑比漏斗頸25的外徑稍微小。外周側厚壁部32c的外徑比開口 46的內徑稍微大。如B所示,襯墊32被嵌合在漏斗頸25與開口 46之間。在外周側厚壁部32c形成有向徑向外側敞開的截面2形狀的嵌合槽32d。嵌合槽32d的徑向底部的徑與開口 46的內
徑大致一致。于是,當預先把嵌合槽32d外嵌在開口 46的厚壁部46a,則襯墊32就被緊密地安裝在開口 46的內側。在該狀態下,把中央孔32b向漏斗頸25之上對準并向漏斗頸25地向下方按壓,于是漏斗頸25貫通中央孔32b而向上方突出并彈性嵌合。由此,襯墊32的內周側厚壁部32a 是內周面與漏斗頸25的外周面貼緊,燃料箱罩30的前部與漏斗頸25嵌合并被固定。且利用襯墊的彈性而能夠防止固定時的松動。而且,由于內周側厚壁部32a的內周面與漏斗頸25的外周面之間貼緊而被良好地密封,能夠阻止流體從開口 46的邊緣部與漏斗頸25的抵接部泄漏。這樣,燃料箱罩30的前部利用襯墊32而能夠簡單迅速地通過彈性嵌合向漏斗頸 25的周圍固定,這時,即使出現稍微的尺寸誤差,也能夠利用襯墊32的彈性把它吸收。為了把該燃料箱罩30向燃料箱20安裝,首先使左右的滑動卡合部54位于凸緣部 24的左右最大側突出部24d附近,使口形狀的空間54d與凸緣部24對準,使燃料箱罩30向前后方向滑動。當最大側突出部24d進入到-形狀的空間54d內,則凸緣部24的左右兩側部與滑動卡合部54卡合。由此,利用左右兩端部的滑動卡合部54,能夠減少燃料箱罩30的晃動。由于不使燃料箱罩30彈性變形地進行組裝,通過使第二卡合部沿凸緣滑動而能夠使滑動卡合部54與凸緣部24卡合,所以能夠提高燃料箱罩30的強度,且能夠謀求提高生產性。當使左右的滑動卡合部54與凸緣部24的左右卡合,則卡合突部56與在凸緣部24 的后端部突出的卡止突部24b重疊,因此,把爪56a向卡止突部24b的卡合孔24c插入。于是,通過爪56a的插入而與卡止突部24b卡合,燃料箱罩30的后端部側被定位。當把襯墊32的中央孔32b對準漏斗頸25按壓,則襯墊32彈性變形而向中央孔 32b的周圍嵌合貼緊,燃料箱罩30的前部利用襯墊32的彈性嵌合而被固定在漏斗頸25的周圍,燃料箱罩30被前后左右地安裝在燃料箱20。通過這樣使設置在燃料箱罩30前端部的彈性部件即襯墊32向設置有加油口 25a 的漏斗頸25周圍貼緊嵌合,且通過使設置在相反側即后端部的卡合突部56與凸緣部24的后端部卡合,則把燃料箱罩30的前后安裝在燃料箱20,因此,與利用聯接部件把燃料箱罩向燃料箱安裝的結構相比,生產性被提高。由于在燃料箱20前后方向的相對位置設置有由卡合突部56和襯墊32構成的彈性嵌合部,所以首先能夠由燃料箱罩30后端部的卡合突部56進行燃料箱20與燃料箱罩30 的定位,接著能夠由位于相反側即前端部的襯墊32向漏斗頸25周圍來貼緊固定,因此,即使不使用聯接部件,也能夠抑制燃料箱20與燃料箱罩30之間的晃動來進行固定。由于在燃料箱罩30把成為加油托盤的托盤部40和成為燃料泵的罩的泵罩部50 形成為一體,所以能夠減少零件個數。由于把托盤部40和泵罩部50分別形成為在上下方向朝向相反方向的凹部,所以不會使燃料箱罩30在高度方向大型化,能夠兼顧其功能性和剛性。由于使托盤部40傾斜且在最下部設置排出部42,所以能夠以簡單的結構就把流體的流動向排出部42引導,能夠提高排出性。
權利要求
1.一種燃料箱罩結構,其被安裝于燃料箱(20),在被車體架(10)支承的燃料箱(20) 的上面設置加油口(25a),且在被收容于燃料箱(20)內的燃料泵¢0)的上部設置燃料吐出口(61a),該燃料吐出口(61a)設置在燃料箱(20)的上面,具備有把該燃料泵¢0)上部覆蓋的泵罩部(50),其特征在于,該燃料箱罩(30)把覆蓋加油口(25a)周圍而設置的托盤部(40)和所述泵罩部(50) 形成一體,且在所述托盤部(40)形成有把所述加油口(25a)包圍的開口部(46),把環狀的彈性部件(32)與該開口部(46)嵌合,使外周部與所述開口部(46)的內周貼緊,使所述彈性部件(32)的內周部與所述加油口 (25a)的周圍貼緊,進而,在燃料箱罩(30)的周圍設置有與所述燃料箱(20)卡合的卡合部(54、56),利用該卡合部(54、56)和所述彈性部件(32)把所述燃料箱罩(30)向所述燃料箱(20)安裝。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燃料箱罩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盤部(40)形成有把所述加油口(25a)的周圍包圍并向上方敞開的托盤側凹部,所述泵罩部(50)形成有向下方敞開的泵側凹部,所述泵側凹部與該托盤側凹部鄰接, 并使彼此朝向相反方向的所述托盤側凹部和所述泵側凹部組合。
3.如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燃料箱罩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燃料箱罩(30)相對的一對端部的一個端部形成所述開口部(46),把所述彈性部件(32)嵌合,在另一個端部形成有第一卡合部(56),其構成所述卡合部(54、56)的一部分,且向設置在所述燃料箱(20)的卡合孔(24c)插入而卡合。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燃料箱罩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開口部(46)與所述第一卡合部(56)之間形成所述泵罩部(50),該泵罩部(50)在與連結所述開口部(46)和所述第一卡合部(56)的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兩端部設置有構成所述卡合部(54、56) —部分的第二卡合部(54)。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燃料箱罩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合部(54)形成為朝向所述燃料箱(20)內側的-形狀,把在所述燃料箱(20)周邊緣形成的凸緣部(24)上下夾住。
6.如權利要求I 5中任一項所述的燃料箱罩結構,其特征在于,從所述泵罩部(50) 形成有連結所述卡合部(54、56)的延伸部(55、52、53),且設置有把配管向該延伸部(55、 52、53)的至少一個固定的配管固定部。
7.如權利要求I 6中任一項所述的燃料箱罩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托盤部(40) 形成有把流體向外部排出的排出口(42c),把該托盤部(40)的底部(45)配置成向一個方向傾斜,在該底部(45)的最下部(45a) 附近形成所述排出口(42c),且從所述底部(45)的傾斜方向端部開始形成斜面狀隆起的傾斜引導壁(43),把所述傾斜引導壁(43)設置成俯視時與所述底部(45)的傾斜方向(C)交叉,所述底部(45)與所述傾斜引導壁(43)的邊界線(47)相對所述傾斜方向(C)傾斜, 以使其長度方向的一端處于比所述最下部(45a)高的位置,并使另一端成為所述最下部 (45a)。
8.如權利要求I 7中任一項所述的燃料箱罩結構,其特征在于,把固定所述燃料泵(60)的螺栓(26a)朝向上方地設置在所述燃料箱(20)的上面,且在所述燃料箱罩(30)的下側面豎立設置有向所述螺栓(26a)的前端延伸的肋(58)。
全文摘要
一種燃料箱罩結構,把向燃料箱上分別安裝的加油托盤和燃料箱罩一體化。該燃料箱罩結構,在燃料箱(20)上覆蓋把前側的托盤部(40)和后側的泵罩部(50)形成一體的燃料箱罩(30)。托盤部(40)是向上敞開的凹部,泵罩部(50)是向下敞開的凹部,相反地形成凹凸。在燃料箱罩(30)的前部設置襯墊(32),向漏斗頸(25)的周圍卡止。在燃料箱罩(30)的后部設置卡合突部(56),使爪(56a)向在凸緣部(24)的卡止突部(24b)形成的卡合孔(24c)卡止。在燃料箱罩(30)的左右設置滑動卡合部(54),使分別與凸緣部(24)的左右兩側滑動卡合。
文檔編號B62J35/00GK102602477SQ20121001192
公開日2012年7月25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16日 優先權日2011年1月18日
發明者前田匡雅, 木下雅之, 池田英喜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