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纜索保護器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整體涉及纜索操作的自行車裝置用的纜索保護器機構。更具體地,本發明涉及這樣一種纜索保護器機構,即當自行車翻倒并且纜索操作的裝置撞到地面上或在其它情況下在纜索中造成應力時,該機構能保護纜索操作的裝置或自行車的零件。
騎自行車成為越來越普及的娛樂形式和運輸方式。而且,不論對業余愛好者還是專業運動員,騎自行車都是非常普及的競賽運動。不管自行車是用于娛樂、運輸還是用于競賽,自行車工業一直在改進自行車的各種部件。
現在的自行車大多數是多速自行車,其允許騎車人選擇適當的傳動比以適應在自行車行駛過程中遇到的特定行駛條件。一種最普通的多速自行車傳動裝置組件形式是利用在一組前鏈輪和一組后鏈輪之間延伸的鏈條,其中前鏈輪安裝為與踏板一起旋轉,后鏈輪安裝在自行車后輪的后輪轂上以與其一起旋轉。通常使用兩個撥鏈器在鏈輪或齒輪之間移動鏈條。通常,大多數撥鏈器(前或后撥鏈器)包括固定在自行車車架上的固定件或基礎件,和帶有鏈條導向裝置的可移動件,其中可移動件通過連桿組件支撐以相對固定件或基礎件運動。鏈條導向裝置具有一對導板,導板構成用于接觸鏈條和在鏈輪之間移動鏈條的鏈條接收槽。
這種多速自行車用的撥鏈器以及纜索操作的部件一直被重新設計以操作得更有效并改進設計使其可做得更輕些。因此,后撥鏈器通常用重量輕的材料構造并做得盡可能薄。當然,這會使后撥鏈器更脆弱,從而當自行車撞到地面上時更易損壞。某些后撥鏈器有時出現的問題是當自行車翻倒時,后撥鏈器有時會首先撞到地面上,從而在控制纜索中造成應力。特別是低速檔正常型后撥鏈器,并且當撥鏈器處于后面上部位置時,更容易發生這種情況。當撥鏈器撞到地面上時,地面迫使撥鏈器向內向低速檔移動。撥鏈器的這種移動使變速纜索被拉伸。如果后撥鏈器不“讓步”,則翻倒沖擊造成的變速纜索應力會變得如此之大,以致于會損壞或者撥鏈器或者自行車的安裝架(drop-out)。而且,撥鏈器和變速纜索可能被損壞,使得以后的變速性能變差。纜索保護器機構吸收由撥鏈器與地面的碰撞產生的變速纜索應力。從而,不會對撥鏈器或者自行車的安裝架造成損壞。
由于以上原因,需要一種能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上述問題的纜索保護器機構。從該公開文本中該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將會明顯地看到,本發明是針對現有技術中的這種需要和其它需要的。
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纜索保護器機構,該機構通過吸收對自行車部件的沖擊來保護纜索操作的部件。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構造較簡單的纜索保護器機構。
前述目的可基本上這樣實現,即在自行車部件的纜索中提供一纜索保護器機構,以在自行車翻倒并撞到地面上時保護自行車部件或自行車的零件。纜索保護器機構具有一第一外殼部分,一第二外殼部分和一偏壓件,偏壓件位于第一和第二外殼部分之間以迫使它們彼此分開。第一外殼部分具有帶第一端壁和與第一端壁間隔開的第一開口端的一第一管形部分。第一端壁包括一第一纜索孔,第一纜索孔的里面部分向第一開口端逐漸擴大。第二外殼部分具有帶第二端壁和與第二端壁間隔開的第二開口端的一第二管形部分。第二端壁包括一第二纜索孔。第一和第二外殼部分的第一和第二開口端可移動地聯接在一起。偏壓件布置在第一和第二端壁之間以迫使第一和第二外殼部分彼此分開。
前述目的可基本上這樣實現,即在自行車部件的纜索中提供一纜索保護器機構,以在自行車翻倒并撞到地面上時保護自行車部件或自行車的零件。纜索保護器機構具有一第一外殼部分,一第二外殼部分和一偏壓件,偏壓件位于第一和第二外殼部分之間以迫使它們彼此分開。第一外殼部分具有帶第一端壁和與第一端壁間隔開的第一開口端的一第一管形部分。第一端壁包括一第一纜索孔。第一外殼部分包括至少一個排水孔。第二外殼部分具有帶第二端壁和與第二端壁間隔開的第二開口端的一第二管形部分。第二端壁包括一第二纜索孔。第一和第二外殼部分的第一和第二開口端可移動地聯接在一起。偏壓件布置在第一和第二端壁之間以迫使第一和第二外殼部分彼此分開。
從下面結合附圖公開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詳細描述中,該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將會明顯地看出本發明的這些和其它目的、特征、方面和優點。
現在參考附圖,這些附圖構成該原始公開文本的一部分,其中
圖1為后撥鏈器上安裝有根據本發明的纜索保護器機構的傳統自行車的側面正視圖;圖2為根據本發明上面安裝有纜索保護器機構的后撥鏈器的放大側面正視圖;圖3為根據本發明圖2為所示纜索保護器機構的側面正視圖;圖4為根據本發明圖2和3中所示纜索保護器機構的分解側面正視圖;圖5為根據本發明圖2-4中所示纜索保護器機構的縱向橫截面視圖;圖6為根據本發明圖2-5中所示纜索保護器機構的分解縱向橫截面視圖;圖7為安裝在后撥鏈器上的圖2-6中所示纜索保護器機構在壓縮前的縱向橫截面視圖;圖8為為安裝在后撥鏈器上的圖2-7中所示纜索保護器機構在壓縮后的縱向橫截面視圖;圖9為根據本發明圖2-7中所示纜索保護器機構第一外殼的左側正視圖;圖10為根據本發明圖2-7中所示纜索保護器機構第一外殼的側面正視圖;圖11為根據本發明圖2-7中所示纜索保護器機構第一外殼的右側正視圖;圖12為根據本發明圖2-7中所示纜索保護器機構第二外殼的左側正視圖;圖13為根據本發明圖2-7中所示纜索保護器機構第二外殼的側面正視圖;圖14為根據本發明圖2-7中所示纜索保護器機構第二外殼的右側正視圖。
首先參考圖1,根據本發明,如下所述,所示自行車10的后撥鏈器上安裝有纜索保護器機構12。除根據本發明在后撥鏈器上安裝了纜索保護器機構12外,自行車10及其各種部件在現有技術中是公知的。因此,除與本發明有關的部件外,自行車10及其各種部件在這里不進行討論或展示了。
如這里所使用的,下面的方向術語“向前、向后、向上、在上面、向下、垂直、水平在下面和橫向”以及其它類似的方向術語都是指附裝有撥鏈器14的自行車在其正常行駛位置的方向。從而,如在權利要求中用于描述纜索保護器機構12或撥鏈器14的這些術語應相對處于其正常行駛位置的自行車10進行解釋。
首先參考圖1,所示傳統自行車10帶有各種自行車部件。自行車及其各種部件在現有技術中是公知的,因此,除與本發明有關的部件外,這里不再詳細討論或展示自行車10及其各種部件了。換句話說,由于撥鏈器14與本發明有關,所以這里僅簡要討論和/或展示撥鏈器14。在這些自行車部件中,很多都是通過纜索用聯接在上面的手柄或操作裝置進行操作的。后撥鏈器14通過變速纜索18用變速單元16以傳統方式操作。
變速纜索18是傳統的纜索,其具有外套20和內鋼絲22。纜索保護器機構12聯接在外套20的一端和后撥鏈器14之間。如下所述,內鋼絲22穿過纜索保護器機構12。
如在圖2和3中最好地看到的,后撥鏈器14是低速檔正常型撥鏈器,其在正常狀態下被偏壓向自行車10后齒輪組的低速齒輪或大齒輪。后撥鏈器14可以是較傳統的低速檔正常型撥鏈器。因此,這里不再詳細討論或展示后撥鏈器14了。相反地,僅僅簡要討論后撥鏈器14以便理解纜索保護器機構12的使用。
基本上,后撥鏈器14具有基礎件或固定件30,可移動件32,連桿組件34和偏壓件或彈簧(未示出)。固定件30通過傳統的支架軸組件(未示出)聯接在自行車10的框架上。偏壓件或彈簧位于固定件30和可移動件32之間,用于將可移動件32推向低速檔位置。連桿組件34具有用于固定內鋼絲22端部的纜索固定螺栓34a。可移動件32上樞轉聯接有籠形架38,籠形架38被偏壓以使自行車10的鏈條被張緊。導輪38a和張緊輪38b可旋轉地聯接在籠形架38上。有利的是,后撥鏈器14的每個零件都用該技術領域中公知的較輕剛性材料構造。
如圖2、7和8中所示,纜索保護器機構12位于纜索18和后撥鏈器14的固定件30之間。特別是,緊固零件39,如鉚釘或類似物,將纜索保護器機構12樞轉聯接在后撥鏈器14的固定件30上。有利的是,緊固零件39不可旋轉地聯接在纜索保護器機構12上,并具有基本垂直延伸穿過緊固零件39的桿部39b的橫向孔39a,用于接收從中穿過的內鋼絲22。緊固零件39的桿部39b是非圓形橫截面的,例如,一平面部分,以防止纜索保護器機構12和緊固零件39之間的相對旋轉。這保證了孔39a的方向保持與纜索保護器機構12正確對準。
纜索保護器機構12可操作地聯接在纜索18上,以當自行車10翻倒并且后撥鏈器14撞到地面上時保持后撥鏈器14或自行車10的安裝架。換句話說,當自行車10倒向安裝有后撥鏈器14的一側時,后撥鏈器14就可能首先撞到地面上。特別是低速檔正常型后撥鏈器,并且撥鏈器處于后面頂部位置時更易發生這種情況。當撥鏈器14撞到地面上時,地面迫使撥鏈器14向內同低速檔移動。撥鏈器14的這種移動使變速纜索18被拉伸。如果后撥鏈器14不“讓步”,則由于翻倒沖擊在變速纜索18中產生的應力,或者后撥鏈器或者自行車的安裝架將被損壞。而且,后撥鏈器14和變速纜索18可能被損壞,使得以后的變速性能變差。纜索保護器機構12吸收由于后撥鏈器14與地面碰撞而產生的變速拉索18的應力。從而,不會對后撥鏈器14或自行車10的安裝架造成損壞。
如在圖3-6中所最好地看到的,纜索保護器機構12基本包括第一外殼部分60,第二外殼部分42,偏壓件44和套筒46。偏壓件44布置在第一和第二外殼部分40和42之間以迫使它們彼此分開。纜索調整機構48也聯接在第二外殼部分42上,用于調整外套20和內鋼絲22之間的相對張力。如圖7和8中所示,第一和第二外殼部分40和42套疊聯接在一起,偏壓件44布置在第一和第二外殼部分40和42之間以迫使它們彼此分開。
如在圖7-11中所最好地看到的,第一外殼部分40最好用剛性輕型材料如較硬或剛性較大的塑料模制成單個整體件。第一外殼部分40具有帶第一端壁52和與第一端壁52間隔開的第一開口端54的第一管形部分或壁50。
第一管形部分50的內表面限定了圓柱形空腔,用于在其中接收偏壓件44的一端。第一管形部分或壁50的外表面具有內凹表面50a和從上面徑向向外伸出的三個凸起51。內凹表面50a繞第一管形部分50在圓周方向上延伸。如下所述,內凹表面50a幫助將套筒46組裝到第一和第二外殼部分40和42上。有利的是,內凹表面50a在第一外殼部分40的縱向上是弧形的。
有利的是,凸起51繞第一管形部分50的圓周等間隔布置,即間隔約為120°。這些凸起51與第二外殼部分42接合以將第一和第二外殼部分聯接在一起。這些凸起51還與第二外殼部分42配合以允許第一和第二外殼部分40和42之間的滑動。每個凸起51都具有傾斜面51a和抵靠面51b。凸起51的傾斜面51a傾斜以與纜索保護器機構12的縱向中心軸線A成一角度。抵靠面51b位于與纜索保護器機構12的縱軸線基本垂直的平面內。
如在圖7和8中所最好地看到的,第一端壁52具有內環形壁部分56和外安裝部分58,第一纜索孔60從它們中間穿過。第一纜索孔60具有兩個部分。第一纜索孔60的第一部分或里面部分62形成在內環形壁部分56內。第二部分或外面部分64形成在外安裝部分58內。
內環形壁部分56與第一管形部分50同軸布置。內抵靠面66形成在第一端壁52上,并在第一管形部分50和內環形壁部分56之間徑向延伸。內抵靠面66在軸向面向第一外殼部分40的第一開口端54。內抵靠面66與偏壓件44的一端接合。
在第一外殼40內抵靠面66上形成有兩個排水孔68。當然,排水孔68也可以形成在第二外殼42上。換句話說,至少第一和第二外殼40和42之一上形成有至少一個排水孔。在所示實施例中,兩個排水孔形成在第一外殼部分40上,但當然也可以有少一些或多一些的排水孔。而且,盡管排水孔68形成在第一外殼部分40的第一端壁上,但也可將排水孔布置在第一外殼部分40的其它位置。有利的是,排水孔68沿第一端壁52內抵靠面66上的假想圓布置,并且排水孔68的間隔相等。
外安裝部分58包括安裝孔70,安裝孔70基本垂直于第一纜索孔60地延伸并位于第一纜索孔60的里面部分和外面部分62和64之間。安裝孔70最好是非圓形孔以與緊固零件39的桿部39b配合,以防止它們之間的相對旋轉。外安裝部分58形成第一纜索孔60的外面部分64,外面部分64與第一纜索孔60的里面部分26基本軸向對齊。
第一纜索孔60的里面部分62是喇叭形或漏斗形的,使得第一纜索孔60向第一開口端54變得越來越大。如下面更詳細地解釋的,第一纜索孔60里面部分62的這種漏斗形使得能夠更容易地將內鋼絲22穿過第一外殼部分40。
更具體地,第一纜索孔60的里面部分62具有在第一端壁52附近的第一寬度和在第一開口端54附近的第二寬度。第一纜索孔60的第二寬度最好至少為第一纜索孔60第一寬度的兩倍,第一寬度等于或稍稍大于內鋼絲22的直徑。更有利的是,第一纜索孔60的第二寬度最好約為第一纜索孔60的第一寬度的三倍。
如在圖5、6、10和11中所最好地看到的,第一纜索孔60的外面部分64具有靠近里面部分62的第一端72和遠離里面部分62的第二端74。第一纜索孔60是扇形的。特別是,第一纜索孔60的外面部分64具有一對基本平直的扇形面76,扇形面76彼此間隔開并在其分開端通過一對弧形面78連接。外面部分64具有在弧形面78之間延伸的第一方向上的第一寬度,該寬度從外面部分64的第一端到外面部分64的第二端逐漸變大。外面部分64具有在平直扇形面76之間延伸的第二方向上的第二寬度,其中第二方向垂直于外面部分64第一寬度的第一方向。外面部分64的第二寬度由一對基本平行的平直扇形面76限定,扇形面76間隔開的距離與靠近第一端壁52的里面部分62的第一寬度基本相等。
如在圖7、8和12-14中所最好地看到的,第二外殼部分42最好是用剛性輕型材料,如較硬或剛性較大的塑料模制成的單個整體件。第二外殼部分42具有帶第二端壁82和與第二端壁82間隔開的第二開口端84的第二管形部分或壁80。第二管形部分80套疊聯接在第一管形部分50上,使得第一和第二外殼部分40和42可一起移動并壓縮偏壓件44。
更具體地,外殼管形部分80備有在縱向上延伸的三個槽81。由于凸起51具有傾斜面51a,所以槽81接收第一管形部分50的凸起51。通過在軸向向一起推第一和第二外殼部分40和42,可使第一和第二外殼部分40和42通過咬接聯接在一起。盡管第二外殼部分42是用剛性相當大的材料制成的,但由于其具有三個縱向裂口85,所以第二外殼部分42稍稍具有彈性。因此,第二管形部分80可徑向向外膨脹到凸起51外面并然后回彈,使得凸起51基本被永久地接收在槽81內。
當凸起51位于槽81內時,由于凸起51具有阻止第一和第二外殼部分40和42分開的平直抵靠面51b,所以很難將第一和第二外殼部分40和42分開。在正常靜止位置,如在圖5和7中所示,由于偏壓件44的推力,凸起51的抵靠面51b與最靠近第二外殼部分42第二開口端的槽端部接合。換句話說,當第一和第二外殼部分40和42聯接在一起時,偏壓件44被預加載以處于壓縮狀態。
如下面所解釋的,在通過變速單元16正常使用撥鏈器14時,偏壓件44不應被壓縮。換句話說,偏壓件44的推力或偏壓力應比在其各種變速位置移動撥鏈器14時所需要的力大。
第二管形部分80還具有繞包含槽81的部分布置的環形凹進部分86。凹進部分86設計為在其中接收套筒46。換句話說,套筒46蓋在槽81上面以使通過槽81進入纜索保護器機構12的灰塵或其它污染物最少。該環形凹進部分86形成一對環形抵靠面86a和86b,它們軸向彼此間隔開的距離基本等于套筒46的縱向長度。當第一和第二外殼部分40和42聯接在一起后,經過第一外殼40,然后第二外殼42的開口端84將套筒46插入到環形凹進部分86內。套筒46還保證第一和第二外殼部分40和42不彼此分開。
第二端壁82包括第二纜索孔90。第二纜索孔90最好是階梯形的,其帶有第一或內圓柱部分92和第二或外圓柱部分96,其中第一圓柱部分92具有螺紋套筒插入物94。第二纜索孔90的第二圓柱部分96具有較大的直徑,并且備有在第二纜索孔90的第一和第二圓柱部分92和96之間徑向延伸的輪廓抵靠面98。如圖12中所示,輪廓抵靠面98最好具有以約90°間隔開的四個凹進部分98a。這些凹進部分98a最好是弧形的,使得它們彎曲部分的中心線與纜索保護器機構12的縱向中心線交叉。如下所述,抵靠面98的這些凹進部分98a與纜索調整機構48配合。
第二端壁82具有與第二管形部分80同心布置的內環形壁部分100。抵靠面102形成在第二管形部分80和內環形壁部分100之間。該抵靠面102在軸向面向第二外殼部分42的第二開口端84,用于與偏壓件44的一端接合。
偏壓件44最好是繞內或里面環形壁部分同心布置的螺旋壓縮彈簧。偏壓件44布置在第一和第二端部之間以迫使第一和第二外殼部分40和42彼此分開。當第一和第二外殼部分40和42聯接在一起時,偏壓件44被預加載以處于壓縮狀態。偏壓件44的偏壓力或推力應足夠大,使得在通過變速單元16正常使用撥鏈器14時偏壓件44不被壓縮。換句話說,偏壓件44的推力或偏壓力應比在其各種變速位置移動撥鏈器14所需要的力大。
套筒46是管形件,最好是用剛性輕型材料如剛性較大的塑料模制成的單個整體件。套筒46繞第一和第二外殼部分40和42同軸安裝以防止第一和第二外殼部分40和42分開。當套筒46經過第一和第二外殼部分40和42插入后,第二外殼部分42的自由端向內彎曲進入內凹表面50a。這使套筒46易于插入到第二外殼部分42的環形凹進部分86內。特別是,套筒46位于第二外殼42的環形凹進部分86內,處于抵靠面86a和86b之間。套筒46還保證第一和第二外殼40和42不彼此分開。而且,套筒46覆蓋第二管形部分80的槽81。
如在圖4-6中所最好地看到的,纜索調整機構48具有纜索調整螺栓110,纜索調整筒套112和偏壓件114。纜索調整機構448是較傳統的裝置,其通常直接安裝到纜索操作的部件如撥鏈器14上。纜索調整機構48與纜索18的外套24接合,用于改變其相對內鋼絲22的相對位置。
纜索調整螺栓110最好用如金屬材料構造成單個整體件。纜索調整螺栓110具有頭部110a和桿部110b,軸向延伸的孔110c穿過頭部110a和桿部110b。如下所述,孔110c是階梯形的。頭部110a是帶有非圓形外表面(帶有四個縱向延伸棱110d的圓柱形面)和圓柱形內表面的管形件,圓柱表內表面帶有抵靠面110e,抵靠面110e位于頭部110a和桿部110b的相交處。
桿部110b具有帶螺紋外表面和圓柱形內表面。外表面的螺紋設計為與第二纜索孔90內的套筒插入物94的內螺紋螺旋接合。從而,旋轉纜索調整螺栓110使纜索調整螺栓110相對纜索保護器機構12的外殼部分40和42軸向移動。孔110c沿桿部110b的內徑最好大小為等于或稍稍大于內鋼絲22的直徑。如圖7和8中所示,孔110c的內端可備有圓錐形端截面。
如在圖4-6中所最好地看到的,纜索調整筒套112最好用剛性輕型材料如較硬的塑料構造成單個整體件。纜索調整筒套112具有抓取部分112a和固定部分112b,階梯形孔112c從它們中間穿過。抓取部分具有非圓形外表面,其允許使用者可以很容易地旋轉纜索調整筒套112。沿抓取部分112a的孔112c最好具有非圓形橫截面(四個縱向延伸的凹槽112d)并與纜索調整螺栓110頭部110a的外表面對應。因此,旋轉抓取部分112a使纜索調整螺栓110旋轉。
固定部分112b具有外圓柱形表面,該表面基本等于或稍稍小于第二纜索孔90的圓柱形部分96以在其中進行旋轉。固定部分112b的自由端最好具有從其徑向伸出的四個止動塊或凸起112e。這些凸起最好間隔90°,使得它們可與第二外殼部分42的凹進部分98a接合。換句話說,這些凹進部分98a與凸起112e配合以將纜索調整螺栓110和纜索調整筒套112保持在選定的位置。更具體地,偏壓件114繞桿部110b布置并位于頭部110a和纜索調整筒套112之間以在其間施加軸向力。由于纜索調整螺栓110可調整地固定在第二外殼部分42上,所以纜索調整筒套112被偏壓抵靠在第二外殼部分42上。
纜索調整筒套112的止動塊或凸起112e構成第一配合面,而第二外殼部分42的凹進部分98a構成第二配合面,偏壓件114將第一和第二配合面推壓到一起。帶有止動塊或凸起112e的第一配合面和帶有凹進部分98a的第二配合面的形狀做成相互配合以防止纜索調整機構48和第二外殼部分42之間發生相對轉動,直到在其間施加的旋轉力超過偏壓件114的推力為止,該旋轉力在纜索調整機構48和第二外殼部分42之間產生相對軸向移動。
盡管只選擇了一個實施例來展示本發明,但從該公開文本中該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將會明顯地看到,在不偏離如后附權利要求中限定的本發明范圍情況下,可以進行各種變化和變型。例如,纜索保護器機構可安裝在纜索的中間和/或與纜索操作的部件一起使用。而且,前面對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描述僅僅是為展示目的的,而不是為限制本發明的,本發明由后附權利要求及其等效表達限定。
權利要求
1.纜索保護器機構,包括一第一外殼部分,其具有一個帶第一端壁和與所述第一端壁間隔開的第一開口端的第一管形部分,所述第一端壁包括一第一纜索孔,第一纜索孔的里面部分向所述第一開口端逐漸變大;一第二外殼部分,其具有一個帶第二端壁和與所述第二端壁間隔開的第二開口端的第二管形部分,所述第二端壁包括一第二纜索孔,所述第一和第二外殼部分的所述第一和第二開口端可移動地聯接在一起;一偏壓件,其布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壁之間以迫使所述第一和第二外殼部分彼此分開。
2.根據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纜索保護器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纜索孔的所述里面部分具有在所述第一端壁附近的第一寬度和在所述第一開口端附近的第二寬度,所述第二寬度至少為所述第一寬度的兩倍。
3.根據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纜索保護器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壁包括一內抵靠面和一內環形壁部分,其中內環形壁部分從所述內抵靠面向所述第一開口端延伸。
4.根據權利要求3中所述的纜索保護器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內環形壁部分同心地布置在所述第一管形部分內,所述內抵靠面在其間徑向延伸。
5.根據權利要求4中所述的纜索保護器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壓件是繞所述內環形壁部分同心布置的螺旋彈簧。
6.根據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纜索保護器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壁具有一外安裝部分,該部分構成所述第一纜索孔的一部分。
7.根據權利要求6中所述的纜索保護器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安裝部分包括一基本垂直于所述第一纜索孔延伸的安裝孔。
8.根據權利要求6中所述的纜索保護器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安裝部分構成所述第一纜索孔的外面部分,其與所述第一纜索孔的所述里面部分基本軸向對齊。
9.根據權利要求8中所述的纜索保護器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纜索孔的所述外面部分具有靠近所述里面部分的第一端和遠離所述里面部分的第二端,所述外面部分的第一寬度從所述外面部分的所述第一端向所述外面部分的所述第二端逐漸變大。
10.根據權利要求9中所述的纜索保護器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面部分具有與所述外面部分的所述第一寬度垂直的第二寬度,所述第二寬度具有一對基本平行的表面,該對表面間隔的距離基本等于在所述第一端壁附近的所述里面部分的第一寬度。
11.根據權利要求9中所述的纜索保護器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安裝部分包括一安裝孔,安裝孔基本垂直于所述第一纜索孔延伸并位于所述里面部分和所述外面部分之間。
12.根據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纜索保護器機構,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聯接在所述第二外殼部分上的纜索調整機構。
13.根據權利要求12中所述的纜索保護器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纜索調整機構具有一第一配合面,所述第二外殼部分具有一第二配合面,一偏壓件將所述第一和第二配合面推到一起,所述第一和第二配合面之一具有一止動塊,所述第一和第二配合面中的另一個具有凹進部分,凹進部分的形狀做成與所述止動塊配合以防止所述纜索調整機構和所述第二外殼部分之間的相對轉動,直到在其間施加的旋轉力超過來自所述偏壓件的力為止,以在所述纜索調整機構和所述第二外殼部分之間產生相對軸向移動。
14.根據權利要求12中所述的纜索保護器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殼部分具有一凹進部分,該凹進部分中接收所述纜索調整機構的一部分。
15.根據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纜索保護器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外殼部分之一具有至少一個形成在其上的排水孔。
16.根據權利要求15中所述的纜索保護器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孔形成在所述第一端壁上。
17.根據權利要求15中所述的纜索保護器機構,其特征在于多個所述排水孔沿所述第一端壁上的一假想圓布置,所述排水孔之間的間隔相等。
18.根據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纜索保護器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管形部分套疊聯接在一起,所述第一和第二管形部分之一具有至少一個槽,所述第一和第二管形部分中的另一個具有至少一個位于所述槽內的凸起。
19.根據權利要求18中所述的纜索保護器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槽用同軸地安裝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管形部分中帶有所述槽的所述之一上的套筒覆蓋。
20.根據權利要求19中所述的纜索保護器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管形部分中帶有所述凸起的所述另一個的外部表面具有一內凹表面以容納所述第一和第二管形部分中帶有所述槽的所述之一的一部分的向內偏離。
21.纜索保護器機構,包括一第一外殼部分,其具有帶第一端壁和與所述第一端壁間隔開的第一開口端的第一管形部分,所述第一端壁包括一第一纜索孔,所述第一外殼部分包括至少一個排水孔;一第二外殼部分,其具有帶第二端壁和與所述第二端壁間隔開的第二開口端的第二管形部分,所述第二端壁包括一第二纜索孔,所述第一和第二外殼部分的所述第一和第二開口端可移動地聯接在一起;一偏壓件,其布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壁之間以迫使所述第一和第二外殼部分彼此分開。
22.根據權利要求21中所述的纜索保護器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纜索孔的里面部分向所述第一開口端逐漸變大。
23.根據權利要求21中所述的纜索保護器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孔中的兩個形成在所述第一外殼中。
24.根據權利要求21中所述的纜索保護器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孔中的四個形成在所述第一外殼中。
25.根據權利要求21中所述的纜索保護器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孔形成在所述第一端壁中。
26.根據權利要求25中所述的纜索保護器機構,其特征在于多個所述排水孔沿所述第一端壁上的一假想圓布置,其中所述排水孔等間隔布置。
27.根據權利要求22中所述的纜索保護器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纜索孔的所述里面部分具有在所述第一端壁附近的一第一寬度和在所述第一開口端附近的一第二寬度,所述第二寬度至少為所述第一寬度的兩倍。
28.根據權利要求22中所述的纜索保護器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壁包括一內抵靠面和一從所述內抵靠面伸向所述第一開口端的內環形壁部分。
29.根據權利要求28中所述的纜索保護器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內環形壁部分在所述第一管形部分內同心布置,所述內抵靠面在其間徑向延伸。
30.根據權利要求29中所述的纜索保護器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壓件是繞所述內環形壁部分同心布置的一螺旋彈簧。
31.根據權利要求22中所述的纜索保護器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壁具有一外安裝部分,該外安裝部分構成所述第一纜索孔的一部分。
32.根據權利要求31中所述的纜索保護器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安裝部分包括基本垂直于所述第一纜索孔延伸的一安裝孔。
33.根據權利要求31中所述的纜索保護器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安裝部分構成所述第一纜索孔的外面部分,該外面部分與所述第一纜索孔的所述里面部分基本軸向對齊。
34.根據權利要求33中所述的纜索保護器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纜索孔的所述外面部分具有在所述里面部分附近的第一端和遠離所述里面部分的第二端,所述外面部分的第一寬度從所述外面部分的所述第一端向所述外面部分的所述第二端逐漸變大。
35.根據權利要求34中所述的纜索保護器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面部分具有與所述外面部分的所述第一寬度垂直的第二寬度,所述第二寬度具有一對基本平行的表面,該對表面之間間隔的距離與所述第一端壁附近的所述里面部分的第一寬度基本相等。
36.根據權利要求34中所述的纜索保護器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安裝部分包括一安裝孔,安裝孔基本垂直于所述第一纜索孔并位于所述里面部分和所述外面部分之間。
37.根據權利要求22中所述的纜索保護器機構,還包括一聯接在所述第二外殼部分上的纜索調整機構。
38.根據權利要求37中所述的纜索保護器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纜索調整機構具有一第一配合面,所述第二外殼部分具有一第二配合面,一偏壓件將所述第一和第二配合面推到一起,所述第一和第二配合面之一具有一止動塊,所述第一和第二配合面中的另一個具有一凹進部分,凹進部分的形狀做成與所述止動塊配合以防止所述纜索調整機構和所述第二外殼部分之間的相對轉動,直到在其間施加的旋轉力超過來自所述偏壓件的力為止,以在所述纜索調整機構和所述第二外殼部分之間產生相對軸向移動。
39.根據權利要求37中所述的纜索保護器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殼部分具有一凹進部分,該凹進部分中接收所述纜索調整機構的一部分。
40.根據權利要求22中所述的纜索保護器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管形部分套疊聯接在一起,所述第一和第二管形部分之一具有至少一個槽,所述第一和第二管形部分中的另一個具有至少一個位于所述槽內的凸起。
41.根據權利要求40中所述的纜索保護器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槽用同軸安裝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管形部分中帶有所述槽的所述之一上的套筒覆蓋。
42.根據權利要求39中所述的纜索保護器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管形部分中帶有所述凸起的所述另一個的外部表面具有一內凹表面以容納所述第一和第二管形部分中帶有所述槽的所述之一的一部分的向內偏離。
全文摘要
在纜索操作的部件,如后撥鏈器中提供了纜索保護器機構以當自行車翻倒并且纜索操作的部件,例如后撥鏈器撞到地面上時保護纜索操作的部件或自行車的零件。纜索保護器機構具有第一外殼部分,第二外殼部分和偏壓件,偏壓件布置在第一和第二外殼部分之間以迫使它們彼此分開。第一外殼部分具有帶第一端壁和與第一端壁間隔開的第一開口端的第一管形部分。第一端壁包括第一纜索孔,其內剖面向第一開口端逐漸變大。第二外殼部分具有帶第二端壁和與第二端壁間隔開的第二開口端的第二管形部分。第二端壁包括第二纜索孔。第一和第二外殼部分的第一和第二開口端可移動地聯接在一起。偏壓件布置在第一和第二端壁之間以迫使第一和第二外殼部分彼此分開。
文檔編號B62M9/00GK1313222SQ0013108
公開日2001年9月19日 申請日期2000年12月29日 優先權日2000年3月15日
發明者P·T·林 申請人:島野(新)私人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