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自行車行星輪中軸變速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變換自行車速比的裝置,尤其是能夠使普通自行車有慢、快速比的選擇,是繼加快軸、輪盤變速之后的一種自行車行星輪中軸變速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市場上能見到的變速自行車有加快軸變速和輪盤變速。加快軸變速因其結構復雜且脆弱易損,已不被看好,輪盤變速速比可達21速,但經常付諸使用的并不多且有時中軸輪盤和后軸輪盤上的鏈條不平行有斜拉現象因而費力易磨損,變速時需要從一只輪盤把鏈條撥到另一只輪盤上,變速過程太慢。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加快軸變速存在的脆弱、易損和輪盤變速的斜拉和變速過程慢的缺點,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自行車行星輪中軸變速裝置。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把本裝置安裝在自行車中軸部位,由中軸、飛輪、撥碗、行星輪組組成,其特征是自行車中軸與飛輪內套相連接,飛輪外套與行星輪組相連接。
本實用新型有益效果是,使普通自行車成為可變速比自行車,為可變速比自行車增加了新品種。其結構簡單,采用5毫米厚行星輪組與飛輪相連接,強度高、變速過程簡便、快捷,只需把拉線一拉即可。同目前的自行車變速裝置相比改變速比快。中軸飛輪與后軸飛輪平行,鏈條始終在一條直線上運行,沒有斜拉現象。由于取消了中軸大輪盤代之以飛輪,其直徑不到原來的一半,鏈條短,不易掉鏈。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自行車行星輪中軸變速裝置總裝配圖主視圖圖2是自行車行星輪中軸變速裝置總裝配圖左視圖圖中1.中軸,2.軸鍵,3.飛輪套,4.飛輪,5.撥碗,6.中心輪柱(四只),7.中心輪,8.內齒片,9.中間輪(四只),10.飛輪長孔,11.中間輪柱(四只),12.大腿盤(大腿上鉚有一個圓盤上有四個園孔與中間輪柱相配),13.穿釘(把大腿盤銷在中軸上),14.車斜梁,15.定位套,16.固定套.17.壓線柱.18.緊固螺絲.19.彈簧卡.20.拉線.21.定位銷.22.扳把.23.撥碗牙邊。
具體實施方式
取消普通自行車中軸大輪盤代之以新的中軸,在自行車中軸上裝有一只在齒根以下打了4個長孔的飛輪,通過撥碗與行星輪組相連接并通過裝在自行車斜梁上的定位套對行星輪組內齒片進行控制達到改變速比的目的。
慢速比通過踏動大腿盤(12)經中軸(1).軸鍵(2).飛輪套(3)(它固定在飛輪孔內)使飛輪(4)轉動,再經鏈條傳到后軸飛輪,自行車就行進了。此時的慢速比是由中軸飛輪和后軸飛輪的齒數比決定的。
快速比通過踏動大腿盤(12)經中間輪柱(11)(四只)帶動中間輪(9)(四只)繞中心輪(7)轉動,此時中間輪(9)和內齒片(8)均空轉,只有通過控制系統對內齒片(8)的控制才能起到增加速比的作用。控制系統是由一個裝在自行車斜梁上用緊固螺絲(18)緊固的固定套(16)和定位套(15)與之徑向滑動配合,為了讓其旋轉有度在定位套(15)上開有一個長圓孔并通過定位銷(21)定位。在定位套(15)上裝有一個壓線柱(17)用以壓住拉線(20)通過扳把(22)扭動把拉線(20)放松,受彈簧卡(19)的張力(由于彈簧卡兩頭分別裝入壓線柱和定位銷的小孔內)定位套(15)便會轉動與內齒片(8)外緣四個缺角中的任意一個相處而固定,停止內齒片(8)的旋轉,中間輪(9)便會帶動中心輪(7)轉動。中心輪(7)上裝有中心輪柱(6)(四只),它左邊插進撥碗(5)上的四個孔中,于是又帶動了撥碗(5)。由于撥碗(5)四個突出的撥碗牙邊(23)是插進飛輪(4)上的四個長孔(10)中的因此帶動飛輪(4)轉動,經鏈條傳到后軸飛輪,這時自行車的行進為快速比,它是由行星輪速比加中軸飛輪與后軸飛輪之速比而獲得的。
權利要求1.一種自行車行星輪中軸變速裝置,安裝在自行車中軸部位,由中軸、飛輪、撥碗、行星輪組組成,其特征是自行車中軸與飛輪內套相連接,飛輪外套與行星輪組相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行星輪中軸變速裝置,其特征是在自行車中軸上裝有一只在齒根以下打了4個長孔的飛輪,通過撥碗與行星輪組相連接。
專利摘要一種能夠使普通自行車成為可以改變速比的自行車行星輪中軸變速裝置。安裝在自行車中軸部位,由中軸、飛輪、撥碗、行星輪組組成,其特征是自行車中軸與飛輪內套相連接,飛輪外套與行星輪組相連接。它取消了中軸大輪盤并配以中軸在其上裝有一只飛輪,在飛輪外套齒根以下部位打有四個長孔通過撥碗與行星輪組相接。行星輪組是由中心輪。中間輪和一個內齒片組成,當自行車在慢速比時靠中軸飛輪轉動傳到后軸飛輪使自行車行進,行星輪組空轉不起作用,只有當行星輪組的內齒片與定位套相觸被固定時行星輪組便起到增加速比的作用,這就是快速比。總之,速比的大小由行星輪組的齒數比和中軸飛輪與后軸飛輪的齒數比決定。因此人們可以用改變齒數的方法而獲得合宜的速比。
文檔編號B62M11/00GK2721520SQ03208479
公開日2005年8月31日 申請日期2003年8月28日 優先權日2003年8月28日
發明者劉國光 申請人:劉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