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雙層平車車體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雙層平車車體,屬于鐵路貨車【技術領域】,所述車體包括:側墻,固定于上層平臺與下層平臺之間;護欄,與所述上層平臺轉動連接;爬梯,固定于所述上層平臺與所述下層平臺之間;防護機構,固定于所述側墻的內側。本實用新型使得防護機構通過發生彈性形變以對鐵路貨車內的運輸貨物進行防護,克服了現有技術中小汽車車門與運輸車輛側墻發生碰撞而對小汽車造成損壞的技術缺陷。
【專利說明】一種雙層平車車體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鐵路貨車【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雙層平車車體。
【背景技術】
[0002]我國的鐵路運輸汽車專用車全部采用封閉結構,裝用兩軸轉向架,目前運營車輛全部為雙層裝載運輸,底架長度在16000mm?25100mm之間。
[0003]但是,在現有的鐵路貨物運輸中,由于鐵路貨車內部結構分布不恰當性,使得部分貴重貨物在運輸過程有極易受到損傷,例如運輸小汽車的鐵路貨車,小汽車在裝卸過程中,司機進入小汽車或從小汽車內出來,往往需要在運輸車輛內打開小汽車車門,此時小汽車車門與運輸車輛側墻內部將會不可避免的會發生碰撞以對小汽車造成損壞,極大的影響了小汽車的安全運輸質量。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雙層平車車體,該車體中通過增設防護機構,且將防護機構固定于側墻的內側,使得防護機構通過發生彈性形變以對鐵路貨車內的運輸貨物進行防護,克服了現有技術中小汽車車門與運輸車輛側墻發生碰撞而對小汽車造成損壞的技術缺陷。
[0005]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雙層平車車體,應用于鐵路貨車,所述鐵路貨車包括:上層平臺及下層平臺,所述車體包括:側墻,固定于所述上層平臺與所述下層平臺之間;護欄,與所述上層平臺轉動連接,使得所述護欄以所述護欄與所述上層平臺的連接點為中心點進行旋轉,實現所述護欄能夠處于直立狀態或者放倒狀態;爬梯,固定于所述上層平臺與所述下層平臺之間,使作業人員通過攀爬所述爬梯從所述鐵路貨車的所述下層平臺運行至所述鐵路貨車的所述上層平臺;防護機構,固定于所述側墻的內側,通過發生彈性形變以對所述鐵路貨車內的運輸貨物進行防護。
[0006]進一步地,所述側墻包括:至少兩個支撐架,所述支撐架固定于所述上層平臺與所述下層平臺之間,且所述防護機構橫向設置在兩個支撐架的內側;防護網,所述防護網固定于相鄰的兩個所述支撐架之間,且所述防護網與所述支撐架活動連接,使得所述防護網與所述支撐架之間可拆卸。
[0007]進一步地,所述支撐架包括:第一立柱,所述第一立柱的頂部與所述上層平臺固定連接,所述第一立柱的底部與所述下層平臺固定連接,且所述第一立柱的內側與所述防護機構固定連接;立柱底板,貼附在所述第一立柱的一側表面,且所述立柱底板與所述第一立柱固定連接,所述防護網安裝在相鄰的兩個所述立柱底板之間,且所述防護網與所述立柱底板活動連接,使得所述防護網與所述立柱底板之間可拆卸。
[0008]進一步地,所述護欄包括:支桿,以使作業人員扒扶;底座,所述底座安裝在所述上層平臺上;第二立柱,所述第二立柱的底部與所述底座活動連接,使得所述第二立柱以所述第二立柱的底部與所述底座的連接點為中心點進行旋轉,實現所述護欄能夠處于直立狀態或者放倒狀態,且所述第二立柱的頂部開設有支撐槽,使得所述支桿橫向設置在所述支撐槽處進行支撐。
[0009]進一步地,所述爬梯包括:第三立柱,固定于所述上層平臺上,且靠近所述鐵路貨車的車端部位處;扶手組件,位于所述上層平臺上,且所述扶手組件與所述第三立柱固定連接;扶梯組件,固定于所述下層平臺與所述下層平臺之間,且所述扶梯組件與所述扶手組件連接,使作業人員通過依次攀爬所述扶梯組件、所述扶手組件從所述鐵路貨車的所述下層平臺運行至所述鐵路貨車的所述上層平臺;其中,所述扶手組件與所述扶梯組件相連接的一端設置成彎曲結構,使所述扶梯組件與所述扶手組件之間以圓弧過渡。
[0010]進一步地,所述扶手組件包括:第一扶手,所述的第一扶手的頂部與所述第三立柱活動連接,使所述第一扶手與所述防護立柱之間可拆卸,所述第一扶手的底部與所述扶梯組件活動連接,使所述第一扶手與所述扶梯組件之間可拆卸,且所述第一扶手的底部設置成彎曲結構,使所述扶梯組件與所述第一扶手之間以圓弧過渡;第二扶手,所述的第二扶手的頂部與所述防護立柱活動連接,使所述第二扶手與所述防護立柱之間可拆卸,所述第二扶手的底部與所述扶梯組件活動連接,使所述第二扶手與所述扶梯組件之間可拆卸,且所述第二扶手的底部設置成彎曲結構,使所述扶梯組件與所述第一扶手之間以圓弧過渡。
[0011]進一步地,所述扶梯組件包括:第一支座,所述第一支座安裝在所述上層平臺上;第二支座,所述第二支座安裝在所述下層平臺上;扶梯,所述扶梯的頂部分別與所述第一扶手的底部、第二扶手的底部活動連接,使所述第一扶手、所述第二扶手分別與所述扶梯之間可拆卸,所述扶梯與所述第一扶手之間相連接的部位、所述扶梯與所述第二扶手之間相連接的部位分別固定在所述第一支座上,使所述第一支座作為上緊固件對所述扶梯與所述第一扶手、所述第二扶手之間的連接進行緊固,所述扶梯的中下部位固定在所述第二支座上,使所述第二支座作為下緊固件對所述扶梯的中下部位進行緊固。
[0012]進一步地,所述防護機構包括:支撐板,設置在相鄰的兩個所述支撐架之間,且所述支撐板與所述支撐架固定連接;防撞條,所述防撞條依次設置在所述支撐板、所述支撐架上,且所述防撞條分別與所述支撐板、所述支撐架固定連接;其中,所述支撐板的內表面與所述支撐架的內側面在同一平面內,所述防撞條的固定面與所述支撐板的內表面、所述立柱的內側面相貼合,使得所述防撞條位于所述支撐板、所述立柱的內側分別對所述支撐板、所述立柱進行防護。
[0013]進一步地,所述防撞條呈凸型結構,且所述防撞條的凸起部分作為防撞面分別對所述支撐板、所述支撐架進行防護,所述防撞條中與所述凸起部分相對立的一面作為固定面與所述支撐板的內表面、所述立柱的內側面相貼合。
[0014]進一步地,所述防撞條是橡膠條。
[0015]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雙層平車車體,通過在側墻的內側設置防護機構,當車內貨物(以小汽車為例)在裝卸過程中,司機進入小汽車或從小汽車內出來,往往需要在運輸車輛內打開小汽車車門,此時小汽車車門碰撞側墻300時,由于防護機構發生彈性形變可起到行緩作用,進而使得小汽車車門與防護機構發生柔性碰撞而對小汽車車門進行防護,克服了現有技術中小汽車車門與運輸車輛側墻發生碰撞而對小汽車造成損壞的技術缺陷。
【附圖說明】
[0016]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17]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雙層平車車體局部平面結構主視圖;以及
[0018]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雙層平車車體局部三維結構示意圖;以及
[0019]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側墻結構主視圖;以及
[0020]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側墻結構俯視圖;以及
[0021]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護欄整體結構示意圖;以及
[0022]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護欄結構主視圖;以及
[0023]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護欄結構側視圖;以及
[0024]圖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爬梯結構主視圖;以及
[0025]圖9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爬梯結構側視圖;以及
[0026]圖10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防護機構結構主視圖;以及
[0027]圖1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防護機構結構俯視圖;以及
[0028]圖1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防護機構結構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9]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其中本實施中所涉及的“和/或”關鍵詞,表示和、或兩種情況,換句話說,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及的A和/或B,表示了 A和B、A或B兩種情況,描述了 A與B所存在的三種狀態,如A和/或B,表示:只包括A不包括B ;只包括B不包括A ;包括A與B。
[0030]請參閱圖1-2,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雙層平車車體,該車體應用于設置有的上層平臺100及下層平臺200的鐵路貨車,其中,該車體可包括:側墻300,護欄400,爬梯500及防護機構。
[0031]具體來說,側墻300固定于上層平臺100與下層平臺200之間;護欄400與上層平臺100轉動連接,使得護欄400以護欄400與上層平臺100的連接點為中心點進行旋轉,實現護欄400能夠處于直立狀態或者放倒狀態;爬梯500固定于上層平臺100與下層平臺200之間,使作業人員通過攀爬爬梯500從鐵路貨車的下層平臺200運行至鐵路貨車的上層平臺100 ;防護機構固定于側墻300的內側。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通過在側墻300的內側設置防護機構,且該防護機構具備彈性性質,當車內貨物(以小汽車為例)在裝卸過程中,司機進入小汽車或從小汽車內出來,往往需要在運輸車輛內打開小汽車車門,此時小汽車車門碰撞側墻300時,由于防護機構發生彈性形變可起到行緩作用,進而使得小汽車車門與防護機構發生柔性碰撞而對小汽車車門進行防護,克服了現有技術中小汽車車門與運輸車輛側墻發生碰撞而對小汽車造成損壞的技術缺陷。
[0032]下面,通過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雙層平車車體中,側墻300、護欄400、爬梯500及防護機構分別作一一詳細說明,以支持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0033]對于側墻300部分,請參閱圖3-4:
[0034]該側墻300至少包括:至少兩個支撐架,防護網;其中,支撐架安裝在上層平臺100與下層平臺200之間,且每個支撐架分別與上層平臺100、下層平臺200相垂直,使得每個支撐架與上層平臺100、下層平臺200之間垂直連接,以增強支撐架與平臺之間的穩固關系,防止出現晃動、松動的情況,同時,防護網安裝在任意相鄰的兩個支撐架之間,即任意相鄰的兩個支撐架之間,均設置有一段防護網,實現將傳統的整體式鋼絲網改換成分段式防護網,以克服整體式鋼絲網體積太大、過于笨重的技術缺陷,且防護網與支撐架之間采用活動連接,使得防護網與支撐架之間可隨意拆卸,便于作業人員對防護網進行維修、更替。
[0035]該側墻300中,支撐架至少包括:用于連接防護網的立柱底板302,用于對立柱底板302進行支撐的第一立柱301。其中,第一立柱301的頂部與上層平臺100固定連接,第一立柱301的底部與下層平臺200固定連接,且第一立柱301分別與上層平臺100、下層平臺200相垂直,實現第一立柱301與平臺之間的垂直連接,第一立柱301作為支撐基礎對立柱底板302、防護網進行支撐,具體的,立柱底板302貼附在第一立柱301的一側表面,且立柱底板302與第一立柱301固定連接,防護網安裝在相鄰的兩個立柱底板302之間,且防護網與立柱底板302活動連接,使得在對防護網進行維修、更替作業時,防護網與立柱底板302之間可拆卸。優選的,為便于緊固第一立柱301與立柱底板302之間的連接關系,使得由第一立柱301與立柱底板302構成的支撐架結構牢固,第一立柱301與立柱底板302之間的固定連接是焊接,且第一立柱301的橫截面面積從第一立柱301的頂部至第一立柱301的底部依次增大,使其達到等強度、輕量化的技術效果。立柱底板302的橫向寬度大于第一立柱301的橫向寬度,實現防護網安裝在立柱底板302與第一立柱301未貼合的部分,以便于在立柱底板302貼附第一立柱301的一側表面上時,立柱底板302的側部邊緣部位留有足夠的固定空間與防護網連接。
[0036]需要說明的是,該側墻300中,將立柱底板302靠近第一立柱301的底部一端(設置在下層平臺200的一端)邊緣部位開設有圓弧缺口,實現立柱底板302的根部通過圓弧的方式進行過渡與第一立柱301 —并安裝在下層平臺200上,以改善其根部的應力狀況,提高強度,最終克服由于第一立柱301直接與下層平臺200搭接,而因為搭接焊縫太少,使得第一立柱301根部應力過大的缺陷。
[0037]該側墻300中,防護網至少包括:呈方形結構的網體307、網框。其中,網體307可由鋼絲網制作而成,網框安裝在任意相鄰的兩個立柱底板302之間,且網框與立柱底板302采用活動連接的方式,使得網框與立柱底板302之間可隨意拆卸,以便于需要對網體307進行維修、更替作業時,僅需從立柱底板302上拆下網框即可,為方便網體307與網框二者之間的結構安裝固定,網框可根據網體307的形狀進行制作,實現框架形狀與網體307的形狀相適配,使得網體5能夠順利固定安裝在與之結構相匹配的網框上。
[0038]優選的,網框可以包括:第一橫框303,第二橫框304,第一豎框305,第二豎框306。其中,第一橫框303、第二橫框304依次對應設置在鐵路貨車的上層平臺100上,且第一橫框303與網體307的頂部固定連接,第二橫框304與網體307的底部固定連接;第一豎框305的一側與一立柱底板活動連接,第二豎框306的一側與另一立柱底板活動連接(一立柱底板與另一立柱底板302是任一相鄰的兩個立柱底板302),使得第一豎框305、第二豎框306與立柱底板302之間可隨意拆卸。第一豎框305的另一側與網體307的橫向一邊緣部位固定連接,第二豎框306的另一側與網體307的橫向另一邊緣部位固定連接(網體307的橫向一邊緣與網體307的橫向另一邊緣是網體307橫向方向上相對立的兩個邊緣),最終實現第一橫框303、第二橫框304、第一豎框305及第二豎框306構成與網體307形狀相適配的方形結構,便于網體307的結構安裝固定。且為了緊固第一橫框303、第二橫框304、第一豎框305及第二豎框306之間的連接關系,防止由四者構成的網框出現松動、不穩固的情況,該側墻300中第一橫框303、第二橫框304、第一豎框305及第二豎框306的兩端分別對應開斜口實現兩兩之間對接焊,最終構成穩固、牢靠的網框對網體307進行固定安裝。
[0039]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為優化網體307與第一豎框305及第二豎框306之間的連接關系,增加其剛度,優選的,第一豎框305、第二豎框306,均設置成馬腿式結構,即對于第一豎框305而言,其包括:第一上彎曲面、第一下彎曲面,該第一上彎曲與一立柱底板活動連接,該第一下彎曲面與網體307的橫向一邊緣部位固定連接。對于第二豎框306而言,其包括:第二上彎曲面、第二下彎曲面,該第二上彎曲與另一立柱底板活動連接,第二下彎曲面與網307體的橫向另一邊緣部位固定連接。其中,第一豎框305的一側、第二豎框306的一側與立柱底板302之間的活動連接可以是螺紋連接或鉚接,便于拆卸維修。第一豎框305的另一側、第二豎框306的另一側與網體307的橫向邊緣部位之間的固定連接是焊接,便于連接牢固、防止松動。該側墻300中,優選的,第一橫框6,第二橫框7也可設置成馬腿式結構但不局限,其作業原理與第一豎框8,第二豎框9基本相同,此處不再贅述。
[0040]對于護欄400部分,請參閱圖5-7:
[0041]該護欄400可包括:支桿401,底座402,第二立柱403。其中,底座402安裝在上層平臺100上,底座402作為支撐基座用于支撐其他連接部件,第二立柱403的底部與底座402采用活動連接的方式進行連接,使得當需要對貨車運行高度進行調節,通過第二立柱403以第二立柱403的底部與底座402的連接點為中心點進行旋轉,進而實現護欄400能夠處于直立狀態或者傾斜狀態。優選的,第二立柱403的底部與底座402 二者之間的活動連接可以是螺栓連接(包括螺栓、螺母、墊圈),通過分別在第二立柱403的底部與底座402開設螺紋孔,使得螺栓依次穿過螺紋孔、墊圈與螺母進行螺紋連接。
[0042]實際作業過程中,當貨車自身高度滿足車輛運行高度要求時,此時護欄400可處于直立狀態,且為緊固第二立柱403與底座402 二者之間的連接關系,防止出現松動、不穩固的情況,可通過上述螺栓連接(擰緊螺母)對第二立柱403、底座402 二者之間進行緊固,使得護欄400穩固在鐵路貨車上,當貨車自身高度不滿足車輛運行高度要求,出現超高現象時,則通過上述螺栓連接(松動螺母)對第二立柱403、底座402 二者之間進行松動,使第二立柱403以第二立柱403的底部與底座402的連接點為中心點進行旋轉并最終處于放倒狀態,以此對貨車的運行高度進行調節,克服當第二立柱403高度超高時,則出現車輛無法正常運行的技術缺陷。
[0043]進一步的,第二立柱403的頂部開設有支撐槽(相當于支撐缺口),用于對支桿401進行支撐,且支桿401橫向設置在該支撐槽處,該支撐槽開設在第二立柱403的頂部內側(其中,第二立柱403可呈角鋼結構,且角鋼結構的彎曲面可作為第二立柱403的內側,角鋼結構的彎曲面背面可作為第二立柱403的外側),使得支桿401位于第二立柱403的內偵U。同時,該護欄400中為了消除支桿401在第二立柱403處的應力集中,使得支桿401安全、穩固的安裝在第二立柱403上,可在支桿401下方位置(支撐槽處)增設補強鐵404,該補強鐵404作為二次支撐件位于支桿401的下側,且補強鐵404與第二立柱403固定連接,優選的,該固定連接可以是焊接,以緊固二者連接關系。
[0044]該護欄400中,支桿401可以是空心圓管,且為防止支桿401銹蝕,提高其使用壽命,本護欄400還包括:封板405,其中,該封板405固定安裝在支桿401的兩端,使得支桿401的管內空間與外界空氣相隔離。優選的,封板405與支桿401之間的固定連接可以是焊接。
[0045]該護欄400中,還包括:護欄本體,該護欄本體用于防止砂石飛礫,給作業者或貴重物品提供一種安全作業環境。優選的,該護欄本體可包括:連接板406,踢腳板407,鋼絲網408。其中,連接板406固定安裝在第二立柱403的頂部,踢腳板407固定安裝在第二立柱403的底部,且連接板406、踢腳板407均位于第二立柱403的外側;該護欄本體中,由第二立柱403、連接板406、踢腳板407組合構成用于固定鋼絲網408的網框對鋼絲網408進行固定,節省了現有技術中需要通過額外增設邊框用來安裝鋼絲網408,使得本護欄400結構簡單,成本低廉。同時,本護欄400中,鋼絲網408直接焊接于第二立柱403、連接板406、踢腳板407上,由于連接板406、踢腳板407均位于第二立柱403的外側,使得由連接板406,踢腳板407,鋼絲網408構成的護欄本體也位于第二立柱403的外側,即實現鋼絲網408切邊處于身體能夠接觸的地方,避免了鋼絲網408的切邊毛刺所帶來安全隱患,具有安全性能高的特點。優選的,連接板406與第二立柱403之間的固定連接是焊接,踢腳板407與第二立柱403之間的固定連接是焊接,鋼絲網408與連接板406、踢腳板407之間的固定連接是焊接。
[0046]該護欄400中,踢腳板407下邊可以采用折彎形式,用于保證踢腳板407內側面距安裝邊緣的距離符合實際作業要求。
[0047]對于爬梯500部分,請參閱圖8-9:
[0048]該爬梯500包括至少如下組件:扶手組件、扶梯組件。其中,扶手組件安裝在上層平臺100上,且扶手組件100與第三立柱503連接;扶梯組件安裝在下層平臺200上,且扶梯組件與扶手組件連接,使作業人員通過依次攀爬扶梯組件、扶手組件實現從鐵路貨車的下層平臺200運行至鐵路貨車的上層平臺100處。同時,該爬梯500中扶手組件與扶梯組件相連接的一端設置成彎曲結構,使所述扶梯組件與所述扶手組件之間以圓弧過渡。實際作業過程中,當作業人員需要從鐵路貨車的下層平臺200運行至上層平臺100時,首先作業人員通過扶梯組件向上攀爬,由于該爬梯500中通過另設扶手組件,且扶手組件與扶梯組件相連接的一端設置成彎曲結構,使得扶梯組件與扶手組件之間以圓弧過渡,縮短了扶梯組件與扶手組件之間的過渡距離,實現了作業人員攀爬至扶梯組件的頂部時輕松容易的握住扶手組件繼續攀爬直至到達鐵路貨車的上層平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滿足了人性化設計,具有安全性能尚的特點。
[0049]需要說明的是,請參閱圖9,為便于實現扶梯組件的底部(遠離與所述扶手組件相連接的一端)距軌面高度H可隨機(任意)調節,以滿足標準要求,同時使鐵路貨車車體寬度方向限界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扶梯組件遠離與扶手組件相連接的一端設置成偏角結構,使得扶梯組件呈偏角結構的一端與外界軌面之間的垂直距離隨機可調,實現了實際作業過程中根據作業需求通過改變扶梯組件底部的偏轉角度合理調節高度H。
[0050]該爬梯500中,扶手組件至少包括:第一扶手504,第二扶手505。其中,為便于第一扶手504,第二扶手505的更替、維修方便,第一扶手504的頂部、第二扶手505的頂部分別與第三立柱503活動連接,使得第一扶手504,第二扶手505與第三立柱503之間實現可拆卸,該活動連接可以是螺紋連接或鉚接。同時,第一扶手504的底部、第二扶手505的底部設置成彎曲結構,使扶梯組件與第一扶手504、第二扶手505之間以圓弧過渡,縮短扶梯組件與第一扶手504、第二扶手505之間的過渡距離,實現作業人員攀爬至扶梯組件的頂部時輕松容易的握住第一扶手504、第二扶手505繼續攀爬直至到達鐵路貨車的上層平臺。
[0051]該爬梯500中,扶梯組件至少包括:第一支座506,第二支座507及扶梯502。其中,第一支座506安裝在上層平臺100上,第二支座507安裝在下層平臺200上,且扶梯502的頂部分別與第一扶手504的底部、第二扶手505的底部活動連接,使得第一扶手504、第二扶手505分別與扶梯502之間實現可拆卸,便于第一扶手504、第二扶手505及扶梯502更替、維修方便。同時,扶梯502與第一扶手504之間相連接的部位、扶梯502與第二扶手505之間相連接的部位分別固定在第一支座506上,使得可將第一支座506作為上緊固件對扶梯502與第一扶手504、第二扶手505之間的連接進行緊固,扶梯502的中下部位固定在第二支座507上,使得第二支座507作為下緊固件對扶梯502的中下部位進行緊固。
[0052]換句話說,該爬梯500通過第一支座506、第二支座507,依次對扶梯502的頂部與第一扶手504、第二扶手505之間的連接,扶梯502的中下部與下層平臺之間的連接,進而二次緊固,防止扶梯502、第一扶手504、第二扶手505出現松動、晃動等不穩固現象,進一步提高作業人員攀爬作業過程中的安全性。同時,扶梯502的底部設置成偏角結構,使扶梯502的底部與外界軌面501之間的垂直距離隨機可調,以實現實際作業過程中根據作業需求通過改變扶梯502底部的偏轉角度合理調節高度H,以滿足雙層鐵路貨車的標準要求,具有靈活、便捷的特點。
[0053]該爬梯500中,扶梯502至少包括:側柱508,橫桿509。其中,側柱508的頂部分別與第一扶手504的底部、第二扶手505的底部活動連接,該活動連接可以是螺紋連接或者鉚接,使得第一扶手504、第二扶手505分別與側柱508之間實現可拆卸,以便于側柱508、第一扶手504、第二扶手505之間更替、維修方便快捷。同時,橫桿509橫向固定在側柱508上,橫桿509與側柱508之間的連接可以是焊接,以便于連接牢固,防止作業人員攀爬扶梯時橫桿509松動不穩固,側柱508的中下部位固定在第二支座507上,進一步提高側柱508的安裝穩定性能。優選的,側柱508可以采用扁鋼或者板材切割下料制作而成,橫桿509可以采用圓鋼制作而成。
[0054]該爬梯500中,為便于提高爬梯整體安裝穩定性能,且滿足其結構緊湊、外形美觀要求,優選的,第一扶手504與第二扶手505可以以扶梯502為中心對稱軸對稱分布在雙層鐵路貨車的上層平臺100上。
[0055]對于防護機構部分,請參閱圖10-12:
[0056]該防護機構至少包括:支撐板601,防撞條602。其中,支撐板601設置在相鄰的兩個第一立柱301之間,作為支撐基礎以便于對防撞條602進行支撐,且支撐板601與第一立柱301固定連接。優選的,該固定連接可以是焊接,以增強穩固性能;防撞條602依次設置在支撐板601、第一立柱301上,且防撞條602分別與支撐板601、第一立柱301之間固定連接,該固定連接可以是粘接,以穩固三者的連接關系,防止出現防撞條602松動、易脫落的情況。
[0057]需要說明的是,該防護機構中,將支撐板601通過內移,使得支撐板601的內表面與第一立柱301的內側面在同一平面內,實現防撞條602的固定面(用于防撞條602與支撐板601、第一立柱301進行固定的一個面)與支撐板601的內表面、第一立柱301的內側面相貼合,使得防撞條602能夠整條、無間斷的依次鋪設在支撐板601、立柱3上,并位于支撐板601、立柱3的內側分別對支撐板601、立柱3進行防護。該防護機構避免了現有技術中,因支撐板601位于立柱3的外側,防撞條602分段式的對應安裝在相鄰的兩個第一立柱301之間,而使得第一立柱301處因沒有任何防護措施以至于貨物更可能先撞到第一立柱301的缺陷。
[0058]該防護機構中,請參閱圖12,防撞條602呈凸型結構(采用“凸”字型結構),且防撞條602的凸起部分作為防撞面分別對支撐板601、第一立柱301進行防護,防撞條602中與凸起部分相對立的一面作為固定面與支撐板601的內表面、第一立柱301的內側面相貼合。其中,防撞條602通過增設凸型結構,增強了防撞條602的緩沖性能,使得貨物與防撞條602相碰撞時,防撞條602通過其凸型結構的凸起部分發生彈性形變,實現對貨物進行柔性防護,避免貨物與防撞條602之間相碰撞時因防撞條602形變距離較短而對貨物本身造成損壞。優選的,防撞條602是可選擇具有柔性特性的橡膠條。
[0059]更進一步的,為防止防撞條602僅采用粘接的形式固定于支撐板601、立柱3上而使得連接不可靠,易脫落的情況發生。該防護機構還包括:用于緊固防撞條602與支撐板601或者第一立柱301之間連接關系的緊固件603。優選的,該緊固件603可以是螺栓、螺母及墊圈,其中,螺栓依次穿過防撞條602、支撐板601、墊圈與螺母進行螺紋連接,實現對防撞條602與支撐板601進行二次緊固,提高防撞條602與支撐板601、第一立柱301之間的穩固性能,防止脫落情況發生。
[0060]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支撐板601可以是方形鋼板,且防撞條602的寬度小于或者等于支撐板601的寬度,以便于防撞條602更好的安裝在支撐板601上,實現支撐板601對防撞條602進行支撐。
[0061]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雙層平車車體,其有益效果如下所述:
[0062]1、本實用新型通過在側墻300的內側設置防護機構,當車內貨物(以小汽車為例)在裝卸過程中,司機進入小汽車或從小汽車內出來,往往需要在運輸車輛內打開小汽車車門,此時小汽車車門碰撞側墻300時,由于防護機構發生彈性形變可起到行緩作用,進而使得小汽車車門與防護機構發生柔性碰撞而對小汽車車門進行防護,克服了現有技術中小汽車車門與運輸車輛側墻發生碰撞而對小汽車造成損壞的技術缺陷;
[0063]2、本實用新型通過將防護網安裝在任意相鄰的兩個支撐架之間,即任意相鄰的兩個支撐架之間均設置有一段防護網,實現將傳統的整體式鋼絲網改換成分段式防護網,以克服整體式鋼絲網體積太大、過于笨重的技術缺陷;
[0064]3、本實用新型將防護網與支撐架之間采用活動連接,使得防護網與支撐架之間可隨意拆卸,便于作業人員對防護網進行維修、更替;
[0065]4、本實用新型將立柱底板302靠近第一立柱301的底部一端(設置在下層平臺200的一端)設置成邊緣部位開設有圓弧缺口,實現立柱底板302的根部通過圓弧的方式進行過渡與第一立柱301 —并安裝在下層平臺200上,以改善其根部的應力狀況,提高強度,最終克服現有技術中由于第一立柱301直接與下層平臺200搭接,而因為搭接焊縫太少,使得第一立柱301根部應力過大的缺陷;
[0066]5、本實用新型通過將第二立柱403的底部與底座402采用活動連接的方式進行連接,使得當需要對貨車運行高度進行調節時,通過第二立柱403以立柱第二 403的底部與底座402的連接點為中心點進行旋轉,實現護欄能夠處于直立狀態或者放倒狀態,以此對貨車的運行高度進行調節,克服現有技術中當第二立柱高度超高時,則出現車輛無法正常運行的技術缺陷;
[0067]6、本實用新型中將鋼絲網408直接焊接于第二立柱403、連接板406、踢腳板407上,由于連接板406、踢腳板407均位于第二立柱403的外側,使得由連接板406,踢腳板407,鋼絲網408構成的護欄本體也位于第二立柱403的外側,即實現鋼絲網408切邊處于身體能夠接觸的地方,避免了鋼絲網408的切邊毛刺所帶來安全隱患,具有安全性能高的特點;
[0068]7、本實用新型通過在第二立柱403上設置支撐槽對支桿401進行支撐,且將鋼絲網408直接焊接于第二立柱403、連接板406、踢腳板407上,取消了現有技術中通過支鐵將鋼絲網與支桿/立柱進行連接,簡化了防護網自身安裝結構,具有成本低廉的特點;
[0069]8、本實用新型在鐵路貨車的上層平臺100處設置至少由第一扶手504、第二扶手505構成扶手組件,克服了現有技術中將第三立柱503直接作為扶手,進而使得扶梯502與扶手間過渡距離太大,極易造成安全事故的缺陷;
[0070]9、本實用新型將第一扶手504、第二扶手505與扶梯502之間以圓弧過渡,進一步縮短了扶梯502與第一扶手504、第二扶手505之間的過渡距離,實現了作業人員攀爬至扶梯502頂部時輕松容易的握住第一扶手504、第二扶手505繼續攀爬直至到達鐵路貨車的上層平臺,進一步提高了作業人員攀爬過程中的安全性能;
[0071]10、本實用新型將扶梯502的底部設置成偏角結構,使扶梯502的底部與外界軌面501之間的垂直距離隨機可調,以實現實際作業過程中根據作業需求通過改變扶梯502底部的偏轉角度合理調節高度H,以滿足雙層鐵路貨車的標準要求,具有靈活、便捷的特點;
[0072]11、本實用新型通過將支撐板601內移,使得支撐板601的內表面與第一立柱301的內側面在同一平面內,實現防撞條602的固定面與支撐板601的內表面、第一立柱301的內側面相貼合,使得防撞條602能夠整條、無間斷的依次鋪設在支撐板601、第一立柱301上,避免了現有技術中,因支撐板位于第一立柱的外側,防撞條602分段式的對應安裝在相鄰的兩個第一立柱301之間,而最終使得第一立柱301處因沒有任何防護措施以至于貨物更可能先撞到第一立柱301的缺陷;
[0073]12、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緊固件603,使得螺栓依次穿過防撞條602、支撐板601、墊圈與螺母進行螺紋連接,實現對防撞條602與支撐板601進行二次緊固,提高防撞條602與支撐板601、第一立柱301之間的穩固性能,防止防撞條602脫落情況發生;
[0074]13、本實用新型中的防撞條602通過增設凸型結構,增強了防撞條602的緩沖性能,使得貨物與防撞條602相碰撞時,防撞條602通過其凸起部分發生彈性形變,實現對貨物進行柔性防護,避免貨物與防撞條602之間相碰撞時因防撞條602形變距離較短而對貨物本身造成損壞;
[0075]14、本實用新型通過在上層平臺100、下層平臺200上合理分布側墻300、護欄400、爬梯500及防護機構,使得平車車體內部空間尺寸最大化(最大的車體內長、內寬尺寸),實現至少裝運10輛大型汽車,運輸效率可提高25%。
[0076]最后所應說明的是,以上【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實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
【權利要求】
1.一種雙層平車車體,應用于鐵路貨車,所述鐵路貨車包括:上層平臺及下層平臺,其特征在于,所述車體包括: 側墻,固定于所述上層平臺與所述下層平臺之間; 護欄,與所述上層平臺轉動連接,實現所述護欄能夠處于直立狀態或者放倒狀態; 爬梯,固定于所述上層平臺與所述下層平臺之間,以形成一行走通道; 防護機構,固定于所述側墻的內側,通過發生彈性形變以對所述鐵路貨車內的運輸貨物進行防護。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層平車車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側墻包括: 至少兩個支撐架,所述支撐架固定于所述上層平臺與所述下層平臺之間,且所述防護機構橫向設置在兩個支撐架的內側; 防護網,所述防護網固定于相鄰的兩個所述支撐架之間,且所述防護網與所述支撐架活動連接,使得所述防護網與所述支撐架之間可拆卸。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雙層平車車體,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架包括: 第一立柱,所述第一立柱的頂部與所述上層平臺固定連接,所述第一立柱的底部與所述下層平臺固定連接,且所述第一立柱的內側與所述防護機構固定連接; 立柱底板,貼附在所述第一立柱的一側表面,且所述立柱底板與所述第一立柱固定連接,所述防護網安裝在相鄰的兩個所述立柱底板之間,且所述防護網與所述立柱底板活動連接,使得所述防護網與所述立柱底板之間可拆卸。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層平車車體,其特征在于,所述護欄包括: 支桿,以使作業人員扒扶; 底座,所述底座安裝在所述上層平臺上; 第二立柱,所述第二立柱的底部與所述底座活動連接,使得所述第二立柱以所述第二立柱的底部與所述底座的連接點為中心點進行旋轉,實現所述護欄能夠處于直立狀態或者放倒狀態,且所述第二立柱的頂部開設有支撐槽,使得所述支桿橫向設置在所述支撐槽處進行支撐。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層平車車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爬梯包括: 第三立柱,固定于所述上層平臺上,且靠近所述鐵路貨車的車端部位處; 扶手組件,位于所述上層平臺上,且所述扶手組件與所述第三立柱固定連接; 扶梯組件,固定于所述下層平臺與所述下層平臺之間,且所述扶梯組件與所述扶手組件連接,使作業人員通過依次攀爬所述扶梯組件、所述扶手組件從所述鐵路貨車的所述下層平臺運行至所述鐵路貨車的所述上層平臺; 其中,所述扶手組件與所述扶梯組件相連接的一端設置成彎曲結構,使所述扶梯組件與所述扶手組件之間以圓弧過渡。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雙層平車車體,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組件包括: 第一扶手,所述的第一扶手的頂部與所述第三立柱活動連接,使所述第一扶手與所述防護立柱之間可拆卸,所述第一扶手的底部與所述扶梯組件活動連接,使所述第一扶手與所述扶梯組件之間可拆卸,且所述第一扶手的底部設置成彎曲結構,使所述扶梯組件與所述第一扶手之間以圓弧過渡; 第二扶手,所述的第二扶手的頂部與所述防護立柱活動連接,使所述第二扶手與所述防護立柱之間可拆卸,所述第二扶手的底部與所述扶梯組件活動連接,使所述第二扶手與所述扶梯組件之間可拆卸,且所述第二扶手的底部設置成彎曲結構,使所述扶梯組件與所述第一扶手之間以圓弧過渡。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雙層平車車體,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梯組件包括: 第一支座,所述第一支座安裝在所述上層平臺上; 第二支座,所述第二支座安裝在所述下層平臺上; 扶梯,所述扶梯的頂部分別與所述第一扶手的底部、第二扶手的底部活動連接,使所述第一扶手、所述第二扶手分別與所述扶梯之間可拆卸,所述扶梯與所述第一扶手之間相連接的部位、所述扶梯與所述第二扶手之間相連接的部位分別固定在所述第一支座上,使所述第一支座作為上緊固件對所述扶梯與所述第一扶手、所述第二扶手之間的連接進行緊固,所述扶梯的中下部位固定在所述第二支座上,使所述第二支座作為下緊固件對所述扶梯的中下部位進行緊固。8.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雙層平車車體,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護機構包括: 支撐板,設置在相鄰的兩個所述支撐架之間,且所述支撐板與所述支撐架固定連接; 防撞條,所述防撞條依次設置在所述支撐板、所述支撐架上,且所述防撞條分別與所述支撐板、所述支撐架固定連接; 其中,所述支撐板的內表面與所述支撐架的內側面在同一平面內,所述防撞條的固定面與所述支撐板的內表面、所述第一立柱的內側面相貼合,使得所述防撞條位于所述支撐板、所述第一立柱的內側分別對所述支撐板、所述第一立柱進行防護。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雙層平車車體,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撞條呈凸型結構,且所述防撞條的凸起部分作為防撞面分別對所述支撐板、所述支撐架進行防護,所述防撞條中與所述凸起部分相對立的一面作為固定面與所述支撐板的內表面、所述立柱的內側面相貼合。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雙層平車車體,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撞條是橡膠條。
【文檔編號】B61D3-02GK204279430SQ201420732247
【發明者】劉翀原, 周香玲, 鄭傳平, 胡躍明, 陳學良, 胡文濤, 李華宴, 吳文才, 龔義朝, 湯楚強, 雷青平 [申請人]南車長江車輛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