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有滑移門的汽車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公開帶有滑移門的汽車,包括車身本體(10)、車門(11)和連接車門(11)與車身本體(10)的第一滑塊(12),車門(11)上設有至少一道第一軌道(111),第一軌道(111)與車門(11)固定連接,第一滑塊(12)一端與第一軌道(111)形成滑動副,第一滑塊(12)另一端與車身本體(10)鏈接。本實用新型中的車門(11)為滑動車門,第一軌道(111)設在車門(11)上,避免第一軌道(111)暴露在外,有效的阻止灰塵進入到第一軌道(111)內,影響車門(11)的開啟,同時也防止第一軌道(111)長期暴露而生銹,該車門(11)滑動過程中穩定性更高。
【專利說明】
帶有滑移門的汽車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尤其涉及帶有滑移門的汽車。
【背景技術】
[0002]目前汽車滑移門已經比較普遍,滑移門在開門的時候不會影響過往的車輛和行人,一般滑移門的軌道都是設在車身本體上,該種軌道長期暴露在外很容易進入灰塵,從而影響車門的開啟,同時長期暴露在外也很容易受到外力的撞擊而使得軌道發生形變,使得車門無法打開,汽車滑移門運動導軌外露于側圍,嚴重影響造型整體效果且產期暴露于外觀,容易引起生銹等問題,同時滑移門由于車門重量較重,為了保證車門運動穩定性一般布置三個導軌,增加承載重量,使得汽車無法輕量化。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中軌道內長期暴露在外容易進入灰塵而影響車門的移動,同時軌道長期暴露在外很容易發生變形的缺點,提供帶有滑移門的汽車。
[0004]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得以解決:
[0005]帶有滑移門的汽車,包括車身本體、車門和連接車門與車身本體的第一滑塊,車門上設有至少一道第一軌道,第一軌道與車門固定連接,第一滑塊一端與第一軌道形成滑動副,第一滑塊另一端與車身本體連接。本實用新型中的第一滑塊與車身本體固定連接,連接牢靠,第一軌道設在車門上,取代傳統中第一軌道設在車身本體上,使得第一軌道不會暴露在外,避免第一軌道進入大量灰塵,從而影響車門開啟,第一軌道設在車門上使得第一軌道不會輕易的受到破壞。
[0006]作為優選,還包括第二軌道,第二軌道與車身本體固定連接,車門底部設有第二滑塊,第二滑塊與車門底部固定連接,第二滑塊與第二軌道形成滑動副。第二軌道使得車門開啟更加的平穩,不會輕易的晃動,第二滑塊與車門固定,并且滑動在第二軌道里,方便車門開啟。
[0007]作為優選,第一軌道兩側各設有一條第一軌道槽,第一軌道槽一側設有凸臺,凸臺向內彎曲。第一滑塊滑動在第一軌道內,兩側均設有第一軌道槽使得第一滑塊在滑動的時候受力均勻,凸臺用于限位第一滑塊,使得第一滑塊不會輕易與第一軌道槽脫離。
[0008]作為優選,第一軌道中間設有第二軌道槽,第二軌道槽設在兩個第一軌道槽之間。第二軌道槽使得第一滑塊在第一軌道上滑動更加的平穩的,同時用于分擔第一滑塊在第一軌道槽受到的壓力,從而延長第一軌道與第一滑塊的使用壽命。
[0009]作為優選,第一軌道槽向內凹陷,兩側的第二軌道槽分別向上凹陷和向下凹陷。使得第一滑塊能更好的與第一軌道槽和第二軌道槽配合,第一軌道槽的凹槽朝向與第二軌道槽凹槽朝向不一致使得第一滑塊不會輕易從第一軌道內脫離出來。
[0010]作為優選,第一滑塊一端設有至少一個第一滾輪,第一滾輪與第一滑塊固定連接,第一滾輪滑動在第一軌道中。滾輪方便第一滑塊在第一軌道內滑動。
[0011]作為優選,第二軌道一端為弧形軌道。圓弧形軌道使得車門外表面能夠與車身外表面齊平,不會出現凹凸的現象。
[0012]作為優選,第二滑塊包括固定板和連接板,連接板與固定板固定連接,固定板固定在車門上,連接板上端設有第二滾輪,第二滾輪滑動在第二軌道內。固定板固定在車門上,連接板伸向第二軌道,使得第二滑塊也能夠滑動在弧形軌道上,保證車門在關閉的時候車門外表面與車身外表齊平。
[0013]本實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術方案,具有顯著的技術效果:本實用新型將傳統的三軌道滑動門改成兩軌道,使得汽車更加的輕量化,其中一個軌道固定在車門上,而不是在車身上,使得車身更加的簡潔大方,第一軌道不會暴露在外,不會輕易的進入灰塵等雜質而影響車門的開啟,也不會輕易的發生銹蝕。滑動車門整體結構更加的緊湊,滑動更加的平
Ilo
【附圖說明】
[0014]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2是車門與各部件配合結構示意圖。
[0016]圖3是第一軌道與第一滑塊的配合結構示意圖。
[0017]圖4是第一軌道與第一滑塊的配合處的截面示意圖。
[0018]圖5是第二軌道與第二滑塊的配合結構示意圖。
[0019]以上附圖中各數字標號所指代的部位名稱如下:其中,10—車身本體、11一車門、12—第一滑塊、13—第二軌道、14一第二滑塊、111一第一軌道、121—第一滾輪、141一固定板、142—連接板、1111一第一軌道槽、1112—凸臺、1113—第二軌道槽。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下面結合附圖與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0021]實施例1
[0022]帶有滑移門的汽車,如圖1-5所示,包括車身本體10、車門11和連接車門11與車身本體10的第一滑塊12,第一滑塊12為不銹鋼滑塊,有效防止第一滑塊12生銹,保證第一滑塊12具有較強的強度,車門11上設有至少一道第一軌道111,本實施例車門11上設有一道第一軌道111,第一軌道111與車門11固定連接,使得第一軌道111不暴露在外,放置第一軌道111內進入雜質影響車門11開啟,汽車在發生碰撞或者刮擦時,第一軌道111不會輕易的發生變形,保證車門11能正常的開啟,第一滑塊12—端與第一軌道111形成滑動副,車門11通過第一滑塊12和第一軌道111來實現車門11的開啟,開車門11的時候不會影響過往的行人或者車輛,第一滑塊12另一端與車身本體10連接,第一滑塊12能夠在車身本體10上轉動,方便車門11的開啟。
[0023]本實用新型還包括第二軌道13,第二軌道13與車身本體10固定連接,車門11底部設有第二滑塊14,第二滑塊14與車門11底部固定連接,第二滑塊14與第二軌道13形成滑動副。
[0024]第一軌道111兩側各設有一條第一軌道槽1111,這兩個第一軌道槽1111對策設計,使得車門11在開啟的時候受力均與,第一軌道槽1111 一側設有凸臺1112,凸臺1112向內彎曲;第一軌道111中間設有第二軌道槽1113,第二軌道槽1113設在兩個第一軌道槽1111之間;第一軌道槽1111向內凹陷,兩側的第二軌道槽1113分別向上凹陷和向下凹陷,本實施例第一軌道槽1111凹槽的朝向與第二軌道槽1113凹槽的朝向呈90°,使得第一滑塊12不會輕易的從車門11中脫落出來。
[0025]第一滑塊12—端設有至少一個第一滾輪121,本實施例第一滑塊12上設有三個第一滾輪121,兩端的第一滾輪121相對于中間的第一滾輪121對稱設計,并且兩端的第一滾輪121分別設在第一軌道槽1111內,中間的第一滾輪12滑動在中間的第二軌道槽1113中,第一滾輪121與第一滑塊12固定連接,第一滾輪121滑動在第一軌道111中。
[0026]第二軌道13—端為弧形軌道,該弧形軌道向車內延伸,使得車門11在關閉的時候,車門11外表面能夠與車身本體10外表面齊平。
[0027]第二滑塊14包括固定板141和連接板142,固定板141與連接板142為一塊板折彎而成,固定板141與連接板142之間的連接強度大,連接板142與固定板141固定連接,固定板141固定在車門11上,連接板142上端設有第二滾輪,第二滾輪滑動在第二軌道13內。
[0028]總之,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實用新型專利的涵蓋范圍。
【主權項】
1.帶有滑移門的汽車,包括車身本體(IO)、車門(I I)和連接車門(I I)與車身本體(10)的第一滑塊(12),其特征在于:車門(11)上設有至少一道第一軌道(111),第一軌道(111)與車門(11)固定連接,第一滑塊(12) —端與第一軌道(111)形成滑動副,第一滑塊(12)另一端與車身本體(10)連接;第一軌道(111)兩側各設有一條第一軌道槽(1111),第一軌道槽(1111) 一側設有凸臺(1112),凸臺(1112)向內彎曲。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有滑移門的汽車,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二軌道(13),第二軌道(13)與車身本體(10)固定連接,車門(II)底部設有第二滑塊(14),第二滑塊(14)與車門(11)底部固定連接,第二滑塊(14)與第二軌道(13)形成滑動副。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有滑移門的汽車,其特征在于:第一軌道(111)中間設有第二軌道槽(1113 ),第二軌道槽(1113)設在兩個第一軌道槽(1111)之間。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帶有滑移門的汽車,其特征在于:第二軌道槽(1113)向內凹陷,兩側的第一軌道槽(1111)分別向上凹陷和向下凹陷。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有滑移門的汽車,其特征在于:第一滑塊(12)—端設有至少一個第一滾輪(121),第一滾輪(121)與第一滑塊(12)固定連接,第一滾輪(121)滑動在第一軌道(111)中。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帶有滑移門的汽車,其特征在于:第二軌道(13)—端為弧形軌道。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帶有滑移門的汽車,其特征在于:第二滑塊(14)包括固定板(141)和連接板(142),連接板(142)與固定板(141)固定連接,固定板(141)固定在車門(11)上,連接板(142)上端設有第二滾輪,第二滾輪滑動在第二軌道(13)內。
【文檔編號】B60J5/06GK205468466SQ201620083089
【公開日】2016年8月17日
【申請日】2016年1月27日
【發明人】潘之杰, 石虎, 望雄波
【申請人】杭州云樂車輛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