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動車輛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電動車輛。
背景技術:
在具有用于產生行駛驅動力的電動馬達的車輛中,有一種車輛,構成通過包含電動馬達的動力單元對后輪進行支承的擺臂、并在該擺臂與其上方的車身架之間配置后輪用的懸掛系統(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平11-790M號公報如上述的那樣,若構成為在擺臂與其上方的車身架之間配置后輪用的懸掛系統的結構,則存在不能對擺臂的上方的空間進行有效利用的課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對擺臂的上方的空間進行有效利用的電動車輛。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的技術方案1的電動車輛,其具有車身架(例如實施方式中的車身架11);產生行駛驅動力的電動馬達(例如實施方式中的電動馬達41);以能夠擺動的方式設置在上述車身架的后方、且在后端軸支承后輪(例如實施方式中的后輪 35)的擺臂(例如實施方式中的擺臂34);將上述電動馬達的驅動力向車輪傳遞的驅動軸 (例如實施方式中的驅動軸52);和連結上述車身架和上述擺臂的懸掛系統(例如實施方式中的懸掛系統67),上述電動車輛的特征在于,將上述電動馬達配置成沿車輛前后方向配置旋轉軸(例如實施方式中的旋轉軸42)的縱向配置,且以相對車寬方向的中央偏置于左右一方的方式配置,并與上述驅動軸連結;使上述懸掛系統的前后方向的位置相對于上述電動馬達及上述驅動軸重疊并配置在下側且位于車寬方向內側。本發明的技術方案2,在本發明的技術方案1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電動馬達及上述驅動軸的組并列配置在車寬方向的左右,并在這些組的彼此之間配置上述懸掛系統。本發明的技術方案3,在本發明的技術方案1或2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車身架具有軸支承轉向軸(例如實施方式中的轉向軸14)的頭管(例如實施方式中的頭管12);從該頭管向后方延伸的主車架(例如實施方式中的上部車架20);從該主車架向后方延伸的座椅軌道(例如實施方式中的座椅軌道23);和連結上述主車架和上述座椅軌道的后副車架(例如實施方式中的后副車架對),將收納箱(例如實施方式中的收納箱95)配置在上述擺臂或者上述驅動軸的上方的上述座椅軌道的側方的空間部,或者配置在上述擺臂或者上述驅動軸與上述座椅軌道之間的空間部中,并安裝在上述座椅軌道上。本發明的技術方案4,在本發明的技術方案1至3的任一項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車身架具有軸支承轉向軸(例如實施方式中的轉向軸14)的頭管(例如實施方式中的頭管 12);從該頭管在上側向后方延伸的上部車架(例如實施方式中的上部車架20);和從上述頭管在下側向后方延伸的下部車架(例如實施方式中的下部車架21),在這些上部車架及下部車架之間的電池收納部(例如實施方式中的電池收納部70)中以能夠拆裝的方式配置有向上述電動馬達供電的電池(例如實施方式中的電池80),并且將上述電動馬達配置在上述電池收納部的后方。本發明的技術方案5,在本發明的技術方案1至4的任一項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電動馬達安裝在車身架上,上述驅動軸通過等速聯軸器(例如實施方式中的等速聯軸器53) 與上述電動馬達結合。本發明的技術方案6,在本發明的技術方案1至4的任一項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電動馬達與上述擺臂一體地擺動。本發明的技術方案7,在本發明的技術方案1至6的任一項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驅動軸將上述電動馬達的驅動力向上述后輪傳遞。本發明的技術方案8,在本發明的技術方案1至7的任一項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車身架具有軸支承轉向軸(例如實施方式中的轉向軸14)的頭管(例如實施方式中的頭管 12);從該頭管在上側向后方延伸的上部車架(例如實施方式中的上部車架20);和從上述頭管在下側向后方延伸的下部車架(例如實施方式中的下部車架21),上述電動馬達的下端位置比上述下部車架的下端位置位于上方。發明的效果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1,由于將電動馬達配置成沿車輛前后方向配置旋轉軸的縱向配置,且以相對車寬方向的中央偏置于左右一方的方式配置,并與驅動軸連結;并且, 使懸掛系統的前后方向的位置相對于電動馬達及驅動軸重疊并配置在下側且位于車寬方向內側,因此,不需要將懸掛系統配置在擺臂的上方的空間中,從而能夠對擺臂的上方的空間進行有效利用。而且,能夠使電動馬達、驅動軸及懸掛系統沿前后方向及車寬方向集中地緊湊配置。另外,由于將電動馬達配置成沿車輛前后方向配置旋轉軸的縱向配置,因此不需要將旋轉軸線方向變換為沿車輛前后方向的機構,從而能夠謀求進一步地緊湊化。另外,由于將懸掛系統配置在電動馬達及驅動軸的下側,因此能夠通過懸掛系統保護電動馬達及驅動軸不受飛來的飛石等的損傷。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2,由于上述電動馬達及上述驅動軸的組并列配置在車寬方向的左右,并在這些組的彼此之間配置上述懸掛系統,因此將作為重物的電動馬達和驅動軸分置在左右,從而能夠在它們之間配置懸掛系統并實現重量平衡的均等化。另外,通過分成多個組,能夠使一組電動馬達及驅動軸小型化,因此也能夠使配置空間小型化,因此能夠確保其周圍的空間較大。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3,由于將收納箱配置在擺臂或者驅動軸的上方的座椅軌道的側方的空間部,或者配置在擺臂或者驅動軸與座椅軌道之間的空間部中,并安裝在座椅軌道上,因此能夠確保收納箱的容積。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4,由于以對上部車架及下部車架之間(乘員的跨騎部)的空間進行有效利用的方式配置電池收納部,因此能夠實現車身的緊湊化,并且通過將電動馬達配置在電池收納部的后方,從而能夠確保電池收納部的高度。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5,由于電動馬達安裝在車身架上,并通過等速聯軸器使驅動軸與電動馬達結合,因此能夠使擺動物的重量輕量化。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6,由于電動馬達與擺臂一體地擺動,因此能夠使這些部件單元化,并能夠提高組裝作業性。
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7,由于驅動軸將電動馬達的驅動力向后輪傳遞,因此能夠對電動馬達的前方的空間進行有效利用。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8,由于電動馬達的下端位置比下部車架的下端位置位于上方,因此能夠通過下部車架防止電動馬達的底部撞擊。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電動車輛的側視圖。圖2是表示該電動車輛的車身架、馬達單元及懸掛系統的圖1的A-A剖視圖。圖3是表示該電動車輛的車身架、電池收納部及電池的圖1的B-B剖視圖。圖4是該電動車輛的控制系統的框圖。圖5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電動車輛的側視圖。附圖標記的說明11 車身架12 頭管14 轉向軸20 上部車架(主車架)21 下部車架23 座椅軌道24 后副車架34 擺臂35 后輪(車輪)41 電動馬達42 旋轉軸52 驅動軸53 等速聯軸器67 懸掛系統70 電池收納部80 電池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根據圖1 圖4對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電動車輛進行說明。如圖1所示,第一實施方式的電動車輛是電動摩托車,具有構成車身的骨架部的車身架U。在車身架U的前端的頭管12上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軸支承有設置在軸桿13上的轉向軸14,在該軸桿13上安裝有左右一對的前叉15。在這些前叉15的下端部軸支承有前輪16,在軸桿13的上部安裝有把手17。由此,通過操作把手17能夠使前輪16轉向。另外,車身架11具有從上述頭管12的上部的左右開始在上側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對的上部車架(主車架)20、和從頭管12的下部的左右開始在下側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對的下部車架21,分別在左右構成使上部車架20的后端和下部車架21的后端連接的雙托架型。
而且,車身架11具有從左右的上部車架20的中間位置開始、分別向后方以整體向后上延伸的左右一對的座椅軌道23 ;從左右的上部車架20的后端部開始分別向后上延伸、并連結左右方向同側的上部車架20與座椅軌道23的、左右一對的后副車架M ;沿車寬方向延伸、并將左右的下部車架21彼此連結的下部橫管25 ;連結左右方向同側的上部車架 20及后副車架M的彼此之間的左右一對的支承板沈;和從左右的后副車架M的下部開始分別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對的支承板27。在左右一對的座椅軌道23上安裝有座椅30。另外,該車輛是通過罩31覆蓋車身架11整體的踏板式的車輛。在左右一對的后副車架M上設置有連結這些后副車架并沿著車寬方向的樞軸 33,擺臂34的前端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軸支承在該樞軸33上。擺臂34分成兩叉地向后方延伸,在后端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軸支承有后輪35。由此,擺臂34以能夠擺動的方式設置在車身架U的后方、并將后輪35軸支承在其后端上。在設置于上部車架20及后副車架M的邊界上部的左右的支承板沈上以連結這些支承板26的方式安裝有馬達單元38。由此,馬達單元38配置在上部車架20與后副車架 24之間。如圖2所示,馬達單元38在構成其外觀的單元外殼39的內部配置有產生行駛驅動力的左右一對的電動馬達41,該左右一對的電動馬達41以相對車寬方向的中央分別均等地向左右偏置、且使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的位置相互對應。這些電動馬達41是相同的部件,如圖1所示,這些電動馬達41被配置成沿車輛前后方向配置旋轉軸42的縱置型。具體地在第一實施方式中,沿車輛前后方向水平地配置旋轉軸42。如圖2所示,收納左右的電動馬達41的、馬達單元38的單元外殼39是例如鋁合金制的,具有分別收納電動馬達41的左右一對的大致圓筒狀的收納部43、和將這些收納部 43彼此連結的車寬方向中央的連結部44。連結部44在上部形成有向下方凹入呈圓弧狀的上凹部45,在下部還形成有向上方凹入呈圓弧狀的下凹部46。另外,在單元外殼39上,在左右兩外側的上部形成有用于通過螺栓47固定在左右方向同側的支承板沈上的安裝凸起部48。收納電動馬達41的左右的收納部43也沿車輛前后方向水平地配置。單元外殼39 形成為相對車寬方向的中央為左右對稱的形狀。另外,如圖1所示,包含電動馬達41的馬達單元38的下端位置比下部車架21的下端位置位于上方。而且,電動馬達41及包含該電動馬達41的馬達單元38,使前后方向的位置與下部車架21重疊。另外,電動馬達41及包含該電動馬達41的馬達單元38,使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的位置與上部車架20重疊。在馬達單元38的上方接近地設置有作為馬達驅動器的PDU(p0Wer driver imit)50。PDU50以使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的位置與電動馬達41及包含該電動馬達41的馬達單元38重疊的方式設置。另外,PDU50使前后方向的位置與座椅軌道23重疊,并配置在與座椅軌道23相比的下側。具體地,配置于側視時由上部車架20、座椅軌道23和后副車架對包圍的范圍內。從馬達單元38向后方突出的左右的電動馬達41的旋轉軸42,分別與傳遞各自的驅動力的、左右方向同側的左右一對的驅動軸52的前端連結。左右一對的驅動軸52是相同的部件,在各自的前端具有等速聯軸器53,在等速聯軸器53中左右一對的驅動軸52與左右方向同側的旋轉軸42結合。等速聯軸器53以能夠擺動且能夠等速旋轉的方式連結旋轉軸42、和從驅動軸52的等速聯軸器53向后方延伸的軸主體M。左右一對的驅動軸52配置在后輪35的左右。左右一對的驅動軸52的后端以能夠同軸旋轉的方式分別與左右方向同側的左右一對的錐型小齒輪56連結,左右一對的錐型小齒輪56分別與左右方向同側的左右一對的錐型齒輪57嚙合。左右一對的錐型小齒輪56是相同的部件,左右一對的錐型齒輪57也是相同的部件。這些左右一對的錐型齒輪57被固定在后輪35的左右兩側。錐型小齒輪56 及錐型齒輪57,使沿著車輛前后方向的驅動軸52的旋轉軸線,向沿著車寬方向的方向變換 90度。這里,以上的包含等速聯軸器53的左右一對驅動軸52、左右一對錐型小齒輪56及左右一對錐型齒輪57,被收納在構成擺臂34的外觀的擺臂外殼59內。而且,左右一對的電動馬達41相互反向旋轉,由此,使這些左右一對驅動軸52、左右一對錐型小齒輪56及左右一對錐型齒輪57以相同的旋轉方向將各自的驅動力向后輪35傳遞。在擺臂34的前側的下部的車寬方向中央設置有沿著車寬方向的連結軸61,在該連結軸61的兩端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軸支承有左右一對的連接板62的一端。這些連接板62, 使各自的中間位置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軸支承在沿著車寬方向連接左右的支承板27的支軸 63上。在連接板62的另一端上沿著車寬方向設置有連結軸64。在該連結軸64的前方配置有連結軸65,該連結軸65沿著車寬方向設置在將左右的下部車架21彼此連結的下部橫管25的車寬方向中央。而且,在連接板62的連結軸64上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軸支承懸掛系統67的后端, 在下部橫管25的連結軸65上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軸支承懸掛系統67的前端。由此,通過連結軸64和連結軸65使唯一的懸掛系統67以沿著車輛前后方向的姿態被保持在車寬方向中央。換言之,該唯一的懸掛系統67經由連結軸61、連接板62、連結軸64及連結軸65,將車身架11的下部橫管25和擺臂34連結。懸掛系統67是由省略圖示的螺旋彈簧和緩沖器構成的,若擺臂34以樞軸33為中心地向上方擺動,則與擺臂34連結的連接板62以支軸63為中心地向圖1的逆時針方向旋轉,并使其下部的連結軸64向后方移動,從而拉伸懸掛系統67。若擺臂34以樞軸33為中心向下側擺動,則與擺臂34連結的連接板62以支軸63為中心向圖1的順時針方向旋轉, 并使其下部的連結軸64向前方移動,從而壓縮懸掛系統67。在此,懸掛系統67使前后方向的位置相對于電動馬達41及包含電動馬達41的馬達單元38重疊并配置在下側,并且如圖2所示地相對于電動馬達41進一步配置在車寬方向內側。另外,如圖1所示,懸掛系統67使前后方向的位置也相對于驅動軸52及包含該驅動軸52的擺臂34重疊并配置在下側且車寬方向內側。而且,懸掛系統67配置在電動馬達 41以及驅動軸52的組彼此之間,其中,電動馬達41以及驅動軸52使上下方向的位置相匹配地并列設置在車寬方向的左右。另外,如圖2所示,懸掛系統67以使上下方向的位置與電動馬達41及包含電動馬達41的馬達單元38重疊的方式,使上部嵌入下凹部46內地配置, 關于車寬方向,以使車寬方向的位置分別與左右的電動馬達41重疊的方式,使整體配置在馬達單元38的范圍內。而且,如圖1所示,懸掛系統67以使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的位置與下部車架21重疊的方式配置在左右的下部車架21之間。如圖3所示,在車身架11的左右一對的上部車架20以及左右一對的下部車架21之間,設置有電池收納部70。如圖1所示,該電池收納部70配置在包含電動馬達41的馬達單元38、下部橫管25及P而50的前方。換言之,包含電動馬達41的馬達單元38、下部橫管 25及PDU50配置在電池收納部70的后方。在該電池收納部70中以能夠拆裝的方式配置有向電動馬達41供電的高壓的電池 80。在電池收納部70中能夠收納在前后方向上多列且在上下方向上多層的電池80,具體地,能夠收納在前后方向上五列、在上下方向上兩層的共計10個的電池80。電池收納部70 能夠向上方開口,并通過將設置在上方的罩31的省略圖示的蓋及座椅30打開而能夠裝卸電池80。另外,能夠對應預定行駛距離而增減收納在電池收納部70內的電池80的數量,并且能夠通過減少電池80的搭載數量而將空出的電池收納部70的空間作為收納空間進行有效利用。在構成罩31的前部的前罩82上設置有向前方開口的吸氣口 83,在包含前罩82的罩31的內側設置有與吸氣口 83連接的吸氣管道84。該吸氣管道84與電池收納部70的前方上部連接。另一方面,在電池收納部70上,在后端的底部設置有排氣口 85。由此,從吸氣口 83導入吸氣管道84內的冷卻用的空氣,以從電池收納部70的前方上部朝向后端的底部的排氣口 85的方式,在電池收納部70內流動,從而使電池收納部70內的電池80冷卻。另夕卜,雖然向吸氣管道84內導入行駛風,但還在吸氣管道84內配置有用于在停車時從吸氣口 83將空氣吸入的電動風扇86。另外,在吸氣管道84內配置有發熱量比較多的DC-DC換流器88 ο在前罩82的前端面上設置有供例如AC 100V的外部電源的電源線插拔的充電插頭90,在前罩82內的該充電插頭90與頭管12之間設置有利用外部電源對電池80進行充電的充電器91。在內藏有左右的驅動軸52的擺臂34的上方、且在左右的座椅軌道23的各自的車寬方向外側的側方的空間部中配置有左右一對的收納箱95。這些收納箱95經由省略圖示的托架安裝在座椅軌道23上。另外,還能夠將比該收納箱95更小型的收納箱配置在內藏有左右的驅動軸52的擺臂34與各左右的座椅軌道23之間。在此,如圖4所示,由電池80供給的電力,經由與省略圖示的主開關連動的接觸器100,供給至作為馬達驅動器的P而50。在P而50中從直流轉換成三相交流,然后供給至作為三相交流馬達的電動馬達41。另外,來自電池80的輸出電壓經由DC-DC換流器88被降壓,并供給至12V的低壓的副電池101、照明設備、電動風扇86等的一般電裝部件102、及 MCU(motor control unit) 103 等的控制系統部件。電池80通過與例如AC 100V的電源連接的上述充電器91而被充電。電池80的充電放電狀況和溫度等被BMU (battery managing unit) 104監視,并使該信息與MCU103共有。向MCU103輸入來自節氣門(加速器)傳感器105的輸出要求信息,根據該輸出要求信息,MCU103經由PDU50對電動馬達41進行驅動控制。另外,根據電池80的種類還能夠是去除了副電池101的結構。根據上述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電動車輛,由于將電動馬達41設置為沿車輛前后方向配置旋轉軸42的縱向配置,且以相對車寬方向的中央分別偏置于左右的方式配置電動馬達41,并與驅動軸52連結,并且使懸掛系統67的前后方向的位置相對于電動馬達41及驅動軸52重疊并配置在下側且位于車寬方向內側,因此不需要在擺臂34的上方的空間中配置懸掛系統,從而能夠對擺臂34的上方的空間進行有效利用。而且,能夠使電動馬達41、 驅動軸52及懸掛系統67沿前后方向及車寬方向集中地緊湊配置。另外,由于將電動馬達41設置為沿車輛前后方向配置旋轉軸42的縱向配置,因此不需要將旋轉軸線方向變換為沿車輛前后方向的機構,從而能夠謀求進一步地緊湊化。另夕卜,由于將懸掛系統67配置在電動馬達41及驅動軸52的下側,因此能夠通過懸掛系統67 保護電動馬達41及驅動軸52不受飛來的飛石等的損傷。由于將電動馬達41及驅動軸52的組沿車寬方向并列配置,并在這些組彼此之間配置懸掛系統67,因此,將作為重物的電動馬達41分置在左右,并在它們之間配置懸掛系統67從而能夠實現重量平衡的均等化。另外,通過分成多個組,能夠使一組電動馬達41及驅動軸52小型化,因此,也能夠使它們的配置空間小型化,因此能夠確保周圍的空間較大。由于將收納箱95配置在包含驅動軸52的擺臂34的上方的座椅軌道23的側方的空間部中,并安裝在座椅軌道23上,因此,通過確保擺臂34的上方的空間,從而能夠確保收納箱95的容積。另外,如上所述,即使將收納箱95配置在包含驅動軸52的擺臂34與座椅軌道23之間的空間部中,也能夠同樣地確保收納箱95的容積。另外,在將驅動軸52設置在擺臂34的外側的情況下,只要將收納箱配置在擺臂或者驅動軸的上方的座椅軌道的側方的空間部,或者配置在擺臂或者驅動軸與座椅軌道之間的空間部中,就能夠同樣地確保收納箱的容積。由于以對上部車架20及下部車架21之間(乘員的騎跨部)的空間進行有效利用的方式配置電池收納部70,因此能夠實現車身的緊湊化,并且通過將電動馬達41配置在電池收納部70的后方,從而能夠確保電池收納部70的高度,作為結果能夠確保容積。由此, 還能夠通過電池收納部70搭載更多的電池80,或者使在減少電池80的搭載數量的情況下所產生的收納空間擴大。由于使電動馬達41安裝在車身架11上,并通過等速聯軸器51使驅動軸52與電動馬達41結合,從而能夠使作為擺動部件的、包含驅動軸52等的擺臂34的重量輕量化。由于驅動軸52將電動馬達41的驅動力向后輪35傳遞,因此能夠有效利用電動馬達41的前方的空間。由此,能夠確保電池收納部70的容積。由于電動馬達41的下端位置比下部車架21的下端位置位于上方,因此能夠通過下部車架21防止電動馬達41的底部撞擊。由于充電插頭90設置在前罩82的前端面上,因此,能夠在車輛停車時使充電插頭 90容易地接近電源。由此,使充電作業變得容易。由于通過吸氣管道84將冷卻用的外部空氣導入電池收納部70中,因此能夠將電池80良好地冷卻。由于將DC-DC換流器88配置在吸氣管道84內,因此能夠將DC-DC換流器88良好地冷卻。下面,主要根據圖5,以與第一實施方式的電動車輛的區別部分為中心,對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電動車輛進行說明。在第二實施方式的電動車輛中,左右的電動馬達41收納在擺臂34的擺臂外殼59 內。即,左右的電動馬達41也與擺臂34—體地擺動。由此,驅動軸52以不經由第一實施方式的等速聯軸器53的方式與電動馬達41的旋轉軸42同軸地配置連結。該結果,電動馬達41雖然設置為沿車輛前后方向配置旋轉軸42的縱向配置,但不是水平的,而是與擺臂34 同樣地略微向后下傾斜。另外,也沒有設置第一實施方式的單元外殼39及支承板26。根據這樣的第二實施方式的電動車輛,由于電動馬達41與擺臂34—體地擺動,由此能夠使這些部件單元化,并能夠提高組裝作業性。另外,在以上的第一、第二實施方式中,以具有兩個電動馬達41的情況為例進行了說明,還能夠應用在只設置一個的情況下。另外,在以上的第一、第二實施方式中,以電動摩托車為例進行了說明,還能夠應用在通過擺臂對后二輪進行支承的類型的鞍騎型的電動四輪車等中。
權利要求
1.一種電動車輛,其具有 車身架(11);產生行駛驅動力的電動馬達Gl);以能夠擺動的方式設置在所述車身架(11)的后方、且在后端軸支承后輪(3 的擺臂 (34);將所述電動馬達Gl)的驅動力向車輪(35)傳遞的驅動軸(52); 和連結所述車身架(11)和所述擺臂(34)的懸掛系統(67),其特征在于, 將所述電動馬達Gl)配置成沿車輛前后方向配置旋轉軸0 的縱向配置,且以相對車寬方向的中央偏置于左右一方的方式配置,并與所述驅動軸(52)連結;使所述懸掛系統(67)的前后方向的位置相對于所述電動馬達Gl)及所述驅動軸(52) 重疊并配置在下側且位于車寬方向內側。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車輛,其特征在于,將所述電動馬達Gl)及所述驅動軸 (52)的組并列配置在車寬方向的左右,并在這些組的彼此之間配置所述懸掛系統(67)。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電動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車身架(11)具有 軸支承轉向軸(14)的頭管(12);從該頭管(12)向后方延伸的主車架00); 從該主車架00)向后方延伸的座椅軌道03); 和連結所述主車架OO)和所述座椅軌道的后副車架04), 將收納箱(%)配置在所述擺臂(34)或者所述驅動軸(5 的上方的所述座椅軌道 (23)的側方的空間部,或者配置在所述擺臂(34)或者所述驅動軸(5 與所述座椅軌道 (23)之間的空間部中,并安裝在所述座椅軌道03)上。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電動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車身架具有 軸支承轉向軸(14)的頭管(12);從該頭管(1 在上側向后方延伸的上部車架OO); 和從所述頭管(1 在下側向后方延伸的下部車架01),在這些上部車架OO)及下部車架之間的電池收納部(70)中以能夠拆裝的方式配置有向所述電動馬達Gl)供電的電池(80),并且將所述電動馬達配置在所述電池收納部(70)的后方。
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電動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電動馬達Gl)安裝在車身架(11)上,所述驅動軸(5 通過等速聯軸器(5 與所述電動馬達Gl)結合。
6.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電動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電動馬達Gl)與所述擺臂(34) —體地擺動。
7.根據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電動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軸(5 將所述電動馬達Gl)的驅動力向所述后輪(35)傳遞。
8.根據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電動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車身架(11)具有 軸支承轉向軸(14)的頭管(12);從該頭管(1 在上側向后方延伸的上部車架OO); 和從所述頭管(1 在下側向后方延伸的下部車架01), 所述電動馬達Gl)的下端位置比所述下部車架(21)的下端位置位于上方。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有效利用擺臂的上方的空間的電動車輛。本發明的電動車輛具有產生行駛驅動力的電動馬達(41);以能夠擺動的方式設置在車身架(11)的后方、且在后端軸支承后輪(35)的擺臂(34);將電動馬達(41)的驅動力向車輪(35)傳遞的驅動軸(52);和連結車身架(11)和擺臂(34)的懸掛系統(67),將電動馬達(41)配置成沿車輛前后方向配置旋轉軸(42)的縱向配置,且以相對車寬方向的中央偏置于左右一方的方式配置,并與驅動軸(52)連結;使懸掛系統(67)的前后方向的位置相對于電動馬達(41)及驅動軸(52)重疊并配置在下側且位于車寬方向內側。
文檔編號B62K11/02GK102464071SQ20111033477
公開日2012年5月23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26日 優先權日2010年10月29日
發明者山中伯純, 志村裕一郎, 本田尚義, 松田淳一, 近藤信行, 金澤泉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