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軌道車輛空調新風控制方法及其控制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空調新風控制系統,特別涉及一種在軌道車輛上應用的空調新風控制系統。
背景技術:
城市軌道車輛由于運行條件的限制及為降低空調負荷及能耗,其密閉性要求較高,為滿足車廂內衛生條件和通風的要求,一般采用新風系統向各車廂送新風。軌道車輛的每節車廂都設置有空調機組,空調機組中設有新風入口,從室外環境中吸入的新風與車廂內的回風混合后進入空調機組,經制冷處理后再進入車廂內,在調節車廂內溫度的同時,始終保持車廂內空氣的新鮮度。城市軌道車輛人員負荷較大,而且在上下班高峰時與其余時間人員負荷相差懸殊,各時段對新風的需求量也完全不同。傳統的軌道車輛新風系統,為單一的調節方式,不能根據車廂內的實際新風需求而控制新風量,這樣,就會因為引入新風流量過多而增加空調系統的能耗,或者因為引入新風流量過少,無法滿足乘客對新風的要求,出現各種不適癥狀。在現有的技術中,對于密閉性要求較高的建筑物,有基于新風需求而控制新風量的描述。如專利號03117076. 5的中國專利“一種基于室內人數檢測的新風控制器”,該控制器中具有實時人數檢測模塊,實時人數檢測模塊是根據當前時刻和上一時刻的新風通風量,及當前時刻和上一時刻的回風CO2濃度以及當前時刻的新風CO2濃度來確定當前時刻的室內人數,并將該信號傳輸至控制模塊,由控制模塊計算當前所需的新風通風量,從而控制新風風閥的開度。在專利號200910307103. 1的中國專利“一種中央空調系統新風量控制裝置”中,也公開了一種基本檢測新風(X)2濃度和回風(X)2濃度來控制新風閥的開度,從而調節新風量的裝置。但上述兩種新風量控制的方式,均是應用于建筑物的空氣調節系統,并不適用于城市軌道車輛,軌道車輛在高峰時人員密度高,而且人員流動較大,不適用采用檢測(X)2濃度的方式進行新風量的控制,而且運算模式復雜。
發明內容
本發明主要目的在于解決上述問題和不足,提供一種能根據軌道車輛各時段的乘客人數來調節新風流量,進而達到節能的目的并滿足乘客需求的軌道車輛空調新風控制方法。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根據軌道車輛各時段的乘客人數來調節新風流量,進而達到節能的目的并滿足乘客需求的軌道車輛空調新風控制系統。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軌道車輛空調新風控制方法,在車體上設置用于檢測車輛重量的重量檢測機構,重量檢測機構將檢測信號傳輸至車輛司機室中央控制單元,由所述中央控制單元對從所述重量檢測機構接收到的檢測信號進行處理并換算成相應的重量信號,再將重量信號發送至空調控制系統,所述空調控制系統根據車輛重量或進一步將車輛重量換算為乘客人數以控制新風調節閥的開度。所述空調控制系統預先將車輛重量的數值分為若干檔設定存儲,每檔對應一個新風調節閥的開度,空調控制系統根據接收到的重量信號分檔控制新風調節閥的開度。一種采用上述方法的軌道車輛空調新風控制系統,包括用于檢測車輛重量的重量檢測機構、重量實時監控模塊、新風流量控制模塊、電動新風調節閥,所述重量實時監控模塊設置于車輛司機室中央控制單元中,所述重量檢測機構與重量實時監控模塊信號連接, 所述新風流量控制模塊設置于空調控制系統中并與所述重量實時監控模塊信號連接,所述電動新風調節閥設置于空調機組的新風入口處,所述電動新風調節閥與空調控制系統中的新風流量控制模塊信號連接。所述重量檢測機構包括固定于轉向架與車體之間的空氣彈簧,所述空氣彈簧連接一壓力傳感器,所述壓力傳感器與重量實時監控模塊相連接。所述空氣彈簧通過檢測軟管與所述壓力傳感器連接,所述壓力傳感器設置于車輛制動控制單元中。所述新風流量控制模塊預先將車輛重量的數值分為若干檔設定存儲,每檔分別控制一個電動新風調節閥的開度,新風流量控制模塊根據接收到的重量信號分檔控制電動新風調節閥的開度。綜上內容,本發明所述的軌道車輛空調新風控制方法及其控制系統,是空調控制系統通過從車輛中央控制單元中獲得的車輛重量信號,并根據重量信號判斷乘客人數,分檔次控制空調系統中新風調節閥的開度,進而達到控制新風量的目的,節能降耗,控制方法簡單易操作,而且安全可靠。
圖1是本發明新風控制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發明重量檢測機構結構示意圖。如圖1和圖2所示,中央控制單元1,重量實時監控模塊2,新風流量控制模塊3、新風調節閥4,空調控制系統5,重量檢測機構6,空氣彈簧7,轉向架8,車體9,檢測軟管10,壓力傳感器11。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描述如圖1所示,在軌道車輛的每節車廂上都設置有空調機組,空調機組中設有新風入口,從新風入口處吸入車外環境中的新鮮空氣,在新風入口處設置一電動新風調節閥4, 電動新風調節閥4的開度由設置在空調控制系統5中的新風流量控制模塊3控制。在車體上設置用于檢測車輛重量的重量檢測機構6,在車輛司機室的中央控制單元1中相應設置有重量實時監控模塊2,重量檢測機構6與重量實時監控模塊2信號連接。如圖2所示,重量檢測機構6包括固定于轉向架8與車體9之間的空氣彈簧7,空氣彈簧7連接一檢測軟管10,檢測軟管10的另一端連接于車輛制動控制單元中的壓力傳感器11,壓力傳感器11用于檢測空氣彈簧7中空氣的壓力變化,車廂內乘客數量變化時,壓力傳感器11檢測到的數據也隨之變化,壓力傳感器11將檢測到的壓力信號轉換成電信號傳輸至車輛中央控制單元1中的重量實時監控模塊2。重量實時監控模塊2將從壓力傳感器11接收到的電信號進行處理,并換算成相應的重量信號,再將該重量信號發送至空調控制系統5中的新風流量控制模塊3。為了簡化控制方式,本實施例中,新風流量控制模塊3預先將車輛重量的數值分為若干檔設定存儲,每檔對應一個新風調節閥4的開度,新風流量控制模塊3根據接收到的重量信號分檔次控制新風調節閥4的開度。新風流量控制模塊3可以再進一步將接收到的車輛重量換算成乘客人數,并分檔次控制新風調節閥4的開度。將車輛重量換算成乘客人數這一步驟也可以在中央控制單元內完成。城市軌道車輛在上下班高峰時與其余時間人員負荷相差懸殊,當上下班高峰時, 車廂內的人員密度顯著加大,此時,車廂內需要增加新風量來滿足乘客的需求,而在其余時間,車廂內的人員密度較小,就可以適當降低新風量,減小空調系統能耗。空調控制系統5 通過從車輛中央控制單元1中獲得的車輛重量信號,根據重量信號判斷車廂內的乘客人數,分檔控制空調系統中新風調節閥4的開度,進而達到控制新風量的目的。在本實施例中,將車輛的重量分成三個檔次,具體說明如下當車輛重量為25t 37t時,控制電動新風調節閥4在一檔,此時,新風量控制大約在 1400m3/h。當車輛重量38t 42t時,控制電動新風調節閥4在二檔,此時,新風量控制大約在 2000m3/h。當車輛重量大于43t時,控制電動新風調節閥4全開,此時,新風量控制大約在 2600m 3A ο上述中重量分檔標準在不同的軌道車輛中會有一定的差異,與重量相對應的新風量控制標準也可根據不同的情況而有所不同。如上所述,結合附圖所給出的方案內容,可以衍生出類似的技術方案。但凡是未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發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發明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軌道車輛空調新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車體上設置用于檢測車輛重量的重量檢測機構,重量檢測機構將檢測信號傳輸至車輛司機室中央控制單元,由所述中央控制單元對從所述重量檢測機構接收到的檢測信號進行處理并換算成相應的重量信號,再將重量信號發送至空調控制系統,所述空調控制系統根據車輛重量或進一步將車輛重量換算為乘客人數以控制新風調節閥的開度。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軌道車輛空調新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調控制系統預先將車輛重量的數值分為若干檔設定存儲,每檔對應一個新風調節閥的開度,空調控制系統根據接收到的重量信號分檔控制新風調節閥的開度。
3.一種采用如權利要求1所述方法的軌道車輛空調新風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檢測車輛重量的重量檢測機構、重量實時監控模塊、新風流量控制模塊、電動新風調節閥,所述重量實時監控模塊設置于車輛司機室中央控制單元中,所述重量檢測機構與重量實時監控模塊信號連接,所述新風流量控制模塊設置于空調控制系統中并與所述重量實時監控模塊信號連接,所述電動新風調節閥設置于空調機組的新風入口處,所述電動新風調節閥與空調控制系統中的新風流量控制模塊信號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軌道車輛空調新風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重量檢測機構包括固定于轉向架與車體之間的空氣彈簧,所述空氣彈簧連接一壓力傳感器,所述壓力傳感器與重量實時監控模塊相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軌道車輛空調新風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氣彈簧通過檢測軟管與所述壓力傳感器連接,所述壓力傳感器設置于車輛制動控制單元中。
6.根據權利要求3至5任一項所述的軌道車輛空調新風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風流量控制模塊預先將車輛重量的數值分為若干檔設定存儲,每檔分別控制一個電動新風調節閥的開度,新風流量控制模塊根據接收到的重量信號分檔控制電動新風調節閥的開度。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軌道車輛空調新風控制方法及其控制系統,在車體上設置用于檢測車輛重量的重量檢測機構,重量檢測機構將檢測信號傳輸至中央控制單元,由所述中央控制單元對從所述重量檢測機構接收到的檢測信號進行處理并換算成相應的重量信號,再將重量信號發送至空調控制系統,所述空調控制系統根據車輛重量換算為乘客人數控制新風調節閥的開度。本發明根據車輛的重量信號判斷乘客人數,并分檔控制空調系統中新風調節閥的開度,進而達到控制新風量的目的,節能降耗,控制方法簡單易操作,而且安全可靠。
文檔編號B61C17/00GK102233879SQ20101016072
公開日2011年11月9日 申請日期2010年4月30日 優先權日2010年4月30日
發明者吳冬華, 李劍, 袁琦, 龔明 申請人:南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