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自行車用中空構造部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構造部件、特別是將包括電氣配線、操作線及油空壓配管中的至少一種的線材貫穿插入到內部的自行車用中空構造部件。
背景技術:
在自行車的車架或車把等自行車用中空構造部件中,過去大多采用中空的管子。對于作為采用這樣的管子的構造部件的自行車用車架,已知在車架內貫穿插入閘線和變速線等操作線或電氣配線用的連接軟線等線材的車架(參照專利文獻1)。在前述現有的車架中,在安裝在車把上的閘線、從變速操作部直至前后的制動裝置和后輪變速裝置中配有操作用的線材,同時,在安裝在前輪上的馬達、安裝在前部的燈和配置在車架中央的電池以及控制器之間配置連接軟線。貫穿插入這些操作線和連接軟線等線材的線材保持部,在管部的外周側沿著軸芯方向(相當于第一方向)在其全部長度上延伸,與管部形成一體。線材保持部由用于容納線材的凹槽構成,線材保持部凹槽的開口部分被封閉構件封閉。在這樣構成的自行車用車架中,由于將線材容納在線材保持部中、同時利用封閉構件將開口封閉住,所以易于進行線材的配線作業。并且,可以防止線材的損傷和腐蝕。
日本特開2000-302074號在前述現有結構中,由于利用凹槽構成車架的線材保持部,所以在車架的軸線方向的大致全部長度上形成凹槽。若在整個長度上形成這樣的凹槽,則由于凹槽使得車架的強度降低。為了保持車架的強度,有必要增大車架的截面面積,擔心會導致重量增加。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課題是,對于可在內部貫穿插入線材的自行車用中空構造部件,保持部件的強度并減輕其重量。
根據發明1的自行車用中空構造部件,在可以將包含電氣配線、操作用線以及油空壓配管中的至少一種的線材貫穿插入到內部的部件中,配有筒狀的部件主體和至少一個隔壁部,筒狀的部件主體在內部形成空間并在第一方向上較長,至少一個隔壁部沿著第一方向形成,將部件主體空間的至少一部分分隔成多個分隔空間。線材可以貫穿插入到被該隔壁部分隔成的分隔空間的至少一個。
在該自行車用中空構造部件中,連接燈、馬達或控制器等的電氣配線、變速器或閘的操作用線以及閘的油空壓配管等線材,被貫穿插入到在筒狀部件主體內部沿著第一方向形成的隔壁部分隔出的、實際上封閉的分隔空間內。因而,在外表面上不易產生在第一方向上長的凹槽等的強度減弱部分。并且,即使為了使線材進出而形成開口,也可通過形成隔壁部利用該隔壁部保持強度,強度不易下降。在此,由于將線材貫穿插入到被隔壁部分隔出的實際上封閉的分隔空間,所以在可以在內部貫穿插入線材的構造部件中,可以不增大截面面積、而利用分隔壁來保持強度。因而,可以保持構造部件的強度并實現輕量化。
根據發明2的自行車用中空構造部件,在發明1所記載的部件中,部件主體由單一的部件構成。在這種情況下,由于部件主體是由單一部件構成的,所以易于進一步保持強度。
根據發明3的自行車用中空構造部件,在發明1或2所記載的裝置中,部件主體具有大致圓形的外表面截面形狀。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外表面的截面形狀為圓形,所以易于進一步保持強度。
根據發明4的自行車用中空構造部件,在發明1至3任何一項所記載的部件中,進一步配有具有從部件主體的表面向著分隔空間貫穿的第一開口的線材貫穿插入部。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形成用于線材進出的第一開口,仍可以利用隔壁部保持強度。
根據發明5的自行車用中空構造部件,在發明1至4任何一項所記載的部件中,隔壁部形成于第一方向的全部長度上。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更好地保持部件的強度。
根據發明6的自行車用中空構造部件,在發明1至5任何一項所記載的部件中,進一步配有具有從部件主體的表面向著分隔空間貫穿的第二開口、用于將其它部件安裝到部件主體上的部件安裝部。在這種情況下,利用部件安裝部可以容易地安裝車鈴或變速操作部等其它部件。
根據發明7的自行車用中空構造部件,在發明1至6任何一項所記載的部件中,部件主體是自行車的車架。在這種情況下,可以保持能夠貫穿插入線材的自行車車架的強度并實現輕量化。
根據發明8的自行車用中空構造部件,在發明7所記載的部件中,部件主體是自行車的車架體。在這種情況下,可以保持能夠貫穿插入線材的自行車的車架體的強度并實現輕量化。
根據發明9的自行車用中空構造部件,在發明1至8任何一項所記載的部件中,部件主體是自行車的車把桿。在這種情況下,可以保持能夠貫穿插入線材的自行車車把桿的強度并實現輕量化。
根據發明10的自行車用中空構造部件,在發明1至9任何一項所記載的部件中,部件主體是自行車的車把桿。在這種情況下,可以保持能夠貫穿插入線材的自行車車把桿的強度并實現輕量化。
根據發明11所述的自行車用中空構造部件,在發明4至10任何一項所記載的部件中,進一步配有堵塞第一開口的第一蓋部件。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利用第一蓋部件堵塞第一開口,所以液體不易浸入到內部,貫穿插入到內部的線材更加難以腐蝕。
根據發明12所述的自行車用中空構造部件,在發明5至11任何一項所記載的部件中,進一步配有堵塞第二開口的第二蓋部件。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利用第二蓋部件堵塞第二開口,所以液體不易浸入到內部,貫穿插入到內部的線材更加難以腐蝕。
采用本發明,由于將線材貫穿插入到被隔壁部分隔出的實際上封閉的分隔空間中,所以利用隔壁部、可以不增大截面面積而保持強度。因而,可以保持部件的強度并實現輕量化。
圖1是采用本發明實施形式1的自行車的側視圖。
圖2A是主車架的剖視示意圖。
圖2B是擺動臂的剖視示意圖。
圖3是其手柄部分的透視放大圖。
圖4是車把桿的剖視示意圖。
圖5是車把部的剖視圖。
圖6是表示控制裝置結構的框圖。
圖7是第一控制單元的外觀透視圖。
圖8是表示第二和第三控制單元的表面側的透視圖。
圖9是表示第二和第三控制單元的內面側的透視圖。
圖10是另一個實施形式的與圖5相當的圖示。
圖11是另一個實施形式的車把桿的背面圖。
圖12是另一個實施形式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在圖1中,采用本發明第一個實施例的自行車是帶有前后懸掛裝置的山地車,設置具有帶后懸掛裝置2a的車架體2和帶有前懸掛裝置3a的前叉3的車架1、車把部4、包含前后變速裝置8、9的驅動部5、安裝在前叉3上的前輪6、裝有輪轂發電機10的后輪7、用于控制含有前后變速裝置8、9的各部分的控制裝置11(圖6),和前后圓盤閘裝置13f、13r。
車架1的車架體2具有對例如鋁合金制成的通過擠壓成形形成的方管進行焊接而制成的Y字形的主架24,和可擺動地安裝在主架24后部的擺動臂25。在主架24上安裝包含車座18和驅動部5的各個部分。在主架24和擺動臂25之間安裝后懸掛裝置2a。前叉3可繞著傾斜的軸線自由擺動地安裝在車架體2的前部。
如圖2A所示,主架24具有在內部形成空間的、在X1軸向方向上長的長方形截面的圓筒狀車架主體部24a;和以將車架主體部24a的空間分隔成三個分隔空間47a、47b、47c的方式沿著X軸形成兩個隔壁部24b、24c。在利用這兩個隔壁部24b、24c分隔出的分隔空間47b、47c中分別貫穿插入后面所述電氣配線和操作線等線材。擺動臂25是從擺動部分起分成兩股并以夾住后輪7的方式延伸至后輪7的中心的臂。如圖2B所示,擺動臂25具有在內部形成空間的、長方形截面的筒狀的車架主體部25a;和以將車架主體部25a的空間分隔成三個分隔空間47d、47e、47f的方式形成的兩個隔壁部25b、25c。在由這兩個隔壁部24b、24c分隔出的分隔空間47b、47c中分別貫穿插入后面所述的電氣配線和操作線等線材。并且,在主架24和擺動臂25的分隔空間47b、47c、47e、47f中,形成具有用于從外部插入線材、或將線材拉出到外部的開口的線材貫穿插入部49。
如圖1所示,前叉3具有左右一對前懸掛裝置3a、在上部連接兩個前懸掛裝置3a的拱部3b、從拱部3b的中心貫穿主架24并向上方延伸的旋轉支撐部3c。旋轉支撐部3c是可繞向后方傾斜的X2軸線自由旋轉地支撐在主架24前部的管狀部件。在該旋轉支撐部3c的內部,貫穿插入從后述桿部引到主架24的后述線材。
如圖3所示,車把部4具有固定在前叉3的上部上的車把立柱12、和固定在車把立柱12上的車把桿15。如圖2和圖5所示,車把立柱12具有螺紋固定到旋轉支撐部3c上的叉固定部12a、裝有車把桿15的車把桿安裝部12b、將兩者連接起來的方管狀的桿部12c。在桿部12c的內部貫穿插入從車把桿15引到前叉3的后述線材。在叉固定部12a和車把桿安裝部12b中形成具有從表面貫穿至內部的開口的線材貫穿插入部51。
車把桿15是例如鋁合金制成的管狀部件,例如通過擠壓成形形成。如圖4和圖5所示,車把桿15具有在內部形成空間的、在X3軸向方向上長的圓形截面的管狀桿主體部15a;和以將桿主體部15a的空間分隔成兩個分隔空間48a、48b的方式沿著Z軸形成的隔壁部15b。在由該隔壁部24b分隔成的分隔空間48b中貫穿插入后面所述的線材。并且,在車把桿15中形成具有從桿主體部15a的表面向著分隔空間48b貫穿的開口的線材貫穿插入部52。進而,在車把桿15中,由桿主體15a和隔壁部15b形成線材貫穿插入部53a、53b,該線材貫穿插入部53a、53b具有用于從桿主體15a的表面貫穿隔壁部15b向著分隔空間48b貫穿插入閘線60r的開口。
如圖3所示,在車把桿15兩端安裝前后閘桿16f、16r和把手17f、17r。前后閘桿16f、16r經由前后閘線60f、60r與前手圓盤閘裝置13f、13r連接。閘線60f從車把立柱12穿過前叉3a配置到前圓盤閘裝置13f上。后閘線60r經由車把立柱12、前叉3a穿過主架24和擺動臂25配置到后圓盤閘裝置13r上。另外,在主架24和擺動臂25內,將閘線60f貫穿插入到與電氣配線不同的分隔空間47c、47f內。在前手閘桿16f、16r的安裝部分上,安裝進行前后變速裝置8、9的手動變速操作的變速開關20b、20a,在自動模式和手動模式之間切換運轉模式的操作開關21a,用于對懸掛裝置3a、2a的軟硬進行手動切換的操作開關21b。
驅動部5具有帶有設置在車架體2下部(懸吊部)上的曲柄27和電動前撥鏈器26的前變速裝置8;和帶有具有例如九個鏈輪的多級齒輪(圖中未示出)和電動后撥鏈器28的后變速裝置9。曲柄27具有帶由例如三個鏈輪的齒輪曲柄27a和左曲柄27b。并且,驅動部5具有繞在齒輪曲泵27a和多級齒輪的任一鏈輪上的鏈條29。
在左曲柄27b側的旋轉中心安裝用于檢測曲柄27的旋轉的旋轉檢測器22。旋轉檢測器22具有導線開關23(圖6)、和在曲柄27的旋轉方向上隔開一定間隔地配置在導線開關23的旋轉中心側的磁鐵(圖中未示出),曲柄27每旋轉一圈輸出四個脈沖。在此,由于在外裝變速器的情況下、曲柄27不旋轉時不能進行變速,所以設置旋轉檢測器22的目的是用于僅當曲柄27旋轉時進行變速。
后輪7的輪轂發電機10是可以安裝活輪的輪轂,所述活輪裝有圓盤閘的閘盤61以及多級齒輪,在內部具有通過后輪7旋轉進行發電的交流發電機19(圖6)。
控制裝置11根據變速開關20b、20a和操作開關21a、21b的操作控制變速裝置8、9和懸掛裝置3a、2a,同時,根據速度對它們進行自動控制。
如圖6所示,控制裝置11具有第一、第二和第三控制單元30~32三個控制單元。第一控制單元30經由連接軟線65連接到交流發電機19上。利用交流發電機10產生的電力驅動第一控制單元30,利用所供給的電力控制前撥鏈器26、經由連接軟線69連接的后撥鏈器28以及由連接軟線68連接的后懸掛裝置2a。第一控制單元30經由連接軟線66連接到第二控制單元31上,由電力攜帶控制信號并提供給第二控制單元31和第三控制單元32。具體而言,根據控制信號開、關電力,并由電力攜帶輸出控制信號。
第二控制裝置31,根據從第一控制單元30送出的控制信號、控制利用連接軟線67連接的前懸掛裝置3a,同時,由第一控制單元30居間調節各開關20a、20b、21a、21b的操作信息。
第三控制單元32可自由拆卸地安裝到第二控制單元31上。第三控制單元32具有可以顯示行駛信息的液晶顯示部56,根據從第一控制單元30輸出的控制信號對液晶顯示部56進行顯示控制。液晶顯示部56顯示表示行駛狀態的行駛信息。
第一控制單元30例如安裝在車架體2下部的懸吊部上,與旋轉檢測器22和前撥鏈器(デイレ-ラ)26相鄰設置。第一控制單元30根據運轉模式對變速裝置8、9和后懸掛裝置2a進行控制。具體而言,在自動模式時,根據速度對變速裝置8、9進行變速控制,同時,根據速度以軟、硬兩種硬度控制后懸掛裝置2a。在手動模式時,根據各變速開關20a、20b以及操作開關21a、21b的操作,控制變速裝置8、9及后懸掛裝置2a。并且,將速度信號作為控制信號,輸出給第二控制單元31和第三控制單元32。
第一控制單元30具有由微型計算機構成的第一控制部35。在第一控制部35上連接有用于利用從交流發電機19而來的脈沖輸出產生速度信號的波形形成回路36、充電控制回路37、蓄電元件38、旋轉檢測器22的導線開關23。并且,還連接有前撥鏈器26的馬達驅動器(FMD)39、后撥鏈器(デイレ-ラ)28的馬達驅動器(RMD)40、前撥鏈器26的動作位置傳感器(FLS)41、后撥鏈器28的動作位置傳感器(RLS)42、后懸掛裝置2a的馬達驅動器(RSD)43。
充電控制回路37對從交流發電機19輸出的電力進行整流,產生直流電。蓄電元件38例如由大容量的電容器構成,儲存從交流發電機19輸出、被充電控制回路37整流的直流電。儲存在蓄電元件38中的電力被供應給第一控制部35和馬達驅動器39、40、43。另外,蓄電元件38也可以采用鎳鎘(ニツケル·カドニウム)電池、鋰離子電池或者鎳氫電池等蓄電池來代替電容器。各馬達驅動器39、40、43根據控制信號向各馬達輸出對設置在撥鏈器26、28上的馬達44f、44、設置在后懸架裝置2a上的馬達(圖中未示出)的驅動信號。
如圖7所示,第一控制單元30具有在內部容納各部件的殼體70,在殼體70的外表面上具有用于安裝連接軟線65、68的端子臺71、和分別用于安裝連接軟線66、69的兩個底架插銷72、73。在端子臺71上設有一對板狀凸固定端子71a、71b、一對螺紋端子71c、71d。壓接在連接軟線65一端上的一對凹固定端子65a連接到凸固定端子71a、71b上。在連接軟線65的另一端上連接交流發電機19。壓接在連接軟線68一端上的一對Y端子68a、68b連接到螺紋端子71c、71d上。在連接軟線68的另一端上連接后懸掛裝置2a。在此,在對交流發電機19的連接軟線65、和對后懸掛裝置2a的連接軟線68中,由于端子形狀是不同的,所以不會錯誤地將連接軟線65和連接軟線68顛倒配置。因而,可以防止易于配線錯誤和破損的第一控制單元30內的各種回路的損失。這些連接軟線中的連接軟線65、69,通過擺動臂25內的分隔空間47e連接到交流發電機19、后撥鏈器28上。連接軟線68直接連接到后懸掛裝置2a上。并且,連接軟線66穿過主架24內的分隔空間47b連接到第二控制單元31上。
安裝于連接軟線66一端上的底架插口66a連接到底架插銷72上。連接軟線66的另一端連接到第二控制單元31上。安裝于連接軟線69一端上的底架插口69a連接到底架插銷73上。連接軟線69的另一端連接到后撥鏈器28上。
如圖3、圖8和圖9所示,利用與車把部4的車把桿15形成一體的托架50,對第二控制單元31進行安裝。如圖6所示,第二控制單元31具有由微型計算機構成的第二控制部45。在第二控制部45上連接有變速開關20a、20b、操作開關21a、21b、前懸掛裝置3a的馬達驅動器(FSD)46。
第二控制單元31借助從第一控制部35輸出的電力進行操作,同時,根據由電力攜帶的控制信號、與運轉模式相應地對前懸掛裝置3a進行控制。具體而言,在自動模式時,根據速度對前懸掛裝置3a的軟硬進行切換,同時,在手動變速模式時,根據操作開關21b的操作對前懸掛裝置3a的軟硬進行切換。
并且,如圖8和圖9所示,第二控制單元31具有在內部容納各部件的殼體75,在殼體70的里面(圖6),設有用于安裝連接軟線66、67的端子臺75。在端子臺76上設置六個螺紋端子76a~76f。
連接軟線66是具有4根芯線66g~66j的4芯軟線。其中的芯線66g例如為三根線的地線。芯線66h例如為用于向第二控制單元31提供電力的芯線,利用芯線66h從第一控制單元30發送例如作為第一控制信號的速度信號。芯線66i是例如用于向第一控制單元30發送從變速開關20a、20b和操作開關21a、21b而來的信號的芯線。在此,每個開關中流過電壓不同的模擬電流。芯線66j是用于例如提供驅動前懸掛裝置3a的電力的。
如前面所述,在連接軟線66的一端上安裝具有四個銷的底架插口66a(圖4),在另一端上壓接有連接到螺紋端子76a~76d上的四個Y端子66b~66e。在根據自行車的型號和車架1的尺寸確定連接軟線66的長度并切斷之后,將該Y端子66b~66e分別壓接到連接軟線66的4根芯線66g~66j上。
連接到螺紋端子76e、76f上的兩個Y端子67a、67b,被壓接在連接軟線67的一端上。連接軟線67的另一端被連接到前懸架裝置3a上。并且,在殼體75上,延伸出連接到變速開關20a和操作開關21a上的連接軟線77、和連接到變速開關20b和操作開關21b連接軟線78。這些軟線77、78從變速開關20a和操作開關21a穿過車把桿15的分隔空間48b,不通過第二控制單元31連接到螺紋端子76c、76d上。
在殼體75的表面(圖5)上形成用于可自由拆卸地安裝到第三控制單元32上的導向凹部75a、和對第三控制單元32進行緊固的具有彈性的緊固片75b。在導向凹部75a上形成一對槽部75c,第三控制單元32的突起部80c(后述)配合到槽部75c中。并且,將配和凹部80b配合到緊固片75b中。進而,相隔一定間隔地設置電連接到第三控制單元32上的一對觸點75e。
第三控制單元32是所謂的循環計算機,可自由拆卸地安裝到第二控制單元31上。并且,在第三控制單元32上安裝例如紐扣電池等電池59,可以從電池59提供電力。借此,即使從第二控制單元31上拆下第三控制單元32,第三控制單元32仍可以工作。因此,可以進行輪子直徑的設定等各種初期設定,同時,可以存儲行駛距離、行駛時間等各種數據。
如圖3所示,第三控制單元32具有由微型計算機構成的第三控制部55。在第三控制部55上連接有液晶顯示部56、經由電力穩定化回路57相連的后燈58、電池59。液晶顯示部56可以顯示速度、節奏(ケイデンス)、行駛距離、變速位置和懸掛狀態等各種形式信息,利用后燈58進行照明。電力穩定化回路57的作用是,即使開、關電源并提供控制信號、仍可以通過使包含開、關信號的電力平穩化使其保持穩定。因此,即使在電力中攜帶開關控制信號,在后燈58中也不易產生偏差。另外,第三控制單元32當從第二控制單元31上拆下時,具有作為步數計的功能。
并且,如圖5和圖6所示,第三控制單元32具有箱形的殼體80。在殼體80的表面(圖5)上,面對著液晶顯示部56開設顯示口80a。在殼體80的里面(圖6),形成配合到第二控制單元31的殼體75的一對槽部75c中的一對突起部80c、和對緊固片75b進行緊固的配和凹部80b。并且,在里面設有用于與第二控制單元31的觸點75e電連接的一對觸點80d。
在這樣構成的控制裝置11中,自行車行駛時,輪轂發電機10的交流發電機19發電,經由連接軟線65輸送給第一控制單元30,將電力儲存在蓄電元件38中。在此,由于交流發電機19設置在后輪上,所以例如若豎起支架且旋轉腳踏板,則即使充電量不足仍可以對蓄電元件38進行充電。因而,為了對變速裝置進行調整,只要旋轉腳踏板就可以簡單地充電,即使充電量不足,仍可以容易地進行液晶顯示部56的設定等操作。
并且,由于第一控制單元30設置在懸吊部上,所以與交流發電機19的距離近,電源線短,提高了信號的輸送、獲取和電力供應的效率。在自動模式下,當行駛中的速度超過規定的下限值、比該值更慢時,進行變速操作。該變速操作優先于后撥鏈器進行。并且,當速度達到規定速度以上時,兩個懸掛裝置3a、2a的硬度變硬。在這樣控制時,利用第一控制部35開、關電力的信號產生用于控制液晶顯示部56和懸掛裝置3a的控制信號,該信號和電力一起經由連接軟線66輸送給第二控制部45和第三控制部55。
在此,由于電流中攜帶有控制信號,所以電力線和控制線可以通用,同時,由于控制單元3被分成三個,所以可以減少配線的根數。并且,由于確定了連接軟線66的長度,所以可以在另一端上連接Y端子66b~66e,因而,可以自由選選擇兩個控制單元30、31的配置,可以緩解配置的限制。
并且,在車把桿15和車架1等構造部件中設有被隔壁部分隔開的實際上封閉的分隔空間,將連接軟線和控制線等線材貫穿插入到該分隔空間中,因而,對于內部可以貫穿插入線材的構造部件,利用隔壁部、可以不增大截面面積而保持強度。因而,可以保持構造部件的強度并使其輕量化。
進而,如現有技術那樣,在遍及線材全長利用封閉部件封閉開口的情況下,外觀變差,同時由于彈性緊固封閉部件、所以若存在不一致的地方,則所容納的線材可能會在整個長度上露出。但是,在本實施形式中,為了插入和取出線材,只需要設置具有開口的線材貫穿插入部就可以了,因而,不會造成外觀變差,線材不會在整個長度上露出。
(a)在前述實施形式中,在車把立柱12和前叉3中未設置隔壁部,但是在這些部件中也可以設置隔壁部并形成分隔空間。
(b)如前述圖10和圖11所示,在前述實施形式的基礎上,為了安裝例如自行車鈴等其它部件85,可以設置例如具有從桿主體15a的表面向著分隔空間48b貫穿的開口的部件安裝部54。部件安裝部54可以是這樣的,其兩端54a形成中間部54b直徑大的圓形,中間部54b形成細槽狀。利用這樣的部件安裝部54,從部件安裝部54兩端的任意一端將例如螺栓86的頭部86a插入到分隔空間48b中,定位于適當的位置上,并且利用螺母87安裝其它部件85。在這種情況下,在螺栓86上可以形成與部件安裝部54的中間部54b配合并防止旋轉的防止旋轉部。另外,部件貫穿插入部的形成部位不限于車把桿,可以設置在任何構造部件上。(c)如圖12所示,也可以利用該部件88蓋住線材貫穿插入部52或部件安裝部54的開口。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利用蓋部件蓋住了開口,所以液體等不易于浸入到內部,貫穿插入到構造部件內部的線材不易于腐蝕。
權利要求
1.一種自行車用中空構造部件,所述自行車用中空構造部件可以將包含電氣配線、操作用線以及油空壓配管中的至少任一種的線材貫穿插入到內部,其特征在于,配有筒狀的部件主體和至少一個隔壁部,所述筒狀的部件主體在內部形成空間并在第一方向上較長,所述至少一個隔壁部沿著所述第一方向形成,將所述部件主體的所述空間的至少一部分分隔成多個分隔空間;所述線材可以貫穿插入被隔壁部分隔成的所述分隔空間的至少一個。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用中空構造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部件主體由單一的部件構成。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行車用中空構造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部件主體具有大致圓形的外表面截面形狀。
4.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自行車用中空構造部件,其特征在于,進一步配置具有從所述部件主體的表面向所述分隔空間貫穿的第一開口的線材貫穿插入部。
5.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自行車用中空構造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壁部形成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整個長度。
6.如權利要求1至5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自行車用中空構造部件,其特征在于,進一步配置具有從所述部件主體的表面向所述分隔空間貫穿的第二開口、用于將其它部件安裝到所述部件主體的部件安裝部。
7.如權利要求1至6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自行車用中空構造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部件主體是所述自行車的車架。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自行車用中空構造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部件主體是所述自行車的車架體。
9.如權利要求1至8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自行車用中空構造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部件主體是所述自行車的車把桿。
10.如權利要求1至9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自行車用中空構造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部件主體是所述自行車的車把立柱。
11.如權利要求4至10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自行車用中空構造部件,其特征在于,進一步配有堵塞所述第一開口的第一蓋部件。
12.如權利要求5至11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自行車用中空構造部件,其特征在于,配有堵塞所述第二開口的第二蓋部件。
全文摘要
本發明的內部可以貫穿插入線材的自行車用中空結構部件,可以保持部件強度并實現輕量化。車把桿(15)是內部可以貫穿插入包含電氣配線、操作線和油壓配管的至少一種的線材部件,配有桿主體部(15a)、和隔壁部(15b),桿主體部(15a)是在內部形成空間的在X3方向上長的筒狀。隔壁部(15b)是以將桿主體部(15a)的空間的至少一部分分隔成多個分隔空間的方式沿著X3方向形成的部分。向由該隔壁部(15b)分隔成的分隔空間(48)中至少可以貫穿插入一個線材。
文檔編號B62K19/40GK1579872SQ20041003189
公開日2005年2月16日 申請日期2004年3月31日 優先權日2003年8月5日
發明者老健 申請人:株式會社島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