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機車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機車結構,特別是有關于一種可改善反光片總成與車體蓋間 的結合穩固性的機車結構。
背景技術:
請參閱圖1、圖2及圖3,一種習知的機車結構1主要包括有一車體蓋10、兩反光片 連接機構20、兩反光片總成30及兩螺帽40。兩反光片連接機構20設置于車體蓋10之上。兩反光片總成30分別連接于兩反光片連接機構20。此外,如圖3所示,每一個反 光片總成30具有一螺桿31。在此,每一個螺桿31是穿過每一個反光片連接機構20及車體 蓋10來與每一個螺帽40鎖合。如上所述,由于螺帽40與車體蓋10之間的接合不是呈現平面接觸的形式(如圖 3所示),故在螺帽40與車體蓋10之間會有一間隙G產生。更具體而言,在間隙G存在的 情形下,除了會影響機車結構1的外觀美感,還會造成螺帽40對于車體蓋10的鎖固力量不 均勻,因而容易發生螺帽40松動或車體蓋10損壞等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機車結構,其可改善反光片總成與車體蓋間的結合 穩固性。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機車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車體蓋;一反 光片連接機構,設置于該車體蓋之上,并且具有至少一平面連接部,其中,該平面連接部平 行于該車體蓋;至少一鎖固元件,連接于該車體蓋及該平面連接部,用以鎖固該車體蓋及該 平面連接部;以及一反光片總成,連接于該反光片連接機構。同時,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機車結構,該鎖固元件為一螺栓。又在本實用新型中,該鎖固元件為一扣勾。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鎖固元件與車體蓋之間的接合為平面接觸的形式,故在鎖 固元件與車體蓋之間不會有任何間隙產生。因此,除了機車結構的外觀美感不會受到破壞, 鎖固元件松動或車體蓋損壞等問題亦不會發生。
圖1顯示一種習知的機車結構的部份立體分解示意圖;圖2顯示習知機車結構的部份平面示意圖;圖3顯示根據圖2的A-A剖面示意圖;圖4顯示本實用新型機車結構的部份立體分解示意圖;圖5顯示本實用新型機車結構的部份平面示意圖;圖6A顯示根據圖5的一種A' -A'剖面示意圖;以及
3[0017]圖6B顯示根據圖5的另一種A' -A'剖面示意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1、100 機車結構10、110 車體蓋20、120 反光片連接機構30、140 反光片總成31 螺桿40 螺帽121 平面連接部130 鎖固元件G 間隙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并 配合所附圖式做詳細說明。茲配合圖式說明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請參閱圖4、圖5、圖6A及圖6B,本實施例的機車結構100主要包括有一車體蓋 110、兩反光片連接機構120、多數個鎖固元件130及兩反光片總成140。兩反光片連接機構120皆是設置于車體蓋110之上。在此,如圖6A及圖6B所示, 每一個反光片連接機構120具有多數個平面連接部121。特別的是,多數個平面連接部121 皆是平行于車體蓋110。多數個鎖固元件130皆是連接于車體蓋110及多數個平面連接部121,以鎖固車體 蓋110及多數個平面連接部121。在此,每一個鎖固元件130的鎖固中心軸(或鎖固方向) 皆是平行于車體蓋110平面上的法線方向及每一個平面連接部121的法線方向,如此一來, 鎖固元件130即可平貼于車體蓋110之上(亦即,在鎖固元件130與車體蓋110之間不會 有任何間隙產生)。此外,在本實施例之中,每一個鎖固元件130可以是一螺栓(如圖6A所 示)或一扣勾(如圖6B所示)的形式。如上所述,由于鎖固元件130與車體蓋110之間的接合是呈現平面接觸的形式,故 在鎖固元件130與車體蓋110之間不會有任何間隙產生。因此,除了機車結構100的外觀 美感不會受到破壞,鎖固元件130松動或車體蓋110損壞等問題亦不會發生。
權利要求一種機車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車體蓋;一反光片連接機構,設置于該車體蓋之上,并且具有至少一平面連接部,其中,該平面連接部平行于該車體蓋;至少一鎖固元件,連接于該車體蓋及該平面連接部,用以鎖固該車體蓋及該平面連接部;以及一反光片總成,連接于該反光片連接機構。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車結構,其特征在于該鎖固元件為螺栓。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車結構,其特征在于該鎖固元件為扣勾。
專利摘要一種機車結構,包括一車體蓋、一反光片連接機構、至少一鎖固元件及一反光片總成。反光片連接機構設置于車體蓋之上,并且具有至少一平面連接部。平面連接部平行于車體蓋。鎖固元件連接于車體蓋及平面連接部,用以鎖固車體蓋及平面連接部。反光片總成連接于反光片連接機構。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鎖固元件與車體蓋之間的接合為平面接觸的形式,故在鎖固元件與車體蓋之間不會有任何間隙產生。因此,除了機車結構的外觀美感不會受到破壞,鎖固元件松動或車體蓋損壞等問題亦不會發生。
文檔編號B62J17/00GK201685915SQ20102020761
公開日2010年12月29日 申請日期2010年5月24日 優先權日2010年5月24日
發明者吳文勇, 郭士毅 申請人: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