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軌排鋪設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一種軌排鋪設設備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軌排鋪設設備,尤其涉及一種中低速磁浮軌道采用梁上梁結構路段鋪設軌道用軌排的設備。
背景技術:
[0002]每小時80 150公里速度的中低速磁浮列車軌道交通系統以其優異的綜合性能正在快速發展和推廣應用,中低速磁浮列車軌道用軌排長3 12米,重I. 25 5. 3噸,當軌排鋪設路段遇到山河邊緣、山澗、河流、隧道等吊車將無法作業的極困難路段時,一般采用梁上梁的梁上梁結構形式,即把基礎梁上梁設計的較寬大,在其上再建一個(單向)或二個(雙向)高500 1500mm的矩形鋼筋水泥結構的鋪設中低速磁浮軌排的小梁上梁,使軌排鋪設設備可以在較寬的礎梁上梁上行走,以實現鋪軌的要求和做為安全通用。但是梁上梁結構極大地增加了軌道系統的造價,加重了用戶的經濟負擔。為降低中低速磁浮軌道交通系統綜合造價,在極困難路段采用梁上梁結構時,必須使用專門設計的軌排鋪設設備才能實現軌排的鋪設。由于中低速磁浮列車軌道交通系統剛剛開始推廣應用過程中,目前已經有的I. 5 2. O公里的短距離試驗線都是建設在地勢平坦、吊車可以作業的地面上,還沒有遇到山河邊緣、山澗、河流、隧道等吊車將無法作業的極困難路段的梁上梁軌排鋪設問題,本實用新型給出了一種中低速磁浮軌道采用梁上梁結構在極困難路段鋪設軌道用軌排的設備的解決方案。發明內容[000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軌排鋪設設備,尤其涉及一種中低速磁浮軌道采用梁上梁結構路段鋪設軌道軌排的設備,由車架結構、行走機構、驅動機構、導向機構、軌排提升機構組成,有效解決了中低速磁浮軌道采用梁上梁結構路段鋪設軌道軌排的問題。[0004]術語說明[0005]梁上梁——軌道橋梁上再架設一個或二個矩形粱,并在矩形粱鋪設磁懸浮或輪軌列車軌道的橋梁的一種。[0006]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前”和“后”,圖I、圖3所示,軌排鋪設設備的轉向盤所在的位置,即黑色粗箭頭所指的方向為“前”,相反方向為“后”。[0007]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0008]一種軌排鋪設設備,由車架結構、行走機構、驅動機構、導向機構、軌排提升機構組成。車架結構的底面安裝有行走機構和驅動機構,使軌排鋪設設備沿著梁上梁行走;導向機構安裝在車架結構的底部的兩側;軌排提升機構安裝在車架結構上部的中梁上,用于把軌排提升起離開梁上梁表面一定距離,便于軌排鋪設設備行走。[0009]優選的,所述車架結構由前后一對完全相同的“門”形桁架、主梁(I)、轉盤(1A)、 提升臂(1C)組成,見圖I、圖2和圖5。所述“門”形桁架的四個角部有4根立柱,分別是2 根前立柱(2)和2根后立柱(2A),2根前立柱(2)、2根后立柱(2A)之間的上端和中部平行4焊接有上橫梁(2E )和中橫梁(2D ),形成“門”形桁架,見圖5和圖2,并且上橫梁(2E )和中橫梁(2D)中間焊接有4-16支交叉的穩定支撐筋(2F);每根前立柱(2)和對應的每根后立柱(2A)頂端之間和底端之間平行焊接有上側梁(2C)和底側梁(2B),形成一個矩形框結構, 并且前立柱(2)和后立柱(2A)之間還焊接有交叉的穩定支撐筋(2F);穩定支撐筋(2F)的個數可由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情況選擇,優選2支。[0010]所述主梁(I)的前端連接有轉盤(1A),轉盤(IA)安裝在轉盤架(IB)上,轉盤架 (IB)焊接在前“門”形桁架上部的兩根上橫梁(2E)上;主梁(I)的后端焊接在后“門”形桁架上部的兩根上橫梁(2E)上;[0011 ] 所述提升臂(1C)左右對稱有2-4對,與地面平行地垂直焊接在主梁(I)的兩邊,在前后“門”形桁架之間的主梁(I)上等距離分布或不等距離分布,具體位置由本專業技術人員設計。[0012]優選的,所述主梁(I)、提升臂(1C)、前立柱(2)、后立柱(2A)、底側梁(2B)、上側梁 (2C)、上橫梁(2E)、中橫梁(2D)、支撐筋(2F)均采用方型鋼管、或圓鋼管、或H型鋼、或槽鋼, 由本專業技術人員具體設計。[0013]優選的,所述行走機構由4對輪架(4)和車輪(4A)組成,分別安裝在前后兩個“門” 形桁架立柱的底部,其中間的2對輪架(4)上安裝有剎車裝置(4B)。[0014]優選的,所述驅動機構,由電機(3)、變速箱(3A)、驅動鏈條(3B)、驅動齒輪(3C)組成,見圖I。電機(3)、變速箱(3A)安裝在底側梁(2B)上,驅動鏈條(3B)鏈接變速箱(3A)和驅動齒輪(3C)并傳遞動力,驅動齒輪(3C)安裝在前后2對車輪(4A)的軸上,驅動軌排鋪設設備運動。[0015]優選的,所述導向機構由導向輪架(7)、導向輪(7A)組成,如圖2、圖3所示,導向輪架(7)安裝在底側梁(2B)的里邊,導向輪(7A)安裝在導向輪架(7),導向輪(7A)的輪子靠在梁上梁(9)上運動,起到導向作用。[0016]優選的,所述軌排提升機構,由提升電機(5)、減速機(5A)、卷揚軸(5B)、卷揚輪座 (5C )、卷揚輪(5D )、卷揚機鋼繩(5E )、支撐輪(5F )、卷揚機安裝板(5G ),夾鉗開閉機(5 J )、穩定筒(5K)、夾鉗提升繩(5L)、夾鉗提升繩孔(5M)、定位錐(5N)、夾鉗(5H)組成,見圖I、圖2 和圖3。提升電機(5)與減速機(5A)相連,減速機(5A)的卷揚軸(5B)把卷揚輪座(5C)、 卷揚輪(5D)串接在一起,并一同安裝在卷揚機安裝板(5G)上,卷揚機安裝板(5G)安裝在后“門”形桁架上橫梁(2E),見圖3 ;支撐輪(5F)安裝在提升臂(IC)的端部,見圖3 ;穩定筒 (5K)與支撐輪(5F)相對應垂直于地面安裝在提升臂(IC)端部的下方,夾鉗開閉機(5J)安裝在穩定筒(5K)上方,穩定筒(5K)的底端安裝有夾鉗提升繩孔(5M),夾鉗提升繩孔(5M)的一端纏繞在夾鉗開閉機(5 J)上,另一端通過夾鉗提升繩孔(5M)與夾鉗(5H)相連,拉緊使夾鉗(5H)打開,放松使夾鉗(5H)閉合加緊物體;卷揚機鋼繩(5E)的一端纏繞在卷揚輪(5D) 上,另一端通過支撐輪(5F)、穿過穩定筒(5K)與定位錐(5N)、夾鉗(5H)依次相連,以提升和放下軌排。[0017]優選的,所述提升電機(5)、減速機(5A)、卷揚軸(5B)、卷揚輪座(5C)、卷揚輪 (5D )、卷揚機鋼繩(5E )、支撐輪(5F)、穩定筒(5K)、定位錐(5N)完全由液壓站(6 )、液壓提升缸(6A)和液壓提升桿(6B)替代;液壓站(6)安裝在卷揚機安裝板(5G)上,如圖4所示;液壓提升缸(6A)安裝在提升臂(IC)的端部;液壓提升缸(6A)內的液壓提升桿(6B)與夾鉗(5H)相連如圖4所示。[0018]優選的,軌排鋪設設備還包括發電機組,發電機組(8)—個完整的箱式結構的發電設備,通過發電機架(8A)安裝后部的車架結構上方,如圖I所示。優選的,條件允許的路段可使用外接電源。[0019]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點是中低速磁浮列車軌排用梁上梁軌排鋪設設備具有以下優點1、結構簡單,運行安全,安裝精度高,易于操作,作業效率高;2、自帶動力發電機組, 適應山區、隧道、跨河流等困難路段磁浮軌排的鋪設。
[0020]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0021]圖2為圖I不含發電機組的左視圖;[0022]圖3為圖I的俯視圖;[0023]圖4為本實用新型液壓升降機構示意圖[0024]圖5 “門”形桁架示意圖[0025]其中1、主梁,1A、轉盤,1B、轉盤架,1C、提升臂[0026]2、后立柱,2A、前立柱,2B、底側梁,2C、上側梁,2D、中橫梁,2E、上橫梁,2F、穩定支撐筋[0027]3、電機,3A、變速箱,3B、驅動鏈條,3C、驅動齒輪[0028]4、輪架,4A、車輪,4B、殺車裝置[0029]5、提升電機,5A、減速機,5B、卷揚軸,5C、卷揚輪座,5D、卷揚輪,5E、卷揚機鋼繩, 5F、支撐輪,5G、卷揚機安裝板,5J夾鉗開閉機,5K、穩定筒,5L、夾鉗提升繩,5M、夾鉗提升繩孔,6N、定位錐,5H、夾鉗[0030]6、液壓站,6A、液壓提升缸、6B、液壓提升桿[0031]7、導向輪架,7A、導向輪[0032]8、發電機組,8A、發電機架[0033]9、梁上梁,10、橋梁。
具體實施方式
[0034]以下實施例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說明,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不限于此。[0035]實施例I[0036]一種軌排鋪設設備,由車架結構、行走機構、驅動機構、導向機構、軌排提升機構組成。車架結構的底面安裝有行走機構和驅動機構,使軌排鋪設設備沿著梁上梁行走;導向機構安裝在車架結構的底部的兩側;軌排提升機構安裝在車架結構上部的中梁上,用于把軌排提升起離開梁上梁表面一定距離,便于軌排鋪設設備行走。[0037]所述車架結構由前后一對完全相同的“門”形桁架、主梁I、轉盤1A、提升臂IC組成,見圖I、圖2和圖5。所述“門”形桁架的四個角部有4根立柱,分別是2根前立柱2和2 根后立柱2A,2根前立柱2、2根后立柱2A之間的上端和中部平行焊接有上橫梁2E和中橫梁2D,形成“門”形桁架,見圖5和圖2,并且上橫梁2E和中橫梁2D中間焊接有8支交叉的穩定支撐筋2F ;每根前立柱2和對應的每根后立柱2A頂端之間和底端之間平行焊接有上側梁2C和底側梁2B,形成一個矩形框結構,并且前立柱2和后立柱2A之間還焊接有交叉的穩定支撐筋2F ;穩定支撐筋2F的個數為2支。[0038]所述主梁I的前端連接有轉盤1A,轉盤IA安裝在轉盤架IB上,轉盤架IB焊接在前“門”形桁架上部的兩根上橫梁2E上;主梁I的后端焊接在后“門”形桁架上部的兩根上橫梁2E上;[0039]所述提升臂IC左右對稱有4對,與地面平行地垂直焊接在主梁I的兩邊,在前后 “門”形桁架之間的主梁I上等距離分布。[0040]所述主梁I、提升臂1C、前立柱2、后立柱2A、底側梁2B、上側梁2C、上橫梁2E、中橫梁2D、支撐筋2F均采用方型鋼管。[0041 ] 所述行走機構由4對輪架4和車輪4A組成,分別安裝在前后兩個“門”形桁架立柱的底部,其中間的2對輪架4上安裝有剎車裝置4B。[0042]所述驅動機構,由電機3、變速箱3A、驅動鏈條3B、驅動齒輪3C組成,見圖I。電機 3、變速箱3A安裝在底側梁2B上,驅動鏈條3B鏈接變速箱3A和驅動齒輪3C并傳遞動力, 驅動齒輪3C安裝在前后2對車輪4A的軸上,驅動軌排鋪設設備運動。[0043]所述導向機構由導向輪架7、導向輪7A組成,如圖2、圖3所示,導向輪架7安裝在底側梁2B的里邊,導向輪7A安裝在導向輪架7,導向輪7A的輪子靠在梁上梁9上運動,起到導向作用。[0044]所述軌排提升機構,由提升電機5、減速機5A、卷揚軸5B、卷揚輪座5C、卷揚輪5D、 卷揚機鋼繩5E、支撐輪5F、卷揚機安裝板5G,夾鉗開閉機5J、穩定筒5K、夾鉗提升繩5L、夾鉗提升繩孔5M、定位錐5N、夾鉗5H組成,見圖I、圖2和圖3。提升電機5與減速機5A相連, 減速機5A的卷揚軸5B把卷揚輪座5C、卷揚輪串接在一起,并一同安裝在卷揚機安裝板 5G上,卷揚機安裝板5G安裝在后“門”形桁架上橫梁2E,見圖3 ;支撐輪5F安裝在提升臂IC 的端部,見圖3 ;穩定筒5K與支撐輪5F相對應垂直于地面安裝在提升臂IC端部的下方,夾鉗開閉機5J安裝在穩定筒5K上方,穩定筒5K的底端安裝有夾鉗提升繩孔5M,夾鉗提升繩孔5M的一端纏繞在夾鉗開閉機5J上,另一端通過夾鉗提升繩孔5M與夾鉗5H相連,拉緊使夾鉗5H打開,放松使夾鉗5H閉合加緊物體;卷揚機鋼繩5E的一端纏繞在卷揚輪上,另一端通過支撐輪5F、穿過穩定筒5K與定位錐5N、夾鉗5H依次相連,以提升和放下軌排。[0045]實施例2[0046]其它同實施例I。不同之處在于[0047]所述提升電機5、減速機5A、卷揚軸5B、卷揚輪座5C、卷揚輪K)、卷揚機鋼繩5E、支撐輪5F、穩定筒5K、定位錐5N完全由液壓站6、液壓提升缸6A和液壓提升桿6B替代;液壓站6安裝在卷揚機安裝板5G上,如圖4所示;液壓提升缸6A安裝在提升臂IC的端部;液壓提升缸6A內的液壓提升桿6B與夾鉗5H相連如圖4所示。[0048]所述車架結構由前后一對完全相同的“門”形桁架、主梁I、轉盤1A、提升臂IC組成,見圖I、圖2和圖5。所述“門”形桁架的四個角部有4根立柱,分別是2根前立柱2和2 根后立柱2A,2根前立柱2、2根后立柱2A之間的上端和中部平行焊接有上橫梁2E和中橫梁2D,形成“門”形桁架,見圖5和圖2,并且上橫梁2E和中橫梁2D中間焊接有4支交叉的穩定支撐筋2F ;每根前立柱2和對應的每根后立柱2A頂端之間和底端之間平行焊接有上側梁2C和底側梁2B,形成一個矩形框結構,并且前立柱2和后立柱2A之間還焊接有交叉的穩定支撐筋2F ;穩定支撐筋2F的個數為4支。[0049]所述主梁I、提升臂1C、前立柱2、后立柱2A、底側梁2B、上側梁2C、上橫梁2E、中橫梁2D、支撐筋2F均采用圓鋼管。[0050]實施例3[0051]其它同實施例I。不同之處在于[0052]軌排鋪設設備還包括發電機組,發電機組8—個完整的箱式結構的發電設備,通過發電機架8A安裝后部的車架結構上方,如圖I所示。[0053]所述主梁I、提升臂1C、前立柱2、后立柱2A、底側梁2B、上側梁2C、上橫梁2E、中橫梁2D、支撐筋2F均采用H型鋼。[0054]實施例3 [0055]其它同實施例3。不同之處在于[0056]軌排鋪設設備的發電機組8用外接電源代替,條件允許的路段可使用外接電源。[0057]實施例4 [0058]其它同實施例I。不同之處在于[0059]所述車架結構由前后一對完全相同的“門”形桁架、主梁I、轉盤1A、提升臂IC組成,見圖I、圖2和圖5。所述“門”形桁架的四個角部有4根立柱,分別是2根前立柱2和2 根后立柱2A,2根前立柱2、2根后立柱2A之間的上端和中部平行焊接有上橫梁2E和中橫梁2D,形成“門”形桁架,見圖5和圖2,并且上橫梁2E和中橫梁2D中間焊接有16支交叉的穩定支撐筋2F ;每根前立柱2和對應的每根后立柱2A頂端之間和底端之間平行焊接有上側梁2C和底側梁2B,形成一個矩形框結構,并且前立柱2和后立柱2A之間還焊接有交叉的穩定支撐筋2F ;穩定支撐筋2F的個數可由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情況選擇,優選2支。[0060]所述提升臂IC左右對稱有2對,與地面平行地垂直焊接在主梁I的兩邊,在前后 “門”形桁架之間的主梁I上不等距離分布,具體位置由本專業技術人員設計。[0061]所述主梁I、提升臂1C、前立柱2、后立柱2A、底側梁2B、上側梁2C、上橫梁2E、中橫梁2D、支撐筋2F均采用槽鋼。
權利要求1.一種軌排鋪設設備,由車架結構、行走機構、驅動機構、導向機構、軌排提升機構組成;車架結構的底面安裝有行走機構和驅動機構;導向機構安裝在車架結構的底部的兩側;軌排提升機構安裝在車架結構上部的中梁上。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軌排鋪設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車架結構由前后一對完全相同的“門”形桁架、主梁(I)、轉盤(1A)、提升臂(IC)組成;所述“門”形桁架的四個角部有4根立柱,分別是2根前立柱(2)和2根后立柱(2A),2根前立柱(2)、2根后立柱(2A)之間的上端和中部平行焊接有上橫梁(2E)和中橫梁(2D),形成“門”形桁架;并且上橫梁(2E)和中橫梁(2D)中間焊接有4-16支交叉的穩定支撐筋(2F);每根前立柱(2)和對應的每根后立柱(2A)頂端之間和底端之間平行焊接有上側梁(2C)和底側梁(2B),形成一個矩形框結構,并且前立柱(2)和后立柱(2A)之間還焊接有交叉的穩定支撐筋(2F)。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軌排鋪設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梁(I)的前端連接有轉盤(1A),轉盤(1A)安裝在轉盤架(1B)上,轉盤架(1B)焊接在前“門”形桁架上部的兩根上橫梁(2E)上;主梁(I)的后端焊接在后“門”形桁架上部的兩根上橫梁(2E)上; 所述提升臂(1C)左右對稱有2-4對,與地面平行地垂直焊接在主梁(I)的兩邊,在前后“門”形桁架之間的主梁(I)上等距離分布或不等距離分布。
4.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軌排鋪設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梁(I)、提升臂(1C)、前立柱(2)、后立柱(2A)、底側梁(2B)、上側梁(2C)、上橫梁(2E)、中橫梁(2D)、支撐筋(2F)均采用方型鋼管、或圓鋼管、或H型鋼、或槽鋼。
5.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軌排鋪設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機構由4對輪架(4)和車輪(4A)組成,分別安裝在前后兩個“門”形桁架的立柱的底部,其中間的2對輪架(4)上安裝有剎車裝置(4B)。
6.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軌排鋪設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機構,由電機(3)、變速箱(3A)、驅動鏈條(3B )、驅動齒輪(3C)組成;電機(3 )、變速箱(3A)安裝在底側梁(2B )上,驅動鏈條(3B)鏈接變速箱(3A)和驅動齒輪(3C)并傳遞動力,驅動齒輪(3C)安裝在前后2對車輪(4A)的軸上。
7.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軌排鋪設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機構由導向輪架(7)、導向輪(7A)組成;導向輪架(7)安裝在底側梁(2B)的里邊,導向輪(7A)安裝在導向輪架(7),導向輪(7A)的輪子靠在梁上梁(9)上運動。
8.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軌排鋪設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軌排提升機構,由提升電機(5)、減速機(5A)、卷揚軸(5B)、卷揚輪座(5C)、卷揚輪(5D)、卷揚機鋼繩(5E)、支撐輪(5F)、卷揚機安裝板(5G),夾鉗開閉機(5J)、穩定筒(5K)、夾鉗提升繩(5L)、夾鉗提升繩孔(5M)、定位錐(5N)、夾鉗(5H)組成;提升電機(5)與減速機(5A)相連,減速機(5A)的卷揚軸(5B )把卷揚輪座(5C)、卷揚輪(5D )串接在一起,并一同安裝在卷揚機安裝板(5G)上,卷揚機安裝板(5G)安裝在后“門”形桁架上橫梁(2E);支撐輪(5F)安裝在提升臂(IC)的端部;穩定筒(5K)與支撐輪(5F)相對應垂直于地面安裝在提升臂(IC)端部的下方,夾鉗開閉機(5J)安裝在穩定筒(5K)上方,穩定筒(5K)的底端安裝有夾鉗提升繩孔(5M),夾鉗提升繩孔(5M)的一端纏繞在夾鉗開閉機(5J)上,另一端通過夾鉗提升繩孔(5M)與夾鉗(5H)相連,拉緊使夾鉗(5H)打開,放松使夾鉗(5H)閉合加緊物體;卷揚機鋼繩(5E)的一端纏繞在卷揚輪(5D)上,另一端通過支撐輪(5F)、穿過穩定筒(5K)與定位錐(5N)、夾鉗(5H)依次相連。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軌排鋪設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電機(5)、減速機(5A)、卷揚軸(5B)、卷揚輪座(5C)、卷揚輪(5D)、卷揚機鋼繩(5E)、支撐輪(5F)、穩定筒(5K)、定位錐(5N)完全由液壓站(6 )、液壓提升缸(6A)和液壓提升桿(6B )替代;液壓站(6 )安裝在卷揚機安裝板(5G)上,液壓提升缸(6A)安裝在提升臂(IC)的端部;液壓提升缸(6A)內的液壓提升桿(6B)與夾鉗(5H)相連。
10.如權利要求I 3、5 9任一項所述的軌排鋪設設備,其特征在于,軌排鋪設設備還包括發電機組,發電機組(8)是一個完整的箱式結構的發電設備,通過發電機架(8A)安裝后部的車架結構上方。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軌排鋪設設備,尤其涉及一種中低速磁浮軌道采用梁上梁結構路段鋪設軌道用軌排的設備,由車架結構、行走機構、安全導向機構、軌排提升機構組成,車架結構的底面安裝有行走機構和驅動機構;導向機構安裝在車架結構的底部的兩側;軌排提升機構安裝在車架結構上部的中梁上。有效解決了中低速磁浮軌道采用梁上梁結構路段鋪設軌道軌排的問題。
文檔編號E01B29/05GK202809414SQ20122044463
公開日2013年3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3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3日
發明者董濤 申請人:萊蕪美澳冶金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