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剎車裝置與前叉管的組裝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關于一種自行車剎車裝置與前叉管的組裝結構,更詳而言之,尤指一種用以減少前叉管的管材及重量,以提升操控上的靈活度,并可同時兼具剎車裝置的穩定度及與前叉管間的堅固性。
背景技術:
隨著自行車日漸受到青睞,人們對自行車騎乘安全性的需求亦相對提高,其中尤以剎車裝置更顯重要;習用的自行車前輪剎車裝置利用剎車把手連動剎車鋼索,使剎車鋼索拉動夾片向內夾掣前輪輪框,以藉由設在夾片上的剎車片與輪框的摩擦,使前輪停止轉動,達到剎車的效果。習用前輪剎車裝置設置于鄰近前叉管的二叉部交際處,并于剎車裝置設有一固定端,以利用單點或雙點鎖固方式連接于前叉管上,亦或于剎車裝置上延伸一軸桿穿設鎖固于前叉管內;而為加強剎車裝置裝設的穩固性,一般會增加前叉管的二叉部交際處的管壁厚度,以提高支撐力,避免剎車裝置因剎車時所產生的作用力,而造成剎車裝置搖晃或斷裂的情形;然而,因僅增加前叉管管壁厚度,剎車裝置的軸桿仍與前叉管管壁內具有間隙,因此減少剎車裝置晃動的效果仍相當有限;再者,為加強前叉管的管壁厚度,勢必得增加管材用量,因此使得前叉管的重量亦會提高,導致其操控上的靈活度相對降低。綜合上開先前技術的缺點,大致上包括上述習用的前輪剎車裝置,難以在降低前叉管管材及重量的情況下,提高前叉管操控的靈活度,并確保剎車裝置的穩定度及與前叉管間的堅固性;而鑒于解決上述缺點,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剎車裝置與前叉管的組裝結構。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剎車裝置與前叉管的組裝結構,其結構簡單,組裝便利,提高結構的穩定性和堅固性,還能提高結構強度,延長使用壽命。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剎車裝置與前叉管的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包含—前叉管,具有二叉部,該前叉管于內近二叉部交際處設有一中空部,且該前叉管于前后兩側分別朝中空部延伸設有一第一開孔及一第二開孔,該第二開孔內設有一容置空間,該容置空間內穿設一連接件;一剎車裝置,于內側延伸設有一穿設于第一開孔并連接于連接件以容置固定于中空部內的軸桿;以及一補強剎車裝置的穩定度及與前叉管間的堅固性的補強裝置,設于軸桿及連接件間。其中,該剎車裝置設于前叉管相對應第一開孔方向的一側。其中,該連接件具有一卡置固定于第二開孔內以固定該軸桿的卡固端。其中,該軸桿與連接件以螺合方式相互接合。[0013]其中,該連接件為一中空螺絲,該軸桿上設有至少一與連接件螺合的螺紋段。其中,該前叉管為一體成型的管體。其中,該補強裝置為一套設于該軸桿上以使補強裝置兩端承靠于前叉管的內壁的中空軸套。其中,該容置空間朝內延伸設有至少一供補強裝置承靠的承靠座。其中,該補強裝置于至少一端延伸設有一頂抵承靠于承靠座上的頂抵部。通過上述結構,本實用新型能實現以下技術效果一、透過補強裝置的設置,使其可于中空部內具有支撐肋的效果,以增加該等叉部交際處的強度,使該等叉部無需透過加強壁厚來增加強度,因此可藉以降低前叉管的管材及重量,以增加前叉管操控上的靈活度,并同時提高前叉管與剎車裝置間的堅固性。二、在于透過該補強裝置以迫緊軸桿、連接件,以及前叉管,以提高剎車裝置與前叉管的緊密結合度,避免剎車裝置因剎車力道產生的作用力,而造成剎車裝置產生搖晃的情形,藉以提高剎車裝置的穩定度。三、在于可藉降低前叉管管材,來降低制造成本,且因其并無復雜的結構,更無需使用過多的部件及螺鎖元件,因此具有便于裝卸的優點。四、在于前叉管系以一體成型的管體制成,而非如一般前叉管以前叉豎管與叉部連接組合而成,因此可避免剎車裝置作用時因應力集中于中空部周圍,而造成前叉豎管與叉部交際處產生斷裂或破損的情形。為便于說明本實用新型于上述新型內容一欄中所表示的中心思想,茲以具體實施例表達。實施例中各種不同物件系按適于說明的比例、尺寸、變形量或位移量而描繪,而非按實際元件的比例予以繪制,合先敘明。且以下的說明中,類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編號來表
7J\ ο
[0024]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組合圖。[0025]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分解圖。[0026]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局部立體剖面圖(一)。[0027]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局部立體剖面圖(二)。[0028]圖5為本實用新型前叉管及剎車裝置的結合剖面示意圖。[0029]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及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為一種剎車裝置與前叉管的組裝結構,主要包括一前叉管10、一剎車裝置20,以及一補強裝置30 ;然而,圖式中前叉管10與剎車裝置20的型式僅為便于說明本實用新型而已,其型式設計并不局限于圖例所示,僅需能達到本實用新型的目的者皆可作為其實現方式,合先敘明。該前叉管10具有二叉部11,該前叉管10于內近二叉部11交際處設有一中空部 12,該等叉部11交際處為薄管壁,因此中空部12的空間亦相對較大,藉以減少前叉管10的管材;該前叉管10于前后兩側分別朝中空部12延伸設有一第一開孔13及一第二開孔14,
4其中,該第二開孔14內設有一容置空間141,且該容置空間141朝內延伸設有至少一承靠座 15 ;該第二開孔14穿設一連接件22,使該連接件22容置于容置空間141內。該剎車裝置20設于前叉管10相對應第一開孔13方向的一側,其于內側延伸設有一軸桿21,以供穿設于第一開孔13,并與連接件22于第二開孔14穿設一連接件22與軸桿 21相連接,其中,連接件22與軸桿21的連接方式并無特定的限制,其可以螺鎖或嵌合方式連接,例如該連接件22可為一中空螺絲,其具有一卡固端221供卡置固定于第二開孔14的容置空間141內;該軸桿21上設有至少一螺紋段211,供與連接件22螺合,使軸桿21容置固定于中空部12內。該補強裝置30為一中空軸套,以套設于該軸桿21及連接件22上,使補強裝置30 包覆軸桿21及連接件22,且該補強裝置30于至少一端延伸設有一頂抵部31供頂抵承靠于承靠座15上,而補強裝置30兩端分別承靠于前叉管10的內壁;另,為以提高前叉管10與剎車裝置20間的堅固性,前叉管10以一體成型的管體制成,而非如一般前叉管以前叉豎管與叉部連接組合而成,因此可避免剎車裝置20作用時因應力集中于中空部12周圍,而造成前叉豎管與叉部交際處產生斷裂或破損的情形。明了上述結構后,以下針對本實用新型的動作及原理作一詳細說明如圖3至圖5所示,組裝剎車裝置20時,先將軸桿21自第一開孔13內穿入,并自叉部11交際處的底端將補強裝置30套設于軸桿21上,裝置完成后,再將連接件22自第二開孔14內穿入,以鎖緊固定軸桿21,即可快速且穩固地完成剎車裝置20的組裝。透過補強裝置30的設置,使其可于中空部12內具有支撐肋的效果,一方面可增加該等叉部11交際處的強度,以補足因管壁較薄而強度較為不足的情形,使該等叉部11無需透過加強壁厚來增加強度,因此可藉以降低前叉管10的管材及重量,以增加前叉管10操控上的靈活度,并同時提高前叉管10與剎車裝置20間的堅固性;另一方面,透過該補強裝置 30以迫緊軸桿21、連接件22,以及前叉管10,以提高剎車裝置20與前叉管10的緊密結合度,避免剎車裝置20因剎車力道產生的作用力,而造成剎車裝置20產生搖晃的情形;藉此, 本實用新型確可于降低前叉管10的管材及重量下,同時兼具剎車裝置20的穩定度及與前叉管10間的堅固性。如圖6所示,顯示了組裝好的剎車裝置與前叉管的組裝結構安裝在車輪上。雖本實用新型是以一個最佳實施例作說明,但精于此技藝者能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與范疇下作各種不同形式的改變。以上所舉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而已,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舉凡不違本實用新型精神所從事的種種修改或變化,俱屬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剎車裝置與前叉管的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前叉管,具有二叉部,該前叉管于內近二叉部交際處設有一中空部,且該前叉管于前后兩側分別朝中空部延伸設有一第一開孔及一第二開孔,該第二開孔內設有一容置空間, 該容置空間內穿設一連接件;一剎車裝置,于內側延伸設有一穿設于第一開孔并連接于連接件以容置固定于中空部內的軸桿;以及一補強剎車裝置的穩定度及與前叉管間的堅固性的補強裝置,設于軸桿及連接件間。
2.如權利要求1所述剎車裝置與前叉管的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剎車裝置設于前叉管相對應第一開孔方向的一側。
3.如權利要求1所述剎車裝置與前叉管的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該連接件具有一卡置固定于第二開孔內以固定該軸桿的卡固端。
4.如權利要求1所述剎車裝置與前叉管的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該軸桿與連接件以螺合方式相互接合。
5.如權利要求1所述剎車裝置與前叉管的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該連接件為一中空螺絲,該軸桿上設有至少一與連接件螺合的螺紋段。
6.如權利要求1所述剎車裝置與前叉管的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前叉管為一體成型的管體。
7.如權利要求1所述剎車裝置與前叉管的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該補強裝置為一套設于該軸桿上以使補強裝置兩端承靠于前叉管的內壁的中空軸套。
8.如權利要求1所述剎車裝置與前叉管的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容置空間朝內延伸設有至少一供補強裝置承靠的承靠座。
9.如權利要求8所述剎車裝置與前叉管的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該補強裝置于至少一端延伸設有一頂抵承靠于承靠座上的頂抵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為一種剎車裝置與前叉管的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一前叉管,具有二叉部,該前叉管于內近二叉部交際處設有一中空部,且該前叉管于前后兩側分別朝中空部延伸設有一第一開孔及一第二開孔,該第二開孔內設有一容置空間,該容置空間內穿設一連接件;一剎車裝置,于內側延伸設有一軸桿,以供穿設于第一開孔,并連接于連接件,使其容置固定于中空部內;以及一補強裝置,設于軸桿及連接件間,藉以補強剎車裝置的穩定度及與前叉管間的堅固性。
文檔編號B62L1/06GK201971113SQ20112001070
公開日2011年9月14日 申請日期2011年1月14日 優先權日2011年1月14日
發明者黃偉 申請人:嘉冠自行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