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運載車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運載車,包括車體、手把和車輪組件;所述手把固定在車體上方,所述車輪組件固定在車體的下方;所述車體包括前側板、后側板、左側板、右側板、至少兩塊底板和至少一塊隔板;所述左側板和右側板的一側端與前側板鉸接,另一側端與后側板鉸接,并與前側板和后側板形成一容置空間;所述隔板的兩側端分別與左側板和右側板鉸接,并將該容置空間分成第一容置空間和第二容置空間;所述底板分別與前側板和后側板旋轉活動鉸接,并位于隔板的兩側。本實用新型可根據需要依次折疊或展開第一容置空間和第二容置空間,具有二級折疊和展開的功能,并且將運載車折疊起來后,不占用存儲空間,大大提高了運載車的運貨量和利用率。
【專利說明】
一種運載車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物流運輸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運載車。
【背景技術】
[0002]當今商品貨物交易越來越頻繁,物流運輸這一新興的行業更是得到了蓬勃發展。然而在物流運輸領域卻缺乏一種實用的運輸工具,來幫助物流人員更為方便地搬載貨物。據調查,在林立的高樓大廈內,一棟幾十層的大廈里每天都有大量的快遞要收發,無運輸工具協助搬載的情況下,需要物流人員來回不斷的上下攀登高樓。另外,在一些舊式單元小區,一個小區一天內也要派發和收取不少的快遞件,而一些小區管理比較嚴格,禁止物流人員開車出入,使得物流人員往往需要來回多次來取件,極為不方便。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點與不足,提供一種可折疊、容置空間大、使用方便快捷且可上樓的運載車。
[0004]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運載車,包括車體、手把和車輪組件;所述手把固定在所述車體上方,所述車輪組件固定在所述車體的下方;所述車體包括前側板、后側板、左側板、右側板、至少兩塊底板和至少一塊隔板;所述左側板和右側板的一側端與所述前側板鉸接,另一側端與所述后側板鉸接,并與所述前側板和后側板形成一容置空間;所述隔板的兩側端分別與所述左側板和右側板鉸接,并將該容置空間分成第一容置空間和第二容置空間;所述底板分別與所述前側板和后側板旋轉活動鉸接,并位于所述隔板的兩側。
[0005]進一步地,所述車體還包括支撐板;所述支撐板固定在所述前側板上,并位于所述底板的下方,且在所述后側板、左側板、右側板沿所述前側板方向折疊起來后,突出于折疊的側板。
[0006]進一步地,所述左側板和右側板均包括至少兩塊活動板,相鄰的活動板間相互鉸接。
[0007]進一步地,側板與側板間、側板與隔板間、以及活動板間的鉸接均通過合頁鉸接。
[0008]進一步地,所述支撐板為由短板和長板構成的“L”型彎折板,其短板焊接固定在所述前側板上,長板朝向所述后側板;且當所述后側板、左側板和右側板沿所述前側板方向折疊起來后,所述長板突出于折疊的側板。
[0009]進一步地,所述車輪組件包括一對行星輪組、第一插銷、第二插銷、至少一對萬向輪組和角度調節組件;所述行星輪組通過第一插銷固定在所述車體前端下方的兩側,且所述行星輪組通過第二插銷與所述軸承桿相互連接;所述萬向輪組固定在所述車體后端下方的兩側;所述角度調節組件固定在所述前側板的外表面,以調節車體與樓梯間的最佳角度。所述行星輪組包括兩個行星輪;所述行星輪包括三角架和固定在三角架上的三個轉輪。
[0010]進一步地,所述角度調節組件包括活動桿、管夾、第一支撐桿、第二支撐桿、一對支撐輪、第三支撐桿和第四支撐桿;所述前側板上部設置有一對第一固定塊,下部設置有一對第二固定塊;所述第一固定塊上設有開口,所述活動桿插設于該開口內,并可沿著該開口上下活動;所述第一固定塊的下方設有管夾,所述管夾套設在所述活動桿上,以固定所述活動桿。所述活動桿的兩端下部分別鉸接所述第一支撐桿;所述第二支撐桿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連接,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固定塊上;所述第二支撐桿和第一支撐桿上鉸接處連接所述支撐輪,所述第三支撐桿與所述支撐輪連接;所述第四支撐桿與所述第一支撐桿鉸接。
[0011]進一步地,所述隔板的底部前后兩側設有凹槽;所述底板放下時,所述底板與所述凹槽部位嵌合固定。
[0012]相比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可根據需要依次折疊或展開第一容置空間和第二容置空間,具有二級折疊和展開的功能,并且通過將后側板、左側板、右側板沿所述前側板方向,將運載車折疊起來后,不占用存儲空間,大大提高了運載車的運貨量和利用率。進一步地,將行星輪與車體通過插銷連接,解決了目前同類型產品不具備的轉彎的功能,減少了物流人員轉彎時所需花費的力,提高了小車的環境使適用率。同時,在前側板上設置活動桿和支撐輪,通過調節活動桿的位置,調節支撐輪與樓梯間的夾角,使得使用者可利用支撐輪方便省力的上樓,避免了運輸過程中出現力分散的問題,增強了實用性。另外將所述后側板、左側板、右側板沿所述前側板方向折疊起來,使所述支撐板的長板突出于側板,可運載重物,進一步提高了整車的適用率。
[0013]為了更好地理解和實施,下面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
【附圖說明】
[0014]圖1是本實用新型運載車展開后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2是本實用新型運載車折疊后的結構示意圖;
[0016]圖3是圖2所示A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7]請同時參閱圖1至圖3,圖1是本實用新型運載車展開后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運載車折疊后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2所示A部分的結構示意圖。本實施例中的運載車包括車體1、手把2和車輪組件3。所述手把2固定在所述車體I上方,所述車輪組件3固定在所述車體I的下方。
[0018]所述車體I包括前側板11、后側板12、左側板13、右側板14、至少兩塊底板15、至少一塊隔板16、收縮夾17和支撐板18。所述左側板13和右側板14的一側端與所述前側板11鉸接,另一側端與所述后側板12鉸接,并與所述前側板11和后側板12形成一容置空間19。所述隔板16的兩側端分別與所述左側板13和右側板14鉸接,并將該容置空間19分成第一容置空間191和第二容置空間192。所述底板15與所述前側板11和后側板12旋轉活動鉸接,并位于所述隔板16的兩側。所述收縮夾17固定在所述隔板16的上方,所述后側板12、左側板13、右側板14折疊后,所述收縮夾17扣設在所述后側板12上,以固定折疊的側板。所述支撐板18固定在所述前側板11上,并位于所述底板15的下方,且在所述后側板12、左側板13、右側板14沿所述前側板11方向折疊起來后,突出于折疊的側板,以運載較大件的貨物。
[0019]所述左側板13和右側板14包括至少兩塊活動板111,相鄰兩塊活動板111間相互鉸接。
[0020]本實施例中,側板與側板間、側板與隔板16間、以及活動板111間通過合頁20鉸接。具體的,將合頁20的兩端通過螺釘或鉚釘分別固定在兩個側板或兩個活動板111或一個側板和一個隔板16間。
[0021]為減輕所述車體I的重量,所述前側板11、后側板12、左側板13、右側板14、底板15和隔板16上設有多個均勻的沖孔112。為使所述運載體更加穩固,所述前側板11、后側板12、左側板13、右側板14、底板15和隔板16上還設有加強邊框113。
[0022]為防止隔板16和側板左右擺動,所述隔板16的底部前后兩側設有凹槽(圖中未示),當底板15放下時,所述底板15與所述凹槽嵌合固定;并且所述底板15的長度為所在容置空間的前側板11或后側板12寬度的2倍。當運載車展開時,所述前側板11、后側板12、左側板13和右側板14因受到底板15和加強邊框113的約束,而不會收縮擺動。
[0023]所述支撐板18為由短板(圖中未示)和長板181構成的“L”型彎折板,其短板焊接固定在所述前側板11上,長板181朝向所述后側板12;且當所述后側板12、左側板13和右側板14沿所述前側板11方向折疊起來后,所述支撐板18的長板181突出于折疊的側板,此時可在該長板181上放置較大件貨物進行運輸。所述支撐板18采用大小為600*300mm、厚度為5mm的鋼板。
[0024]所述車輪組件3包括一對行星輪組31、第一插銷、至少一對萬向輪組32、角度調節組件33、軸承桿34和第二插銷35。所述行星輪組31通過第一插銷固定在所述車體I前端下方的兩側,使行星輪可實現轉彎的功能。所述萬向輪組32固定在所述車體I后端下方的兩側。所述角度調節組件33固定在所述前側板11的外表面,以調節車體I與樓梯間的最佳角度,方便車體I上樓。所述行星輪組31通過第二插銷35與所述軸承桿34相互連接,避免行星輪311工作時同時出現“內八”或“外八”的情形O
[0025]所述行星輪組31包括兩個行星輪;所述行星輪包括三角架和固定在三角架上的三個轉輪。所述三角架采用2mm加厚設計,所述轉輪為雙軸承設計的軟橡膠靜音輪,單輪直徑為70mm,行星輪總體直徑為180mm。
[0026]所述角度調節組件33包括活動桿331、管夾332、第一支撐桿333、第二支撐桿334、一對支撐輪335、第三支撐桿335和第四支撐桿336。所述前側板11上部設置有一對第一固定塊114、下部設置有一對第一固定塊115。所述第一固定塊114上設有開口,所述活動桿331插設于該開口內,并可沿著該開口上下活動。所述第一固定塊114的下方設有管夾332,所述管夾332套設在所述活動桿331上,以固定所述活動桿331。所述活動桿331的兩端下部分別鉸接所述第一支撐桿333。所述第二支撐桿334—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333連接,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塊115上。所述第二支撐桿334和第一支撐桿333上鉸接處連接所述支撐輪335,所述第三支撐桿335與所述支撐輪335連接,以支撐固定所述支撐輪335。所述第四支撐桿336與所述第一支撐桿333鉸接,以支撐固定所述第一支撐桿333。
[0027]當運載車還未使用時,運載車處于折疊狀態。需要使用時,將運載車的后側板12往外拉,帶動所述合頁20張開,進而將所述左側板13和右側板14張開,將貼合于前側板11和后側板12上的底板15放下,將第一容置空間191和第二容置空間192展開,確保運載時具有充足的容置空間19。或者根據需要將第一容置空間191或第二容置空間192展開,靈活多變,以方便運載。當需要上樓時,擰松所述管夾332,上下拉動所述活動桿331,在所述第一支撐桿333和第四支撐桿336的作用下,調節所述支撐輪335與樓梯的角度,當達到最佳的角度時,擰緊所述管夾332,將所述活動桿331固定,使整個運載車與樓梯保持在固定的夾角上,達到最省力的運輸角度,避免上樓時用力分散的問題。
[0028]當需要折疊運載車時,將所述底板15往上提,使其分別與所述前側板11和后側板12貼合;再將所述后側板12、左側板13、右側板14沿所述前側板11方向折疊起來,將所述收縮夾17扣設在所述后側板12上,進而將折疊的側板固定。
[0029]當需要運載大件物體時,將所述后側板12、左側板13、右側板14沿所述前側板11方向折疊起來,使所述支撐板18的長板181突出于側板,在所述長板181上放置待運載的大件物件即可。
[0030]相比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可根據需要依次折疊或展開第一容置空間和第二容置空間,具有二級折疊和展開的功能,并且通過將后側板、左側板、右側板沿所述前側板方向,將運載車折疊起來后,不占用存儲空間,大大提高了運載車的運貨量和利用率。進一步地,將行星輪與車體通過插銷連接,解決了目前同類型產品不具備的轉彎的功能,減少了物流人員轉彎時所需花費的力,提高了小車的環境使適用率。同時,在前側板上設置活動桿和支撐輪,通過調節活動桿的位置,調節支撐輪與樓梯間的夾角,使得使用者可利用支撐輪方便省力的上樓,避免了運輸過程中出現力分散的問題,增強了實用性。另外將所述后側板、左側板、右側板沿所述前側板方向折疊起來,使所述支撐板的長板突出于側板,可運載重物,進一步提高了整車的適用率。
[0031]本實用新型的運載車收縮輕便、隨取隨用、簡易化的設計,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可為制造商節約開支,是各個物流收發點以及辦公的高樓大廈或物業小區的最佳選擇,擁有很好的市場前景,借助企業的力量,很快推廣市場,可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
[0032]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如果對本實用新型的各種改動或變形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倘若這些改動和變形屬于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和等同技術范圍之內,則本實用新型也意圖包含這些改動和變形。
【主權項】
1.一種運載車,其特征在于,包括車體、手把和車輪組件;所述手把固定在所述車體上方,所述車輪組件固定在所述車體的下方;所述車體包括前側板、后側板、左側板、右側板、至少兩塊底板和至少一塊隔板;所述左側板和右側板的一側端與所述前側板鉸接,另一側端與所述后側板鉸接,并與所述前側板和后側板形成一容置空間;所述隔板的兩側端分別與所述左側板和右側板鉸接,并將該容置空間分成第一容置空間和第二容置空間;所述底板分別與所述前側板和后側板旋轉活動鉸接,并位于所述隔板的兩側。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運載車,其特征在于,所述車體還包括支撐板;所述支撐板固定在所述前側板上,并位于所述底板的下方,且在所述后側板、左側板、右側板沿所述前側板方向折疊起來后,突出于折疊的側板。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運載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側板和右側板均包括至少兩塊活動板,相鄰的活動板間相互鉸接。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運載車,其特征在于,側板與側板間、側板與隔板間、以及活動板間的鉸接均通過合頁鉸接。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運載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側板、后側板、左側板、右側板和隔板上設有加強邊框和多個均勻的沖孔。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運載車,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板為由短板和長板構成的“L”型彎折板,其短板焊接固定在所述前側板上,長板朝向所述后側板;且當所述后側板、左側板和右側板沿所述前側板方向折疊起來后,所述長板突出于折疊的側板。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運載車,其特征在于,所述車輪組件包括一對行星輪組、第一插銷、第二插銷、軸承桿、至少一對萬向輪組和角度調節組件;所述行星輪組通過第一插銷固定在所述車體前端下方的兩側,且所述行星輪組通過第二插銷與所述軸承桿相互連接;所述萬向輪組固定在所述車體后端下方的兩側;所述角度調節組件固定在所述前側板的外表面,以調節車體與樓梯間的最佳角度;所述行星輪組包括兩個行星輪;所述行星輪包括三角架和固定在三角架上的三個轉輪。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運載車,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調節組件包括活動桿、管夾、第一支撐桿、第二支撐桿、一對支撐輪、第三支撐桿和第四支撐桿;所述前側板上部設置有一對第一固定塊,下部設置有一對第二固定塊;所述第一固定塊上設有開口,所述活動桿插設于該開口內,并可沿著該開口上下活動;所述第一固定塊的下方設有管夾,所述管夾套設在所述活動桿上,以固定所述活動桿;所述活動桿的兩端下部分別鉸接所述第一支撐桿;所述第二支撐桿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連接,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固定塊上;所述第二支撐桿和第一支撐桿上鉸接處連接所述支撐輪,所述第三支撐桿與所述支撐輪連接;所述第四支撐桿與所述第一支撐桿鉸接。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運載車,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的底部前后兩側設有凹槽;所述底板放下時與所述凹槽部位嵌合固定。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運載車,其特征在于,所述車體還包括收縮夾;所述收縮夾固定在所述隔板的上方,所述后側板、左側板、右側板折疊后,所述收縮夾扣設在所述后側板上,以固定折疊的側板。
【文檔編號】B62B3/02GK205706750SQ201620353097
【公開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請日】2016年4月22日
【發明人】劉鋒, 韓欽泰, 黃梓炫
【申請人】韶關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