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保險杠組件、啞鈴型的吸能桿和車輛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前保險杠組件、啞鈴型的吸能桿和車輛,前保險杠組件包括前保險杠;多個啞鈴型的吸能桿,每個所述吸能桿均包括第一連接塊、桿體部和第二連接塊,所述第一連接塊與所述前保險杠相連且所述第一連接塊連接在所述桿體部的前端,所述第二連接塊連接在所述桿體部的后端。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前保險杠組件,結構簡單,吸能效果好,有利于行人保護,提升車輛的安全性。
【專利說明】
前保險杠組件、啞鈴型的吸能桿和車輛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車輛安全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啞鈴型的吸能桿、前保險杠組件及具有該前保險杠組件的車輛。
【背景技術】
[0002]隨著汽車行業的發展,汽車越來越普及,人們對于汽車的安全問題也越來越重視,不僅是對于車內乘客的保護,同時也要考慮保護行人的安全。
[0003]車輛碰撞防護技術已經開始將行人保護列為它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符合越來越嚴格的法規要求,同時為了滿足車輛的設計要求,車輛在設計時開始考慮行人保護方面的設計,在行人保護方面,汽車前保險杠的吸能裝置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相關技術中,汽車前保險杠的吸能裝置有待進一步優化。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相關技術中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實用新型的一個目的在于提出一種結構簡單、安全性能好的前保險杠組件。
[0005]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目的在于提出一種啞鈴型的吸能桿。
[0006]本實用新型的再一個目的在于提出一種車輛。
[0007]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前保險杠組件包括前保險杠;多個啞鈴型的吸能桿,每個所述吸能桿均包括第一連接塊、桿體部和第二連接塊,所述第一連接塊與所述前保險杠相連且所述第一連接塊連接在所述桿體部的前端,所述第二連接塊連接在所述桿體部的后端。
[0008]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前保險杠組件,結構簡單,吸能效果好,有利于行人保護,提升車輛的安全性。
[0009]可選地,所述第一連接塊與所述述前保險杠焊接相連。
[0010]可選地,所述第一連接塊與所述桿體部的前端焊接相連,所述第二連接塊與所述桿體部的后端焊接相連。
[0011 ]可選地,所述吸能桿還包括多個加強筋,多個所述加強筋沿所述桿體部的周向間隔設置,且每個所述加強筋與所述桿體部和所述第一連接塊均相連。
[0012]可選地,所述第二連接塊的橫截面的面積從與所述桿體部相連的一端向遠離所述桿體部的一端減小。
[0013]可選地,所述桿體部具有中空結構。
[0014]可選地,所述多個吸能桿分為沿上下方向間隔開的多組,每組包括至少兩個吸能桿,每組中的至少兩個桿體部互相平行。
[0015]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啞鈴型的吸能桿,包括第一連接塊、桿體部和第二連接塊,所述第一連接塊連接在所述桿體部的前端,所述第二連接塊連接在所述桿體部的后端。
[0016]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啞鈴型的吸能桿,吸能效果好,結構簡單、制造成本低。
[0017]可選地,所述啞鈴型的吸能桿還包括多個加強筋,多個所述加強筋沿所述桿體部的周向間隔設置,且每個所述加強筋與所述桿體部和所述第一連接塊均相連。
[0018]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三方面的車輛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前保險杠組件;前防撞梁,所述前防撞梁位于所述前保險杠組件的前保險杠的后方,所述前保險杠組件的第二連接塊止抵所述前防撞梁的前表面。
[0019]根據本實用新型的車輛,通過設置上述前保險杠組件,在前保險杠與前防撞梁之間設置多個啞鈴型的吸能桿,結構簡單,行人保護效果好,安全性能高。
【附圖說明】
[0020]圖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車輛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2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前保險杠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3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吸能桿的結構示意圖。
[0023]附圖標記:
[0024]車輛1000、
[0025]前保險杠組件100、
[0026]前保險杠1、
[0027]吸能桿2、
[0028]第一連接塊21、桿體部22、第二連接塊23、加強筋24、
[0029]前防撞梁3。
【具體實施方式】
[0030]下面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而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0031]下面參照圖1-圖3描述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車輛1000。如圖1所示,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車輛1000包括前保險杠組件100和前防撞梁3。
[0032]首先,參照圖1-圖3描述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前保險杠組件100。如圖1-圖3所示,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前保險杠組件100包括前保險杠I和多個啞鈴型的吸能桿2。
[0033]前保險杠I通常設置在車輛1000的最前方,有效緩沖碰撞,提升車輛1000的安全性。
[0034]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啞鈴型的吸能桿2包括第一連接塊21、桿體部22和第二連接塊23,第一連接塊21連接在桿體部22的前端、第二連接塊23連接在桿體部22的后端,也就是說,在前后方向上,第一連接塊21、桿體部22和第二連接塊23依次設置。
[0035]可以理解的是,吸能桿2為啞鈴型,桿體部22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位于第一連接塊21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內,且桿體部22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位于第二連接塊23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內,其中第一平面為垂直于桿體部22的平面。
[0036]通過本實用新型的發明人的大量研究證明,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這種啞鈴型的吸能桿2,由于其啞鈴型結構,在第一連接塊21的一端受到碰撞時,碰撞力容易傳導到桿體部22,且桿體部22容易潰縮吸能,從而吸能效果好,結構簡單、制造成本低。
[0037]如圖1所示,前防撞梁3位于前保險杠I的后方,第一連接塊21與前保險杠I相連,具體地,第一連接塊21可以連接在前保險杠I的后表面上,第二連接塊23止抵前防撞梁3的前表面。換言之,多個吸能桿2均位于前防撞梁3與前保險杠I之間,起到緩沖吸能的作用。具體地,第二連接塊23的與前防撞梁3的前表面相對的表面可以隨前防撞梁3的前表面仿形設
i+o
[0038]當車輛1000發生碰撞撞到行人時,行人的腿部先接觸前保險杠I,碰撞力依次傳導到吸能桿2的第一連接塊21、桿體部22和第二連接塊23后再傳遞到前防撞梁3,通過桿體部22的潰縮吸能,吸收大部分的能量,行人的腿部優先接觸到前保險杠I和吸能桿2,而不是前防撞梁3(—般為鈑金件),從而把行人推開,避免行人與前防撞梁3的直接沖擊,減少碰撞對行人的傷害,滿足車輛1000對行人保護要求。此外,由于吸能桿2為啞鈴型結構,從而第一連接塊21與前保險杠I的接觸面積大,更利于碰撞能量的吸收,同時由于第二連接塊23止抵前防撞梁3的前表面,起到進一步的緩沖吸能作用,避免了碰撞時的沖擊。
[0039]簡言之,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前保險杠組件100,結構簡單,吸能效果好,有利于行人保護,提升車輛1000的安全性。
[0040]根據本實用新型的車輛1000,通過設置上述前保險杠組件100,在前保險杠I與前防撞梁3之間設置多個啞鈴型的吸能桿2,結構簡單,行人保護效果好,安全性能高。
[0041]下面參照圖1-圖3詳細描述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前保險杠組件100。如圖3所示,前保險杠組件100包括前保險杠I和多個啞鈴型的吸能桿2。吸能桿2包括第一連接塊21、桿體部22、第二連接塊23和多個加強筋24。
[0042]第一連接塊21、桿體部22和第二連接塊23從前向后依次相連。可選地,前保險杠I與第一連接塊21焊接相連,第一連接塊21與桿體部22的前端焊接相連,第二連接塊23與桿體部22的后端焊接相連,由此吸能桿2與前保險杠I的固定更牢固,且吸能桿2的制造容易,生產成本低,組裝車輛1000時,前保險杠組件100可以作為一個總成安裝到車輛1000的前方,節省裝配時間和裝配步驟,且裝配基準統一,裝配精度高。
[0043]多個加強筋24沿桿體部22的周向間隔設置,且每個加強筋24與桿體部22和第一連接塊21均相連,由此可以保證第一連接塊21與桿體部22的連接處的連接剛度和連接強度合適,使吸能桿2的結構強度和剛度適當,更有利于碰撞能量的吸收和行人保護。
[0044]在一些具體的示例中,如圖3所示,加強筋24設在第一連接塊21的后表面上,且加強筋24可以沿桿體部22的徑向延伸,加強筋24的徑向的內端與桿體部22相連。
[0045]優選地,第一連接塊21、桿體部22、第二連接塊23和加強筋24均為塑料件,由此加工容易,且制造成本低。
[0046]可選地,第一連接塊21的橫截面可以為圓形、多邊形和月牙形中的一種,第二連接塊23的橫截面可以為圓形、多邊形和月牙形中的一種,由此吸能桿2的形狀多樣,可以更好地匹配不同的前保險杠I和前防撞梁3,適用范圍廣。
[0047]優選地,第二連接塊23的橫截面的面積從與桿體部22相連的一端向遠離桿體部22的一端減小,即如圖3所示,第二連接塊23的橫截面的面積從前向后減小,由此更符合碰撞能量的吸收規律,使第二連接塊23在滿足吸能作用的同時,體積盡量小,降低成本。
[0048]優選地,桿體部22具有中空結構,由此更利于碰撞時潰縮吸能,且節省制造材料。
[0049]在如圖3所述的一個具體的示例中,第一連接塊21構造為圓柱狀,第二連接塊23構造為圓臺形,桿體部22構造為空心管梁結構。
[0050]進一步地,多個吸能桿2可以分為沿上下方向間隔開的多組,每組中至少包括兩個吸能桿2,每組中的至少兩個吸能桿2相互平行,通過采用如上的布置形式布置多個吸能桿2,可以更好地吸收碰撞能量,行人與前保險杠I的接觸面積范圍內,都設置吸能桿2,跟家利于行人保護。
[0051]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多個吸能桿2分為在上下方向間隔設置的兩組,當然,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此,還可以為三組或其它組數,實際生產中,可以根據前保險杠I的具體結構和尺寸不同而改變。
[0052]簡言之,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啞鈴型的吸能桿2,結構簡單、吸能效果好。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前保險杠組件100,制造容易,有效保護行人,提升車輛1000安全性,且安裝便利。根據本實用新型的車輛1000,行人保護效果好,安全性能高。
[0053]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上”、“下”、“前”、“后”、“左”、“右”、“頂”、“底”、“內”、“外”、“軸向”、“徑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0054]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至少一個該特征。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至少兩個,例如兩個,三個等,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
[0055]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等術語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或彼此可通訊;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除非另有明確的限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0056]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觸,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過中間媒介間接接觸。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57]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參考術語“一個實施例”、“一些實施例”、“示例”、“具體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結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包含于本實用新型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上述術語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須針對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可以在任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況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將本說明書中描述的不同實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實施例或示例的特征進行結合和組合。
[0058]盡管上面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實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內可以對上述實施例進行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
【主權項】
1.一種前保險杠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保險杠; 多個啞鈴型的吸能桿,每個所述吸能桿均包括第一連接塊、桿體部和第二連接塊,所述第一連接塊與所述前保險杠相連且所述第一連接塊連接在所述桿體部的前端,所述第二連接塊連接在所述桿體部的后端。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前保險杠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接塊與所述述前保險杠焊接相連。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前保險杠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接塊與所述桿體部的前端焊接相連,所述第二連接塊與所述桿體部的后端焊接相連。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前保險杠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桿還包括多個加強筋,多個所述加強筋沿所述桿體部的周向間隔設置,且每個所述加強筋與所述桿體部和所述第一連接塊均相連。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前保險杠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連接塊的橫截面的面積從與所述桿體部相連的一端向遠離所述桿體部的一端減小。6.根據權利要求1-5中任一項所述的前保險杠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桿體部具有中空結構。7.根據權利要求1-5中任一項所述的前保險杠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吸能桿分為沿上下方向間隔開的多組,每組包括至少兩個吸能桿,每組中的至少兩個桿體部互相平行。8.—種啞鈴型的吸能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連接塊、桿體部和第二連接塊,所述第一連接塊連接在所述桿體部的前端,所述第二連接塊連接在所述桿體部的后端。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啞鈴型的吸能桿,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多個加強筋,多個所述加強筋沿所述桿體部的周向間隔設置,且每個所述加強筋與所述桿體部和所述第一連接塊均相連。10.一種車輛,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保險杠組件,所述前保險杠組件為根據權利要求1-7中任一項所述的前保險杠組件; 前防撞梁,所述前防撞梁位于所述前保險杠組件的前保險杠的后方,所述前保險杠組件的第二連接塊止抵所述前防撞梁的前表面。
【文檔編號】B60R19/26GK205498855SQ201620206299
【公開日】2016年8月24日
【申請日】2016年3月17日
【發明人】李斌, 鮑小軍, 邵曉科, 彭昌坤, 趙鵬程, 張靜宜, 黃迎秋, 王刻, 鄭文亞
【申請人】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