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向車體安裝外裝部件的外裝部件安裝構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將保護板(fender panel)或門板這樣的外 裝部件安裝于車體的構造。
背景技術:
以往,公知有用于將車輛的外裝部件(例如,保護板或門板等) 安裝于車體的構造。
作為這樣的構造的一例,列舉有下面的專利文獻1的技術。如 本發明的圖4 (與該專利文獻l的圖6相對應的圖)所示,保護板 101通過螺栓102被固定在未圖示的前立柱上,同時,通過螺栓103 ,皮固定在未圖示的》從梁(side sill)上。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10-67341號公報
但是,在使用該專利文獻1中的技術時,操作者需要從如圖4 中箭頭A所示的方向進行螺栓102的緊固作業,同時,需要從如圖 4中箭頭B所示的方向進行螺栓103的緊固作業。
而且,由于當將該保護板101安裝于車體時,要求進行微小的 位置調整,所以:捧作者需要反復進行對螺栓102的作業和對螺栓103 的作業。即,才乘作者需要多次往返于對螺栓102進^f亍作業的地方和 對螺輕rl03進^f亍作業的地方,因此,導致作業勞動力和作業時間的 增大。
而且,即使在與上述專利文獻1所示的構造不同的其他構造中,
也會產生同樣的問題,下面,將使用圖5對此進行說明。
該圖5是從下面觀察車輛的左側前門110的前端附近時的模式 剖面圖。如該圖5所示,在前立柱111的左側面111A上分別焊4妄 有大f丈為L字形的前側4毛架112和大致成L字形的后側^乇架113。
此外,將前側托架112中的、向車輛的左側直立i殳置的部分稱 為前壁部114,并爿奪后側4乇架113中的、向車輛的左側直立i殳置的 部分稱為后壁部115。
而且,在前壁部114的里面114B上焊接有前側螺母116,而且, 在后壁部115的前面115A上焊一妄有后側螺母117。
而且,通過將前側螺栓118及后側螺一全119分別螺合于這些前 側螺母116及后側螺母117,從而保護板120 一皮夾持在前側螺母116 和前側螺栓118之間,同時,保護板120被夾持在后側螺母117和 后側螺一全119之間。
但是,即使在如圖5所示的構造中,操作者也需要從前立柱111 的前側進行前側螺4全118的緊固作業(參照圖5中的箭頭C ),然后, 在向前立柱111的后側移動之后,需要進行后側螺栓119的緊固作 業(參照圖5中的箭頭D)。
此外,如上所述,當將保護板120安裝于車體時,要求進行孩史 小的位置調整。因此,梯:作者需要往返于前立柱111的前側和后側, 與在背景技術中所說明的專利文獻1的技術同樣,產生導致勞動力 及4乍業時間增大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鑒于上述問題而提出,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向車體安裝外 裝部件的外裝部件安裝構造,其可以降低對車體安裝外裝部件所需 要的勞動力和時間。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用于向車體安裝外裝部件的外裝
部件安裝構造包括托架,具有基部、第一壁部及第二壁部,其中, 基部固定在車體上,第一壁部從基部直立設置,并具有第一面、與 第一面相反側的第二面、連通第一面及第二面的第一托架孔部,第 二壁部/人基部直立i殳置,并具有第一面、與第一面相反側的第二面、 連通第一面及第二面的第二托架孔部;第一螺母,在第一壁部的第 一面上,固定在第一托架孔部的周邊;第二螺母,在第二壁部的第 一面上,固定在第二4乇架孔部的周邊;第一螺;f全,^v第一壁部的第 二面側,插入穿設于外裝部件的第一外裝孔部和第一托架孔部,且 與第一螺母螺合;以及第二螺栓,從第二壁部的第二面側,插入穿 設于外裝部件的第二外裝孔部和第二托架孔部,且與第二螺母螺 合。其中,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在車體的前后方向上偏移,第一壁 部的第二面和第二壁部的第一面^j"向,第一壁部的第一4乇架3L部和 第二壁部的第二托架孔部在與第一螺栓的插入方向相垂直的方向
上偏移。
基部包括第一基部,與第一壁部一體形成;以及第二基部, 與第二壁部一體形成,同時,與第一基部分離形成。
基部與第一壁部及第二壁部一體形成。
與第一螺纟全的插入方向相垂直的方向是車體的上下方向。
外裝部件是覆蓋車體的前部側面的保護板,且外裝部件通過托 架^皮安裝到車體上。
第 一 螺母和第二螺母相對于第 一 螺栓插入方向沿大致垂直的方向 偏移i殳置,所以I喿作者可以A人第一壁部的另一面側(第二面側), 將第 一螺栓插入第 一外裝孔部和第 一托架孔部,并將第 一螺栓螺合 于第一螺母,然后,無需繞回第一壁部的一面側(第一面側),乂人 第一壁部的另一面側(與第二壁部的第二面側相同的一側),將第 二螺栓插入第二外裝孔部和第二托架孔部,并將第二螺栓螺合于第 二螺母。即,才喿作者可以/人第一壁部的另一面側,進4亍第一螺對全及 第二螺栓的安裝作業,從而可以降低對車體安裝外裝部件所需要的 勞動力和時間。
而且,通過使與第一壁部一體形成的第一基部和與第二壁部一 體形成的第二基部分離,從而可以便于改變第 一 螺母和第二螺母之 間的偏移3巨離。
而且,通過將第一壁部及第二壁部一體形成基部,乂人而可以防 止部件件數的增加,同時,可以降低對車體安裝托架所需要的勞動 力和時間。
圖1是表示適用本發明一實施例涉及的、向車體安裝外裝部件
的構造的車輛的模式側視圖2是表示本發明一實施例涉及的、向車體安裝外裝部件的構 造的主要部分的模式圖,圖2是圖1的II-II的剖面圖3是表示本發明一實施例涉及的、向車體安裝外裝部件的構 造的主要部分的模式立體圖4是表示現有技術中的保護板的安裝構造的一例的模式立體 圖;以及
圖5是表示一般的保護板的安裝構造的一例的模式剖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明一實施例涉及的、向車體安裝外裝 部件的構造進行說明,圖1是表示車輛的一部分的模式側視圖,圖 2是圖1的模式的II-II的剖面圖,圖3是表示其主要部分的模式立 體圖。
如圖1所示,在車輛10的前4侖11附近的側面上i殳置有^f呆護才反 (外裝部件)12。而且,在該保護4反12的后側i殳置有門13,在該 門13的側面上i殳置有門板14。而且,在該門13的下面i殳置有沿車 輛10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縱梁(side sill) 15,在該縱梁15的側面設 置有纟從梁才反16。而且,在該車輛10上,形成駕馬史室17的前側端的 前立柱上部(front pillar upper ) 18斜向延伸,并且,在該前立柱上 部18的側面i殳置有前立4主上部才反19。
而且,在該車輛10上,在前立柱上部18的下端和縱梁15的 前端之間安裝有沿大致垂直方向延伸的前立柱下部20 (參照圖2)。
該前立柱下部20是車輛10的車體的一部分,如圖2所示,前 立柱內部(下面,簡稱為"立柱內部")21和前立柱外部(下面簡 稱為"立柱外部")22#皮焊*接,且剖面形成為中空的棱柱。
在該立柱外部22的左側面22A上,托架23通過點焊被固定。
該才乇架23包4舌基部24,固定在立柱外部22;前壁部(第一 壁部)25, 乂人該基部24直立"i殳置;以及后壁部26,在該前壁部25 的后面,從該基部24直立設置。該托架23形成大致U字形。此夕卜, 這些基部24、前壁部25及后壁部26全部為一體沖壓成形。而且,在該前壁部25上穿i殳有前側4毛架3L部(第一4乇架^L部) 25C,同時,在后壁部26上穿i殳有后側4乇架孔部(第二4乇架孔部) 26C。此外,在該前壁部25的里面(一面,第一面)25B上,前側 螺母(第一螺母)27焊接在前側托架孔部25C的周邊。該前側螺 母27與前側螺栓(第一螺栓)31螺合。此外,該前側螺栓31從前 壁部25的前面25A側,插入穿設在保護板30上的前側保護板孔部 30A及前側4乇架孔部25C。而且,在后壁部26的里面(一面,第一面)26B上,后側螺 母(第二螺母)28焊接在后側托架孔部26C的周邊。該后側螺母 28與后側螺栓(第二螺栓)32螺合。此外,該后側螺栓32 ,人前壁 部25的前面25A側,插入穿設在保護板30上的后側保護板孔部 30B及后側托架孑L部26C。保護板30是設置在車輛10的前輪11附近的外裝板。而且, 在該4呆護才反12上形成有直立i殳置在車輛10的寬度方向(圖2中的 上下方向)的前側凸緣(flange) 33和后側凸緣34。此夕卜,這些前 側凸緣33和后側凸桑彖34并4亍且只于向i殳置。而且,在該前側凸纟彖33上穿i殳前側^呆護才反孔部(第一外裝孔 部)30A,并且在后側凸緣34上也穿設未圖示的后側保護板孔部(第 二外裝孔部)30B。而且,當將保護板30安裝到車輛10上時,前側保護板孔部30A 形成在與前側托架孔部25C相對應的位置上,后側保護板孔部30B 形成在與后側^乇架孔部26C相對應的位置上。
而且,前側保護板孔部30A及前側托架孔部25C都是圓形的 孔部,對于其直徑,與前側托架孔部25C相比,前側保護板孔部 30A4交大且為空刀孔,能夠調整保護板的安裝位置。同才羊地,后側 保護外反孔部30B及后側4乇架孔部26C也都是圓形的孔部,對于其直 徑,與后側4乇架孔部26C相比,后側4呆護斗反孔部30B 4交大且為空刀 孔,能夠調整保護板的安裝位置。如圖3所示,托架23的后壁部26設置在前壁部25的上面。更為具體地i兌,以以下方式配置前側螺母27及后側螺母28: 與焊沖妄于前壁部25的前側螺母27的孔部27A的中心軸d相比, 焊4妄于后壁部26的后側螺母28的孔部28A的中心軸C2向上方(相 對于前側螺栓31的進入方向的大致垂直方向、車體前后方向上的 大致垂直的方向)偏移(參照圖3中箭頭F)。而且,托架23的基部24形成為包括前側基部(第一基部) 24A,從與前壁部25相連接的部分向后面沿水平方向延伸;后側基 部(第二基部)24C, 乂人與后壁部26相連4妻的部分向前面沿水平方 向延伸;以及連4妻基部24B,連接前側基部24A和后側基部24C, 并沿斜向延伸。此外,這些前側基部24A、后側基部24C以及連接 基部24B全部一體形成。由于本發明一實施例涉及的、對車體安裝外裝部件的構造如上 所述構成,所以可以實^見以下作用及歲文果。當將保護板30安裝于車輛10上時,操作者首先將保護板30 置于前輪11附近,以〗更穿i殳于保護板30的前側保護板孔部30A和 穿i殳于前壁部25的前側4乇架孔部25C的位置相一致,并且以1"更后 側保護板孔部和穿設于后壁部26的后側托架孔部26C的位置相一 致。此外,該作業^皮稱為"定^f立作業"。
然后,操作者將前側螺一全31插入前側保護纟反孔部30A及前側 4乇架3L部25C,同時,將后側螺4全32 4翁入后側^呆護4反3L部及后側 」托架3L部26C。 jt匕外,該作業^皮稱為"螺一全4翁入作業"。接下來,操作者將前側螺栓31螺合于前側螺母27,同時,將 后側螺4全32螺合于后側螺母28。此外,該作業^皮稱為"螺4全緊固 作業"。并且,操作者對保護板30的位置進行樣t調整。此外,該樣B周 整是對車輛10的保護板30的位置進行微小調整的作業,更為具體 地說,在略微松開前側螺栓31及后側螺栓32之后,對前側托架孔 部25C和前側螺栓31之間的間隙(偏斜)、以及后側螺栓32相對 于后側托架孔部26C的間隙(偏斜)進行調整,并再次進行前側螺 栓31及后側螺栓32的緊固作業。此外,該作業被稱為"位置微調 整作業"。而且,纟喿作者可以/人前壁部25的前面25A側(前壁部25的第 二面及后壁部26的第二面側)進行上面這些作業(參照圖2中的 箭頭F)。在此,將在"背景技術"中i兌明的現有l支術和本發明進行比專交 并進行說明。在上述專利文獻1的技術中,如圖4所示,4喿作者在從圖4中 箭頭A所示的方向進行螺栓102的緊固作業之后,需要從圖4中箭 頭B所示的方向進行螺栓103的緊固作業。即,要求操作者在進行 螺栓102的緊固作業之后,移動到螺栓103前,并進行螺栓103的 緊固4乍業。
而且,由于當將該保護板101安裝在車體上時,要求進行孩史小的位置調整,所以操作者需要多次改變作業位置,從而導致勞動力 及作業時間增大。而且,在如圖5所示的其他現有沖支術中,才喿作者需要/人前立柱 111的前側進行前側螺栓118的緊固作業(參照圖5中的箭頭C), 然后,在移動到前立柱111的后側之后,進4亍后側螺纟全119的緊固 作業(參照圖5中的箭頭D)。此外,由于當將保護板120安裝在車體上時,要求進行微小的 位置調整,所以產生如下問題操作者需要往返于前立柱111的前 側和后側,/人而導致勞動力及作業時間的增大。對此,在本發明中,在前壁部25的里面25B上焊4妄有前側螺 母27,同時,在后壁部26的里面26B上焊4妄有后側螺母28,并且 由于將前側螺母27和后側螺母28相對于前側螺纟全31的插入方向 沿大致垂直的方向偏移i殳置,所以揭:作者/人車輛10的前側(參照 圖2中箭頭F),不^f又可以進^f亍定位作業,還可以進4亍關于前側螺才全 31及后側螺栓32的全部螺栓插入作業、螺栓緊固作業及位置微調 作業,從而可以降低對車體安裝保護板30所需要的勞動力和時間。而且,由于將4乇架23的后壁部26設置在前壁部25的上面, 所以當將后側螺栓32螺合于后側螺母28時,如圖3中箭頭G所示, 可以不干4尤前壁部25地才喿作改錐(screw driver ),從而可以進一 步實現提高作業性。而且,通過將連接于前壁部25的前側基部24A、連接于后壁 部26的后側基部24C、以及連4妄這些前側基部24A和后側基部24C 的連接基部24B全部一體形成,從而可以防止部件件數的增加,同 時,可以降低對立柱外部22安裝托架23所需要的勞動力和時間。
雖然在上面對本發明的實施例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明并不僅 限于上述實施例,在不背離本發明主旨的范圍內可以有各種變形并 力口以實施。雖然在上述的實施例中,對基部24將連接于前壁部25的前側 基部24A、連4妄于后壁部26的后側基部24C、以及連4妄這些前側 基部24A和后側基部24C的連接基部24B全部一體形成的情況進 行了說明,但是并不僅限于這樣的構成。例如,也可省略連^妻前側基部24A和后側基部24C的連4妄基 部24B, -使連4妾于前壁部25的前側基部24A和連4妾于后壁部26的 后側基部24C分離,并分別形成獨立的部件。由此,可以〗更于改變焊接于前壁部25的前側螺母27和焊4妄于 后壁部26的后側螺母28之間的偏移距離(即,如圖3中箭頭E所 示的3巨離)。附圖標記20前立柱下部(車體) 23托架24基部 25前壁部(第一壁部)26后壁部(第二壁部) 28后側螺母(第二螺母) 31前側螺栓(第一螺栓)27前側螺母(第一螺母) 30保護板(外裝部件) 32后側螺栓(第二螺栓)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向車體安裝外裝部件的外裝部件安裝構造,其特征在于,包括托架,具有基部、第一壁部及第二壁部;其中,所述基部固定在所述車體上;所述第一壁部從所述基部直立設置,并具有第一面、與所述第一面相反側的第二面、連通所述第一面及所述第二面的第一托架孔部;所述第二壁部從所述基部直立設置,并具有第一面、與所述第一面相反側的第二面、連通所述第一面及所述第二面的第二托架孔部;第一螺母,在所述第一壁部的所述第一面上,固定在所述第一托架孔部的周邊;第二螺母,在所述第二壁部的所述第一面上,固定在所述第二托架孔部的周邊;第一螺栓,從所述第一壁部的所述第二面側,插入穿設于所述外裝部件的第一外裝孔部和所述第一托架孔部,且與所述第一螺母螺合;以及第二螺栓,從所述第二壁部的所述第二面側,插入穿設于所述外裝部件的第二外裝孔部和所述第二托架孔部,且與所述第二螺母螺合,其中,所述第一壁部和所述第二壁部在所述車體的前后方向上偏移,所述第一壁部的所述第二面和所述第二壁部的所述第一面對向,所述第一壁部的所述第一托架孔部和所述第二壁部的所述第二托架孔部在與所述第一螺栓的插入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偏移。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向車體安裝外裝部件的外裝部件 安裝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包4舌第一基部,與所述第一壁部一體形成;以及第二基部,與所述第二壁部一體形成,同時,與所述第 一基部分離形成。
3. 才艮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向車體安裝外裝部件的外裝部件 安裝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與所述第一壁部及所述第二壁部一體形成。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向車體安裝外裝部件的外裝部件 安裝構造,其特征在于,與所述第 一 螺纟全的插入方向相垂直的方向是所述車體的 上下方向。
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向車體安裝外裝部件的外裝部件安裝 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裝部件是覆蓋所述車體的前部側面的保護板,且 所述外裝部件通過所述托架被安裝到所述車體上。
全文摘要
一種向車體安裝外裝部件的外裝部件安裝構造,其可以降低對車體安裝外裝部件需要的勞動力和時間,包括托架(23),固定在車體(20)上,具有相互偏移配置的第一壁部(25)及第二壁部(26);第一托架孔部(25C),穿設于第一壁部;第二托架孔部(26C),穿設于第二壁部;第一螺母(27),固定在第一托架孔部的周邊;第二螺母(28),固定在第二托架孔部的周邊;第一外裝孔部(30A)及第二外裝孔部(30B),穿設于外裝部件(30);第一螺栓(31),插入第一外裝孔部和第一托架孔部,且與第一螺母螺合;以及第二螺栓(32),插入第二外裝孔部和第二托架孔部,且與第二螺母螺合。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相對于第一螺栓的進入方向沿大致垂直的方向偏移設置。
文檔編號B62D25/00GK101209717SQ200710302260
公開日2008年7月2日 申請日期2007年12月24日 優先權日2006年12月25日
發明者井上博之, 武本賴人 申請人: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會社;三菱自動車工程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