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電動汽車液壓換電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電動汽車液壓換電裝置,包括通過支架支撐的平臺,平臺上開設有條形的更換口,電動汽車的底盤位于更換口上方;平臺底部設置有可移動的換電機構,換電機構包括可升降的托盤,在平臺底部和換電機構上設置有定位裝置;所述的平臺底部兩端分別設置有第一傳送帶和第二傳送帶,換電機構位于第一傳送帶和第二傳送帶之間。本實用新型在分析電動汽車能源供給模式、自身結構原理以及參數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電動汽車液壓換電裝置,實現了電動汽車換電站簡單高效經濟的更換電池箱的目標,此結構不僅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換電問題,而且為綠色環保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本裝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有效提高了電動汽車的換電效率。
【專利說明】
一種電動汽車液壓換電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車換電輔助裝置,具體涉及一種電動汽車液壓換電裝置。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石油資源不斷枯竭,環境污染不斷嚴峻,新能源及相關產業越來越受到重視。發展電動汽車實現交通能源的綠色轉型,符合能源持續利用戰略,是國家進一步落實節能減排工作的有效舉措。電動汽車推廣應用需要充換電設施作為基礎支撐系統,為了實現充換電設施建設的標準化和規范化,提供充換電設施經濟、安全、高效運行,需要開展充換電設備設計研究。
[0003]現有國內技術只是對此類電池采用盲插更換,裝卸電池箱的可靠性差。目前電動汽車電池箱更換主要采取從車上卸下電池后在更換設備上旋轉180度,再將虧電電池放入電池架,更換設備所需旋轉空間較大,從而更換設備運行要占用較寬的更換空間,且旋轉速度較難選定,旋轉快,容易將電池甩出,旋轉慢,降低效率,旋轉占用空間較大。
【發明內容】
[0004]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動汽車液壓換電裝置,以提高電動汽車的換電效率,降低操作難度。
[0005]為了實現上述任務,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0006]—種電動汽車液壓換電裝置,包括通過支架支撐的平臺,平臺上開設有條形的更換口,電動汽車的底盤位于更換口上方;平臺底部設置有可移動的換電機構,換電機構包括可升降的托盤,在平臺底部和換電機構上設置有定位裝置;所述的平臺底部兩端分別設置有第一傳送帶和第二傳送帶,換電機構位于第一傳送帶和第二傳送帶之間。
[0007]進一步地,所述的托盤頂部邊緣帶有擋板,托盤頂面上分布有滾珠;托盤底部對稱設置有升降架,升降架包括兩根交叉設置的叉桿,在托盤底部還設置有用于驅動升降架運動的液壓缸,液壓缸由電機通過液壓栗驅動。
[0008]進一步地,所述的升降架安裝在一個移動座上,移動座頂面安裝所述的液壓缸和電機;在移動座頂面上開設有滑槽,所述的升降架的底部裝配在滑槽中;移動座底面上設置有電力驅動的滾輪,移動座底面上還設置有液壓支腿。
[0009]進一步地,所述的電動汽車的底盤上可拆卸地設置有電池箱,電池箱安裝在一個承載板上,電池箱側面設置有固定件,固定件通過液壓連桿與電動汽車連接;在電池箱的側面上開設有導線口和散熱孔。
[0010]進一步地,所述的更換口的側面對稱開設有卡槽。
[0011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技術特點:
[0012]本實用新型在分析電動汽車能源供給模式、自身結構原理以及參數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電動汽車液壓換電裝置,實現了電動汽車換電站簡單高效經濟的更換電池箱的目標,此結構不僅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換電問題,而且為綠色環保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本裝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有效提高了電動汽車的換電效率。
【附圖說明】
[0013]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14]圖2為換電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3為電池箱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0016]圖中標號代表:1一托盤,2—滾珠,3—液壓缸,4一升降架,5—電機,6—液壓支腿,7—滾輪,8—液壓連桿,9一電池箱,10—導線口,11一散熱孔,12—承載板,13—固定件,14一卡槽,15—電動汽車,16—平臺,17—第一傳送帶,18—第二傳送帶,19一更換口,A—換電機構。
【具體實施方式】
[0017]遵從上述技術方案,如圖1至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給出一種電動汽車15液壓換電裝置,包括通過支架支撐的平臺16,平臺16上開設有條形的更換口 19,電動汽車15的底盤位于更換口 19上方;平臺16底部設置有可移動的換電機構A,換電機構A包括可升降的托盤I,在平臺16底部和換電機構A上設置有定位裝置;所述的平臺16底部兩端分別設置有第一傳送帶17和第二傳送帶18,換電機構A位于第一傳送帶17和第二傳送帶18之間。
[0018]本裝置主要包括一個用于承載電動汽車15的平臺16,以及位于平臺16下方的用于更換電池的換電機構A。其中平臺16通過支架支撐至與地面一定距離,并在平臺16上開設條形的更換口 19,便于電池的更換。更換電池前,將電動汽車15通過斜坡開至平臺16上,并使電動汽車15的底盤位于更換口 19上方,以在更換口 19中暴露出電池倉。
[0019]換電機構A主要包括一個升降式托盤I,托盤I用于更換電池。首先將托盤I升至靠近電動汽車15底盤位置,然后卸下虧電電池,此時將托盤I略微降低,降低至與第一傳送帶17同高位置,然后使換電機構A移動至第一傳送帶17處,將虧電電池通過傳送帶輸送到后續處理的流程中;虧電電池卸下后,平移換電機構A使其靠近第二傳送帶18,自第二傳送帶18上卸下更換電池,然后再移動換電機構A至電動汽車15正下方,升起托盤I進行更換電池的安裝。
[0020]為了便于更換電池過程中,托盤I對準電動汽車15底部安裝電池處,設置了兩個措施:
[0021]第一,在更換口19的側面對稱開設有卡槽14。
[0022]當汽車開到更換口19上方時,前后輪分別被卡槽14卡住,此時對車輛起到限定作用,同時也對車輛的位置進行了固定。
[0023]第二,平臺16底部和換電機構A上設置有定位裝置。
[0024]定位裝置可采用一對相互配合的紅外傳感器,通過紅外傳感器收發信號來確定二者的相對位置,以實現定位的目的;紅外傳感器共同連接至處理器,由處理器來控制換電機構A的移動,由此可實現自動對準。
[0025]具體的換電機構A如圖2所示,托盤I頂部邊緣帶有擋板,托盤I頂面上分布有滾珠2;托盤I底部對稱設置有升降架4,升降架4包括兩根交叉設置的叉桿,在托盤I底部還設置有用于驅動升降架4運動的液壓缸3,液壓缸3由電機5通過液壓栗驅動。
[0026]擋板可防止電池從邊緣滑落,而滾珠2的作用是起到減震作用,以保護托盤I中的電池,防止在運輸過程中對電池造成損壞。托盤I的升降通過液壓缸3來驅動,而液壓缸3的動力源來自電機5驅動液壓栗。升降架4起到輔助升降的作用,當托盤I升降時,兩個叉桿之間的角度發生變化,同時叉桿底部是活動的。
[0027]升降架4安裝在一個移動座上,移動座頂面安裝所述的液壓缸3和電機5;在移動座頂面上開設有滑槽,所述的升降架4的底部裝配在滑槽中;移動座底面上設置有電力驅動的滾輪7,移動座底面上還設置有液壓支腿6。
[0028]升降架4在液壓缸3的作用下形狀發生變化時,其下端必須是活動的。為此在移動座上開設有滑槽,與升降架4底部相配合。移動座底面上的滾輪7用于調整整個換電機構A的位置,其由電力驅動。當位置調整好之后,再使液壓支腿6伸長,將整個換電機構A頂起,使滾輪7被架空,這樣就固定了換電機構A的位置,使其在換電過程中更加穩定。
[0029]另外本方案還給出了一種與電動汽車15配合的電池箱9結構,如圖3所示,電動汽車15的底盤上可拆卸地設置有電池箱9,電池箱9安裝在一個承載板12上,電池箱9側面設置有固定件13,固定件13通過液壓連桿8與電動汽車15連接;在電池箱9的側面上開設有導線口 10和散熱孔11。
[0030]液壓連桿8安裝在電動汽車15上,在準備卸下電池時,先驅動液壓連桿8,使電池箱9位置下落,然后工作人員再將其與電動汽車15相對拆除。電池箱9無頂面,電池的導線自導線口 10伸出,其上還設置有散熱孔11用于供電池使用過程中散熱。
【主權項】
1.一種電動汽車液壓換電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通過支架支撐的平臺(16),平臺(16)上開設有條形的更換口(19),電動汽車(15)的底盤位于更換口(19)上方;平臺(16)底部設置有可移動的換電機構(A),換電機構(A)包括可升降的托盤(I),在平臺(16)底部和換電機構(A)上設置有定位裝置;所述的平臺(16)底部兩端分別設置有第一傳送帶(17)和第二傳送帶(18),換電機構(A)位于第一傳送帶(17)和第二傳送帶(18)之間。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汽車液壓換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托盤(I)頂部邊緣帶有擋板,托盤(I)頂面上分布有滾珠(2);托盤(I)底部對稱設置有升降架(4),升降架(4)包括兩根交叉設置的叉桿,在托盤(I)底部還設置有用于驅動升降架(4)運動的液壓缸(3),液壓缸(3)由電機(5)通過液壓栗驅動。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動汽車液壓換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升降架(4)安裝在一個移動座上,移動座頂面安裝所述的液壓缸(3)和電機(5);在移動座頂面上開設有滑槽,所述的升降架(4)的底部裝配在滑槽中;移動座底面上設置有電力驅動的滾輪(7),移動座底面上還設置有液壓支腿(6)。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汽車液壓換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電動汽車(15)的底盤上可拆卸地設置有電池箱(9),電池箱(9)安裝在一個承載板(12)上,電池箱(9)側面設置有固定件(13),固定件(13)通過液壓連桿(8)與電動汽車(15)連接;在電池箱(9)的側面上開設有導線口(10)和散熱孔(11)。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汽車液壓換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更換口(19)的側面對稱開設有卡槽(14)。
【文檔編號】B60L11/18GK205468600SQ201620016960
【公開日】2016年8月17日
【申請日】2016年1月8日
【發明人】陳萌, 楊彬, 劉丹, 郭佳, 劉永
【申請人】長安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