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引梁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牽引梁,包括兩根并排設置的牽引梁單件,所述兩根牽引梁單件的前端分別設置有向相反方向彎折的彎折部,從而在所述牽引梁的前端形成喇叭口,所述牽引梁的前端與車體緩沖梁連接,而其后端則與枕梁連接。所述的牽引梁使車體枕梁和緩沖梁安全連接,滿足了車體強度要求,牽引梁前端設置成喇叭口結構,從而滿足車鉤的轉角要求,車鉤安裝座通過鉚釘與牽引梁連接,焊接熱輸入,增加了安全性能,通過補強板的加強作用使該牽引梁的結構更加安全可靠。所述牽引梁單件為通長6系化口型型材,抗應力抗腐蝕比較突出,通長型材可以降低加工難度;采用型材和板材焊接而成既考慮了減重要求,又滿足了足夠的強度。
【專利說明】
牽引梁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軌道車體制造領域,尤其涉及應用于軌道車輛的牽引梁結構。【背景技術】
[0002]隨著目前國內城市軌道交通的迅速普及與推廣,對于構成驅動系統主要部件的牽引梁提出了更高的設計和使用要求。
[0003]其中,應用于輕軌列車、地鐵的牽引梁是連接、并向車體傳遞轉向架驅動力的中心部件,也是實現車輛快速和安全行駛的動力傳輸關鍵設備。所述牽引梁是車體結構中重要受力部件,主要連接車體緩沖梁和枕梁,同時也需要滿足車鉤安裝的要求。而現有的牽引梁結構為了實現其與牽引梁的可靠連接,其結構復雜、自身重量大,不利于車體輕量化設計和提高列車運行速度,同時還存在著牽引梁與車鉤安裝連接較為復雜的問題。【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與車體枕梁和緩沖梁安全連接,并滿足了車體強度要求和車鉤的轉角要求的牽引梁結構。
[0005]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術方案:
[0006]本發明所述牽引梁,包括兩根并排設置的牽引梁單件,所述兩根牽引梁單件的前端分別設置有向相反方向彎折的彎折部,從而在所述牽引梁的前端形成喇叭口,所述牽引梁的前端與車體緩沖梁連接,而其后端則與枕梁連接。
[0007]進一步地,所述牽引梁單件包括一下蓋板、上蓋板以及內側立面,其中,所述下蓋板包括下蓋板后段、下蓋板中段以及下蓋板彎折部,所述上蓋板包括上蓋板后段、上蓋板中段以及上蓋板彎折部,而所述內側立面則包括內側立面后段、內側立面中段以及內側立面彎折部,所述內側立面彎折部與內側立面中段之間則呈一夾角。
[0008]進一步地,所述內側立面彎折部、上蓋板彎折部以及下蓋板后段形成呈匚字型的所述彎折部,而所述內側立面中段、上蓋板中段以及下蓋板中段形成呈匚字型的牽引梁單件中段,進一步地,所述牽引梁單件還包括有外側立面,所述外側立面與所述內側立面后段、上蓋板后段以及下蓋板后段一起形成了呈口字型的牽引梁單件后段。
[0009]進一步地,在所述下蓋板中段與所述內側立面中段上開設有多個鉚釘孔,從而使得所述牽引梁能夠與車鉤安裝座鉚接,而所述兩根牽引梁單件之間的間隔距離與所述車鉤安裝座的寬度相對應。
[0010]進一步地,在所述牽引梁單件中段與所述牽引梁單件后段的連接處設置有傾斜的第一補強板,所述第一補強板的一端與所述外側立面靠近所述牽引梁單件中段的一端相連接,而另一端則與所述內側立面相連接。
[0011]進一步地,所述第一補強板的高度與所述上、下蓋板之間的距離相對應,其中,所述第一補強板的上棱與所述上蓋板的下表面相接觸,而所述第一補強板的下棱則與所述下蓋板的上表面相接觸。
[0012]進一步地,所述上蓋板中段以及下蓋板中段的寬度分別地小于所述上蓋板后段以及下蓋板后段的寬度,在所述上、下蓋板的中、后段的連接處分別地形成有斜邊,所述第一補強板的傾斜角度與該斜邊的傾斜角度相對應。
[0013]進一步地,所述內側立面彎折部具有能夠伸入至所述緩沖梁內部的延伸部,其上棱與所述緩沖梁內部空間的下表面相連接,而其下棱則與所述緩沖梁內部空間的上表面相連接。
[0014]進一步地,在所述兩根并排設置的牽引梁單件之間設置有一根或多根加強梁,所述加強梁的兩端分別與所述兩根牽引梁單件各自的內側立面相連接。
[0015]進一步地,在所述兩根并排設置的牽引梁單件之間設置有一根加強梁,所述加強梁的兩端分別與所述兩根牽引梁單件各自的所述內側立面中段相連接,所述加強梁與所述內側立面中段的連接位置靠近所述牽引梁單件的中段與所述牽引梁單件后段的連結處。
[0016]進一步地,在所述內側立面中段的外側設置有立面補強板,所述立面補強板上開設有與開設于所述內側立面中段上的鉚釘孔相對應的鉚釘孔;而在所述下蓋板中段的底面則設置有下蓋板補強板,所述下蓋板補強板上開設有與開設于所述下蓋板中段的鉚釘孔相對應的鉚釘孔。
[0017]進一步地,所述下蓋板補強板的后端設置有補強板延伸部,所述補強板延伸部向后延伸至所述牽引梁單件中段與所述牽引梁單件后段的連結處。
[0018]進一步地,在所述牽引梁的底部設置有底部補強板,所述底部補強板的兩邊分別與所述兩根牽引梁單件的所述下蓋板搭接,其前端靠近所述下蓋板補強板的補強板延伸部。
[0019]進一步地,在所述底部補強板的前端與后端分別形成有缺口,且所述底部補強板前端的外輪廓與下蓋板補強板后端的外輪廓相對應。
[0020]進一步地,在所述牽引梁的后端還設置有多個后段補強板,其與所述下蓋板位于同一平面,并且所述后段補強板中的至少一條邊與所述下蓋板的邊緣相連接,此外,所述后段補強板的后邊緣則與所述牽引梁的后端面平齊,并且與所述枕梁連接。
[0021]進一步地,在所述兩根牽引梁單件的牽引梁單件后段之間設置有第一后段補強板,該第一后段補強板的兩條對邊分別地與所述兩根牽引梁單件的下蓋板的邊緣相連接,而在所述第一后段補強板的前端還形成有弧形缺口。
[0022]進一步地,在每一根所述牽引梁單件的外側設置有第二后段補強板,該第二后段補強板具有一條與所述下蓋板的邊緣相連接的邊緣,所述第二后段補強板大體上呈直角三角形,且該直角三角形的斜邊呈彎曲狀。
[0023]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牽引梁使車體枕梁和緩沖梁安全連接,滿足了車體強度要求,牽引梁前端設置成喇叭口結構,從而滿足車鉤的轉角要求,車鉤安裝座通過鉚釘與牽引梁連接,通過補強板的加強作用使該牽引梁的結構更加安全可靠。所述牽引梁包括兩根并排設置的牽引梁單件,單根牽引梁為通長6系化口型型材,6系鋁合金材料的抗應力腐蝕比較突出,通長型材可以降低加工難度;采用型材和板材焊接而成既考慮了減重要求,又滿足了足夠的強度,同時也通過牽引梁的折彎還使牽引梁實現了前部喇叭口的形狀,這種形狀不但使得傳力更加合理還能使車鉤有轉角的空間;此牽引梁與車鉤安裝座之間為鉚接,鉚接降低了焊接熱輸入,增加了安全性能。【附圖說明】
[0024]從對說明本實用新型的主旨及其使用的優選實施例和附圖的以下描述來看,本實用新型的以上和其它目的、特點和優點將是顯而易見的,在附圖中:
[0025]圖1示出了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牽引梁單件的立體圖;
[0026]圖2示出了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牽引梁單件上蓋板或下蓋板的示意圖;
[0027]圖3示出了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牽引梁的立體圖;
[0028]圖4示出了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牽引梁的又一立體圖;
[0029]圖5示出了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牽引梁與車體緩沖梁和枕梁連接的示意圖;
[0030]圖6示出了沿圖5中A-A線的剖視圖;[〇〇31]圖7示出了沿圖5中B-B線的剖視圖;
[0032]圖8示出了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牽引梁與車體緩沖梁和枕梁連接的又一方向的示意圖;
[0033]圖9示來了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牽引梁第一補強板的立體放大圖。【具體實施方式】
[0034]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所述牽引梁進行說明。
[0035]如圖1-4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牽引梁,包括兩根并排設置的牽引梁單件1,所述兩根牽引梁單件1的前端分別設置有向相反方向彎折的彎折部11,從而在所述牽引梁的前端形成喇叭口 2,所述牽引梁的前端與車體緩沖梁7連接,而其后端則與枕梁8連接。[〇〇36]優選地,所述牽引梁的前端與車體緩沖梁7以焊接的方式連接,而其后端則與枕梁 8以焊接的方式連接。
[0037]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牽引梁單件1為一體成型的結構。
[0038]更優選地,所述牽引梁單件為通長6系化口型型材,由6系鋁合金材料質成。[〇〇39]進一步地,如圖1-4所示,所述牽引梁單件包括一下蓋板12、上蓋板13以及內側立面14,其中,所述下蓋板12包括下蓋板后段121、下蓋板中段122以及下蓋板彎折部123,所述上蓋板13包括上蓋板后段131、上蓋板中段132以及上蓋板彎折部133,而所述內側立面14則包括內側立面后段141、內側立面中段142以及內側立面彎折部143,所述內側立面彎折部與內側立面中段之間則呈一夾角。
[0040]所述內側立面彎折部143、上蓋板彎折部123以及下蓋板后段133形成呈匚字型的所述彎折部11,而所述內側立面中段142、上蓋板中段122以及下蓋板中段132形成呈匚字型的牽引梁單件中段15,進一步地,所述牽引梁單件1還包括有外側立面16,所述外側立面與所述內側立面后段141、上蓋板后段121以及下蓋板后段131—起形成了呈口字型的牽引梁單件后段17。
[0041]如圖3、6所示,進一步地,在所述下蓋板中段與所述內側立面中段上開設有多個鉚釘孔18’、18,從而使得所述牽引梁能夠與車鉤安裝座9鉚接,而所述兩根牽引梁單件1之間的間隔距離與所述車鉤安裝座9的寬度相對應。
[0042]進一步地,如圖6所示,在該附圖中用點劃線示出了設置于所述兩個牽引梁單件1 的牽引梁單件中段15之間的車鉤安裝座9。在圖6所示出的優選的實施方式中,在所述車鉤安裝座9的側壁和與所述牽引梁單件中段15的下蓋板中段132的下表面相貼合的橫向支撐板上分別地開設有與鉚釘孔18、18’位置相對應的通孔,鉚釘依次穿過所述鉚釘孔18或18’和與之相對應的通孔,從而實現所述車鉤安裝座與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牽引梁之間的鉚釘連接,當然,其它的連接方式亦無不可。
[0043]再進一步地,為了加強所述車鉤安裝座9與所述牽引梁之間的連接強度,如圖4、6和8所示,在所述內側立面中段142的外側設置有立面補強板51,所述立面補強板51上開設有與開設于所述內側立面中段142上的鉚釘孔18相對應的鉚釘孔51’;而在所述下蓋板中段122的底面則設置有下蓋板補強板52,所述下蓋板補強板52上開設有與開設于所述下蓋板中段122的鉚釘孔18’相對應的鉚釘孔52’。當所述車鉤安裝座9被安裝于所述牽引梁之間時,鉚釘依次地穿過所述立面補強板51的鉚釘孔51’、所述內側立面中段上所開設的鉚釘孔18以及與所述鉚釘孔18相對應的通孔,或者依次地穿過所述下蓋板中段122上所開設的鉚釘孔18’、所述下蓋板補強板52的鉚釘孔52’以及與所述鉚釘孔18’相對應的通孔,從而在實現所述車鉤安裝座與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牽引梁之間的鉚釘連接的同時,滿足了所述車鉤安裝座9與所述牽引梁之間的連接強度。
[0044]此外,所述下蓋板補強板52的后端設置有補強板延伸部521,所述補強板延伸部521向后延伸至所述牽引梁單件中段15與所述牽引梁單件后段17的連結處。如圖4所述,所述補強板延伸部521向后延伸所述下蓋板中段122與所述下蓋板后段121之間的連結處,用以加強所述下蓋板中、后段之間的連結強度。
[0045]進一步地,如圖2_5、8和9所示,為了加強本實用新型所述牽引梁的強度,在所述牽引梁單件中段與所述牽引梁單件后段的連接處設置有傾斜的第一補強板3,所述第一補強板3的一端與所述外側立面16靠近所述牽引梁單件中段15的一端相連接,而另一端則與所述內側立面14相連接。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補強板3的兩端分別地與所述牽引梁單件中段15的一端和所述內側立面14通過焊接的方式連接在一起。
[0046]優選地,所述第一補強板3的高度與所述上、下蓋板13、12之間的距離相對應,其中,所述第一補強板3的上棱與所述上蓋板13的下表面相接觸,而所述第一補強板3的下棱則與所述下蓋板12的上表面相接觸。這樣,所述第一補強板3在高度方向上可以支撐所述上、下蓋板13、12。同樣地,在上述優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補強板3的上、下棱分別地與所述上蓋板13的下表面和所述下蓋板12的上表面通過焊接的方式連接在一起。
[0047]進一步地,為了在確保所述牽引梁具有足夠的強度的前提下盡可能地降低所述牽引梁的自重,如圖1-5和9所示,所述上蓋板中段132以及下蓋板中段122的寬度分別地小于所述上蓋板后段131以及下蓋板后段121的寬度,由于所述上、下蓋板13、12的中段和后段之間的寬度差別,在所述上、下蓋板13、12的中段和后段的連接處分別地形成有斜邊151,所述第一補強板3的傾斜角度與該斜邊151的傾斜角度相對應,從而,所述第一補強板3的上、下棱分別地與所述斜邊151相連接。優選地,所述第一補強板3的上、下棱分別地與所述斜邊151通過焊接的方式彼此相互連接。
[0048]此外,如圖5、6所示,所述內側立面彎折部143具有能夠伸入至所述緩沖梁7內部的延伸部144,其上棱與所述緩沖梁7內部空間的下表面相連接,而其下棱則與所述緩沖梁7內部空間的上表面相連接。優選地,所述延伸部144的上、下棱分別地與所述緩沖梁7內部空間的下表面和上表面通過焊接的方式彼此相互連接。在此,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如圖5所示,圖5的中心線下方所示出的示意圖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牽引梁與車體緩沖梁和枕梁連接的示意圖,而中心線上方所示出的示意圖則是除去了所述緩沖梁上蓋板以及上蓋板13的所述牽引梁與所述車體緩沖梁和所述枕梁連接的示意圖。
[0049]進一步地,所述車體緩沖梁7包括有緩沖梁上蓋板和緩沖梁下蓋板,如圖5、6所示, 所述緩沖梁上蓋板的寬度小于所述緩沖梁下蓋板的寬度,于是,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較佳的實施方式中,為了使得所述牽引梁的前端與車體緩沖梁7相連接,所述下蓋板12、上蓋板 13之間的距離與所述緩沖梁上蓋板和緩沖梁下蓋板之間的距離相對應,并所述上蓋板彎折部133的前端突出于所述下蓋板彎折部123的前端,而突出的部分也恰好相當于所述緩沖梁上蓋板與所述緩沖梁下蓋板之間的寬度差。這樣,所述上蓋板彎折部133的前端得以與所述緩沖梁上蓋板的邊緣連接,而所述下蓋板彎折部123的前端則得以與所述緩沖梁下蓋板的邊緣連接。優選地,所述牽引梁的前端與車體緩沖梁7相連接通過焊接的方式彼此相互連接。
[0050]進一步地,如圖3-5所示,在所述兩根并排設置的牽引梁單件之間設置有一根或多根加強梁4,所述加強梁4的兩端分別與所述兩根牽引梁單件1各自的內側立面14相連接。 [〇〇51]優選地,在本發明的優選的實施方式中,在所述兩根并排設置的牽引梁單件1之間設置有一根加強梁4,所述加強梁的兩端分別地通過焊接的方式與所述兩根牽引梁單件1 各自的所述內側立面中段142相連接,所述加強梁4與所述內側立面中段142的連接位置靠近所述牽引梁單件的中段15與所述牽引梁單件后段17的連結處。[〇〇52]又進一步地,如圖4、7所示,在所述牽引梁的底部設置有底部補強板53,所述底部補強板53的兩邊分別與所述兩根牽引梁單件1的所述下蓋板搭接12,其前端靠近所述下蓋板補強板52的補強板延伸部521。[〇〇53]優選地,如圖4所示,在所述底部補強板53的一個優選的實施方式中,在所述底部補強板53的前端與后端分別形成有缺口531,以減輕所述牽引梁的自重,且所述底部補強板 53前端的外輪廓與下蓋板補強板52后端的外輪廓相對應。[〇〇54]正如上文所述的,所述牽引梁的后端與枕梁8連接。而優選地,所述牽引梁的后端與所述枕梁8通過焊接的方式得以連接,而為了加強所述牽引梁的后端與所述枕梁8之間的連接,優選地,在所述牽引梁的后端還設置有多個后段補強板6,其與所述下蓋板12位于同一平面,并且所述后段補強板6中的至少一條邊與所述下蓋板12的邊緣相連接,此外,所述后段補強板6的后邊緣則與所述牽引梁的后端面平齊,并且與所述枕梁8連接。
[0055]進一步地,在如圖4、5所示的本發明的優選的實施方式中,在所述兩根牽引梁單件的牽引梁單件后段之間設置有第一后段補強板61,該第一后段補強板61的兩條對邊分別地與所述兩根牽引梁單件1的下蓋板12的邊緣相連接,所述第一后段補強板61的后邊緣與所述牽引梁的后端面平齊,并且與所述枕梁8連接,而所述第一后段補強板61的前端還形成有弧形缺口 611。優選地,所述第一后段補強板61的兩條對邊分別地通過焊接的方式與所述兩根牽引梁單件1的下蓋板12的邊緣相連接。
[0056]更進一步地,所述后段補強板6還包括有一對在每一根所述牽引梁單件1的外側所設置的第二后段補強板62,每一個所述第二后段補強板62具有一條與所述下蓋板12的外側邊緣相連接的邊緣,還包括有與所述牽引梁的后端面平齊并且與所述枕梁8連接的另一條邊緣,所述第二后段補強板大體上呈直角三角形,且該直角三角形的斜邊呈彎曲狀。優選地,所述第二后段補強板62通過焊接的方式分別地與所述下蓋板12的外側邊緣以及所述枕梁8相連接。
[0057]雖然在此通過實施例描繪了本實用新型,但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知道,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實質的情況下,就可使本實用新型有許多變形和變化,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來限定。
【主權項】
1.一種牽引梁,其特征在于,包括兩根并排設置的牽引梁單件(1),所述兩根牽引梁單 件(1)的前端分別設置有向相反方向彎折的彎折部(11),從而在所述牽引梁的前端形成喇 叭口(2),所述牽引梁的前端與車體緩沖梁(7)連接,而其后端則與枕梁(8)連接。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牽引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牽引梁單件包括一下蓋板(12)、上蓋 板(13)以及內側立面(14),其中,所述下蓋板(12)包括下蓋板后段(121)、下蓋板中段(122) 以及下蓋板彎折部(123),所述上蓋板(13)包括上蓋板后段(131)、上蓋板中段(132)以及上 蓋板彎折部(133),而所述內側立面(14)則包括內側立面后段(141)、內側立面中段(142)以 及內側立面彎折部(143),所述內側立面彎折部與內側立面中段之間則呈一夾角。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牽引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側立面彎折部、上蓋板彎折部以及 下蓋板彎折部形成呈匚字型的所述彎折部(11),而所述內側立面中段、上蓋板中段以及下 蓋板中段形成呈匚字型的牽引梁單件中段(15),進一步地,所述牽引梁單件(1)還包括有外 側立面(16),所述外側立面與所述內側立面后段、上蓋板后段以及下蓋板后段一起形成了 呈口字型的牽引梁單件后段(17)。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牽引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蓋板中段與所述內側立面中段上 開設有多個鉚釘孔(18’、18),從而使得所述牽引梁能夠與車鉤安裝座(9)鉚接,而所述兩根 牽引梁單件(1)之間的間隔距離與所述車鉤安裝座(9)的寬度相對應。5.如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牽引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牽引梁單件中段與所述牽引梁 單件后段的連接處設置有傾斜的第一補強板(3),所述第一補強板(3)的一端與所述外側立 面(16)靠近所述牽引梁單件中段(15)的一端相連接,而另一端則與所述內側立面(14)相連 接。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牽引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補強板(3)的高度與所述上、下 蓋板(13、12)之間的距離相對應,其中,所述第一補強板(3)的上棱與所述上蓋板(13)的下 表面相接觸,而所述第一補強板(3)的下棱則與所述下蓋板(12)的上表面相接觸。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牽引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蓋板中段以及下蓋板中段的寬度分 別地小于所述上蓋板后段以及下蓋板后段的寬度,在所述上、下蓋板(13、12)的中、后段的 連接處分別地形成有斜邊(151),所述第一補強板(3)的傾斜角度與該斜邊(151)的傾斜角 度相對應。8.如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牽引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側立面彎折部(143)具有能夠伸 入至所述緩沖梁(7)內部的延伸部(144),其上棱與所述緩沖梁(7)內部空間的下表面相連 接,而其下棱則與所述緩沖梁(7)內部空間的上表面相連接。9.如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牽引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兩根并排設置的牽引梁單件之 間設置有一根或多根加強梁(4),所述加強梁(4)的兩端分別與所述兩根牽引梁單件(1)各 自的內側立面(14)相連接。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牽引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兩根并排設置的牽引梁單件(1)之 間設置有一根加強梁(4),所述加強梁的兩端分別與所述兩根牽引梁單件(1)各自的所述內 側立面中段(142)相連接,所述加強梁(4)與所述內側立面中段(142)的連接位置靠近所述 牽引梁單件的中段(15)與所述牽引梁單件后段(17)的連結處。11.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牽引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內側立面中段(142)的外側設置有 立面補強板(51),所述立面補強板(51)上開設有與開設于所述內側立面中段(142)上的鉚釘孔(18)相對應的鉚釘孔(51’);而在所述下蓋板中段(122)的底面則設置有下蓋板補強板(52),所述下蓋板補強板(52)上開設有與開設于所述下蓋板中段(122)的鉚釘孔(18’)相對應的鉚釘孔(52’)。12.如權利要求11中所述的牽引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蓋板補強板(52)的后端設置有補強板延伸部(521),所述補強板延伸部(521)向后延伸至所述牽引梁單件中段(15)與所述牽引梁單件后段(17)的連結處。13.如權利要求10-12中任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牽引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牽引梁的底部設置有底部補強板(53),所述底部補強板(53)的兩邊分別與所述兩根牽引梁單件(I)的所述下蓋板(12)搭接,其前端靠近所述下蓋板補強板(52)的補強板延伸部(521)。14.如權利要求13中所述的牽引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部補強板(53)的前端與后端分別形成有缺口(531),且所述底部補強板(53)前端的外輪廓與下蓋板補強板(52)后端的外輪廓相對應。15.如權利要求10-12中任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牽引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牽引梁的后端還設置有多個后段補強板(6),其與所述下蓋板(12)位于同一平面,并且所述后段補強板(6)中的至少一條邊與所述下蓋板(12)的邊緣相連接,此外,所述后段補強板(6)的后邊緣則與所述牽引梁的后端面平齊,并且與所述枕梁(8)連接。16.如權利要求15中所述的牽引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兩根牽引梁單件的牽引梁單件后段之間設置有第一后段補強板(61),該第一后段補強板(61)的兩條對邊分別地與所述兩根牽引梁單件(I)的下蓋板(12)的邊緣相連接,而在所述第一后段補強板(61)的前端還形成有弧形缺口(611)。17.如權利要求15中所述的牽引梁,其特征在于,在每一根所述牽引梁單件(I)的外側設置有第二后段補強板(62),該第二后段補強板(62)具有一條與所述下蓋板(12)的邊緣相連接的邊緣,所述第二后段補強板大體上呈直角三角形,且該直角三角形的斜邊呈彎曲狀。
【文檔編號】B61F5/02GK205652138SQ201620017526
【公開日】2016年10月19日
【申請日】2016年1月8日 公開號201620017526.5, CN 201620017526, CN 205652138 U, CN 205652138U, CN-U-205652138, CN201620017526, CN201620017526.5, CN205652138 U, CN205652138U
【發明人】林慶琳, 孫現亮, 陳書翔, 田愛琴, 丁叁叁, 李吉春, 鄭偉, 寇福俊, 龔明, 孫彥彬
【申請人】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