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動車的電池收容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電動車的電池收容裝置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關于一種收容裝置,特別是關于一種電動車的電池收 容裝置。
背景技術:
參閱圖1,現有電動車1包含一頭管11、 一連接于該頭管11的車體
框架12、 一樞設于該車體框架12上的座墊13、 一設置于該車體框架12 中的定位座14,及一可拆卸的設置于該定位座14的電力供應單元15。
參閱圖2,該定位座14具有一固設于該體框架12上的座體141、 一 形成于該座體141中的定位部142,及一設置于該定位部142中的定位件 143。而該電力供應單元15具有一容裝有數顆電池151 (圖中僅顯示一 個)的電池盒152、 一樞設于該電池盒152頂部的提把153,及一與該定 位件143相配合地形成于該電池盒152上的定位槽154。利用該定位槽 154與該定位件143的相互配合而將該電力供應單元15的電池盒152定位 于該定位座14的定位部142中。
參閱圖1、 2,現有電動車1換裝電力供應單元15時,是將該座墊 13依據圖1箭頭所示方向掀起,再利用該提把153將電池盒152提起,并 使該電池盒152上的定位槽154對齊該定位座14的定位件143后,才能 將該電池盒152由該開口處插入該定位部142中。
但是,容裝有數顆電池151的電池盒152動輒數公斤至數十公斤不 等,要將該電池盒152提起已多所不易,還要在費力地提起該電池盒152 后,再使該電池盒152上的定位槽154對齊該定位座14的定位件143將 更為困難,稍有不慎將造成該電池盒152掉落底面,可能造成該電池盒 152的損壞,更可能造成使用者遭該電池盒152所砸傷安全堪慮。
而且該定位座14僅借該定位件143與該定位槽154相互配合,以將 該電池盒152定位于該定位部142中,使得該電池盒152于電動車1行進時所產生的震動或沖擊力僅由該定位件143單方面吸收,造成該定位件 143的使用壽命銳減,進而使該電池盒152無法穩定地定位于該定位部 142中。
當然可以借由增加設置于定位部142中的定位件143的方式,解決 單一定位件143的使用壽命較短的缺點,但是, 一旦增加定位部142中的 定位件143,勢必增加電池盒152與該定位座14組裝時的困難度,所以此
種改善并非良策。
為了改善上述缺點,相關業者研發出如中國臺灣第M331761號新型 專利所揭露的技術,其主要改善處是在定位座上成形兩個導槽,且于該電 池盒上相對凸設兩個導引件,借由該兩導槽與該兩導引件的相互配合使該 電池盒能順利與該定位座相互結合。
但是,當該電池盒與該定位座相互結合時,該定位座是完全包覆該 電池盒的周緣,容易產生真空吸附現象,造成取出電池盒的困難,而且以 該定位座完全包覆該電池盒周緣的設計也使得該定位座的體積大增,造成 制作定位座時的原料成本與制造難度增加。因此,如何同時,兼具組裝方 便性,又可以有效降低生產成本與制造難度,便成為相關業者極欲改善的 方向。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組裝方便且生產成本與制造難度較 低的電動車的電池收容裝置。
本實用新型電動車的電池收容裝置是包含一容置單元,及一供電單元。
該容置單元具有一設置于該電動車中的容置座,及一個與該容置座 相間隔設置于該電動車中的底座,其中,該容置座具有一環繞界定出一容 置空間的內圍壁,及至少一設置于該內圍壁上的第一導引件,且該容置空 間呈鏤空狀,而該底座是位于該鏤空狀的容置空間的下方。
該供電單元具有一穿設于該容置座的容置空間中的電池盒、至少一 設置于該電池盒上且可與相對應的第一導引件相配合的第二導引件,及至 少一容置于該電池盒中的電池,其中,該第二導引件下方形成傾斜漸縮延 伸的導引部,而該電池盒的底部與該第二導引件的導引部是插置于該容置單元的底座中。
本實用新型的功效在于,借由該第一、二導引件相互配合所產生的 導引作用,使該電池盒可順利地穿設于該容置座的容置空間中,配合該容 置座與該底座相間隔的設計,可以有效減少該容置座與該底座的體積,降 低制造時的原料成本與制造難度,亦可避免組裝時產生真空吸附現象。
圖l是一側視圖,說明現有的電動車;
圖2是一俯視剖面圖,說明現有電動車的定位座與電力供應單元的態樣;
圖3是一側視圖,說明本實用新型電動車的電池收容裝置的較佳實施例; 圖4是一立體分解圖,說明該較佳實施例中電池收容裝置的態樣; 圖5是一剖視圖,輔助說明圖4;及
圖6是一俯視圖,輔助說明圖4。
2電池收容裝置219內壁面
21容置單元22供電單元
210傾斜部221電池盒
211容置座222第二導引件
212底座223電池
212,容置部224提把
212,'結合部225底部
213容置空間226頂部
214內圍壁227卡制部
215第一導引件228導引部
216容置槽3電動車
217第一端部31車架
218第二端部32座墊
A接觸面
具體實施方式
有關本實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的一個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
參閱圖3,本實用新型的電池收容裝置2的較佳實施例,是裝設于一
電動車3上。該電動車3包含一車架31,及一座墊32。而該電池收容裝 置2包含一設置于該車架31上的容置單元21,及一可分離地設置于該容 置單元21中的供電單元22。
參閱圖3、 4,該容置單元21具有一設置于該電動車3的車架31上 的容置座211,及一設置于該車架31上且位于該容置座211的相對下方的 底座212。該容置座211具有一環繞界定出一鏤空狀的容置空間213的內 圍壁214、 二個相對設置于該內圍壁214上的第一導引件215,及一與該 容置空間213相間隔的容置槽216,該底座212是位于該鏤空狀的容置空 間213的下方。該座墊32是可樞轉的地蓋設于該容置座211上方,以用 于封蓋該容置座211的容置空間213與容置槽216。
該供電單元22具有一可分離地穿設于該容置座211的容置空間213 中的中空狀電池盒221、 二個設置于該電池盒221上且可與相對應的第一 導引件215相配合的第二導引件222、三個容置于該電池盒221中的電池 223,及一樞設于該電池盒221上的提把224。
于本較佳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導引件215是凹槽,而所述的第二導 引件222是凸柱,當然所述第一導引件215也可以是凸柱,而所述的第二 導引件222則是凹槽,依然可以達成相同的功效,并不應為本實施例的揭 露所囿限。
參閱圖4、 5,該供電單元22的電池盒221具有一面向地面的底部 225,及一相反于該底部225的頂部226,而每一個第二導引件222具有一 自該頂部226朝該底部225方向傾斜漸縮延伸的卡制部227,及一連接于 該卡制部227上且接續朝底部225方向傾斜漸縮延伸的導引部228,而該 提把224是樞設于該電池盒221的頂部226。
該容置座211的內圍壁214具有一面向地面的第一端部217、 一相反 于該第一端部217的第二端部218,及一自該第二端部218朝該第一端部 217傾斜漸縮的內壁面219,而所述第一導引件215是自該第二端部218 沿該內壁面219朝該第一端部217方向傾斜漸縮延伸。
而該底座212具有一用以容置該電池盒221的底部225與該第二導 引件222的容置部212'、 一自該容置部212'向下傾斜漸縮延伸的傾斜部210,及多個自該傾斜部210向下延伸且與該車架31相連接的結合部 212',(圖5中僅顯示其中兩個),其中,該傾斜部210的斜度是與所述 第二導引件222的導引部228相互配合。
參閱圖4、 5、 6,當將該供電單元22的電池盒221裝設于該容置座 211的容置空間213時,利用該容置座211與該底座212相間隔的設計, 可有效減少該容置座211與該底座212的體積,降低制造該容置座211與 該底座212時的原料成本與制造難度,亦可避免與該電池盒221間產生真 空吸附現象,方便取放該電池盒221。
而且利用所述第二導引件222傾斜漸縮延伸的導引部228與所述傾 斜延伸的第一導引件215相互配合產生導引作用,使該電池盒221可順利 地沿所述第一導引件215穿設于該容置座211的容置空間213中,并使該 電池盒221的底部225與導引部228插置于該底座212的容置部212'與 傾斜部210中,同時,所述第二導引件222的卡制部227是卡制于該環壁 面219的底端,且所述第二導引件222傾斜漸縮的卡制部227與該傾斜漸 縮的內壁面219相配合界定出二個接觸面A,且所述的接觸面A分別位于 不同的平面上,使得該電池盒221因電動車3行進時所產生的震動力與沖 擊力,可分散至所述第一、二導引件215、 222上,由于所述第一、二導 引件215、 222的受力較為平均, 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所述第一、二導引 件215、 222的使用壽命,另一方面亦可使該供電單元22的電池盒221保 持于平衡穩定的狀態。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所述設置于該電池盒221上的第二導引件222, 更可作為容置于該電池盒221中的電池的配線槽,以方便所述電池223的 配線。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電動車3的電池收容裝置2,利用該容置座 211與該底座212相間隔的設計減少該容置座211與該底座212的體積, 降低制造該容置座211與該底座212時的原料成本與制造難度,亦可避免 與該電池盒221間產生真空吸附現象,再配合所述第二導引件222傾斜漸 縮延伸的卡制部227及導引部228與所述傾斜延伸的第一導引件215相互 配合產生導引作用,使該電池盒221可順利地穿設于該容置座211的容置 空間213中,以方便取放該電池盒221。
而且所述第二導引件222傾斜漸縮的卡制部227與相對應傾斜漸縮的內壁面219相配合界定出的該二個接觸面A是分別位于不同的平面上, 使得該電池盒221于電動車3行進時所產生的震動力與沖擊力,可分散至 所述第一、二導引件215、 222上, 一方面有效提升所述第一、二導引件 215、 222的使用壽命,另一方面亦可使該供電單元22的電池盒221保持 于平衡穩定的狀態,故確實能達成本實用新型的目的。
權利要求1. 一種電動車的電池收容裝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容置單元,具有一設置于該電動車中的容置座,及一個與該容置座相間隔設置于該電動車中的底座,其中,該容置座具有一環繞界定出一容置空間的內圍壁,及至少一設置于該內圍壁上的第一導引件,且該容置空間呈鏤空狀,而該底座是位于該鏤空狀的容置空間的下方;及一供電單元,具有一穿設于該容置座的容置空間中的電池盒、至少一設置于該電池盒上且與相對應的第一導引件相配合的第二導引件,及至少一容置于該電池盒中的電池,其中,該第二導引件下方形成傾斜漸縮延伸的導引部,而該電池盒的底部與該第二導引件的導引部插置于該容置單元的底座中。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車的電池收容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二導 引件還具有一自該電池盒的頂部方向朝該底部方向傾斜漸縮延伸的卡 制部,而該導引部連接于該卡制部上并接續朝該電池盒底部方向傾斜 漸縮延伸。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動車的電池收容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容置座 的內圍壁具有一面向地面的第一端部、 一相反于該第一端部的第二端 部,及一自該第二端部朝該第一端部傾斜漸縮的內壁面,而該第一導 引件是自該第二端部沿該內壁面朝該第一端部方向傾斜漸縮延伸,而 該第一導引件導引相配合的第二導引件的導引部,而該第二導引件的 卡制部與該內壁面相配合界定出一接觸面。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動車的電池收容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底座具 有一容置該電池盒的底部與該第二導引件的導引部的容置部,及至少 一自該容置部向下延伸且與該電動車相連接的結合部。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動車的電池收容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底座的 容置部還具有一自該容置部向下傾斜漸縮延伸的傾斜部,該傾斜部的 斜度與所述第二導引件的導引部相互配合,而該結合部自該傾斜部向 下延伸且與該電動車相連接。
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動車的電池收容裝置,其特征在于該供電單元還包括一樞設于該電池盒的頂部上的提把。
7.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電動車的電池收容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導 弓i件是凹槽,而該第二導引件是凸柱。
8.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電動車的電池收容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導 引件是凸柱,而該第二導引件是凹槽。
9. 如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電動車的電池收容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容置單元的容置座還具有一與該容置空間相間隔的容置槽,而該電動車 還包括一可樞轉的地蓋設于該容置座上方的座墊,該座墊封蓋該容置 座的容置空間與容置槽。
專利摘要一種電動車的電池收容裝置,包含一容置單元,及一供電單元。該容置單元具有一設置于該電動車中的容置座,及一個與該容置座相間隔設置于該電動車中的底座。該容置座具有至少一第一導引件。該供電單元具有一中空狀電池盒,及至少一設置于該電池盒上且可與該第一導引件相配合的第二導引件。由所述第一、二導引件相互配合所產生的導引作用,使該電池盒可順利地穿設于該容置座中,配合該容置座與該底座相間隔的設計,可以有效減少該容置座與該底座的體積,降低制造時的原料成本與制造難度,亦可避免組裝時產生真空吸附現象。
文檔編號B62J9/00GK201254232SQ20082013000
公開日2009年6月10日 申請日期2008年8月11日 優先權日2008年8月11日
發明者李宗憲 申請人: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