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前懸架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底盤系統制造領域,尤其是一種前懸架系統。
背景技術:
前減震器總成及前轉向節,屬于汽車前懸架系統部件。前減震器總成,主要起緩解地面對車輛的振動,保證車輛行駛的平穩性和舒適性。前轉向節,主要是承載汽車前部載荷,支承并帶動前輪轉向。在整車布置中,前減震器總成安裝在轉向節的側面。當汽車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上行駛或者受到重大載荷沖擊時,緩沖塊、彈簧等產生很大的軸向力,作用于減震器上,轉向節與減震器總成連接部位承受巨大的考驗。在現用結構中,減震器總成和轉向節之間通過焊接在減震器外筒上的吊耳與轉向節減震臂利用兩組螺栓、螺母緊固連接。即,兩組螺栓穿過減震器吊耳和轉向節減震臂孔, 將兩者固定。裝配要求高,且困難,不僅需對準轉向節孔,而且當吊耳兩側的孔同軸度超差時很難裝配;轉向節減震臂尺寸超差,會導致無法裝入吊耳或間隙過大;連接螺栓與轉向節孔及吊耳孔有間隙,影響減震器總成安裝姿態,定位難;所采用的緊固螺栓較長,對螺栓的要求較高。減震器總成在工作時產生很大的軸向力,并直接作用于兩組螺栓、螺母上,其強度往往達不到所承受的軸向力的要求,而一旦連接部位失效,減震器總成會失去支撐而崩潰, 后果不堪設想。同時,現用結構中的轉向節減震臂部位相對比較薄弱,且離回轉中心較遠, 力臂較大,轉向節減震臂處所受力矩較大,減震臂處易產生變形,甚至斷裂。在專利ZL 200820168722.8中,公開了一種轉向節與減震器總成的連接結構。在生產過程中,我們發現,改良結構雖然在承載能力及可靠性方面有一些優勢,但轉向節上端的圓孔,在劈槽加工過程中,會出現嚴重的失圓現象。劈槽后,轉向節上端圓直徑,有的出現尺寸變大,有的出現尺寸變小現象。尺寸變大的,會導致連接螺栓鎖不緊或裝不到位;尺寸變小直接導致減震器總成無法裝配。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提供一種裝配拆卸更方便,定位更好、定位更可靠,承載能力更強的前懸架系統。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這種前懸架系統,由前轉向節總成和前減震器總成組成,其中前轉向節總成包括轉向節和前制動部件,前減震器總成包括外筒和連接吊耳,轉向節通過其上端設有的中心對稱的平臺I、平臺II與連接吊耳配合,并通過連接螺栓將前減震器總成固定于轉向節上。作為優選,所述平臺I和平臺II通過半圓形連接環連接,呈“ Ω ”形。作為優選,所述平臺I、平臺II上各設有兩個螺紋孔。作為優選,所述半圓形連接環內側設有縱橫交錯的一對加強筋。[0012]作為優選,所述外筒下方設有兩個限位凸臺I,連接吊耳通過其中部設有的兩個限位凸臺II與限位凸臺I配合,焊接于外筒下端。作為優選,所述連接吊耳由兩側的翻邊I、翻邊II和連接它們的圓弧組成,呈“ Ω,,形。作為優選,所述圓弧內側直徑與外筒直徑相等。作為優選,所述翻邊I、翻邊II上各設有兩個過孔。實用新型有益的效果是一、通過2組共4顆連接螺栓穿過前減震器總成吊耳過孔將減震器總成固定在轉向節上端平臺上,具有裝配及拆卸方便及連接強度高、承載力強的優點;二、轉向節上端連接環中有一對縱橫交錯的加強筋,可確保轉向節的可靠性;三、 通過連接吊耳及外筒上分設的兩組凸臺進行限位,并通過焊接的方式將連接吊耳固定在外筒下端,具有連接強度高、承載力強的優點;四、連接吊耳內圓弧與減震器外筒直徑相等,確保了配合精度,進一步提高了連接強度;五、對轉向節上端平臺及吊耳安裝面設定合理的平面度要求,并控制螺紋連接精度,可保證減震器總成在整車上的安裝姿態,具有定位好的優點ο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轉向節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前減震器總成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外筒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連接吊耳的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前轉向節總成1,轉向節1-1,平臺11-2,平臺111-3,半圓形連接環
1-4,加強筋1-5,螺紋孔1-6,前減震器總成2,外筒2-1,連接吊耳2-2,限位凸臺12-3,限位凸臺112-4,過孔2-5,圓弧2-6,翻邊12-7,翻邊112-8,連接螺栓3。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實施例參照附圖,本實用新型由前轉向節總成1和前減震器總成2組成,其中前轉向節總成1包括前轉向節1-1與前制動部件,前減震器總成2包括外筒2-1和連接吊耳
2-2。平臺11-2和平臺ΙΙ1-3通過半圓形連接環1-4連接,呈“Ω ”形,轉向節1-1上端半圓形連接環1-4中有一對縱橫交錯的加強筋1-5,可確保轉向節1-1的可靠性及承載能力。 連接吊耳2-2由兩側的翻邊12-7、翻邊ΙΙ2-8和連接它們的圓弧2_6組成,也呈“ Ω ”形, 外筒2-1及連接吊耳2-2通過相對應的兩個限位凸臺12-3,ΙΙ2-4進行限位,且連接吊耳 2-2內圓弧2-6與外筒2-1外徑相等,可進一步提高減震器連接強度及承載能力。對轉向節 1-1上端平臺及吊耳安裝面設定合理的平面度要求,并控制螺紋連接精度,可保證減震器總成在整車上的安裝姿態,具有定位好的優點。所述前減震器總成2通過4顆連接螺栓3穿過其吊耳過孔2-5和螺紋孔1-6固定于轉向節1-1上端平臺上,這種連接方式,具有裝配及拆卸方便及連接強度高、承載力強的優點。除上述實施例外,本實用新型還可以有其他實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換或等效變換形成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實用新型要求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前懸架系統,由前轉向節總成(1)和前減震器總成( 組成,其中前轉向節總成 ⑴包括轉向節(1-1)和前制動部件,前減震器總成⑵包括外筒(2-1)和連接吊耳(2-2), 其特征是轉向節(1-1)通過其上端設有的中心對稱的平臺I (1-2)、平臺11(1-3)與連接吊耳0-2)配合,并通過連接螺栓(3)將前減震器總成(2)固定于轉向節(1-1)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前懸架系統,其特征是所述平臺I(1-2)和平臺II (1-3)通過半圓形連接環(1-4)連接,呈“ Ω ”形。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前懸架系統,其特征是所述平臺I(1-2)、平臺II (1-3)上各設有兩個螺紋孔(1-6)。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前懸架系統,其特征是所述半圓形連接環(1-4)內側設有縱橫交錯的一對加強筋(1-5)。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前懸架系統,其特征是所述外筒0-1)下方設有兩個限位凸臺I 0-3),連接吊耳(2-2)通過其中部設有的兩個限位凸臺11(2-4)與限位凸臺1(2-3) 配合,焊接于外筒(2-1)下端。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前懸架系統,其特征是所述連接吊耳0-2)由兩側的翻邊 I (2-7)、翻邊II 0-8)和連接它們的圓弧(2-6)組成,呈“ Ω ”形。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前懸架系統,其特征是所述圓弧0-6)內側直徑與外筒 (2-1)直徑相等。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前懸架系統,其特征是所述翻邊I0-7)、翻邊II 0-8)上各設有兩個過孔(2-5)。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前懸架系統,由前轉向節總成和前減震器總成組成,其中前轉向節總成包括轉向節和前制動部件,前減震器總成包括外筒和連接吊耳,轉向節通過其上端設有的中心對稱的平臺I、平臺II與連接吊耳配合,并通過連接螺栓將前減震器總成固定于轉向節上。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裝配及拆卸方便,具有定位好、定位可靠的優點,并且具有較強的承載能力。
文檔編號B62D7/18GK201970821SQ20112006483
公開日2011年9月14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9日 優先權日2011年3月9日
發明者張永祥, 邱寶象 申請人:萬向集團公司, 浙江萬向系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