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抗沖擊平板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抗沖擊裝置,尤其涉及一種抗大塊殘鋼高空 傾翻掉落沖擊的平板車。
背景技術:
目前,連鑄車間中間罐維修區殘鋼排除裝置,普遍采用將中間罐
內的殘鋼直接傾倒到料筐或鏟車中的方式。其中間罐內的殘鋼從4米 高的空中砸到料筐或鏟車中,料筐或鏟車位于土建基礎的預埋鋼軌 上。該工藝方式成本高,其料筐經常砸癟、砸壞,鏟車的傳動機構、 車輪、軸也經常損壞,并造成土建基礎的損壞,影響生產,且投資較 大,成本高。
實用新型內容
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 種高效高壽命的一種抗沖擊平板車。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包括車體、車輪、車體下方的傳動裝 置,還包括與車體連接的緩沖裝置。
緩沖裝置包括與車體連接的緩沖器、與車體連接的緩沖支架和與 車體、緩沖支架連接的彈簧裝置。
在基礎上與緩沖器相對的位置設有預埋金屬板。
本實用新型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使工藝布局空間更合理,設備的使用壽命大大提高,減少了設備維修成本,生產成本降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抗沖擊廢物平板車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側視圖; 圖3為彈簧裝置示意圖。
其中,l是車體,2是車輪,3是傳動裝置,4是緩沖器,5是彈 簧裝置,6是緩沖支架,7是車輪軸,8是連接軸,9是上彈簧座,10 是下彈簧座,ll是外彈簧,12內彈簧,13是預埋金屬板。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進一步說明-如圖l和圖2所示
本實用新型設計的抗沖擊平板車包括車體1、 4個車輪2、車體1 下方的傳動裝置3,還包括位于車體底部、與車體1連接的緩沖裝置。
緩沖裝置包括4對彈簧裝置5、與彈簧裝置5連接的4個緩沖支 架6和與車體連接的4個緩沖器4。
緩沖支架6通過連接軸8與車體1相連、通過車輪軸7與車輪2 相連。
緩沖器4通過螺栓、螺母與車體1固定連接。每個緩沖器4位于 車體1的底部,且靠近車輪2。
每對彈簧裝置5通過上彈簧座9與車體1連接,通過下彈簧座 10與緩沖支架6連接。連接在上彈簧座9與下彈簧座10之間,位于 車輪2的兩側。如圖3所示每個彈簧裝置5是由內彈簧12和外彈簧11,即由 一個小直徑圓柱螺旋彈簧和大直徑圓柱螺旋彈簧組成。作用主要是在
沖擊力消失后,彈簧裝置5將車體1 (含廢鋼)抬起。
在基礎上與緩沖器4相對的位置設有4個預埋金屬板13。這樣, 緩沖器4與基礎上的預埋鋼板13起到共同抵抗大沖擊力的作用。
緩沖器4與基礎上的預埋鋼板13之間留有10~30mm的間隙,使 車輪不受大的沖擊。
本實用新型中的彈簧裝置5可以起到承受設備和殘鋼的靜壓力作 用,當中間罐內的殘鋼從4米高的空中砸落到車體1上的廢料筐中時, 沖擊力通過車體1作用到緩沖器4上,緩沖器4上的彈性體與預埋鋼 板13接觸吸收沖擊力,使車輪2、車輪軸7幾乎不受沖擊力,只承 受設備和殘鋼的靜壓力。殘鋼傾倒完畢的同時,緩沖器4的彈性體內 的能量也釋放完成,這時,由彈簧裝置5恢復車體1到初始狀態,使 緩沖器4與預埋鋼板13間恢復一定的間隙,然后用平板車將殘鋼運 出、吊走。
權利要求1、一種抗沖擊平板車,包括車體(1)、車輪(2)、車體(1)下方的傳動裝置(3),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與車體(1)連接的緩沖裝置。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抗沖擊平板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緩沖裝置包括與車體(1)連接的緩沖器(4)、與車體(1)連接的緩沖支架(6)和與車體(1)、緩沖支架(6)連接的彈簧裝置(5)。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抗沖擊平板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彈簧裝置(5)由內彈簧(12)和外彈簧(11)組成。
4、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抗沖擊平板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彈簧裝置(5)通過上彈簧座(9)與車體(1)連接,通過下彈簧座(10)與緩沖支架(6)連接。
5、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抗沖擊平板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緩沖支架(6)通過連接軸(8)與車體(1)相連。
6、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抗沖擊平板車,其特征在于在基礎 上與緩沖器(4)相對的位置設有預埋金屬板(13)。
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抗沖擊平板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預埋金屬板(13)與緩沖器(4)之間的間隙為10~30mm。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抗大塊殘鋼高空傾翻掉落沖擊的平板車。包括車體(1)、車輪(2)、車體下方的傳動裝置(3),還包括與車體(1)連接的緩沖裝置。緩沖裝置包括與車體(1)連接的緩沖器(4)、與車體(1)連接的緩沖支架(6)和與車體(1)、緩沖支架(6)連接的彈簧裝置(5)。在基礎上與緩沖器(4)相對的位置設有預埋金屬板(13)。本實用新型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使工藝布局空間更合理,設備的使用壽命大大提高,減少了設備維修成本,生產成本降低。
文檔編號B61D15/00GK201287721SQ200820218039
公開日2009年8月12日 申請日期2008年9月12日 優先權日2008年9月12日
發明者劉士平, 吳子騫, 唐麗艷, 張彤宇, 麗 趙, 趙玉芝 申請人:鞍鋼集團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