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全地形車輛的車架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有關于一種全地形車輛(ATV)的車架裝置,特別是指一種采用模組化設計,可使外觀作適度變更并可縮小制造空間的全地形車輛的車架裝置。
背景技術:
如圖1所示,習知的全地形車輛的車架1,包含二上框管11、二下框管12、二前框管13、二后框管14、一尾管15、一橫管16、二連接斜管17、二懸吊板18,及二避震器19。該二上框管11是水平相間隔,該二下框管12是與該二上框管11上下相間隔,該二前框管13是分別自該二上框管11前端向下延伸并連接該二下框管12的前端,該二后框管14是分別自該二下框管12的后端向上延伸并連接該二上框管11,該尾管15是連接于該二上框管11的后端,該二連接斜管17是連接于該二后框管14與該尾管15,該二懸吊板18是分別固定于該上框管11與后框管14的交接處,該橫管16是連接于該二上框管11上且遠離該二懸吊板18,該二避震器19是分別鎖設于該二懸吊板18上。
在制造該全地形車輛的車架1時,由于該二上框管11的長度相當長,必須要有足夠長度的制造空間,方能容納該全地形車輛的車架1,而此結果造成相關的制造設備,如組裝設備、焊接設備、噴漆設備等亦須做適當增長與加大,來以焊接該車架1的構成管件。
然而,此型態的車架1不但提高了設備費用,而且也因為設備移動長度的增加,使得制造時間也會相對拉長,而難以降低成本、縮短交期,致使競爭力隨的降低。此外,該橫管16距離該二避震器19較遠,而較難以提供有效的結構強度。
實用新型內容因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即在提供一種全地形車輛的車架裝置,利用模組化的設計,能使該車架裝置的外觀可作適度的改變,并縮小整車焊接設備與制造空間的需求,同時,也能有效提高結構強度。
于是,本實用新型的全地形車輛的車架裝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前車架單元,具有二相間隔且呈直立的框架,及一連接該二框架的橫管,每一框架具有上下相間隔的一上框管與一下框管、一自該上框管前端向下延伸至該下框管的前框管、一自該下框管后端向上延伸至該上框管的后框管,及一懸吊板,每一上框管具有一向后凸出該后框管的穿套部,每一懸吊板是連接該上框管的穿套部與后框管,該橫管是橫向地連接該二上框管的穿套部并鄰近于該二懸吊板;二避震器,分別固設于該二框架的懸吊板上,以及一后車架單元,與該前車架單元相結合,并具有二分別穿套于該二上框管的穿套部并向后延伸的上側后管、一橫向連接于該二上側后管末端的尾管,及二分別連接該尾管并向下且向前延伸而與每一后框管連接的下側后管。
本實用新型的功效在于利用設置在鄰近二懸吊板的橫管,可有效地提高結構強度,并且將該車架裝置以模組化的設計方式,將該前車架單元與后車架單元分開制造,能藉此縮短該車架裝置的長度,進而減縮所需的制造空間與相關的焊接設備長度,以降低成本與縮短制造時間。同時,可藉由改變該后車架單元,能使該車架裝置的外觀可作適度的變化,無須作整體的改變,具有較佳的設計彈性。
圖1是習知全地形車輛的車架裝置的立體圖;圖2是一立體組合圖,說明本實用新型全地形車輛的車架裝置的較佳實施例;及圖3是圖2的該較佳實施例的一立體分解圖。
具體實施方式有關本實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的一個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
如圖2與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全地形車輛的車架裝置的較佳實施例,包含一前車架單元2、二鎖設于該前車架單元2的避震器3,及一可與該前車架單元2結合的后車架單元4。
該前車架單元2具有二相間隔且呈直立的框架21、一橫管22、三第一連接件23,及三第二連接件24。每一框架21具有上下相間隔的一上框管211與一下框管212、一自該上框管211前端向下延伸至該下框管212前端部的前框管213、一自該下框管212后端向上延伸至該上框管211后端部的后框管214、一懸吊板215,及一支撐管件216。
每一上框管211具有一位于后端的穿套部217,該二穿套部217是向后凸出該二后框管214。每一懸吊板215是固定連接于該上框管211的穿套部217與后框管214的交接處。每一支撐管件216是同時連接該上框管211、下框管212與前框管213,以加強該車架裝置的結構強度與剛性。
該橫管22是橫向地連接于該二上框管211的穿套部217并鄰近于該二懸吊板215。該三第一連接件23是前后相間隔地連接于該二框架21的上框管211,該三第二連接件24是前后相隔地連接該二框架21的下框管212。所述的第一、二連接件23、24是為了強化或補強該前車架單元2的結構強度與剛性,并可供其他組件作為鎖固的地方。在該較佳實施例中,是使用三第一連接件23與三第二連接件28,但也可以使用更多數量的第一、二連接件23、24,來補強該前車架單元2的強度與剛性。當然,所述的第一、二連接件23、24也可以設置在該二前框管213或是該二后框管214上,以提供補強結構的效果。
該二避震器3是分別鎖固于該二框架21的懸吊板215上。由于該橫管3是鄰近于該二懸吊板215,因此可與該二上框管211的穿套部217,及該二后框管214形成穩固的構形,以提供該二避震器3強健的支撐力,達到強化結構的目的。
該后車架單元4具有二分別套接于該二上框管211的穿套部217并向后延伸的上側后管41、一橫向地連接該二上側后管41后端的尾管42、二分別連接該尾管42并向下且向前延伸的下側后管43,及一橫向地連接該二下側后管43的第三連接件44。每一上側后管41具有一位于前端且口徑大于該二上框管211的穿套部217外徑的套合部411,該二下側后管43是貼附接合于該二后框管214。
在該較佳實施例中,該后車架單元4的二套合部411的口徑是大于該前車架單元2的二穿套部217,但在實際制造時,也可以讓該二穿套部217的口徑大于該二套合部411。為能獲得更佳的剛性與強度,可以架設更多的第三連接件44,來以連接該二下側后管43,當然也可用來連接該二上側后管41。組裝時,是將該后車架單元4上的二套合部411套入該前車架單元2上的二穿套部217,同時,使該二下側后管43貼抵結合于該二后框管214上,接著,再對結合處施以焊接而該前、后車架單元2、4予以結合固定。
由于該車架裝置是采用模組化的設計,使該前、后車架單元2、4是可以分開制造,可以縮小整車焊接設備的長度,減少生產空間的需求,縮短設備行走的時間,并且能同時進行該前、后車架單元2、4的制造,有效地加快生產時間,以降低生產成本。同時,也因為是模組化的設計方式,可藉由改變該后車架單元4的尺寸,即可適度變化該車架裝置的外觀。
歸納上述,本實用新型全地形車輛的車架裝置,利用模組化設計模式,可縮短所需的生產空間及相關焊接設備的長度,有助于加快制造時程并降低成本。同時,模組化的設計可配合外觀作適度的變化,使該車架裝置的設計可以更具有彈性且靈活。再者,由于該前車架單元2的橫管22是設置于該二上框管211的穿套部217上,且鄰近于該二懸吊板215,能提供該二避震器3穩固的支撐,故確實能達到本實用新型的目的。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即大凡依本實用新型所作的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全地形車輛的車架裝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前車架單元,具有二相間隔且呈直立的框架,及一連接該二框架的橫管,每一框架具有上下相間隔的一上框管與一下框管、一自該上框管前端向下延伸至該下框管的前框管、一自該下框管后端向上延伸至該上框管的后框管,及一懸吊板,每一上框管具有一向后凸出該后框管的穿套部,每一懸吊板是連接該上框管的穿套部與后框管,該橫管是橫向地連接該二上框管的穿套部并鄰近于該二懸吊板;二避震器,分別固設于該二框架的懸吊板上,以及一后車架單元,與該前車架單元相結合,并具有二分別穿套于該二上框管的穿套部并向后延伸的上側后管、一橫向連接于該二上側后管末端的尾管,及二分別連接該尾管并向下且向前延伸而與每一后框管連接的下側后管。
2.依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車輛的車架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前車架單元更具有數個相間隔并分別連接該二框架的上框管的第一連接件。
3.依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車輛的車架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前車架單元更具有數個相間隔并分別連接該二框架的下框管的第二連接件。
4.依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車輛的車架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后車架單元更具有一連接該二下側后管的第三連接件。
專利摘要一種全地形車輛的車架裝置,包含可前后結合的一前、后車架單元,及二避震器。該前車架單元具有二間隔的框架,及一連接該二框架的橫管,每一框架具有相連的一上框管、下框管、前框管、后框管,及一連接該上、后框管的懸吊板,每一上框管具有一向后凸出該后框管的穿套部,該后車架單元具有二相間隔的上側后管、一尾管,及二下側后管,該二上側后管是套設該二穿套部且該二下側后管是固定于該二后框管上,利用該模組化設計的車架裝置,可縮短整體長度以縮減制造空間,同時,可配合外觀作適度的變化。
文檔編號B62K11/02GK2883145SQ20062000311
公開日2007年3月28日 申請日期2006年2月23日 優先權日2006年2月23日
發明者藍子榮 申請人: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