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轉向架抗側滾扭桿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轉向架抗側滾扭桿裝置,尤其是一種用于鐵路提速及高速客車的轉向架抗側滾扭桿裝置。
公知的轉向架扭桿裝置一般安裝初始應力大,且防松性能欠佳,結構設計不合理,易產生螺紋根部應力集中現象,在鐵路全面提速后,現有轉向架扭桿裝置的結構、受力狀況與要求不相匹配,從而影響列車的平穩性,使扭桿連續發生斷裂的情況,危及行車安全。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種能克服上述缺陷,結構先進、安全可靠、受力合理且有較高使用壽命的鐵路客車轉向架抗側滾扭桿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轉向架抗側滾扭桿裝置,包括扭桿、扭臂、調整吊桿,其中所述調整吊桿的上下兩端分別設有一帶球面軸承的錐銷軸,所述上錐銷軸與搖枕上的轉向架搖枕錐銷座相聯接,下錐銷軸與扭臂的一端相聯接,扭臂的另一端與扭桿相聯接,所述扭桿借助于軸承、軸承座固定在轉向架構架上。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所述轉向架抗側滾扭桿裝置采用可調節吊桿結構,便于安裝,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安裝初始應力;扭桿為實心桿,優選了抗側滾剛度,并與動力學性能參數相匹配;鎖緊螺母采用兩個鎖緊螺釘頂緊與鎖母內螺紋一起加工的頂塊的方式,其防松效果好。本實用新型提出的轉向架抗側滾扭桿裝置結構合理、外移鎖緊螺母,并增加扭臂壓緊裝置,能夠消除螺紋根部的應力集中現象,工藝先進,性能可靠,可有效地保證高速列車的行車安全,并提高了高速客車的運行平穩性。
本實用新型的具體結構由以下的實施例及其附圖給出。
圖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轉向架抗側滾扭桿裝置的主視圖;圖2是根據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轉向架抗側滾扭桿裝置的俯視剖面圖。
圖3是根據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轉向架抗側滾扭桿裝置鎖緊螺母10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3中沿A-A線的剖視。
以下結合附圖及其最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提出的具體結構做詳細的描述。
如
圖1至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轉向架抗側滾扭桿裝置,包括扭桿4、扭臂12、調整吊桿14,其特征在于所述調整吊桿14的上下兩端分別設有一帶球面軸承的錐銷軸17,所述上錐銷軸17與搖枕15上的轉向架搖枕錐銷座16相聯接,下錐銷軸17與扭臂12的一端相聯接,扭臂12的另一端與扭桿4相聯接,所述扭桿4借助于軸承9、軸承座5固定在轉向架構架18上。所述調整吊桿14為一上下端互為正、反扣的可調節螺桿3與互為正、反扣的上、下可調節螺桿端桿1借助于鎖緊螺母2相固結。所述扭桿4為實心扭桿。
組裝時,先將扭臂12的一端與實心扭桿4聯為一體,每根扭桿4上設有左右兩個扭臂,左右扭臂的相位差應在極小的范圍內,然后安裝扭臂壓緊墊圈11,鎖緊扭臂壓緊螺母10,如圖3、4所示,由于壓緊螺母頂塊6與扭臂壓緊螺母10的內螺紋是一起加工的,在鎖緊扭臂壓緊螺母10后,將兩個鎖緊螺釘7頂緊壓緊螺母頂塊6,即可防止該扭臂壓緊螺母10的松動。將扭臂4的兩端頭分別與油封8和關節軸承9相聯接。扭臂12的另一端與調整吊桿14的下端錐銷軸17相聯接。
每輛客車有兩個轉向架,每個轉向架安裝一根抗側滾扭桿、兩個扭臂及兩根調節吊桿。
使用時,將帶有軸承座5、扭臂12的扭桿組成,安裝在轉向架側架內側與轉向架兩橫梁間縱向輔助梁的安裝位置上,再將在安裝前先將尺寸調整好的一根可調節吊桿兩端的錐銷軸17分別與扭桿4上的扭臂12及搖枕15上的轉向架搖枕錐銷座16進行聯接安裝,待落車后,在轉向架的空氣彈簧充氣至正常工作狀態并調整輪重后,調整調節吊桿的長度,達到安裝要求,然后將聯接點鎖緊。
權利要求1.一種轉向架抗側滾扭桿裝置,包括扭桿、扭臂、調整吊桿,其特征在于所述調整吊桿的上下兩端分別設有一帶球面軸承的錐銷軸,所述上錐銷軸與搖枕上的轉向架搖枕錐銷座相聯接,下錐銷軸與扭臂的一端相聯接,扭臂的另一端與扭桿相聯接,所述扭桿借助于軸承、軸承座固定在轉向架構架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轉向架抗側滾扭桿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調整吊桿為一上下端互為正、反扣的可調節螺桿與互為正、反扣的上、下可調節螺桿端桿借助于鎖緊螺母相固結。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轉向架抗側滾扭桿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扭桿為實心扭桿。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轉向架抗側滾扭桿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扭桿兩端的軸承為關節軸承。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轉向架抗側滾扭桿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壓緊螺母頂塊與扭臂壓緊螺母的內螺紋一起加工成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轉向架抗側滾扭桿裝置,包括扭桿、扭臂、調整吊桿,其中:所述調整吊桿的上下兩端分別設有一帶球面軸承的錐銷軸,所述上錐銷軸與搖枕上的轉向架搖枕錐銷座相聯接,下錐銷軸與扭臂的一端相聯接,扭臂的另一端與扭桿相聯接,所述扭桿借助于軸承、軸承座固定在轉向架構架上。該裝置結構合理、工藝先進、性能可靠、便于安裝、降低了安裝初始應力,有效地保證高速列車的行車安全,并提高了列車運行平穩性。
文檔編號B61F5/00GK2430331SQ00242930
公開日2001年5月16日 申請日期2000年7月7日 優先權日2000年7月7日
發明者王俊彪, 王成國, 宮相太, 李志民, 劉爽堃, 李慧穎, 黃強, 樊健民, 丁勇 申請人:鐵道部科學研究院機車車輛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