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自行車座墊避震的結構改良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自行車座墊避震的結構改良。
目前,一般常見到有關自行車座墊的避震構造,如
圖1-A、
圖1-B所示,主要是在該座墊A底下裝設有一彈簧圈A1及在豎內管B中亦裝有一彈簧圈B1,使其在騎乘時遇到路面不平時,得通過彈簧圈A1、B1的彈性作用成上、下的垂直方向移動,以為釋除受震力量;然而經使用者仔細接觸后卻發現由于該座墊A畢竟只是供為上、下的垂直移動狀態,加上車體本身也會受震跳動,以致使用者的臀部、座墊A、車體三者之間的互觸撞擊,使使用者十分痛苦,致使用者每當遇到此種情形便自然地將臀部離開座墊A,以減少受觸撞的硬痛之苦,但也造成使用者分心對路況的操控專注也相對地減低,無形中潛藏意外發生的危機,若再遇到更大些的顛簸路段便相當容易發生操控不穩而造成傷害;是經深入分析后更發覺由于該座墊A僅能供上下單一方向的移動,并不能完全地吸收受震力量、甚快速地釋除排散掉,是以目前在市面上所見到的座墊避震構造者并不具真正的發揮避震的預期功效;再者,若遇到上坡或下坡路段時,由于該座墊A還是保持上坡時的前頭揚擺或下坡時的后尾上翅,而使用者的身體卻是往前傾或后揚,導致使用者的手、身體無法維持應有的正常姿勢,十分不舒服。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自行車座墊避震的結構改良,其能在受害時達到兩邊平衡。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以下設計方案這種自行車座墊避震的結構改良,主要是在座墊管下緣與車體豎管所可呈伸縮活動的內直管頂上之間,裝置一彈性體,該彈性體呈實心狀,且在每兩相對面部中設有一呈貫通的透空槽孔,該兩透空槽孔恰呈上、下位置分離的十字狀,并在該彈性體的上、下面部與座墊管端凸緣與車體豎管中內直管端凸緣相包覆而結合一體。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A為已有的立體示意圖
圖1-B為已有的剖視圖圖2-A為本實用新型組裝后的示意圖圖2-B為本實用新型呈實心狀的示意圖圖2-C為本實用新型呈空心狀示意圖圖3-A為本實用新型呈前后避震的示意圖圖3-B為本實用新型呈前傾避震的局部放大圖圖3-C為本實用新型呈后傾避震的示意圖圖4-A為本實用新型呈左右避震的示意圖圖4-B為本實用新型呈左傾避震的局部放大圖圖4-C為本實用新型呈右傾避震的局部放大圖圖5-A為本實用新型呈上下避震的示意圖圖5-B為本實用新型呈上拉避震的局部放大圖圖5-C為本實用新型呈下壓避震的局部放大圖如圖2-A、圖2-B所示,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自行車座墊避震的結構改良,適用各種如登山、越野、休閑、競賽或下坡等專用自行車皆可運用的避震結構設計,主要是由一彈性體1(如橡膠、塑膠材質)的位于座墊管2下緣與車體豎管3所可呈伸縮活動的內直管4頂上之間,該彈性體1系呈實心狀,且在每兩相對的前后面部11、左右面部12中設有一呈貫通的透空槽孔111、112,使其該兩透空槽孔111、112恰呈上、下位置分離的十字狀(如圖2-B),其上下面部13為實心,之后并在上下面部13位置上與座墊管2端凸緣21與車體豎管3中內直管4端凸緣41予以包覆、而結成一體。
當車輛遇到路面崎嶇不平或斜坡情形時,則通過該彈性體1的各面部11、12中的透空槽孔111、112所為受壓、受拉等相對作用,并通過彈性體1本身的彈性所呈反作用彈力下,如圖3-A所示的在前后震動時,則前后面部11中透空槽孔111的兩邊得在前傾(如顛簸或上坡路段)時的分別為受壓、受拉暨反作用彈力下(如圖3-B),以為吸收震晃力量并隨即排放釋除,如此也同時平衡了透空槽孔111的兩邊壓力;反之在后傾(如顛簸或下坡路段)時的分別為受壓、受拉暨反作用彈力下(如圖3-C),以為同樣具有吸震并隨即排釋,以及平衡作用。而當在左右震動時,如圖4-A所示,則左右面部12中透空槽孔121的兩邊得在左傾時的分別為受壓受拉暨反作用彈力下(如圖4-B),以為具有吸震并排釋作用外亦平衡了兩邊壓力,反之在右傾時的分別為受壓、受拉暨反作用彈力下(如圖4-C),以為同樣具有吸震并排釋作用及平衡作用;同理,當在上下震動時,如圖5-A所示則前后面部11及左右面部12的透空槽孔111、121得在上震時則受上拉暨反作用彈力下(如圖5-B),以具吸震并排釋作用,反之在下震時則受下壓暨反作用彈力下(如圖5-C),以具同樣地吸震并排釋作用。
同樣地,該彈性體1的上下面部13并可進一步制成中空貫通狀的開口14(即如圖2-C),或是將整個彈性體1制成其它同于以上具有透空槽孔結構的造型外觀,使其如同前述的與座墊管2端凸緣21與車體豎管3中內直管4端凸緣41予以包覆而結成一體,以通過該彈性體1所產生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避震作用;且使用者臀部若稍有偏移歪斜時,該座墊5借助彈性體1也會相對地隨之傾斜,使其利用各個透空槽孔111、112所為受壓、受拉的相對作用下,以為坐墊5因而維持了最適當的坐位角度,同時也釋除臀部與座墊5間的摩擦,使其獲得較具彈性舒適的座墊5乘坐感,連帶地亦讓使用者能夠全神專注于騎乘駕駛,則自然提高了行車的安全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安于自行車座墊下,能在受震時吸震并隨即釋除,并具有各方位的避震平衡作用,從而使其達到舒適、安全行駛效果。
權利要求1.一種自行車座墊避震的結構改良,其特征在于主要是在座墊管下緣與車體豎管所可呈伸縮活動的內直管頂上之間,裝置一彈性體,該彈性體呈實心狀,且在每兩相對面部中設有一呈貫通的透空槽孔,該兩透空槽孔恰呈上、下位置分離的十字狀,并在該彈性體的上、下面部與座墊管端凸緣與車體豎管中內直管端凸緣相包覆而結合一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座墊避震的結構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彈性體的上下面部制成中空貫通狀的開口。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座墊避震的結構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彈性體制成具有透空槽孔結構的外觀造型。
專利摘要一種自行車座墊避震的結構改良,主要是在座墊管下緣與車體豎管所可呈伸縮活動的內直管頂上之間,裝置一彈性體,該彈性體呈實心狀,且在每兩相對面部中設有一呈貫通的透空槽孔,該兩透空槽孔恰呈上、下位置分離的十字狀,并在該彈性體的上、下面部與座墊管端凸緣與車體豎管中內直管端凸緣相包覆而結成一體。當車輛遇到顛簸、斜坡及崎嶇路面情形時,以吸震并隨即排放釋出,達乘坐舒適,安全行駛效果。
文檔編號B62J1/06GK2441713SQ0024599
公開日2001年8月8日 申請日期2000年7月31日 優先權日2000年7月31日
發明者陳文宗, 陳木寅 申請人:陳文宗, 陳木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