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減速器的電機組裝體及具有其的電動車輛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具有減速器的電機組裝體及具有其的電動車輛。本實用新型的具有減速器的電機組裝體包括:驅動單元,驅動單元具有電機及減速器,當向電機施加電源時,電機產生驅動力,減速器設置于電機的一側,減速器用于減少電機的輸出;以及驅動單元緊固部,用于使驅動單元緊固于對象物,驅動單元緊固部具有側面緊固部、端部緊固部及減速器緊固部,側面緊固部和端部緊固部可使電機的一側面及一端部分別緊固于對象物,減速器緊固部可使減速器緊固于對象物,側面緊固部、端部緊固部及減速器緊固部以相互之間呈三角形的方式分別配置于電機的外部及減速器的外部。由此,在傳遞動力時,以可抑制發生動力損失的方式穩定地支撐電機及減速器。
【專利說明】
具有減速器的電機組裝體及具有其的電動車輛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具有減速器的電機組裝體及具有其的電動車輛。
【背景技術】
[0002]眾所周知,電機為將電能轉換為機械能的裝置。
[0003]上述電機包括外殼、定子及轉子,上述定子設置于上述外殼的內部,上述轉子具有旋轉軸,上述轉子相對于上述定子進行旋轉。
[0004]另一方面,電機中的一部分被用作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或電動車輛(以下,稱之為“電動車輛”)的驅動源。
[0005]在上述電機中的一部分設置有減速器,上述減速器可通過減少上述電機的旋轉輸出來進行輸出。
[0006]上述減速器具有減速器外殼及多個齒輪,上述齒輪在上述減速器外殼的內部以相互嚙合的方式旋轉。
[0007]在上述電機中的一部分具有逆變器,上述逆變器用于將直流電源變換成高頻電源來提供。
[0008]上述逆變器具有外殼、印刷電路板及開關元件,上述印刷電路板具有控制電路,上述開關元件用于將直流電源變換為高頻電源來輸出。
[0009]但是,在如上所述的以往的具有減速器的電機組裝體中,在無法充分支撐減速器的情況下,有可能會導致在傳遞動力時增加動力損失。
[0010]尤其,在為了驅動電動車輛而將具有減速器的電機組裝體安裝于上述電動車輛的情況下,不僅有電機自身的振動,而且,還加重(附加)了當上述電動車輛行駛時所發生的振動,因而可能會導致緊固力變得更差,由此有可能降低上述電動車輛的行駛性能。考慮到上述問題,具有減速器的電機組裝體需更大的緊固力。
【實用新型內容】
[0011]本實用新型用于解決如上所述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在傳遞動力時可抑制發生動力損失的具有減速器的電機組裝體及具有其的電動車輛。
[0012]為了實現如上所述的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具有減速器的電機組裝體,其特征在于,包括:驅動單元,上述驅動單元具有電機及減速器,上述電機包括外殼和支架,上述外殼的兩側開口,上述支架分別與上述外殼的兩側相結合,當向上述電機施加電源時,上述電機產生驅動力,上述減速器包括與上述支架中的一個相結合的減速器外殼,上述減速器用于減少上述電機的輸出;以及驅動單元緊固部,用于使上述驅動單元緊固于對象物,上述驅動單元緊固部具有側面緊固部、端部緊固部及減速器緊固部,上述側面緊固部和端部緊固部可使上述電機的一側面及一端部分別緊固于上述對象物,上述減速器緊固部可使上述減速器緊固于對象物,上述側面緊固部、上述端部緊固部及上述減速器緊固部以相互之間呈三角形的方式分別配置于上述電機的外部及上述減速器的外部。
[0013]根據實施例,在上述具有減速器的電機組裝體中,上述側面緊固部、端部緊固部及減速器緊固部分別緊固于驅動單元固定部,上述驅動單元固定部以呈三角形的方式配置于車輛主體的設置空間,從而可穩定地支撐上述具有減速器的電機組裝體。
[0014]根據實施例,上述側面固定部可形成于上述電機外殼的一側面,上述端部緊固部形成于上述支架中的一個,上述減速器固定部形成于上述減速器外殼。
[0015]根據實施例,上述側面緊固部、上述端部緊固部及上述減速器緊固部可分別具有第一緊固部、第二緊固部及第三緊固部。
[0016]根據實施例,上述側面緊固部、上述端部緊固部及上述減速器緊固部的各個第一緊固部、第二緊固部及第三緊固部可分別以相互之間呈三角形的方式配置。
[0017]根據實施例,上述側面緊固部可通過使第一緊固部配置于上述側面緊固部的上側,使第二緊固部及第三緊固部以沿著軸方向相互隔開的方式配置于上述第一緊固部的下側,從而上述側面緊固部呈三角形。
[0018]根據實施例,上述端部緊固部可通過使第一緊固部配置于上述電機的旋轉軸的半徑方向的一側,使第二緊固部及第三緊固部沿著上述電機的旋轉軸的半徑方向以比上述第一緊固部隔開更遠距離的方式沿著上下方向相互隔開,從而上述端部緊固部呈三角形。
[0019]根據實施例,上述減速器緊固部可通過使第一緊固部及第二緊固部水平隔開配置于上述電機的旋轉軸的一側上部區域,使第三緊固部隔開配置于上述第一緊固部及第二緊固部的下側,從而上述減速器緊固部呈三角形。
[0020]根據實施例,上述驅動單元還可包括設置于上述電機及減速器的上側的逆變器,上述驅動單元可具有用于固定上述逆變器的逆變器固定部。
[0021 ]根據實施例,上述逆變器固定部可包括:第一逆變器固定部,形成于上述減速器或上述減速器側支架;以及第二逆變器固定部,形成于與上述減速器相向的上述電機的支架。
[0022]根據實施例,上述第一逆變器固定部可使沿著上下方向貫通上述逆變器的緊固部件與上述減速器相結合,上述第二逆變器固定部可使沿著水平方向貫通上述支架的緊固部件緊固于上述逆變器。
[0023]根據實施例,可在上述驅動單元的一側面形成可固定壓縮機的壓縮機固定部。
[0024]根據實施例,上述壓縮機固定部可形成于上述側面緊固部的相向側,上述側面緊固部形成于上述電機的側面。
[0025]根據實施例,上述壓縮機可包括壓縮機外殼、渦旋盤及渦旋盤驅動電機,上述渦旋盤設置于上述壓縮機外殼的內部,上述渦旋盤驅動電機設置于上述壓縮機外殼的內部,上述渦旋盤驅動電機用于驅動上述渦旋盤。
[0026]根據實施例,上述壓縮機固定部可包括第一壓縮機固定部及第二壓縮機固定部,上述第一壓縮機固定部形成于上述壓縮機外殼的用于收容上述渦旋盤的區域,上述第二壓縮機固定部形成于上述壓縮機外殼的用于收容上述渦旋盤驅動電機的部分的端部。
[0027]根據實施例,上述壓縮機固定部可包括:第一壓縮機固定部,形成于上述渦旋盤偵L以及第二壓縮機固定部,形成于上述渦旋盤驅動電機側。
[0028]根據實施例,上述端部緊固部可配置于上述電機的旋轉軸與上述壓縮機之間。
[0029]根據實施例,多個上述第一壓縮機固定部可沿著上下方向隔開設置,從而多個上述第一壓縮機固定部和上述第二壓縮機固定部呈三角形。
[0030]根據實施例,上述第二壓縮機固定部可配置于沿著上下方向與上述第一壓縮機固定部之間相對應的高度。
[0031]另一方面,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領域,本實用新型提供電動車輛,上述電動車輛包括:車輛主體,具有設置空間;多個車輪,設置于上述車輛主體;以及上述具有減速器的電機組裝體,設置于上述設置空間,用于向上述多個車輪中的至少一個提供驅動力。
【附圖說明】
[0032]本說明書的附圖例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附圖起到與實用新型的詳細說明一同用于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思想的作用,因此,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附圖中所記載的事項。
[0033]圖1為示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具有減速器的電機組裝體的使用狀態的圖。
[0034]圖2為圖1的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具有減速器的電機組裝體的后部面立體圖。
[0035]圖3為圖2的右側視圖。
[0036]圖4為圖2的后視圖。
[0037]圖5為圖2的主視圖。
[0038]圖6為圖2的左側視圖。
[0039]圖7為圖2中的電機的立體圖。
[0040]圖8為圖7中的電機的俯視圖。
[0041 ]圖9為圖7中的電機的側視圖。
[0042]圖10為圖2中的逆變器的立體圖。
[0043]圖11為圖10中的逆變器的仰視圖。
[0044]圖12為圖10中的逆變器的側視圖。
[0045]圖13為圖7中的電機的側視圖。
[0046]圖14為圖2中的壓縮機的立體圖。
[0047]圖15為圖14中的壓縮機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48]以下,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說明書中公開的實施例。若在文脈上未明確表示其他含義,在本說明書中所使用的單數的表達包括負數的表達。并且,在對本說明書所公開的實施例進行說明的過程中,在判斷為對于相關公知技術的具體說明可使本說明書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主旨變得模糊的情況下,將省略對其的詳細說明。并且,附圖僅用于便于理解本說明書所公開的實施例,本說明書所公開的技術思想并不局限于附圖。
[0049]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具有減速器的電機組裝體可設置于車輛主體110的設置空間112的內部,從而上述具有減速器的電機組裝體可向設置于上述車輛主體110的多個車輪117中的至少一個提供驅動力。
[0050]例如,上述車輛主體110可由電動車輛的車輛主體110構成,上述電動車輛以電動機為驅動動力源。
[0051 ]在上述車輛主體110可形成可使乘客搭乘的搭乘空間115。
[0052]例如,上述搭乘空間115可沿著上述車輛主體110的行駛方向配置于上述設置空間112的后方。
[0053]可在上述車輛主體110設置可使車輛行駛的多個車輪117。
[0054]另一方面,如圖2至圖4所示,本實施例的具有減速器的電機組裝體可包括:驅動單元140,上述驅動單元140具有電機150及減速器210,上述電機150包括外殼151和支架161a、161b,上述外殼151的兩側開口,上述支架161a、161b分別與上述外殼151的兩側相結合,當向上述電機150施加電源時,上述電機150產生驅動力,上述減速器210包括與上述支架161a、161b中的一個相結合的減速器外殼211,上述減速器210用于減少上述電機150的輸出;以及驅動單元緊固部250,用于使上述驅動單元140緊固于對象物,上述驅動單元緊固部250能夠以呈三角形的方式配置于上述驅動單元140的外圍。
[0055]例如,上述驅動單元固定部250可包括:電機緊固部260,可使上述電機150的一側面及一端部緊固于對象物;以及減速器緊固部281,形成于上述減速器210,可使上述減速器210緊固于上述對象物。
[0056]上述電機緊固部260可包括側面緊固部261及端部緊固部271,上述側面緊固部261形成于上述電機150的外殼151的一側面,上述端部緊固部271形成于上述支架16 la、16 Ib中的一個,上述減速器緊固部281形成于上述減速器外殼211。
[0057]上述側面緊固部261、上述端部緊固部271及上述減速器緊固部281能夠以相互之間呈三角形的方式配置于上述驅動單元140及減速器210的外圍(外部面)。
[0058]更加具體地,例如,上述端部緊固部271及減速器緊固部281可在上述車輛主體110的行駛方向上橫向配置,上述側面緊固部261可配置于上述端部固定部271及減速器緊固部281的前方或后方。
[0059]在上述車輛主體110的設置空間112可形成驅動單元固定部120,上述端部緊固部271及上述減速器緊固部281可分別緊固并固定于上述驅動單元固定部120。
[0060]參照圖1,上述驅動單元固定部120可包括第一驅動單元固定部122a、第二驅動單元固定部122b及第三驅動單元固定部122c,上述端部緊固部271及減速器緊固部281分別固定于上述第一驅動單元固定部122a,上述側面緊固部261固定于上述第三驅動單元固定部
122co
[0061 ] 在本實施例中,上述第一驅動單元固定部122a及第二驅動單元固定部122b沿著上述車輛主體110的左右方向配置,上述第三驅動單元固定部122c配置于上述第一驅動單元固定部122a及第二驅動單元固定部122b的后方,雖然例示了如上所述的配置情況,但上述第三驅動單元固定部122c也可配置于上述第一驅動單元固定部122a及第二驅動單元固定部122b的前方。
[0062]上述驅動單元140可包括電機150及減速器210,上述電機150用于產生驅動力,上述減速器210與上述電機150的旋轉軸190相連接,從而上述減速器210按規定的減速比對上述電機150的旋轉力進行減速并輸出。
[0063]例如,上述電機150可包括:外殼151,在內部形成收容空間;定子170,形成于上述外殼151的內部;以及轉子180,具有旋轉軸190,從而使上述轉子180相對于上述定子170進行旋轉(參照圖8)。
[0064]例如,上述定子170可包括定子芯及定子線圈,上述定子線圈卷繞于上述定子芯。
[0065]例如,上述轉子180可包括轉子芯及轉子線圈,上述轉子線圈卷繞于上述轉子芯。
[0066]在上述電機150的外殼151可形成冷卻水循環流路155,上述冷卻水循環流路155可使冷卻水循環。
[0067]在上述電機150的外殼151的外部可分別形成冷卻水流入部156及冷卻水流出部157,上述冷卻水流入部156可使冷卻水向上述冷卻水循環流入155流入,冷卻水流出部157可使冷卻水從上述冷卻水循環流路155流出。
[0068]例如,上述冷卻水流入部156可形成于上述電機150的外殼151的一側下部,上述冷卻水流出部157可形成于上述電機150的外殼151的一側上部。
[0069]例如,上述電機150的外殼151可呈兩側開口的圓筒形狀。
[0070]在上述電機150的外殼151的兩側可分別形成阻隔上述外殼151的兩側開口的支架161a、161b。
[0071 ] 在上述電機150的外殼151的一側可形成上述減速器210。
[0072]上述減速器210可包括:減速器外殼211,在內部形成收容空間;多個齒輪215,在上述減速器外殼211的內部以相互嚙合的方式旋轉;以及軸221,以與上述齒輪215相連接的方式旋轉,從而向外部輸出被減速的動力(參照圖8)。
[0073 ]例如,上述電機150的旋轉軸190可由內部形成中空的中空體(管道)構成。
[0074]上述軸221的外徑可小于上述旋轉軸190的內徑。
[0075]上述軸221以能夠進行相對旋轉的方式設置于上述電機150的旋轉軸190的內部。
[0076]在各個上述支架161a、161b可分別形成以與上述軸221相對應的方式分別貫通的貫通孔163。
[0077]上述軸221可與上述車輛主體110的多個車輪170中的一個的驅動軸相連接。
[0078]由此,從上述電機150產生的驅動力借助上述減速器210按照預先設定的減速比被減速,并通過上述軸221輸出,借助與上述軸221相連接的驅動軸118向上述多個車輪117中的至少一個傳遞,從而可使上述多個車輪117處于行駛狀態。
[0079]例如,上述減速器外殼211可固定結合于上述電機150的外殼151的一側支架161a。
[0080]在上述減速器外殼211可形成以與上述軸221相對應的方式貫通的貫通孔213。
[0081]另一方面,在上述驅動單元140的一側可設置逆變器310。
[0082]更具體地,上述逆變器310可配置于上述驅動單元140的上端。
[0083]如圖10至圖12所示,上述逆變器310可包括:逆變器外殼311,在內部形成收容空間;逆變器電路部321,設置于上述逆變器外殼311的內部。
[0084]例如,上述逆變器電路部321可包括:多個開關元件322,用于將直流電源變換為高頻交流電源;以及印刷電路板323,具有控制程序。
[0085]在上述多個開關元件322可形成散熱器324,上述散熱器324用于促進上述多個開關元件322的散熱(參照圖12)。
[0086]例如,在上述逆變器外殼311可形成冷卻水流路315,上述冷卻水流路315用于使冷卻水循環。
[0087]例如,上述冷卻水流路315可形成于上述逆變器外殼311的底部(參照圖11)。
[0088]例如,上述散熱器324可與上述冷卻水流路315相接觸,由此進行熱交換,從而冷卻上述散熱器324。
[0089]由此,可進一步促進上述開關元件322的散熱。
[0090]在上述逆變器外殼311的一側可形成冷卻水流入部316,上述冷卻水流入部316可使經由上述電機150的冷卻水流入。
[0091]例如,上述冷卻水流入部316的一端與連接管318的另一端相連接,上述連接管318與上述電機150相連接。
[0092]在上述冷卻水流入部316的一側可形成冷卻水流出部317,上述冷卻水流出部317使經由上述逆變器外殼311的冷卻水流路315的冷卻水流出。
[0093]上述冷卻水流出部317可與連接管319的一端部以相互連通的方式相連接,上述連接管319與冷卻水循環流路相連接。
[0094]上述逆變器外殼311可與電纜313的另一端部相連接,上述電纜313的一端部與上述電機150相連接。
[0095]例如,上述逆變器310的電纜313可以為三條,從而可向上述電機150的定子170供給三相電源。
[0096]另一方面,在上述驅動單元140的一側可設置壓縮機340(參照圖3)。
[0097]例如,上述壓縮機340可壓縮空氣調節器的制冷劑,上述空氣調節器用于調節上述車輛主體110的搭乘空間115的內部空氣的溫度及濕度。
[0098]例如,上述壓縮機340可包括:壓縮機外殼341;渦旋盤351,設置于上述壓縮機外殼341的內部,在進行相對回旋運動的過程中壓縮制冷劑;以及渦旋盤驅動電機361,用于向上述渦旋盤351提供驅動力。
[0099]在上述壓縮機外殼341的一側可形成為了驅動及控制上述渦旋盤驅動電機361而可與上述渦旋盤驅動電機361電連接的連接端子部344。
[0100]在上述壓縮機外殼341的一側可形成制冷劑吸入部342,上述制冷劑吸入部342可吸入制冷劑。
[0101 ] 上述制冷劑吸入部342可形成于上述壓縮機外殼341的渦旋盤351側。
[0102]在上述壓縮機外殼341的另一側可形成制冷劑排出部343,上述制冷劑排出部343可排出被壓縮的制冷劑。
[0103]上述制冷劑排出部343可形成于上述壓縮機外殼341的上述渦旋盤驅動電機361側端部。
[0104]另一方面,在上述電機150的一側面可形成上述側面緊固部261。
[0105]更具體地,上述側面緊固部261可形成于上述電機150的外殼151的一側面。
[0106]在本實施例中,例示了上述側面緊固部261沿著上述車輛主體110的行駛方向形成于上述電機150的外殼151的后方側面的情況,但這僅僅屬于例示性的,上述側面緊固部261可形成于上述電機150的外殼151的前方側面。
[0107]例如,上述側面緊固部261可包括第一緊固部262a、第二緊固部262b及第三緊固部262c等多個緊固部。
[0108]上述第一緊固部262a、第二緊固部262b及第三緊固部262c相互之間可呈三角形(參照圖2及圖4)。
[0109]由此,可更加穩定地支撐上述電機150的側面部。
[0110]上述側面緊固部261的第一緊固部262a可形成于上述電機150的外殼151的一側面的上部區域。
[0111]上述側面緊固部261的第二緊固部262b及第三緊固部262c可分別配置于上述側面緊固部261的第一緊固部262a的下側。
[0112]上述側面緊固部261的第二緊固部262b及第三緊固部262c可沿著上述電機150的軸方向相互隔開。
[0113]上述側面緊固部261的第二緊固部262b及第三緊固部262c可分別向上述側面緊固部261的第一緊固部262a的下側隔開,并沿著軸方向相互隔開,由此,上述側面緊固部261的第一緊固部262a、第二緊固部262b及第三緊固部262c可幾乎呈正三角形。
[0114]由此,可有效地分散支撐上述驅動單元140的荷重。
[0115]例如,可在上述側面緊固部261的第一緊固部262a、上述側面緊固部261的第二緊固部262b及第三緊固部262c之間水平配置上述逆變器310的電纜313的一部分區間。
[0116]另一方面,上述端部緊固部271可形成于與上述電機150外殼151的減速器210相向的支架161b。
[0117]更具體地,上述端部緊固部271可形成于與上述電機150的支架161a、161b中的與上述減速器210相結合的支架161a相向的支架161b。
[0118]上述端部緊固部271可包括多個緊固部。
[0119]更具體地,例如,如圖7及圖9所示,上述端部緊固部271可包括第一緊固部272a、第二緊固部272b及第三緊固部272c。
[0120]例如,上述第一緊固部272a、第二緊固部272b及第三緊固部272c能夠以相互之間呈三角形的方式隔開配置。
[0121]更具體地,上述端部緊固部271可通過使上述第一緊固部272a配置于電機150的旋轉軸190(或軸221)的半徑方向的一側,使第二緊固部272b及第三緊固部272c沿著上述電機150的旋轉軸190的半徑方向以比上述第一緊固部272a隔開更遠距離的方式沿著上下方向相互隔開,從而上述端部固定部271呈三角形。
[0122]由此,上述端部緊固部271可有效分散支撐上述電機150端部的荷重。
[0123]上述端部緊固部271的第一緊固部272a以水平隔開的方式配置于貫通孔163的一偵U,上述貫通孔形成于與上述電機150的減速器210相向的支架161b,上述端部緊固部271的第二緊固部272b及第三緊固部272c從上述貫通孔213隔開更遠距離,并沿著上下方向隔開,從而可使上述端部緊固部271的第一緊固部272a、第二緊固部272b及第三緊固部272c呈三角形。
[0124]在本實施例中,例示了上述端部緊固部271的第一緊固部272a、第二緊固部272b及第三緊固部272c幾乎呈等邊三角形的情況,但這僅僅屬于例示性的,上述端部緊固部271的第一緊固部272a、第二緊固部272b及第三緊固部272c可呈正三角形或普通三角形。
[0125]上述端部緊固部271沿著上述電機150的旋轉軸190的半徑方向向外側隔開,由此可更加有效地支撐具有上述逆變器310及壓縮機340的驅動單元140。
[0126]在本實施例中,上述端部固定部271形成于上述電機150的旋轉軸190與上述壓縮機340之間,由此可更加有效地支撐上述電機150及上述壓縮機340的荷重。
[0127]另一方面,上述減速器緊固部281可形成于上述減速器外殼211。
[0128]例如,上述減速器緊固部281可包括第一緊固部282a、第二緊固部282b及第三緊固部282c等多個緊固部。
[0129]例如,上述第一緊固部282a、第二緊固部282b及第三緊固部282c能夠以相互之間呈三角形的方式隔開配置。
[0130]由此,可有效分散支撐上述驅動單元140的減速器側端部的荷重。
[0131]上述減速器緊固部281的第一緊固部282a及第二緊固部282b能夠以相互水平隔開的方式配置于上述減速器外殼211的貫通孔213的一側上部。
[0132]上述減速器緊固部281的第三緊固部282c向上述第一緊固部282a及第二緊固部282b的下側隔開,從而上述減速器緊固部281呈三角形。
[0133]例如,上述減速器緊固部281的第三緊固部282c可沿著軸方向配置于上述第一緊固部282a及第二緊固部282b的下側中央,從而上述減速器緊固部281可呈倒三角形。
[0134]上述減速器緊固部281的第一緊固部282a、第二緊固部282b及第三緊固部282c可分別沿著軸方向向外側突出。
[0135]例如,上述減速器緊固部281可包括設置于上述第一緊固部282a、第二緊固部282b及第三緊固部282c之間的加強筋285。
[0136]由此,可增加從上述減速器外殼211的外部面沿著軸方向突出而成的減速器緊固部281的對外力的支撐強度,尤其對橫向外力的支撐強度。
[0137]例如,上述加強筋285可包括設置于上述減速器緊固部281的第一緊固部282a與第二緊固部282b之間的第一加強筋286。
[0138]上述第一加強筋286可從上述減速器外殼211的外部面突出而成,上述第一加強筋286可連接上述第一緊固部282a和第二緊固部282b。
[0139]例如,上述加強筋285可包括用于連接上述第二緊固部282b和上述第一加強筋286的第二加強筋287。
[0140]上述第二加強筋287可從上述第二緊固部282b的一側突出而成,上述第二加強筋287與上述第一加強筋286相連接。
[0141 ]在本實施例中,例示了上述減速器緊固部281的加強筋285包括第一加強筋286及第二加強筋287的情況,上述第一加強筋286用于連接上述第一緊固部282a及第二緊固部282b,上述第二加強筋287用于連接第二緊固部282b和上述第一加強筋282b,但這僅僅屬于例示性的,可適當調整加強筋的位置及數量。例如,上述減速器緊固部281可包括第一加強筋、第二加強筋及第三加強筋,上述第一加強筋用于連接上述第一緊固部282a和第二緊固部282b,上述第二加強筋用于連接第二緊固部282b和第三緊固部282c,上述第三加強筋用于連接第三緊固部282c和第一緊固部282a。
[0142]另一方面,在上述驅動單元140可形成用于固定上述逆變器310的逆變器固定部290。
[0143]如圖7、圖8及圖9所示,上述逆變器固定部290可形成于上述驅動單元140的上端。
[0144]更具體地,上述逆變器固定部290可包括:第一逆變器固定部292a,形成于上述減速器210或上述減速器側支架161a;以及第二逆變器固定部292b,形成于與上述電機150的減速器210相向的支架161b。
[0145]例如,上述第一逆變器固定部292a可使沿著上下方向貫通上述逆變器310的緊固部件與上述減速器210相結合。
[0146]在本實施例中,例示了上述第一逆變器固定部292a形成于上述電機150的支架161a、161b中的上述減速器210側的支架161a的情況,但上述第一逆變器固定部292a還可形成于上述減速器外殼211。
[0147]例如,一對上述第一逆變器固定部292a可沿著水平方向相互隔開。
[0148]例如,上述第一逆變器固定部292a可形成于上述減速器210側支架161a的上端。
[0149]上述第一逆變器固定部292a能夠以與上述逆變器(逆變器外殼311)的底部面相接觸的方式分別水平配置于上述減速器210側支架161a的上端。
[0150]由此,可明顯抑制上述逆變器310的上下方向游隙。
[0151 ] 例如,各個上述第一逆變器固定部292a可分別包括結合部293,使得上述第一逆變器固定部292a可分別與經過上述逆變器310的緊固部件相結合。
[0152]例如,上述結合部293可以為螺母部,使得上述緊固部件與結合部293螺紋結合,或者上述結合部293可以為貫通孔,使得上述緊固部件可收容于(經過)上述結合部293。
[0153]如圖9所示,在上述逆變器(逆變器外殼311)的底部面可分別形成接觸部325,使上述逆變器(逆變器外殼311)沿著向下方向與各個上述第一逆變器固定部292a的上部面面接觸。
[0154]在上述逆變器310的各個接觸部325可分別貫通形成插入孔326,使上述緊固部件可分別插入于上述插入孔326。
[0155]在上述電機150的端部中的與上述減速器210相向的端部的支架161b可形成第二逆變器固定部292b。
[0156]例如,上述第二逆變器固定部292b使沿著水平方向經過與上述減速器210相向的支架161b的緊固部件緊固于上述逆變器310。
[0157]由此,可明顯抑制上述逆變器310的上述電機150的水平方向游隙。
[0158]如圖7所示,上述第二逆變器固定部292b可在與上述電機150的減速器210相向的支架161b的上端向上突出。
[0159]例如,一對上述第二逆變器固定部292b可沿著水平方向相互隔開,從而配置于相同高度。
[0160]在各個上述第二逆變器固定部292b可分別貫通形成插入孔295,使得緊固部件插入于(收容)插入孔295。
[0161]例如,各個上述第二逆變器固定部262b以能夠與上述逆變器外殼311的底部面相接觸的方式還具有水平區間部294,從而上述第二逆變器固定部262b可呈“L”字形剖面形狀(參照圖7)。
[0162]由此,不僅可抑制上述逆變器外殼311的水平方向的游隙,而且還可抑制上下方向的游隙。
[0163]如圖10所示,在上述逆變器310(逆變器外殼311)的底部面可分別形成結合部328,使得經過上述第二逆變器固定部292b的緊固部件與上述逆變器310相結合。
[0164]例如,上述逆變器外殼311的各個結合部328可分別使逆變器外殼311的底部面與上述第二逆變器固定部292b沿著水平方向面接觸。
[0165]上述各個結合部328能夠以從上述逆變器外殼311的端部沿著長度方向隔開的方式分別被截取。
[0166]例如,上述逆變器外殼311的各個結合部328可體現為螺母部329,可使經過上述第二逆變器固定部292b的緊固部件與上述結合部328螺紋結合。
[0167]另一方面,如圖5、圖7及圖13所示,在驅動單元140的側面可形成壓縮機固定部300,使得壓縮機340可以與驅動單元140相結合。
[0168]上述壓縮機固定部300可形成于與上述側面緊固部261相向的位置,上述側面緊固部261形成于上述電機150的側面。
[0169]例如,上述壓縮機固定部300可包括:第一壓縮機固定部302a、302b,形成于上述渦旋盤351側;以及第二壓縮機固定部302c,形成于上述渦旋盤驅動電機361側。
[0170]例如,一對上述第一壓縮機固定部302a、302b以沿著上下方向隔開的方式形成于上述電機150的外殼151的側面。
[0171]例如,上述第二壓縮機固定部302c可沿著上述電機150的軸方向從上述第一壓縮機固定部302a、302b隔開。
[0172]例如,上述第二壓縮機固定部302c形成于與上述第一壓縮機固定部302a、302b的上下方向的中間位置相對應的高度,從而上述第二壓縮機固定部302c與一對上述第一壓縮機固定部302a、302b大致呈三角形。
[0173]上述第一壓縮機固定部302a、302b及第二壓縮機固定部302c可分別呈分別從上述電機150的外殼151突出的凸臺形狀。
[0174]上述壓縮機固定部300可配置于上述壓縮機340的渦旋盤351,由此,在振動相對較大區域形成一對第一壓縮機固定部302a、302b,在振動相對較小的渦旋盤驅動電機361側形成單一的第二壓塑機固定部302c,使得上述壓縮機固定部300呈三角形,從而可有效地固定并支撐上述壓縮機340。
[0175]例如,在上述壓縮機固定部300可分別形成結合部303,使經過上述壓縮機340的緊固部件可分別與上述壓縮機固定部300相結合。
[0176]例如,上述結合部303可體現為螺母部,使上述緊固部件可與壓縮機固定部螺紋結入口 ο
[0177]如圖14所示,在上述壓縮機340可分別形成緊固部件插入部345a、345b、345c,使分別與上述壓縮機固定部300相結合的緊固部件可插入于上述緊固部件插入部345a、345b、345c0
[ΟΙ78] 例如,上述緊固部件插入部345a、345b、345c可分別貫通形成于與相應壓縮機固定部300分別相對應的位置,使各個上述緊固部件分別經過上述緊固部件插入部345a、345b、345c來分別與相應的壓縮機固定部300相結合。
[0179]根據上述結構,可在上述驅動單元140安裝于上述車輛主體110的設置空間112的內部之前,使上述逆變器310和壓縮機340優先固定結合于上述驅動單元140。
[0180]在上述驅動單元140的上側可配置上述逆變器310,使緊固部件緊固于上述逆變器固定部290,從而使上述逆變器310以呈一體的方式固定結合于上述驅動單元140。
[0181]在形成于上述驅動單元140的一側的壓縮機固定部300配置上述壓縮機340,使緊固部件緊固于上述壓縮機固定部300,從而使上述壓縮機340以呈一體的方式固定結合于上述驅動單元140。
[0182]另一方面,結合有上述逆變器310及上述壓縮機340的上述具有減速器210的電機組裝體可安裝于上述車輛主體110的設置空間112的內部。
[0183]上述具有減速器的電機組裝體能夠以沿著上述設置空間112的左右方向配置上述電機150的軸方向、使上述壓縮機340朝向上述設置空間112的前方的狀態插入于上述設置空間112的內部。
[0184]上述端部緊固部271可借助緊固部件125緊固于上述第一驅動單元固定部122a,上述減速器緊固部281借助緊固部件125分別緊固于上述第二驅動單元緊固部250。
[0185]上述側面緊固部261可借助多個緊固部件125分別緊固于上述第三驅動單元固定部 122c。
[0186]另一方面,若安裝完上述具有減速器的電機組裝體,則上述電機150的冷卻水流入部155及上述逆變器310的冷卻水流出部317可與使冷卻水循環的冷卻水循環單元相連接。上述電機150的冷卻水流出部157和上述逆變器310的冷卻水流入部316能夠以借助連接管318相互連通的方式相連接。
[0187]如上所述,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可使電機的側面及一端部和減速器的一側以呈三角形的狀態緊固于對象物,由此穩定地支撐上述具有減速器的電機組裝體,從而可抑制傳達動力時所發生的損失。
[0188]并且,上述電機的側面緊固部及端部緊固部和減速器緊固部均具有第一緊固部、第二緊固部及第三緊固部,并使各個上述第一緊固部、第二緊固部及第三緊固部分別呈三角形,由此可通過分散支撐荷重來更加穩定地支撐上述具有減速器的電機組裝體。
[0189]并且,使逆變器以呈一體的方式固定于上述驅動單元,從而可減少上述驅動單元及逆變器的設置空間。
[0190]并且,使壓縮機以呈一體的方式固定于上述驅動單元,從而可進一步減少上述驅動單元及壓縮機的設置空間。
[0191]并且,使逆變器及壓縮機分別以呈一體的方式固定于上述驅動單元,從而可更加有效地減少設置空間,可實現緊湊型結構。
[0192]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理解在不改變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思想或必要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具體實施方式】實施本實用新型。因此,上述事實例在所有方面僅屬于例示性實施例,并非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實用新型要求保護范圍來體現,并非由本實用新型的詳細說明來體現,從實用新型要求保護范圍的含義、范圍及等同概念導出的所有變更或變形的實施方式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主權項】
1.一種具有減速器的電機組裝體,其特征在于, 包括: 驅動單元,上述驅動單元具有電機及減速器,上述電機包括外殼和支架,上述外殼的兩側開口,上述支架分別與上述外殼的兩側相結合,當向上述電機施加電源時,上述電機產生驅動力,上述減速器包括與上述支架中的一個相結合的減速器外殼,上述減速器用于減少上述電機的輸出;以及 驅動單元緊固部,用于使上述驅動單元緊固于對象物, 上述驅動單元緊固部具有側面緊固部、端部緊固部及減速器緊固部,上述側面緊固部和端部緊固部能夠使上述電機的一側面及一端部分別緊固于上述對象物,上述減速器緊固部能夠使上述減速器緊固于對象物, 上述側面緊固部、上述端部緊固部及上述減速器緊固部以相互之間呈三角形的方式分別配置于上述電機的外部及上述減速器的外部。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減速器的電機組裝體,其特征在于,上述側面緊固部形成于上述電機外殼的一側面,上述端部緊固部形成于上述支架中的一個,上述減速器緊固部形成于上述減速器外殼。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減速器的電機組裝體,其特征在于,上述側面緊固部、上述端部緊固部及上述減速器緊固部分別具有第一緊固部、第二緊固部及第三緊固部, 上述側面緊固部、上述端部緊固部及上述減速器緊固部的各個第一緊固部、第二緊固部及第三緊固部分別以相互之間呈三角形的方式配置。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減速器的電機組裝體,其特征在于,上述側面緊固部通過使第一緊固部配置于上述側面緊固部的上側,使第二緊固部及第三緊固部以沿著軸方向相互隔開的方式配置于上述第一緊固部的下側,從而上述側面緊固部呈三角形。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減速器的電機組裝體,其特征在于,上述端部緊固部通過使第一緊固部配置于上述電機的旋轉軸的半徑方向的一側,使第二緊固部及第三緊固部沿著上述電機的旋轉軸的半徑方向以比上述第一緊固部隔開更遠距離的方式沿著上下方向相互隔開,從而上述端部緊固部呈三角形。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減速器的電機組裝體,其特征在于,上述減速器緊固部通過使第一緊固部及第二緊固部水平隔開配置于上述電機的旋轉軸的一側上部區域,使第三緊固部隔開配置于上述第一緊固部及第二緊固部的下側,從而上述減速器緊固部呈三角形。7.根據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具有減速器的電機組裝體,其特征在于, 上述驅動單元還包括設置于上述電機及減速器的上側的逆變器, 上述驅動單元具有用于固定上述逆變器的逆變器固定部。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減速器的電機組裝體,其特征在于,上述逆變器固定部包括:第一逆變器固定部,形成于上述減速器或上述減速器側支架;以及第二逆變器固定部,形成于與上述減速器相向的上述電機的支架。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減速器的電機組裝體,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逆變器固定部使沿著上下方向貫通上述逆變器的緊固部件與上述減速器相?士么云口 I=I ? 上述第二逆變器固定部使沿著水平方向貫通上述支架的緊固部件緊固于上述逆變器。10.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減速器的電機組裝體,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驅動單元的一側面形成能夠固定壓縮機的壓縮機固定部。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電機組裝體,其特征在于,上述壓縮機固定部形成于上述側面緊固部的相向側,上述側面緊固部形成于上述電機的一側面。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具有減速器的電機組裝體,其特征在于, 上述壓縮機包括壓縮機外殼、渦旋盤及渦旋盤驅動電機,上述渦旋盤設置于上述壓縮機外殼的內部,上述渦旋盤驅動電機設置于上述壓縮機外殼的內部,上述渦旋盤驅動電機用于驅動上述渦旋盤, 上述壓縮機固定部包括第一壓縮機固定部及第二壓縮機固定部,上述第一壓縮機固定部形成于上述壓縮機外殼的用于收容上述渦旋盤的區域,上述第二壓縮機固定部形成于上述壓縮機外殼的用于收容上述渦旋盤驅動電機的端部。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具有減速器的電機組裝體,其特征在于,上述端部緊固部配置于上述電機的旋轉軸與上述壓縮機之間。14.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具有減速器的電機組裝體,其特征在于,多個上述第一壓縮機固定部沿著上下方向隔開設置,從而多個上述第一壓縮機固定部和上述第二壓縮機固定部呈三角形。15.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具有減速器的電機組裝體,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壓縮機固定部配置于沿著上下方向與上述第一壓縮機固定部之間相對應的高度。16.一種電動車輛,其特征在于,包括: 車輛主體,具有設置空間; 多個車輪,設置于上述車輛主體;以及 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減速器的電機組裝體,設置于上述設置空間,用于向上述多個車輪中的至少一個提供驅動力。
【文檔編號】B60K1/00GK205553885SQ201620269779
【公開日】2016年9月7日
【申請日】2016年4月1日
【發明人】鄭承峴, 姜龍洙, 金載昊
【申請人】Lg電子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