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自行車器件與自行車后撥鏈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總體上涉及自行車后撥鏈器。更具體而言,本發明涉及自行車后撥鏈器的 B軸。
背景技術:
騎自行車日益成為流行的休閑方式和運輸方式。而且,對于業余愛好者和專業人 員來說,騎自行車已經成為非常流行的競技性運動項目。無論自行車是用于休閑、運輸還是 競賽,自行車產業都在不斷地改進自行車的各種器件。已經顯著地重新設計的一個器件是 自行車后撥鏈器。典型地,后撥鏈器具有基座構件和可移動的構件,所述可移動的構件帶有鏈條導 向器,所述鏈條導向器經由聯動組件可移動地聯接到基座構件。基座構件典型地利用螺栓 聯接到自行車車架的后三角上,螺栓形成B軸以提供關于自行車車架的有限旋轉。鏈條導 向器被配置成在多個后鏈輪上在橫向移動鏈條。鏈條導向器典型地利用軸桿聯接到可移動 的構件,軸桿形成P軸以提供鏈條導向器關于可移動的構件的有限旋轉。聯動組件典型地 包括一對樞轉連桿,這對樞轉連桿使用樞轉銷而樞轉地聯接到基座構件和可移動的構件。 彈簧典型地使鏈條導向器向相對于后鏈輪最內部或最外部的位置偏壓。具有外護套和內線 的鮑登型控制纜線典型地聯接于后撥鏈器與常規換檔控制裝置之間。因此,可通過經由內 線移動聯動組件而在橫向移動鏈條導向器。拉動內線使鏈條導向器克服彈簧偏壓力而移 動,而釋放內線造成鏈條導向器由于彈簧的偏壓力而移動。后撥鏈器的兩個實例公開于美國專利第4,469,479號和美國專利公告第 2006/0105869號中。雖然這些后撥鏈器通常良好地起作用,但仍需要在不犧牲強度的情況 下制作盡可能輕的后撥鏈器。典型地,后撥鏈器使用鋼螺栓作為B軸,其為相對較重的材 料。為了減輕B軸重量,鋼螺栓有時部分為中空的。鑒于上文所述,通過本公開內容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顯而易見,仍存在對于改進 自行車后撥鏈器的需要。本發明解決本領域中的這種需要以及其它需要,通過本公開內容, 這些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將變得顯而易見。
發明內容本發明的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自行車后撥鏈器的B軸,其相對輕質,但卻 不犧牲強度。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自行車后撥鏈器的輕質B軸,其制造起來相 對簡單且廉價。基本上通過提供一種包括基座構件和軸的自行車器件來達成前述目的。該軸包括基座支承件和基座附連件,基座支撐件支承基座構件以繞軸的中心軸線而樞轉,而基座附 連件從基座構件向外突出以固定地附連到自行車車架上。基座支承件和基座附連件包括重 疊部分,該重疊部分在軸的軸向以規定軸向量重疊來限定基座支承件與基座附連件的重疊部分之間的聯接界面,其中固定元件安置于基座支承件與基座附連件的重疊部分之間或基座支承件和基座附連件中的一個變形而干涉配合。該基座支承件由具有第一比重的第一材 料形成。該基座附連件由具有比第一比重更高的第二比重的第二材料形成。還提供了一種自行車后撥鏈器,包括基座構件,其具有外殼部分和樞轉地安裝到 所述外殼部分上的軸;可移動的構件,其樞轉地支承鏈條導向器;以及移動機構,其聯接于 所述基座構件的外殼部分與可移動的構件之間使得所述可移動的構件可相對于所述基座 構件移動。所述軸包括基座支承件和基座附連件,所述基座支承件支承所述基座構件的外 殼部分以繞所述軸的中心軸線進行樞轉,且所述基座附連件從所述基座構件的外殼部分向 外突出以固定地附連到自行車車架上。所述基座支承件和所述基座附連件包括重疊部分, 所述重疊部分在所述軸的軸向以規定軸向量重疊以限定所述基座支承件與所述基座附連 件的重疊部分之間的聯接界面,其中固定元件安置于所述基座支承件與所述基座附連件的 所述重疊部分之間或者所述基座支承件和所述基座附連件中的一個變形而干涉配合。所述 基座支承件由具有第一比重的第一材料形成,而所述基座附連件由具有高于所述第一比重 的第二比重的第二材料形成。通過下文的詳細描述,本發明的這些和其它目的、特點、方面和優點對于本領域技 術人員顯而易見,下文的詳細描述結合附圖公開了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
現參看附圖,附圖形成本發明原始公開內容的一部分圖1是根據第一實施例安裝有后撥鏈器的自行車后部的外部立視圖;圖2是如沿著圖1的剖面線2-2可以看到的在圖1中所說明的后撥鏈器的基座構 件和軸組件的放大局部截面圖。圖3是在圖1中所說明的后撥鏈器的B軸的放大透視圖;圖4是在圖3中所說明的B軸的縱截面圖;圖5是用于圖1所說明的后撥鏈器的替代B軸的縱截面圖;以及圖6是用于在圖1中所說明的后撥鏈器的帶有另一替代B軸的基座構件和該另一 替代B軸的放大局部截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將參看附圖來解釋本發明的選定實施例。通過本公開內容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顯 而易見,提供本發明的實施例的下文詳細描述只是出于說明目且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的目 的,本發明由所附權利要求書和其均等物限定。首先,參看圖1,其說明了根據優選實施例安裝有后撥鏈器12的自行車車架10的 后部。自行車車架10的后叉或三角具有后齒輪組件(飛輪(cassette)),其具有經由后輪 轂(未圖示)可旋轉地聯接到其上的多個后齒輪或鏈輪RS。鏈條C接納于后鏈輪RS上且 可以常規方式在操作上聯接到一組前齒輪或鏈輪(未圖示)用于以常規方式向自行車的后 輪傳輸所希望的旋轉扭矩。后撥鏈器12以常規方式經由后換檔線或換檔纜線14聯接到 后撥鏈器換檔機構(未圖示)。更具體而言,后撥鏈器12被說明為反向式的(low-normal type),其被設計成通常向內偏壓使得鏈條C通常定位于最內部(最大)齒輪或鏈輪RS上。因此,當騎車者致動后撥鏈器換檔機構以拉動纜線14時,后撥鏈器12向外移動鏈條C以嚙 合下一更小的齒輪。另一方面,當騎車者致動后撥鏈器換檔機構(未圖示)以釋放纜線14 時,后撥鏈器12向內移動鏈條C以嚙合下一更大齒輪。但通過本公開內容對于本領域技術 人員顯而易見,若需要和/或要求,后撥鏈器12可為正向式的(top-normal type)。如在圖1中可以看出,后撥鏈器12構成自行車器件,其基本上包括基座構件20、可 移動的構件22、聯動組件24、鏈條導向器26以及主要偏壓構件28。基座構件20基本上包 括外殼部分3 0和樞轉地安裝到外殼部分30上的B軸32。基本上,基座構件20通過B軸 32固定地聯接到車架10上以繞B軸線進行有限的樞轉移動,而可移動的構件22經由聯動 組件24聯接到基座構件20。鏈條導向器26聯接到可移動的構件22以繞平行于B軸線的 P軸線進行有限的樞轉移動。在所說明的實施例中,偏壓構件28聯接于后撥鏈器12的基座 構件20與可移動的構件22之間使得鏈條導向器26通常在橫向向內朝向最大的后鏈輪RS 偏壓,如在上文所提到的那樣。后撥鏈器12的基本操作是現有技術中熟知的。因此,除了關于B軸32之外,后撥 鏈器12將不在本文中詳細地討論或說明。換言之,本公開內容將主要集中于軸32。雖然 后撥鏈器12被說明為機械的(纜線致動的),通過本公開內容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顯而易 見,B軸32也可用于其它類型撥鏈器,諸如機動/電撥鏈器、機電撥鏈器或氣動撥鏈器。現參看圖2,基座構件20還具備限位板34和螺旋彈簧(偏壓)構件36。螺旋彈 簧構件36 (例如,扭轉螺旋彈簧)同軸安裝到B軸32上,且螺旋彈簧構件36的第一端36a 與基座構件20的外殼部分30接合,而螺旋彈簧構件36的第二端36b與限位板34接合。U 形固持夾38安裝于B軸32上以在后撥鏈器12安裝到自行車車架10上之前將限位板34 固持到基座構件20上。限位板34被固定到B軸32上并固定到自行車車架10上以控制外 殼部分30相對于自行車車架10進行樞轉移動的量。如在圖1和圖2中可以看出,外殼部分30優選地為由輕質剛性材料,諸如金屬材 料或自行車領域中熟知的任何其它材料制成的整體式單體構件。外殼部分30樞轉地支承 于B軸32上以進行有限的樞轉移動。具體而言,如在圖2中可以看出,外殼部分30具有階 梯形孔(st印pedbOTe)30a,B軸32可旋轉地接納于該階梯形孔30a中。外殼部分30被配 置和布置成使聯動組件24以常規方式樞轉地聯接到外殼部分30上。如在圖3和圖4中最佳地看出,B軸32基本上為兩部分構件,其包括基座支承件 40和基座附連件42。基座支承件40支承基座構件20的外殼部分30以繞B軸32的中心 B軸線進行樞轉。如在圖2中可以看出,基座附連件42從基座構件20的外殼部分30向外 突出以固定地附連到自行車車架10上。基座支承件40由具有第一比重的第一材料形成, 而基座附連件42由具有高于基座支承件40的第一比重的第二比重的第二材料形成。優選 地,基座附連件42主要由鋁形成且基座支承件40主要由鋼形成。更優選地,取決于鋁合 金,基座附連件42具有在2. 5至3. 0的范圍內的比重;取決于鋼的等級,基座支承件40具 有在7. 48至8. 0的范圍內的比重。仍更優選地,基座附連件42由比重為2. 7的鋁形成且 基座支承件40具有7. 8的比重。如果基座支承件40和基座附連件42皆由比重為7. 8的 鋼制成,那么B軸32將具有10. 1克的重量。但當基座支承件40由比重為7. 8的鋼形成且 基座附件連42由比重為2. 7的鋁形成時,那么B軸32將具有7. 2克的重量。因此,通過由 比重為2. 7的鋁形成基座附連件42可達成2. 9g的重量節省。[0025]在圖2至圖4的第一說明實施例中,基座支承件40為中空的螺栓狀構件,其螺紋 聯接到基座附連件42,如在圖2和圖4中可以看出。優選地,基座支承件40為整體式管狀 構件,其具有軸向延伸的通孔44。基座支承件40的第一端具備環形凸緣46。基座支承件 40的第二端具備內螺紋48用于將基座附連件42可釋放地聯接到基座支承件40上。在圖2至圖4的第一說明實施例中,基座附連件42是整體式管狀構件,其優選地 具有在軸向延伸的通孔50。基座附連件42具有帶第一外螺紋52和第二外螺紋54的外表 面,第二外螺紋54的直徑小于第一外螺紋52。因此,第二外螺紋54形成于基座附連件42 的連接部上,該連接部安置于基座支承件40的在軸向延伸的通孔44中。換言之,基座附連 件42的這個連接部具有與基座支承件40的內螺紋48螺紋嚙合的第二外螺紋54。基座附 連件42還具有環形凹部56,該環形凹部56接納U形固持夾38以將限位板34和螺旋彈簧 構件36固持于B軸32的外表面上 。如在圖2中可以看出,第一外螺紋52的尺寸適合于直接螺紋接合到車架10的懸 掛器部分的孔IOa內。因此,在這個實施例中,基座構件20被說明為經由B軸32直接螺紋 聯接到車架10上。但是,通過本公開內容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顯而易見,車架10可包括可 移除的撥鏈器懸掛器(derailleur hanger)或掛板(未圖示)以將后撥鏈器12的基座構 件20連接到車架10上。這些類型的撥鏈器懸掛器(未圖示)是本領域中熟知的且因此將 不在本文中討論或說明。仍參看圖2,第二外螺紋54的尺寸適合直接螺紋接合于基座支承件40內以螺紋嚙 合基座支承件40的內螺紋48。基座支承件40的螺紋48與基座附連件42的螺紋54分別 形成基座支承件40與基座附連件42的重疊部分,該重疊部分在B軸32的軸向以規定軸向 量重疊以限定基座支承件40與基座附連件42的重疊部分之間的聯接界面。優選地,螺紋鎖定粘合劑作為固定元件涂覆到螺紋48和54中的一個或兩個上以 提供基座支承件40與基座附連件42的螺紋聯接部之間的強結合。這種沿著聯接界面的螺 紋鎖定粘合劑防止基座支承件40不經意地從基座附連件42松開,諸如由于基座構件20的 樞轉移動而發生的摩擦力。換言之,螺紋鎖定粘合劑構成安置于基座支承件40與基座附連 件42的重疊部分之間的固定元件以防止基座支承件40與基座附連件42的不經意的分開。通孔50包括以六邊形孔形式的非圓形工具接合表面50a。因此,諸如六角鍵(hex key)或扳手的工具可穿過基座支承件40的通孔44插入到基座附件連42的通孔50內以接 觸工具接合表面50a來繞B軸32旋轉。優選地,基座支承件40的內螺紋48和基座附連件 42的第二外螺紋54為左旋螺紋且第一外螺紋52為右旋螺紋。如在圖2中最佳地看出,基座構件20還包括管狀套筒構件58,0形環60和密封環 62。套筒構件58、0形環60和密封環62各由低摩擦、略微彈性材料構成。套筒構件58布 置于B軸32的基座支承件40與外殼部分30的外側端之間。0形環60布置于B軸32的 基座支承件40的外自由端與外殼部分30之間。密封環62布置于B軸32與0形環60相 對的端部處且在限位板34與外殼部分30之間。環60和62被配置和布置成密封外殼部分 30的階梯形通孔50的相對端。現返回參看圖1,聯動組件24基本上包括內連桿70和外連桿72。內連桿70和外 連桿72樞轉地聯接到基座構件的外殼部分30并樞轉地聯接到可移動的構件22。聯動組裝 件24構成聯接于基座構件20的外殼部分30與可移動的構件22之間的移動機構使得可移動的構件22可相對于基座構件20移動。聯動組裝件24是相對常規的結構,且因此聯動組 裝件24在本文中將不詳細地討論或說明。可移動的構件22以常規方式繞P軸線樞轉地支承鏈條導向器26。優選地,可移動 的構件22具有帶有樞軸或P軸(未圖示)的外殼部分和螺旋彈簧構件(未圖示),所述螺 旋彈簧構件以常規方式關于外殼部分布置。鏈條導向器26基本上具有一對導鏈板,該對導鏈板帶有可旋轉地聯接到導鏈板 的導向鏈輪或滑輪74和張緊鏈輪或滑輪76。導向鏈輪74和張緊鏈輪76以常規方式嚙合 鏈條C。因此,在本文中將不詳細地討論或說明鏈條導向器26。鏈 條導向器26利用P軸 (未圖示)可移動地支承于可移動的構件22上。現參看圖5,現將解釋根據第二實施例的B軸132。這個第二實施例的B軸132被 設計成代替第一實施例的B軸32用于第一實施例的后撥鏈器12。鑒于第一實施例與第二 實施例之間的相似性,為了簡要起見將省略與第一實施例的部件相同的第二實施例的部件 的描述。基本上,圖5的B軸132基本上為兩部分部件,包括基座支承件140和基座附連件 142。除了基座支承件40的內螺紋48和基座附連件42的第二外螺紋54被B軸132中的 壓入(干涉)配合連接替代之外,基座支承件140和基座附連件142與基座支承件40和基 座附連件42相同。在將部件140和142在縱向推在一起之后,壓入配合利用摩擦力將基座 支承件140與基座附連件142緊固在一起,而不利用任何其它的緊固機構。更優選地,將部 件140與142保持在一起的摩擦力優選地通過將一個部件壓縮到另一個部件上而增加,這 依靠制造部件140和142的材料的抗拉和抗壓強度。類似于第一實施例的B軸32,形成這個第二實施例的B軸132使得基座支承件140 由具有第一比重的第一材料形成,而基座附連件142由具有高于基座支承件140的第一比 重的第二比重的第二材料形成。優選地,基座附連件142主要由鋁形成且基座支承件140主 要由鋼形成。更優選地,取決于鋁合金,基座附連件142具有在2. 5至3. 0范圍內的比重; 且取決于鋼的等級,基座支承件140具有7. 48至8. 0范圍內的比重。仍更優選地,基座附 連件142由比重為2. 7的鋁形成且基座支承件140具有7. 8的比重。現參看圖6,現將解釋根據第三實施例的B軸232。這個第三實施例的B軸232被 設計成代替第一實施例的B軸32用于第一實施例的后撥鏈器12。鑒于第一實施例與第三 實施例之間的相似性,為了簡要起見,將省略與第一實施例的部件相同的第三實施例的部 件的描述。基本上,圖6的B軸232基本上為兩部分構件,包括基座支承件240和基座附連 件242,此外還具有鎖定銷243作為基座支承件240與基座附連件242之間的固定元件。除 了在徑向延伸的孔240a和242a分別添加到基座支承件240和基座附連件242上之外,基座 支承件240和基座附連件242與基座支承件40和基座附連件42相同。在部件140和142 完全螺紋接合在一起之后,基座支承件140的孔240a和基座附連件142的孔242a通過壓 入(干涉)配合摩擦地接納鎖定銷243。更優選地,鎖定銷243為開口銷,當鎖定銷243被 推入到基座支承件140的孔240a和基座附連件142的孔242a內時,鎖定銷243在徑向壓 縮。因此,鎖定銷243構成固定元件,其為徑向延伸的元件,在徑向延伸穿過基座支承件240 的孔240a并接合基座附連件242的孔242a以防止基座支承件240與基座附連件242不經 意的分開。[0039]類似于第一實施例的B軸32,形成這個第三實施例的B軸232使得基座支承件240 由具有第一比重的第一材料形成,而基座附連件242由具有高于基座支承件240的第一比 重的第二比重的第二材料形成。優選地,基座附連件242主要由鋁形成,而基座支承件240 主要由鋼形成。更優選地,取決于鋁合金,基座附連件242具有在2. 5至3. 0范圍內的比重, 而取決于鋼的等級,基座支承件240具有在7. 48至8. 0范圍內的比重。仍更優選地,基座 附連件242由比重為2. 7的鋁形成且基座支承件240具有7. 8的比重。術語的一般解釋在理解本發明的范疇中,如本文所用的術語“包括”和其派生詞預期是開放式術 語,其規定所陳述的特點、元件、器件、組、整體、和/或步驟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其它未陳述 的特點、元件、器件、組、整體和/或步驟的存在。前文的描述也適用于具有類似意義的措 辭,諸如術語“包括”、“具有”和其派生詞。而且,術語“部件”、“部段”、“部分”、“構件”或“元 件”當以單數形式使用時可具有單個部件或多個部件的雙重意義。如在本文中用于描述本 發明的以下方向性術語“向前、向后、上方、向下、豎直、水平、下方和橫向”以及任何其它類 似的方向性術語是指配備了本發明的自行車的那些方向。因此,如用于描述與本發明的這 些術語應當相對于配備了本發明的自行車在其正常騎乘位置使用時來理解。最后,如本文 所用的程度術語,諸如“基本上”、“大約”和“近似”表示與所修飾術語的合理量的偏差使得 最終結果沒有顯著變化。雖然僅選擇了選定實施例來說明本發明,但通過本公開內容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顯而易見,在不偏離如所附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本發明的范疇的情況下,可以對本發明做 出各種變化和修改。而且,提供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前文的描述只是出于說明目的,而不 是出于限制本發明的目的,本發明由所附權利要求書和其均等物限制。
權利要求一種自行車器件,其包括基座構件;以及軸,其包括基座支承件和基座附連件,所述基座支承件支承所述基座構件以繞所述軸的中心軸線進行樞轉,且所述基座附連件從所述基座構件向外突出以固定地附連到自行車車架上,所述基座支承件和所述基座附連件包括重疊部分,所述重疊部分在所述軸的軸向以規定軸向量重疊以限定所述基座支承件與所述基座附連件的重疊部分之間的聯接界面,其中固定元件安置于所述基座支承件與所述基座附連件的所述重疊部分之間,或者所述基座支承件和所述基座附連件中的一個變形而干涉配合;所述基座支承件由具有第一比重的第一材料形成,而所述基座附連件由具有高于所述第一比重的第二比重的第二材料形成。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支承件與所述基座附連件的所述重疊部分螺紋聯接在一起,且所述固定元件 是螺紋鎖定粘合劑。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支承件具有內螺紋且所述基座附連件具有與所述基座支承件的所述內螺紋 進行螺紋嚙合的外螺紋。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支承件是具有軸向延伸的通孔的管狀構件。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附連件是具有軸向延伸的通孔的管狀構件。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附連件具有帶有第一外螺紋的外表面和帶有非圓形工具接合表面的軸向延 伸的孔。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自行車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附連件的連接部具有第二外螺紋,所述第二外螺紋與所述基座支承件的內螺 紋進行螺紋嚙合。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附連件主要由鋁形成,而所述基座支承件主要由鋼形成。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元件是徑向延伸的元件,在徑向延伸穿過所述基座支承件并接合所述基座附 連件。
10.一種自行車后撥鏈器,包括基座構件,其具有外殼部分和樞轉地安裝到所述外殼部分上的軸;可移動的構件,其樞轉地支承鏈條導向器;以及移動機構,其聯接于所述基座構件的外殼部分與可移動的構件之間使得所述可移動的 構件可相對于所述基座構件移動,所述軸包括基座支承件和基座附連件,所述基座支承件支承所述基座構件的外殼部分 以繞所述軸的中心軸線進行樞轉,且所述基座附連件從所述基座構件的外殼部分向外突出以固定地附連到自行車車架上,所述基座支承件和所述基座附連件包括重疊部分,所述重疊部分在所述軸的軸向以規 定軸向量重疊以限定所述基座支承件與所述基座附連件的重疊部分之間的聯接界面,其中 固定元件安置于所述基座支承件與所述基座附連件的所述重疊部分之間,或者所述基座支 承件和所述基座附連件中的一個變形而干涉配合;所述基座支承件由具有第一比重的第一材料形成,而所述基座附連件由具有高于所述 第一比重的第二比重的第二材料形成。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自行車后撥鏈器,其中所述軸是B軸,其具有安置于所述軸上的螺旋彈簧構件,所述螺旋彈簧構件的第一端 與所述基座構件的所述外殼部分接合,而所述螺旋彈簧構件的第二端與安置于所述軸上的 限位板接合。
12.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自行車后撥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支承件和所述基座附連件的重疊部分螺紋聯接在一起且所述固定元件是螺 紋鎖定粘合劑。
13.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自行車后撥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支承件具有內螺紋且所述基座附連件具有與所述基座支承件的所述內螺紋 進行螺紋嚙合的外螺紋。
14.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自行車后撥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座支承件是具有軸向延伸的通孔的管狀構件。
15.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自行車后撥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座附連件是具有軸向延伸的通孔的管狀構件。
16.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自行車后撥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附連件具有帶有第一外螺紋的外表面和帶有非圓形工具接合表面的軸向延 伸的孔。
17.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自行車后撥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附連件的連接部具有與所述基座支承件的內螺紋進行螺紋嚙合的第二外螺紋。
18.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自行車后撥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附連件主要由鋁形成,而所述基座支承件主要由鋼形成。
1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元件是在徑向延伸的元件,在徑向延伸穿過所述基座支承件并與所述基座附 連件接合。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自行車器件與自行車后撥鏈器。自行車后撥鏈器具備基座構件和軸。該軸包括基座支承件和基座附連件,該基座支承件支承該基座構件以繞該軸的中心軸線進行樞轉,且該基座附連件從該基座構件向外突出以固定地附連到自行車車架上。該基座支承件和該基座附連件重疊以限定聯接界面,其中固定元件安置于該基座支承件與該基座附連件的聯接界面之間或基座支承件和基座附連件中的一個變形而干涉配合。該基座支承件由具有第一比重的第一材料形成。該基座附連件由具有高于該第一比重的第二比重的第二材料形成。
文檔編號B62M9/125GK201566801SQ200920159460
公開日2010年9月1日 申請日期2009年7月2日 優先權日2008年7月2日
發明者渡會悅義 申請人:株式會社島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