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踏板型兩輪摩托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通過動力裝置懸架用連桿將車架支承于一體擺動式動力裝置的前部的踏板型兩輪摩托車。
為了消除此問題,近年來,在前述連桿和車架之間裝設止桿,依據此止桿限制動力裝置的前端部的上下方向的移動。前述止桿通過橡膠制的襯套分別連接前述連桿和車架。即,因為連桿可擺動的范圍只局限于前述襯套的彈性變形部分,所以可同時保證由于消除從動力裝置傳來的振動而得到的乘坐舒適度的改善,和通過抑制動力裝置的過大的動作而達到例如確保燃料罐的容量、降低車座的高度等。
一方面,踏板型兩輪摩托車多在使用設置于動力裝置的主支架停車的狀態,即在后輪可空轉的狀態下進行動力裝置的保養。
以前的踏板型兩輪摩托車,為了在動力裝置的周邊形成前述保養用空間,車架的形狀、動力裝置的附近的構件的安裝位置受到制約,設計上的自由度變小。
本發明是為了消除這樣的問題點而設計的構造,在采用限制動力裝置的上下方向移動的構造的同時,以可減少車架和動力裝置附近的構件的配置的限制、提高設計上的自由度為目的。
為了達成此目的,本發明涉及的踏板型兩輪摩托車的構造為在動力裝置懸架用連桿的動力裝置側的端部和車架之間裝有承重用構件,此承重用構件的動力裝置側的端部相對動力裝置構成為可裝卸的同時露出于車體外面,前述連桿可轉動,轉動范圍為在安裝前述承重用構件狀態的穩定位置和在動力裝置和周邊的構件之間形成保養用空間的保養位置之間。
根據本發明,使用主支架停車的狀態下,從動力裝置懸架用連桿取下承重用構件的動力裝置側端部,這樣,前述連桿從穩定位置擺動到保養位置,車架依靠車重下降。結果,在動力裝置和周邊的構件之間形成保養用空間。
所以,在動力裝置的上方形成的空間中移動動力裝置,可在動力裝置的周邊行成保養用空間,因此,可縮小行駛可能狀態下在動力裝置周邊形成的保養用空間。
本發明方案2所述的與發明涉及的踏板型兩輪摩托車,針對于前述發明方案1所述的發明涉及的踏板型兩輪摩托車中,其動力裝置懸架用連桿的車架側的端部自由回轉地連接在通過橫構件相互連接的一對車架側托架上,在前述連桿上,設置有限制抵接于前述橫構件的、限制動力裝置進一步向上方移動的止動片。
根據本發明,由于可以利用加強前述托架的橫構件限制動力裝置向上方移動,所以,與設置專門限制動力裝置向上方移動的構件的情況比起來,可減少零件數。
圖2是車架的側視圖。
圖3是車架的俯視圖。
圖4是車架的后視圖。
圖5是擴大重要部位所示的側視圖。
圖6是圖5中動力裝置支承用托架和連桿的前端部的VI-VI線截面圖。
圖7是圖5中連桿的后端部和壓縮梁的VII-VII線截面圖。
圖8是表示從連桿取下壓縮梁的下端部的狀態的側視圖。
圖1是本發明的踏板型兩輪摩托車的側視圖,圖2是車架的側視圖,圖3是車架的俯視圖,圖4是車架的后視圖,圖5是擴大顯示重要部位的側視圖,圖6是圖5中動力裝置支承用托架和連桿前端部的VI-VI線截面圖,圖7是圖5中連桿的后端部和壓縮梁的VII-VII線截面圖。圖8是顯示從連桿取下壓縮梁的下端部后的狀態的側視圖。
在這些圖中,符號1所示為基于此實施方式的踏板型兩輪摩托車。此摩托車1由使用本發明涉及的車架2而構成,在此車架2的后側下部搭載有可沿上下方向自由擺動的后述的一體擺動式動力裝置3。圖1中,符號4表示前輪,5表示前叉,6表示轉向車把,7表示車座,8表示行李箱,9表示后輪,10表示車體罩。
如圖2~圖4所示,前述車架2的構成包括前叉立管11、從此前叉立管11向后下方延伸的1根下行管12,通過連接用板13連接在此下行管12上向車體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對的后撐桿14、15、連接此后撐桿14、15的第1~第5橫構件16~20等。
前述左右一對的后撐桿14、15的構成包括側視中從前端部到車座前部下方的部位與腳踏部21(參照圖1)大致平行向后上方延伸的前部22、比此前部22相對水平傾斜角度變大地從前部22的后端向后上方延伸的中央部23、從此中央部23的后端沿與前述前部22大致平行地延伸的后部24。
車體左側的后撐桿14和車體右側的后撐桿15的前部22通過第1~第3橫構件16~18相連接,后部24通過第4和第5橫構件19~20相連接。前述第1橫構件16的車橫向的中央部焊接于下行管12上,并將下行管12和兩邊的后撐桿14、15連接起來。第2橫構件17于腳踏部21的后端部處將左右的后撐桿14、15連接起來。還有,為了避免和動力裝置3的發動機相干涉,此第2橫構件17如圖3所示形成門形,如圖1和圖5所示,設置成側視中向前上方傾斜的構造。
前述第3橫構件18形成向上方突出的門形,把左右的后撐桿14、15的前部22的后端部連接起來,同時,靠上端部支承行李箱8的前端部。在后撐桿14、15的前部22的前述第2橫構件17和第3橫構件18之間,向下方突出焊接支承動力裝置3的前端部的動力裝置支承用托架25。圖1中,設置于后撐桿14、15的前部22的下方,以符號26表示的構造為燃料罐。此燃料罐26通過未圖示的托架支承在后撐桿14、15上,在前叉立管11的左側延長設置給油管26a。
前述第4橫構件19和第5橫構件20把后撐桿14、15的后部24的后端部相連接。第4橫構件19通過后撐桿14、15的下方沿車寬方向延伸。第5橫構件20形成門形,并從后撐桿14、15向上方突出,靠上端部支承行李箱8的后端部。
此行李箱8的構造為上端的物品出入口8a通過車座7開閉,如圖1所示,形成具有可容納全遮式頭盔和其它物品(未圖示)的容積。還有,此行李箱8設置為離開動力裝置3上方一定距離,以便在此行李箱8和下方的動力裝置3之間形成動力裝置3可上下擺動的空間S(參照圖1)。
前述動力裝置3采用與以往熟知的構造同樣的構成,此構成包括4行程單氣缸發動機31、在此發動機31的曲軸箱32上一體形成傳動箱33、和收容于此傳動箱33內部的傳動裝置(未圖示)等。還有,此動力裝置3如圖1所示,通過連桿34把前端部(曲軸箱32的前側下部)沿上下方向可自由擺動地支承于后撐桿14、15的前述動力裝置支承用托架25上,同時,通過減振裝置35將后端部(傳動箱33的后端部)懸空設置于車體左側的后撐桿14的后端部。在前述連桿34的動力裝置側端部和車架2之間裝有壓縮梁36,限制動力裝置3的前部相對于車架2向上方移動。
此動力裝置3的發動機31形成為氣缸37的軸線指向車體前方,氣缸37面對車架2的后撐桿14、15之間。前述氣缸37的上部連接吸氣管38,同時,下部連接排氣管(未圖示)。在前述吸氣管38上連接有汽化器39,在此汽化器39上連接有空氣凈化器39a。如圖5和圖8所示,在前述氣缸37的氣缸蓋37a的上端部和下端部,設置有挺桿室蓋37b、37c。
在圖5所示穩定狀態(能夠行駛的狀態)下,此氣缸蓋37a位于車架2的第2橫構件17的后方附近,氣缸蓋37a的前方的保養用空間M被前述第2橫構件17遮掩。即,氣缸蓋37a因為在前述穩定狀態下抵在第2橫構件17上,所以不能從氣缸37取下,因為橫構件17礙事,也不能將前述下側的挺桿室蓋37c從前下方取下將工具插入氣缸蓋37a內。
前述第2橫構件17是用于加強位于后撐桿14、15的支承動力裝置3的前端部部分的構件,所以,不可能為了避免和氣缸37之間的干涉而將其從圖示位置向車體前側移動。
如圖1和圖8所示,在前述曲軸箱32的下端部的連接有前述連桿34的部位的后側設置可自由回轉的主支架40。
這里,通過圖5~圖7對動力裝置3的前端部和車架2的連接部分的構造進行詳細說明。
前述動力裝置支承用托架25如圖6中所示,通過把位于車體外側的外側板41,位于車體內側的內側板42組合焊接而形成。此外,設在車體左側的后撐桿14上的托架25,和設在車體右側的后撐桿上的托架25靠托架用橫構件43相互連接,在構成一個組裝體的狀態下焊接于后撐桿14、15。
前述橫構件43形成斷面朝下的コ字形,把兩端部分別焊接于兩個托架25的內側板42。此外,在兩個托架25的后端部上,如圖5中所示,為了安裝壓縮梁36的上端部而設有輔助托架44。此輔助托架44如圖4和圖7中所示,由在動力裝置支承用托架25的外側板41上整體形成的外側板44a,和在動力裝置支承用托架25的內側板42上整體形成的內側板44b來形成。
前述連桿34如圖5和圖6中所示,由連接于前述動力裝置支承用托架25的前部連桿45,和焊接于此一前部連桿45的車寬方向的中央部的并且把動力裝置3連接于后端部的后部連桿46來構成。前部連桿45通過把凸起部45b焊接于俯視中朝向前方開放的コ字形的管子45a的前端部而形成。此一凸起部45b經由阻尼橡膠45c套入有相互連接的內筒47和外筒48的連接構件。
此連接構件的內筒47套著向車體內側伸出地設在動力裝置支承用托架25的內側板42上的支承用螺栓49,靠此一螺栓49緊固于前述內側板42的車體內側的端面。前述支承用螺栓49通過在外側板41上形成的貫通孔41a插過內側板42的螺栓孔42a。前述螺栓孔42a構成根據本發明的動力裝置支承用托架的動力裝置安裝部。此螺栓孔42a在把兩個托架25彼此連接的前述橫構件43的后方附近形成。
前述前部22的兩端的凸起部45b、45b內部,如圖5和圖6所示,在車體右側的凸起部45b上設置有擋鐵50。此擋鐵50由板材來形成,把一端部焊接于凸起部45b的外周部,并且使另一端部從凸起部45b向車體前方突出以便相向于前述橫構件43的上方。這樣,通過將擋鐵50設置在連桿34上,如圖8所示,當壓縮梁36的下端部從連桿34脫落,車架2依靠車重相對動力裝置3向下方移動時,擋鐵50抵在橫構件43上,可阻止連桿34的擺動,限制動力裝置3進一步向上方移動。
即,連桿34的構成為在如圖5所示的安裝壓縮梁36狀態的穩定位置和圖8所示擋鐵50抵在橫構件43上的位置(以下,稱此位置為保養位置)之間可回轉。依據連桿34可回轉至前述保養位置,動力裝置3從穩定位置向后上方(和行李箱8之間的空間S內)移動,發動機31的氣缸37從第2橫構件17向后上方離開一定距離。結果,氣缸蓋37a和第2橫構件17之間的保養用空間M得以擴展。
此保養用空間M形成為寬敞的空間,可將氣缸蓋37a從發動機31取下,并如圖8中虛線所示將其向前上方拔出,或者在不將氣缸蓋37a從發動機31取下的狀態下,可將下側的挺桿室蓋37c從氣缸蓋37a取下,對挺桿進行調整。
連桿34的前述后部連桿46通過把筒構件46b焊接于從前述前部連桿45的管子45a向后延伸的連接構件46a的后端部來形成。此筒構件46b如圖7中所示,在使螺栓穿過的狀態下支承連接用螺栓51,經由此連接用螺栓51把動力裝置3的兩個連接板52和壓縮梁36的下端部(動力裝置3側端部)連接起來。前述連接板52在曲軸箱上整體地形成,經由軸承53轉動自如地支承于連接用螺栓51。在前述軸承53和連接用螺栓51之間,使連接用螺栓51相對軸承53可沿軸線方向移動地裝有套管52a。
如圖7所示,壓縮梁36的下端部經由與前述前部連桿45的凸起部45b同等的凸起部36a和連接構件彈性支承于連接用螺栓51。54表示設在凸起部36a內的連接構件的內筒,55表示外筒,56表示阻尼橡膠。前述內筒54形成為連接用螺栓51可容易地插拔的構造。即,通過從連接用桿51旋開取下螺母51a,如圖7中虛線所示可從車體右側的連接板52將連接用桿51向側方向拉出。
通過從壓縮梁36的下端部的前述內筒54拔出連接用桿51的前端部,使壓縮梁36的下端從連桿34(動力裝置3)分離。在此踏板型兩輪摩托車1中,使壓縮梁36的下端部露出車體外部地在和壓縮梁36的上端部相向的部位形成有車體罩10的下緣10a,在車體罩10的下部10b(參照圖8)安裝于車架2的狀態下,可取下螺母51a,從連桿34取下壓縮梁36的下端部。
壓縮梁36的上端部(車架2側的端部)采用與前述下端部同樣的構造,在凸起部36b內設置具有內筒57、外筒58、減震橡膠59的連接構件,通過此凸起部36b和前述連接構件支承著前述輔助托架44。前述內筒57通過支承用螺栓60連接在輔助托架44上。
像這樣靠連桿34和壓縮梁36把動力裝置3的前端部支承于車架2,借此動力裝置3的前端部可以按阻尼橡膠56、59的彈性變形量相對于車架2沿上下方向轉動。
前述構成的踏板型兩輪摩托車1,如圖8所示,在支起主支架40,用此主支架40停車的狀態下,從發動機31取下氣缸蓋37a,對挺桿進行調整。為了進行此保養,首先旋下連接連桿34和動力裝置3的連接用桿51的螺母51a,如圖7中虛線所示,向車體右側拉出連接用桿51。這時,連接用桿51的前端部脫離出壓縮梁36的下端部的內筒54,留在車體左側的連接板52內。這樣,通過拉出連接用桿51,可以使壓縮梁36的下端部脫離出連桿34。
壓縮梁36脫離出連桿34后,支承車架2的中央部的構件沒有了,車架2因為車重向下落,直到連桿34的擋鐵50抵在橫構件34上為止。即,這時的連桿34,從圖8中虛線所示的穩定位置到同圖中實線所示的保養位置,以和動力裝置3的連接部(支承用螺栓49)為中心,在圖8中沿逆時針方向擺動。
這樣,由于車架2相對動力裝置3向下方移動,在氣缸蓋37a的前方形成寬敞的保養用空間M,可從發動機31取下氣缸蓋37a,可取下挺桿室蓋37b、37c,對挺桿進行調整。
所以,根據此踏板型兩輪摩托車1,因為移動動力裝置3,可以在動力裝置3的周邊形成保養空間M,所以,可以使在穩定狀態下在動力裝置3的周邊形成的空間(保養用空間M)變狹窄。
還有,因為前述擋鐵50抵在橫構件43上,所以,利用加強動力裝置支承用托架25的構件(橫構件43),可限制動力裝置3向上方的移動,與設置專門限制動力裝置3向上方移動的情況比起來,可減少零件數。
依據以上說明的本發明,因為在動力裝置的上方形成的空間內移動動力裝置,可在動力裝置的周邊形成保養用空間,所以,在行駛狀態下可使動力裝置的周邊形成的保養用空間變窄,這樣,可提高車架形狀和動力裝置附近的零件的位置設計上的自由度。
所以,在采用通過承重構件限制動力裝置上下方向移動的構造的同時,可減少車架和動力裝置附近的零件的配置的制約,提高設計上的自由度。
依據發明方案2所述的發明,利用加強前述托架的橫構件,可限制動力裝置向上方的移動,所以,與設置專門限制動力裝置3向上方移動的情況比起來,可減少零件數,降低成本。
權利要求
1.一種踏板型兩輪摩托車,其構成為在通過動力裝置懸架用連桿在車架上支承一體擺動式動力裝置的前部的踏板型兩輪摩托車中,在前述連桿的動力裝置側的端部和車架之間裝有承重用構件,此承重用構件的動力裝置側的端部相對動力裝置構成為可裝卸的同時露出于車體外面,前述連桿可轉動,轉動范圍為在安裝前述承重用構件狀態的穩定位置和在動力裝置和周邊的構件之間形成保養用空間的保養位置之間。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踏板型兩輪摩托車,其特征在于動力裝置懸架用連桿的車架側的端部自由回轉地連接在通過橫構件相互連接的一對車架側托架上,在前述連桿上,設置有抵接于前述橫構件并限制的動力裝置進一步向上方移動的止動片。
全文摘要
一種踏板型兩輪摩托車,其構成為在通過動力裝置懸架用連桿在車架上支承一體擺動式動力裝置的前部的踏板型兩輪摩托車中,在前述連桿的動力裝置側的端部和車架之間裝有承重用構件,此承重用構件的動力裝置側的端部相對動力裝置構成為可裝卸的同時露出于車體外面,前述連桿可轉動,轉動范圍為在安裝前述承重用構件狀態的穩定位置和在動力裝置和周邊的構件之間形成保養用空間的保養位置之間。利用本發明可以提高車架形狀和動力裝置附近的零件的位置設計上的自由度。
文檔編號B62K11/00GK1410312SQ0214356
公開日2003年4月16日 申請日期2002年9月29日 優先權日2001年10月1日
發明者吹田善一 申請人:雅馬哈發動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