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鞍座型車輛的車身罩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鞍座型車輛的車身罩結構,尤其涉及在座椅下方設置有與后罩不同構 件的裝飾件的結構。另外,在本申請中,車輛安裝部件的前后、左右、上下以車輛安裝狀態下 的車輛的行駛方向為基準。此外,關于內側及外側,在上述車輛安裝狀態下以成為車身中央 側的一側為內側,以相反側為外側。
背景技術:
作為覆蓋座椅下方的后部車身罩,存在覆蓋座椅下方部分的至少左右兩側的后 罩,且存在該后罩作為大型樹脂制部件而模具成形的情況。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平7-69261號公報在這樣的大型的模具成形部件的情況下,為了抑制在與周邊配置的其它的部件、 尤其是形狀變化大的座椅的對合位置產生間隙而引起的外觀性下降,通過進行模具的修改 來實現罩形狀的調整。但是,在作業方面上很難僅修改這樣的大型部件的模具中的一部分來實現成形精 度的提高,另外,若考慮樹脂的流動性,則難以實現僅一部分的成形精度提高。
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提供一種在不修改這樣的大型的模具的情況下就能夠良好地保持座 椅與后罩間的對合部的外觀的鞍座型車輛的車身罩結構。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種鞍座型車輛的車身罩結構,該鞍 座型車輛具備鞍座式座椅和覆蓋鞍座式座椅的左右兩側部下方的樹脂制的后罩,所述鞍座 型車輛的車身罩結構的特征在于,通過所述后罩的上緣部和作為不同部件而構成的不同體 罩覆蓋與所述座椅的下緣鄰接且沿著該下緣的前后方向部位。在上述發明的第一方面的基礎上,本發明的第二方面的特征在于,所述不同體罩 配置成從所述后罩的上方與所述后罩重疊。在上述發明的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基礎上,本發明的第三方面的特征在于,在 所述座椅的下方配置收納箱,所述不同體罩的上緣進入配置在所述收納箱的側緣部下表面 的凹部,所述不同體罩的下緣與所述后罩卡合。在上述發明的第三方面的基礎上,本發明的第四方面的特征在于,所述不同體罩 左右一對且配置在所述后罩的至少前部兩側,在所述后罩上設置與所述不同體罩的各后端 連續的后部上緣部,并且除了所述不同體罩的上緣外,所述后部上緣部也進入配置在所述 收納箱的側緣部下表面的凹部。在上述發明的第一方面的基礎上,本發明的第五方面的特征在于,以包圍所述座 椅后端部的兩側及后方的方式配置前方打開且大致呈二字形狀的貨架或把手,所述不同體 罩的后端部延伸到該貨架或把手的前端附近。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的第一方面,通過僅將沿著座椅下緣的部位作為與后罩不同部件的不 同體罩構成,能夠縮小形成它的模具。因此,能夠容易修改模具,容易實現成形精度的提高。根據本發明的第二方面,由于不同體罩向后罩上重疊,因此沿著座椅的下緣的車 身罩部分成為雙層結構,能夠將后罩的上緣部由不同體罩加強。根據本發明的第三方面,由于能夠利用收納箱的側緣將不同體罩的上緣固定,并 且不同體罩的上緣與收納箱連續而使得在兩構件的對合部不產生間隙,因此能夠提高外觀 性。根據本發明的第四方面,由于在后罩上設置與不同體罩的各后端連續的后部上緣 部,使該上緣與不同體罩的上緣共同進入在收納箱的側緣部下表面配置的凹部,因此,包圍 收納箱的周緣的后罩的上緣與收納箱連續,因而即使在未設置不同體罩的后罩后部也不會 產生間隙,能夠進一步提高外觀性。根據本發明的第五方面,通過使不同體罩延伸到貨架或把手的前端附近,構成與 貨架或把手連續的設計,從而使貨架或把手與后罩展現為一體,能夠對它們實施不容易引 人注目的設計。
圖1是本實施例的踏板型機動二輪車的外觀側視圖。圖2是將圖1中的車身罩類形成為虛線而表示內部的圖。圖3是底板部部分的立體圖。圖4是后部車身罩小組體的立體圖。圖5是圖4的俯視圖。圖6是圖5的沿6-6線的剖視圖。圖7是將裝飾件部分放大的圖。圖8是后部車身罩的立體圖。圖9是后罩的側視圖。圖10是后罩的俯視圖。圖11是裝飾件的側視圖。圖12是裝飾件的主視圖。圖13是安裝孔與凸臺的結合部截面。圖14是后支座的俯視圖。圖15是尾燈單元的俯視圖。圖16是尾燈單元的后視圖。圖17是圖16的沿17-17線的俯視剖視圖。圖18是底板下裙部的下方立體圖。圖19是底板下裙部的側視圖。圖20是底板下裙部的俯視圖。圖21是下罩的側視圖。圖22是下罩的俯視圖。符號說明
1前輪
2后輪
3踏板底板
4前叉
5前部車身罩
20座椅
21后罩
23裝飾件
24后支座('J Y矢VJ Y )
25把手部
26尾燈單元
27擺動式動力單元
30車架
44后車架
45收納箱
68凸緣
78上緣部
84立起凸緣
85后部立起凸緣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基于
一實施例。圖1是鞍座型車輛的一例、即本實施例的踏板(卞 夂一々)型機動二輪車的外觀側視圖,在前輪1與后輪2之間具有低底板式的踏板底板3。 支承前輪1的左右的前叉4的上部由樹脂制的前部車身罩5覆蓋。6是前通風窗,7是前方 向指示燈,8是排風口,從本發明的空氣吸入口即前通風窗6將行駛風向前部車身罩5內取 入,并將冷卻后述的散熱器后的暖排風從在前部車身罩5的側面開口的排風口 8向車身側 方排出。9為車把,10為車把罩,11為前照燈。前部車身罩5具備前后對合的前方側的前罩12和后方側的護腿件13。前罩12在 側視觀察下大致呈 < 字狀,上下方向中間部的前端12d在前擋泥板14的上方向前方突出, 下端部延伸到前輪1的后方而與從下方覆蓋踏板底板3的底板下裙部15的前端部連接。與 底板下裙部15不同體的下罩16裝卸自如地安裝在底板下裙部15的后部側面。底板下裙 部15及下罩16都為樹脂制。下罩16的后端部上緣向踏板支承架17的下端部連接。在踏 板支承架17的側面配置有立起倒下自如的后座踏板18。護腿件13是覆蓋將腳放置在踏板底板3上的乘員的腿部F前方的構件,側視形狀 與前罩12對應而具備大致呈〈字狀的部分,在其向前方突出的彎曲部附近的側面設置有 排風口 8。護腿件13的下端部向踏板底板3的前部卡合。隔著踏板底板3,在護腿件13的 后方配置有雙人乘車用的座椅20,其前端部的高度與排風口 8的位置為大致相同程度,并 位于排風口 8的后方。座椅20的下方左右由后罩21覆蓋。前部由中心罩22覆蓋。由后 罩21的前部和中心罩22包圍發動機。上述的后罩21及中心罩22為樹脂制。
中心罩22具備上下方向部分22a和從其下方大致向水平彎曲并向前方延伸出的 腿部22b,上下方向部分22a形成發動機的維護蓋,在其上端部內側收容有將座椅20的前端 部連結成轉動自如的鉸鏈的支承部45a。腿部22b形成將在踏板底板3上形成的維護開口 (省略圖示)覆蓋成開閉自如的維護蓋,使得能夠對支承在其下方的蓄電池19(圖2)等進 行維護。在座椅20和后罩21之間設置有大致呈帶狀的裝飾件23,該裝飾件23覆蓋在后述 的收納箱的上緣部與后罩21的上緣部之間形成的向前后方向延伸成大致帶狀的部分。裝 飾件23相當于本發明的不同體罩,其越過前部座席20a和后部座席20b的交界部,在交界 部的附近延伸到后部座席20b下方,構成后支座24的一部分的把手部25的前端部位于裝 飾件23的后端部附近。后支座24是兼用作本發明中的貨架和把手的構件,其在俯視觀察 下前方打開而大致呈二字形狀。裝飾件23和后支座24涂裝成相同金屬色而呈現出一體感,宛如可以看成裝飾件 23與把手部25連續。26是安裝在后罩21的后端部的尾燈單元,27是擺動式動力單元,28是空氣濾清 器,29是后緩沖器。圖2是將圖1中的車身罩類形成為虛線而表示車架30等的內部結構的圖。車架 30具備支承踏板底板3的底板部31。底板部31中,前后方向中間部大致呈水平部分,其前 端部向上方彎曲而立起,并與沿著車身中心而在上下方向傾斜地配置的一根向下部32的 下部連接。在向下部32的前端(上端)支承有頭管33,通過該頭管33將車把軸34支承為 轉動自如。車把軸34的下端經由底橋35與前叉74連接,上端與車把9連接。36是從頭管33的上下方向中間部向前方斜上突出的支架,支承喇叭37。散熱器 38位于喇叭37的下方且頭管33的前方,在支架36的前端部被向左右伸出的托架36a支 承。39是設置在頭管33的前表面下部的托架,40是排風引導件,41是散熱器液的儲存罐, 儲存罐41經由支架42及托架39等向頭管33支承。喇叭37、散熱器38及儲存罐41與前部車身罩5的前側部分形狀對應而以前方逐 漸變低并同時向前方伸出的方式配置成在側視觀察下呈大致階梯狀。底板部31的后部形成向上方彎曲而立起的柱部43,在其上端支承有后車架44的 前端部。在后車架44的前部支承有向上方打開的樹脂制的收納箱45,在其后方支承有燃料 箱46。它們的上方由開閉自如的座椅20覆蓋,通過打開座椅20,能夠向收納箱45內放入 或取出物品且能夠對燃料箱46供油。46a為供油蓋。擺動式動力單元27被擺動自如地支承在后車架44上。擺動式動力單元27是與 發動機47和變速器48 —體化的部件,在發動機47附近部分經由連接機構27a向與柱部43 的連接部附近的后車架44支承為擺動自如。在變速器48的后端部支承有后輪2,且在變速器48的后端部與后車架44的后端 部之間設置有后緩沖器單元29。發動機47朝向從柱部43的上端向前方突出的后車架44 的前端部下方配置成大致水平狀態,從后方的空氣濾清器28向其吸氣口供給空氣,從電子 燃料噴射裝置49供給燃料。圖3是底板部31部分的立體圖。底板部31具備前后向上方彎曲的左右一對的管 構件50,其各水平部的前后由橫向管51、52連結。前側的橫向管51的中間部與向下部32
6的下端部焊接,后側的橫向管52與焊接于左右柱部43上的托架53的下端部間焊接。此 外,在左右的管構件50的各水平部的外側面焊接有金屬制且板狀的支承支架54。支承支 架54沿著水平部向前后方向延伸,且向外側方伸出,在其上表面支承踏板底板3。支承支 架54的伸出形狀以前端側變高的方式傾斜,且前端側上表面與管構件50的水平部上表面 為大致相同程度的高度。各支承支架54中,在前后端及中央的三個部位設置有向管構件50側突出的突部 55,通過使各前端部向管構件50的側面抵接而焊接,從而在前后方向三個部位向管構件50 焊接結合。56利用支承支架54而設置,是在支承支架54的下表面支承的線纜類。57是踏 板底板3的安裝部。如此,通過利用板狀構件的支承支架54,能夠使底板部31高剛性且輕量化。此外, 通過形成為板狀,線纜類56的支承變得容易。后車架44是在前端部彎曲而向后方左右一對延伸的俯視觀察下大致呈U字狀的 管構件,左右的管構件的各后端部之間由橫向管44a(圖2)連結。58是從底板部31的后部向側方伸出的踏板架,支承后座踏板18(圖1)。接下來對也覆蓋座椅下方的車身后部側的車身罩結構進行說明。圖4是與收納箱 45的周圍一體化的后部車身罩小組體60的立體圖,圖5是其俯視圖。后部車身罩小組體 60由覆蓋收納箱45的前方部的中心罩22和在覆蓋左右兩側的后罩21的上緣部安裝的裝 飾件23構成。裝飾件23是本發明中的車身罩上部安裝構件。中心罩22具備上下部61和腿部62,上下部61裝卸自如地覆蓋收納箱45的前端 部下方,從而能夠對收納箱45下方的發動機47(參照圖2)等進行維護。中心罩22的上 端部形成向前方的伸出部63,在此,在收納箱45的前端收容向前方突出設置的鉸鏈安裝部 64。腿部62是從上下部61的下端部彎曲而向前方擴展的蓋狀的部分,其開閉踏板底板3 的維護口,從而能夠維護蓄電池19 (圖2)等。收納箱45—體地具有前部側的箱部65和從后部向后方延伸出較長的蓋部66。箱 部65向上方打開,形成能夠收納安全帽等大型物品的比較大容量的空間。蓋部66覆蓋燃料箱46 (圖2)的上方,在座椅22的下方延伸到其后端部。67是供 油用開口部,形成為面臨燃料箱46的供油蓋46a(圖2)。75是在后罩21的后方且車身中 心上形成的安裝孔,是用于將后支座24向后車架44側安裝的孔。收納箱45的左右緣部形成凸緣68,在其內側嵌合裝飾件23的上緣部。裝飾件23向后罩21的肩部70上重疊,從收納箱45的前端部附近到供油用開口 部67的附近向前后方向較長地形成。與裝飾件23的后端部連續而在裝飾件23的后側的 肩部70上開有用于將把手部25的前端部向后車架44側安裝的安裝孔71。后罩21被左右分割,向收納箱45的左右側面重疊。左右的后罩21在比蓋部66的后端部向后方伸出的錐部72、72左右對合而結合一 體化。73是對合線,74是結合凸臺,75是向車架的安裝用螺栓孔。從錐部72、72的左右兩 側面向后部安裝有尾燈單元26。圖6是圖5的沿6-6線的剖視圖,圖7是圖6的一部分,是將裝飾件23部分放大 的圖。如這些圖所示,凸緣68向外側彎曲,進而向下方彎曲而折回,外側的折回部76以下 方側稍微向外方打開的方式傾斜。具備在折回部76的內側形成的截面大致呈倒U字狀而下方側打開的槽77,在該槽77內嵌合裝飾件23的上緣部78。上緣部78呈向上方立起的立起凸緣狀,但形成為比垂直稍向箱部65側(車寬方 向中央側)傾斜的傾斜部分。因此,折回部76與上緣部78嵌合成錐形對合狀,能夠使折回 部76與上緣部78的嵌合狀態緊密。但是,在上緣部78的前端與凸緣68的最頂部之間具 有少許間隙,不受上緣部78的尺寸偏差影響,能夠吸收尺寸偏差。在裝飾件23的下端緣80上,在適當部位向下方突出形成有爪81,通過爪81從上 方向形成于后罩21的肩部70上的卡合孔82插入而卡止。裝飾件23向肩部79上傾斜地 覆蓋,裝飾件23中間部向下方凸出而彎曲。后罩21中,在上部形成有呈臺階狀而向箱部65側進入的肩部70,該肩部70向后 罩21的前后方向大致跨全長而形成。肩部70的箱部65側形成傾斜部83,并且其前端側形 成向箱部65的側面最接近且與箱部65的側面大致平行地向上方延伸的立起凸緣84。立 起凸緣84與箱部65形成少許的間隙而不接觸,且上端位于比上緣部78的基部中的臺階部 79靠向下方且與臺階部79分離的位置。如此,即使不使立起凸緣84與凸緣68結合,而將凸緣68與立起凸緣84分離而形 成間隙,通過裝飾件23,存在這樣的間隙等也不會展現出有損外觀的對合部,因此能夠保持 外觀良好。由此,可以無需考慮與后罩21的對合地成形作為大型部件的后罩21,因此成形 變得容易。另外,由于裝飾件23是比較小型的部件,因此模具也小型化,容易進行高精度的 成形且變得低價。在此基礎上,上緣部78通過與折回部76的錐形對合而向槽77內嵌合,能夠吸收 尺寸的偏差,因此也可以不進行高精度的成形。圖8是在取出收納箱54的狀態下使后罩21、中心罩22及裝飾件23 —體化的狀態 的立體圖。如該圖所示,立起凸緣84位于比上緣部78低的位置。但是,從未被裝飾件23覆 蓋的安裝孔71附近的部分以與前緣部78連接的方式形成高出一個臺階而向后方延伸的后 部立起凸緣85。后部立起凸緣85相當于與裝飾件23的后端連續的本發明的后部上緣部。 對于裝飾件23的后端的后方部分,由于通過后部立起凸緣85覆蓋外方側而不對外觀產生 影響,因此可以省略裝飾件23。此外,可以使后部立起凸緣85與裝飾件23的上緣部78同 樣地向凸緣68直接嵌合。圖9是后罩21的側視圖,圖10是后罩21的俯視圖。如這些圖所示,在肩部70上 形成有前后方向多個部位(本實施例中四處)的嵌合孔82。此外,在立起凸緣84的下部形 成有前后方向多個部位(本實施例中三處)的安裝孔87。88是在后罩21的前部下端形成的爪,從上方向踏板底板3的后方伸出部插入卡 合。89a、89b是尾燈單元26的安裝凸臺,尾燈單元26通過螺栓向此固定。另外,在圖10中示出左右的后罩21,其尾部72、72中,沿著右側的對合線73而從 結合凸臺74的前后向對方側突出形成爪90。此外,在后端部還形成有卡合孔91和爪92。在左側的尾部72上,與右側對應地形成有卡合凹部93、93、結合凸臺74、爪94及 卡合凹部95,若兩對合線73抵接則緊密地卡合。另外,右側與左側的結合凸臺74呈高低不 同狀,形成為右側的結合凸臺74向左側的結合凸臺74重疊。此外,在后罩21的前端部形成有朝向內方突出的卡合突部96,來與在中心罩22的 上下部61側緣形成的爪(省略圖示)卡合。
8
圖11是裝飾件23的側視圖,圖12是裝飾件23的主視圖。如它們所示,在裝飾件 23的下端緣80上向前后方向突出形成有爪81,來向后罩21的卡合孔82(參照圖10)卡合。此外,在裝飾件23的側面朝向內側斜下方一體地突出形成有多個凸臺97。如圖 13所示,該凸臺97的前端向后罩21的安裝孔87(參照圖9、圖10)重疊,通過螺釘98從后 罩21的內側斜下方結合。圖13是安裝孔87與凸臺97的結合部截面。這樣,通過僅將沿著座椅20的側部下緣的部位作為與后罩21不同的部件的裝飾 件23而構成,從而能夠縮小形成該部位的模具。因此,能夠容易修改模具,容易實現成形精 度的提高。此外,由于裝飾件23向后罩21上重疊,因此沿著座椅20的側部下緣的車身罩 部分成為雙層結構,能夠將后罩21的上緣部由不同體的罩即裝飾件23加強。并且,由于能夠利用作為收納箱45的側緣的凸緣68的槽77來將上緣部78固定, 裝飾件23的上緣部78與收納箱45的凸緣68連續而使得在兩構件的對合部不產生間隙, 因此能夠提高外觀性。并且,由于在后罩21上設置與左右裝飾件23的各后端連續的后部立起凸緣85,將 其上緣與裝飾件23共同插入收納箱45的凸緣68的槽77,因此,包圍收納箱45的后部側緣 部的后罩21的上緣與收納箱45連續,因而即使在未設置裝飾件23的后罩21的后部也不 會產生間隙,能夠進一步提高外觀性。此外,通過使裝飾件23與后罩21不同體,從而容易應對如改變色調或改變標記 (口 rf 7 —々)這樣的小變更,這種情況下的模具進行小的修改即可。進而,通過與后罩21 不同而改變裝飾件23色調,從而能夠提高車身罩的設計的自由度,實現差別化。圖14是后支座24的俯視圖,后支座24整體為金屬制且在前部側左右具備呈臂狀 而向前方伸出的一對把手部25,在各前端部形成的凸臺部100向安裝孔71 (圖4)內進入, 在凸臺部100中通過螺栓向在后車架44的后端部上形成的托架101 (圖2)固定。把手部25的后方形成比座椅20的后端向后方伸出而支承貨物的后支座24的主 體部103。在主體部103的前部,在車寬方向中央形成有凸臺104,在此通過螺栓(省略圖 示)向托架105(圖2)固定,其中托架105從在后車架44的后端部設置的橫向管44a的中 央向上方伸出。此時,后支座24與后車架21的尾部72重疊,使凸臺104與結合凸臺74 — 致而通過螺栓將后支座24與尾部72向托架105共同緊固(參照圖2)。如此,利用后支座24的把手部25,能夠覆蓋座椅20的下端緣與后罩21的上部的 對合部,因此即使省略裝飾件23也能夠保持外觀良好。通過與裝飾件23涂裝成同一顏色, 裝飾件23與把手部25宛如可以看成連續的一個構件,能夠實現具有統一感的外觀。此外, 通過將把手部25與裝飾件23作為設計而一體展現,能夠不容易引人注目。另外,把手部25是用于后部座席的乘員把扶的構件,但也可以不必為把手,而為 后支座24的安裝部。此外,還可以為作為不具有后支座24的功能的把手構件的單功能部 件即扶手。接下來,對尾燈單元26進行說明。圖15是尾燈單元26的俯視圖,圖16是后視圖, 圖17是圖16的沿17-17線的俯視剖視圖。在這些圖中,尾燈單元26是將中央的尾燈110 和左右的后方向指示燈120、120 —體化的組合燈。如圖17所示,尾燈110的電子管111以光軸Cl朝向正后方的方式向后方突出,后 方向指示燈120的電子管121以其光軸Cl與光軸Cl正交而朝向側方的方式向左右兩側方
9突出。尾燈110的反射器112與后方向指示燈120的反射器122連續一體地形成,但反 射器112形成為凹曲面,反射器122形成為大致平坦狀而朝向側方。尾燈110的透鏡113形成為向后方凸起的曲面。后方向指示燈120的透鏡123形 成為后方側從透鏡113連續的曲面,但在電子管121的上方形成彎曲的彎曲部124,且形成 前方從該彎曲部124向內方進入的凹部125。如圖15所示,尾燈單元26的相對于后罩21的對合部26a呈向前方擴開的大致V 字狀。因此,使左右的后方向指示燈120、120的透鏡123、123的間隔Dl大于相同部位的后 罩21的間隔D2,使透鏡123、123分別比后罩21向左右突出得大。如此,不僅滿足關于左右的透鏡123的間隔Dl的法規,也補充了關于左右的電子 管121間隔及反射器122的面積的法規,并且能夠縮小車寬。接下來,詳細說明底板下裙部15及下罩16。圖18是底板下裙部15的立體圖,圖 19是底板下裙部15的側視圖,圖20是底板下裙部15的俯視圖(左側部分)。如這些圖所 示,底板下裙部15是向車寬方向橫跨踏板底板3的下方而形成的單一構件,底部130與兩 側部131連續而形成為一體。兩側部131的后半部側設置有切口成大致三角形形狀的切口部(空間)132。兩 側部131具備面臨該切口部(空間)132的斜邊部133和大致水平的底邊部134,且斜邊部 133的后端部與底邊部134的前后方向中間部由上下方向的柱部135連結成一體。如圖20所示,斜邊部133朝向后方傾斜成外開狀,底邊部134在比斜邊部133靠 內側向前后方向直線狀地延伸,斜邊部133的后端部比底邊部134向外側打開。因此,柱部 135向上方彎曲成外開狀(參照圖18)。在圖19中,在兩側部131的前部設置有凸臺136,將前罩12的下端部及從踏板底 板3的前端部突出的安裝部通過螺栓固定。在底部130的前部中央設置有大致呈山形的肋板137,向橫向管51 (圖3)的下端 部抵接(圖2)。底邊部134的前端部、柱部135的上下部及底邊部134的后端部設置有安裝部 138、139、140、141(圖 20)。圖21是下罩16的側視圖,圖22是下罩16的俯視圖。在這些圖中,下罩16以覆蓋切口部(空間)132的方式在側視觀察下大致呈三角 形狀,左右對稱地形成一對。另外,圖21、22示出左側的下罩16,但右側也為同樣結構。下罩16具有斜邊143、底邊144,分別與斜邊部133及底邊部134 (圖19)抵接。斜 邊143與底邊144的各后端部之間形成向內側彎曲的后凸緣145,在其上端部設置有安裝孔 146,下罩16向踏板支承架17(圖1)的后緣重疊而通過螺釘從后方固定。在斜邊143的前端部及后部向上方突出形成有呈臺階狀的突部147、148。前方的 突部147向斜前方及上方突出而向底板下裙部15的兩側部131內側重疊。此外,在凸部148附近設置有安裝孔150,在安裝孔150通過螺釘從側方向托架53 的螺母部53a(圖3)安裝。151 154為凸臺,通過螺釘從內側向底板下裙部15的安裝部138 141結合。 如此,使在車身下部容易由行駛時的飛石等損傷的部分成為比較小的小型部件即下罩16而能夠形成裝卸結構,且通過形成左右不同體而能夠形成小部件。因此,使得底板下裙部15中的容易損傷的部分成為不同體的下罩16而更換自如, 因而即使下罩16部分損傷也可以留下底板下裙部15而僅更換小部件的下罩16,經濟性好。另外,本發明不局限于上述的實施例,在發明的原理內能夠進行各種變形和應用。 例如,本發明的適用車輛不局限于踏板型機動二輪車,還適用于包括踏板型機動二輪車在 內的各種鞍座型車輛。
權利要求
一種鞍座型車輛的車身罩結構,該鞍座型車輛具備鞍座式座椅和覆蓋鞍座式座椅的左右兩側部下方的樹脂制的后罩,所述鞍座型車輛的車身罩結構的特征在于,通過所述后罩的上緣部和作為不同部件而構成的不同體罩覆蓋與所述座椅的下緣鄰接且沿著該下緣的前后方向部位。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鞍座型車輛的車身罩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不同體罩配置成從所述后罩的上方與所述后罩重疊。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座型車輛的車身罩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座椅的下方配置收納箱,所述不同體罩的上緣進入配置在所述收納箱的側緣部 下表面的凹部,所述不同體罩的下緣與所述后罩卡合。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鞍座型車輛的車身罩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不同體罩左右一對且配置在所述后罩的至少前部兩側,在所述后罩上設置與所述 不同體罩的各后端連續的后部上緣部,并且除了所述不同體罩的上緣外,所述后部上緣部 也進入配置在所述收納箱的側緣部下表面的凹部。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鞍座型車輛的車身罩結構,其特征在于,以包圍所述座椅后端部的兩側及后方的方式配置前方打開且大致呈二字形狀的貨架 或把手,所述不同體罩的后端部延伸到該貨架或把手的前端附近。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鞍座型車輛的車身罩結構,其能夠使難以尺寸精度良好地與座椅對合的后罩容易成形,且能夠保持外觀性良好。在座椅(20)與后罩(21)之間,將沿著座椅(20)的下端緣的帶狀的裝飾件(23)重疊安裝在后罩(21)上,使裝飾件(23)的上端緣與座椅(20)的下端緣對合,保持外觀良好。后罩(21)的上端無需與座椅(20)的下端緣部對合,即使尺寸存在偏差,也能夠通過裝飾件(23)埋入座椅(20)與后罩(21)之間。
文檔編號B62J7/04GK101970282SQ20098010894
公開日2011年2月9日 申請日期2009年2月18日 優先權日2008年3月31日
發明者盧卡·卡戶索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