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摩托車后擱腳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摩托車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摩托車后擱腳。
背景技術:
通用的摩托車后擱腳由第一支撐桿、第二支撐桿、腳蹬、腳蹬安裝盒和定位塊構成。在第一、二支撐桿的頂部具有安裝支耳,第二支撐桿的底端焊接在第一支撐桿的桿身上,第二支撐桿的下端焊接腳蹬安裝盒,腳蹬的內端位于腳蹬安裝盒中,并通過銷子和彈簧與腳蹬安裝盒連接,在人工外力及彈簧的作用下,腳蹬能在垂直平面內繞銷子轉動,具有收折和打開兩種狀態。當不需要腳蹬時,腳蹬與車身貼靠,處于收折狀態當需要腳蹬時,用手扳動腳蹬,使其繞銷子向下旋轉90度后與車身垂直,腳蹬處于打開狀態,以供搭乘者的腳部擱置其上。定位塊安裝在腳蹬安裝盒內,在收折或打開狀態時對腳蹬定位。現有結構的摩托車后擱腳存在以下不足1、腳蹬連接不牢固,特別是在使用時間較長后,腳蹬銷軸與孔磨損容易發生松動,在摩托車行駛的過程中因振動會產生異響。
2、在長期受力的作用下,腳蹬的外端易向下發生傾斜,使得使用效果變差,搭乘者的舒適感降低。
3、搭乘者的腳跟部分在整車振動的作用下容易伸入后輪中,安全性較差。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腳蹬連接牢固、使用效果有保障的摩托車后擱腳。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摩托車后擱腳,包括第一支撐桿、第二支撐桿和腳蹬,在第一、二支撐桿的頂端均設有安裝支耳,且第二支撐桿的底端固定在第一支撐桿的桿身上,其關鍵在于所述腳蹬位于第一支撐桿的下方,腳蹬的內端通過螺栓與第一支撐桿的底部連接,在螺栓的螺頭與腳蹬之間設有處于常壓縮狀態的彈性體,所述腳蹬由該彈性體頂壓在第一支撐桿的端面上,并且腳蹬能在安裝螺栓的法向平面內繞螺栓轉動。
采用以上技術方案,由于腳蹬采用螺栓與第一支撐桿連接,且腳蹬由彈性體頂壓在第一支撐桿的端面上,腳蹬不易發生松動,消除了摩托車行駛過程中因振動而產生的異響,即使在長期受力的狀態下,腳蹬的外端也不會發生傾斜,使用效果和乘車舒適性均有保障。彈性體處于常壓縮狀態,彈性體能夠確保腳蹬始終與第一支撐桿的底部緊貼,但又不影響腳蹬在安裝螺栓法向平面內繞螺栓旋轉。當用手扳動腳蹬旋轉到與車身垂直時,腳蹬處于打開狀態,可供搭乘者的腳部擱置其上;當不需要腳蹬時,用手扳動腳蹬使之繞螺栓旋轉約90度,此時腳蹬與車身貼靠,處于收折狀態。并且在彈性體的作用下,腳蹬能夠停留在打開狀態與收折狀態之間的任意角度位置。
在上述彈性體與腳蹬之間以及腳蹬與第一支撐桿之間的螺栓上均套裝有墊圈。墊圈能夠保障彈性體與腳蹬之間以及腳蹬與第一支撐桿之間保持彈性接觸,防止腳蹬繞螺栓旋轉時相鄰部件之間發生磨損及產生異響。
為了保證彈性體彈力適中且經濟耐用,上述彈性體為活套在螺栓上的兩圈彈墊。
同樣地,上述彈性體也可以為活套在螺栓上的碟形彈簧。
上述第二支撐桿下部的外側面焊接有擋板,在該擋板上開有減重孔。當腳蹬處于打開狀態時,擋板位于搭乘者的腳跟部分與后輪之間,有效防止了搭乘者腳跟伸入后輪中,大大提高了乘車安全性。
在上述第一支撐桿的下端焊接有定位塊,該定位塊和第二支撐桿分居在第一支撐桿的兩側;所述腳蹬內端的端部傾斜向上形成有限位凸臺,在腳蹬繞螺栓轉動時,第二支撐桿下端的桿身和定位塊分別對限位凸臺定位。用手扳動腳蹬從收折狀態向打開狀態轉換,當腳蹬在法向平面內旋轉到與車身垂直時,腳蹬的限位凸臺正好與第二支撐桿下端的桿身貼靠并由第二支撐桿周向限位,以防止因用力過大而使腳蹬轉向過度;用手扳動腳蹬從打開狀態向收折狀態轉換,當腳蹬在法向平面內旋轉到與車身貼靠時,腳蹬的限位凸臺正好與定位塊接觸并由該定位塊周向限位,也有效防止了腳蹬轉向過度,這樣腳蹬在收折狀態與打開狀態之間轉換時更加快捷、方便。
有益效果本發明中腳蹬安裝牢固,在使用的過程中不會發生松動及外端變形傾斜,有效消除了摩托車行駛過程中因振動而產生的異響,其使用效果和乘車舒適性均有保障,與背景技術相比,使用壽命也大大延長。同時,本發明還能防止搭乘者的腳跟伸入后輪中,有效保證了乘車安全性。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也是腳蹬處于打開狀態時的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腳蹬處于收折狀態時的示意圖。
圖3為圖2的A部剖視放大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如圖1、圖2和圖3所示,本發明由第一支撐桿1、第二支撐桿2、腳蹬3、螺栓5、彈性體6、墊圈7、擋板8和定位塊9等部件構成。在第一、二支撐桿1、2的頂端均一體形成有帶安裝孔的安裝支耳4,以供將本發明懸掛固定在車身上。第二支撐桿2的底端焊接在第一支撐桿1下端的桿身上,使第一支撐桿1和第二支撐桿2從正面看近似于“U”形。在第二支撐桿2下部拐角處的外側面焊接有向外側斜下方延伸的擋板8,以防止搭乘者的腳跟伸入后輪中,該擋板8上開有減重孔8a。在第一支撐桿1的下端焊接有定位塊9,該定位塊9和第二支撐桿2分居在第一支撐桿1的兩側。第一支撐桿1的底面向上開設有螺孔,腳蹬3位于第一支撐桿1的下方,螺栓5從下向上從腳蹬3內端的過孔中穿過并伸入第一支撐桿1底面的螺孔中,將腳蹬3和第一支撐桿1連接在一起。腳蹬3內端的端部傾斜向上形成有限位凸臺3a,在腳蹬3繞螺栓5轉動時,第二支撐桿2下端的桿身和定位塊9分別對限位凸臺3a定位。
從圖3中可進一步看出,在腳蹬3上下兩側的螺栓5上均套裝有墊圈7,其中腳蹬3下方的墊圈7與螺栓5的螺頭之間設有處于常壓縮狀態的彈性體6,腳蹬3以及其上方的墊圈7在彈性體6的彈力作用下與第一支撐桿1的端面緊貼。彈性體6可以是活套在螺栓5上的兩圈彈墊,也可以是活套在螺栓5上的碟形彈簧或其它等同的部件,只要能使腳蹬3始終與第一支撐桿1緊貼并不影響腳蹬3在水平面內繞螺栓5轉動即可。本實施例中,彈性體6采用兩圈彈墊。
本發明是這樣工作的當用手扳動腳蹬3旋轉到與車身垂直時(如圖1所示),腳蹬3的限位凸臺3a正好與第二支撐桿2下端的桿身貼靠并由第二支撐桿2周向限位,此時腳蹬3處于打開狀態,可供搭乘者的腳部擱置其上;當不需要腳蹬3時,用手扳動腳蹬3使之在法向平面內繞螺栓5順時針旋轉約90度,此時腳蹬3與車身貼靠,腳蹬3的限位凸臺3a正好與定位塊9接觸并由該定位塊9周向限位,使腳蹬3處于收折狀態。并且在彈性體的作用下,腳蹬3能夠停留在打開狀態與收折狀態之間的任意角度位置。
權利要求
1.一種摩托車后擱腳,包括第一支撐桿(1)、第二支撐桿(2)和腳蹬(3),在第一、二支撐桿(1、2)的頂端均設有安裝支耳(4),且第二支撐桿(2)的底端固定在第一支撐桿(1)的桿身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腳蹬(3)位于第一支撐桿(1)的下方,腳蹬(3)的內端通過螺栓(5)與第一支撐桿(1)的底部連接,在螺栓(5)的螺頭與腳蹬(3)之間設有處于常壓縮狀態的彈性體(6),所述腳蹬(3)由該彈性體(6)頂壓在第一支撐桿(1)的端面上,并且腳蹬(3)能在安裝螺栓的法向平面內繞螺栓(5)轉動。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摩托車后擱腳,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彈性體(6)與腳蹬(3)之間以及腳蹬(3)與第一支撐桿(1)之間的螺栓(5)上均套裝有墊圈(7)。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摩托車后擱腳,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體(6)為活套在螺栓(5)上的兩圈彈墊。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摩托車后擱腳,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體(6)為活套在螺栓(5)上的碟形彈簧。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摩托車后擱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撐桿(2)下部的外側面焊接有擋板(8),在該擋板(8)上開有減重孔(8a)。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5所述的一種摩托車后擱腳,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支撐桿(1)的下端焊接有定位塊(9),該定位塊(9)和第二支撐桿(2)分居在第一支撐桿(1)的兩側;所述腳蹬(3)內端的端部傾斜向上形成有限位凸臺(3a),在腳蹬(3)繞螺栓(5)轉動時,第二支撐桿(2)下端的桿身和定位塊(9)分別對限位凸臺(3a)定位。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摩托車后擱腳,包括第一支撐桿、第二支撐桿和腳蹬,在第一、二支撐桿的頂端均設有安裝支耳,且第二支撐桿的底端固定在第一支撐桿的桿身上,所述腳蹬位于第一支撐桿的下方,腳蹬的內端通過螺栓與第一支撐桿的底部連接,在螺栓的螺頭與腳蹬之間設有處于常壓縮狀態的彈性體,所述腳蹬由該彈性體頂壓在第一支撐桿的端面上,并且腳蹬能在安裝螺栓的法向平面內繞螺栓轉動。本發明中腳蹬安裝牢固,在使用的過程中不會發生松動及外端變形傾斜,有效消除了摩托車行駛過程中因振動而產生的異響,其使用效果和乘車舒適性均有保障,與背景技術相比,使用壽命大大延長。同時,本發明還能防止搭乘者的腳跟伸入后輪中,有效保證了乘車安全性。
文檔編號B62J25/00GK101016064SQ20071007824
公開日2007年8月15日 申請日期2007年2月25日 優先權日2007年2月25日
發明者尹明善, 夏先明, 董向陽, 何國蓉 申請人:力帆實業(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