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車體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能確保燃油箱配置空間的車體結構。
另外,本發明涉及一種能提高燃油箱上側的車體地板剛性的車體結構。
本發明主張2004年6月30日提出的日本專利申請第2004-193015號以及第2004-193016號的優先權,本文中將援引上述文獻的內容。
背景技術:
在車輛中,例如在不將后部座椅作為座椅使用的情況下,為了擴大載貨室的空間等,有一種所謂的能進行下沉式收容的結構,具體的講,這種結構能使后部座椅折疊后收容在腳下的空間內。為了能夠進行這種下沉式的收容,必須在后部座椅上設置用于進行下沉收容的機構,由于存在后部座椅在進行下沉收容時的移動軌跡與用于進行下沉收容的機構之間發生干涉的問題,通常設置在后部座椅下方的燃油箱的配置空間受到制約,因此有時無法確保燃油箱的容量。為了消除這樣的制約,有的車輛采用將燃油箱配置在前部座椅下側的布置。(參照例如日本特開2000-85382號公報)。
發明內容
但是,根據車輛的不同,有時無法采用上述那樣的布置,在這種情況下,只能像以往那樣將燃油箱設置在后部座椅的下方。
在這種情況下,用于進行后部座椅的下沉收容的機構的部件安裝螺栓有時安裝在車體地板的后部座椅下方的位置,由此對進而配置在該部件安裝螺栓下方的燃油箱的配置空間產生制約,從而有可能無法確保燃油箱的空間。
當然,這種問題并不僅僅限于進行下沉收容的機構,在必須將某種部件安裝螺栓設置在車體地板上的燃油箱上方位置的情況下,通常也會產生這樣的問題。
另外,根據車輛的不同,有時無法采用上述那樣的布置,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像原來那樣在后部座椅的下方設置燃油箱,這樣就會如上述那樣產生后部座椅在進行下沉收容時的移動軌跡與用于進行下沉收容的機構之間發生干涉的問題。由此,對于例如燃油箱及其附近的車體骨架部的配置位置、大小以及形狀等,必須下功夫進行設計。特別需要考慮的是,改變車體骨架部的配置位置、大小以及形狀等后,有可能會影響燃油箱上側的車體地板的剛性。
由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車體結構,其中,即使在車體地板的燃油箱上方位置上配置貫穿車體地板的部件安裝螺栓,也能盡可能地消除對燃油箱的空間方面的制約,從而能確保燃油箱的容積。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技術方案一的車體結構具有車體地板;燃油箱,該燃油箱具有抵接面,并且設置在上述車體地板的下側;部件安裝螺栓,該部件安裝螺栓具有從上述車體地板凸出的凸出部,并且配置在上述燃油箱的上方位置上,而且貫穿上述車體地板;以及蓋部件,該蓋部件位于上述凸出部和上述燃油箱之間。上述蓋部件固定在上述車體地板的下表面,在上述蓋部件上設置有上述燃油箱的上述抵接面。
本發明技術方案二的車體結構中,上述蓋部件和上述車體地板形成閉合截面結構。
本發明技術方案三的車體結構中還具有在上述蓋部件的前方或后方沿車輛寬度方向延伸的車體骨架部,該車體骨架部也可以與上述蓋部件結合在一起。
本發明技術方案四的車體結構還具有框狀地板加強部,上述蓋部件和上述車體骨架部沿上述車體地板被連接成框狀,由此構成對車體地板進行加強的上述框狀地板加強部的一部分。
另外,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車體結構,其能確保燃油箱上側車體地板的剛性。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技術方案五的車體結構具有燃油箱;前部車體骨架部和后部車體骨架部,該前部車體骨架部和后部車體骨架部分別配置在上述燃油箱的前、后;側部骨架部,該側部骨架分別配置在上述燃油箱的左、右;車體地板,該車體地板位于上述燃油箱的上側;以及一對連接部件,在上述車體地板上方,該一對連接部件將上述前部車體骨架部和上述后部車體骨架部連接在一起,并且該一對連接部件分別連接到彼此不同的上述側部車體骨架部上。
本發明技術方案六的車體結構還具有座椅滑動導軌,并且該座椅滑動導軌將上述前部車體骨架部和上述后部車體骨架部連接在一起。
本發明技術方案七的車體結構還具有固定在上述連接部件上的安全帶固定部。
本發明技術方案八的車體結構中,上述連接部件還具有第一閉合截面結構部和第二閉合截面結構部,其中,該第一閉合截面結構部連接上述前部車體骨架部和上述后部車體骨架部,該第二閉合截面結構部連接上述第一閉合截面結構部和上述側部車體骨架部。
本發明技術方案九的車體結構還具有框狀地板加強部,上述前部車體骨架部沿上述車體地板被連接成框狀,由此構成對車體地板進行加強的上述框狀地板加強部的一部分。
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一,在燃油箱的上方位置,蓋部件介于貫穿車體地板的部件安裝螺栓上凸出于車體地板的凸出部和燃油箱之間,由于這樣的蓋部件固定在車體地板的下表面,所以即使燃油箱制成伸出至部件安裝螺栓側的形狀,也能通過蓋部件來避免在車輛發生碰撞時等燃油箱與部件安裝螺栓的凸出部發生干涉。而且,由于在該蓋部件上設有燃油箱的抵接面,所以能將該蓋部件作為燃油箱的安裝基準,無需留出由于燃油箱的形狀等的不均勻而所需的余量,能將燃油箱形成延伸至部件安裝螺栓側為止的形狀。由此,能盡可能地消除對燃油箱在空間方面的制約,從而能確保燃油箱的容量。而且,可以將蓋部件兼用作設置燃油箱抵接面的部件,從而可以降低成本。
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二,由于蓋部件和上述車體地板形成閉合截面結構,所以在能提高車體強度的同時,還能穩定地支撐抵接于蓋部件的抵接面上的燃油箱。
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三,將蓋部件結合于在蓋部件的前方或后方沿車輛寬度方向延伸的車體骨架部上,從而蓋部件凸出于沿車輛寬度方向延伸的車體骨架部,由此,在能提高車體強度的同時,還能進一步穩定地支撐抵接于蓋部件的抵接面上的燃油箱。
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四,蓋部件和車體骨架部構成框狀地板加強部之一部分,該框狀地板加強部沿車體地板連接成框狀而對車體地板進行加強,從而能將蓋部件作為框狀地板加強部的一部分而有效利用。
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五,在燃油箱的上側,一對連接部件分別將配置在燃油箱前、后的前部車體骨架部和后部車體骨架部連接在一起,并且該一對連接部件連接在彼此不同的側部車體骨架部上,由此,能確保燃油箱上側的車體地板的剛性,還能在車輛碰撞時維持燃油箱的配置空間。
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六,由于以連接前部車體骨架部和后部車體骨架部的方式設置座椅滑動導軌,所以能進一步切實地確保燃油箱上側的車體地板的剛性,還能在車輛碰撞時進一步切實地維持燃油箱的配置空間。
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七,由于在連接部件上固定安全帶固定部,所以能切實地將安全帶安裝至車體側。
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八,連接部件具有第一閉合截面結構部和第二閉合截面結構部,該第一閉合截面結構部連接前部車體骨架部和后部車體骨架部,而該第二閉合截面結構部連接第一閉合截面結構部和側部車體骨架部,因此能提高其自身的剛性。由此,能進一步切實地確保燃油箱上側的車體地板的剛性,還能在車輛碰撞時進一步切實地維持燃油箱的配置空間。
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九,前部車體骨架部構成框狀地板加強部之一部分,該框狀地板加強部沿車體地板連接成框狀而對車體地板進行加強,由此,連接部件將該框狀地板地加強部、后部車體骨架部、以及一側的側部車體骨架部連接在一起。因此,在能進一步切實地確保燃油箱上側的車體地板的剛性的同時,還能在車輛碰撞時進一步切實地維持燃油箱的配置空間。
圖1是示意性地表示采用了本發明一實施方式車體結構的車輛車室內部的俯視圖。
圖2是表示采用了本發明一實施方式車體結構的車輛中后部座椅布置成直列狀態的立體圖。
圖3是表示采用了本發明一實施方式車體結構的車輛中后部座椅布置成V字形狀態的立體圖。
圖4是表示采用了本發明一實施方式車體結構的車輛中后部座椅被進行了下沉收容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5是表示采用了本發明一實施方式車體結構的車輛中后部座椅的中央座椅位于前端位置狀態的側視圖。
圖6是表示采用了本發明一實施方式車體結構的車輛中后部座椅的中央座椅位于后端位置狀態的側視圖。
圖7是表示采用了本發明一實施方式車體結構的車輛中后部座椅的中央座椅的下沉收容狀態的側視圖。
圖8是表示本發明一實施方式車體結構的立體圖。
圖9是表示本發明一實施方式車體結構中后部的車體骨架部的剖面圖。
圖10是表示本發明一實施方式車體結構中加強板附近的剖視圖。
圖11是表示本發明一實施方式車體結構中座椅加強板、座椅板以及座椅連接板的組裝狀態的立體圖。
圖12是表示本發明一實施方式車體結構中將座椅加強板以及座椅板安裝在地面板上的剖視圖。
圖13是表示本發明一實施方式車體結構中將座椅加強板以及座椅連接板安裝在地面板上的剖視圖。
圖14是表示本發明一實施方式車體結構中將座椅滑動導軌安裝在車體骨架部上的剖視圖。
圖15是表示本發明一實施方式車體結構中的連接部件的立體圖。
圖16是表示本發明一實施方式車體結構中將連接部件的管安裝在車體側上的剖視圖。
圖17是表示本發明一實施方式車體結構中將連接部件的閉合截面結構部安裝在車體側上的剖視圖。
圖18是表示本發明一實施方式車體結構中向連接部件的閉合截面結構部上安裝側部座椅的剖視圖。
圖19是表示本發明一實施方式車體結構中向連接部件的閉合截面結構部上安裝安全帶固定部的剖視圖。
圖20是表示本發明一實施方式車體結構中將連接部件安裝在四輪驅動車上之一例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車體結構進行說明。在以下的說明中所用到的前、后、左、右為車體的前、后、左、右。
如圖1所示,在采用本實施方式車體結構的車輛車室內,從前數第一排的前部座椅10包括配置在左、右兩側的一對側部座椅11以及配置在該側部座椅11之間的中央座椅12,從前數第二排的后部座椅20也同樣包括配置在左、右兩側的一對側部座椅21以及配置在該側部座椅21之間的中央座椅22,由此成為能乘坐6人的結構。另外,在緊接著后部座椅20的后方位置上設置有載貨室30。
前部座椅10的一對左、右側部座椅11分別具有坐墊13和靠背14,它們各自能獨立地通過設在坐墊13下側的滑動機構15進行前后滑動。另外,設置在前部座椅10中兩側部座椅11之間的中央座椅12具有坐墊17和靠背18,并且它們各自能獨立地通過設在坐墊17下側的滑動機構19進行前后滑動。
這里,相對于側部座椅11通過滑動機構15所進行的滑動的范圍,中央座椅12通過滑動機構19所進行的前后滑動的范圍向后側錯開,因此,前部座椅10能夠布置成以下兩種方式,即,如圖1中實線所示的中央座椅12相對于一對側部座椅11向后側錯開的V字形布置,以及如圖1中雙點劃線所示的兩側的側部座椅11和中央座椅12在前后方向上對位的直線布置。
后部座椅20的一對左、右側部座椅21分別具有坐墊23和靠背24,在乘坐者能乘坐的狀態下,側部座椅21處于定位狀態,也就是不能前后滑動的狀態。另外,設置在后部座椅20的兩側部座椅21之間的中央座椅22具有坐墊27和靠背28,中央座椅22能通過設置在坐墊27下側的滑動機構29獨立地前后滑動。
這里,中央座椅22通過滑動機構29所進行前后滑動的范圍從處于定位狀態的側部座椅21開始向后側沿伸,因此,后部座椅20能夠布置成以下兩種方式,即,如圖1中實線所示的中央座椅22相對于一對側部座椅21向后側錯開的V字形布置,以及如圖1中雙點劃線所示的兩側的側部座椅21和中央座椅22在前后方向上對位的直線布置。
后部座椅20中不能滑動的兩側部座椅21能夠進行下沉收容,具體地講,如圖2和圖3的能乘坐的狀態以及圖4的下沉收容狀態所示的那樣,靠背24向前傾倒,坐墊23與之聯動,一面向前方移動,一面向下方下沉。兩側部座椅21的各自靠背24的下部連接著載貨室側的地板墊31的兩側部伸出部32的前端部。
后部座椅20中的中央座椅22可前后滑動,其滑動范圍為從圖2的能乘坐狀態下的滑動前端位置到圖3的能乘坐狀態下的滑動后端位置,另外,如圖2的能乘坐狀態下的前端位置和圖4的下沉收容狀態所示的那樣,該中央座椅22還能進行下沉收容,具體地講,靠背28從滑動前端位置開始向前方傾倒,坐墊27與該傾倒聯動,一面向前方移動,一面向下方下沉。
這里,由于中央座椅22能前后滑動,所以,在載貨室側的地板墊31上兩側部伸出部32之間形成有容許滑動的開口部33,并且用板狀的中央地板蓋35封閉該開口部33。該中央地板蓋35連接在中央座椅22上,并且能與該中央座椅一體前后滑動。
接下來,對后部座椅20中能前后滑動并且能進行下沉收容的中央座椅22進行說明。
如圖5所示,在低位地板36的后側形成高于低位地板36的高位地板37,使車體地板38呈臺階狀,后部座椅20的中央座椅22設在臺階狀的車體地板38的臺階部分上。
中央座椅22的靠背28具有帶緩沖性并且支撐乘坐者背部的靠背墊45、以及保持該靠背墊45的靠背架46。另外,中央座椅22的坐墊27具有帶緩沖性并且支撐乘坐者臀部的坐墊48、以及保持該坐墊48的坐墊架49。
并且,在高位地板37上左、右隔開距離設有一對沿車體前后方向延伸的座椅滑動導軌51,這些座椅滑動導軌51分別保持著滑動件52,并且滑動件52只能沿前后方向滑動。這些座椅滑動導軌51和滑動件52構成滑動機構29。
旋轉軸54的中心軸線配置在左右方向上,經由該旋轉軸54,靠背架46的一端側被支撐在滑動件52上,由此,靠背架46能以旋轉軸54為中心,從大至垂直的直立設置狀態向前方傾倒。結果,靠背28樞支在被座椅滑動導軌51引導而進行滑動的滑動件52上并能向前傾倒。
在處于直立設置狀態的靠背架46上高于旋轉軸54規定量的上側位置上安裝有支撐軸55,該支撐軸55的中心軸線配置在左右方向上,在該支撐軸55上樞支有坐墊架49的后部,而且該坐墊架49的后部能轉動。坐墊架49大致形成為這樣的形狀,即,坐墊架49自支撐軸55開始向下方延伸后,再向前方延伸。
在坐墊架49的前端固定有支撐部件56,旋轉軸57的中心軸線配置在左右方向上,經由該旋轉軸57,連接臂58的一端連接在支撐部件56上且相對該支撐部件56能轉動。該連接臂58的另一端側支撐在地板側支撐部件59上且相對該地板側支撐部件56能轉動,地板側支撐部件59設在低位地板36上。由此,坐墊架49的前部與低位地板36連接在一起。
這樣的中央座椅22在處于乘坐者能乘坐的通常狀態下時,根據需要能使滑動件52沿著座椅滑動導軌51進行滑動,并且滑動件52能通過滑動鎖定機構60被定位在座椅滑動導軌51上的多個位置上,而且該定位也能被解除。
并且,圖3和圖6表示出滑動件52滑動范圍的后端位置,圖2和圖5表示出其滑動范圍的前端位置,在座椅滑動導軌51的引導下,滑動件52上述從滑動范圍后端位置滑動至上述滑動范圍前端位置后,處于固定在滑動件52上的狀態下的靠背28保持上述圖中所示姿勢進行滑動,另一方面,通過使連接在前部旋轉軸57上且能轉動的連接臂58以地板側支撐部件59為中心進行轉動,連接在靠背28的支撐軸55上且可轉動的坐墊27一邊使其前部側上下浮動一邊滑動,并且,在這樣的運動過程中坐墊27的前部描劃出略帶圓弧狀的軌跡。另外,在向后方進行滑動時,坐墊27進行與上述相反的動作。
另外,在進行下沉收容時,在滑動件52位于圖2和圖5所示的滑動范圍前端位置時,使靠背28以旋轉軸54為中心向前傾倒后,在靠背28上,位于旋轉軸54上側的支撐軸55向前側和下側移動,結果如圖7所示,坐墊架49的連接于支撐軸55的后部側向前側和下側移動,同時,連接在前部旋轉軸57上且能轉動的連接臂58以地板側支撐部件59為中心向前方傾倒,由此,其前部側也向前側和下側移動,結果使坐墊架49整體向前側和下側移動,從而使其所保持的坐墊48向前側和下側移動而落入低位地板36側。此時,靠背28如圖4所示那樣疊合在坐墊27上,靠背28的背面大致在水平面上。
為了容許上述那樣進行下沉收容時坐墊27的移動,在車體地板38中的低位地板36和高位地板37之間設有傾斜地板62,其將低位地板36和高位地板37連接,其傾斜方式為越靠近前側越低。
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后部座椅20下方的車體地板38的傾斜地板62和高位地板37下側設置有燃油箱63。因此,燃油箱63具有上面部64和傾斜面部65,具體地講,上面部64沿著高位地板37的下表面設置,而傾斜面部65沿著傾斜地板62的下表面(背面)設置,其傾斜方式為整體越靠近前側越位于下側。
如圖8所示,在車體地板38上設有閉合截面結構的車體骨架部67(前部車體骨架部)和閉合截面結構的車體骨架部68(后部車體骨架部),具體地講,車體骨架部67位于燃油箱63前方的位置,并且沿車輛寬度方向(左右方向)延伸,而車體骨架部68位于燃油箱63后方的位置,并且沿車輛寬度方向延伸。
車體骨架部67具有由截面形狀呈禮帽形的鋼板構成的中間地板橫構件73以及由鋼板構成的橫構件加強板74,其中,中間地板橫構件73具有下板部70和從下板部70的前、后兩端緣部向上側彎曲的直立板部71以及分別從各直立板部71的上端緣部向前后方向反向彎曲的一對凸緣部72,而橫構件加強板74在中間地板橫構件73的車輛寬度方向中間的規定范圍上通過焊接結合在一起,并且將凸緣部72之間接合。并且,中間地板橫構件73的凸緣部72以及橫構件加強板74通過焊接接合在由車體地板38的鋼板構成的地面板76的下表面上,從而由中間地板橫構件73、橫構件加強板74以及地面板76構成車體骨架部67。
如圖9所示,車體骨架部68具有由截面形狀呈禮帽形的鋼板構成的上部橫構件80,并且上部橫構件80具有上板部77、從上板部77的前、后兩端緣部向下側彎曲的一對直立板部78、以及分別從各直立板部78的下端緣部向前后方向反向彎曲的一對凸緣部79。
另外,車體骨架部68具有由截面形狀呈禮帽形的鋼板構成的下部橫構件84,并且下部橫構件84具有下板部81、從下板部81的前、后兩端緣部向上側彎曲的一對直立板部82、以及分別從各直立板部82的上端緣部向前后方向反向彎曲的一對凸緣部83。
并且,上部橫構件80的各凸緣部79通過焊接接合在地面板76的上表面上,下部橫構件84的各凸緣部83通過焊接接合在地面板76的下表面上,凸緣部83與凸緣部79一起夾著地面板76,從而由這些上部橫構件80、地面板76以及下部橫構件84構成車體骨架部68。
另外如圖8所示,在車體地板38上設置有截面為閉合結構的一對車體骨架部85(側部車體骨架部),該車體骨架部85位于燃油箱63左、右兩側的位置,并且沿車體前后方向延伸。
車體骨架部85具有由截面形狀呈禮帽形的鋼板構成的后地板架89以及由鋼板構成的地板架加強板90,其中,后地板架89具有下板部86、從下板部86的車輛寬度方向的兩端緣部向上側彎曲的一對側板部87、以及分別從該側板部87的上端緣部向車輛寬度方向反向彎曲的一對凸緣部88,而地板架加強板90在后地板架89的前后方向的中間規定范圍上將凸緣部88之間連接起來。并且,后地板架89的凸緣部88以及地板架加強板90通地焊接而結合在車體地板38的地面板76的下表面上,從而由后地板架89、地板架加強板90以及地面板76構成車體骨架部85。
因此,沿著車輛寬度方向的車體骨架部67和車體骨架部68各自的兩端部連接至沿車體前后方向的一對車體骨架部85上,由此形成框狀而在水平的四個方向上包圍燃油箱63。另外,由于車體骨架部67設置在低位地板36上,車體骨架部68設置在高位地板37上,所以車體骨架部68的上方設置在車體骨架部67的上側。
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車體地板38上設置多個、具體為兩個由鋼板構成的座椅加強板(蓋部件)91,該座椅加強板91從車體骨架部67的中央側的多個部位沿著傾斜地板62傾斜延伸出來。
如圖10所示,各座椅加強板91形成為截面呈禮帽狀的形狀,具有傾斜板部92,其位于車輛寬度方向的中間部且沿著傾斜地板62傾斜延伸出來;后方伸出板部93,其以從傾斜板部92的后端緣部向后方延伸的方式彎曲;環狀板部94,其從傾斜板部92及后方伸出板部93的周緣部向上側彎曲;以及環狀的凸緣部95,其從環狀板部94的與傾斜板部92以及后方伸出板部93相反的一側的周緣部向外側彎曲。并且各座椅加強板91在凸緣部95處通過焊接而接合在形成車體地板38的地面板76的傾斜地板62的部分以及形成高位地板37的部分的下表面上,從而與這些部分一起形成閉合截面結構。由此,各座椅加強板91分別與在其前方沿車輛寬度方向延伸的車體骨架部67的后部凸緣部72結合在一起,結果,各座椅加強板91與地面板76一起構成從車體骨架部67向后上方傾斜延伸出的車體骨架部96。該車體骨架部96沿著傾斜面部65配置在燃油箱63的前部上方。
由此,如圖11所示,在各座椅加強板91上,兩個由鋼板構成的座椅板98通過焊接分別接合在兩個凸緣部95上,各座椅板98分別在前后方向的中央范圍上沿車輛寬度方向上將凸緣部95連接起來。如圖10所示的那樣,各座椅板98與座椅加強板91的凸緣部95一起通過焊接而接合在地面板76的下表面上。
另外,如圖8和圖11所示,在座椅加強板91的后部規定范圍上通過焊接而接合有由鋼板構成的座椅連接板100,該座椅連接板100將凸緣部95在車輛寬度方向上連接起來,并且將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相鄰接的座椅加強板91相互連接起來。如圖10所示,該座椅連接板100也與座椅加強板91的凸緣部95一起通過焊接而接合在地面板76的下表面上。由此,上述車體骨架部96在座椅板98的位置上由座椅加強板91、座椅板98以及地面板76構成,在座椅連接板100的位置上由座椅加強板91、座椅連接板100以及地面板76構成。
座椅連接板100形成為具有傾斜板部101和上板部102的彎曲形狀,傾斜板部101接合在地面板76中構成傾斜地板62的部分之高位地板37一側的端緣部上,上板部102接合在地面板76中構成高位地板37的部分之傾斜地板62一側的端緣部上。該座椅連接板100通過與地面板76相接合,使其板厚在地面板76的彎曲部處加厚而形成對車體地板38進行加強的地板加強部103。
并且,如圖8所示,由閉合截面結構的車體骨架部67、從車體骨架部67延伸出的一對左、右車體骨架部96、以及地板加強部103構成沿著車體地板38連接成框狀而對車體地板38進行加強的框狀地板加強部105,其中,地板加強部103包含將車體骨架部96的與車體骨架部67相反的一側相互連接起來的座椅連接板100。
由此,包含座椅加強板91的車體骨架部96構成沿著車體地板38連接成框狀而對車體地板38進行加強的框狀地板加強部105的一部分,在座椅加強板91的前方沿車輛寬度方向延伸的車體骨架部67也構成該框狀地板加強部105的一部分。
該框狀地板加強部105設置在與燃油箱63的傾斜面部65相向的車體地板38之傾斜地板62上,其從在俯視圖中位于不與燃油箱63相重合的位置且具有高剛性的車體骨架部67沿伸出一對車體骨架部96,該一對車體骨架部96在俯視圖中與燃油箱63相重合且其厚度被減薄,并且在該車體骨架部96的前端側的在俯視圖中與燃油箱63相重合的部分以厚度被進一步減薄了的地板加強部103連接起來,由此,在能確保車體地板38的剛性的同時,還能抑制燃油箱63的容量下降的情況。
如圖11所示,在各座椅板98上,在其各自所被安裝著的座椅加強板91的環狀板部94的內側位置上,在左、右兩處形成有安裝孔107,如圖10和圖12所示,在各座椅板98的下表面上與安裝孔107同軸地固定有焊接螺母108。并且,地板側支撐部件59支撐著將上述后部座椅20的中央座椅22在進行下沉收容時所使用的左、右連接臂58,兩個部件安裝螺栓112分別插入形成在安裝部109上左、右兩處的安裝孔110、與座椅板98的各安裝孔107同軸地形成在地面板76上的左、右兩處安裝孔111、以及各座椅板98上的左、右兩處安裝孔107中,并且與左、右兩處的焊接螺母108螺合,由此將該地板側支撐部件59固定在車體地板38一側。此時,座椅加強板91將部件安裝螺栓112的從車體地板38凸出的凸出部113從其軸向的前方覆蓋。
由此,如圖10所示,部件安裝螺栓112貫通車體地板38的地面板76,該部件安裝螺栓112設置在車體地板38中燃油箱63上方的位置,結果,固定在地面板76的下表面上的座椅加強板91位于部件安裝螺栓112的從車體地板38凸出的凸出部113和燃油箱63之間。
如圖10和圖12所示,向座椅加強板91的后上方傾斜的傾斜板部92與燃油箱63的傾斜面部65相向,在燃油箱63的傾斜面部65上與各傾斜板部92相向的部分上分別形成有坐墊安裝面114。
另外,如圖10所示,后方伸出板部93從各座椅加強板91的傾斜板部92之后端向后方延伸出,該后方伸出板部93與燃油箱63的上面部64相向,在燃油箱63的上面部64上的與各后方伸出板部93相向的部分上也分別形成有坐墊安裝面115。
并且,燃油箱63在這些坐墊安裝面114、115上接合有由橡膠等構成的坐墊部件116,在將這些坐墊部件116抵接在傾斜板部92和后方伸出板部93上的狀態下,將燃油箱63接合在車體側。由此,傾斜板部92的燃油箱63側的面成為燃油箱63的抵接面117(定位面),后方伸出板部93的燃油箱63側的面也成為燃油箱63的抵接面118。
并且,如圖8所示,后部座椅20的中央座椅22之左、右座椅滑動導軌51的配置方式為,將座椅連接板100和車體骨架部68連接起來,這里,座椅連接板100與上述左、右座椅加強板91一起構成車體骨架部96。由此,座椅滑動導軌51與車體骨架部96進行車輛寬度方向的對位,并且在車體前后方向上與其連接成直列狀。另外,前部座椅10的中央座椅22之座椅滑動導軌119也與車體骨架部96進行車輛的寬度方向上的對位,并且經由車體骨架部67在車體前后方向上與其連接成直列狀。
如圖11和圖13所示,在座椅連接板100的傾斜板部101上形成有安裝孔120,該安裝孔120的形成位置為車輛寬度方向上各座椅加強板91各自的環狀板部94的內側,如圖10和圖13所示,在座椅連接板100的傾斜板部101的下表面上分別固定有與各安裝孔120同軸的焊接螺母121。并且,上述各座椅滑動導軌51通過部件安裝螺栓125固定在車體地板38一側,該部件安裝螺栓125分別插入形成在各座椅滑動導軌51前端的安裝部122上的安裝孔123、與座椅連接板100的安裝孔120同軸地形成在地面板76上的安裝孔124、以及座椅連接板100上的安裝孔120中,并且與焊接螺母121螺合。此時,各座椅加強板91將各部件安裝螺栓125的從車體地板38凸出的凸出部126從其軸向覆蓋。
如圖10所示,這些部件安裝螺栓125也如上所述,設置在車體地板38中燃油箱63上方的位置,結果,固定在地面板76下表面上的各座椅加強板91位于這些部件安裝螺栓125的從車體地板38凸出的凸出部126和燃油箱63之間。
另外,如圖14所示,在車體骨架部68的上部橫構件80的前側凸緣部79上形成有安裝孔129,在后部座椅20中的中央座椅22之座椅滑動導軌51后端的安裝部131上形成有安裝孔132,在該安裝部131的上表面上與安裝孔132同軸地固定有焊接螺母130。并且,后部座椅20中的中央座椅22之座椅滑動導軌51通過安裝螺栓134固定在車體地板38一側,該安裝螺栓134從地面板76的下側插入與凸緣部79的安裝孔129同軸地形成在地面板76上的安裝孔133、凸緣部79的安裝孔129、以及形成在安裝部131上的安裝孔132中,并且與焊接螺母130螺合。此時,安裝螺栓134與燃油箱63在前后方向上錯開。
另外,如圖8所示,在左、右座椅滑動導軌51之間的位置上形成有維修孔137,該維修孔137內配置有燃油箱63的需要進行維修的泵(未圖示)等。另外,如圖5-圖7所示,位于燃油箱63的左、右座椅滑動導軌51之間的維修孔137的外側部分形成為具有高于座椅滑動導軌51的高度的隆起部138,從而可使燃油箱63的容量增加。
并且,如圖8所示,在座椅滑動導軌51的左、右兩側的外側,設有一對連接部件140,各連接部件140分別將燃油箱63前的車體骨架部96和車體骨架部68連接起來,并且各連接部件140分別連接在與之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同一側配置的車體骨架部85上。
如圖15所示,連接部件140具有管(閉合截面結構部)142、由截面形狀呈禮帽形的鋼板構成的下部分割體147、以及截面形狀呈禮帽形的鋼板構成的上部分割體152。其中,管142由兩端部閉塞成為板狀而形成安裝部141的鋼管構成,下部分割體147具有下板部144、從下板部144的寬度方向兩端緣部向上側彎曲的一對直立板部145、以及分別從各直立板部145的上端緣部向相反方向彎曲的一對凸緣部146,上部分割體152具有上板部149、從上板部149的寬度方向兩端緣部向下側彎曲的一對直立板部150、以及分別從各直立板部150的下端緣部向相反方向彎曲的一對凸緣部151。
下部分割體147和上部分割體152通過將分別與之對應的凸緣部146、151焊接起來而連接在一起,由此形成閉合截面結構部153。并且,該閉合截面結構部153在長度方向的一端部通過焊接而接合在管142的中間部上,焊接時將該閉合截面結構部153自身的一端開口部封閉,并使該閉合截面結構部153與管142相垂直。
并且,如圖8所示,右側的連接部件140的管142配置在前后方向上并且使閉合截面結構部153從管142向右方延伸出來,在這種狀態下,使管142的前端的安裝部141連接至座椅連接板100的右側,并且使管142的后端的安裝部141連接至車體骨架部68的上板部77的右側,再使閉合截面結構部153的伸出前端側連接至右側的車體骨架部85的地板架加強板90上。
在側的連接部件140的管142配置在前后方向上并且使閉合截面結構部153從管142向左方延伸出來,在這種狀態下,使管142的前端的安裝部141連接至座椅連接板100的左側,并且使管142的后端的安裝部141連接至車體骨架部68的上板部77的左側,再使閉合截面結構部153的伸出前端側連接至左側的車體骨架部85的地板架加強板90上。
也就是說,如圖11所示,在座椅連接板100的傾斜板部101上各座椅加強板91的車輛寬度方向的外側分別形成有安裝孔156,如圖16所示,在座椅連接板100的傾斜板部101的下表面上與安裝孔156同軸地固定焊接螺母157。并且,安裝螺栓160插入形成在管142的前端安裝部141上的安裝孔158、與座椅連接板100的安裝孔156同軸地形成在地面板76上的安裝孔159、以及座椅連接板100上的安裝孔156中,并且與焊接螺母157螺合在一起,由此將管142的前端的安裝部141固定在車體地板38一側。此時,安裝螺栓160上的凸出于車體地板38的部分與燃油箱63相距較大的間距。
另外,在車體骨架部68的上板部77上形成有安裝孔163,在上板部77的下表面上與安裝孔163同軸地固定有焊接螺母164。并且,安裝螺栓166插入形成在管142后端的安裝部141上的安裝孔158和上板部77上的安裝孔163中,并且與焊接螺母164螺合,由此將管142的后端的安裝部141固定在車體地板38一側。
另外,如圖17所示,地板架加強板90上位于后地板架89的兩側板部87之間的位置上,靠近車輛寬度方向的內側形成有安裝孔168,在地板架加強板90的下表面上與安裝孔168同軸固定有焊接螺母170。并且,安裝螺栓173插入形成在閉合截面結構體153的下板部144上的安裝孔171、與地板架加強板90的安裝孔168同軸地形成在地面板76上的安裝孔172、以及地板架加強板90上的安裝孔168中,并且與焊接螺母170螺合,由此將閉合截面結構體153的下板部144固定在車體地板38一側。這樣,在閉合截面結構部153的上板部149上形成有插入孔174,該插入孔174與下板部144的安裝孔171同軸,并且在其中插入有未圖示的工具等。
并且,各連接部件140安裝在車體地板38上,如上所述那樣,在連接部件140上的沿著車輛寬度方向的各閉合截面結構部153上,分別固定有后部座椅20的側部座椅21。也就是說,如圖15所示,在閉合截面結構部153的上板部149的兩處上形成有安裝孔177,在上板部149的下表面上固定有如圖18所示的與安裝孔177同軸的焊接螺母178。并且,安裝螺栓182插入形成在側部座椅21下部的安裝部179上的安裝孔180和上板部149上的安裝孔177中并與焊接螺母178相螺合,由此將側部座椅21的下部的安裝部179固定在連接部件140上。
另外,如圖15所示,在連接部件140的閉合截面結構部153的上板部149上,在接近管142的位置上形成有安裝孔189,圖19所示的由固定部板185和固定螺栓186所構成的安全帶固定部187固定在該安裝孔189內。也就是說,在閉合截面結構部153的上板部149的下表面上,固定有與安裝孔189同軸的焊接螺母190。固定螺栓186插入形成在固定部板185上的安裝孔191和上板部149上的安裝孔189中并與焊接螺母190螺合,由此將固定部板185固定在車體地板38一側。并且,安全帶193支撐在該安全帶固定部187的固定部板185上。
根據上述的實施方式,部件安裝螺栓112、125在燃油箱63的上方位置貫通車體地板38,位于部件安裝螺栓112、125上的凸出于車體地板38的部分,即凸出部113、126和燃油箱63之間的座椅加強板91固定在車體地板38的下表面上,因此,即使燃油箱63為伸出至部件安裝螺栓112、125側的形狀,在車輛發生碰撞等時,也能通過座椅加強板91來防止燃油箱63與部件安裝螺栓112、125的凸出部113、126發生干涉。而且,由于在座椅加強板91上設置有燃油箱63的抵接面117、118,所以能將該座椅加強板91作為燃油箱63的安裝基準,從而無需保留用來應對燃油箱63的形狀等的差異的余量而能將燃油箱63制成伸出至部件安裝螺栓112、125側的形狀。由此,能盡量消除對燃油箱63的空間的制約,從而能確保油箱的容量。而且,能將覆蓋部件安裝螺栓112、125的座椅加強板91兼用作設置燃油箱63的抵接面117、118的部件,這一點有利于降低成本。
另外,座椅加強板91與車體地板38的地面板76一起形成閉合截面的結構,由此,在能提高車體強度的同時,還能進一步穩定地支撐抵接在座椅加強板91的抵接面117、118上的燃油箱63。
另外,車體骨架部67在座椅加強板91的前方沿車輛寬度方向延伸,在車體骨架部67上結合有座椅加強板91,由此,座椅加強板91凸出于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延伸的車體骨架部67,從而在能提高車體強度的同時,還能進一步穩定地支撐抵接在座椅加強板91的抵接面117、118上的燃油箱63。這里,對于設置有在座椅加強板91的后方沿車輛寬度方向延伸的車體骨架部的情況而言,將座椅加強板91結合在車體骨架部上也能取得同樣的效果。
另外,座椅加強板91和車體骨架部67構成框狀地板加強部105的一部分,而該框狀地板加強部105通過沿著車體地板38連接成框狀而對車體地板38進行加強,由此,能將座椅加強板91作為框狀地板加強部105的一部分而加以有效利用。
這里,如圖20所示,在上述連接部件140的下方形成有維修孔195,該維修孔195內配置有燃油箱63的需要維修的泵等。在這樣的情況下,由于連接部件140如上所述那樣具有細管142,所以能很好地確保作業用間隙。
另外,作為取代上述地板加強部103的構成,也可以配置閉合截面的車體骨架部。
根據上述的實施方式,在燃油箱63上側的車體地板38上,在燃油箱63的前、后配置有車體骨架部96和車體骨架部68,并且,在燃油箱63的側方具有沿前后方向的相互不同的車體骨架部85,進而,一對連接部件140在分別將車體骨架部96和車體骨架部68連接起來的同時,還與車體骨架部85連接在一起,由此,在能確保燃油箱63上側的車體地板38的剛性的同時,還能在車輛發生碰撞時維持燃油箱63的配置空間。
另外,在燃油箱63的上側配置有后部座椅20的中央座椅22之高剛性的座椅滑動導軌51,并且座椅滑動導軌51將配置在燃油箱63前、后的車體骨架部96和車體骨架部68連接起來,由此,在能進一步切實地確保燃油箱63上側的車體地板38的剛性的同時,還能在車輛發生碰撞時進一步切實地維持燃油箱63的配置空間。
另外,由于在連接部件140上固定有安全帶固定部187,所以能將安全帶193切實地安裝在車體側。
另外,連接部件140具有管142和閉合截面結構部153,其中,管142為閉合截面結構,并且該管142將車體骨架部96和車體骨架部68連接在一起,而閉合截面結構部153將管142和車體骨架部85連接在一起,由此,能提高連接部件140自身的剛性。因此,在能進一步切實地確保燃油箱63上側的車體地板38的剛性的同時,還能在車輛發生碰撞時進一步切實地維持燃油箱63的配置空間。
另外,車體骨架部96構成框狀地板加強部105的一部分,該框狀地板加強部105通過沿著車體地板38連接成框狀而對車體地板38進行加強,由此,連接部件140將該框狀地板加強部105、車體骨架部68、以及一方的車體骨架部85連接在一起。因此,在能進一步切實地確保燃油箱63上側的車體地板38的剛性的同時,還能在車輛發生碰撞時進一步切實地維持燃油箱63的配置空間。
這里,如圖20所示,在連接部件140的下方形成有維修孔195,該維修孔195內配置有燃油箱63的需要維修的泵等。在這樣的情況下,由于連接部件140如上述那樣具有細管142,所以能很好地確保作業用間隙。
另外,作為取代上述地板加強部103的構成,也可以配置閉合截面的車體骨架部。
以上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在不脫離本發明的思想的范圍內,還能進行構成的添加、省略、置換以及其他的變更。本發明并不受上述說明的限定,其僅由本說明書所附權利要求書的范圍所限定。
權利要求
1.一種車體結構,其具有燃油箱;前部車體骨架部和后部車體骨架部,該前部車體骨架部和后部車體骨架部配置在上述燃油箱的前、后;側部車體骨架部,該側部車體骨架部配置在上述燃油箱的左、右;車體地板,該車體地板位于上述燃油箱的上側;一對連接部件,在上述車體地板上方,該一對連接部件將上述前部車體骨架部和上述后部車體骨架部連接在一起,并且該一對連接部件分別連接到互不相同的上述側部車體骨架部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體結構,具有座椅滑動導軌,該座椅滑動導軌被設置為,將上述前部車體骨架部和上述后部車體骨架部連接在一起。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體結構,還具有安全帶固定部,該安全帶固定部固定在上述連接部件上。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體結構,其中,上述連接部件具有第一閉合截面結構部,該第一閉合截面結構部將上述前部車體骨架部和上述后部車體骨架部連接在一起;第二閉合截面結構部,該第二閉合截面結構部將上述第一閉合截面結構部和上述側部車體骨架部連接在一起。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體結構,其還具有框狀地板加強部,上述前部車體骨架部沿上述車體地板被連接成框狀,由此構成對車體地板進行加強的上述框狀地板加強部的一部分。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車體結構,其具有燃油箱;前部車體骨架部和后部車體骨架部,該前部車體骨架部和后部車體骨架部配置在上述燃油箱的前、后;側部車體骨架部,該側部車體骨架部配置在上述燃油箱的左、右;車體地板,該車體地板位于上述燃油箱的上側;一對連接部件,在上述車體地板上方,該一對連接部件將上述前部車體骨架部和上述后部車體骨架部連接在一起,并且該一對連接部件分別連接到互不相同的上述側部車體骨架部上。
文檔編號B62D25/20GK1974257SQ20061016275
公開日2007年6月6日 申請日期2005年6月28日 優先權日2004年6月30日
發明者岡本吉則, 水緯謙二, 菅原克也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