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防轉桿體、自行車座椅防轉結構及自行車把手防轉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自行車結構,特別是指一種防轉桿體及應用這種防轉桿體的自行車座椅防轉結構及自行車把手防轉結構。
背景技術:
一般自行車的車體結構多由管或桿焊接而成,因此自行車主要的組裝構件也多是利用桿和管接合方式與車體結合,例如座椅利用其底部的一個桿體穿套在車體的座管中與車體相結合,并且可讓使用者調整該桿體穿入座管的程度而改變座椅高度,相同的結合結構還應用在自行車把手與車體間的結合。
在安全正常使用自行車的結構當中,限制座椅與車體的轉動及限制把手與前叉的轉動的機制格外重要,這樣才能讓騎乘者輕松踩腳踏板及確實控制轉向,目前,普遍利用將桿與管鎖緊或箍緊的方式來達到限制座椅與車體轉動或把手與前叉的轉動的目的;然而,類似用來限制桿與管之間轉動的機制并不適合應用在桿與管必須常態維持可相互伸縮的結構當中。
以圖1所示的一種現有具有避震功能的自行車座椅組裝結構為例,聯結在座椅(圖略)一側的穿桿10以被限制脫出的方式穿套在車體(圖略)的座管20當中,使穿桿10與座管20之間具備常態維持可相互伸縮的結合效果,并且在座管20當中設有彈簧30用來緩沖經由穿桿10傳遞至車體的重力作用,或用來緩沖來自車體的震動,使自行車的座椅具有避震功能。
在此現有的座椅組裝結構當中,利用一另外加裝在穿桿10上的多邊形襯套40限制穿桿10與座管20之間的轉動,進而達到限制座椅與車體的轉動的目的,如圖2所示,此襯套40必須以螺絲鎖固的方式與穿桿10結合,并且限制襯套40與穿桿10之間不能轉動,也因此必須事先完成穿桿10與襯套40的制造、加工,再將穿桿10與襯套40組裝固定后方能夠進行座椅與車體的組裝。這樣將會增加組裝的作業程序,而且不利于控制穿桿及襯套的余料;尤其是利用螺絲鎖固的方式不但結合強度有限,而且根本無法完全限制襯套與穿桿之間不能轉動,并非一種確實能夠限制座椅轉動機制。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防轉桿體,其能有效防止桿體轉動。
本實用新型還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自行車座椅防轉結構,其可有效限制座椅轉動。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自行車把手防轉結構,其能有效限制把手轉動。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提供一種防轉桿體,至少包含有一芯桿及一防轉體,該芯桿設有至少一個穿孔,防轉體為一非正圓的造型體,該防轉體包覆于芯桿的既定部位,且防轉體在芯桿的穿孔處還形成有可貫穿芯桿的。體,防轉體借助于。體穿過芯桿的桿體而與芯桿相包覆結合。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自行車座椅防轉結構,其在座椅一側聯結一防轉桿體,且將該防轉桿體以被限制脫出的方式穿套在車體的座管中;該防轉桿體的芯桿設有至少一穿孔,另有一非正圓造型的防轉體由穿孔穿過芯桿的桿體與芯桿相包覆結合,該座管具有與防轉桿體的非正圓造型相符的非正圓內圈輪廓。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自行車把手防轉結構,其在前叉一側聯結一防轉桿體,且將防轉桿體以被限制脫出的方式穿套在把手的立管中;該防轉桿體的芯桿設有至少一穿孔,另有一非正圓造型的防轉體由穿孔穿過芯桿的桿體與芯桿相包覆結合,該立管具有與防轉桿體的非正圓造型相符的非正圓內圈輪廓。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防轉桿體的防轉體為一非正圓的造型體,該防轉體由穿孔穿過芯桿的桿體與芯桿相包覆結合,使防轉體更為穩固定位于芯桿上。本實用新型防轉桿體可廣泛應用于自行車座椅與車體之間或者自行車把手與車體間來防止相互轉動。
圖1是一種現有具有避震功能的自行車座椅與車體之間的組裝結構圖。
圖2是圖1所示組裝結構的結構分解圖。
圖3是利用本實用新型防轉桿體的一種限制座椅與車體轉動的座椅組裝結構圖。
圖4是利用本實用新型防轉桿體的一種限制座椅與車體轉動的座椅組裝結構分解圖。
圖5是利用本實用新型防轉桿體成的一種限制座椅與車體轉動的座椅組裝結構剖視圖。
圖6是利用本實用新型防轉桿體的一種限制把手與前叉轉動的把手組裝結構剖視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中芯桿埋入模穴的狀態示意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中成型原料填滿模穴以及芯桿的穿孔的狀態示意圖。
圖9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方式的防轉桿體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防轉桿體,如圖3至圖5所示,是利用本實用新型防轉桿體的一種限制座椅轉動結構的實施方式,在此實施方式中,將防轉桿體50聯結在座椅(圖略)一側,并且將此防轉桿體50以被限制脫出的方式穿套在車體(圖略)的座管20中,其防轉桿體50至少包含有一芯桿51及一防轉體52,該芯桿51設有至少一個穿孔511,芯桿51的既定部位包覆有一個具有非正圓造型522的防轉體52,其防轉體52于芯桿的穿孔511處還形成有可貫穿芯桿51的柱體523,該防轉體52以穿過芯桿51桿體的方式與芯桿51包覆結合,以獲得較佳的結合強度,由此防轉桿體50的非正圓造型522與座管20的非正圓內圈輪廓21形成限制防轉桿體50與座管20相互轉動的作用,進而達到限制座椅轉動的目的。
當然,座管20的內部進一步設有彈簧30來緩沖經由防轉桿體50傳遞至車體的重力作用,或是緩沖來自車體的震動,使自行車的座椅具有避震功能;如圖6所示,當本實用新型的防轉桿體50應用在自行車把手與前叉的結合時,將防轉桿體50聯結在前叉60一側,并且將此防轉桿體50同樣包括有一芯桿51及一防轉體52,其防轉體52于芯桿的穿孔511處更形成有可貫穿芯桿51的柱體523,該防轉體52以穿過芯桿51桿體的方式與芯桿51包覆結合,以形成被限制脫出的結構穿套在把手70的立管71中(此立管具有與防轉桿體的非正圓造型相符的非正圓內圈輪廓),以限制把手70與前叉60之間轉動,同樣的,可進一步在把手70的立管71內部設有彈簧30來緩沖經由防轉桿體50傳遞至車體的重力作用,或是緩沖來自前輪的震動,使自行車的把手具有避震功能。
請同時參看圖7及圖8所示,其防轉桿體50的制造方法是先將芯桿51上穿孔511的部位埋入一個非正圓內輪廓的模穴80當中(如圖7所示),并且將液態的成型原料521(例如熔融的塑料原料或金屬原料)注入此模穴80中,使成型原料521填滿模穴80以及芯桿51的穿孔511(如圖8所示),待模穴80中的成型原料固化定型后即在芯桿51上構成具有非正圓造型522的防轉體52以及貫穿穿孔511的柱體523。
此外,如圖9所示,其防轉桿體50可進一步在芯桿51被防轉體52包覆的區段處預先制做成為一個段差部512,以將在防轉體52限制在此段差部512當中,以達到確實限制防轉體52脫出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防轉桿體可廣泛應用于自行車座椅與車體之間或者自行車把手與車體間來防止相互轉動。
權利要求1.一種防轉桿體,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轉桿體至少包含有一芯桿及一防轉體,該芯桿設有至少一個穿孔,防轉體為一非正圓的造型體,該防轉體包覆于芯桿的既定部位,且防轉體在芯桿的穿孔處還形成有可貫穿芯桿的柱體,防轉體借助于柱體穿過芯桿的桿體而與芯桿相包覆結合。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轉桿體,其特征在于該芯桿的被防轉體包覆區段為段差部,該防轉體被限制在該段差部當中。
3.一種自行車座椅防轉結構,其特征在于其在座椅一側聯結一防轉桿體,且將該防轉桿體以被限制脫出的方式穿套在車體的座管中;該防轉桿體的芯桿設有至少一穿孔,另有一非正圓造型的防轉體由穿孔穿過芯桿的桿體與芯桿相包覆結合,該座管具有與防轉桿體的非正圓造型相符的非正圓內圈輪廓。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車座椅防轉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座管內部設有彈簧。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車座椅防轉結構,其特征在于該芯桿的被防轉體包覆區段為段差部,該防轉體被限制在該段差部當中。
6.一種自行車把手防轉結構,其特征在于其在前叉一側聯結一防轉桿體,且將防轉桿體以被限制脫出的方式穿套在把手的立管中;該防轉桿體的芯桿設有至少一穿孔,另有一非正圓造型的防轉體由穿孔穿過芯桿的桿體與芯桿相包覆結合,該立管具有與防轉桿體的非正圓造型相符的非正圓內圈輪廓。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自行車把手防轉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立管內部設有彈簧。
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自行車把手防轉結構,其特征在于該芯桿的被防轉體的包覆區段為段差部,該防轉體被限制在該段差部當中。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防轉桿體,至少包含有一芯桿及一防轉體,該芯桿設有至少一個穿孔,防轉體為一非正圓的造型體,該防轉體包覆于芯桿的既定部位,且防轉體在芯桿的穿孔處還形成有可貫穿芯桿的柱體,防轉體借助于柱體穿過芯桿的桿體而與芯桿相包覆結合。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應用上述防轉桿體的自行車座椅防轉結構及自行車把手防轉結構。本實用新型防轉桿體的防轉體為一非正圓的造型體,該防轉體由穿孔穿過芯桿的桿體與芯桿相包覆結合,使防轉體更為穩固定位于芯桿上。本實用新型防轉桿體可廣泛應用于自行車座椅與車體之間或者自行車把手與車體間來防止相互轉動。
文檔編號B62K21/18GK2873608SQ200620002269
公開日2007年2月28日 申請日期2006年2月20日 優先權日2006年2月20日
發明者廖學湖 申請人:深圳信隆實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