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鉗式卡繩棒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一種鉗式卡繩棒,屬于礦山設備領域。
背景技術:
在“礦用斜巷行人助行裝置”中,卡繩棒的卡頭是用扁鐵壓成U字形后在側面和手把相連成一體的,在使用中為了能夠順利通過托繩輪,要求卡口必須向上卡在無極鋼絲繩上,因此在運行中卡頭容易自行脫鉤,給使用帶來了麻煩。
發明內容本發明是要設計一種鉗式卡繩棒,以此來控制卡頭的開口,從而避免卡頭在使用 中的自行脫鉤現象。其形狀由“胡桃鉗”演變而成。鉗式卡繩棒的結構由卡頭、鉗頭、手把 和繩套組成。卡頭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卡頭的截面為半圓形的一段型材,下卡頭的截面為U形的一段型材,上下卡頭相對接后形成一個環形跑道的形狀。卡頭的長度是卡頭內壁寬度的3倍以上。這樣對無極鋼絲繩的卡接更有力,少傷繩。上、下卡頭的側面分別和上、下鉗頭的一端相連成一體。鉗頭的結構和普通的鋼絲鉗相同,由上鉗頭、下鉗頭和中軸相連成一體,在上、下鉗頭的連接鉗柄處連接上、下手把,上、下手把分別和上、下鉗頭相連成一體。上、下手把的截面為半圓形的管體,上、下卡頭接觸時手把形成一個剖開圓管的形狀。上、下手把的末端為圓弧形。在手把的末端設有繩套,在一半手把的繩套處設有絲孔,繩套通過螺絲和絲孔的連接固定在一半手把上,繩套由縮緊帶做成,以使其有足夠的柔軟彈性。使用時,拉下繩套,打開上、下卡頭,使上、下卡頭鉗住無極鋼絲繩后,用繩套套住上、下手把,使上、下卡頭相接觸就行了。
圖I、鉗式卡繩棒主視圖圖2、鉗式卡繩棒俯視圖I、卡頭,2、鉗頭,3、手把,4、繩套,5、上卡頭,6、下卡頭,7、上鉗頭,8、下鉗頭,9、中軸,10、上手把,11、下手把,12、螺絲。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2所示,鉗式卡繩棒的結構由卡頭I、鉗頭2、手把3和繩套4組成。卡頭I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卡頭5的截面為半圓形的一段型材,下卡頭6的截面為U形的一段型材,上、下卡頭5、6相對接后形成一個環形跑道的形狀。卡頭I的長度是卡頭內壁寬度的3倍以上。這樣對無極鋼絲繩的卡接更有力,少傷繩。上、下卡頭5、6的側面分別和上、下鉗頭7、8的一端相連成一體。鉗頭2的結構和普通的鋼絲鉗相同,由上鉗頭7、下鉗頭8和中軸9相連成一體,在上、下鉗頭7、8的連接鉗柄處連接上、下手把10、11,上、下手把10、11分別和上、下鉗頭7、8相連成一體。上、下手把10、11的截面為半圓形的管體,上、下卡頭5、6接觸時手把3形成一個剖開圓管的形狀。上、下手把10、11的末端為圓弧形。在手把3的末端設有繩套4,在一半手把3的繩套處設有絲孔,繩套4通過螺絲12和絲孔的連接固定在一半手把3上,繩套4由縮緊帶做成,以使其有足夠的柔軟彈性。·
權利要求1.一種鉗式卡繩棒,特征是鉗式卡繩棒的結構由卡頭(I)、鉗頭(2)、手把(3)和繩套(4)組成;卡頭(I)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卡頭(5)的截面為半圓形的一段型材,下卡頭(6)的截面為U形的一段型材,上、下卡頭(5、6)相對接后形成一個環形跑道的形狀;卡頭(I)的長度是卡頭內壁寬度的3倍以上;上、下卡頭(5、6)的側面分別和上、下鉗頭(7、8)的一端相連成一體;鉗頭(2)的結構和普通的鋼絲鉗相同,由上鉗頭(7)、下鉗頭(8)和中軸(9)相連成一體,在上、下鉗頭(7、8)的連接鉗柄處連接上、下手把(10、11),上、下手把(10、11)分別和上、下鉗頭(7、8)相連成一體;上、下手把(10、11)的截面為半圓形的管體,上、下卡頭(5、6)接觸時手把(3)形成一個剖開圓管的形狀;上、下手把(10、11)的末端為圓弧形;在手把(3)的末端設有繩套(4),在一半手把(3)的繩套處設有絲孔,繩套(4)通過螺絲(12)和絲孔的連接固定在一半手把(3)上,繩套(4)由縮緊帶做成,以使其有足夠的柔軟彈性。
專利摘要一種鉗式卡繩棒,結構由卡頭、鉗頭、手把和繩套組成。卡頭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下卡頭對接后形成一個環形跑道的形狀。上、下卡頭分別和上、下鉗頭相連成一體。鉗頭的結構和普通的鋼絲鉗相同,在上、下鉗頭上連接手把,在手把的末端設有繩套,繩套有縮緊帶做成,以使其有足夠的柔軟彈性。
文檔編號B61B12/06GK202574220SQ20122026520
公開日2012年12月5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15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15日
發明者馮世英 申請人:馮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