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氣囊裝置、設有氣囊裝置的摩托車和氣囊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安裝在摩托車上的氣囊裝置的制造技術。
背景技術:
已知有借助于在摩托車上安裝氣囊裝置以求得保護乘員的技術。例如,在特開2001-219884號公報中公開了如下的技術使氣囊在小型摩托車的前叉等車體構件與乘員的乘座之間的空間膨脹、展開。在該技術中提出了安裝摩托車的氣囊裝置的可能性,但是,通過進一步追求發(fā)生事故時氣囊對乘員約束狀態(tài)的合理性,提高了對乘員徹底保護的要求。
專利文獻1特開2001-219884號公報發(fā)明內(nèi)容鑒于上述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有助于在摩托車發(fā)生事故時徹底保護乘員的氣囊制造技術。
為達到上述目的,構成了各技術方案項所述的發(fā)明。按照技術方案1所述的發(fā)明,構成了具有氣囊、并且安裝在摩托車上的氣囊裝置。該氣囊的結構是在摩托車發(fā)生前方碰撞時進行膨脹,從而可以約束因碰撞的沖擊而要向該摩托車的前方移動的乘員。另外,在該氣囊的朝向摩托車的車輛構成部件的一側形成嵌合部。該嵌合部借助于在膨脹時與車輛構成部件相嵌合來限制氣囊的移動。
即,借助于嵌合部與車輛構成部件的嵌合而限制膨脹時的氣囊的移動,能夠使膨脹了的氣囊相對于在事故發(fā)生時要向摩托車的前方移動的乘員保持在對乘員進行約束的恰當?shù)奈恢蒙希⑶夷軌蛳拗茪饽覐脑撉‘數(shù)奈恢冒l(fā)生位移,從而能夠切實地保證氣囊對乘員的保護能力。另外,由于通過限制氣囊的移動能夠促使在約束乘員時氣囊自身的壓縮形變,所以能夠確保對沖擊的吸收能力,進一步提高使乘員的動能減小的效果。
另外,在本發(fā)明中,由于是在氣囊自身上形成嵌合部的結構,所以沒有必要在氣囊之外設定、配置使氣囊保持恰當位置的保持裝置,從而能夠使氣囊裝置的結構簡單。
如上所述,從確保膨脹時氣囊的恰當位置和確保對沖擊的吸收能力的角度出發(fā),“車輛構成部件”可以廣泛地包括例如車把、儀表類、燃料箱、支持前輪用的前叉等構成摩托車的各要素。另外,從同樣的角度出發(fā),所謂“限制氣囊的移動”,不拘對氣囊移動的限制形態(tài),它不僅包括完全禁止該氣囊移動的形態(tài),還廣泛地包括使氣囊難以移動的形態(tài)等。另外,關于移動限制方向也不受特別的限制。
本說明書中的“摩托車”廣泛地包括具有鞍座的車輛,即乘員跨乘在車座上的形態(tài)的車輛,例如,包括在乘座的前方附設燃料箱型的自動兩輪車、在乘員的乘坐和支持車把用的前叉之間形成空間部的小型自動兩輪車的任何一種。另外,除自動兩輪車外,具有三個以上的行進輪、由乘員跨乘的車輛(例如向客戶送比薩餅等場合用的三輪摩托車、穿越難行之路的三輪或四輪小礦車式的摩托車)以及如在雪上進行移動等的那樣,借助于橇或履帶行進的、乘員騎坐的車輛也廣泛地包括上述“摩托車”之內(nèi)。
本說明書中的“前方碰撞”不僅包括如字面上所講的摩托車以直線前進狀態(tài)與碰撞對象物碰撞的形態(tài),還廣泛地包括摩托車斜著與碰撞對象物碰撞的形態(tài)或者維持直線前進狀態(tài)只是前方的部分部位與碰撞對象物相碰撞的形態(tài)等。另外,本說明書中的“氣囊裝置”,優(yōu)選是將上述氣囊和使該氣囊膨脹的裝置,例如充氣機等,放在保持器內(nèi)的結構。
(技術方案2所述的發(fā)明)在技術方案2所述的發(fā)明中,上述氣囊上形成的嵌合部具有當氣囊膨脹時在朝向上述車輛構成部件一側的氣囊表面上形成的凹部或凸部。由于氣囊表面有凹部或凸部的氣囊形狀本身能夠具有與車輛構成部件相嵌合的功能,所以無需另外準備用于與車輛構成部件相嵌合的部件,能夠借助于簡單的結構限制膨脹時氣囊的移動。另外,在本發(fā)明中,可以廣泛地包括僅凹部或凸部的某一方在氣囊上形成的形態(tài)、形成多個的形態(tài)、凹部和凸部雙方各形成一個或多個的形態(tài)等。
(技術方案3所述的發(fā)明)技術方案3所述的發(fā)明是在上述第1或第2項所述的氣囊裝置中,借助于嵌合部與摩托車的車把嵌合來限制氣囊的移動。由于摩托車的車把從摩托車上突出的程度較大,所以能夠容易地與氣囊嵌合,從而可以提高對氣囊移動的限制的可靠性。
(技術方案4所述的發(fā)明)上述技術方案3所述的氣囊裝置的嵌合部是具有凹部的結構,并且該凹部至少與構成車把的左右兩車把構成部相嵌合。由于凹部至少與左右兩車把構成部嵌合,所以氣囊的固定更加可靠。特別是由于左右車把構成部是在與摩托車的行進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延伸的部件,所以能夠有效地限制膨脹了的氣囊向摩托車的行進方向的移動。因此,在發(fā)生事故時對因沖擊而要向前方移動的乘員進行阻擋和約束時,能夠切實地與乘員的沖向前方的動能相對,從而求得對乘員的徹底保護。
(技術方案5所述的發(fā)明)按照技術方案5所述的發(fā)明,提供安裝了第1至第4項的各種氣囊裝置的摩托車。
(技術方案6所述的發(fā)明)在技術方案6所述的發(fā)明中,提供實質(zhì)上與第1項所述的氣囊裝置起相同作用效果的氣囊裝置的合理的制造方法。即,在技術方案6所述的發(fā)明中,為了限制膨脹時氣囊的移動,在該氣囊上形成了用于與摩托車的車輛構成部件嵌合的嵌合部,因而能夠在事故發(fā)生時將膨脹的氣囊保持在合適的位置上,并借助于氣囊自身的壓縮確保對沖擊的吸收能力,因此,該氣囊能夠切實地阻擋乘員的動能,提高對乘員的約束能力。
(技術方案7所述的發(fā)明)在技術方案7所述的發(fā)明中,作為上述氣囊裝置的制造方法的嵌合部的形成方法,利用了在氣囊內(nèi)部配置的系繩。具體而言,借助于在氣囊內(nèi)部配置的系繩對氣囊進行牽拉,在氣囊的朝向車輛構成部件一側形成凹部,從而形成嵌合部。由于通過在氣囊內(nèi)部配置的系繩形成凹部,所以可以使氣囊的外表面為簡單的結構。當然,這也可以構成具有與技術方案2以下所述的各氣囊裝置的構成要素同等的構成要素的氣囊裝置的制造方法。作為系繩對氣囊的牽拉方向,廣泛地包括可以在氣囊的朝向車輛構成部件一側形成凹部的方向,例如可以適當?shù)夭捎门c車輛構成部件相對的方向,或者相對摩托車的行進方向為左右的方向等任何方向。
圖1示出了作為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自動兩輪車的整體結構。
圖2示出了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氣囊裝置的整體結構。
圖3簡略地示出了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氣囊裝置與車把的關系。
圖4示出了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氣囊裝置的氣囊開始展開、膨脹的狀態(tài)。
圖5示出了氣囊進一步展開、膨脹的狀態(tài)。
圖6示出了氣囊被車把限制移動,膨脹至乘員保護區(qū)的狀態(tài)。
圖7示出了氣囊約束乘員的狀態(tài)。
圖8示出了本發(fā)明另外的實施方式的氣囊的結構。
圖9示出了圖8所示的氣囊的A-A線的剖面結構。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在圖1中示出了本實施方式的自動兩輪車100和設置在該自動兩輪車100上的氣囊裝置111。自動兩輪車100相當于本發(fā)明的“摩托車”的一個例子。自動兩輪車100具備車體構成部131,此車體構成部131具有車座132、燃料箱133、車把135和前叉138;以及前輪137和后輪139,它們安裝在該車體構成部131上,乘員跨越車座132乘坐。前輪137經(jīng)前叉138與車把135連接,接受乘員的操縱。另外,為方便計,在圖1中未畫出乘員。氣囊裝置111配置在構成車體構成部131的燃料箱133的車座132側的邊界區(qū)域。
將車體構成部131中的燃料箱133的上方、乘坐自動兩輪車100的乘員(在圖3至圖7中用標號101表示)的前方側區(qū)域規(guī)定為自動兩輪車100發(fā)生前方碰撞時的乘員保護區(qū)151。在本實施方式中,“前方碰撞”廣泛地包括自動兩輪車100與前方側(圖1中的左側)的碰撞對象物(為簡單計,未圖示)碰撞的形態(tài)?!俺藛T保護區(qū)151”定義為由于前方碰撞時的動能,乘員要向自動兩輪車100前方移動時,由氣囊121約束、保護該乘員用的空間。
特別是如圖2詳細示出的那樣,氣囊裝置111將以埋設形式配置在圖1所示的車體構成部131(燃料箱133的端部區(qū)域)上的保持器113以及收藏在該保持器113內(nèi)的充氣機(為簡單計,未特別進行圖示)和氣囊121作為主體而構成。
由示出氣囊裝置111的側面的圖2和簡略地示出氣囊121與車把135的相互關系的圖3可知,氣囊121通過將形成為帶狀、構成氣囊121前面、上面和背面的正面板121a以及構成該氣囊121左右側面的左側面板和右側面板121b、121b進行結合而形成。另外,在氣囊121的內(nèi)部配置了系繩127(為帶狀的束帶,也稱為系帶)。
系繩127被適當?shù)卣郫B、縫制在氣囊121的內(nèi)部,并在該氣囊121的前后方向(在圖2中為左右方向)延伸,經(jīng)縫制部127a將氣囊121的正面板121a的內(nèi)壁面的相互相向的部位連接起來。借助于系繩127將氣囊121的正面板121a的內(nèi)壁面的相向部位,即正面板121a中的前面?zhèn)葍?nèi)壁面與背面?zhèn)葍?nèi)壁面相互連接,正面板121a因系繩127的牽拉而向氣囊121內(nèi)側的系繩127延伸方向凹陷,形成凹部129。該凹部129是與本發(fā)明的限制氣囊移動的“嵌合部”對應的要素,它被設定成足以滿足借助于車把135嵌入該凹部129而使氣囊121與車把135相互結合所需要的尺寸。
下面參照圖4至圖7說明如上所述結構的氣囊裝置111的工作狀態(tài)。在自動兩輪車100發(fā)生前方碰撞時,如圖4所示,在燃料箱133的車座132側的端部區(qū)域配置的氣囊裝置111中,氣囊121開始借助于未特別圖示的充氣機從保持器113中向外部展開。
如圖4很好地示出的那樣,展開中的氣囊121具有從車體構成部131圓滑地離開并以最短時間朝向乘員保護區(qū)153的滾卷部123,在發(fā)生前方碰撞時該滾卷部123在車體構成部131(燃料箱133)的上面?zhèn)绒D動,同時氣囊121展開。在氣囊121的滾卷部123轉動、展開的同時,由保持器113內(nèi)的充氣機供給的氣體向氣囊121內(nèi)提供。據(jù)此,如圖5所示,在氣囊121中開始形成膨脹部122。
圖6示出了膨脹部122借助于來自充氣機的氣體擴展到整個氣囊121,氣囊121完全展開、膨脹后的狀態(tài)。這時,車把135嵌入在氣囊121的朝向車體構成部131側形成的凹部129并與其相嵌合。氣囊121完全展開、膨脹的結果是如圖7所示,氣囊121膨脹到自動兩輪車100發(fā)生前方碰撞時的乘員保護區(qū)151,能夠可靠地保持、約束因碰撞時的沖擊要向前方移動的乘員101。
特別是當自動兩輪車100以相當高的速度發(fā)生前方?jīng)_突時,在乘員101與氣囊121相接觸的約束初期階段,在動能尚未充分減少的狀態(tài)下,乘員101在氣囊121表面滑動的同時,仍存在向斜上方(在圖7中用標號153示出)移動的可能性。這時,氣囊121會借助于乘員101向斜上方方向153引出伸展,但是,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在氣囊121的凹部129與作為車體構成部131側的部件的車把135相嵌合的狀態(tài)下,限制了氣囊121的移動,固定了氣囊121與車體構成部131的相對位置關系,所以可以有效地限制該氣囊121的變形。其結果是能夠穩(wěn)定地確保氣囊121的形狀,切實地避免由于氣囊121變形而降低對乘員的約束能力,從而得到對乘員的徹底保護。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借助于連接氣囊121的相向部位的系繩127可以得到增加該氣囊121的對外力的變形剛性的效果(參照圖2和圖3),所以可以增大事故發(fā)生時對要以一定速度向前方移動的乘員101進行阻止的氣囊121的抵抗能力,從而求得對乘員101的約束性能的提高。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雖然采用了將氣囊121的凹部129與車把135相嵌合的結構,當然也可以是將凹部129與車把135以外的車體構成部131的構成要素,例如儀表類、前罩等相嵌合的形式。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雖然采用了車把135嵌入在氣囊121上形成的凹部129中進行嵌合的結構,但也可與此相反,采用在氣囊121上形成凸部,該凸部與車把135或其他車體構成部131的凹陷部位相嵌合的形式。
在本實施方式中雖然借助于系繩127連接、牽拉氣囊121的相互相向的內(nèi)壁部位形成凹部129,但也可以是例如通過適當?shù)卦O定構成氣囊121的正面板121a和側面板121b的雙方或一方的剪裁形狀,使得在正面板121a與側面板121b結合時出現(xiàn)凹部129(或凸部)的結構。
即,可以是“如技術方案2所述的氣囊裝置,其特征在于,利用該氣囊的構成面板的剪裁形狀而形成上述氣囊表面的凹部或凸部”的結構。如此進行構成,無需在氣囊內(nèi)部設置系繩,只是單純地將構成氣囊的正面板、側面板這樣的構成面板進行組合,就可以簡單地形成嵌合部。
(另外的實施方式)另外,關于本實施方式的氣囊裝置111,圖8和圖9示出了與氣囊121的結構相關的另外的實施方式。在該實施方式的氣囊221中,在左右側面板221b上分別形成凹部229L、229R,它們分別與構成車把135的車把左側構成部135L和車把右側構成部135R相嵌合。從示出了圖8的氣囊221的A-A線剖面的圖9可知,各凹部229L、229R分別借助于配置在氣囊221內(nèi)部的左右系繩227L、227R將氣囊221的左右側面板221b、221b相互結合而形成。
另一方面,氣囊221中的在兩凹部229L、229R之間的正面板221a可以不受上述系繩227L、227R的限制而膨脹。其結果是在兩凹部229L、229R之間形成了嵌合部230,該嵌合部230由正面板221a以及左右側面板221b、221b中的與正面板221a相鄰并延伸的區(qū)域形成,具有可與車把中央構成部135C的洼部136(即在車把左右兩側構成部135L、135R之間形成的洼部136)嵌合的形狀和尺寸。
其結果是借助于左側凹部229L與車把左側構成部135L嵌合,右側凹部229R與車把右側構成部135R嵌合,以及嵌合部230與由車把中央構成部135C形成的洼部136相嵌合,氣囊221能夠切實地與車把135相嵌合,可以可靠地限制該氣囊221的移動。特別是由于車把左側構成部135L和車把右側構成部135R是在與自動兩輪車100的行進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左右側方向)延伸的部件,所以能夠更加可靠地限制膨脹了的氣囊221向自動兩輪車100的行進方向的移動,有助于切實地對乘員的徹底保護。
即,按照上述另外的實施方式,可以構成下述的形態(tài)。即(形態(tài)1)“如技術方案1至4任何一項所述的氣囊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嵌合部具有在上述氣囊的朝向上述摩托車的車輛構成部件一側形成,可分別與上述摩托車的右側和左側車把構成部嵌合的左右一對凹部;以及在該一對凹部之間形成、與上述摩托車的車把中央構成部嵌合的嵌合部?!?形態(tài)2)“如技術方案5所述的設有氣囊裝置的摩托車,其特征在于,使用形態(tài)1中所述的氣囊裝置作為上述氣囊裝置。”(形態(tài)3)“如技術方案6或7所述的氣囊裝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下步驟在將上述氣囊裝置設置在上述摩托車上時,借助于配置在該氣囊的內(nèi)部的系繩對上述氣囊的朝向上述車輛構成部件的部位進行牽拉,在上述氣囊的朝向上述車輛構成部件一側形成可分別與上述摩托車的右側和左側車把構成部嵌合的左右一對凹部,同時在該一對凹部之間形成與上述摩托車的車把中央構成部嵌合的嵌合部?!痹谶@些形態(tài)中,借助于氣囊的一對凹部與摩托車的車體構成部的分別向左右上方和側方突出的車把右側構成部和左側構成部嵌合,以及在該一對凹部之間形成的嵌合部與車把中央構成部嵌合,可以使氣囊切實地與作為車體構成部的一個要素的車把相嵌合,可以更可靠地限制氣囊的移動。
采用本發(fā)明,可以提供關于摩托車的有助于發(fā)生事故時徹底保護乘員的氣囊制造技術。
權利要求
1.一種氣囊裝置,具有氣囊,并且安裝在摩托車上,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摩托車發(fā)生前方碰撞時,上述氣囊膨脹,從而能夠對要向前方移動的乘員進行約束,并且在上述氣囊的朝向上述摩托車的車輛構成部件的一側形成嵌合部,該嵌合部借助于在膨脹時與該車輛構成部件相嵌合而限制該氣囊的移動。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囊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嵌合部具有在上述氣囊膨脹時朝向上述車輛構成部件一側的該氣囊表面上形成的凹部或凸部。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氣囊裝置,其特征在于,借助于上述嵌合部與上述摩托車的車把相嵌合而限制上述氣囊的移動。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氣囊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嵌合部至少具有與構成上述車把的左右兩車把構成部嵌合的凹部。
5.一種設有氣囊裝置的摩托車,在發(fā)生事故時氣囊膨脹,從而約束、保護要向前方移動的乘員,其特征在于,使用權利要求1至4的任何一項所述的氣囊裝置作為上述氣囊裝置。
6.一種安裝在摩托車上的氣囊裝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氣囊上形成嵌合部的步驟,該嵌合部借助于在氣囊膨脹時與上述摩托車的車輛構成部件相嵌合而限制該氣囊的移動。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氣囊裝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將上述氣囊裝置設置在上述摩托車上時,借助于配置在該氣囊內(nèi)部的系繩對上述氣囊的朝向上述車輛構成部件的部位進行牽拉,從而在上述氣囊的朝向上述車輛構成部件一側形成凹部,由此在上述氣囊上設置嵌合部。
全文摘要
提供關于摩托車的有助于在發(fā)生事故時徹底保護乘員的氣囊制造技術。本發(fā)明的氣囊裝置是具有氣囊121、并且安裝在摩托車100上的氣囊裝置111,氣囊121在摩托車100發(fā)生前方碰撞時膨脹,從而可以約束要向前方移動的乘員,并且在氣囊121的朝向摩托車100的車體結構部131的側形成嵌合部129,該嵌合部129借助于膨脹時與該車體結構部131嵌合來限制氣囊121的移動。
文檔編號B62J27/00GK1496911SQ200310101398
公開日2004年5月19日 申請日期2003年10月17日 優(yōu)先權日2002年10月17日
發(fā)明者宮田保人, 居川忠弘, 弘 申請人:高田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