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具有可升降副輪的摩托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摩托車,尤其是一種具有可升降副輪的摩托車。
背景技術:
摩托車是一種常用的交通工具。現有的摩托車通常為一前一后兩個車輪,這種現有的車輪,雖然結構簡單方便,但安全穩定性差,在轉急彎,急剎車以及慢行時容易發生側翻、側滑、偏倒等而發生事故。駕駛舒適性差。當駕駛者需要慢行臨時停車時,要采用腳來增加一個支撐以保持車輛穩定而帶來不便。
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設計一種可以保持原有摩托車靈活方便的同時,增強安全穩定性和舒適性的具有可升降副輪的摩托車。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中采用了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具有可升降副輪的摩托車,包括車身、前輪和后輪,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輪和后輪之間的車身兩側還對稱地設置有兩個可轉動的副輪,所述副輪與車身之間通過一個能夠調節副輪所在位置高度的升降機構連接。本發明的摩托車,有三種不同的行駛狀態,一是正常行駛狀態,兩側副輪升起離地,摩托車前輪和后輪著地行駛。第二種行駛狀態是急轉彎行駛時,此時使用升降機構使彎道內側的副輪降下并著地滾動支撐,形成三個輪子著地行駛,增強行駛穩定性。第三種行駛狀態為車速很慢的時候,此時可以將車身兩側的兩個副輪同時降下著地滾動,即四個輪子著地行駛,保證車身不會偏倒,故極大地增強了摩托車安全穩定性和舒適性。同時當駕駛者需要臨時停車時,也可以使副輪降下著地,可保持車輛穩定,使車身始終處于正直狀態。其中所述升降機構可以采用如下優化結構,所述升降機構包括橫向固定于車身的連接座,連接座外端設置有副輪安裝座,副輪可轉動地設置在副輪安裝座上,副輪安裝座下端可豎向轉動地連接有兩根平行設置的連桿,所述兩連桿的另一端可豎向轉動地連接在所述連接座上,所述副輪安裝座與所述連接座之間還設置有復位彈簧,所述連接座上設置有踏板。采用這種升降機構,具有連接支撐穩定形好的特點。進一步地,所述升降機構上還設置有副輪剎車板,所述副輪剎車板中部可轉動地連接在副輪安裝座上,副輪剎車板的一端為弧形且對應設置于副輪周邊相鄰處,副輪剎車板另一端位于踏板前上方。這樣,可以通過踩住副輪剎車板位于踏板前上方的一端,使副輪剎車板另一端與副輪強行接觸并貼緊,起到對副輪剎車的作用。所述升降機構也可以采用如下優化結構,所述升降機構包括橫向固定于車身的連接座,連接座外端設置有副輪安裝座,副輪可轉動地設置在副輪安裝座上,副輪安裝座下端可豎向轉動地連接在所述連接座上,所述副輪安裝座與所述連接座之間還設置有復位彈簧,所述連接座上設置有踏板。采用這種升降機構,與上述第一種升降機構的結構相比,少了兩根連桿,雖然穩定性相對差一下,但結構更簡單,調節也很靈活。進一步地,本升降機構中,也還可以設置副輪剎車板,所述副輪剎車板中部可轉動地連接在副輪安裝座上,副輪剎車板的一端為弧形且對應設置于副輪周邊相鄰處,副輪剎車板另一端位于踏板前上方。起到對副輪剎車的作用。所述升降機構還可以采用如下優化結構,所述升降機構包括踏板、連接桿、復位彈簧;所述副輪兩端通過復位彈簧掛接在車身上;所述踏板可轉動地連接在車身上且具有一個向前上方延伸的前端和一個齒輪形的后端;所述連接桿可轉動地連接在車身上且前端為與踏板后端嚙合的齒輪形,后端可轉動地連接在副輪轉軸上。采用這種升降機構,與上述兩種升降機構的結構相比,更加適合應用于車身較長的摩托車,或者轎車型摩托車中應用。綜上所述,本發明的具有可升降副輪的摩托車,增加了兩個可升降的副輪,當需要時,可以通過副輪增加摩托車的穩定性。比如,正常行駛時,可以收起副輪,僅靠前輪和后輪著地支撐;當急轉彎時,可以踩下彎道方向一側的副輪著地進行輔助支撐;當車速很慢或者短暫停車時可以放下兩個副輪,靠四個輪一起著地支撐。故本發明保證了各種情況下的車輛穩定性,方便臨時停車支撐。另外,本發明特別適合在坐高、重心均比較低的摩托車車型中應用,在本發明基礎上,再在摩托車外型殼體上作一定變動,增加防雨棚更能夠生產出一種轎車式的摩托車,進一步增強舒適性。
圖1為具體實施方式
一中本發明的結構示意簡圖。圖2為具體實施方式
一中本發明采用的升降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發明采用的升降機構具體實施時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發明采用的升降機構具體實施時的又一種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發明再一種具體實施方式
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明的結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一,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具有可升降副輪的摩托車,包括車身1、 前輪2和后輪3,其中,所述前輪2和后輪3之間的車身1兩側還對稱地設置有兩個可轉動的副輪4,所述副輪4與車身1之間通過一個能夠調節副輪4所在位置高度的升降機構連接。 本具體實施方式
中,所述升降機構包括橫向固定于車身的連接座5,連接座5外端設置有副輪安裝座6,副輪4設置在副輪安裝座6上,副輪安裝座6下端可豎向轉動地連接有兩根平行設置的連桿7,所述兩連桿7的另一端可豎向轉動地連接在所述連接座5上,所述副輪安裝座6與所述連接座5之間還設置有復位彈簧(復位彈簧的結構圖中省略,復位彈簧的作用是使副輪及其副輪安裝座不受向下的力時,副輪底部保持高于前、后輪底部位置的狀態,當腳踩下踏板使副輪下端著地時,腳部施力需要克服復位彈簧的彈力,當施力腳松開后,副輪和副輪安裝座可在復位彈簧作用下復位回到原高度),所述連接座5上設置有踏板8。同時,所述升降機構上還設置有副輪剎車板9,所述副輪剎車板9中部可轉動地連接在副輪安裝座6上,副輪剎車板9的一端為弧形且對應設置于副輪4周邊相鄰處,副輪剎車板9另一端位于踏板8前上方。本具體實施方式
中,采用的這種升降機構,具有連接支撐穩定形好的特
點ο具體實施方式
二,本具體實施方式
和具體實施方式
一相比,除升降機構之外的其他部分結構相同,其升降機構采用如圖3所示結構,所述升降機構包括橫向固定于車身1的連接座5',連接座5'外端設置有副輪安裝座6',副輪4可轉動地設置在副輪安裝座6' 上,副輪安裝座6'下端可豎向轉動地連接在所述連接座5'上,所述副輪安裝座6'與所述連接座5'之間還設置有復位彈簧(復位彈簧的結構圖中省略,復位彈簧的作用是使副輪及其副輪安裝座不受向下的力時,副輪底部保持高于前、后輪底部位置的狀態,當腳踩下踏板使副輪下端著地時,腳部施力需要克服復位彈簧的彈力,當施力腳松開后,副輪和副輪安裝座可在復位彈簧作用下復位回到原高度),所述連接座5'上設置有踏板8'。所述升降機構上還設置有副輪剎車板9',所述副輪剎車板9'中部可轉動地連接在副輪安裝座6' 上,副輪剎車板9'的一端為弧形且對應設置于副輪4周邊相鄰處,副輪剎車板9'另一端位于踏板8'前上方。本具體實施方式
中采用這種升降機構,與上述第一種升降機構的結構相比,少了兩根連桿,雖然穩定性相對差一下,但結構更簡單,調節也很靈活。具體實施時,其中所述升降機構還可以采用如圖4所示優化結構,所述升降機構包括踏板8"、連接桿7"、復位彈簧9";所述副輪4兩端通過復位彈簧9"掛接在車身1 上;所述踏板8"可轉動地連接在車身上且具有一個向前上方延伸的前端和一個齒輪形的后端;所述連接桿7"可轉動地連接在車身1上且前端為與踏板8"后端嚙合的齒輪形,后端可轉動地連接在副輪轉軸上。采用這種升降機構,與上述兩種升降機構的結構相比,更加適合應用于車身較長的摩托車。圖5為本發明再一種具體實施方式
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如其所示,本發明可以適用于該款式的摩托車中實施應用,如其所示,標號1為車身,標號2為前輪,標號3為后輪, 標號4為副輪。
權利要求
1.一種具有可升降副輪的摩托車,包括車身、前輪和后輪,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輪和后輪之間的車身兩側還對稱地設置有兩個可轉動的副輪,所述副輪與車身之間通過一個能夠調節副輪所在位置高度的升降機構連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升降副輪的摩托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機構包括橫向固定于車身的連接座,連接座外端設置有副輪安裝座,副輪設置在副輪安裝座上,副輪安裝座下端可豎向轉動地連接有兩根平行設置的連桿,所述兩連桿的另一端可豎向轉動地連接在所述連接座上,所述副輪安裝座與所述連接座之間還設置有復位彈簧,所述連接座上設置有踏板。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可升降副輪的摩托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機構上還設置有副輪剎車板,所述副輪剎車板中部可轉動地連接在副輪安裝座上,副輪剎車板的一端為弧形且對應設置于副輪周邊相鄰處,副輪剎車板另一端位于踏板前上方。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升降副輪的摩托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機構包括橫向固定于車身的連接座,連接座外端設置有副輪安裝座,副輪可轉動地設置在副輪安裝座上,副輪安裝座下端可豎向轉動地連接在所述連接座上,所述副輪安裝座與所述連接座之間還設置有復位彈簧,所述連接座上設置有踏板。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可升降副輪的摩托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機構上還設置有副輪剎車板,所述副輪剎車板中部可轉動地連接在副輪安裝座上,副輪剎車板的一端為弧形且對應設置于副輪周邊相鄰處,副輪剎車板另一端位于踏板前上方。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升降副輪的摩托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機構包括踏板、連接桿、復位彈簧;所述副輪兩端通過復位彈簧掛接在車身上;所述踏板可轉動地連接在車身上且具有一個向前上方延伸的前端和一個齒輪形的后端;所述連接桿可轉動地連接在車身上且前端為與踏板后端嚙合的齒輪形,后端可轉動地連接在副輪轉軸上。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具有可升降副輪的摩托車,包括車身、前輪和后輪,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輪和后輪之間的車身兩側還對稱地設置有兩個可升降轉動的副輪,所述副輪與車身之間通過一個能夠調節副輪所在位置高度的升降機構連接。本摩托車在保持原有摩托車靈活方便的同時,極大地增強了摩托車的安全、穩定性和舒適性。
文檔編號B62H1/02GK102259674SQ201110130540
公開日2011年11月30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19日 優先權日2011年5月19日
發明者陳衛 申請人:陳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