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交換器空氣流動控制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提供了一種熱交換器空氣流動控制系統,其使用中央熱交換器和一對側裝熱交換器,其中中央熱交換器可被定位在側裝熱交換器的前方或后方。可基于連接到熱交換器的熱系統的需求來優化整個系統的空氣流動。可使用一個或多個風扇來將空氣牽引通過三個熱交換器的多種組合。在一種配置中,中央熱交換器的空氣出口使用若干空氣管道而連接到每個側裝熱交換器的空氣入口和空氣出口,通過該空氣管道來控制空氣流動;在一種可選配置中,側裝熱交換器的空氣出口通過若干空氣管道而連接到中央熱交換器的空氣入口和空氣出口,通過該空氣管道來控制空氣流動。
【專利說明】
熱交換器空氣流動控制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熱管理系統,且更具體地涉及一種用于車輛的熱交換器空氣流動控制系統。
【背景技術】
[0002]響應于由日益升高的燃油價格和全球變暖的可怕后果所帶來的消費者的需求,汽車行業緩慢地開始接受超低排放、高效率汽車的需求。盡管在該行業中的一些人嘗試通過設計更有效的內燃機而實現這些目的,然而其它人將混合動力或者全電驅動系統結合至其車輛系列。然而為了滿足消費者預期,汽車行業必須不僅僅實現更綠色的驅動系統,還必須在這樣做的同時保持合理水平的性能、行程、可靠性和成本。
[0003]為了在電動車輛中實現期望水平的性能和可靠性,無論環境條件或車輛如何猛烈地被行駛,電池組、動力電子設備、牽引電機和相關的驅動系統部件各保持在其各自的工作溫度范圍內是非常關鍵的。此外,除了控制電池和驅動系統溫度,熱管理系統必須還能加熱和冷卻乘客艙,同時不會過度地影響車輛的整體工作效率。以往,熱管理系統以多種方式被配置,從而滿足這些設計目標。然而,無論配置如何,這些方法中共同的是對于至少一個,通常多于一個熱交換器的依賴。
[0004]熱交換器被設計成在兩種相似的或不同的流體之間傳遞熱量,其中流體可包括水或具有添加劑的水、制冷劑、空氣、油或其它流體。與熱交換器相關的性能基于包括以下的多種因素:(i)與流過熱交換器的每種流體相關的流速,(ii)被分配用于在兩種流體之間傳遞熱量的表面面積,(iii)兩種流體的熱特性,和(iv)兩種流體之間的溫度差。
[0005]盡管不是必須的,在常規的車輛熱管理系統中,多個熱交換器被堆疊(stacked)在一起,即,將一個設置在另一個之前。被定位在該堆疊之前或之后的風扇可被用于增強通過該堆疊的空氣流動,假設空氣是熱交換器所使用的流體中的一種。然而,盡管熱交換器堆疊很普通,考慮到在這樣的配置中的增加的液力損失(例如,風扇功率,空氣動力學阻力等)以及熱效率和性能的降低,當效率是關鍵設計目標(例如在電動車輛中)時,這不是優選配置。
[0006]美國專利公開2012/0168125公開了一種熱管理系統,其中以非堆疊(non-stacking) 配置使用多個熱交換器。使用了多組百頁板 (louver),所公開的系統允許空氣以多種不同配置被引導,包括(i)繞過全部熱交換器,(ii)僅通過側裝熱交換器,(iii)連續地通過中央熱交換器并然后通過側裝熱交換器,或(iv)使一部分進入空氣僅通過側裝熱交換器并使第二部分進入空氣連續地通過中央熱交換器并然后通過側裝熱交換器。美國專利公開2012/0168125還公開了在側裝熱交換器后面用于增強空氣流動的風扇。
[0007]盡管現有技術公開了用于安裝和配置車輛的熱管理系統中的熱交換器的多種技術,需要一種改進的配置,其允許實現與非堆疊熱交換器布置相關的效率,同時還提供一種系統,其允許對每個熱交換器的單獨空氣流動控制。本實用新型提供了這樣的熱交換器配置和控制系統。【實用新型內容】
[0008]在第一配置中,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用于三個非堆疊的熱交換器的空氣流動控制系統,所述系統包括:(i)與第一熱交換器相對應的第一空氣入口,其中流入所述第一空氣入口的空氣直接流入所述第一熱交換器而既沒有流動通過所述第二熱交換器也沒有流動通過所述第三熱交換器;(ii)與第二熱交換器相對應的第二空氣入口,其中流入所述第二空氣入口的空氣直接流入所述第二熱交換器而既沒有流動通過所述第一熱交換器也沒有流動通過所述第三熱交換器;(ii i)與第三熱交換器相對應的第三空氣入口,其中流入所述第三空氣入口的空氣直接流入所述第三熱交換器而既沒有流動通過所述第一熱交換器也沒有流動通過所述第二熱交換器;(iv)第一空氣管道,所述第一空氣管道將與所述第一熱交換器相對應的第一空氣出口連接到與所述第二熱交換器相對應的所述第二空氣入口 ;(V)第二空氣管道,所述第二空氣管道將與所述第一熱交換器相對應的第一空氣出口連接到與所述第三熱交換器相對應的所述第三空氣入口 ;(vi)第三空氣管道,所述第三空氣管道將與所述第一熱交換器相對應的所述第一空氣出口連接到與所述第二熱交換器相對應的第二空氣出口;(vii)第四空氣管道,所述第四空氣管道將與所述第一熱交換器相對應的所述第一空氣出口連接到與所述第三熱交換器相對應的第三空氣出口。
[0009]在一個方面,所述系統可還包括第一風扇,該第一風扇被定位成與第二空氣出口相鄰,并且被配置成:(i)將空氣經由第一路徑牽引通過所述第二熱交換器,其中沿著所述第一路徑的空氣流過所述第二空氣入口、所述第二熱交換器,并通過所述第二空氣出口,
(ii)將空氣經由第二路徑牽引通過所述第二熱交換器,其中沿著所述第二路徑的空氣流過所述第一空氣入口、所述第一熱交換器、所述第一空氣管道、所述第二熱交換器,并且通過所述第二空氣出口,以及(iii)經由第三路徑牽引空氣圍繞所述第二熱交換器并繞過所述第二熱交換器,其中沿著所述第三路徑的空氣流過所述第一空氣入口、所述第一熱交換器、所述第三空氣管道,并通過所述第二空氣出口。所述系統可還包括第二風扇,該第二風扇被定位成與所述第三空氣出口相鄰,并且被配置成:(i)將空氣經由第四路徑牽弓I通過所述第三熱交換器,其中沿著所述第四路徑的空氣流過所述第三空氣入口、所述第三熱交換器,并且通過所述第三空氣出口,(ii)將空氣經由第五路徑牽引通過所述第三熱交換器,其中沿著所述第五路徑的空氣流過所述第一空氣入口、所述第一熱交換器、所述第二空氣管道、所述第三熱交換器,并通過所述第三空氣出口,(iii)經由第六路徑牽引空氣圍繞所述第三熱交換器并繞過所述第三熱交換器,其中沿著所述第六路徑的空氣流過所述第一空氣入口、所述第一熱交換器、所述第四空氣管道,并通過所述第三空氣出口。
[0010]在一個方面,所述系統可還包括第一空氣控制表面和第二空氣控制表面,所述第一空氣控制表面被結合到所述第一空氣管道中且所述第二空氣控制表面被結合到所述第二空氣管道中。所述第一空氣控制表面能在第一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和第一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之間被調節,其中在所述第一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一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時,流過所述第一熱交換器的空氣經由所述第二空氣入口流過所述第一空氣管道并且進入所述第二熱交換器,并且其中在所述第一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一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時在所述第一空氣出口和所述第二空氣入口之間的空氣流動停止。優選地,第一空氣控制表面能在第一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和關閉位置之間且包括該第一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和關閉位置的第一位置范圍上被調節。所述第二空氣控制表面能在第二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和第二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之間被調節,其中在所述第二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二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時,流過所述第一熱交換器的空氣經由所述第三空氣入口流過所述第二空氣管道并進入所述第三熱交換器,并且其中在所述第二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二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時,在所述第一空氣出口和所述第三空氣入口之間的空氣流動停止。優選地,第二空氣控制表面能在第二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和關閉位置之間且包括該第二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和關閉位置的第二位置范圍上被調節。
[0011]在另一個方面,所述系統可還包括第三空氣控制表面和第四空氣控制表面,所述第三空氣控制表面被結合到所述第三空氣管道中,所述第四空氣控制表面被結合到所述第四空氣管道中。所述第三空氣控制表面能在第三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和第三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之間被調節,其中在所述第三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三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時,流過所述第一熱交換器的空氣流過所述第三空氣管道并通過所述第二空氣出口并繞過所述第二熱交換器,并且其中在所述第三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三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時在所述第一空氣出口和所述第二空氣出口之間的空氣流動停止。優選地,第三空氣控制表面能在第三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和關閉位置之間且包括該第三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和關閉位置的第三位置范圍上被調節。所述第四空氣控制表面能在第四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和第四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之間被調節,其中在所述第四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四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時,流過所述第一熱交換器的空氣流過所述第四空氣管道,并且通過所述第三空氣出口,并繞過所述第三熱交換器,并且其中在所述第四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四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時,在所述第一空氣出口和所述第三空氣出口之間的空氣流動停止。優選地,第四空氣控制表面能在第四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和關閉位置之間且包括該第四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和關閉位置的第四位置范圍上被調節。所述第三空氣管道可在第一接頭處連接到所述第一空氣管道,且所述第三空氣控制表面可被結合到所述第一接頭中。所述第四空氣管道可在第二接頭處連接到所述第二空氣管道,且所述第四空氣控制表面被結合到所述第二接頭中。
[0012]在另一方面中,所述系統可還包括第五空氣控制表面和第六空氣控制表面,所述第五空氣控制表面被結合到所述第二空氣入口中且所述第六空氣控制表面被結合到所述第三空氣入口中。所述第五空氣控制表面能在第五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和第五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之間被調節,使得在所述第五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五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時,允許空氣經由所述第二空氣入口流入所述第二熱交換器,且在所述第五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五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時不允許空氣經由所述第二空氣入口流入所述第二熱交換器。優選地,第五空氣控制表面能在第五位置范圍上被調節,第五位置范圍在第五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和關閉位置之間且包括該第五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和關閉位置。所述第六空氣控制表面能在第六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和第六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之間被調節,使得在所述第六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六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時,允許空氣經由所述第三空氣入口流入所述第三熱交換器,且在所述第六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六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時不允許空氣經由所述第三空氣入口流入所述第三熱交換器。優選地,第六空氣控制表面能在第六位置范圍上被調節,第六位置范圍在第六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和關閉位置之間且包括該第六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和關閉位置。
[0013]在另一個方面中,所述第一熱交換器可包括一對并排熱交換器。與所述第一熱交換器相對應的所述第一空氣入口可包括與所述一對并排熱交換器相對應的一對并排空氣入口。
[0014]在一種可選配置中,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用于三個非堆疊的熱交換器的空氣流動控制系統,所述系統包括:(i)與所述第一熱交換器相對應的第一空氣入口,其中流入所述第一空氣入口的空氣直接流入所述第一熱交換器而既沒有流動通過所述第二熱交換器也沒有流動通過所述第三熱交換器;(i i )與所述第二熱交換器相對應的第二空氣入口,其中流入所述第二空氣入口的空氣直接流入所述第二熱交換器而既沒有流動通過所述第一熱交換器也沒有流動通過所述第三熱交換器;(iii)與所述第三熱交換器相對應的第三空氣入口,其中流入所述第三空氣入口的空氣直接流入所述第三熱交換器而既沒有流動通過所述第一熱交換器也沒有流動通過所述第二熱交換器;(iV)第一空氣管道,所述第一空氣管道將與所述第二熱交換器相對應的第二空氣出口連接到與所述第一熱交換器相對應的所述第一空氣入口 ;(V)第二空氣管道,所述第二空氣管道將與所述第三熱交換器相對應的第三空氣出口連接到與所述第一熱交換器相對應的所述第一空氣入口;(vi)第三空氣管道,所述第三空氣管道將與所述第二熱交換器相對應的所述第二空氣出口連接到與所述第一熱交換器相對應的第一空氣出口;和(vii)第四空氣管道,所述第四空氣管道將與所述第三熱交換器相對應的所述第三空氣出口連接到與所述第一熱交換器相對應的第一空氣出口。
[0015]在一個方面,所述系統可還包括風扇,所述風扇被定位成與所述第一空氣出口相鄰且被配置成:(i)將空氣經由第一路徑牽引通過所述第一熱交換器,其中沿著所述第一路徑的空氣流過所述第一空氣入口、所述第一熱交換器,并通過所述第一空氣出口;(ii)將空氣經由第二路徑牽引通過所述第一熱交換器,其中沿著所述第二路徑的空氣流過所述第二空氣入口、所述第二熱交換器、所述第一空氣管道、所述第一熱交換器,并且通過所述第一空氣出口;(iii)經由第三路徑牽引空氣通過所述第一熱交換器,其中沿著所述第三路徑的空氣流過所述第三空氣入口、所述第三熱交換器、所述第二空氣管道、所述第一熱交換器,并通過所述第一空氣出口;(iv)經由第四路徑牽引空氣圍繞所述第一熱交換器并繞過所述第一熱交換器,其中沿著所述第四路徑的空氣流過所述第二空氣入口、所述第二熱交換器、所述第三空氣管道,并且通過所述第一空氣出口;以及(V)經由第五路徑牽引空氣圍繞所述第一熱交換器并繞過所述第一熱交換器,其中沿著所述第五路徑的空氣流過所述第三空氣入口、所述第三熱交換器、所述第四空氣管道,并通過所述第一空氣出口。
[0016]在另一方面,所述系統可還包括:第一空氣控制表面和第二空氣控制表面,所述第一空氣控制表面被結合到所述第一空氣管道中且所述第二空氣控制表面被結合到所述第二空氣管道中。所述第一空氣控制表面是打開位置,其中在所述第一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一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時,流過所述第二熱交換器的空氣經由所述第一空氣入口流過所述第一空氣管道并且進入所述第一熱交換器,并且其中在所述第一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一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時在所述第二空氣出口和所述第一空氣入口之間的空氣流動停止。優選地,第一空氣控制表面能在第一位置范圍上被調節,第一位置范圍在第一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和關閉位置之間且包括該第一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和關閉位置。所述第二空氣控制表面能在第二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和第二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之間被調節,其中在所述第二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二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時,流過所述第三熱交換器的空氣經由所述第一空氣入口流過所述第二空氣管道并進入所述第一熱交換器,并且其中在所述第二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二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時,在所述第三空氣出口和所述第一空氣入口之間的空氣流動停止。優選地,第二空氣控制表面能在第二位置范圍上被調節,第二位置范圍在第二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和關閉位置之間且包括該第二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和關閉位置。
[0017]在另一方面,所述系統可還包括第三空氣控制表面和第四空氣控制表面,所述第三空氣控制表面被結合到所述第三空氣管道中且所述第四空氣控制表面被結合到所述第四空氣管道中。所述第三空氣控制表面能在第三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和第三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之間被調節,其中在所述第三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三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時,流過所述第二熱交換器的空氣流經所述第三空氣管道并通過所述第一空氣出口且繞過所述第一熱交換器,并且其中在所述第三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三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時在所述第二空氣出口和所述第一空氣出口之間的空氣流動停止。優選地,第三空氣控制表面能在第三位置范圍上被調節,第三位置范圍在第三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和關閉位置之間且包括該第三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和關閉位置。所述第四空氣控制表面能在第四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和第四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之間被調節,其中在所述第四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四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時,流過所述第三熱交換器的空氣流過所述第四空氣管道,并且通過所述第一空氣出口,并繞過所述第一熱交換器,并且其中在所述第四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四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時,在所述第三空氣出口和所述第一空氣出口之間的空氣流動被停止。優選地,第四空氣控制表面能在第四位置范圍上被調節,第四位置范圍在第四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和關閉位置之間且包括該第四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和關閉位置。所述第三空氣管道可在第一接頭處連接到所述第一空氣管道,且所述第三空氣控制表面可被結合到所述第一接頭中。所述第四空氣管道可在第二接頭處連接到所述第二空氣管道,且所述第四空氣控制表面可被結合到所述第二接頭中。
[0018]在另一方面中,所述系統可還包括第五空氣控制表面,所述第五空氣控制表面被結合到所述第一空氣入口中。所述第五空氣控制表面能在第五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和第五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之間被調節,使得在所述第五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五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時,允許空氣經由所述第一空氣入口流入所述第一熱交換器,且在所述第五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五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時不允許空氣經由所述第一空氣入口流入所述第一熱交換器。優選地,第五空氣控制表面能在第五位置范圍上被調節,第五位置范圍在第五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和關閉位置之間且包括該第五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和關閉位置。
【附圖說明】
[0019]應理解,附圖僅是示意的,而非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且不應被認為是按比例繪制的。另外,在不同的附圖上的相同附圖標記應被理解為表示相同的部件或類似功能的部件。
[0020]圖1提供了本實用新型的熱交換器空氣流動控制系統的優選實施例的示意圖;
[0021]圖2提供了圖1所示的實施例的示圖,其中的空氣管道閥瓣設置使得空氣直接流動通過中央熱交換器,并且沒有流動通過任一側裝熱交換器;
[0022]圖3提供了圖1所示的實施例的示圖,其中的空氣管道閥瓣設置使得空氣直接流動通過兩個側裝熱交換器,且間接通過中央熱交換器;
[0023]圖4提供了圖1所示的實施例的示圖,其中的空氣管道閥瓣設置使得空氣直接流動通過兩個側裝熱交換器并且繞過中央熱交換器;
[0024]圖5提供了圖1所示的實施例的示圖,其中的空氣管道閥瓣設置使得空氣直接流動通過兩個側裝熱交換器并且既直接又間接地通過中央熱交換器;
[0025]圖6提供了圖1所示的實施例的示圖,其中的空氣管道閥瓣設置使得空氣直接流動通過兩個側裝熱交換器以及中央熱交換器;
[0026]圖7提供了圖1所示的實施例的示圖,其中的空氣管道閥瓣設置使得空氣直接流動通過兩個側裝熱交換器并且既直接又間接地通過中央熱交換器;
[0027]圖8提供了圖1所示的實施例的示圖,其中的空氣管道閥瓣設置使得空氣直接流動通過中央熱交換器以及其中一個側裝熱交換器;
[0028]圖9提供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可選熱交換器空氣流動控制系統的示意圖;
[0029]圖10提供了圖9所示的實施例的示圖,其中的空氣管道閥瓣設置使得空氣直接流動通過兩個側裝熱交換器并且沒有通過中央熱交換器;
[0030]圖11提供了圖9所示的實施例的示圖,其中的空氣管道閥瓣設置使得空氣直接流動通過中央熱交換器且然后通過兩個側裝熱交換器;
[0031]圖12提供了圖9所示的實施例的示圖,其中的空氣管道閥瓣設置使得空氣直接流動通過中央熱交換器且然后通過空氣出口,繞過兩個側裝熱交換器;
[0032]圖13提供了圖9所示的實施例的示圖,其中的空氣管道閥瓣設置使得空氣直接流動通過全部三個熱交換器以及在流過中央熱交換器后間接通過兩個側裝熱交換器;
[0033]圖14提供了圖9所示的實施例的示圖,其中的空氣管道閥瓣設置使得空氣僅直接流動通過三個熱交換器;
[0034]圖15提供了圖9所示的實施例的示圖,其中的全部空氣管道閥瓣打開,從而允許空氣流動通過全部三個空氣入口并沿著全部六個可能的空氣流動路徑;
[0035]圖16提供了圖9所示的實施例的示圖,其中的空氣管道閥瓣設置使得空氣流動通過中央熱交換器以及一個側裝熱交換器;
[0036]圖17提供了圖9中所示的熱交換器空氣流動控制系統的改進的示意圖,該改進的系統將中央熱交換器替換為一對并排安裝的熱交換器;
[0037]圖18提供了圖9中所示的熱交換器空氣流動控制系統的改進的示意圖,該改進的系統將中央熱交換器替換為一對并排安裝的熱交換器,并且將中央空氣管道替換為一對并排空氣管道;
[0038]圖19提供了用于熱交換器空氣流動控制系統(諸如圖1-18中所示的熱交換器空氣流動控制系統)的示例性控制系統的框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9]如這里所使用,單數形式“所述”旨在還包括復數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另外指示。這里所使用的術語“包括”、“包括有”、“具有”和/或“包含”具體地說明了所述的特征、步驟、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是沒有排除存在或增加一個或多個其它特征、步驟、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其組。如這里所使用的,術語“和/或”以及符號表示包括相關的列出的項目中的一個或多個的任何和所有組合。此外,盡管這里可使用術語第一、第二等來說明多個步驟或計算,這些步驟或計算不應限于這些術語,而是這些術語僅用于將一個步驟或計算與另一個區別開。例如,第一計算可被稱作第二計算,且類似地,第一步驟可被稱作第二步驟,而不偏離本公開的范圍。術語“電動車輛”和“EV”可互換地使用,且可指全電動車輛、插電式混合動力車輛(也被稱為PHEV)或混合動力車輛(也被稱為HEV),其中混合動力車輛使用多個推進源,包括電驅動系統。術語“熱控制回路”和“熱控制環路”可互換地使用。
[0040]圖1提供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熱交換器空氣控制系統100的優選實施例的示意圖。系統100包括中央熱交換器101和一對側裝熱交換器102和103,其中側裝熱交換器102/103被定位在中央熱交換器101的前方。盡管系統100中所使用的方法可用于單個側裝熱交換器,然而在車輛中,使用對稱方法具有多個優點。應理解,熱交換器101-103,以及關于本實用新型的其它配置所述的熱交換器,可被連接到與車輛的熱管理系統相關的多個車輛部件(例如,制冷系統、乘客HVAC系統、驅動系統部件、電池組、動力電子設備等)中的任何一個。類似地,本實用新型的熱交換器不限于用于特定熱管理系統配置。
[0041 ]在系統100中,具有與熱交換器101-103分別相關的三個空氣入口 105-107。當汽車在方向109上向前移動時,空氣被引入這些空氣入口中的每個。每個側裝熱交換器的出口,即,對應于熱交換器102的出口 111和對應于熱交換器103的出口 112,被分為兩個出口管道。兩個出口管道中的與各側裝熱交換器相關的一個,即,與出口 111相關的管道113和與出口112相關的管道114,被連接到中央進口 105。這樣,流過側裝熱交換器中的一個或兩個并且流過空氣管道111/112中的一個或兩個的空氣會被引導到熱交換器101的進口中。兩個出口管道中的與各側裝熱交換器相關的第二個,即,與出口 111相關的管道115和與出口 112相關的管道116被連接到中央出口管道117。優選地,單個風扇119位于中央管道117的出口處。應理解,取決于與下述的多個管道閥瓣相關的設置,風扇119可增強通過任一個或全部的熱交換器的空氣流動。
[0042]為了在整個熱交換器系統100上提供空氣流動控制,在整個空氣管道系統上結合有多個閥瓣。這些閥瓣中的每個可被制作為單個閥瓣、或門,其可在完全打開位置和完全關閉位置之間變化,完全打開位置對通過相應的空氣管道提供最小的空氣流動限制,完全關閉位置基本切斷通過相應空氣管道的空氣流動。可選地,這些閥瓣可被制造成結合有多個較小的閥瓣或葉片,其可在完全打開位置和完全關閉位置之間變化。應理解,術語“閥瓣”、“葉片”、“空氣葉片”、“空氣控制表面”、“百頁板”和“門”可互換地使用,且如這里所使用,指的是結合到空氣管道中的一個或多個空氣控制表面,其可在打開位置和關閉位置之間旋轉,或其位置可以其它方式在打開位置和關閉位置之間改變,以改變通過相應空氣管道的空氣流動,在該打開位置空氣流動受影響最小,在該關閉位置空氣流動被基本停止。優選地,空氣管道閥瓣能在打開和關閉位置之間(包括打開和關閉位置)的位置范圍內被調節。
[0043]在系統100中,五個閥瓣被結合到空氣管道中,從而允許在與該配置相關的五個空氣流動路徑上的完全控制。中央閥瓣123被結合到中央空氣入口 105中,閥瓣123控制直接流入中央熱交換器101中的空氣流動。閥瓣125和126分別被結合到空氣管道113和114中,并且控制空氣首先流過側裝熱交換器(例如,交換器102和103)且接著流過中央熱交換器101。閥瓣127和128分別被結合到空氣管道115和116中,允許空氣在經由中央出口管道117排出之前僅流動通過側裝熱交換器。
[0044]圖2-8示出了用于系統100的七個不同的空氣管道控制閥瓣設置,這些視圖示出了多個示例性的空氣流動配置。由于閥瓣123、125/126和127/128優選是可獨立操作的,應理解,圖2-8僅示出了一些可能的空氣流動模式。例如,由于獨立閥瓣控制,側裝熱交換器中的一個可被啟動而另一個側裝熱交換器沒有被啟動。簡言之,圖2-8示出了以下空氣流動模式:
[0045]-在圖2中,閥瓣123打開且閥瓣125、126、127和128關閉。這樣,空氣流過路徑201且在通過出口空氣管道117被排出之前僅流過入口 105和中央熱交換器101。
[0046]-在圖3中,閥瓣125和126打開且閥瓣123、127和128關閉。這樣,流過路徑301的空氣在通過出口空氣管道117被排出之前流過入口 106、側裝熱交換器102且然后流過中央熱交換器101。類似地,流過路徑303的空氣在通過出口空氣管道117被排出之前流過入口 107、側裝熱交換器103且然后流過中央熱交換器101。
[0047]-在圖4中,閥瓣127和128打開且閥瓣123、125和126關閉。這樣,流過路徑401的空氣在通過出口空氣管道117被排出之前流過入口 106且然后流過側裝熱交換器102。類似地,流過路徑403的空氣在通過出口空氣管道117被排出之前流過入口 107且然后流過側裝熱交換器103。在該閥瓣配置中,沒有空氣流動通過中央熱交換器101。
[0048]-在圖5中,閥瓣123、125和126打開且閥瓣127和128關閉。這樣,空氣沿著以下三個路徑流入并通過熱交換器,即,路徑201、301和303。因此,在該配置中,空氣既經由入口 105直接流過中央熱交換器101,又經由入口 106/107和側裝熱交換器102/103間接地流過中央熱交換器101。
[0049]-在圖6中,閥瓣123、127和128打開且閥瓣125和126關閉。這樣,空氣沿著以下三個路徑流入并通過熱交換器,即,路徑201、401、403。因此,在該配置中,因為流過側裝熱交換器的空氣繞過中央熱交換器,替代地經由空氣管道115和116通過出口空氣管道117流出,所以流動通過中央熱交換器101的空氣僅直接通過入口 105。
[0050]-在圖7中,全部閥瓣打開,并且因此,空氣沿著以下五個路徑流入并通過熱交換器,即,路徑201、301、303、401 和403。
[0051]-圖8示出了一種配置,其中僅一個側裝熱交換器在使用中。如圖所示,閥瓣123和128打開且閥瓣125、126和127關閉。作為該配置的結果,空氣經由空氣入口 105直接流動通過中央熱交換器101(即,路徑201),且經由空氣入口 107直接通過側裝熱交換器103(即,路徑403)。因為閥瓣125和126關閉,所以空氣沒有間接地流動通過中央熱交換器101。另外,因為閥瓣125和127關閉,所以空氣沒有流動通過側裝熱交換器102。
[0052]圖9提供了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優選實施例的示意圖。在系統900中,中央熱交換器901被安裝在側裝熱交換器902和903的前方。與前一個實施例中一樣,與各熱交換器相關的是空氣入口,S卩,入口 905-907分別對應于熱交換器901-903。中央熱交換器901的出口被分為四個管道909-912,其中兩個空氣管道(S卩,管道909和910)與側裝熱交換器902相關,且兩個空氣管道(即,管道911和912)與側裝熱交換器903相關。每對管道中的一個將中央熱交換器的輸出連接到側裝熱交換器之一的入口。因此,空氣管道909將中央熱交換器901的輸出連接到熱交換器902的入口 906,并且空氣管道911將中央熱交換器901的輸出連接到熱交換器903的入口 907。每對管道中的第二管道將中央熱交換器的輸出連接到側裝熱交換器之一的出口,從而繞過相關的側裝熱交換器。因此,空氣管道910將中央熱交換器901的輸出連接到熱交換器902的出口 913,并且空氣管道912將中央熱交換器901的輸出連接到熱交換器903的出口914。優選地,一對風扇915/916被用于增強通過熱交換器的空氣流動。如圖9中所示,取決于管道閥瓣設置,風扇915可用于增強通過熱交換器901和902中的任一個或兩個的空氣流動,而風扇916可用于增強通過熱交換器901和903中的任一個或兩個的空氣流動。
[0053]為了在熱交換系統900中提供空氣流動控制,在整個空氣管道系統中結合了三組閥瓣。優選地,與結合到系統100中的閥瓣一樣,結合到系統900中的閥瓣是能獨立工作的,因此最大化了熱管理系統的靈活性。每個閥瓣可制造成單個閥瓣或門,或多個較小的閥瓣或葉片,其可在完全打開位置和完全關閉位置之間變化,完全打開位置對提供通過相應空氣管道的最小的空氣流動限制,完全關閉位置基本切斷通過相應空氣管道的空氣流動。
[0054]在系統900中,六個閥瓣被結合到空氣管道中,從而允許在與該配置相關的六個空氣流動路徑上的完全控制。閥瓣917和918分別結合到與側裝熱交換器902和903相關的空氣入口,并且控制直接進入側裝熱交換器的空氣流動。第二組閥瓣919和920分別結合到管道909和911,并且控制從中央熱交換器的出口進入側裝熱交換器的空氣入口的空氣流動。第三組閥瓣921和922被分別結合到管道910和912中,并且控制空氣流動使其從中央熱交換器的出口進入側裝熱交換器的空氣出口,從而繞過側裝熱交換器。
[0055]圖10-16示出了用于系統900的七個不同空氣管道控制閥瓣設置,這些視圖示出了多種示例性空氣流動配置。應理解,圖10-16僅示出了通過系統900的熱交換器的一些可能空氣流動模式,并且顯然可能有使用閥瓣917-922的其它配置。簡言之,圖10-16示出了以下空氣流動模式:
[0056]-在圖10中,閥瓣917和918打開,且閥瓣919-922關閉。這樣,空氣沿著路徑1001并且在通過出口空氣管道913排出之前流過入口 906和側裝熱交換器902。類似地,空氣沿著路徑1003并且在通過出口空氣管道914排出之前流過入口 907和側裝熱交換器903。
[0057]-在圖11中,閥瓣919和920打開且閥瓣917、918、921和922關閉。這樣,空氣沿著路徑1101,在通過出口空氣管道913排出之前,通過入口 905,通過中央熱交換器901,并且然后通過側裝熱交換器902。類似地,空氣沿著路徑1103,在通過空氣管道914排出之前,通過入口 905,通過中央熱交換器901,并且然后通過側裝熱交換器903。
[0058]-在圖12中,閥瓣921和922打開,并且閥瓣917-920關閉。這樣,空氣沿著路徑1201,通過入口 905,中央熱交換器901,且然后通過出口空氣管道913,繞過側裝熱交換器902。類似地,空氣沿著路徑1203,通過入口905,中央熱交換器901,且然后通過出口空氣管道914,繞過側裝熱交換器903。
[0059]-在圖13中,閥瓣917-920打開且閥瓣921和922關閉。這樣,空氣沿著路徑1001、1003、1101和1103,并且直接流入全部三個熱交換器,并且在流過中央熱交換器901后間接地流動通過側裝熱交換器。
[0060]-在圖14中,閥瓣917、918、921和922打開且閥瓣919和920關閉。這樣,空氣沿著路徑1001、1003、1201和1203并直接流入全部三個熱交換器。在該配置中,沒有通過側裝熱交換器的間接空氣流動。
[0061 ]-在圖15中,全部閥瓣打開,并且因此,空氣沿著六個路徑(S卩,路徑1001、1003、1101、1103、1201、1203)流入并通過熱交換器。
[0062]-在圖16中,閥瓣917、919和922打開并且閥瓣918、920和921關閉。這樣,空氣沿著路徑1001直接流動通過側裝熱交換器902,并且沿著路徑1101和1203直接通過中央熱交換器901。流過中央熱交換器的空氣流動通過側裝熱交換器902和通過空氣出口 914,從而繞過側裝熱交換器903。
[0063]圖17提供了圖9-16中所示的實施例的變形的示例性示圖。在系統1700中,中央熱交換器901被替換為一對并排熱交換器1701和1702。在圖18中所示的系統900的另一變形中,除了中央熱交換器901被替換為一對并排熱交換器1701/1702之外,中央空氣管道905被一對并排的、居中設置的空氣管道1801和1802替換,該空氣管道1801和1802對應于熱交換器1701和1702,從而允許將在車輛的左側和右側上的空氣流動路徑的分離。
[0064]圖19是用于熱管理系統的示例性控制系統1900的框圖,該熱管理系統使用如圖1-18中任一圖所示的熱交換器系統。控制系統1900包括系統控制器1901。系統控制器1901可以是用于執行其它車輛功能的相同控制器,例如系統控制器1901可以是用于控制多個車輛子系統(例如,導航系統、娛樂系統、懸掛(例如,空氣懸掛)、電池充電、車輛性能監控器等)中的任一個的車輛系統控制器。可選地,系統控制器1901可與車輛的系統控制器分離。可選地,系統控制器1901包括中央處理器(CPU) 1903和存儲器1905。存儲器1905可包括EPR0M、EEPR0M、閃存、RAM、固態硬盤驅動器、硬盤驅動器、或者任何其它存儲器類型或存儲器類型的組合。存儲器1905可用于存儲車輛電池組、傳動系統、動力系統等的預設工作溫度范圍。如果車輛使用觸屏或類似的顯示器裝置1907作為用戶界面,則控制器1901還可包括圖形處理單元(GPU) 1909XPU 1903和GPU 1909可以是單獨的,或者容納在單個芯片組上。
[0065]優選地,多個溫度傳感器連接到控制器1901,所述溫度傳感器在熱控制系統的控制下監測多個部件和子系統的溫度,從而允許系統控制器確定最優熱交換器門閥瓣設置。示例性的溫度傳感器可包括一個或多個溫度傳感器1911,其監測電池組溫度;一個或多個溫度傳感器1913,其監測傳動系統;一個或多個溫度傳感器1915,其監測熱控制環路內的熱傳遞流體的溫度,該熱控制環路包括使用本實用新型的熱交換器的那些熱控制環路;一個或多個溫度傳感器1917,其監測使用本實用新型的熱交換器的熱控制環路中的制冷劑的狀態;一個或多個溫度傳感器1919,其監測乘客艙溫度;一個或多個溫度傳感器1921,其監測環境溫度;和一個或多個溫度傳感器1923,其監測日照(sun load)。典型地,HVAC系統界面1925也連接到控制器1901,用于允許由駕駛員和/或乘客來設置期望的乘客艙溫度,其中期望溫度可配置成按區域(by zone)設置或對于整個艙設置成單一溫度。HVAC系統界面1925可以是HVAC專用界面,例如,安裝在乘客艙內的溫度控制開關,或可使用諸如顯示器界面1907的通用用戶界面。
[0066]用于將車輛子系統(例如,電池組、傳動系統部件、乘客艙等)中的每個保持在其期望溫度范圍內同時使整體系統效率最優化的多個部件被連接到熱管理系統,具體地控制器1901。因此,連接到控制器1901并由控制器1901控制的可以是熱傳遞流動控制閥1927;制冷劑膨脹閥1929 ;制冷系統壓縮機1931 ;熱傳遞流體循環栗1933 ;鼓風機119、915和196 ;和空氣管道控制閥瓣 123、125、126、127、128 和917-922。
[0067]已經總體地描述了系統和方法,以有助于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細節。在一些情況下,沒有具體地示出或詳細的描述公知的結構、材料和/或操作,以避免使本實用新型的多個方面不清楚。在其它情況下,已經給出了具體細節,以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完全理解。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理解,本實用新型可實現為其它特定形式,例如為了適應特定系統或設備或條件或材料或部件,而不偏離本實用新型的本質或實質性特征。因此,這里的公開和描述旨在是示例,而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的限制。
【主權項】
1.一種熱交換器空氣流動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熱交換器; 第二熱交換器,其配置成與所述第一熱交換器成非堆疊布置; 第三熱交換器,其配置成與所述第一和第二熱交換器成非堆疊布置; 與所述第一熱交換器相對應的第一空氣入口,其中流入所述第一空氣入口的空氣直接流入所述第一熱交換器而既沒有流動通過所述第二熱交換器也沒有流動通過所述第三熱交換器; 與所述第二熱交換器相對應的第二空氣入口,其中流入所述第二空氣入口的空氣直接流入所述第二熱交換器而既沒有流動通過所述第一熱交換器也沒有流動通過所述第三熱交換器; 與所述第三熱交換器相對應的第三空氣入口,其中流入所述第三空氣入口的空氣直接流入所述第三熱交換器而既沒有流動通過所述第一熱交換器也沒有流動通過所述第二熱交換器; 第一空氣管道,其中所述第一空氣管道將與所述第一熱交換器相對應的第一空氣出口連接到與所述第二熱交換器相對應的所述第二空氣入口 ; 第二空氣管道,其中所述第二空氣管道將與所述第一熱交換器相對應的第一空氣出口連接到與所述第三熱交換器相對應的所述第三空氣入口; 第三空氣管道,其中所述第三空氣管道將與所述第一熱交換器相對應的所述第一空氣出口連接到與所述第二熱交換器相對應的第二空氣出口 ; 第四空氣管道,其中所述第四空氣管道將與所述第一熱交換器相對應的所述第一空氣出口連接到與所述第三熱交換器相對應的第三空氣出口。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交換器空氣流動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第一風扇,其被定位成與所述第二空氣出口相鄰,其中所述第一風扇被配置成將空氣經由第一路徑牽引通過所述第二熱交換器,其中沿著所述第一路徑的空氣流過所述第二空氣入口、所述第二熱交換器,并通過所述第二空氣出口,其中所述第一風扇被配置成將空氣經由第二路徑牽引通過所述第二熱交換器,其中沿著所述第二路徑的空氣流過所述第一空氣入口、所述第一熱交換器、所述第一空氣管道、所述第二熱交換器,并且通過所述第二空氣出口,其中所述第一風扇被配置成經由第三路徑牽引空氣圍繞所述第二熱交換器并繞過所述第二熱交換器,其中沿著所述第三路徑的空氣流過所述第一空氣入口、所述第一熱交換器、所述第三空氣管道,并通過所述第二空氣出口;和 第二風扇,其被定位成與所述第三空氣出口相鄰,其中所述第二風扇被配置成將空氣經由第四路徑牽引通過所述第三熱交換器,其中沿著所述第四路徑的空氣流過所述第三空氣入口、所述第三熱交換器,并且通過所述第三空氣出口,其中所述第二風扇被配置成將空氣經由第五路徑牽引通過所述第三熱交換器,其中沿著所述第五路徑的空氣流過所述第一空氣入口、所述第一熱交換器、所述第二空氣管道、所述第三熱交換器,并通過所述第三空氣出口,其中所述第二風扇被配置成經由第六路徑牽引空氣圍繞所述第三熱交換器并繞過所述第三熱交換器,其中沿著所述第六路徑的空氣流過所述第一空氣入口、所述第一熱交換器、所述第四空氣管道,并通過所述第三空氣出口。3.如權利要求1或權利要求2所述的熱交換器空氣流動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第一空氣控制表面,其中所述第一空氣控制表面被結合到所述第一空氣管道中,其中所述第一空氣控制表面能在第一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和第一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之間調節,其中在所述第一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一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時,流過所述第一熱交換器的空氣經由所述第二空氣入口流過所述第一空氣管道并且進入所述第二熱交換器,并且其中在所述第一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一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時,在所述第一空氣出口與所述第二空氣入口之間的空氣流動停止;和 第二空氣控制表面,其中所述第二空氣控制表面被結合到所述第二空氣管道中,其中所述第二空氣控制表面能在第二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和第二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之間調節,其中在所述第二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二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時,流過所述第一熱交換器的空氣經由所述第三空氣入口流過所述第二空氣管道并進入所述第三熱交換器,并且其中在所述第二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二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時,在所述第一空氣出口與所述第三空氣入口之間的空氣流動停止。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熱交換器空氣流動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第三空氣控制表面,其中所述第三空氣控制表面被結合到所述第三空氣管道中,其中所述第三空氣控制表面能在第三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和第三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之間調節,其中在所述第三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三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時,流過所述第一熱交換器的空氣流過所述第三空氣管道并通過所述第二空氣出口并繞過所述第二熱交換器,并且其中在所述第三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三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時,在所述第一空氣出口與所述第二空氣出口之間的空氣流動停止;和 第四空氣控制表面,其中所述第四空氣控制表面被結合到所述第四空氣管道中,其中所述第四空氣控制表面能在第四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和第四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之間調節,其中在所述第四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四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時,流過所述第一熱交換器的空氣流過所述第四空氣管道,并且通過所述第三空氣出口,并繞過所述第三熱交換器,并且其中在所述第四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四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時,在所述第一空氣出口與所述第三空氣出口之間的空氣流動停止。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熱交換器空氣流動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空氣管道在第一接頭處連接到所述第一空氣管道,所述第四空氣管道在第二接頭處連接到所述第二空氣管道,所述第三空氣控制表面被結合到所述第一接頭中,且所述第四空氣控制表面被結合到所述第二接頭中。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熱交換器空氣流動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第五空氣控制表面,其中所述第五空氣控制表面被結合到所述第二空氣入口中,其中所述第五空氣控制表面能在第五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和第五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之間調節,其中在所述第五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五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時,允許空氣經由所述第二空氣入口流入所述第二熱交換器,且其中在所述第五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五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時不允許空氣經由所述第二空氣入口流入所述第二熱交換器;和 第六空氣控制表面,其中所述第六空氣控制表面被結合到所述第三空氣入口中,其中所述第六空氣控制表面能在第六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和第六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之間調節,其中在所述第六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六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時,允許空氣經由所述第三空氣入口流入所述第三熱交換器,且其中在所述第六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六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時不允許空氣經由所述第三空氣入口流入所述第三熱交換器。7.如權利要求1或權利要求2所述的熱交換器空氣流動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空氣管道在第一接頭處連接到所述第一空氣管道且布置在所述第一空氣管道和所述第二空氣出口之間,所述第四空氣管道在第二接頭處連接到所述第二空氣管道并且布置在所述第二空氣管道和所述第三空氣出口之間。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熱交換器空氣流動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第三空氣控制表面,其被結合到所述第一接頭中,其中所述第三空氣控制表面能在第三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和第三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之間調節,其中在所述第三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三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時,流過所述第一熱交換器的空氣流過所述第三空氣管道并通過所述第二空氣出口以及繞過所述第二熱交換器,并且其中在所述第三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三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時在所述第一空氣出口與所述第二空氣出口之間的空氣流動停止;和 第四空氣控制表面,其被結合到所述第二接頭中,其中所述第四空氣控制表面能在第四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和第四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之間調節,其中在所述第四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四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時,流過所述第一熱交換器的空氣流過所述第四空氣管道,并且通過所述第三空氣出口,且繞過所述第三熱交換器,并且其中在所述第四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四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時,在所述第一空氣出口與所述第三空氣出口之間的空氣流動停止。9.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熱交換器空氣流動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第五空氣控制表面,其中所述第五空氣控制表面被結合到所述第二空氣入口中,其中所述第五空氣控制表面能在第五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和第五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之間調節,其中在所述第五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五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時,允許空氣經由所述第二空氣入口流入所述第二熱交換器,且其中在所述第五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五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時不允許空氣經由所述第二空氣入口流入所述第二熱交換器;和 第六空氣控制表面,其中所述第六空氣控制表面被結合到所述第三空氣入口中,其中所述第六空氣控制表面能在第六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和第六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之間被調節,其中在所述第六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六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時,允許空氣經由所述第三空氣入口流入所述第三熱交換器,且其中在所述第六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六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時不允許空氣經由所述第三空氣入口流入所述第三熱交換器。10.如權利要求1或權利要求2所述的熱交換器空氣流動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第五空氣控制表面,其中所述第五空氣控制表面被結合到所述第二空氣入口中,其中所述第五空氣控制表面能在第五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和第五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之間調節,其中在所述第五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五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時,允許空氣經由所述第二空氣入口流入所述第二熱交換器,且其中在所述第五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五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時不允許空氣經由所述第二空氣入口流入所述第二熱交換器;和 第六空氣控制表面,其中所述第六空氣控制表面被結合到所述第三空氣入口中,其中所述第六空氣控制表面能在第六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和第六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之間調節,其中在所述第六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六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時,允許空氣經由所述第三空氣入口流入所述第三熱交換器,且其中在所述第六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六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時不允許空氣經由所述第三空氣入口流入所述第三熱交換器。11.如權利要求1或權利要求2所述的熱交換器空氣流動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熱交換器包括一對并排熱交換器。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熱交換器空氣流動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氣入口包括與所述一對并排熱交換器相對應的一對并排空氣入口。13.一種熱交換器空氣流動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熱交換器; 第二熱交換器,其配置成與所述第一熱交換器處于非堆疊布置; 第三熱交換器,其配置成與所述第一和第二熱交換器處于非堆疊布置; 與所述第一熱交換器相對應的第一空氣入口,其中流入所述第一空氣入口的空氣直接流入所述第一熱交換器而既沒有流動通過所述第二熱交換器也沒有流動通過所述第三熱交換器; 與所述第二熱交換器相對應的第二空氣入口,其中流入所述第二空氣入口的空氣直接流入所述第二熱交換器而既沒有流動通過所述第一熱交換器也沒有流動通過所述第三熱交換器; 與所述第三熱交換器相對應的第三空氣入口,其中流入所述第三空氣入口的空氣直接流入所述第三熱交換器而既沒有流動通過所述第一熱交換器也沒有流動通過所述第二熱交換器; 第一空氣管道,其中所述第一空氣管道將與所述第二熱交換器相對應的第二空氣出口連接到與所述第一熱交換器相對應的所述第一空氣入口 ; 第二空氣管道,其中所述第二空氣管道將與所述第三熱交換器相對應的第三空氣出口連接到與所述第一熱交換器相對應的所述第一空氣入口 ; 第三空氣管道,其中所述第三空氣管道將與所述第二熱交換器相對應的所述第二空氣出口連接到與所述第一熱交換器相對應的第一空氣出口;和 第四空氣管道,其中所述第四空氣管道將與所述第三熱交換器相對應的所述第三空氣出口連接到與所述第一熱交換器相對應的所述第一空氣出口。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熱交換器空氣流動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風扇,所述風扇被定位成與所述第一空氣出口相鄰,其中所述風扇被配置成將空氣經由第一路徑牽引通過所述第一熱交換器,其中沿著所述第一路徑的空氣流過所述第一空氣入口、所述第一熱交換器,并通過所述第一空氣出口,其中所述風扇被配置成將空氣經由第二路徑牽引通過所述第一熱交換器,其中沿著所述第二路徑的空氣流過所述第二空氣入口、所述第二熱交換器、所述第一空氣管道、所述第一熱交換器,并且通過所述第一空氣出口,其中所述風扇被配置成經由第三路徑牽引空氣通過所述第一熱交換器,其中沿著所述第三路徑的空氣流過所述第三空氣入口、所述第三熱交換器、所述第二空氣管道、所述第一熱交換器,并通過所述第一空氣出口,其中所述風扇被配置成經由第四路徑牽引空氣圍繞所述第一熱交換器并繞過所述第一熱交換器,其中沿著所述第四路徑的空氣流過所述第二空氣入口、所述第二熱交換器、所述第三空氣管道,并且通過所述第一空氣出口,其中所述風扇被配置成經由第五路徑牽引空氣圍繞所述第一熱交換器并繞過所述第一熱交換器,其中沿著所述第五路徑的空氣流過所述第三空氣入口、所述第三熱交換器、所述第四空氣管道,并通過所述第一空氣出口。15.如權利要求13或權利要求14所述的熱交換器空氣流動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第一空氣控制表面,其中所述第一空氣控制表面被結合到所述第一空氣管道中,其中所述第一空氣控制表面能在第一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和第一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之間調節,其中在所述第一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一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時,流過所述第二熱交換器的空氣經由所述第一空氣入口流過所述第一空氣管道并且進入所述第一熱交換器,并且其中在所述第一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一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時在所述第二空氣出口與所述第一空氣入口之間的空氣流動停止;和 第二空氣控制表面,其中所述第二空氣控制表面被結合到所述第二空氣管道中,其中所述第二空氣控制表面能在第二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和第二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之間調節,其中在所述第二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二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時,流過所述第三熱交換器的空氣經由所述第一空氣入口流過所述第二空氣管道并進入所述第一熱交換器,并且其中在所述第二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二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時,在所述第三空氣出口與所述第一空氣入口之間的空氣流動停止。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熱交換器空氣流動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第三空氣控制表面,其中所述第三空氣控制表面被結合到所述第三空氣管道中,其中所述第三空氣控制表面能在第三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和第三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之間調節,其中在所述第三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三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時,流過所述第二熱交換器的空氣流過所述第三空氣管道且通過所述第一空氣出口并繞過所述第一熱交換器,并且其中在所述第三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三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時在所述第二空氣出口與所述第一空氣出口之間的空氣流動停止;和 第四空氣控制表面,其中所述第四空氣控制表面被結合到所述第四空氣管道中,其中所述第四空氣控制表面能在第四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和第四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之間調節,其中在所述第四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四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時,流過所述第三熱交換器的空氣流過所述第四空氣管道,并且通過所述第一空氣出口,并繞過所述第一熱交換器,并且其中在所述第四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四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時,在所述第三空氣出口與所述第一空氣出口之間的空氣流動停止。17.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熱交換器空氣流動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空氣管道在第一接頭處連接到所述第一空氣管道,所述第四空氣管道在第二接頭處連接到所述第二空氣管道,所述第三空氣控制表面被結合到所述第一接頭中,且所述第四空氣控制表面被結合到所述第二接頭中。18.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熱交換器空氣流動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五空氣控制表面,其中所述第五空氣控制表面被結合到所述第一空氣入口中,其中所述第五空氣控制表面能在第五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和第五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之間調節,其中在所述第五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五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時,允許空氣經由所述第一空氣入口流入所述第一熱交換器,且其中在所述第五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五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時不允許空氣經由所述第一空氣入口流入所述第一熱交換器。19.如權利要求13或權利要求14所述的熱交換器空氣流動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空氣管道在第一接頭處連接到所述第一空氣管道且布置在所述第一空氣管道和所述第一空氣出口之間,所述第四空氣管道在第二接頭處連接到所述第二空氣管道并且布置在所述第二空氣管道和所述第一空氣出口之間。20.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熱交換器空氣流動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第三空氣控制表面,其被結合到所述第一接頭中,其中所述第三空氣控制表面能在第三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和第三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之間調節,其中在所述第三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三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時,流過所述第二熱交換器的空氣流經所述第三空氣管道并通過所述第一空氣出口且繞過所述第一熱交換器,并且其中在所述第三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三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時,在所述第二空氣出口與所述第一空氣出口之間的空氣流動停止;和 第四空氣控制表面,其被結合到所述第二接頭中,其中所述第四空氣控制表面能在第四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和第四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之間調節,其中在所述第四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四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時,流過所述第三熱交換器的空氣流經所述第四空氣管道,并通過所述第一空氣出口,且繞過所述第一熱交換器,并且其中在所述第四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四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時,在所述第三空氣出口與所述第一空氣出口之間的空氣流動停止。21.如權利要求20所述的熱交換器空氣流動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五空氣控制表面,其中所述第五空氣控制表面被結合到所述第一空氣入口中,其中所述第五空氣控制表面能在第三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和第三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之間調節,其中在所述第五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五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時,允許空氣經由所述第一空氣入口流入所述第一熱交換器,且其中在所述第五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五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時不允許空氣經由所述第一空氣入口流入所述第一熱交換器。22.如權利要求13或權利要求14所述的熱交換器空氣流動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五空氣控制表面,其中所述第五空氣控制表面被結合到所述第一空氣入口中,其中所述第五空氣控制表面能在第三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和第三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之間調節,其中在所述第五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五空氣控制表面打開位置時,允許空氣經由所述第一空氣入口流入所述第一熱交換器,且其中在所述第五空氣控制表面處于所述第五空氣控制表面關閉位置時不允許空氣經由所述第一空氣入口流入所述第一熱交換器。
【文檔編號】B60H1/00GK205523539SQ201620170159
【公開日】2016年8月31日
【申請日】2016年3月7日
【發明人】G.L.費爾特姆
【申請人】源捷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