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摩托車倒擋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摩托車倒擋機構。
背景技術:
目前在市場上存在的摩托車倒擋機構主要有兩種1)外置倒擋機構這種機構置于箱體外面,機構比較復雜,需要增加的零部件比較多,并且需要改變整車的傳動部分;成本較高。在結構、制造、成本、和整車的設計方面都有局限性;2)內置倒擋機構一般都采用增加過橋齒輪的方式,這種方式結構復雜,需要改變箱體的機加尺寸,不利于箱體的互換,成本較高,因為零部件太多對裝配工藝也不利。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改裝容易、成本較低的摩托車倒擋機構。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摩托車倒擋機構,包括主動軸、從動軸,在所述主動軸上設有主動鏈輪,從動軸上設有從動鏈輪,主動鏈輪和從動鏈輪之間連接有傳動鏈條;其中主動鏈輪通過鍵連接于主動軸,而從動鏈輪則活動套裝于從動軸,或者從動鏈輪通過鍵連接于從動軸,而主動鏈輪則活動套裝于主動軸;該活動套裝的從動鏈輪或主動鏈輪側面設有第一連接結構,而與活動套裝的從動鏈輪或主動鏈輪同軸且與其所套裝的軸鍵連接的換擋齒輪側面設有與所述第一連接結構對應的第二連接結構。
所述第一連接結構可以為至少二個均布的連接孔,而所述第二連接結構為連接爪。所述連接孔和連接爪的數量分別為四個。所述連接結構也可以為其他形式的連接結構,如齒形連接結構等。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1)、結構簡單,只需要增加一根倒擋鏈條,將其中一對齒輪換作傳動鏈輪即可;2)、不需改變箱體內任何部位,如果該箱體不裝倒擋機構,裝其余的仍然可以;3)附件少,只增加一根鏈條,成本比較低,機構簡單,改裝容易。
圖1為本實用新型摩托車倒擋機構的結構圖。
圖2為圖1的左視圖。
圖中1.主動軸 2.從動軸 3.主動鏈輪 4.從動鏈輪5.傳動鏈條6.連接孔7.連接爪 8.換擋齒輪9.花鍵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摩托車倒擋機構,包括主動軸1、從動軸1,在所述主動軸1上設有主動鏈輪3,從動軸2上設有從動鏈輪4,主動鏈輪3和從動鏈輪4之間連接有傳動鏈條5;其中主動鏈輪3通過鍵連接于主動軸1,而從動鏈輪4則活動套裝于從動軸2;該從動鏈輪4側面設有第一連接結構,而與從動軸2鍵連接的換擋齒輪8側面設有與所述第一連接結構對應的第二連接結構。當然也可采用從動鏈輪通過鍵連接于從動軸,而主動鏈輪則活動套裝于主動軸的方案;此時在主動鏈輪側面設有第一連接結構,而在與主動軸鍵連接的換檔齒輪側面設有與所述第一連接結構對應的第二連接結構。所述第一連接結構為四個均布的連接孔6,而所述第二連接結構為對應的四個連接爪7。所述鏈輪鍵連接為花鍵9連接,參見圖2。
參見圖1,該摩托車倒擋機構的工作過程如下1)、換擋齒輪8的連接爪7進入從動鏈輪4的連接孔6內;2)當主動軸1轉動的時候,帶動主動鏈輪3一起轉動;3)、主動鏈輪3帶動傳動鏈條5一起轉動;4)、傳動鏈條5帶動從動鏈輪4轉動;5)、由于從動鏈輪4和換檔齒輪8與從動軸2花鍵連接,即轉動方向一致,所以實現從動軸轉動;達到倒擋的要求。
上面以舉例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說明,但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具體實施例,凡對本實用新型所作的任何改進或變型均屬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摩托車倒擋機構,包括主動軸、從動軸,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動軸上設有主動鏈輪,從動軸上設有從動鏈輪,主動鏈輪和從動鏈輪之間連接有傳動鏈條;其中主動鏈輪通過鍵連接于主動軸,而從動鏈輪則活動套裝于從動軸,或者從動鏈輪通過鍵連接于從動軸,而主動鏈輪則活動套裝于主動軸;該活動套裝的從動鏈輪或主動鏈輪側面設有第一連接結構,而與活動套裝的從動鏈輪或主動鏈輪同軸且與其所套裝的軸鍵連接的換擋齒輪側面設有與所述第一連接結構對應的第二連接結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車倒擋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接結構為至少二個均布的連接孔,而所述第二連接結構為連接爪。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車倒擋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孔和連接爪的數量分別為四個。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車倒擋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鏈輪鍵連接為花鍵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摩托車倒擋機構,包括主動軸、從動軸,在所述主動軸上設有主動鏈輪,從動軸上設有從動鏈輪,主動鏈輪和從動鏈輪之間連接有傳動鏈條;其中主動鏈輪通過鍵連接于主動軸,而從動鏈輪則活動套裝于從動軸,或者從動鏈輪通過鍵連接于從動軸,而主動鏈輪則活動套裝于主動軸;該活動套裝的從動鏈輪或主動鏈輪側面設有第一連接結構,而與活動套裝的從動鏈輪或主動鏈輪同軸且與其所套裝的軸鍵連接的換擋齒輪側面設有與所述第一連接結構對應的第二連接結構。所述第一連接結構可以為連接孔,而所述第二連接結構為連接爪。本倒擋機構結構簡單、附件少,只需增加一根鏈條并將其中一對齒輪換作傳動鏈輪即可,成本比較低,改裝容易。
文檔編號B62M9/00GK2900342SQ20062000226
公開日2007年5月16日 申請日期2006年2月20日 優先權日2006年2月20日
發明者蒲嘉祥 申請人:重慶隆鑫工業(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