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小型摩托車型車輛的地板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對小型摩托車型車輛、特別是對具有隧道狀部時的設 計有利的地板結構。
背景技術:
小型摩托車型車輛中,公知的地板結構是,左右設有擱腳用的腳 踏地板,在其中間設有隆起的隧道狀部,在隧道狀部上配置另外的裝 飾蓋,這樣來提高隧道狀部的設計自由度,其中,該隧道狀部在以往 是駕駛者騎跨部分,由于減小形狀并使其不顯眼的要求而使其設計自 由度降低。
專利文獻l:(日本)特許笫3938652號公報 發明要解決的課題
上述那樣地在隧道狀部上配置另外的裝飾蓋,雖然可提高外觀性, 但是由于增加了裝飾蓋,所以零部件數目增加,導致成本提高。為了 減少零部件,也曾考慮過了與別的蓋部件一體成形的方案,例如與車 座下的車身蓋一體化,但這樣造成構成部件變大,使設計自由度降低, 因此,很難做到既提高設計自由度又減少零部件數目。本發明就是為 解決該課題而做出的。
發明內容
解決課題的技術方案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技術方案1記載的發明的小型摩托車型車輛, 備有供乘坐在車座上的駕駛者腳踏用的左右一對腳踏地板、在該左右 腳踏地板之間朝上方隆起的隧道狀部、和覆蓋乘坐的駕駛者的腳前方 的護腿罩;其特征在于,設有覆蓋上述隧道狀部的至少側面的隧道狀
3部側蓋,并且上述護腿罩備有從上述腳踏地板延伸到前方的擱腳部、
和設在該擱腳部前側并覆蓋車身前端部側面的前側蓋;上述隧道狀部 側蓋與上述前側蓋是一體成形的。
技術方案2的發明,是在技術方案1記載的小型摩托車型車輛中, 其特征在于,將上述隧道狀部側蓋的前端和上述前側蓋的上端連接, 成為倒V字形狀,并且,使上述腳踏地板的前端與該倒V字形狀吻合, 將各罩連接成一體。
技術方案3的發明,是在技術方案1記載的小型摩托車型車輛中, 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隧道狀部側蓋的上述擱腳部上方部位,設有朝車 輛側方伸出的鼓出部。
技術方案4的發明,是在技術方案1至3中任一項記栽的小型摩 托車型車輛中,其特征在于,與腳踏地板的擱腳部相連的前側立壁部
61朝車身前側向外側光滑地彎曲。
技術方案5的發明,是在技術方案1至4中任一項記載的小型摩 托車型車輛中,其特征在于,隧道狀部側蓋的后端部與配置在車座下
方的后側蓋的前端相連,連接成一體。 發明效果
根據技術方案1的發明,由于將隧道狀部側蓋與比較小的部件即 前側蓋一體地成形,所以,可以減少零部件數目,而且可提高隧道狀 部的設計自由度。另外,可以實施將隧道狀部延伸到前方這樣的特色 設計,所以,可實現車輛的獨特化。
根據技術方案2的發明,由于將隧道狀部側蓋的前端和前側蓋的 上端連接,連接成倒V字形狀,并且,使腳踏地板的前端與該倒V字 形狀吻合地將各蓋連接成一體,所以,該倒V字形狀部作為設計重點, 給人以深刻印象。
另外,把腳踏地板的一部分與擱腳部相連,作為立壁夾設在擱腳 部與隧道狀部側蓋之間,這樣,駕駛者的腳不容易碰到側蓋,可以防 止側蓋纟皮弄臟。
根據技術方案3的發明,由于鼓出部的存在,使得駕駛者不容易看見擱腳部,所以,可以使駕駛者能看到的護腿罩有高級感的印象。
根據技術方案4的發明,駕駛者將腳放在擱腳部上時,由于是沿 著前側立壁部將腳尖朝向外側地放置腳,所以,可用更自然的姿勢駕 車,提高地板的舒適性。
根據技術方案5的發明,由于隧道狀部側蓋和后側蓋從車輛的前 部到后部是連成一體的,所以,可提高車輛的設計整體感。
圖l是適用本發明的小型摩托車型機動兩輪車的側視圖。 圖2是覆蓋車身的狀態時的整體罩的側視圖。 圖3是圖2的3-3線剖視圖。
圖4是表示隧道狀部側蓋的詳圖(A是俯視圖,B是側視圖)。 圖5是地板面板的側視圖。 圖6是其俯視圖。
圖7是將隧道狀部側蓋和地板面板連接的狀態的側視圖。
圖8是其俯視圖。
圖9是圖7的9-9線剖視圖。
圖IO是表示圖7中A部的結合結構的圖。
圖11是圖7的11-11線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照
一個實施例。圖1是適用本發明的小型摩托 車型機動兩輪車的側視圖。該車輛,在前輪l與后輪2之間備有低地 板式的腳踏地板3,車座4配置在腳踏地板3的后端部上方,坐在車 座4上的駕駛員5的腳6踩在腳踏地板3上。
腳踏地板3,夾著中央的隧道狀部7地設在左右。在腳踏地板3 的前方側,設有覆蓋腳6的前方的護腿罩8。隧道狀部7是將車身蓋 的一部分沿車身中心隆起、內側為中空的部分。車座4是前后座式, 同乘者9的腳10踩在后座腳踏12上,該后座腳》務12設在腳踏支架11上。
由駕駛者5操控方向的把手13,其把手軸14可轉動地支承在頭 管16上,該頭管16設在車身架15的前端,把手軸14的下端與支承 前輪1的前叉17連接,通過把手13操作前輪1的轉向。
車身架15備有由從頭管16朝斜后下方延伸的前上架18和前下 架19構成的上下兩個尾部降低架、和從前上架18的上下方向中間部 附近位置朝斜后上方延伸的后架20。前下架19在腳踏地板3的下方 大致水平地彎曲而朝后方延伸,在腳踏地板3的后方再朝斜上方彎曲 而向后方延伸,與后架20的前后方向中間部連接。
在前上架18與前下架19之間支承有縱長的燃料箱21,其底部位 于腳踏地板3的下方。另外,設在上部的注入口 22位于隧道狀部7 內的上面附近,如后所述可以從隧道狀部7的上方進行供油。前上架 18、前下架19和燃料箱21,配置在隧道狀部7的空間內。散熱器23 位于燃料箱21的前方。這樣的重物的配置方式會使質量集中且降低重 心。
在前下架19的、從水平朝斜上方彎曲的部分附近,擺動自如地支 承有擺動式動力裝置24的前端部,該動力裝置24的后端部支承后輪 2。
擺動式動力裝置24備有朝前方傾斜的直列式多氣缸發動機25。 附圖標記26是側支撐,附圖標記27是主支撐,附圖標記28是在車座 4的后座下方位置支承在后架20上的電池,附圖標記29是后緩沖裝
下面,說明車身蓋。圖2是覆蓋車身狀態時的車身蓋整體的側視 圖。車身蓋備有從前方覆蓋頭管16的前蓋30、從后方側覆蓋頭管 16的內蓋31、構成隧道狀部7的側部的隧道狀部側蓋32、設有腳踏 地板3和護腿罩8的地板面板33、設在其下方的地板裙板34、與內蓋 31共同構成隧道部7的上部的中心蓋35、構成車座下蓋的后側蓋36、 朝其下方安裝的后側下蓋37、向后側蓋36的后端部安裝的后側上蓋 38。這些各車身蓋的構成部件都是樹脂制的,隧道狀部側蓋32、地板 面板33、地板裙板34、后側蓋36、后側下蓋37以左右一對的方式i殳 置。
在前蓋30的前部設有前燈40,在前蓋30的前部左右設有信號裝 置41,另外在前蓋30的上部一體地設有風擋玻璃42。前蓋30從前部 到左右都是連續設置的,在風擋玻璃42的背面側設有儀表板43,覆 蓋前蓋30的上方側開口 。前蓋30的背面側由內蓋31從車身后方側覆 蓋住。
另外,形成在前燈40與信號裝置41之間并到達內蓋31的部分, 其下側作為進入車身內側的下切斜面44,在與反向傾斜的隧道狀部側 蓋32之間形成了凹部。該凹部朝車身的前后方向開放,從前方側取入 行駛風W,導引該行駛風W流向車身后方。
內蓋31具有與下切斜面44的后部相連并朝后方側延伸的左右 一對的內蓋上部45、和設在其下方且信號裝置41的后方并且下側與 隧道狀部側蓋32連續的內蓋下部46。內蓋下部46的背面成為隧道狀 部7的上面地朝后方伸出,在其一部分上設有開閉自如的供油用蓋47, 以前部側的鉸鏈為中心將其后方側朝上方轉動打開時,可以往收容在 隧道狀部7內的燃料箱21的注入口 22供油。
隧道狀部側蓋32的詳細結構在后面說明。該隧道狀部側蓋32, 是用樹脂將立壁狀的本體部50和前側蓋51 —體成形而形成的,立壁 狀的本體部50作為隧道狀部的側壁,前側蓋51朝護腿罩8的擱腳部 (后述)前方彎入沿上下方向形成,覆蓋車身的前端部側面。本體部 50和前側蓋51的連接部52的上緣部前端到達信號裝置41的前側下 端部,前側蓋51的前緣部作為整個車身蓋的前緣部的一部分。
這樣,將前側蓋51和本體部50 —體化,可看出本體部50的前端 連續地延伸到車身前端,所以,可以實施把隧道狀部7延伸到車身前 方的特色設計,可以實現車輛的獨特化。
地板面板33的詳細結構也在后面說明。該地板面板33具有沿 隧道狀部側蓋32的下緣形成隧道狀部的側壁的側面立壁部60、和作為護腿罩8的一部分的側面看大致三角形狀的前側立壁部61。
由內蓋31、中心蓋35及隧道狀部側蓋32的本體部50、還有地板
面板33的側面立壁部60及前側立壁部61,形成隧道狀部7。
前側立壁部61,被隧道狀部側蓋32的本體部50和前側蓋51包圍著。
地板裙板34,其前端上部繞入護腿罩8的下部前方,與前側蓋51 的下端部連接,位于該前端上部的后方側的部分,其上端部與腳踏地 板3的外緣部連接。
后側蓋36的前端與本體部50的后端連接,在后側蓋36的下端部 重疊著后側下蓋37。后側蓋36和后側下蓋37是分體的,使后蓋的材 料、顏色等不同,可以提高設計自由度。關于車身蓋的配色將在后面 說明。后側上蓋38安裝成覆蓋著后側蓋36和后側下蓋37的各后端。
在由側面立壁部60的后端部、后側蓋36的前部下端緣、后側下 蓋37的前端緣以及地板裙板34的后端緣包圍的空間內,配置著腳踏 支架11。
腳踏支架11是金屬板,安裝在前下架19的后部朝著后架20往斜 上方延伸的部分上,在這里設有倒伏自如的后座腳踏12。
下面,說明各罩部件的配色。由于地板面板33作為腳踏部,所以, 最好是基本上是黑色系。與地板面板33呈橫向并排狀的腳踏支架11 以及后側下蓋37也〗故成同色系,可以具有統一感。
另 一方面,隧道狀部側蓋32做成為與地板面板33不同的色系(例 如白色、紅色等的非黑色)來構成車輛的外觀顏色,可體現設計上的 變化。這時,后側蓋36及前蓋30與地板裙板34是同色系,這樣,上 下可用雙色表現車身蓋側部的側面。另外,內蓋31可以是與隧道狀部 側蓋32同色系或不同色系。
這樣,將隧道狀部側蓋32、本體部50和前側蓋51形成為一體, 可以提高設計自由度。尤其是,在像已往那樣將前側蓋51作為與隧道 狀部側蓋32的本體部50分開的另外部件時,雖然為了減少零部件數 目而希望與其它的蓋部件形成為一體,但是,例如與護腿罩8形成為
8一體時,顏色基本上受制約為黑色,所以,沒有配色的自由度。
但是,把前蓋30、地板裙板34等原本就是大型的罩部件一體化 時,則導致更加大型化,其中,只把前側蓋51單獨做成自由的設計形 狀等是很困難的。而且,由于金屬模具也大型化,所以,很難實現與 這些蓋部件的一體化。
對此,本發明中,是把比較小型的前側蓋51與隧道狀部側蓋32 的本體部50—體成形來實現一體化,這樣, 一體化后的罩并不太大型 化,能夠實現既可以減少零部件數目(抑制增加)又能提高設計自由 度這樣的相反的兩個要求。
另外,隧道狀部側蓋32和后側蓋36,從車輛的前部到后部一體 地相連,所以,可提高車輛的設計整體感。
圖3是圖2的3-3線剖視圖。本體部50作為朝內蓋31的上方伸 出的鼓出部53。這樣,由于鼓出部53的存在,使后方的駕駛者看不 見護腿罩8、尤其是看不見其一部分、即面對駕駛者側的作為平坦面 的擱腳部(后述),可以使駕駛者能看到的腳踏地板3部分的設計呈現 出高級感。
另外,鼓出部53的上方側,形成在前蓋30的下切斜面44 (圖2) 與內蓋31之間,成為供行駛風穿過的凹槽,借助鼓出部53,穿過該 凹槽的行駛風不會進入腳下。
另外,內蓋31和本體部50所包圍的空間,成為隧道狀部7。
圖4是表示隧道狀部側蓋32的詳細結構的圖,A是俯視圖,B是 側視圖。本體部50是彎曲的,其前后方向中間部最為進入車身內方, 將后述的腳踏地板3的腳踏部的寬度擴大,使腳踏性良好,同時,其 上緣50a從該進入內側的部分朝前方漸漸地向車身外方伸出地彎曲, 成為鼓出部53,如前所述,從駕駛者的視野看,不容易看見護腿罩8, 并且,到達了前側蓋51的上部時,再朝車身內方彎曲。
這樣,由于形成了鼓出部53,形成本體部50的周圍的邊緣部之 中的、上緣50a和下緣50c從平面上看在前后方向中間部的點P交叉。 在點P的前方,前緣50b和下緣50c的連接部,比上緣50a位于車身
9內側,從點P的后方起,下緣50c比上緣50a朝外側伸出,用比上緣 50a大的曲率朝后方延伸。即,本體部50的形狀是,隔著點P,前后 部分朝內外相反側扭曲。
本體部50的前緣50b,朝前斜上方傾斜,在與前側蓋51的后緣 51b之間形成側面看大致V字形的空間54。該前緣50b,從前方朝著 后方進入上緣50a的內側地彎曲,在最下部與下緣50c的前端部連接。
上緣50a與內蓋31的下端緣連接,前緣50b和下緣50c,與地板 面板33的平面看內側的線連接。前側蓋51的前緣51a和后緣51b大 致平行,下緣51c與地板裙板34的前端上部連接。
在上緣50a上,在前后方向以適當間隔突出形成了與內蓋31安裝 用的卡合突部55a、 55b、 55c,這些卡合突部55a、 55b、 55c與內蓋 31的下端部卡合。在后部側,設有朝車身內方大致水平突出的撐條55d (圖4的A),與內蓋31螺紋固定。在后端部,突出形成了進入車座 4下方的凸-彖55e。
在前緣50b上,在上部朝車身內方突出形成了凸部56a,與前側 立壁部61的上端部螺紋固定。在前緣50b的上下方向中間部,也形成 了同樣的凸部56b。
另外,沿著下緣50c,在前方向也朝車身內方突出形成了凸部58a、 58b、 58c,與側面立壁部60螺紋固定。
前側蓋51的面臨空間54的后緣51b,呈向外側彎曲的凸緣狀, 將該部分重疊在前側立壁部61的前緣部,上部側用安裝部57a與前側 立壁部61卡合。另外,在后緣51b的下端部,形成了結合部57b,與 前側立壁部61的前緣下部螺紋固定。
關于這些結合結構將在后面說明。
圖5是地板面板33的側視圖,圖6是其俯視圖。如這些圖5、圖 6所示,地板面板33,將腳踏地板3和護腿罩8形成為一體,腳踏地 板3具有平坦的腳踏部62和側面立壁部60,護腿罩8從側面看是朝 前上方傾斜的斜面狀,從平面看一體地具有平坦的擱腳部64和前側立 壁部61,這些部分全部形成為一體,作為地板面板33。另外,腳P務部
1062和擱腳部64形成為連續面,用圖未示的地板罩覆蓋著。
這樣,駕駛者5把腳6放在擱腳部64上時,沿著前側立壁部30 將腳尖朝外側地放置腳6,所以,可用更加自然的姿勢駕車,提高地 板的舒適性。
在側面立壁部60的上緣60a上,在前后方向突出地形成了安裝突 部65a、 65b、 65c。
在前側立壁部61的上緣61a上,在前端部形成了安裝突部66a, 在其后方中間部形成了安裝突部66b。
在前側立壁部61的下緣61b上,在上方側設有卡合突部67a,在 下方側設有凸部67b。
沿著腳踏部62的外緣62a,在下面側,用卡合方式連接著地板裙 板34的上緣部。另外,在外緣62a的后方延長部,朝下方突出形成了 撐條68,與地板裙板34螺紋固定。
圖7是將隧道狀部側蓋32和地板面板33連接起來的狀態的側視 圖,圖8是其俯視圖。如這些圖7、圖8所示,隧道狀部側蓋32和地 板面板33,其下緣50c和上緣60a連接(圖8),用凸部58a、 58b、 58c與安裝突部65a、 65b、 65c結合。
上緣61a與前緣50b連接,分別用凸部56a和安裝突部66a、凸 部56b和安裝突部66b結合(圖7 )。
另外,下緣61b與后緣51b連接,用安裝部57a和卡合突部67a 以及安裝部57b和凸部67b結合(圖7)。
另外,將隧道狀部側蓋32的本體部50前端和前側蓋51的上端連 接,成為倒V字形狀,并且,使作為腳踏地板3的延長部也是其前端 的擱腳部64以及前側立壁部61,與該倒V字形吻合地形成,將各蓋 連接成一體,所以,該倒V字形狀部作為設計重點,給人以深刻印象。
另外,將腳踏地板3的一部分與擱腳部64相連,作為立壁夾設在 擱腳部64與隧道狀部側蓋32之間,這樣,駕駛者的腳不容易碰到隧 道狀部側蓋32,可以防止隧道狀部側蓋32被弄臟。
圖9是圖7的9-9線剖^L圖,將安裝突部66a重疊在凸部56a的車身內側,用自攻螺釘70螺紋固定。凸部56b和66b的安裝結構也 同樣。
圖IO表示圖7中A部的結合結構,圖10的A是對圖5的凸部 67b的Z向視圖,B是該凸部67b的10-10線剖視圖。如該圖所示, 把地板裙板34的上端部重疊在凸部67b的前方,再在其前方重疊前側 蓋51的安裝部57b,從車身前方用自攻螺釘70將三個部件緊固,螺 紋固定成一體。
圖11是圖7的11-11線剖視圖,把安裝突部65a重疊在凸部56a 的車身內側,用自攻螺釘70螺紋固定。其他的凸部56b和安裝突部 65b、凸部56c和安裝突部65c的安裝也同樣。
另外,本發明不限定于上述實施例,在發明原理內可作各種變形、 應用。例如,隧道狀部側蓋32不一定只形成在隧道狀部7的左右,也 可以一體化至隧道狀部7的上面。
1權利要求
1. 一種小型摩托車型車輛的地板結構,上述小型摩托車型車輛備有供乘坐在車座上的駕駛者擱腳用的左右一對腳踏地板、在該左右腳踏地板之間向上方鼓出的隧道狀部、和覆蓋乘坐著的駕駛者的腳的前方的護腿罩;其特征在于,設有覆蓋上述隧道狀部的至少側面的隧道狀部側蓋;并且,上述護腿罩備有從上述腳踏地板朝前方延伸的擱腳部、和設在該擱腳部的前側并覆蓋車身前端部側面的前側蓋;上述隧道狀部側蓋與上述前側蓋成形為一體。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摩托車型車輛的地板結構,其特征在 于,將上述隧道狀部側蓋的前端與上述前側蓋的上端連接而形成為倒 V字形狀,并且,使上述腳踏地板的前端與該倒V字形狀吻合地將各 蓋連接成一體。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摩托車型車輛的地板結構,其特征在 于,在上述隧道狀部側蓋的上述擱腳部上方部位,設有朝車輛側方伸 出的鼓出部。
4. 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小型摩托車型車輛的地板結 構,其特征在于,與腳踏地板的擱腳部相連的前側立壁部(61)朝車 身前側向外側光滑地彎曲。
5. 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小型摩托車型車輛的地板結 構,其特征在于,隧道狀部側蓋的后端部與配置在車座下方的后側蓋 的前端相連,連接成一體。
全文摘要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高隧道狀部側面的設計自由度,同時又不增加零部件數目。在前輪(1)與后輪(2)之間設有低地板式的腳踏地板(3)和其前方的護腿罩(8),在左右的腳踏地板(3)之間設有隧道狀部(7),在腳踏地板(3)的后方配置著車座(4)。隧道狀部(7)的側面由隧道狀部側蓋(32)和地板面板(33)形成。其中,隧道狀部側蓋(32)將本體部(50)和成為護腿罩(8)前方的前側蓋(51)形成為一體,沿著一體地具有側面立壁部(60)、前側立壁部(61)以及腳踏地板(3)和護腿罩(8)的地板面板(33)的外緣連接,在形成于本體部(50)與前側蓋(51)之間的大致V字形空間內收容著護腿罩(8)。
文檔編號B62J23/00GK101497359SQ20081017812
公開日2009年8月5日 申請日期2008年11月19日 優先權日2008年1月31日
發明者岡田直樹, 北山京介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