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拖拉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拖拉機。
背景技術:
歷來,作為拖拉機的一種形態,在原動機部上聯動連接變速箱部,由該變速箱部分別把動力傳遞到前車輪與后車輪而使行走成為可能,在該變速箱部上設置主·副變速機構,進行多擋地換擋操作,并且在該變速箱部上設置爬行換擋機構,進行用來進行超低速行走的換擋操作(例如,參照日本特公平6-84132號公報)。
可是,因為上述爬行換擋機構以預先裝入變速箱內部的狀態來構成,故存在著無法簡單地變更成不需要該爬行換擋機構的規格這樣的問題。
發明內容
因此,在本發明中,提供一種在原動機部上聯動連接變速箱部,由該變速箱部分別把動力傳遞到前車輪與后車輪而使行走成為可能的拖拉機,其特征在于在變速箱部上裝拆自如地聯動連接爬行換擋部。
此外,本發明在以下的構成中還具有特征。
(1)在變速箱部上設置能夠減速來自主變速機構的動力的行星齒輪機構,并且在構成該行星齒輪機構的一部分的行星輪架上設置爬行驅動齒輪,使設在爬行換擋部上的爬行換擋機構的輸入齒輪裝拆自如地嚙合于該爬行驅動齒輪。
(2)在變速箱部的變速箱上形成開口部,在該開口部上裝拆自如地安裝蓋體而蓋住,并且在該蓋體的內面上安裝爬行換擋機構而構成爬行換擋部。
圖1是根據本發明的拖拉機的側視圖。
圖2是離合器部與變速箱部的側視圖。
圖3是該離合器部與變速箱部的截面側視說明圖。
圖4是該離合器部的截面側視說明圖。
圖5是主換擋部的截面側視說明圖。
圖6是該主換擋部的截面后視說明圖。
圖7是該主換擋部的上部的放大截面后視說明圖。
圖8是副換擋部和PTO變速部的截面側視說明圖。
圖9是差速機構的截面俯視說明圖。
圖10是PTO變速部的后視圖。
圖11是該PTO變速部的局部剖切后視圖。
圖12是單離合器規格的離合器部的截面側視說明圖。
圖13是作為另一個實施例的副換擋部的截面側視說明圖。
圖14是作為又一個實施例的副換擋部的截面側視說明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就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也就是說,根據本發明的拖拉機,在原動機部上聯動連接變速箱部,由該變速箱部分別把動力傳遞到前車輪與后車輪使行走成為可能,在變速箱部上裝拆自如地聯動連接爬行換擋部。
也就是說,在變速箱部上設置能夠使來自主變速機構的動力減速的行星齒輪機構,并且在構成該行星齒輪機構的一部分的行星輪架上設置爬行驅動齒輪,使設在爬行換擋部上的爬行換擋機構的輸入齒輪裝拆自如地嚙合于該爬行驅動齒輪。
這里,爬行換擋部,在變速箱部的變速箱上形成開口部,在該開口部上裝拆自如地安裝蓋體而蓋住,并且在該蓋體的內面上安裝爬行換擋機構而構成爬行換擋部而構成。
圖1中所示的A是根據本發明的拖拉機,該拖拉機A在機架1上設置原動機部2,在該原動機部上經由離合器部3聯動連接設置變速箱部4,在該變速箱部4上配置駕駛部5,并且在該變速箱部4的后部裝拆自如地聯動連接PTO變速部6,在上述機架1的下方經由前軸箱(未畫出)聯動連接左右一對前車輪7、7,另一方面在上述變速箱部4上經由后軸箱8、8(參照圖9)聯動連接左右一對后車輪9、9。10是前部保護架,11是后部保護架,12是作業機連接用的上連桿,13是作業機連接用的下連桿,14是作業機連接片。
原動機部2,如圖1中所示,在機架1上搭載發動機15等,由發動機罩16開閉自如地覆蓋該發動機15等。
離合器部3,如圖2~圖4中所示,在離合器殼17內旋轉自如地支持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內外側兩重驅動軸體18,該內外側兩重驅動軸體18由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內側驅動軸19,與轉動自如地嵌合于該內側驅動軸19的外周的筒狀的外側驅動軸20形成。
而且,一方的內側驅動軸19的基端部(前端部)經由行走用離合器21聯動連接于前述發動機15,并且該內側驅動軸19的先端部(后端部)聯動連接于后述的行走系統傳動機構51,而且,另一方的外側驅動軸20的基端部(前端部)經由PTO用離合器22聯動連接于前述發動機15,并且該外側驅動軸20的先端部(后端部)聯動連接于后述的PTO系統傳動機構52。
這里,在離合器殼17的后端緣部上,裝拆自如地連接著后述的變速箱部4的主變速箱53的前端緣部,前述內外側兩重驅動軸體18把先端部樞軸支撐于配置于離合器殼17內的前部的軸承24,另一方面把后端部樞軸支撐于配置于主變速箱53內的前部的軸承25。
而且,在離合器殼17的后端內周緣部上形成在中央部有開口部26的后壁27,把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筒狀支持體28插過開口部26地安裝于該后壁27,由該筒狀支持體28支持前述內外側兩重驅動軸體18的中途部外周面。
而且,筒狀支持體28縮頸狀地形成位于離合器殼17內的前部28a,另一方面擴徑狀地形成位于主變速箱53內的后部28b,在該后部28b的外周面上形成安裝用法蘭片28c,使該安裝用法蘭片28c從后方接觸于離合器殼17的后壁27的后面,并且由安裝用螺栓29安裝。
此外,內側驅動軸19分割成前部分割驅動軸段30與后部分割驅動軸段31而形成,并且在外側驅動軸20內聯動連接兩個分割驅動軸段30、31彼此,把前部分割驅動軸段30與后部分割驅動軸段31的分割位置(聯動連接位置)配置于離合器殼17與主變速箱53的連接部附近,也就是,筒狀支持體28的后部28b內。
而且,前部分割驅動軸段30的先端部與后部分割驅動軸段31的基端部嵌合而裝拆自如地聯動連接。
也就是說,在前部分割驅動軸段30的先端面上向后突出設置嵌合用突段30a,另一方面在后部分割驅動軸段31的基端面上形成基端側嵌合用凹部31a,把上述嵌合用突段30a套筒嵌合于該基端側嵌合用凹部31a中,并且在前部分割驅動軸段30的先端部外周面上形成的花鍵(spline)槽30b,與在后部分割驅動軸段31的基端部外周面上形成的花鍵槽31b上,花鍵配合在軸線向前后方向的筒狀連接體32。
外側驅動軸20沿著內側驅動軸19的外周面小直徑地形成前部20a,另一方面沿著前述筒狀連接體32的外周面大直徑地形成后部20b,在該后部20b的外周面與筒狀支持體28的后部28b的內周面之間夾設軸承33、34。
而且,外側驅動軸20的先端部從筒狀支持體28的后端向后延伸設置,在外周面上一體形成PTO驅動齒輪20c。35是PTO驅動齒輪支持軸承。
這樣一來,因為把內側驅動軸19分割形成前部分割驅動軸段30與后部分割驅動軸段31,并且在外側驅動軸20內聯動連接兩個分割驅動軸段30、31,故與現有技術,也就是把內側驅動軸的先端部延伸設置到外側驅動軸的先端部的后方位置,經由筒狀的聯軸節做成對接于PTO系統輸入軸的基端部的狀態而在同一軸線上聯動連接的現有技術相比,在前后方向上連接離合器殼17與主變速箱53,即使在把內外側兩重驅動軸體18插過這些離合器殼17和主變速箱53內時也可以消除主變速箱53在前后方向上加長這樣的問題。
而且,把離合器殼17與主變速箱53作為總成連接時的組裝作業,或解除連接而進行的維修作業等變得容易。
進而,因為把內側驅動軸19的前部分割驅動軸段30與后部分割驅動軸段31的分割位置配置于離合器殼17與主變速箱53的連接部附近,故使主變速箱53在前后方向上縮短,可以謀求機體的緊湊化,并且使主變速箱53的組裝單元在前后方向上縮短,可以謀求組裝單元的物流成本的降低,結果,向外訂貨后可以一次進貨眾多的單元。
此時,因為把在前部分割驅動軸段30的先端部上形成的嵌合用突段30a套筒嵌合于在后部分割驅動軸段31的基端部上形成的基端側嵌合用凹部31a中并裝拆自如地聯動連接,故可以高精度地組裝聯動連接分割形成的前部分割驅動軸段30與后部分割驅動軸段31。
此外,跨越外側驅動軸20的外周面與筒狀支持體28的外周面而前后滑動自如地嵌合行走用筒狀動作體36,在該行走用筒狀動作體36的后部聯動連接行走用離合器作用桿37的基端部,另一方面在該行走用筒狀動作體36的前端緣部上設有離合器作用片36a,對著行走用離合器21的從動臂21a接近配置該離合器作用片36a。38是桿支軸。
這樣一來,如果轉動操作行走用離合器作用桿37,則行走用筒狀動作體36向前滑動,離合器作用片36a推壓從動臂21a,該從動臂21a轉動而行走用離合器21進行動力切斷動作。
此外,在行走用筒狀動作體36的外周面上前后滑動自如地嵌合PTO用筒狀動作體39,在該PTO用筒狀動作體39的后部聯動連接PTO用離合器作用桿40的基端部,另一方面在該PTO用筒狀動作體39的前端緣部上設置離合器作用片39a,對著PTO用離合器22的從動臂22a接近配置該離合器作用片39a。41是桿支軸。
這樣一來,如果轉動操作PTO用離合器作用桿40,則PTO用筒狀動作體39向前滑動,離合器作用片39a推壓從動臂22a,該從動臂22a轉動而PTO用離合器22進行動力切斷動作。
變速箱部4,如圖2和圖3中所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而筒狀地形成的變速箱45內,從前向后依次配置主變速機構46、副變速機構47與差速機構48,并且在該變速箱45中裝拆自如地安裝爬行換擋部49,將設在該爬行換擋部49上的爬行換擋機構50聯動連接于上述副變速機構47,形成主換擋、副換擋,進而,爬行擋所進行的行走系統傳動機構51,此外,在前述外側驅動軸20、與后述的PTO變速部6之間夾設PTO系統傳動機構52。
而且,變速箱45一分為二形成為內藏主變速機構46的主變速箱53,、和內藏副變速機構47與差速機構48的箱主體54,主變速箱53由連接螺栓56a把前端緣部裝拆自如地連接于前述離合器殼17的后端緣部,并且箱主體54由連接螺栓56b經由支持壁形成體55裝拆自如地連接于主變速箱53的后端緣部。
因此,下面,按此順序說明主變速箱53、主變速機構46、箱主體54、副變速機構47,以及差速機構48的構成。
〔主變速箱〕主變速箱53,如圖5和圖6中所示,形成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筒狀,在前部內周面上形成內部支持壁57,在該內部支持壁57與前述支持壁形成體55之間夾設主變速機構46,由該主變速機構46進行多擋(在本實施例中5擋)的前進換擋操作、和倒擋操作。
〔主變速機構〕主變速機構46,如圖5和圖6中所示,在內部支持壁57的中央部經由前述軸承25支持后部分割驅動軸段31的先端部(后端部),在位于該軸承25的后方的后部分割驅動軸段31的前端部外周面上一體形成第5擋齒輪31c,并且在該后部分割驅動軸段31的后端面上形成先端側嵌合用凹部31d,在該先端側嵌合用凹部31d中繞其軸線轉動自如地嵌合從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主變速主軸58的基端面(前端面)向前突出地形成的嵌合用突段58a,另一方面經由軸承59把該主變速主軸58的先端部(后端部)繞其軸線轉動自如地支持于支持壁形成體55的中央部。
而且,在主變速主軸58上,從基端部側向先端部側依次在前后方向上隔開間隔并同軸地、且繞著主變速主軸58的外周面旋轉自如地安裝著第4·第3·第2·第1擋齒輪60、61、62、63和倒擋切換齒輪64。
此外,在主變速主軸58上,安裝著配置于第5擋齒輪31c與第4擋齒輪60之間的第3換擋體65,配置于第3擋齒輪61與第2擋齒輪62之間的第2換擋體66,以及配置于第1擋齒輪63與倒擋齒輪64之間的第1換擋體67。
這里,各換擋體65、66、67具備聯動連接于主變速主軸58的軸側聯動連接片65a、66a、67a,聯動連接于前后鄰接的各齒輪的前·后齒輪側聯動連接片65b、65c、66b、66c、67b、67c,以及在各軸側聯動連接片65a、66a、67a與各齒輪側聯動連接片65b、65c、66b、66c、67b、67c之間在軸線方向滑動自如地花鍵嵌合的滑動連接片65d、66d、67d。
而且,各滑動連接片65d、66d、67d能夠滑動操作到位于各軸側聯動連接片65a、66a、67a上的中立位置,滑動位于各軸側聯動連接片65a、66a、67a與前齒輪側聯動連接片65b、66b、67b之間而聯動連接兩者的前方滑動變速位置,以及滑動位于各軸側聯動連接片65a、66a、67a與后齒輪側聯動連接片65c、66c、67c之間而聯動連接兩者的后方滑動變速位置中的某一個。
此外,在內部支持壁57與前述支持壁形成體55之間經由前·后部軸承68、69支持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主變速副軸70,在該主變速副軸70的外周面上同軸地且旋轉自如地安裝第1·2·3擋齒輪體71、72、73。
而且,在第1擋齒輪體71上一體形成的前部齒輪71a與后部齒輪71b分別與第5擋齒輪31c與第2擋齒輪60嚙合,此外,在第2擋齒輪體72上一體形成的前部齒輪72a與后部齒輪72b分別與第3擋齒輪61與第2擋齒輪62嚙合,此外,在第3擋齒輪體73上一體形成的前部齒輪73a嚙合于第1擋齒輪63,另一方面,在該第3擋齒輪體73上一體形成的后部齒輪73b經由樞軸支撐于支持壁形成體55的反轉齒輪74嚙合于倒擋齒輪64。75是反轉齒輪支軸,76是設在主變速箱53內的軸支持體。
進而,在內部支持壁57與前述支持壁形成體55之間,如圖5~圖7中所示,把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滑動體支軸80前后滑動自如地架設于前述主變速主軸58的正上方位置處,并且把前后方向延伸的杠桿聯動軸81平行而前后滑動自如地架設于上述滑動體支軸80的右側方位置,使從該杠桿聯動軸81的前部向左側突出設置的接合片82的先端部結合于設在滑動體支軸80的前部的被接合片83,另一方面在延伸設置到箱主體54內的杠桿聯動軸81的后端部設置作用承受片84,使在主換擋桿85的下端部上形成的作用片85a接合于該作用承受片84。97是作用承受片安裝銷。
而且,如圖2中所示,在箱主體54的頂棚部54c上設置搖動支持體86,如圖6中所示,把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主換擋桿85的下部樞軸支撐于設在該搖動支持體86上的搖動支持片87,使該主換擋桿85成為在前后左右方向上搖動操作自如,把在該主換擋桿85的下端部上形成的作用片85a的下端插過在頂棚部54c上形成的杠桿插過孔88中,使之結合于前述作用承受片84。89是杠桿中立復位用彈簧。
此外,如圖5和圖7中所示,在滑動體支軸80的中途部,具有側方開口部90而嵌合后視形成C字形的滑動限制體91,并且從滑動體支軸80在半徑方向上通過側方開口部90中使滑動作用片92突出。
而且,在滑動體支軸80上,從后向前依次在軸線方向上滑動自如地安裝第1·第2·第3滑動體95、94、93,并且第3滑動體93配置于滑動限制體91的前方,另一方面第1·第2滑動體95、94配置于滑動限制體91的后方。
進而,各滑動體95、94、93具備滑動自如地嵌合于滑動體支軸80的凸臺部95a、94a、93a,從各凸臺部95a、94a、93a向左右側下方延伸而形成的撥擋叉95b、94b、93b,以及從各凸臺部95a、94a、93a向滑動限制體91延伸而形成的滑動作用承受片95c、94c、93c。
而且,第1·第2·第3滑動體95、94、93的各撥擋叉95b、94b、93b分別聯動連接于前述第1·第2·第3換擋體67、66、65的滑動連接片67d、66d、65d。
此外,第1·第2·第3滑動體95、94、93的各滑動作用承受片95c、94c、93c通過使滑動體支軸80繞軸線轉動而滑動作用片92與滑動限制體91在想要的方向上轉動,使滑動作用片92嵌合于想要的一個滑動作用承受片92,使該滑動作用承受片聯動于滑動體支軸80的前后滑動地滑動動作,并且使在滑動限制體91上突出設置的限制片91a、91b的至少一方接合于其他兩個滑動作用承受片,兩個滑動作用承受片可以限制聯動于滑動體支軸80的前后滑動的滑動動作。96是為了限制滑動限制體91的軸線方向的動作而在箱主體54的頂棚部54c下垂設置的限制用突段。
主變速機構46如上所述而構成,在以下中就此一主變速機構46的變速操作(第1擋操作~第5擋操作和倒擋操作)進行說明。
(第1擋操作)在使主換擋桿85大致垂直立起的狀態下向后轉動操作,使其轉動操作力傳遞到在主換擋桿85的下端部上形成的作用片85a→作用承受片84→杠桿聯動軸81→接合片82→被接合片83→滑動體支軸80,使該滑動體支軸80向前滑動。
于是,滑動體支軸80的向前的滑動力傳遞到滑動作用片92→第1滑動體95的滑動作用承受片95c→凸臺部95a→撥擋叉95b,聯動連接于該撥擋叉95b的第1換擋體67的滑動連接片67d從中立位置滑動到前方滑動變速位置,軸側聯動連接片67a與前齒輪側聯動連接片67b成為聯動連接的狀態。
結果,從發動機15傳遞到內側驅動軸19的動力,傳遞到前部分割驅動軸段30→后部分割驅動軸段31→第5擋齒輪31c→第3擋齒輪體71的前部齒輪71a→主變速副軸70→第1擋齒輪體73的前部齒輪73a→第1擋齒輪63→第1換擋體67的前齒輪側聯動連接片67b→滑動連接片67d→軸側聯動連接片67a→主變速主軸58,成為第1擋。
此時,滑動作用片92接合于第1滑動體95的滑動作用承受片95c,并且滑動限制體91的限制片91a、91b接合于第2·第3滑動體94、93的滑動作用承受片94c、93c,兩個滑動體94、93的動作受到限制。
(第2擋操作)向右側轉動操作主換擋桿85,使主換擋桿85的下端部上形成的作用片85a以搖動支持片87為支點向左側轉動,使其轉動力傳遞到作用承受片84→杠桿聯動軸81→接合片82→被接合片83→滑動體支軸80,使該滑動體支軸80,在圖7的后視圖中,順時針轉動,并且滑動限制體91也經由滑動作用片92順時針轉動。
接著,進一步使向右側轉動操作的主換擋桿85向前轉動操作,使滑動體支軸80向后滑動。
于是,滑動體支軸80的向后的滑動力傳遞到滑動作用片92→第2滑動體94的滑動作用承受片94c→凸臺部94a→撥擋叉94b,使聯動連接于該撥擋叉94b的第2換擋體66的滑動連接片66d從中立位置滑動到后方滑動變速位置,軸側聯動連接片66a與后齒輪側聯動連接片66c成為聯動連接的狀態。
結果,從發動機15傳遞到內側驅動軸19的動力,傳遞到前部分割驅動軸段30→后部分割驅動軸段31→第5擋齒輪31c→第3擋齒輪體71的前部齒輪71a→主變速副軸70→第2擋齒輪體72的后部齒輪72b→第2擋齒輪62→第2換擋體66的后齒輪側聯動連接片66c→滑動連接片66d→軸側聯動連接片66a→主變速主軸58,成為第2擋。
此時,滑動作用片92接合于第2滑動體94的滑動作用承受片94c,并且滑動限制體91的限制片91b接合于第1·第3滑動體95、93的滑動作用承受片95c、93c,兩個滑動體95、93的動作受到限制。
(第3擋操作)向右側轉動操作并且向后轉動操作主換擋桿85,使滑動體支軸80向前滑動。
于是,滑動體支軸80的向前滑動力傳遞到滑動作用片92→第2滑動體94的滑動作用承受片94c→凸臺部94a→撥擋叉94b,使聯動連接于該撥擋叉94b的第2換擋體66的滑動連接片66d從中立位置滑動到前方滑動變速位置,軸側聯動連接片66a與前齒輪側聯動連接片66b成為聯動連接的狀態。
結果,從發動機15傳遞到內側驅動軸19的動力,傳遞到前部分割驅動軸段30→后部分割驅動軸段31→第5擋齒輪31c→第1擋齒輪體71的前部齒輪71a→主變速副軸70→第2擋齒輪體72的前部齒輪72a→第3擋齒輪61→第2換擋體66的前齒輪側聯動連接片66b→滑動連接片66d→軸側聯動連接片66a→主變速主軸58,成為第3擋。
此時,滑動作用片92接合于第2滑動體94的滑動作用承受片94c,并且滑動限制體91的限制片91b接合于第1·第3滑動體95、93的滑動作用承受片95c、93c,兩個滑動體95、93的動作受到限制。
(第4擋操作)向左側方轉動操作主換擋桿85,以搖動支持片87為支點使在主換擋桿85的下端部上形成的作用片85a向右側轉動,把其轉動力傳遞到作用承受片84→杠桿聯動軸81→接合片82→被接合片83→滑動體支軸80,使該滑動體支軸80在圖7的后視圖中,逆時針轉動,并且滑動限制體91經由滑動作用片92也逆時針轉動。
接著,進一步使向右側轉動操作的主換擋桿85向前轉動操作,使滑動體支軸80向后滑動。
于是,滑動體支軸80的向后的滑動力傳遞到滑動作用片92→第3滑動體93的滑動作用承受片93c→凸臺部93a→撥擋叉93b,使聯動連接于該撥擋叉93b的第3換擋體65的滑動連接片65d從中立位置滑動到后方滑動變速位置,軸側聯動連接片65a與后齒輪側聯動連接片65c成為聯動連接的狀態。
結果,從發動機15傳遞到內側驅動軸19的動力,傳遞到前部分割驅動軸段30→后部分割驅動軸段31→第5擋齒輪31c→第3擋齒輪體71的后部齒輪71b→第4擋齒輪62→第3換擋體65的后齒輪側聯動連接片65c→滑動連接片65d→軸側聯動連接片65a→主變速主軸58,成為第4擋。
此時,滑動作用片92接合于第3滑動體93的滑動作用承受片93c,并且滑動限制體91的限制片91a結合于第1·第2滑動體95、94的滑動作用承受片95c、94c,兩個滑動體95、94的動作受到限制。
(第5擋操作)向左側轉動操作并且向后轉動操作主換擋桿85,使滑動體支軸80向前滑動。
于是,滑動體支軸80的向前的滑動力傳遞到滑動作用片92→第3滑動體95的滑動作用承受片95c→凸臺部95a→撥擋叉95b,使聯動連接于該撥擋叉95b的第3換擋體67的滑動連接片67d從中立位置滑動到前方滑動變速位置,軸側聯動連接片67a與前齒輪側聯動連接片67b成為聯動連接的狀態。
結果,從發動機15傳遞到內側驅動軸19的動力,傳遞到前部分割驅動軸段30→后部分割驅動軸段31→第5擋齒輪31c→第3擋齒輪體67的前齒輪側聯動連接片65b→滑動連接片67d→軸側聯動連接片65a→主變速主軸58,成為第5擋。
此時,滑動作用片92接合于第3滑動體93的滑動作用承受片93c,并且滑動限制體91的限制片91a接合于第1·第2滑動體95、94的滑動作用承受片95c、94c,兩個滑動體95、94的動作受到限制。
(倒擋操作)在大致垂直地立起的狀態下向前操作主換擋桿85,使其轉動操作力傳遞到在主換擋桿85的下端部上形成的作用片85a→作用承受片84→杠桿聯動軸81→接合片82→被接合片83→滑動體支軸80,使該滑動體支軸80向后滑動。
于是,滑動體支軸80的向后滑動力傳遞到滑動作用片92→第1滑動體95的滑動作用承受片95c→凸臺部95a→撥擋叉95b,使聯動連接于該撥擋叉95b的第3換擋體67的滑動連接片67d從中立位置滑動到后方滑動變速位置,軸側聯動連接片67a與后齒輪側聯動連接片67c成為聯動連接的狀態。
結果,從發動機15傳遞到內側驅動軸19的動力,傳遞到前部分割驅動軸段30→后部分割驅動軸段31→第5擋齒輪31c→第3擋齒輪體71的前部齒輪71a→主變速副軸70→第1擋齒輪體73的后部齒輪73b→反轉齒輪74→倒擋齒輪64→第3換擋體67的后齒輪側聯動連接片67c→滑動連接片67d→軸側聯動連接片67a→主變速主軸58,該主變速主軸58反轉,成為倒擋。
此時,滑動作用片92結合于第1滑動體95的滑動作用承受片95c,并且滑動限制體91的限制片91a、91b接合于第2·第3滑動體94、93的滑動作用承受片94c、93c,兩個滑動體94、93的動作受到限制。
〔箱主體〕箱主體54,如圖2、圖8和圖11中所示,形成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筒狀,在內周面中途部上形成軸支持壁100,在該箱主體54內,在上述軸支持壁100的前方位置上配置副變速機構47,并且在該軸支持壁100的后方位置上配置著差速機構48。
而且,在位于軸支持壁100的前方位置的箱主體54上,在右側壁54b上形成開口部101,經由該開口部101裝拆自如地安裝著后述的爬行換擋部49,并且在底部54d上形成開口部102,經由該開口部102安裝著后述的前車輪驅動用動力取出部103,這些爬行換擋部49與前車輪驅動用動力取出部103分別聯動連接于副變速機構47。
此外,在位于軸支持壁100后方的箱主體54上,如圖9中所示,在左右側壁54a、54b上分別形成開口部104、104,經由各開口部104、104連通連設后軸箱8、8,在各后軸箱8、8中插過并且轉動自如地支持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后車軸105、105,各后車軸105、105聯動連接于差速機構48。
而且,在位于軸支持壁100后方的箱主體54上,如圖8中所示,在頂棚部上形成維修用的開口部106,由裝拆自如的蓋體107蓋住該開口部106,在該蓋體107的后部上向上鼓出地形成舉升臂支持體108,在該舉升臂支持體108的上部上插過并且轉動自如地支持軸線向左右方向的舉升臂支軸109,在該舉升臂支軸109的左右側端部上安裝著左右一對舉升臂110、110的基端部。
進而,如圖8中所示,在箱主體54的后端上形成的開口部111上安裝著PTO變速部6。
此外,如圖2和圖8中所示,在箱主體54的左右側壁的后下部上,向外側突出設置下連桿連接銷112、112,更把左右一對下連桿13、13的前端部經由下連桿連接銷112、112轉動自如地支持于箱主體54。
〔副變速機構〕副變速機構47,如圖8中所示,經由行星齒輪機構115把副變速軸116聯動連接于前述主變速主軸58的先端部(后端部)而構成,主變速主軸58的先端部向后延伸而成為構成行星齒輪機構115的一部分的太陽輪117,另一方面副變速軸116配置于與主變速主軸58同一軸線上,并且使中途部經由軸承119支持于設在箱主體54內的軸支持體118,而且,經由軸承120使先端部(后端部)支持于前述軸支持壁100。
行星齒輪機構115,在前述支持壁形成體55上,由軸線向前后方向的安裝螺栓123安裝配置于形成為環狀的太陽輪117的外周的前后一對內齒輪(inner gear)支持體121、122,在兩個內齒輪支持體121、122間兩點支持內齒輪124,在該內齒輪124的圓周方向上隔開間隔地配置多個行星輪125,并且使各行星輪125嚙合于內齒輪124與太陽輪117雙方,另一方面在前后一對內齒輪支持體121、122的內周緣部間經由前后一對軸承126、127安裝行星輪架128,在該行星輪架128上一體地聯動連接多個行星輪125而構成。
而且,行星輪架128,把后端緣部向后側的軸承127后方延伸設置而形成筒狀的齒輪形成片129,在該齒輪形成片129的內周面上形成內齒130,并且在該齒輪形成片129的外周面上形成作為爬行驅動齒輪的外齒131。
進而,在太陽輪117的外周面與副變速軸116的基端部(前端部)114的外周面之間,在軸線方向上移動自如地花鍵嵌合筒狀的移動齒輪支持體132,在該移動齒輪支持體132的前部外周面上一體成形前部移動齒輪133,并且在后部外周面上一體成形后部移動齒輪134。
而且,如圖10和圖11中所示,在箱主體54內的右側,配置軸線向前后方向的叉支軸135,在該叉支軸135上前后滑動自如地安裝著撥擋叉136的基端部137,并且使該撥擋叉136的先端部138接合于移動齒輪支持體132。
此外,在構成后述的爬行換擋部49的一部分的蓋體139上,形成軸線向左右方向的凸臺部140,在該凸臺部140中插過桿支軸141,在該桿支軸141的外側端部上安裝著副換擋桿142的基端部,并且在該桿支軸141的內側端部上安裝著聯動臂143的基端部,經由擋塊144把前述撥擋叉136的基端部137連接于該聯動臂143的先端部。
這樣一來,通過把副換擋桿142在前后方向上轉動操作,使移動齒輪支持體132在前后方向上換擋動作,進行副換擋操作。
也就是說,如果向后轉動副換擋桿142,則經由桿支軸141聯動臂143向前轉動,經由擋塊144連接于該聯動臂143的先端部的撥擋叉136向前滑動,接合于該撥擋叉136的移動齒輪支持體132向前移動。
此時,移動齒輪支持體132在跨越太陽輪117的外周面與副變速軸116的基端部(前端部)114的外周面之間的狀態下被移動,經由該移動齒輪支持體132,太陽輪117與副變速軸116成為聯動連接的狀態(主變速主軸58與副變速軸116直接結合的狀態)。
因而,在此一移動位置處,動力從在主變速主軸58上一體成形的太陽輪117經由移動齒輪支持體132傳遞到副變速軸116。
此外,如果使副換擋桿142向前轉動,則經由桿支軸141,聯動臂143向后轉動,經由擋塊144連接于該聯動臂143的先端部的撥擋叉136向后滑動,接合于該撥擋叉136的移動齒輪支持體132向后移動。
而且,移動齒輪支持體132從太陽輪117的外周面脫離,移動到副變速軸116的基端部(前端部)114的外周面上,并且前部移動齒輪133嚙合于在齒輪形成片129的內周面上形成的內齒130。
因而,在此一移動位置處,在主變速主軸58上一體成形的太陽輪117的轉動力,傳遞到嚙合于該太陽輪117的行星輪125→行星輪架128→在該行星輪架128上一體成形的齒輪形成片129的內齒130→移動齒輪支持體132的前部移動齒輪133→移動齒輪支持體132→副變速軸116的基端部114。
此時,經由行星齒輪機構115被減速的動力從主變速主軸58傳遞到副變速軸116,進行副變速。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如果使副換擋桿142進一步向前轉動,則由爬行換擋部49進行爬行擋(超低速擋)。
這里,就爬行換擋部49進行說明,該爬行換擋部49,如圖8、圖10和圖11中所示,在前述箱主體54的右側壁上形成的開口部101上,由安裝螺栓145裝拆自如地安裝蓋體139后蓋住,并且在該蓋體139的內面上裝拆自如地安裝爬行換擋機構146而構成。
而且,爬行換擋機構146,在突出設置于蓋體139的內面上的前后一對軸支持片147、148間裝拆自如地架設軸線向前后方向的齒輪支軸149,經由軸承150把爬行擋齒輪體151轉動自如地安裝于該齒輪支軸149,在該爬行擋齒輪體151的前部與后部一體成形大直徑的輸入齒輪152與小直徑的輸出齒輪153而構成。
而且,輸入齒輪152裝拆自如地嚙合于在齒輪形成片129的外周面上形成的作為爬行驅動齒輪的外齒131,并且輸出齒輪153裝拆自如地嚙合于經由軸承154旋轉自如地安裝于副變速軸116的爬行傳動齒輪155,在該爬行傳動齒輪155的前面上,形成在移動齒輪支持體132的后部外周面上一體成形的后部移動齒輪134所插入并嚙合的插入嚙合齒輪156。
這樣一來,如果使副換擋桿142最大限度地向前轉動,則經由桿支軸141聯動臂143向后轉動,經由擋塊144連接于該聯動臂143的先端部的撥擋叉136向后滑動,接合于該撥擋叉136的移動齒輪支持體132最大限度地向后移動。
而且,移動齒輪支持體132從太陽輪117的外周面脫離,移動到副變速軸116的基端部(前端部)114的外周面上,并且后部移動齒輪134插入并嚙合于在爬行傳動齒輪155的前面上形成的插入嚙合齒輪156。
因而,在此一移動位置處,在主變速主軸58上一體成形的太陽輪117的轉動力,傳遞到嚙合于該太陽輪117的行星輪125→行星輪架128→在該行星輪架128上一體成形的齒輪形成片129的外齒131→爬行擋齒輪體151的輸入齒輪152→爬行擋齒輪體151的輸出齒輪153→爬行傳動齒輪155→插入嚙合齒輪156→在移動齒輪支持體132的后部外周面上一體成形的后部移動齒輪134→移動齒輪支持體132→副變速軸116的基端部114。
此時,經由行星齒輪機構115與爬行換擋機構146而減速成超低速的動力從主變速主軸58傳遞到副變速軸116,成為爬行擋。
這里,因為在作為爬行驅動齒輪一體成形于行星輪架128的齒輪形成片129的外齒131上,裝拆自如地嚙合著爬行擋齒輪體151的輸入齒輪152,故可以把爬行換擋機構146緊湊地配置于行星齒輪機構115的周緣部,可以避免變速箱部4的加長。
而且,因為也可以在行星齒輪機構115的軸線方向上直線地進行爬行擋操作,故可以謀求換擋操作機構的簡化。
進而,因為在蓋體139上安裝爬行換擋機構146而構成爬行換擋部49,并且該爬行換擋部49,把蓋體139裝拆自如地安裝于并蓋住在箱主體54上形成的開口部101,故可以使該爬行換擋部49的組裝性良好。
而且,在不需要爬行規格時,通過在從蓋體139取下爬行換擋機構146的狀態下,把該蓋體139安裝于箱主體54的開口部101,可以簡單地從有爬行規格變更規格成無爬行規格。
此外,在需要爬行規格時,只要把爬行換擋機構146安裝于蓋體139就可以了,可以容易地進行有·無爬行的規格設定。
前車輪驅動用動力取出部103,如圖2和圖8中所示,由安裝螺栓161把取出部箱160安裝于箱主體54的底部上形成的開口部102,在該取出部箱160內經由前后一對軸承162、163架設軸線向前后方向的前車輪驅動軸164,在該前車輪驅動軸164的中途部安裝輸入齒輪165,在該輸入齒輪165與安裝于副變速軸116的后部的輸出齒輪166之間夾設第1·第2中間齒輪167、168而構成。
這里,第1中間齒輪167經由軸承170旋轉自如地安裝于后述的PTO系統傳動軸169,并且第2中間齒輪168,把齒輪支軸173架設于向箱主體54內突出地形成的前后一對齒輪支持片171、172,經由軸承174旋轉自如地安裝于該齒輪支軸173。
而且,使輸出齒輪166、第1中間齒輪167、第2中間齒輪168、以及輸入齒輪165串聯地嚙合而聯動連接。
此外,前車輪驅動軸164,使先端部175向取出部箱160的前方突出,使該先端部175經由傳動軸等聯動連接于設在前軸箱上的輸入軸(未畫出)。
這樣一來,副變速軸116的轉動力傳遞到安裝于該副變速軸116的輸出齒輪166→第1中間齒輪167→第2中間齒輪168→輸入齒輪165→前車輪驅動軸164→傳動軸等→輸入軸→前車軸→前車輪7、7,進行四輪驅動行走。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輸入齒輪165花鍵嵌合于前車輪驅動軸164的中途部,能夠移動到嚙合于第2中間齒輪168的位置與解除嚙合的位置,并且由移動操作機構(未畫出)從取出部箱160的外部進行該輸入齒輪165的移動操作。
這樣一來,如果進行使輸入齒輪165嚙合于第2中間齒輪168的移動操作,則如前所述可以進行四輪驅動行走,另一方面如果進行使輸入齒輪165從第2中間齒輪168解除嚙合的移動操作,則可以進行僅后輪驅動的兩輪驅動行走,根據作業條件進行四輪驅動行走與兩輪驅動行走的切換操作,高效率地進行作業。
〔差速機構〕差速機構48,如圖8和圖9中所示,夾設于前述副變速軸116與左右一對后車軸105、105之間,在向軸支持壁100的后方延伸的副變速軸116的先端部(后端部)上,一體地形成輸出用圓錐齒輪180,另一方面在各后車軸105、105的基端部上安裝著后車軸輸入齒輪181、181,使輸出用圓錐齒輪180經由差速機構48聯動連接于各后車軸輸入齒輪181、181。
也就是說,差速機構48,在差速器箱182的外周面上,安裝著嚙合于前述輸出用圓錐齒輪180的大減速齒輪183,另一方面在差速器箱182內,經由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小差動齒輪支軸184旋轉自如地安裝著前后一對小差動齒輪185、185,并且經由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對大差動齒輪支軸186、186,安裝左右一對大差動齒輪187、187,使各大差動齒輪187、187嚙合于兩個小差動齒輪185、185。
而且,在一體成形于差速器箱182的左右側部的筒狀聯動連接片188、188上,裝拆自如地嵌合軸線向左右方向的左右一對筒狀軸支持體189、189而成為能夠聯動連接,通過各筒狀聯動連接片188、188中在各筒狀軸支持體189、189中,插過并且支持前述大差動齒輪支軸186、186,在從各大差動齒輪支軸186、186的筒狀軸支持體189、189突出的部分上,分別安裝與前述后車軸輸入齒輪181、181嚙合的傳動齒輪190、190,進而,各大差動齒輪支軸186、186的先端部,裝拆自如地連接于后述的制動器部191、191的行走用制動器192、192。
這樣一來,傳遞到副變速軸116的轉動力,傳遞到一體地形成于該副變速軸116的先端部(后端部)的輸出用圓錐齒輪180→大減速齒輪183→差速器箱182→小差動齒輪支軸184→各小差動齒輪185、185→各大差動齒輪187、187→各大差動齒輪186、186→各傳動齒輪190、190→各后車軸輸入齒輪181、181→各后車軸105、105→各后車輪9、9。
此外,左右一對筒狀軸支持體189、189,從外側方嵌合于箱主體54的左右側壁54a、54b上形成的安裝用開口部194、194,并且由安裝螺栓195、195裝拆自如地安裝,差速器箱182裝拆自如地架設于兩個筒狀軸支持體189、189間。
而且,各筒狀軸支持體189、189,在取下安裝螺栓195、195后,通過從安裝用開口部194、194向外側方拉出,可以從箱主體54取下,此時,各大差動齒輪支軸186、186也可以與各筒狀軸支持體189、189一體地從差速器箱182拉脫而取下。
因而,裝拆自如地架設于兩個筒狀軸支持體189、189間的差速器箱182,在取下各筒狀軸支持體189、189后,可以從在箱主體54的頂棚部上形成的維修用的開口部106取出。
此外,制動器部191,在制動器殼196內配置行走用制動器192,可以經由制動器作用片197由制動器操作桿198來制動器制動·解除操作該行走用制動器192。199是樞軸支撐于制動器殼196的制動器桿支軸。
而且,制動器殼196以跨越狀態裝拆自如地安裝于箱主體54的側壁與后軸箱8的外周面基部之間,通過從這些取下該制動器殼196,可以與該制動器殼196一體地從大差動齒輪支軸186的先端部取下行走用制動器192。
這樣一來,差速機構48可以有選擇地采用如圖9(a)中所示,使大減速齒輪183從右側方嚙合于輸出用圓錐齒輪180的安裝的狀態,與如圖9(b)中所示,把差速機構48做成上下翻轉左右調換的狀態,使大減速齒輪183從左側方嚙合于輸出用圓錐齒輪180的安裝的狀態。
因而,可以根據連接于拖拉機A的作業機或作業形態,通過選擇差速機構48的安裝形態,簡單地變更該拖拉機A的前進方向(主要的作業方向)。
接下來,參照圖8、圖10和圖11就PTO變速部6的構成進行說明。
也就是說,PTO變速部6,如圖8、圖10和圖11中所示,把PTO箱200裝拆自如地安裝于在箱主體54的后端上形成的開口部111,在該PTO箱200內配置PTO換擋機構201。
而且,PTO箱200由以收容于箱主體54內的狀態配置的前部箱形成體202、和以從箱主體54向后鼓出的狀態所配置的后部箱形成體203來形成,在后部箱形成體203的前端周緣部上一體成形法蘭狀的安裝片204,使該安裝片204從后方接觸于箱主體54的后端緣部,并且由軸線向前后方向的安裝螺栓205來安裝。
這樣一來,因為在形成于箱主體54的后端的開口部111上裝拆自如地安裝PTO箱200,故可以容易地進行收容于該PTO箱200內的PTO換擋機構201的組裝作業或維修作業。
這里,在前述舉升臂支持體108的后部與箱主體54的后端緣部的上部之間,安裝著用來樞軸支撐·連接上連桿12的前端部的上連桿支架206,該上連桿支架206由舉升臂支持體108的后部與面接觸于箱主體54的后端緣部的上部的由安裝螺栓210安裝的板狀的安裝座207,與從該安裝座207的后面向后突出設置的左右一對板狀的樞軸支撐連接片208、208來形成。209是連接孔。
而且,安裝座207的下部從后方接觸于后部箱形成體203的安裝片204而成為重合狀態,并且由安裝螺栓205一并緊固地安裝于箱主體54的后端緣部。
此外,在后部箱形成體203的左右側壁上,向外側方突出設置作為舉升缸安裝部的舉升缸支軸211、211,在各舉升缸支軸211、211與前述舉升臂110、110的中途部之間夾設在上下方向上伸縮動作的舉升缸212、212。213是舉升缸連接銷,214是舉升缸樞軸支撐連接片。
這樣一來,因為在后部箱形成體203的左右側方位置上,配置在上下方向上伸縮動作的左右一對舉升缸212、212,并且經由舉升缸支軸211、211使各舉升缸212、212的下端部支持于后部箱形成體203,故使兩個舉升缸212、212成為豎直或大致豎直地配置的姿勢變得容易,可以縮短各舉升缸212、212的行程,可以謀求各舉升缸212、212的小型化,還可以減小功率損失。
而且,因為各舉升缸212、212的下端部經由舉升缸支軸211、211支持于后部箱形成體203,故可以牢固地支持各舉升缸212、212。
此外,例如,通過減小后部箱形成體203的左右寬度,把左右一對舉升缸212、212配置于后部箱形成體203的左右側方位置,并且配置于箱主體54的左右寬度內,可以增大升降連桿機構向該箱主體54的安裝位置的自由度。
接下來,就PTO換擋機構201進行說明,該PTO換擋機構201,如圖8中所示,在PTO箱200內,分別經由軸承223、224、225、226、227、228轉動自如地支持軸線向前后方向的輸入軸220、換擋軸221與PTO軸222,輸入軸220使先端部240從在PTO箱200的前壁上形成的輸入軸突出部239向前突出,另一方面,PTO軸222使先端部242從在PTO箱200的后壁上形成的PTO軸突出部241向后突出。
而且,在輸入軸220上設置輸出齒輪229,另一方面在變速軸221上同軸地安裝大直徑輸入齒輪230、第1換擋齒輪231、第2換擋齒輪232,使上述大直徑輸入齒輪230嚙合于上述輸出齒輪229。
此外,在PTO軸222上,在軸線方向上滑動移動自如地花鍵嵌合移動齒輪體233,并且經由軸承234旋轉自如地安裝輸入齒輪235,在移動齒輪體233上設置大直徑移動齒輪236與小直徑移動齒輪237,另一方面在輸入齒輪235的前面上形成上述小直徑移動齒輪237所插入并嚙合的插入嚙合齒輪238。
這樣一來,由未畫出的PTO換擋操作機構使移動齒輪體233進行使大直徑移動齒輪236嚙合于前述第1換擋齒輪231的第1PTO換擋操作,和使小直徑移動齒輪237插入·嚙合于插入嚙合齒輪238的第2PTO換擋操作。
此外,輸入軸220的先端部240,如圖3中所示,經由PTO系統傳動軸169聯動連接于前述外側驅動軸20而構成PTO系統傳動機構52,PTO系統傳動軸169在變速箱45內從前部到后部軸線向前后方向地配置。
也就是說,PTO系統傳動軸169,如圖3中所示,在前后方向上連接第1~第4分割傳動軸245、246、247、248而形成。
而且,第1分割傳動軸245,如圖3和圖5中所示,經由軸承249、250轉動自如地架設于離合器殼17的后壁27與前述內部支持壁57之間,在該第1分割傳動軸245的中途部上設置輸入齒輪244,使該輸入齒輪244嚙合于PTO驅動齒輪20c。
此外,第2分割傳動軸246,如圖3和圖5中所示,經由軸承251把中途部轉動自如地支持于前述支持壁形成體55,并且把前端部經由第1筒狀連接體252連接于上述第1分割傳動軸245的后端部。
第3分割傳動軸247,如圖3和圖8中所示,經由軸承253把中途部轉動自如地支持于軸支持體118,并且把前端部經由第2筒狀連接體254連接于上述第2分割傳動軸246的后端部。
第4分割傳動軸248,如圖3和圖8中所示,把前端部經由單向離合器255連接于上述第3分割傳動軸247的后端部,并且使后端部經由第3筒狀連接體256連接于前述輸入軸220的先端部240。
這里,單向離合器255由安裝于第3分割傳動軸247的后端部的前部離合器形成體257、與安裝于第4分割傳動軸248的前端部的后部離合器形成體258來形成,使在前部離合器形成體257的后面上突出設置的嚙合片259、與在后部離合器形成體258的前面上突出設置的嚙合片260嚙合成前后相對狀態,在正轉時兩個嚙合片259、260接合而第3·第4分割傳動軸247、248一體地在正轉方向上轉動,另一方面在逆轉時兩個嚙合片259、260不接合。
這樣一來,從發動機15傳遞到外側驅動軸20的動力,傳遞到一體成形于該外側驅動軸20的PTO驅動齒輪20c→輸入齒輪244→第1分割傳動軸245→第1筒狀連接體252→第2分割傳動軸246→第2筒狀連接體254→第3分割傳動軸247→單向離合器255→第4分割傳動軸248→第3筒狀連接體256→輸入軸220。
而且,在PTO換擋機構201被第1PTO換擋操作時,傳遞到輸入軸220的動力,傳遞到輸出齒輪229→大直徑輸入齒輪230→變速軸221→第1換擋齒輪231→移動齒輪體233的大直徑移動齒輪236→PTO軸222,可以由該PTO軸222取出動力而驅動各種作業機。
此外,在PTO換擋機構201被第2PTO換擋操作時,傳遞到輸入軸220的動力,傳遞到輸出齒輪229→大直徑輸入齒輪230→變速軸221→第2換擋齒輪232→輸入齒輪235→移動齒輪體233的小直徑移動齒輪237→PTO軸222,可以由該PTO軸222取出動力而驅動各種作業機。
此時,即使受到來自各種作業機的負載而PTO軸222逆轉,其動力傳遞到輸入軸220→第3筒狀連接體256→第4分割傳動軸248,也因為在該第4分割傳動軸248與第3分割傳動軸247之間夾設了單向離合器255,故動力不從第4分割傳動軸248傳遞到第3分割傳動軸247。
因而,可以防止通過動力從PTO軸222逆流地傳遞到以主變速機構46為首的行走系統傳動機構51,該行走系統傳動機構51被損傷等問題的發生。
特別是,如圖12中所示,在單離合器規格的離合器部3中,因為使設在第1分割傳動軸245上的輸入齒輪244嚙合于設在后部分割驅動軸段31上的PTO驅動齒輪300,故可以通過單向離合器255可靠地防止動力逆流地傳遞到該第1分割傳動軸245→輸入齒輪244→PTO驅動齒輪300→后部分割驅動軸段31→主變速主軸58。
而且,通過在箱主體54內設置單向離合器255,在進行圖8中所示的行走用離合器21與PTO用離合器22的雙離合器規格,與圖12中所示的僅行走用離合器21的單離合器規格的相互規格的變更之際,變速箱45內作為共同部分維持原樣,僅靠更換離合器部3,就可以簡單地進行規格的變更。
圖13是表示作為另一個實施例的副變速機構47,該副變速機構47在主變速主軸58的先端部(后端部)上經由副變速用行星齒輪機構265與爬行擋用行星齒輪機構266聯動連接副變速軸116而構成,主變速主軸58的先端部向后延伸而成為構成副變速用行星齒輪機構265的一部分的太陽輪267,并且在主變速主軸58與副變速軸116之間經由行星齒輪機構支持體268在同一軸線上配置中間軸269,使該中間軸269的先端部成為構成爬行擋用行星齒輪機構266的一部分的太陽輪270。
副換擋用的行星齒輪機構265,在前述支持壁形成體55上由軸線向前后方向的安裝螺栓274安裝形成為環狀并配置于太陽輪267的外周的內齒輪支持體273,在該內齒輪支持體273上單臂支持內齒輪275,在該內齒輪275的圓周方向上留出間隔地配置多個行星輪276,并且使各行星輪276嚙合于內齒輪275與太陽輪270雙方,另一方面在內齒輪支持體273的內周緣部上安裝行星輪架277,在該行星輪架277上一體地聯動連接多個行星輪276而構成。
而且,行星輪架277使后端緣部向后延伸設置而形成筒狀的齒輪形成片278,在該齒輪形成片278的內周面上形成內齒279。
進而,在太陽輪267的外周面與中間軸269的基端部(前端部)280的外周面之間,在軸線方向上移動自如地花鍵嵌合筒狀的移動齒輪支持體281,在該移動齒輪支持體281的前部外周面上一體成形移動齒輪282。
爬行擋用的行星齒輪機構266,在前述行星齒輪機構支持體268上,由軸線向前后方向的安裝螺栓284安裝形成為環狀而配置于太陽輪270的外周的內齒輪支持體283,在該內齒輪支持體283上單臂支持內齒輪285,在該內齒輪285的圓周方向上留出間隔地配置多個行星輪286,并且使各行星輪286嚙合于內齒輪285與太陽輪270雙方,另一方面在內齒輪支持體283的內周緣部上安裝行星輪架287,在該行星輪架287上一體地聯動連接多個行星輪286而構成。
而且,行星輪架287向后延伸設置后端緣部而形成筒狀的齒輪形成片288,在該齒輪形成片288的內周面上形成內齒289。
進而,在太陽輪270的外周面與副變速軸116的基端部(前端部)114的外周面之間,在軸線方向上移動自如地花鍵嵌合筒狀的移動齒輪支持體290,在該移動齒輪支持體290的前部外周面上一體成形移動齒輪291。
這樣一來,通過在前后方向上轉動操作未畫出的副換擋桿,使移動齒輪支持體281在前后方向上移動動作,進行副換擋操作。
也就是說,如果向后轉動副換擋桿,則移動齒輪支持體281在跨越太陽輪267的外周面與中間軸269的基端部(前端部)280的外周面之間的狀態下移動,成為經由該移動齒輪支持體281太陽輪267與中間軸269聯動連接的狀態(主變速主軸58與中間軸269直接連接的狀態)。
因而,在此一移動位置處,動力經由移動齒輪支持體281從一體成形于主變速主軸58的太陽輪267傳遞到中間軸269。
此外,如果向前轉動副換擋桿,則移動齒輪支持體281從太陽輪267的外周面脫離,在中間軸269的基端部(前端部)280的外周面上移動,并且移動齒輪282嚙合于在齒輪形成片278的內周面上形成的內齒279。
因而,在此一移動位置處,一體成形于主變速主軸58的太陽輪267的轉動力,傳遞到嚙合于該太陽輪267的行星輪276→行星輪架277→一體成形于該行星輪架277的齒輪形成片278的內齒279→移動齒輪支持體281的移動齒輪282→移動齒輪支持體281→中間軸269的基端部280。
此時,經由行星齒輪機構265減速的動力從主變速主軸58傳遞到中間軸269,成為副換擋。
而且,爬行擋用的行星齒輪機構266的移動齒輪支持體290在跨越太陽輪270的外周面與副變速軸116的基端部(前端部)114的外周面之間的狀態下移動,經由該移動齒輪支持體290太陽輪270與副變速軸116成為聯動連接狀態。
因而,在此一移動位置處,動力不變速地從一體成形于主變速主軸58的太陽輪267經由移動齒輪支持體281傳遞到中間軸269,不成為爬行擋(超低速的擋)。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如果使未畫出的副換擋桿進一步向前轉動,則由爬行擋用的行星齒輪機構266成為爬行擋(超低速的擋)。
也就是說,如果使副換擋桿進一步向前轉動,則移動齒輪支持體281從太陽輪267的外周面脫離,在副變速軸116的基端部(前端部)114的外周面上移動,并且移動齒輪282嚙合于在齒輪形成片288的內周面上形成的內齒289。
因而,在此一移動位置處,一體成形于中間軸269的太陽輪270的轉動力,傳遞到嚙合于該太陽輪270的行星輪286→行星輪架287→一體成形于該行星輪架287的齒輪形成片288的內齒289→移動齒輪支持體290的移動齒輪291→移動齒輪支持體290→副變速軸116的基端部114。
此時,經由行星齒輪機構266減速的動力從中間軸269傳遞到副變速軸116,成為爬行擋(超低速的擋)。
此外,圖14是表示作為另一個實施例的副變速機構47,該副變速機構47,在主變速主軸58的先端部(后端部)上,經由行星齒輪機構265聯動連接副變速軸116而構成,雖然使基本構成與前述實施例的副變速機構47相同,但是在不具備爬行擋用的行星齒輪機構266或中間軸269,沒有爬行擋功能這一點上本質地不同。
也就是說,副換擋用行星齒輪機構265,在太陽輪267的外周面與副變速軸116的基端部(前端部)114的外周面之間,在軸線方向上移動自如地花鍵嵌合筒狀的移動齒輪支持體281,在該移動齒輪支持體281的前部外周面上一體成形移動齒輪282。
而且,通過在前后方向上轉動操作未畫出的副換擋桿,使移動齒輪支持體281在前后方向上移動動作,進行副換擋操作。
這樣一來,如果使副換擋桿向后轉動,則移動齒輪支持體281在跨越太陽輪267的外周面與副變速軸116的基端部(前端部)114的外周面之間的狀態下移動,經由該移動齒輪支持體281太陽輪267與副變速軸116成為聯動連接的狀態(主變速主軸58與副變速軸116直接連接的狀態)。
因而,在此一移動位置處,動力從一體成形于主變速主軸58的太陽輪267經由移動齒輪支持體281傳遞到副變速軸116。
此外,如果使副換擋桿向前轉動,則移動齒輪支持體281從太陽輪267的外周面脫離,在副變速軸116的基端部(前端部)114的外周面上移動,并且移動齒輪282嚙合于在齒輪形成片278的內周面上形成的內齒279。
因而,在此一移動位置處,一體成形于主變速主軸58的太陽輪267的轉動力,傳遞到嚙合于該太陽輪267的行星輪276→行星輪架277→一體成形于該行星輪架277的齒輪形成片278的內齒279→移動齒輪支持體281的移動齒輪282→移動齒輪支持體281→副變速軸116的基端部(前端部)114。
此時,經由行星齒輪機構265減速的動力從主變速主軸58傳遞到副變速軸116,成為副換擋。
工業實用性(1)在本發明第一方面中,公開一種在原動機部上聯動連接變速箱部、由該變速箱部分別把動力傳遞到前車輪與后車輪而使行走成為可能的拖拉機,其中在變速箱部上裝拆自如地聯動連接爬行換擋部。
這樣一來,因為在變速箱部上裝拆自如地安裝爬行換擋部,故可以容易地進行有·無爬行擋的規格設定。
(2)在本發明第二方面中,公開一種在變速箱部上設置能夠對來自主變速機構的動力進行減速的行星齒輪機構,并且在構成該行星齒輪機構的一部分的行星輪架上設置爬行驅動齒輪,使設在爬行換擋部上的爬行換擋機構的輸入齒輪裝拆自如地嚙合于該爬行驅動齒輪。
這樣一來,由于在變速箱部上設置的行星齒輪機構的行星輪架上設置爬行驅動齒輪,使設在該爬行換擋部上的爬行換擋機構的輸入齒輪裝拆自如地嚙合于該爬行驅動齒輪,從而可將爬行換擋機構緊湊地配置在行星齒輪機構的周緣部,可避免變速箱部的加長。
而且,因為在行星齒輪機構的軸線方向上也可以直線地進行爬行換擋操作,故可以謀求換擋操作機構的簡化。
(3)在本發明第三方面中,在變速箱部的變速箱上形成開口部,在該開口部上裝拆自如地安裝蓋體而蓋住,并且在該蓋體的內面上安裝爬行換擋機構而構成爬行換擋部。
這樣一來,因為在蓋體上安裝爬行換擋機構而構成爬行換擋部,并且把蓋體裝拆自如地安裝于在變速箱上形成的開口部而蓋住,故可以使該爬行換擋部的組裝性良好。
權利要求
1.一種拖拉機,在原動機部聯動連接變速箱部,由該變速箱部分別把動力傳遞到前車輪與后車輪而使行走成為可能,其特征在于,在變速箱部裝拆自如地聯動連接爬行換擋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拖拉機,其特征在于,在變速箱部設置能夠使來自主變速機構的動力減速的行星齒輪機構,并且在構成該行星齒輪機構的一部分的行星輪架上設置爬行驅動齒輪,使設在爬行換擋部上的爬行換擋機構的輸入齒輪裝拆自如地嚙合于該爬行驅動齒輪。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拖拉機,其特征在于,在變速箱部的變速箱上形成開口部,在該開口部上裝拆自如地安裝蓋體并蓋住,并且在該蓋體的內面上安裝爬行換擋機構而構成爬行換擋部。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拖拉機,其能容易地進行有·無爬行擋的規格設定。本發明為在原動機部上聯動連接變速箱部,由該變速箱部分別把動力傳遞到前車輪與后車輪而使行走成為可能的拖拉機,其中,在變速箱部上裝拆自如地聯動連接爬行換擋部。這樣一來,因為在變速箱部上裝拆自如地安裝爬行換擋部,故可以容易地進行有·無爬行擋的規格設定。
文檔編號B62D49/00GK1771146SQ0382649
公開日2006年5月10日 申請日期2003年7月17日 優先權日2003年5月21日
發明者山口達夫, 山本升, 片桐文衛 申請人:洋馬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