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具有收容行李功能的折疊自行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折疊自行車,尤其是指一種帶有行李包的折疊自行車,屬于
日常生活用品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現實生活中,人們出外旅游,經常會攜帶行李箱或行李袋。這樣往往會給旅游帶來不便,為了減輕行李負重,有時人們就會使用市場上出售的一種小型折疊式行李車來拖運行李。但是從根本上講,行李車本身又是一件行李,它只能拖運行李而不能作為其他的用處,在減輕負重的同時又增加了攜帶的負擔。 自行車是最理想的代步工具,到一些交通不發達或者交通比較擁擠的地方去旅游,有自行車代步是非常方便的。但是外出時攜帶一輛自行車也非易事,除了增加了自己的負重以外,還可能遇到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比如無法帶自行車進入火車站等。日本專利JP20011114175公開了一種折疊式自行車,能把折疊后的自行車裝在一個包里,這樣就能把
自行車帶上火車,到達目的地后再展開使用,但是該自行車在旅游的過程中不能拖運行李,即無行李車的功能,而且自行車本身也是一件行李。 中國專利CN97214287中公開了一種多功能代步旅行箱,該實用新型雖然具有自行車功能,且可以攜帶行李,但是其結構復雜,整體笨重,不能為廣大使用者,特別是旅游愛好者所接受。 因此,有必要對現有折疊式自行車予以改良以使其更方便攜帶,且可用于收納行李。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技術問題,提供一種折疊自行
車,當其被折疊后可被收容于行李包內,且該行李包還可收納其他行李。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種具有收容行李功能的折疊自行車,包括自行車架、前輪、后輪、車座及驅動后輪轉動的驅動機構,所述自行車架包括前立桿、后立桿、位于所述前立桿上方的車把及與前立桿相連的中間桿,所述前輪安裝于前立桿的下端,所述后輪位于所述中間桿的下方,所述后立桿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第二支撐桿,所述第一、第二支撐桿上固接有一個行李包,當所述折疊自行車由自行車狀態轉向折疊狀態時,所述前立桿、前輪、車把、中間桿及驅動機構均被收容于行李包內,且該行李包還可收納其他行李。 進一步地,所述行李包內設有一個隔板,所述隔板將行李包的內部空間分成互不干涉的車架收容部和行李放置部,用以當所述具有收容行李功能的折疊自行車分步折疊后,所述前立桿、前輪、車把、中間桿及驅動機構僅僅被收容在車架收容部;相應地行李放置部為旅行者放置其他的行李所用。所述車座下方還設有可用以拖動行李包的拉桿。[0010] 再進一步地,所述后立桿還包括連接第一、第二支撐桿的連接桿及位于第一、第二支撐桿之間的收容口,所述車座設置于連接桿上,所述中間桿位于第一、第二支撐桿之間。[0011] 再進一步地,所述自行車架包括樞接于第一、第二支撐桿下端的轉動部,所述轉動部包括分別位于第一、第二支撐桿內側的第三、第四支撐桿、連接第三、第四支撐桿的橫桿,及樞軸設置在第一、第二支撐桿上的行李包輪;所述后輪位于第三、第四支撐桿之間;所述中間桿的一端樞接于前立桿上,另一端固定連接于橫桿上。 再進一步地,所述折疊自行車還設有位于第一、第二支撐桿之間且用以控制中間桿運動的鍵桿,所述鍵桿固定設置在中間桿上,所述鍵桿的兩端分別可伸縮地伸入到第一、第二支撐桿中,所述折疊自行車設有安裝于第一或第二支撐桿上且與鍵桿配合的按鈕,所
述按鈕用于驅動鍵桿從第一、第二支撐桿中脫離。 進一步地,所述驅動機構設置在中間桿上,所述驅動機構包括樞接于中間桿上的齒輪盤、樞接于中間桿上的同心齒輪,及設在所述后輪上的從動齒輪,所述同心齒輪包括位于中間桿一側的第一齒輪及第二齒輪,其中齒輪盤與第一齒輪用第一鏈條連接,所述第二齒輪與從動齒輪用第二鏈條連接,所述齒輪盤間接驅動后輪旋轉。 再進一步地,所述中間桿設有位于前立桿與齒輪盤之間的第六樞接點,以將中間桿分隔為前端桿及后端桿,所述折疊自行車處于折疊狀態時,所述前端桿及后端桿位于第六樞接點的一側,并且所述前端桿及后端桿與前立桿大致平行。 再進一步地,所述自行車架包括可伸縮的安裝于前立桿內的車把連桿,所述車把連桿包括向前延伸的延伸桿及垂直延伸桿的固定桿,所述車把樞接于固定桿兩側的第一、第二樞軸點上,所述車把連桿可相對于前立桿做180度自旋轉。 再進一步地,所述前立桿包括相互樞接的圓筒狀上桿柱、下桿柱及自下桿柱向下延伸的分叉部,所述前輪樞接于分叉部,所述中間桿的前端樞接于上桿柱的第三樞軸點上,用以使前立桿可相對于中間桿繞第三樞軸點轉動;所述下桿柱包括位于第三樞軸點下方的第四、第五樞軸點,及位于第四、第五樞軸點之間的連桿。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體現在折疊車的自行車架、前輪及驅動機構可被完全收容于行李包內,不僅美觀,同時折疊快速簡單、攜帶十分方便,且折疊自行車設有行李包,當折疊自行車處于折疊狀態時,該行李包可用以擺放其他物品,功能較全且使用方便。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作進一步
圖1為本實用新型折疊自行車的立體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折疊自行車的側面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折疊自行車主要驅動機構的 圖4為本實用新型折疊自行車處于折疊狀態下 圖5為本實用新型折疊自行車處于折疊狀態下 圖6為本實用新型折疊自行車第一步被折疊后 圖7為本實用新型折疊自行車第二步被折疊后 圖8為本實用新型折疊自行車第三步被折疊后 圖9為本實用新型折疊自行車第四步被折疊后
說明
示意圖。
的側視圖,
的主視圖,
的示意圖,
的示意圖,
的示意圖,
的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揭示了一種折疊自行車100,如
圖1、圖2及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折疊 自行車100包括自行車架1、前輪2、后輪3、車座4及驅動后輪轉動的驅動機構5。本實用 新型折疊自行車IOO可以處于兩種狀態(I)正常使用狀態(也稱之為自行車狀態,如
圖1 所示),此時,折疊自行車100的自行車架1、前輪2及后輪3均被打開,且前輪2與后輪3 位于同一平面內;(2)折疊狀態(如圖4所示),此時,折疊自行車100的自行車架1、前輪2 等相關零部件被收容于位于折疊自行車100后方的一個行李包6內(容后詳述)。 所述自行車架l包括前立桿11、后立桿12、位于前立桿11上方的把手連桿13及中 間桿14。所述前立桿11包括圓筒狀上桿柱111、下桿柱112及自下桿柱112向下延伸的分 叉部113。所述前輪2被樞接于該分叉部113上,并可沿前輪2的軸心自由轉動。所述把手 連桿13包括可伸縮地安裝于上桿柱111上的桿托131、自桿托131上部向前垂直延伸的延 伸桿132、自延伸桿132水平延伸的固定桿133及樞接于固定桿133兩端的一對把手134。 所述延伸桿132固定連接于桿托131上,以提供自行車架1足夠的強度。所述桿托131、延 伸桿132及固定桿133兩兩相互垂直。當把手134處于打開狀態時,該對把手134與固定 桿133處于同一水平直線上(如
圖1所示)。所述把手134樞接于固定桿133兩端的第一、 第二樞軸點135、136。所述桿托131與上桿柱111接合處設有一個固定機構,該固定機構可 以為普通的銷軸連接,當固定機構處于放松狀態時,可以調節桿托131伸出上桿柱111的長 度;所述桿托131可相對上桿柱111做360度轉動。 所述中間桿14的前端樞接于上桿柱111的第三樞軸點114上,使前立桿11可相 對于中間桿14繞第三樞軸點114轉動,以便于折疊自行車100的折疊。所述下桿柱112包 括位于第三樞軸點114下方的第四、第五樞軸點115、116,及位于第四、第五樞軸點115U16 之間的連桿117。所述分叉部113可繞第五樞軸點116向外彎折,使分叉部113大致垂直于 連桿117 ;同時,所述連桿117可繞第四樞軸點115向外彎折,使連桿117大致垂直于上桿 柱lll,進而使前輪2與后輪3位于不同的平面內(如圖5所示)。 所述后立桿12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第二支撐桿121、122及連接第一、第二支撐 桿121、122頂部的連接桿123。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第二支撐桿121、122平行設置, 所述車座4設置于連接桿123的中部位置。 為了便于折疊自行車100在折疊狀態下的攜帶,所述行李包6設置于第一、第二支 撐桿121、122上且向后延伸。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行李包6為長方體狀且兩邊均固定連 接于第一、第二支撐桿121U22的上、下端124、125,以形成較大的收容空間。當然,在其它 實施方式中,所述行李包6可被設置為以分離方式的組裝于第一、第二支撐桿121、 122上, 例如,通過拉鏈的形式安裝。在這種情況下,當折疊自行車100處于自行車狀態時,所述行 李包6可以從折疊自行車100上取下,不必與自行車架1 一直連接在一起,既美觀,又方便; 當需要折疊該折疊自行車100時,裝上行李包6,然后,將折疊自行車100分步折疊后(容后 詳述)放置于行李包6內。當然,所述行李包6可以由軟質或硬質材料制成,當行李包6由 硬質材料制成且所述折疊自行車100處于折疊狀態時,行李包6可充當座凳使用;當折疊自 行車100處于自行車狀態時,所述硬質材料制成的行李包6可以為自行車架1提供強度。 所述第一、第二支撐桿121、122之間設有收容口 128,當折疊自行車100被折疊時, 所述把手連桿13、前輪2等其他部件均穿過該收容口 128,而被收容于行李包6內,當然,所述行李包6同樣可以用來存儲其他物品。結合圖2所示,行李包6內設有一個隔板62,所述 隔板把行李包6的內部空間分成互不干涉的兩個部分車架收容部61和行李放置部63,即 當折疊自行車100分步折疊后,其車架部分僅僅被收容在車架收容部61 ;而行李放置部63 可以為旅行者放置其他的行李。 所述自行車架1包括樞接于第一、第二支撐桿121U22下端125的轉動部7,所述 轉動部7包括位于第一、第二支撐桿121U22內側的第三、第四支撐桿71、72、連接第三、第 四支撐桿71、72頂端的橫桿73及樞軸設置在第一、第二支撐桿121U22上的行李包輪75。 所述中間桿14的另一端固定連接于橫桿73的中部。當折疊自行車100處于自行車狀態時, 第三、第四支撐桿71、72分別抵接在第一、第二支撐桿121U22與行李包輪75之間的橫桿 上,起到一個增加強度的作用。 所述自行車架1還設有固定于中間桿14下方的另一個分叉部74,所述后輪3位于 中間桿14的下方且樞接于分叉部74上。 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驅動機構5為機械驅動,結合圖3所示,其包括樞接于中間 桿14上的齒輪盤51、與齒輪盤51相互固定的踏板連桿52及樞接于于踏板連桿52兩端的 一對踏板53。所述中間桿14靠近后輪3的部位設有同心齒輪54,所述同心齒輪54包括位 于中間桿14 一側的第一齒輪541及第二齒輪542。所述后輪3設有位于分叉部74之間的 從動齒輪31。所述齒輪盤51與第一齒輪541用第一鏈條55連接,所述第二齒輪542與從 動齒輪31用第二鏈條56連接,進而使齒輪盤51間接帶動后輪3轉動。所述中間桿14還 設有位于第三樞軸點114與齒輪盤51之間的第六樞軸點146,與現有技術的折疊車折彎樞 軸點類似,當然也可以采用普通的銷軸連接。該第六樞軸點146將中間桿14分隔為前端桿 144及后端桿145,所述前端桿144可繞第六樞軸點146逆時針旋轉。 當然,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所述驅動機構5可以通過電池驅動或太陽能驅動,即, 所述后輪3安裝電機,通過電池或太陽能提供能源以驅動電機旋轉,同樣可以達成驅動功 能。 為了提高折疊自行車100的使用安全性,所述自行車架1還包括可控制轉動部7 是否轉動的鍵桿8及與鍵桿8配合得按鈕9。所述鍵桿8的一部分設置于第一或第二支撐 桿121、122上,另一部分安裝于中間桿14上。當折疊自行車100處于自行車狀態時,所述 鍵桿8固定于中間桿14上,進而使第一、第二支撐桿121、 122與轉動部7之間保持穩定的 相對關系,此時,轉動部7無法轉動。當所述折疊自行車100需要折疊時,按下按扭9,所述 鍵桿8從第一、第二支撐桿121U22中脫離,此時,轉動部7處于可以轉動的自由狀態。 本實用新型的折疊自行車具體折疊步驟如下 第一步,請參圖6所示,將車把134相對固定桿133向下彎折90度,然后,松開固 定機構,并將桿托131向下收容于上桿柱111內; 第二步,請參圖7所示,前輪2連同分叉部113繞第五樞軸點116向外彎折90度, 使分叉部113大致垂直于連桿117 ;然后,將所述連桿117繞第四樞軸點115向外彎折90 度,使連桿117大致垂直于上桿柱111 ;同時,將桿托131繞自身軸心向后旋轉180度,使車 把134及延伸桿132位于上桿柱111的后方; 第三步,請參圖8所示,將中間桿14的前端桿144繞第六樞軸點146逆時針旋轉 180度,使前端桿144與后端桿145大致平行;同時,向下調整上桿柱111,最終使前端桿144、后端桿145及上桿柱111三者大致平行; 第四步,按下按扭9,所述鍵桿8從第一、第二支撐桿121U22中脫離,順時針旋轉 后端桿145,使轉動部7繞第一、第二支撐桿121、 122下端125順時針轉動,進而使把手連桿 13、前立桿11、前輪2、中間桿14及驅動機構5均穿過收容口 128而被隱藏于行李包6內, 而后輪3的絕大部分也被收容到行李包6內。當行李包6傾斜時,所述行李包輪75向下突 出行李包6并作為行李包6的拖輪。所述車座4暴露于行李包6夕卜,并且車座4設有可用 以拖動行李包6的拉桿(未圖示)。 本實用新型折疊自行車100設有行李包6,當折疊自行車100處于折疊狀態時,所 述折疊自行車100的零部件絕大部分均收容于行李包6內,不僅美觀,同時攜帶方便;另外, 所述行李包6可用以擺放其他物品,功能較全且使用方便。 除上述優選實施方案之外,本實用新型尚有多種具體的實施方式。例如,在后輪3 處設置減震器,使用免充氣輪胎,用以減少車輛使用中的維修量。為了便于攜帶,本實用新 型的折疊自行車可采用輕質金屬合金材料制作,如鋁鎂合金、鈦鎂合金等等。凡采用等同替 換或者等效變換而形成的所有技術方案,均落在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的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一種具有收容行李功能的折疊自行車,包括自行車架(1)、前輪(2)、后輪(3)、車座(4)及驅動后輪轉動的驅動機構(5),所述自行車架(1)包括前立桿(11)、后立桿(12)、位于所述前立桿(11)上方的車把(134)及與前立桿相連的中間桿(14),所述前輪(2)安裝于前立桿(11)的下端,所述后輪位于所述中間桿(14)的下方,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立桿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第二支撐桿(121、122),所述第一、第二支撐桿(121、122)上固接有一個行李包(6),當所述折疊自行車(100)由自行車狀態轉向折疊狀態時,所述前立桿(11)、前輪(2)、車把(134)、中間桿(14)及驅動機構(5)均被收容于行李包(6)內。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收容行李功能的折疊自行車,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李包 (6)內設有一個隔板(62),所述隔板(62)將行李包(6)的內部空間分成互不干涉的車架收 容部(61)和行李放置部(63),用以當所述具有收容行李功能的折疊自行車(100)分步折疊 后,所述前立桿(H)、前輪(2)、車把(13)、中間桿(14)及驅動機構(5)僅僅被收容在車架 收容部(61)。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收容行李功能的折疊自行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立桿 還包括連接第一、第二支撐桿的連接桿(123)及位于第一、第二支撐桿之間的收容(128), 所述車座設置于連接桿(123)上,所述中間桿(14)位于第一、第二支撐桿之間。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收容行李功能的折疊自行車,其特征在于所述自行車 架包括樞接于第一、第二支撐桿(121U22)下端的轉動部(7),所述轉動部包括分別位于第 一、第二支撐桿內側的第三、第四支撐桿(71、72)、連接第三、第四支撐桿的橫桿(73),及樞 軸設置在第一、第二支撐桿(121U22)上的行李包輪(75);所述后輪(3)位于第三、第四支 撐桿(71、72)之間;所述中間桿(14)的一端樞接于前立桿(11)上,另一端固定連接于橫桿 (73)上。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收容行李功能的折疊自行車,其特征在于所述折疊自 行車還設有位于第一、第二支撐桿(121U22)之間且用以控制中間桿(14)運動的鍵桿(8), 所述鍵桿(8)固定設置在中間桿(14)上,所述鍵桿(8)的兩端分別可伸縮地伸入到第一、 第二支撐桿(121U22)中,所述折疊自行車設有安裝于第一或第二支撐桿(121U22)上且 與鍵桿(8)配合的按鈕(9),所述按鈕(9)用于驅動鍵桿(8)從第一、第二支撐桿(121U22) 中脫離。
6.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收容行李功能的折疊自行車,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機 構(5)設置在中間桿(14)上,所述驅動機構(5)包括樞接于中間桿(14)上的齒輪盤(51)、 樞接于中間桿上的同心齒輪(54),及設在所述后輪上的從動齒輪(31),所述同心齒輪包括 位于中間桿一側的第一齒輪(541)及第二齒輪(542),其中齒輪盤與第一齒輪用第一鏈條 (55)連接,所述第二齒輪與從動齒輪用第二鏈條(56)連接,所述齒輪盤(51)間接驅動后輪 (3)旋轉。
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收容行李功能的折疊自行車,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間桿 (14)設有位于前立桿(11)與齒輪盤(51)之間的第六樞接點(146),以將中間桿(14)分隔 為前端桿(144)及后端桿(145),所述折疊自行車處于折疊狀態時,所述前端桿(144)及后 端桿(145)位于第六樞接點(146)的一側,并且所述前端桿(144)及后端桿(145)與前立 桿(11)大致平行。
8.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收容行李功能的折疊自行車,其特征在于所述自行車架包括可伸縮的安裝于前立桿(11)內的車把連桿(13),所述車把連桿(13)包括向前延伸 的延伸桿(132)及垂直延伸桿的固定桿(133),所述車把樞接于固定桿(133)兩側的第一、 第二樞軸點(135U36)上,所述車把連桿(13)可相對于前立桿(11)做180度自旋轉。
9.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收容行李功能的折疊自行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立 桿(11)包括相互樞接的圓筒狀上桿柱(111)、下桿柱(112)及自下桿柱(112)向下延伸 的分叉部(113),所述前輪(2)樞接于分叉部(113),所述中間桿(14)的前端樞接于上桿 柱(111)的第三樞軸點(114)上,用以使前立桿(11)可相對于中間桿(14)繞第三樞軸點 (114)轉動;所述下桿柱(112)包括位于第三樞軸點(114)下方的第四、第五樞軸點(115、 116),及位于第四、第五樞軸點(115U16)之間的連桿(117)。
10.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收容行李功能的折疊自行車,其特征在于所述車座下 方(4)還設有可用以拖動行李包(6)的拉桿。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具有收容行李功能的折疊自行車,包括自行車架、前輪、后輪、車座及驅動后輪轉動的驅動機構,所述自行車架包括前立桿、后立桿、中間桿及位于所述前立桿上方的車把,所述前輪安裝于前立桿的下端,所述后輪位于所述中間桿的下方,所述后立桿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第二支撐桿,所述第一、第二支撐桿上固接有一個行李包,當所述折疊自行車由自行車狀態轉向折疊狀態時,所述前立桿、前輪、車把、中間桿及驅動機構均被收容于行李包內。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體現在外形美觀,折疊快速簡單、攜帶十分方便,且設有一行李包,當折疊自行車處于折疊狀態時,該行李包可用以擺放其他物品,功能較全且使用方便。
文檔編號B62K15/00GK201447016SQ20092004031
公開日2010年5月5日 申請日期2009年4月17日 優先權日2009年4月17日
發明者舒布希·查特理, 許岳峰 申請人:許岳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