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中低速磁浮列車軌道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中低速磁浮列車軌道。
背景技術:
中低速電磁吸力型短定子異步電機驅動的磁浮列車,目前使用的軌道結構如圖3所示它包括梁及梁上部螺栓連接的軌枕,軌枕上兩側通過螺栓連接F型鋼軌,F型鋼軌伸出鋼軌部份的下部為倒U型懸浮軌,鋼軌上表面安置電機反應板。這種結構存在以下不足一、鋼軌、軌枕和梁之間均以螺栓方式相連。在工作環境中,螺栓容易松動脫落,使軌道整體的故障率增加;二、由于鋼軌與軌枕之間螺栓連接,因此鋼軌的剛度小,易于產生偏移和振動,影響磁懸浮車的穩定性;三、由于兩側的鋼軌是以螺栓連接的方式固定,加工時難以保證其磁極面在同一平面上,造成磁懸浮車體的傾斜、不平穩;四、鋼軌和軌枕均為鋼結構,磁懸浮車上的電磁鐵與鋼軌間形成的閉合磁路中的部分磁力線會經過鋼制軌枕,磁力線被分散,影響磁懸浮車的吸力特性;五、梁上表面間斷安裝的軌枕,使軌道的上部不平坦,一旦發生緊急情況,從車體前后兩端下到軌道上的乘客,受間隙軌枕的限制,跑動、逃離困難;六、有鋼軌、軌枕、梁等多個構件,為確保磁懸浮車的穩定運行,對這些構件的加工和安裝精度要求高,帶來了生產、安裝、調試和維護的困難。七、F型鋼軌通過螺栓方式連接于軌枕上,其承受的負荷有限,其伸出軌枕部份的寬度受到限制,其上表面的電機反應板的寬度也受到限制,使電機功率將受到限制。
因此,現有結構的中低速電磁吸力型短定子異步電機驅動的磁浮列車軌道,不符合磁懸浮列車系統的性能要求,軌道梁的剛度難以保證且加工精度要求高,安裝難度大,調試、維護困難。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中低速磁浮列車軌道,該種軌道的精度高,整體剛度強,使磁懸浮車的運行更穩定、可靠;且其結構簡單,便于工廠整體剛度強,使磁懸浮車的運行更穩定、可靠;且其結構簡單,便于工廠模塊化生產制造,現場安裝,調試和維護容易。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中低速磁浮列車軌道,包括梁、鋼軌及鋼軌上表面的電機反應板,其結構特點是鋼軌通過螺栓或預埋方式直接固定在梁的兩側;鋼軌的下表面以螺栓方式固定倒U型懸浮軌或者鋼軌的下部呈倒U型,構成倒U型懸浮軌。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鋼軌直接安裝在梁的兩邊,省掉了原有的軌枕,減少了螺栓連接環節,軌道的整體剛度增加,使磁懸浮車的穩定性提高;梁和鋼軌可在專用工廠內整體加工、制造,不需要在施工現場安裝,提高了安裝精度,保證左右兩邊的鋼軌所產生的磁極面在同一平面上,使磁懸浮車的運行更加平穩;去掉了鋼軌枕,磁力線不會泄漏到鋼軌枕上,提高了磁懸浮列車的吸力;同時軌道的上表面不再有間斷安裝的軌枕,而使軌道上表面平坦,便于在緊急關頭,從車體前后兩端下到軌道上的乘客跑動、逃離。鋼軌預埋或以螺栓方式直接固定在梁上,其承受的負荷大大增加,使鋼軌伸出梁部分的寬度增大,其上表面的電機反應板的寬度不再受到限制,使電機功率得以提高。
上述的鋼軌為工字型鋼軌或箱型鋼軌。采用現有大量使用的工字型鋼軌或箱型鋼軌,可以降低成本,并方便地實現與梁的牢固連接。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現有技術的軌道梁結構示意圖。圖3中6-F型鋼軌,2-電機反應板,5-軌枕,4-梁。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圖1示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
為一種中低速磁浮列車軌道,包括梁4、鋼軌3及鋼軌3上表面的電機反應板2,鋼軌3通過螺栓或預埋方式直接固定在梁4的兩側;鋼軌3的下表面以螺栓方式固定倒U型懸浮軌1,鋼軌3為箱型鋼軌。
實施例二圖2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實施例,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的是鋼軌3的下部呈倒U型,構成倒U型懸浮軌1。也即本例的鋼軌3和倒U型懸浮軌1為一體化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鋼軌除可采用箱型鋼軌外,還可采用工字型鋼軌。
權利要求1.一種中低速磁浮列車軌道,包括梁(4)、鋼軌(3)及鋼軌(3)上表面的電機反應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鋼軌(3)通過螺栓或預埋方式直接固定在梁(4)的兩側;鋼軌(3)的下表面以螺栓方式固定倒U型懸浮軌(1)或者鋼軌(3)的下部呈倒U型,構成倒U型懸浮軌(1)。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低速磁浮列車軌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鋼軌(3)為工字型鋼軌或箱型鋼軌。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中低速磁浮列車軌道,鋼軌(3)通過螺栓或預埋方式直接固定在梁(4)的兩側;鋼軌(3)的下表面以螺栓方式固定倒U型懸浮軌(1)或者鋼軌(3)的下部呈倒U型,構成倒U型懸浮軌(1)。該種軌道的精度高,整體剛度強,使磁懸浮車的運行更穩定、可靠;且其結構簡單,便于工廠模塊化生產制造,現場安裝,調試和維護容易。
文檔編號E01B25/30GK2869102SQ20062003333
公開日2007年2月14日 申請日期2006年3月7日 優先權日2006年3月7日
發明者連級三 申請人:西南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