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安全氣囊前部的吸能元件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汽車安全氣囊前部的吸能元件,本實用新型的汽車安全氣囊前部的吸能元件,包括吸能板,所述吸能板是從左到右水平延伸的板形結構,在右端變窄且略向后呈弧形彎曲;所述吸能板左端設有圓形安裝孔;所述吸能板靠右端設有一個槽,所述槽的底部設有固定孔;所述吸能板下方設有三個水平分布的支撐腳,所述支撐腳與吸能板之間的連接部設有缺口。本實用新型的汽車安全氣囊前部的吸能元件,克服了現有技術的安全氣囊前部的吸能元件不易被破壞,導致安全氣囊彈出速度不夠的缺陷。
【專利說明】
汽車安全氣囊前部的吸能元件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車安全氣囊前部的吸能元件。
【背景技術】
[0002]目前汽車上都安裝有安全氣囊,在汽車受到沖擊后,安全氣囊啟動,防止人員受到沖擊。但現有汽車的安全氣囊前部的吸能元件缺少出風口,不能為乘客供風,而且支撐腳不易斷開,導致遇到沖擊后吸能元件破壞速度不夠快。
【實用新型內容】
[0003](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克服上述缺點,旨在提供一種汽車安全氣囊前部的吸能元件。
[0005](二)技術方案
[0006]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汽車安全氣囊前部的吸能元件,包括吸能板,所述吸能板是從左到右水平延伸的板形結構,在右端變窄且略向后呈弧形彎曲;所述吸能板左端設有圓形安裝孔;所述吸能板靠右端設有一個槽,所述槽的底部設有固定孔;所述吸能板下方設有三個水平分布的支撐腳,所述支撐腳與吸能板之間的連接部設有缺口。
[0007]進一步,所述吸能板上端設有支撐筋,所述支撐筋下方設有水平分布的矩形卡孔。
[0008]進一步,所述支撐筋的左上方設有定位卡孔。
[0009]進一步,所述吸能板中間設有通風口。
[0010]進一步,所述通風口設有加強筋。
[0011](三)有益效果
[0012]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具有以下優點:克服了現有技術的安全氣囊前部的吸能元件不易被破壞,導致安全氣囊彈出速度不夠的缺陷。
【附圖說明】
[0013]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汽車安全氣囊前部的吸能元件的結構示意圖;
[0014]圖2為本實用新型圖1A部的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5]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0016]如圖1至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汽車安全氣囊前部的吸能元件,包括吸能板,所述吸能板I是從左到右水平延伸的板形結構,在右端變窄且略向后呈弧形彎曲;所述吸能板I左端設有圓形安裝孔2;所述吸能板I靠右端設有一個槽3,所述槽3的底部設有固定孔4;所述吸能板I下方設有三個水平分布的支撐腳5,所述支撐腳5與吸能板I之間的連接部設有缺P6o
[0017]所述吸能板I上端設有支撐筋7,所述支撐筋7下方設有水平分布的矩形卡孔9,用于卡接車體。
[0018]所述支撐筋7的左上方設有定位卡孔8,用于在安裝吸能板I時進行定位,防止裝偏。
[0019]所述吸能板I中間設有通風口10,用于供風。
[0020]所述通風口10設有加強筋11。
[0021]本實用新型工作方式是,當遇到沖擊時,由于支撐腳5與吸能板I之間的連接部設有缺口 6的存在,導致該部位達到足夠沖擊力時能夠迅速斷開,從而使氣囊快速彈出。
[0022]本實用新型的汽車安全氣囊前部的吸能元件,克服了現有技術的安全氣囊前部的吸能元件不易被破壞,導致安全氣囊彈出速度不夠的缺陷。
[0023]綜上所述,上述實施方式并非是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性實施方式,凡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實質內容的基礎上所進行的修飾或者等效變形,均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范疇。
【主權項】
1.一種汽車安全氣囊前部的吸能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吸能板(I),所述吸能板(I)是從左到右水平延伸的板形結構,在右端變窄且略向后呈弧形彎曲;所述吸能板(I)左端設有圓形安裝孔(2);所述吸能板(I)靠右端設有一個槽(3),所述槽(3)的底部設有固定孔(4);所述吸能板(I)下方設有三個水平分布的支撐腳(5),所述支撐腳(5)與吸能板(I)之間的連接部設有缺口(6)。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安全氣囊前部的吸能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板(I)上端設有支撐筋(7),所述支撐筋(7)下方設有水平分布的矩形卡孔(9)。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汽車安全氣囊前部的吸能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筋(7)的左上方設有定位卡孔(8)。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汽車安全氣囊前部的吸能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板(I)中間設有通風口(10)。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汽車安全氣囊前部的吸能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風口(10)設有加強筋(11)。
【文檔編號】B60R21/20GK205661409SQ201620561208
【公開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請日】2016年6月8日
【發明人】戴材穆
【申請人】寧波愛立德汽車部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