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輕量化的后扭力梁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懸掛系統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輕量化的后扭力梁。
【背景技術】
[0002]早期,后扭力梁作為后扭力梁式懸掛系統中的核心部件,承擔著車身承載、車輛不平路面行駛時扭轉等功能,過往在設計扭力梁時,考慮到扭力梁在車輛行駛,特別是發生扭轉時產生的零件變形、交變載荷的疲勞影響,需要在中間位置加入一根扭桿彈簧,通過提高后懸掛扭轉剛度,保證在實際行駛過程中不發生后軸斷裂等不良影響。設計有中間扭桿的顯著缺點是增加了懸掛系統的設計重量,不利于輕量化要求。中間扭桿因尺寸較長,在實際總成制造中需從一側穿入并在兩頭焊接,制造過程中工序布置比較困難。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為提供一種無需中間扭桿的,制造成本低的,剛度性能好的輕量化的后扭力梁。
[0004]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0005]一種輕量化的后扭力梁,包括橫梁、縱臂、支承座、支撐彈簧座以及輪轂安裝座,所述縱臂為弧形結構,縱臂的頂端與支承座相連接,縱臂的底端與輪轂安裝座相連接,所述支撐彈簧座通過螺栓和螺母的配合設置在縱臂上;所述縱臂的數量為兩個,兩個縱臂對稱設置,兩個縱臂中段之間的距離小于兩個縱臂頂端之間的距離;所述橫梁的截面為U形結構,橫梁包括上橫梁和下橫梁,所述下橫梁的面積大于上橫梁的面積,所述橫梁的兩端連接有縱臂。
[0006]本實用新型有益效果是:通過上下橫梁面積不相等和弧形的縱臂,在無中間扭桿彈簧的情況下,扭力梁可充分變形,使得后扭力梁總成中常用的扭桿零件得以取消,使得總成整體質量減少3kg以上,提高車輛行駛的燃油經濟性和電能電量的使用效率。優化后扭力梁的剛度性能,并減少制造成本。
[0007]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結構,為了改善橫梁在實際使用中扭轉過大時發生斷裂的問題,所述橫梁的中心到輪轂安裝座中心的距離大于橫梁的中心到支承座中心的距離。通過合理布置橫梁的位置,均衡橫梁在實際使用中的受力情況,避免扭轉過大時斷裂。
[0008]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結構,為了改善上橫梁與下橫梁無法承受更大扭力的問題,所述上橫梁與下橫梁的端面均為弧形結構,所述上橫梁與下橫梁中段的寬度小于上橫梁與下橫梁兩側的寬度。通過上橫梁與下橫梁的端面為弧形結構,加強上下橫梁的承受力,使上下橫梁兩側能承受到更大的扭力。
[0009]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結構,為了改善橫梁與縱臂之間連接強度不高的問題,所述縱臂的中段位于上橫梁與下橫梁之間,并焊接為一體。如此,通過縱臂與上下橫梁焊接為一體,加強了焊接部位的連接強度,從而保證了扭力梁的質量。
[0010]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結構,為了改善輪轂安裝座無法精確與輪轂相連接的問題,所述輪轂安裝座包括輪轂安裝定位面,所述輪轂安裝定位面設置在縱臂的外側。通過輪轂安裝定位面,可以提高扭力梁的安裝精度,保證其穩定性。
【附圖說明】
[0011]圖1為本實用新型輕量化的后扭力梁的結構示意圖。
[0012]圖2為本實用新型輕量化的后扭力梁的俯視圖。
[0013]標號說明:
[0014]1、橫梁;2、縱臂;3、支承座;4、支撐彈簧座;5、輪轂安裝座。
【具體實施方式】
[0015]為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構造特征、所實現目的及效果,以下結合實施方式并配合附圖詳予說明。
[0016]請一并參照圖1以及圖2,如圖所示可知,本實用新型輕量化的后扭力梁包括橫梁
1、縱臂2、支承座3、支撐彈簧座4以及輪轂安裝座5,縱臂2為弧形結構,支承座3與縱臂2的頂端相連接,輪轂安裝座5與縱臂2的底端相連接,支撐彈簧座4通過螺栓和螺母的配合設置在縱臂2上,支承座3用于與車身相連接,支撐彈簧座4用于安裝支撐彈簧,輪轂安裝座5用于與輪轂相連接。縱臂2的數量為兩個,兩個縱臂2鏡像對稱設置,兩個縱臂2中段之間的距離小于兩個縱臂2頂端之間的距離。橫梁I的截面為U形結構,橫梁I包括上橫梁和下橫梁,下橫梁的面積大于上橫梁的面積,橫梁I的兩端連接有縱臂2。上橫梁與下橫梁的端面均為弧形結構,上橫梁與下橫梁中段的寬度小于上橫梁與下橫梁兩側的寬度。通過上橫梁與下橫梁的端面為弧形結構,加強上下橫梁的承受力,使上下橫梁兩側能承受到更大的扭力。因扭力梁在車輛行駛在不平路面時,會發生扭轉,傳統設計往往依靠中間扭桿彈簧提高剛度解決。因橫梁I在扭力梁作扭轉運動時,上側受力略大于下側,本實用新型通過將中間連接的橫梁I設計成上下邊不對齊的結構,保證了在無中間扭桿彈簧的情況下,可充分變形,避免因取消中間扭桿導致后扭力梁扭轉過大時過度擠壓上側材料,在焊接接頭處開裂的問題。
[0017]縱臂2的中段位于上橫梁與下橫梁之間,并焊接為一體。通過上下橫梁的弧形結構,更加了焊接部位,同時通過縱臂2與上下橫梁焊接為一體,加強了焊接部位的連接強度,使得橫梁I與縱臂2穩固連接,從而保證了扭力梁的質量。橫梁2的中心到輪轂安裝座5中心的距離大于橫梁2的中心到支承座3中心的距離。通過合理布置橫梁2的位置,均衡橫梁2在實際使用中的受力情況,避免扭轉過大時斷裂。輪轂安裝座5包括輪轂安裝定位面,輪轂安裝定位面設置在縱臂2的外側。輪轂安裝定位面為光滑面,通過輪轂安裝定位面,可以提高扭力梁的安裝精度,保證其穩定性。
[0018]使用過程中,將輪轂安裝座5與汽車輪轂相連接,支承座3與車身相連接,支撐彈簧安裝在支撐彈簧座4上,橫梁I內無需加入中間扭桿,橫梁I與縱臂2焊接為一體,減少了扭桿的裝配、焊接生產工序,提高了生產效率。直接將扭力梁作為汽車底盤后懸掛系統。本實用新型通過將中間連接的橫梁I設計成上下邊不對齊的結構,保證了在無中間扭桿彈簧的情況下,可充分變形,避免因取消中間扭桿導致后扭力梁扭轉過大時過度擠壓上側材料的情況出現。
[0019]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形狀或結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
【主權項】
1.一種輕量化的后扭力梁,包括橫梁、縱臂、支承座、支撐彈簧座以及輪轂安裝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縱臂為弧形結構,縱臂的頂端與支承座相連接,縱臂的底端與輪轂安裝座相連接,所述支撐彈簧座通過螺栓和螺母的配合設置在縱臂上; 所述縱臂的數量為兩個,兩個縱臂對稱設置,兩個縱臂中段之間的距離小于兩個縱臂頂端之間的距離; 所述橫梁的截面為U形結構,橫梁包括上橫梁和下橫梁,所述下橫梁的面積大于上橫梁的面積,所述橫梁的兩端連接有縱臂。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輕量化的后扭力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橫梁的中心到輪轂安裝座中心的距離大于橫梁的中心到支承座中心的距離。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輕量化的后扭力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橫梁與下橫梁的端面均為弧形結構,所述上橫梁與下橫梁中段的寬度小于上橫梁與下橫梁兩側的寬度。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輕量化的后扭力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縱臂的中段位于上橫梁與下橫梁之間,并焊接為一體。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輕量化的后扭力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輪轂安裝座包括輪轂安裝定位面,所述輪轂安裝定位面設置在縱臂的外側。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輕量化的后扭力梁,包括橫梁、縱臂、支承座、支撐彈簧座以及輪轂安裝座,縱臂為弧形結構,縱臂的頂端與支承座相連接,縱臂的底端與輪轂安裝座相連接,支撐彈簧座通過螺栓和螺母的配合設置在縱臂上;縱臂的數量為兩個,兩個縱臂對稱設置,兩個縱臂中段之間的距離小于兩個縱臂頂端之間的距離;橫梁的截面為U形結構,橫梁包括上橫梁和下橫梁,下橫梁的面積大于上橫梁的面積,橫梁的兩端連接有縱臂。本實用新型通過上下橫梁面積不相等和弧形的縱臂,在無中間扭桿彈簧的情況下,扭力梁可充分變形,使得后扭力梁總成中常用的扭桿零件得以取消,減少整體質量。優化后扭力梁的剛度性能,并減少制造成本。
【IPC分類】B60G11/18
【公開號】CN205202650
【申請號】CN201520881423
【發明人】何炎周, 吳貴新, 劉心文
【申請人】福建省汽車工業集團云度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5月4日
【申請日】2015年11月6日